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Main diseases and control effects of organic, integrated and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patterns of greenhouse tomato

有机、无公害及常规生产模式番茄病害及防治效果比较研究



全 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年 9月 第 17卷 第 5期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Sept. 2009, 17(5): 933−937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2A15)资助
** 通讯作者: 李季, 男, 教授, 博士生导师。E-mail: liji@cau.edu.cn.
杨合法(1966~),男,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和农业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研究。E-mail: yanghefayou@163.com
收稿日期: 2008-07-08 接受日期: 2008-12-25
DOI: 10. 3724/SP.J.1011.2009.00933
有机、无公害及常规生产模式番茄病害及
防治效果比较研究*
杨合法 1 范聚芳 1 戈志奇 2 沈广成 1 吕润海 1 李 季 3**
(1. 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 曲周 057250; 2. 中国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工程学院 北京 100193;
3.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 100193)
摘 要 通过连续 3 年的定位试验, 研究了不同生产模式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主要病害的发生种类、流行特
点及灰霉病、晚疫病、早疫病消长动态及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日光温室番茄病害主要以灰霉病、叶霉病、
早疫病、晚疫病为主, 危害严重; 低温高湿使病害发生重, 流行速度快, 土传病害及生理性病害有加重趋势。
灰霉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同一年份有机模式番茄主要病害发病较轻。番茄早疫病有机生产模式较无公
害模式防效提高 22.2%~57.1%, 较常规模式提高 36.4%~66.7%; 番茄灰霉病有机模式较无公害模式防效提高
16.4%~54.9%, 较常规模式提高 37.7%~73.9%; 番茄晚疫病有机模式较无公害模式防效提高 26.3%~44.3%, 较
常规模式提高 47.5%~55.4%。
关键词 番茄 有机生产模式 无公害生产模式 常规生产模式 病害 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6.412.1; S6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990(2009)05-0933-05
Main diseases and control effects of organic, integrated and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patterns of greenhouse tomato
YANG He-Fa1, FAN Ju-Fang1, GE Zhi-Qi2, SHEN Guang-Cheng1, LU Run-Hai1, LI Ji3
(1. Quzhou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Quzhou 057250, China;
2. 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 & Civil Engineer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3.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3, China)
Abstract A 3-year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with different cultivation patterns (organic, integrated
and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to investigate the kind and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tomato main disea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diseases of tomato under greenhouse are downy mildew, tomato leaf muld, early and late blight. Soil-borne and physiological
diseases tend to increase due to low temperatures and high humidity in greenhouses. The incidence of downy mildew increases from
year to year. Tomato main diseases under organic cultivation are less severe than those under other patterns in the same year. Control
effect of early blight under organic cultivation respectively increases by 22.2%~57.1% and 36.4%~66.7% compared with integrated
and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patterns. Those for downy mildew and late blight under organic cultivation respectively increase by
16.4%~54.9% and 37.7%~73.9%, 26.3%~44.3% and 47.5%~55.4% over integrated and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patterns.
Key words Tomato, Organic cultivation, Integrated cultivation,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Disease, Control effect
(Received July 8, 2008; accepted Dec. 25, 2008)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的营养意识和健康意识日益增强, 饮食结构正
在由营养型向保健型转变。蔬菜产品既要求优质、
营养丰富, 又要品种多样化、无污染无残毒[1]。有机
蔬菜栽培是一种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肥料、农药、
生长调节剂等物质的环境友好型种植方式 [2], 符合
人们的营养意识和健康意识, 正受广泛关注。有机
农业强调充分发挥系统自身的自我调节机制作为防
934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 17卷


