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秋海棠科紫背天葵生物学特性



全 文 :www.caaj.org
农学学报 2012,2(08):49-52
Journal of Agriculture
0 引言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东
北郊,邻近西江北岸,地处中国亚热带地区的南端,年
平均温度 21℃,冬无冰雪,终年气候温暖,雨量充沛,
年降雨量 2000 mm。鼎湖山森林茂密,是中国南亚热
带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天然林区,整个山体由几个东北
至西南走向的山脉组成,北到鸡笼山,海拔 1033 m。
生物学家把鼎湖山称为“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
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植物并兼有多种用途[1]。据调
查,鼎湖山有药用植物近千种,主要的有巴戟天、肉桂、
白首乌、紫花杜鹃、土沉香、杜仲、半枫荷、毛冬青、救必
应、栀子、丁公藤、海风藤、两面针、石斛、紫背天葵、淡
竹叶、地胆、谷精子及南板蓝根等[2]。其中,紫背天葵
是鼎湖山著名的特色植物之一[3-4],多产于云溪(老鼎)
景区,因生于瀑布四周悬崖石壁上,数量稀少而十分珍
贵,被近代文豪郭沫若美誉“客来不用茶和酒,紫背天
葵斟满杯”。
早在19世纪末,植物学家就开始在鼎湖山采集植
物标本,进行植物分类和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因此,鼎
湖山内华南特有种及模式产地种众多。据《中国植物
志》记载,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 Hance)为秋
海棠科植物,别名丹叶、散血子,其模式标本即采自广
东省鼎湖山和罗浮山(合模式)[5-6]。然而,不可忽视的
是,紫背天葵在本草记载上就有异物同名的问题存
在。中国著名本草学家谢宗万在其著作《中药材品种
论述》中 [7],对毛茛科天葵属紫背天葵 Semiaquilegia
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鼎湖山紫背天葵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质资源库建设”(2010B060200012)。
第一作者简介:邵玲,女,1973年生,广东四会人,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药用植物生理生态和种质资源研究。通信地址:526061广东肇庆市端
州区迎宾大道,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Tel:0758-2716359,E-mail:shaoling@zqu.edu.cn。
收稿日期:2012-03-19,修回日期:2012-06-18。
秋海棠科紫背天葵生物学特性
邵 玲,梁 霞
(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广东肇庆 526061)
摘 要:为准确掌握秋海棠科紫背天葵的生物学特征,更好地保护本地特有植物种质资源,通过多年在鼎
湖山野外实地观察和引种驯化栽培紫背天葵,对该物种的通用名称、植物学形态、生长环境分布、生长习
性、采收加工和药用功能主治等6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与补充修编。系统、细化完善了紫背天葵的
生物学资料,对本植物的保护和正确利用提供了更充分的科学依据。
关键词:紫背天葵;鼎湖山;植物学形态;生物学特性
中图分类号:S601,S602.4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2-0151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egoniaceae Begonia fimbristipulata Hance.
Shao Ling, Liang Xia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526061,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 To accurately master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egoniaceae Begonia fimbristipulata Hance.,
and to better protect the unique local plant resources, further research and additional revise have been made on
this species’six features, such as generic names, botany forms, environmental growing distribution, growing
habits, collecting process and medicinal functions, through years of field investigation, domestication,
cultivation of Begonia fimbristipulata Hance. in Dinghushan Mountain. The biological data of Begonia
fimbristipulata Hance. has been systematically perfected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his species’
protection and correct use.
