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夔醉 播
广 西 植 物 G u i五a ia 7 ( z ): 1 5 9一 1 9 2. 1 957
植物分类方法的文献计量分析
万 兵 池 洪
(四川省中药研究所 )
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 , 统计了我国植物分类学各分支学科的有关文献 , 并 对各 r类文献数量
和内容构成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
关键词 植物分类学 ; 文献 ; 计量
植物分类学的研究对象是物种 . 传统的分类学是通过植物器官的形态观察来进行分类研
究 。 随着细胞学 、 抱粉学 、 化学和数学等学科的发展和渗透 , 植物分类学已逐步采用实验手
段 , 于是出现了许多新的边缘学科。 近代科学发展的一个明显动向 , 就是学科之间的相互渗
透 , 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文献之间的相互引用息息相关 。 利用学 科 成 长 与其文献在数
量 、 内容构成上和相互引用方面的变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 就能追踪某一学科的产生 、 发展 、
分化 、 相互渗透及其动向的线索 。 我们选用《全国报刊索引》 ( 科技版 ) 为分析研究的基本资
料 , 对建国以来植物分类学文献的数量和内容构成的变化作一剖析 , 描绘出该学科国内当前
的发展轮廓 。
植 物 分 类 方 法 文 献 情 况 统 计 表
项 目
}
五十年代
!
六十年代
}
七十年代
}
/、、 舀年代(至 8 5年 6 月 )
}
分类合计
}
占总数百分。匕`
ó勺丹O今门自了Rù0óUO口.上,人gt`0Vn
.…众U,IAó几山11谧10内七20
月1
0
ó吕甲.,曰Rù4n`9
内O2
0
内D01.上丹0n.ù勺n甘八” j任,山自移OU口,1Rn,几ù1Olt丹ORù咬上2fl日往ù经典分类学
植物地理学
细胞分类学
饱 粉 学
化学分类学
数量分类学
合 计
2 7 9
1 17
1 8 9
6 7
6
1
1 8 5 6
5 7 0
1 11
7
5 7 6 14 4 5
上列数据表明 , 建国以来我国在植物分类方法上主要是采用经典分类法 , 其论文数量达
1 8 5 6篇 , 占论文总数的 68 . 95 % , 在每一时期的研究工作中均占统治地位 , 今 天 仍是主要的方
法 。 作为现代分类学的研究 , 我国是从本世纪初钟观光教授开始的 , 已有了六十多年的历史 。
至解放前夕 , 我国植物分类学者发表的论文和专著约 4 0 篇 , 发表了 19 个新属和数百个新种 。
而建国以来 , 这方面的论文已达2 6 9 2篇 , 其中单是种子植物分类的论文就发表了一千余篇 ,
发表新属 60 余个 , 新种 1 50 0个以上 , 此外还对 50 多个科进行了分类 整 .理 [ ` 1 , 纠正了过去国
内外著作中的错误记录 , 澄清了长期以来的混乱 , 为开展研究工作扫清了道路 。 在这些论文
中 , 内容上除少数是属于个别新种描述外 , 大都是专科专属的研究 , 而且不少是经过数十年
刻苦研究的成果 , 如毛食科 、 五加科 , 忍冬科的英迷属 , 裸子植物及荻类 、 苔醉等 。 少数的
研究工作已开始应用了扫描电镜技术 , 把抱粉形态 、 染色体数 目作为科和属的分类性状 , 使
分类群的划分有了更多更好的依据 , 使分类系统更接近于 自然系统 , 如旅类植物的科属排列
和历史来源及裸子植物 、 毛莫科 、 兰科的研究 。 有的论文还就整个被子植物的进化和起源问
19 0 广 西 植 物 了卷
题 , 提出了很好的见解 . 在研究工作中开始接触到植物分类学的最根本问题 。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 , 基本上可说是在解放 以后 , 随着植物分类学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
的 , 其论文数量为 570 篇 , 占论文总数的21 . 18 % , 为第二位 。 特别是近年发展之快 , 在过去
是不能想象的 。 我国的植物区系和植被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 。 由于自然历史条件和植物界太
身演化的结果 , 形成了我国植物区系中植物种类丰富 ( 维管杭物约 3 53 科 3 1 8 4属 2 7 1 5 0种 , 分
别 占世界科 、 属 、 种的 56 . 9% , 2 4 . 5%及 1 1 . 4 % , 按种的数 目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而居世