治病虫害的基础 [3],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充分采取
农艺措施, 辅之恰当的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 控制
病虫害的大量发生[4]。日光温室特殊的生态环境为
病虫害的蘖生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 高温、高湿、
封闭的环境和连茬种植, 使病虫害发生种类、数量
明显增加, 为害程度日趋严重[5]。目前, 有机蔬菜生
产技术尤其是有机蔬菜的病虫害控制技术的研究在
国内外开展还较少, 且多数研究是基于无公害蔬菜
生产技术, 存在适用性不够, 可操作性较差等问题。
本研究通过 3年的定位试验, 探讨了日光温室有机、
无公害、常规 3 种生产模式番茄主要病害发生规律
及防治效果, 旨在为有机蔬菜生产中的病虫害控制,
保障优质安全蔬菜生产, 解决我国蔬菜生产中面临
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试验于 2003~2005年在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
日光温室进行。试验分为有机、无公害和常规 3 种生
产模式, 分别在3个日光温室内进行, 日光温室为拱圆
式, 东西长 52 m, 南北宽 7 m, 占地面积约 0.04 hm2。
番茄品种为“毛粉 802”( 2003年、2004年)、“中杂 9
号”(2005年), 种植密度 6万株·hm−2。
有机生产模式在作物全生育期不使用任何人工
合成的杀虫杀菌药剂, 病虫害防治以农业措施为主,
并综合利用生物和物理措施建立健康的菜田生态环
境, 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
的生态体系。具体措施: 铺设防虫网、色板诱杀害
虫、人工捉虫、硫磺熏蒸灭菌、高温闷棚; 起高垄
及地膜全程铺盖、膜下暗灌; 摘除残留花瓣、柱头
及病叶; 采用光、温、湿、气调节措施; 在灰霉病、
晚疫病发病初期, 喷施 500 倍的碳酸氢钠水溶液,
每 3 d使用 1次, 连续 5~6次。
无公害生产模式按当地农民传统方法进行, 病虫
害防治首先以农业措施为主, 综合利用生物和物理措
施。番茄定植后每 7 d使用 1次 1︰1︰300倍波尔多
液, 连续 5~6 次预防真菌病害的发生; 番茄生长中后
期摘除病叶, 病害发生严重时针对不同病害使用一些
杀菌剂防治。具体施药品种同常规生产模式。
常规生产模式按当地农民传统方法进行。病虫
害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 发病前每 7~10 d喷施 1次
多菌灵进行预防, 发病后每 5~7 d 针对各种病害施
用不同农药进行防治。具体病害的用药品种: 灰霉
病使用多菌灵、腐霉利、乙霉威, 晚疫病使用甲霜
灵、代森锰锌、霜霉威, 叶霉病使用代森锰锌、武
夷菌素, 早疫病使用代森锰锌、甲霜灵。
各年度番茄定植时间分别为 2003年 3月 13日、
2004年 2月 27日、2005年 3月 1日, 病害调查自定
植两周后开始, 每棚 5 点取样, 每样点 20 株, 3~4 d
调查 1 次, 记载病害发生种类、病株数、病叶数、
病果数, 计算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分析病害发生
动态及危害程度。
叶部病害程度按病斑面积占叶片总面积比例分
级记载, 记载标准: 0级, 无病; 1级, 病斑面积占叶
片面积的 1/5 以下 ; 2 级 , 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
1/5~1/2; 3级, 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 1/2~3/4; 4级,
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 3/4 以上。防治效果参照田
间药效试验方法计算[6], 并计算下列指数:
100%×病株(叶、果)数发病率=调查总株(叶、果)数 (1)
( ) 100%
=
∑ × ××
病情指数
各级病叶数 代表级值
调查总叶片数 发病最重级的代表级值

(2)
[ ( ) ]
( )
=
常规 无公害 生产模式病情指数-有机生产模式病情指数
常规 无公害 生产模式病情指数
有机生产模式与其他生产模式防治效果比较

100%× (3)
2 结果与分析
2.1 日光温室番茄主要病害种类及发生、流行特点
对日光温室番茄病害调查发现, 番茄病害以灰
霉病、叶霉病、早疫病、晚疫病为主, 危害最重; 而
病毒病、斑枯病、青枯病个别年份也有发生, 不同
年份往往因栽培时间、天气条件及管理措施各异病
害发生轻重有所不同。
本试验中番茄一般在 2~3 月份定植, 由于番茄
生长前期棚室内湿度大、温度较低, 生长后期植株
枝叶茂密, 通风较差, 致使番茄全生育期内灰霉病、
晚疫病均发生较重。番茄结果期一般在 4 月下旬至
5 月上中旬, 棚室内湿度大、温度高, 通风不畅, 番
茄生长中后期早疫病与叶霉病也有发生。
由于保护地特殊的田间小气候和独特的栽培方
式, 保护地蔬菜病虫害可周年发生。多年调查发现,
日光温室番茄病害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病害发生种
类多, 多种病害侵染同一株作物, 番茄叶霉病、灰霉
病、晚疫病可同时在一株植物上发生。二是低温高
湿导致病害发生重, 若 2~3 月份多雾或遭遇连阴天,
棚室低温、弱光、放风量少, 则灰霉病、晚疫病等
发生猖獗。三是流行速度快, 时间长, 由于日光温室
内相对湿度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温室内昼夜温差
较大, 植株表面易于结露, 而形成植株表面自由水,
又由于棚室内光照弱, 通风不良, 这些为病菌孢子
的萌发、侵染、扩展提供了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条
第 5期 杨合法等: 有机、无公害及常规生产模式番茄病害及防治效果比较研究 935