Key words: Begonia fimbristipulata Hance.; Dinghushan Mountain; Plant Morphology;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ww.caaj.org邵 玲等:秋海棠科紫背天葵生物学特性
adoxoides ( DC) Makino(别名:天葵子)和秋海棠科秋
海棠属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 Hance(别名:红
天葵)的历代名称考证、植物主要形态、药材性状和
主要产属地进行了相应的辨析。李美琴[8]在考究紫背
天葵同名异物品种中,对涉及到的毛茛科天葵属、秋海
棠科秋海棠属和菊科土三七属共3个科3个同名异物
品种的紫背天葵进行了比较,并认为秋海棠科的紫背
天葵因《中药大辞典》上的原植物名与《全国中草药汇
编》的别名都称为紫背天葵,建议其原植物可以称为紫
背天葵,药材则应与汇编一致称为“散血子”。可见,目
前文献“紫背天葵”名目繁多。即便是秋海棠科秋海棠
属植物紫背天葵,在不同的学术文献和典籍记载中,对
其植物学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的描述也各有参差。因
此,笔者综合多年在鼎湖山野外考察采集的紫背天葵
标本以及其引种驯化栽培的繁育情况,查新各方文献,
详细考证和补充完善秋海棠科紫背天葵的植物学特征
及其药用性能,以期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本物种更为客
观全面的学术资料。
1 紫背天葵植物分类和地方命名
种名:紫背天葵(广东肇庆、从化)[5-6],生于湿润的
坡地和溪谷断崖石壁上,中国特有物种,被东莞市列为
市级珍稀濒危植物[9]。拉丁名:Begonia fimbristipulata
Hance,是秋海棠科(Begoniaceae)秋海棠属(Begonia)植
物。别名:天葵秋海棠[7]、红天葵、散血子、丹叶[10-11]、一
点红、一叶红[12]。地方名:一叶红(福建同安),小羚羊
(福建厦门)[13-14],时佳天葵、红水葵、龙虎草、小叶红、小
羚羊、夜渡红(广西桂平、龙胜)[15],散血丹、滴水珠、反
背红(湖南双牌、平江、炎陵、蓝山、江华)[16]。
2 植物学形态
多年生肉质草本,簇生或丛生状,典型的怕热夏眠
植物。地上茎近于无或有时长达1.5 cm[5,16-17],常见红、
绿叶株型混生,植株高度、长势易受环境影响。根状茎
(或地下茎)球形或不规则形,俗称“球茎”,具多数纤维
状须根。根状茎能于当年分蘖出子代球茎,不分离。
叶基生,单株常见1~2叶;叶柄细长,长2~6 cm,被长硬
毛[18];叶片两侧略不相等,轮廓宽卵形,先端渐尖,基部
心形,叶缘有大小不等的三角形重锯齿,叶面散生短
毛,偶有白色叶斑[5],叶背红紫色或绿色[19]。掌状叶脉,
沿脉被毛。花期 4—5月,果期 5—7月,休眠期 8—11
月。种子微细,数极多。植株春时开花,立夏即枯,秋
时复茁,凌冬不萎。
2.1 根
须状根,呈粗纤维状,从球茎基部发出,黑色。根
系浅,生长于厚腐殖质土层内的根系丰富。
2.2 根状茎和地上茎
根状茎呈球状[5]或不规则短柱状、纺锤状或块状,
俗称“球茎”。单株常见2~4个球茎,合生,大小随植株
长势而异,直径0.5~3.0 cm。球茎表面外被数层细胞,
未分化为膜质保护组织,呈暗褐色或浅红色至深红色,
或灰黑色,触摸表层细胞易脱落。具不规则皱纹或须
根痕;顶端常有茎叶残基。
根状茎当年能分蘖出 1~2个子代球茎,个体略
细。子母代球茎间有短缩杆状连接结构。次年子代球
茎及其新发幼苗初期生长主要由母代球茎提供营养。
翌年,子代球茎旁侧再发出子二代球茎,形成多代球茎
簇生的家族特征,随后母代球茎渐行衰老枯亡。
地上茎盘状短缩,近于无[5],长 0.5~1.5 cm[17],单生
直立,无分枝,茎上着生叶片,叶柄长,具卵状托叶。
2.3 叶
叶基生,根据叶生长的位置、性状与机能分为低
出叶和营养叶2种,叶面绿色或红色,部分品种有白色
叶斑,叶背紫红或绿色。
低出叶 1片,由球茎发出,有托叶。披长硬毛,平
铺地面,叶柄短,长约 2 mm;叶片圆心形或卵圆形,长
2~4 cm,宽 2~5 cm,叶稍厚。先端钝圆,基部心形,近
对称,边缘具不规则粗齿或波状缺刻。幼时叶片被毛,
老时脱落或近无毛。掌状叶脉,叶脉明显,紫红色。
营养叶1~3片。贫瘠环境下的野生种营养叶通常
1片,但生长于向阳湿润、腐殖质土层厚的植株常见营
养叶 2~3片。叶型大,长 2.5~13 cm,宽 2~8.5 cm,叶片
两侧略不相等,圆形或卵状心形,先端急尖或渐尖状,
基部略偏斜,叶缘有不规则的三角形重锯齿和缘毛,叶
片两面有伏状粗毛[15,17]。掌状叶脉,7~8条脉,沿脉披
毛。叶柄纤细,长而直立,约 4~11.5 cm,被卷曲长毛,
接近叶面的部位毛稍多。幼叶叶柄红色,随叶龄长大,
颜色渐褪为浅红或绿色。托叶小,卵状披针形,长 5~
7 mm,宽2~4 mm,先端急尖,顶端带刺芒。