界第三位 〔 2 1 ) , 起源古老 , 地理成分复杂 , 联系广泛 , 分布交错复杂 , 特 有 植物繁多 ( 约
1 9 6属 , 其中单种属和少种属约 占95 % 以上 〔“ l ) 的特征 , 增大了研究的难度 , 但仍发表了不少
具较高水平的论文 。 “ 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 ” [ ` 1 、 “ 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 ” [ 5 1
等文 , 对中国植物区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 前 者 还 对 践界温带区系的起源提出了独特的见
解 , 认为我国南部和中南半岛北纬20 ~ 40 “之间的广大地区 , 是近 代 东亚温带 、 亚热带植物
区系的发源地 , 也是北美 、 , 欧洲等北温带植物区系的发源地 。 对某一地区 (如贵州 、 西藏 、 祖
北神农架 ) 区系的研究也很活跃 。 研究中还注意了加强有关植被地理分布的论证和植被发展
等理论性问题的探索 。 大量的研究结果已经证实 , 植物的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它们对生境中
不适宜的外界因子 ( 如水分缺乏 、 高温 、 低温等 ) 的耐受性 。 同时还证实 , 细胞染色休的倍
性对植物种类的地理起源与分布规律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 “ l 。
细胞学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开始应用于植物分类 , 五十年以来工作逐渐系统化和深入 ,
据最近的统计 , 全部种子植物 40 %的种和蔗类植物25 %的种的染色体数目已查明或核实 ! ” l 。
这个基本资料结合形态学 、 解剖学 、 胚胎学和遗传学等方面的资料 , 为解决分类上的一些疑
难问题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证据 。 由于植物细胞 染色体通常稳定 , 能表示许多属和种的特性 ,
细胞分类学作为研究种和系统发育的方法之一 , 已成为植物分类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
成部分 。 而 目前的实验分类学 , 也主要是在细胞分类学的基础 _仁发 展 起来的 〔7 1 。 但这一重
要的科研领域 , 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处于空白状态 , 直到 1 9 7 6年才发表第一篇以染色体
数 目为依据探讨薯预属根茎组植物分类学的论文 [ ” l , 这是我国分类学工作 结 合细胞学的一
个重要开端 。 近年来虽论文数量有所增加 , 使总数达到了 I n 篇 , 占文献 总 数的 4 . 12 % , 为
第三位 , 但与国际上的研究相比较 , 差距很大 。 1 9 80 一 1 9 8 1年 , 收入美国生物学文摘 ( B . A . )
的有关种子植物细胞分类的论文共 18 4篇 , 同期我国在 《植物分类学报 》 土发 表 的有关细胞
分类的论文仅 4 篇 , 而 ( 全国报刊索引 》 (科技版 )也仅仅收入 13 篇 。 不过近来其频率和数量
都在上升 , 从 1 9 8 1年至 1 9 8 5年的近五年时间内 , 发表的论文数量已为前三十年的九倍 , 说阻
它正 日益受到重视 。
抱粉学在五十年代以后异军突起 , 对植物分类学的研究作出了贡献 。 我国在这方面的研
究进行得较早 , 发展较为平衡 , 发表的论文数量为 80 篇 , 占2 . 97 % 。 已出版的 《 中国植物花
粉形态 》 和 《 中国旅类植物抱子形态 》 、 《 中国热带亚热带被子植执花粉形态 》 三部专著 ,
为我国抱粉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为植物分类提供了丰富的基本资料 。 近年来 , 在探讨某些
植物群的分类和系统发育上 , 抱粉资料已得到相 当重视 , 结合其它方面的资料 , 为一些属和
种的划分及新属 、 新科的成立提供了依据 。 例如对金缕梅科花粉 形 态的 研 究 , 发现枫香属
( L iq u i d a m b a r L
.
) 和阿丁枫属 (A l t i n g i a N o r o n h a ) 的花粉是多孑IJ的 , 与 金 缕梅科其它
各属具三沟花粉明显不同 , 认为应分出成立单独 的 阿丁枫科 ( A lt in g i ac ae e ) L。 ] , 由于其
摹醉坪
2 期 万 兵等: 植物分类方法的文献计量分析
解剖特征亦不同于金缕梅科的其它各属 , 此建议已被植物分类学家所采用 。 毛食科银莲花属
( A n e m o n e L
.