件, 使一些病害易于发生且发展较快, 流行时间长,
危害重。四是棚内复种指数较高, 连作重茬使枯萎
病、青枯病、线虫病、菌核病等土传病害时有发生。
五是各种生理病害如缺素症、番茄畸形果经常发生。
这与张春奇等[7]、张淑莲等[8]、徐景红等[9]的研究结
果一致。
2.2 日光温室番茄灰霉病、晚疫病及早疫病消长
规律
2.2.1 灰霉病消长动态
灰霉病病叶消长动态: 从图 1(a1、b1、c1)可以
看出, 2003~2005年有机生产模式灰霉病最高病叶率
分别为 6.9%、10.7%、13.5%, 2005 年比 2004 年病
叶率增加 26.2%, 比 2003 年增加 95.7%; 无公害生
产模式病叶率分别为 9.3%、12.7%、16.1%, 2005
年比 2004年增加 26.8%, 比 2003年增加 73.1%; 常
规生产模式病叶率分别为 11.9%、14.3%、23.3%,
2005 年比 2004 年增加 62.9%, 比 2003 年增加
95.8%。年际间比较 , 灰霉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
势。同一年份同一调查时间, 有机生产模式发病最
轻, 常规生产模式发病最重。3种模式灰霉病病叶加
速发展期均在后期, 后期病叶率大于前期。
灰霉病病果消长动态 : 图 1(a2、 b2、 c2)为
2003~2005 年番茄灰霉病病果发病率的消长动态。
由图中可以看出, 2003 年有机、无公害、常规生产
模式最高病果率分别为 10.4%、13.7%、16.7%, 最
高病果率有机模式比无公害模式减少 24.1%, 比常
规模式减少 37.7%, 无公害模式比常规模式减少
18.0%; 2004年有机、无公害、常规模式最高病果率
分别为 14.5%、19.9%、31.5%, 最高病果率有机模式
比无公害模式减少 27.1%, 比常规模式减少 54.0%,
无公害模式比常规模式减少 36.8%; 2005年有机、无
公害、常规模式最高病果率分别为 11.1%、14.4%、
20.1%, 有机模式最高病果率比无公害模式减少
22.9%, 比常规模式减少 44.8%, 无公害模式比常规
模式减少 28.4%。灰霉病病果发病高峰期是番茄的
花期及结果盛期, 不同年份的栽培时间及天气条件
不同, 灰霉病果实发病率不同, 但 3 种生产模式病
果率均为有机模式最低, 发病最轻, 常规模式最高,
发病最重。
2.2.2 晚疫病消长动态
图 2 为 2003~2005 年番茄晚疫病的消长动态。
番茄晚疫病在番茄的整个生长期均有发生, 番茄生
长前期由于棚内温度低、湿度大、放风量小, 番茄
晚疫病快速增长, 持续一段时间后到 5 月中下旬达
到发病高峰。常规生产模式的晚疫病发病最重
(2003~2005年的病情指数分别为 8.0%、9.2%、9.9%),
无公害生产模式次之(2003~2005 年病情指数分别为
5.7%、6.6%、7.9%), 有机生产模式发病最轻(2003~
2005 年病情指数分别为 4.2%、4.1%、4.5%), 这说
明有机生产模式可以有效控制番茄晚疫病的发展 ,
进而减少因晚疫病的发生而造成的损失。
2.2.3 早疫病消长动态
图 3 为 2003~2005 年番茄早疫病的消长动态。
由图 3可以看出, 番茄早疫病每年均有发生, 发病时
间均在番茄生产的中后期, 结果盛期发病严重。同一
年份, 常规生产模式早疫病发病最重(2003~2005 年