2.4 花
花期 4—6月。单株 1~2花枝,苞片与托叶相似。
花单性,雌雄同株,二歧聚伞花序。总花枝纤细,高出
叶片,3~18 cm,红色。花粉红色,有花香,数朵。
雄单花:花梗长1.5~2 cm。花被片4,红色,外层2
片,宽卵形,长11~13 mm,宽9~10 mm,先端钝至圆;内
层2片,倒卵长圆形,略小,先端圆,基部楔形。雄蕊多
数,花丝长 1~1.3 mm,花药圆形或倒卵长圆形,长约
l mm,先端微凹或钝。
雌单花:雌花小,花梗长 1~1.5 cm,无毛。花被片
2~3,外层2片,宽卵形至近圆形,长6~11 mm,近等宽;
·· 50
农学学报
JOURNAL OF AGRICULTURE
另1片较小,倒卵形,长6.5~9.0 mm,宽3~4.2 mm,基部
楔形。雌蕊子房3室[16],下位,长5~6 mm,直径3~4 mm。
每室胎座 2裂片,具不等 3翅。花柱 3枚 2裂,长 2.8~
3 mm,近离生或合生,柱头丫状增厚,外向扭曲呈环状[5,13]。
2.5 果实
果期5—6月开始[5,9]。蒴果三角形,下垂,果梗长约
1.5~2 cm,无毛。蒴果轮廓呈倒卵长圆形,长约1.1 cm,
直径 7~8 mm,无毛。具有不等 3翅,1翅特大,其余 2
翅条形[9]。大的翅近舌状,长1.1~1.5 cm,宽约1 cm,上
方边弧形,下方边平;其余 2翅窄,长约 3 mm,上方边
平,下方边斜。蒴果沿背缝线开裂;种子数极多,球形,
籽粒极微细,淡褐色,光滑[4],次年可萌发。
3 生长环境及分布
紫背天葵生于山谷石壁近水处,喜温暖湿润向阳
环境,常见于海拔 700~1120 m的山地山顶疏林下石
上、悬崖石缝中、山顶林下潮湿岩面上和山坡林下。伴
生植物主要有苔藓、小型蕨类、灌木等。分布于华南的
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湖南、浙江、云南、海南和香港
等地[5,21]。由于肇庆鼎湖山一带产量较多,品种形态特
殊,因而引起人们的重视[4]。
4 生长习性
紫背天葵性喜冷凉、潮湿、透气、向阳的环境。生
长基质以腐殖质土为主,在湿润的沙壤土或混合壤
土的坡地,也常见其生长。植株的大小随生长环境
而异,生于湿润多腐殖质土的叶较大,株型健壮;生
于干燥、土壤少的岩石表面上的叶较小,株型纤细。
生长适温15~25℃,气温高于30℃或低于5℃时生长缓
慢。极畏炎热,夏至结实即枯,为典型的夏眠植物,以
球茎度夏。
5 采收加工与性味归经
夏季采收,全株可入药,鲜用或晒干[22]。叶晒干卷
缩成不规则团块,味辛微酸,气浓,用手搓之刺鼻,质软
易碎,水浸液呈淡红色[3,10,14,20]。紫背天葵味酸、涩,性凉[15,21]。
归肺、肝、胃经[7]。
6 药用功能主治
具清热解毒、止渴生津、活血消肿、润燥止咳之功
效[3,7,14,22]。广西《中草药原植物鉴别图集》记载,用治感
冒发热、肺热咳嗽、支气管炎、咯血、跌打肿、咽喉肿、烧
烫伤。内服煎汤5~15 g(鲜品15~30 g)。外用适量,鲜
品捣敷[22]。《实用瑶药学》记述,用于肺结核咯血,支气
管炎,淋巴肿大,风湿骨痛,血瘀腹痛,中暑发热,鼻衄,
并试用于避孕,扭挫伤,骨折,烧伤、烫伤等[21]。《湖南药
物志》记为主治外感高热,中暑,咳嗽,咽喉肿痛,淋巴
结结核,发痧,疔疮,疥癣,痈肿,烫伤,跌打瘀痛,毒蛇
咬伤[16]。《福建药物志》谓主治中暑,乙型脑炎,发热咳
嗽,咯血,淋巴结核,跌打损伤,骨折,毒蛇咬伤,烫火
伤,癣、疥等。通常水煎服 3~5 g;外用鲜全草适量,捣
烂敷患处[13]。
7 结论
秋海棠科紫背天葵是肇庆鼎湖山闻名的本土特色
植物。目前,在各学术文献和书籍记载中,对其植物形
态或生物学特征的描述各有参差,甚至差别较大。据
此,本研究根据文献的权威性,并结合鼎湖山紫背天葵
自然生长发育的实际情况,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了认
真考证,重新整理修编。文中明确紫背天葵为夏眠植
物,并以根状茎(球茎)度夏;首次记述根状茎发育的动
态变化,强调种子的可育性,加深人们对紫背天葵丛生
或簇生居群习性的理解。同时,提出本植物存在短缩
地上茎,更正“1株1叶”的观点[4,5,16,21],将叶划分为低出
叶与营养叶 2种类型,并对两者加以客观的形态区分
说明。单株花器官为1或2花枝,比较了雌雄单花形态
差异和果实的发育形态。同时,对伴生植物与适生土
壤均进行说明。药用功能主治中对不同省份的参考典
籍文献进行列举,增进了人们对紫背天葵药用性能的
全面认识。
综上所述,通过系统、细化秋海棠科紫背天葵植物
生物学的特性描述,完善了此物种的学术资料,对本地
特有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更为客观充实的科学
依据,有利于人们对鼎湖山紫背天葵的正确辨识与合
理利用。
参考文献
[1] 梁文廉,徐建英.山水肇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46-51.