) 在花粉形态上是多类型的 , 根据植物形态 , 参考花粉资料 , 已将婴粟银莲花
( A
.
g l a u e i f o l i a )从银莲花属中分出成立一新属 , 名婴粟莲花属 ( G e n . A n e m o e l e m a ) 工“ I 。
蔽类植物的袍子性状与其它性状有明显的相 关 性 , 并能指示荻类的系统发育和进化 水 平 ,
在蔗类植物的分类中已普遍采用 。 随着扫描 电镜和透射电镜在抱粉工作中的广泛应用 , 泡粉
的超微结构在植物分类中的作用将显得更加重要 。 在植物描述中写进抱粉形态的必要性已显
而易见 。 秦仁 昌教授已建议 《 中国植物志 》在属 、 种和科的描述中应把花粉作为一个重要性
状收进去 l “ 1 。
用化学资料来证实或修订根据其它证据所确立的分类法方面的工作 , 起始于十七世纪 ,
然而近代化学分类学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 , 六十年代这方面的工作逐渐增
多 。 我国几乎是在 H ge n a u er 1 9 6 3年出版第一卷 《 植物化学分类学 》 的同时 , 就已开始了这
方面的工作 , 遗憾的是这一工作没有得到长足的进展 。 从 1 9 5 8 ~ 1 9 7 7年 , 国际上利用各类化合
物所作的化学分类的研究报告约为3 32 篇 I ’ “ 1 , 而我国同期所发表的与此有关的论文为 5 篇 ,
差距是较大的 。 可喜的是近年来论文数量有所增多 , 总数达到了 48 篇 , 占1 . 78 % 。 从我国开
展 的化学分类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来看 , 它或能为传统的分类系统提供有力的佐证 , 或能
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疑难问题 , 甚或订正过去工作中的谬误或不能完善之处 t ” l 。 关于被子
植物的起源问题 , 我国学者通过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毛食科 、 睡莲目植物中的生物
碱 、 街体化合物等五类化学成分分布的比较分析 , 并联系其在形态和组织解剖上的某些相似
性 , 认为单子叶植物是通过百合 目从毛草科演化而来 , 而在苏联学 者 T a k h t aj a n 的被子植
物进化系统中 , 认为单子叶植物起源于睡莲目的意见在化学方面是缺乏证据的 。 这是第一次
用化学方法阐明单子叶植物一一特别是百合科的起源问题 t ` “ l 。 根据形态分类 , 裸子植物三
尖杉属的系统位置一直未定 , 一般都承认它是一个独立的自然类群 。 根 据 生 物 碱的成分分
析 , 进一步证实了它可 以独立出来 自成一科 (三尖杉科 C eP h a1 Ot a x ac ea e ) [ ’ 3 1 。 化学分类学
今 后还会有较大的发展 , 特别是植物各类群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 既可提供分类学上有价值
的资料 , 又可扩大和利用植物资源 。 对小分子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 , 也将比末端产物更为
重要 , 因为它是受遗传 因子控制的 , 更能反映客观的发展 。
数量分类学是在五十年代 电.子计算机技术兴起以后才逐渐得到发展和广泛应用的 。 数量
分类学的产生 , 为分类学提供了一种 比较科学的方法论 , 使植物分类从定性的 , 描述性的水
平向定量的 , 更精确的高水平攀登 。 数量分类学不仅运用的性状数量多 ( 包括形态学 、 细胞
学和生物化学等各种性状 ) , 运算速度快 , 而且没有偏见 , 比较客观 , 这是以往分类学家难
以做到的 。 在国外 , 数量分类学受到普遍重视 , 有关的论文估计在 2 0 0 0篇以上 £’ ` j 。 我国数
量分类的研究 , 主要是从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的 , 还处于初步尝试阶段 , 论文数量仅 27 篇 , 占
文献总数的 1 . 0 % , 为最末一位 。 通过对忍冬科 , 人参属 、 素馨属等科属的研究 , 已对其分
类系统提出了参考意见 。 随着这项研究工作的深入 , 还可能对植物系统学 、 分类学的许多工
作方法 、 步骤和概念产生很大影响 。
当前 , 我国植物分类学研究工作的特点 , 是在广泛实践的基础上 , 注意了研究水平和
质量的提高 , 增强了基础理论的研究 。 不仅有新属 、 新种的报道 , 而且加强了植物系统学 、
植物区系等方面的研究 , 有的研究已接近或达到国外同类工作的水平 , 开始进行以种和种以
1 9 2 广 西 植 物 T卷
下分类群为对象的实验分类学或物种分类学的研究 · 提高了分类学的水平 , 且解决了一锡去靠形态分类不能解决的问题 。 薯栽属根状茎组的系统分类研究 [ ` ” ! 和蔷薇科太行花属系统
位置的研究 〔` . ]都分别应用 了抱粉学 、 细胞学 、 植物化学和植物地理学等分支学科的技术手
段 , 比较普遍地注意了应用基础理论直接或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 。 从研究方法上看 , 新的技
术 , 新的仪器 , 如色谱 、 电泳 、 透射 电镜 , 特别是扫描 电镜在微观世界的研究中 , 已逐步扩
大使用 , 有的学科并注意到与数学 、 物理学的进一步渗透以及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 。 发展的趋
势是 , 更全面地运用植物学其它分支的理论与方法 , 来加强传统分类学的研究 , 使之向更为
综合的方向发展 。
本文承蒙西 南农业大学何铸副教授审阅 , 特此致谢 。
参 考 文 献
〔 1 〕 洪德元 , 1 9 8 3 : 中国植物分类学进展 。 植物杂志 , ( 2 ) : 1。
〔 2 〕 王荷生 , 1 979 : 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 地理学报 , 34 ( 3 ) : 2 2 40