图 1 2003年(a)、2004年(b)、2005年(c)不同栽培模式番茄灰霉病叶率(1)和灰霉病果率(2)的消长动态
Fig. 1 Dynamic changes of downy mildew-infecting percent of leaf (1) and fruit (2) of tomato
in 2003(a), 2004(b) and 2005(c)
936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9 第 17卷



图 2 2003年(a)、2004年(b)、2005年(c)不同栽培模式番茄晚疫病消长动态
Fig. 2 Dynamic changes of disease index of tomato late blight in 2003(a), 2004(b) and 2005(c)


图 3 2003年(a)、2004年(b)、2005年(c)不同栽培模式番茄早疫病消长动态
Fig. 3 Dynamic changes of early blight infection percent of tomato in 2003(a), 2004(b) and 2005(c)

表 1 不同生产模式对番茄早疫病、晚疫病和灰霉病的防治效果
Tab. 1 Control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patterns on early blight, late blight and downy mildew of tomato
病情指数 Disease index (%) 防治效果 Control effect (±%) 病害
Disease
年份
Year 常规模式
Conventional cultivation
无公害模式
Integrated cultivation
有机模式
Organic cultivation
有机较无公害
Organic/integrated
有机较常规
Organic/conventional
2003 1.1 0.9 0.7 22.2 36.4
2004 0.9 0.7 0.3 57.1 66.7
2005 1.6 1.1 0.6 45.5 62.5
2006 1.5 1.2 0.9 25.0 40.0
早疫病
Early
blight


2007 2.4 1.9 1.3 31.6 45.8
2003 8.0 5.7 4.2 26.3 47.5
2004 9.2 6.6 4.1 37.9 55.4
2005 9.9 7.9 4.5 43.0 54.5
2006 10.3 8.8 6.4 27.3 37.9
晚疫病
Late
blight


2007 9.7 7.9 4.4 44.3 54.6
发病率 Incidence (%)
2003 16.7 13.7 10.4 24.1 37.7
2004 31.5 19.9 14.5 27.1 54.0
2005 20.1 14.4 11.1 22.9 44.8
2006 9.8 6.7 5.6 16.4 42.9
灰霉病
Downy
mildew



2007 8.8 5.1 2.3 54.9 73.9

病情指数分别为 1.1%、0.9%、1.6%), 无公害生产模
式次之(2003~2005年病情指数分别为 0.9%、0.7%、
1.1%), 有机生产模式发病最轻(2003~2005年病情指
数分别为 0.7%、0.3%、0.6%)。分折其原因, 有机生
产模式采取了摘除花器、幼果上的花瓣和柱头、下
部老叶、病叶, 实施温湿度控制等措施, 有效地减少
了早疫病的初侵染源并创造了不利于早疫病发生的
环境条件, 另外, 在使用碳酸氢钠水溶液防治灰霉
病、晚疫病的同时也有效抑制了早疫病的发生。
2.3 日光温室不同生产模式对番茄主要病害的防
治效果
表 1 为日光温室不同生产模式对番茄早疫病、
第 5期 杨合法等: 有机、无公害及常规生产模式番茄病害及防治效果比较研究 937