[2] 魏平,刘小燕.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宝库-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J].森林与人类,1999(2):40-41.
[3] 广东特产风味指南[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3:37-38.
[4] 徐祥浩,赖玉珍.华南的奇花异木和珍贵植物[M].广州:广东人民出
版社,1980:52-53.
[5]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
版社,1999:190-192.
[6]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2:175-177.
[7] 谢宗万.中药材品种论述[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
115-122.
[8] 李美琴.紫背天葵的同名异物品种[J].海峡药学,2009,21(5):83-84.
[9] 王发国,陈坚,邢福武.东莞珍稀植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
社,2010:152-154.
[10] 广东风物志[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56-58.
[11] 中国生草药研究发展中心.彩色生草药图谱[M].启业书局,1976:95.
[12] 房志坚,刘基柱,严寒静.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M].广州:羊城晚
报出版社,2002:131-133.
·· 51
www.caaj.org
(上接第19页)
邵 玲等:秋海棠科紫背天葵生物学特性
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8(4):46-49.
[2] 王俊宁,饶景萍.1-MCP处理对油桃果实硬度,呼吸及乙烯合成的
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2,22(5):1171-1175.
[3] Sisler E C, Serek M. Inhibitors of ethylene response in plants and
the receptor level: Recent developments[J].Physiol. Plant,1997,100:
577-582.
[4] 邵毅,罗云波,陈安均,等.1-MCP处理和贮藏温度对黑宝石李果肉
褐变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0,41(3):128-133.
[5] 龚倩云.1-甲基环丙烯对果蔬贮藏特性的影响[J].农产品加工·学
刊,2009,193(12):45-47
[6] 刘志民,马焕普,王兴华,等.桃果实缝合线软化的生理原因探讨[J].
果树学报,2006,23(4):519-522.
[7] 王浩雅,王理珉,张强,等.烟叶单层厚度与层积厚度测定方法的对
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
[8] 唐启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2.
[9] 赵江涛,颜志梅,宋宏峰.1-MCP在园艺作物贮藏保鲜上的应用
[J] .北方果树,2008(1):7-9.
[10] 丁建国,陈昆松,许文平,等.1-甲基环丙烯处理对美味猕猴桃果实
后熟软化的影响[J].园艺学报,2003,30(3):277-280.
[11] Jiang Y M, Joyce D C, Macnish A J. Extension of the shelf life of
banana fruit by 1-Methylcyclopropene in combination with
poly-ethylene bags[J].Post 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1999
(16):187-193.
[12] Golding J B, Shearer D, McGlasson W B. Application of l-MCP
and propylene to identify ethylene – dependent ripping processes
in mature banana fruit [J].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1998,14(1):87-98.
[13] 潘叶,马焕普,刘志民.桃果实缝合线软化与维管束发育及其形态
结构的关系[J].果树学报,2009,26(1):32-36.
[14] 张珺,刘志民,马焕普,等.桃果实维管束的分布及解剖研究[J].园艺
学报,2009,36(5):639-646.
[15] 贾小丽,马焕普,刘志民.桃果实缝合线软化与糖代谢的关系[J].果
树学报,2010,27(4):509-513.
[16] 张雪,刘志民,陈华君,等.桃果实缝合线软化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
化[J].果树学报,2008,25(2):172-177.
[17] Zhimin Liu, Huanpu Ma, Xue Zhang, et al. Peach fruit suture
softening regula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nitrogen with cytokinin
and ethylene[J].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10,125:654-657.
[13]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药物志(第二卷.修订本)[M].福州:福建
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1.
[14] 赵秀贞.常用青草药彩色图集[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94.
[15]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药研究所编.广西药用植物名录[M].广西:广
西人民出版社,1986:55.
[16] 蔡光先.湖南药物志 (第六卷) [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
42-46.
[17] 徐颂军,李娘辉.识花认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44.
[18]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东植物志(第四卷)[M].广州:广东
科技出版社,2002:175-177.
[19] 深圳市仙湖植物园.深圳植物志(第二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2010:129-130.
[20] 邢福武.广州野生植物[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11:63-65.
[21] 庞声航.实用瑶药学[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
[22] 潘超美,黄海波.中草药原植物鉴别图集[M].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6.
··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