( 3 )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 , 1 9 8 0 : 中国植被 . 84 页 , 科学出版社 。
( 4 〕 吴征锰 , 19’6 5 : 中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 . 科学通报 , 16 ( 1 ) : 2 50
( 5 〕吴征锰 . 1 9 79 : 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 。 云南植物研究 . 1 ( 1 ) : 1o
( 6 〕秦仁昌 , 1979 : 二十年来我国的植物分类学 。 植物分类学报 , 17 ( 4 ) : 1o
( 了〕李正理 , 1 9 8 0 : 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和植物分类 。 细胞生物学杂志 , 2 ( 1 ) : 160
( 8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薯孩课题研究组 , 1 9 7 6 : 中国薯预属根茎组植物的分类和染色体数的研究。 植
物分类学报 , 24 ( i ) : 6 5 0
( 9 〕张金谈 , 1 9 79 : 从抱粉形态特征试论植物某些类群的分类与系统发育 . 植物分类学报 , 1 7 ( 2 ) : 1。
( 10 〕 .胡昌序等 , 1 9 8。 : 化学分类学的新进展 . 植物分类学报 , 18 ( 4 ) : 4 570
〔n 〕赵保惠 , 198 2 : 植物化学分类学概况 。 华中师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 增刊 93 页 。
〔12 ) 杨崇仁等 , 19 78 : 从植物化学成分的比较看单子叶植物的起源问题。 植物分类学报 , 16 ( 1 ) : 1。
〔13 〕朱太平 , 1 9 7 9 : 三尖杉属植物的生物碱研究及其化学分类问题 。 植物分类学报 , 17 ( 4 ) : .7
( 14 〕徐克学 , 1 9 80 : 数量分类学的发展 。 生物科学动态 , ( l ) : 1 。
( 15 〕 裴鉴等 , 1 9 79 : 中国薯锁属根状茎组系统分类的初步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 17 ( 3 ) : 6 .1
( 16 〕俞德俊等 , 1 9 83 : 蔷薇科太行花属系统位置的研究 。 植物分类学报 , 2 1 ( 3 ) : 229 。
L IT E R AT U RE M E T RO L OG I C AL AN A L Y S IS
O F P H Y T O T AX ON OMY M E T HOD
W
a n B i n g a n d C il i H o n g
( S i
e h u a n P r o v i n e i a l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h i n e s
e
M a t e r i a M e d i e a )
A卜s t r a c t I n . t h i s p a p e r , l i t e r a t u r e m e t r o l o g i e a l rn e t h o d 1 5 a d o p t e d . T h e l i t e r a t u r e
e o n e e r n e d o f a l l b r a n e h e s o f P h y t o t a x o n o m y w e r e
e o u n t e d a n d *h e q u a n t i t y o f l宜t e r a -
t u r e s a n d t h e a l t e r a t i o n o f e o n t e n t s w e r e a n a l y s e d
.
T 五e r e s u l t s h o w e d t 五a t , i刀 t h e
p il y t o t a 工 o n o m v i n o u : e o u n t r y t h e m o s t i m p o r t a n t p a r t 1 5 s t i l l t h e e l a s s i e t a x o n o斑 y
( 6 8
.
9 5多 ) , a n d t il e n t h e p l a n t g e o g r a p五y ( 2 1 . 15拓 ) , e y t o t a x o n o 二 y (` , 1 2多 ) , p a l y n o l o g y
( 2
.
9 7拓 ) , e h e m o t a x o n o m y ( 1 . 7 5多 ) a n d n u m e r i e a l t a 工 o n o m y ( 1 . 0 0厂 ) . T 五e t e n d e o e y o f
t五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p h y t o t a x o n o m y 1 5 t il a t a l l b r a n e h e s o f b o t a n y , t h e o r y a n d m e t五o d ,
w i l l b e g e n e r a l l y P e r f o r m e d a n d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t a 笼 o n o m y m u s r b e s t e r n g t五e n l y
s t u d i e d
.
Ke y w o r d s P h y t o t a x o n o m y ; L i t e r a t u r e : M e t
r o l o g i e a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