晚疫病及灰霉病的防治效果。从表中可以看出, 有
机生产模式可减轻番茄主要病害的发病程度, 番茄
早疫病有机模式较无公害模式防效提高 22.2%~
57.1%, 较常规模式提高 36.4%~66.7%; 番茄晚疫病
有机模式较无公害模式防效提高 26.3%~44.3%, 较
常规模式提高 47.5%~55.4%; 番茄灰霉病的病果率
常规模式在 8.8%~31.5%之间, 无公害模式为 5.1%~
19.9%, 而有机模式仅为 2.3%~14.5%, 有机模式比
无公害模式对灰霉病病果的防效提高 16.4%~54.9%,
比常规模式提高 37.7%~73.9%。有机模式可达到有
效控制日光温室番茄主要病害的目的。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在试验区日光温室番茄生产中,
番茄病害主要以灰霉病、叶霉病、早疫病、晚疫病
为主, 危害严重; 病毒病、斑枯病、青枯病个别年份
也有发生。番茄病害的发生特点表现为种类多, 低
温高湿病害发生重, 流行速度快, 土传病害及生理
性病害也呈现加重趋势。
番茄灰霉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同一年份有
机生产模式发病最轻, 常规生产模式发病最重; 3种
模式灰霉病病叶加速发展期均在后期, 后期病叶率
大于前期; 灰霉病病果发病高峰期是番茄的花期及
结果盛期, 不同年份因栽培时间、天气条件不同, 灰
霉病果实发病率不同; 采用有机生产模式可显著降
低番茄灰霉病的病果率。连续 3 年调查发现, 常规
生产模式的晚疫病发病最重, 无公害生产模式次之,
有机生产模式发病最轻, 有机生产模式可有效控制
番茄晚疫病的发展, 减轻番茄早疫病、晚疫病及灰
霉病的发病程度, 具有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日光温室蔬菜病虫害防治应以农业措施为主 ,
综合利用生物和物理措施建立一个健康的菜田生态环
境, 创造有利于蔬菜生长发育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
态体系, 以达到有效控制日光温室主要病害的目的。
尽管常规蔬菜生产模式全程使用化学农药防治
病害, 无公害生产模式在发病严重时用药防治, 但仍
不能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与危害, 达不到有机生产
模式的防控效果, 究其原因, 与有机生产模式采用硫
磺熏蒸灭菌、地膜覆盖、膜下灌水及其他生态调控措
施, 减少病原菌的初侵染源, 改善棚内作物生长环境,
使其有利于作物生长不利于病害发生有直接关系 ;
且在常规模式中, 番茄生长中后期枝叶茂密, 通气不
良, 上中部叶片的遮挡影响了下部叶片的着药量及
病菌的抗药性[10−13]也导致其病害严重, 防效低。
参考文献
[1] 张炎光, 王育义 , 谭增亮 . 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M]. 北
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
[2] 杜相革, 肖兴基, 李显军, 等. 有机农业在中国[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3] 席运官 , 钦佩 . 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理论与方法探析
[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5, 13(1): 19−22
[4] 席运官 . 有机农业病虫害防治的理论与方法[J]. 农业现代
化研究, 1999, 20(增): 114−116
[5] 李晓仁 , 李虹 , 魏文生 . 日光温室病虫害发生原因浅析与
综合防治对策[J]. 北方园艺, 2000 (4): 45−46
[6] 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生化测定室. 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二)
[M].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7] 张春奇, 李爱芳, 李红波, 等. 温棚番茄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及综合防治[J]. 西北园艺, 2007 (1): 26−27
[8] 张淑莲, 陈志杰, 张锋, 等. 日光温室番茄病虫害发生特点与生
态控制技术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15(2): 122−124
[9] 徐景红 , 李宏科 . 保护地蔬菜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 [J].
上海蔬菜, 2006 (4): 78−79
[10] 张从宇 , 张子学 , 崔广荣 . 安徽省番茄灰霉菌抗药性测定
和治理[J]. 植物保护, 2006, 32(3): 32−34
[11] 毕朝位 , 王中康 , 车兴壁 . 番茄晚疫病病菌对甲霜灵的抗
性测定及治理[J]. 西南农业学报, 2003 (1): 68−70
[12] 王美琴, 赵晓军, 刘慧平, 等. 番茄叶霉病菌对代森锰锌的
抗性检测[J]. 山西农业科学, 2005, 33(4): 66−68
[13] 杨宇红, 冯兰香, 谢丙炎, 等. 番茄晚疫病菌对甲霜灵的抗
性[J]. 植物保护学报, 2003, 30(1): 57−62

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J
欢迎订阅《园艺学报》
《园艺学报》是中国园艺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创刊于 1962年,刊载有关果树、蔬菜、观赏植物、茶及药用植物
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专题文献综述、问题与讨论、新技术新品种以及园艺研究动态与信息等,适合园艺科
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园艺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等多家重要数据库收
录并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及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资助。2007年《园艺学报》总被引频次 4213次,影响因
子 1.323。
《园艺学报》为月刊,每月 25 日出版。2010 年每期定价 40.00 元,全年 480.00 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全国各地
邮局办理订阅,国内邮发代号 82-471,国外发行由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承办,代号 M448。漏订者可直接寄款至
本编辑部订购。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12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园艺学报》编辑部,邮政编码:
100081,电 话:(010)82109523,E-mail:yuanyixuebao@126,com,网址:http://www.ahs.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