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一 f
广 西 植 物 Guihaia 12(2):107-117.May 1992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文献计量分析
⋯ V-50201 (贵州省林业学校,饪文县 ) 7 1
。
擒要 本文采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文献并且初步分析了文献内容的构
成。最后.提出了有助于发展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研究的六点建议。
关键词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文献:计量分析
一
、 基本情况
从胡先辅教授191 9年发表我国首篇植物区系地理论文 ]以来, 迄今81年的时间 (截 止
1990年 8月 ),据不完全统计共发表了414篇 (部 )植物区系地理论著 (含译文 )“。从发表
年代来看,以1980-1990年最多,计213篇, 占总文献数目的51.45 ,然后是五十、六十年
代分别为50篇、47篇,各占12.08%和 11.3s%,最少是 1919—1929年仅 8篇 =占 ‘
1)。总的看来,我国植物区系地理文献是上升的,其间波动较大的是四十、七十年代,文
表 1 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文献统计表
Table 1. Statistic table of literatures on floristic geography in China
献数 目下降,主要原因是三十年代中期至四十年代初期的日本侵华战争以及六十年代中期至
七十年代初期的 “文化大革命 造成的}但是, 与经典植物分类的文献相比, 差距较大 [2]
(表 2)。其次,从研究范围与内容来看,地区性或行政大区的植物区系地理文献最多,计
192篇,占总文献数目的46.38 ,然后是专科 (属 )植物区系地理文献计1 46篇,占35.26 ,
最少是植物区系地理基础理论,方法以及综台性文献仅76篇, 占18.36 。 说明我国研究植
物区系地理基础理论及方法 的技术人员及其研究项目较少,以1987年植物学科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资助项 目来看,41个项 目中仅 1个项 目属于植物区系地理的内容,占项 目总数的2.44
(详见表 3) ],第三, 从研究手段来看, 运用经典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植物区系地理的文
献计402篇, 占文献总数目的97.10 ,而应用某些数学或数值分析方法研究植物区系地理的
1)1981年 前据 《中围桃物学文献 目录》 (第一、二、三册 )统计,此后据 《全国报刊索引》(科技版 )和 《中国
植物学会五十、五十五 固q= 论文摘要}亡编 统计。特此说朋井采示致谢。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O8 广 西 植 物 12卷
数 目 9 5 1 2 16 4 1 3 41
占总数目的 21.9j 12.19 2,44 4.88 39.0l 9.77 2.d4 7.32 】0O.O0
文献仅12篇,占2.90 。最后,从植物界的划分来看,苔藓类植物区系地理的文献计24篇,
占总文献数目的5 80%,蕨类植物区系地理 的文献计21篇,占5.07%,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
文献计199篇,占48.07 ,植物区系地理概括性文献计170篇,占41.O6%。
二、文献内容构成的浅析
(一 )植物区系地理基础理论、方法殛综合性研究文献 植物区系地理基础理论、方法
及综台性研究文献计76篇,占总文献数 目的18.36% 其中,关于其基础理论与方法的文献计
24篇,占总文献数目的5.80%,占本类文献数 目的31.58 , 学术价值较高且在植物区系地
理论著中引用率较高的文献有t 《植物地理学 》【 、 《普通植物地理学原理 》[ 、 《历
史植物地理学引论 》 :、 《历史植物地理学 》【“】、 《分布区学说原理 》【” 等,它们部
分或全部内容介绍了植物区系地理的基础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对推动我国植物区系地理学的
发展起了重要的启导作用。关于植物区系地理综合性研究文献主要指研究中国或更大范围的
植物区系地理论著 ,计52篇,占总文献数 目的12.56%,占本类文献数 目的68,42%。这一类
文献分为 以下五种情况:第一,研究植物区系成分及其起源的文献计23篇,较 著 名 的 有;
“中国与北美东部植物区系的比较” _1 、 “中国植物区系的特征与亲缘关系” ¨ 、 “中
国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 [“ 、 “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r】 、 “华夏植物区系的起源
与发展” (“]、 “大 陆漂移与有花植物区系的发展” [“:、 《中 国 自 然 地 理 ·植 物 地 理
(上)》[” 、 《中国植被 》[ 】、 “中国蕨类植物地理及区系组成” [ ]、 “中国植物区系
中的一些间断分布现象” c 等,第二,讨论中国植物区系区划的文献共l0篇, 较 著 名 的
有: “中国北部及西部植物地理概论” 、 “中国的植 物 区 域”【 , “参 考 五 加 科
(Ar~liaceae)所作的中国植物地理区域”[ 、 “中国植物地理区域”【 、 “论中国 植
物区系的分区问题” 【”“ 等J第三,探索中国甚至东亚或亚洲与其它地区植物区系关系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期 左 家哺: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文献计量分析 l09
文献计1O篇 ,较著名的有:“东亚与北美的植物区系关系 c“】,“东亚一北美东部在植物地理
上的关系” [”], “台湾与菲律宾之间的植物区系交换 c ]刀, “我国东部与 日本 的植物关
系” [“], “中国一 日本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 】, “我国浙江与日本和我国台湾森林植
物区系的联系” [ ], “中国温带森林地区与北美之间植物 区系的关系”z1等,第四,研究
中国甚至东亚植物 区系特有现象的文献计 6篇,如 “东亚木本植物区系的特有性” “ ],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特性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的数量分析” [ ],“中国种子植
物特有属起源的探讨 ( ”, “中国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现象——特有属的研究” [。。 等}第
五,应用数学分析研究植物 区系地理的文献仅 3篇 即 “关于建立植物区系特征参数的设想”
, “植物 区系的数值分析 c ], “植物区系学的数学研究概况” [”]。纵观植物区系
地理综合性研究文献, 目前主要存在中国植物区系起源的分歧 (““”” 以及中国某些地区
(如台湾、海南、华南南部 、青藏高原部分地区等 )植物 区系区划与归属的争论 [I””””
2¨ 3 4— 3 T
。
(= )檀物区系地理地区性研究文献 植物区系地理地区性研究文献是指省 (区 )或更
小区城或行政大区植物区系地理的论著,计192篇,占总文献数目的46.38%。这 里 按 东 北
(含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华北 (含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东、内蒙古等六省区
市 )、西北 (含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等五省区 )、华中 (含湖北、河南、湖南、
安徽四省 ),华东 (含浙江、江苏、江西、福建、上海、台湾等六省市 )、华南 (含广东、
广西 海南三省区 )和西南 (含贵州、四川、云南、西藏四省区 )等七个行政大 区 进 行 统
计分析 (表4 )。 1.华北地 区,计 9篇,如 “东北植物的分布” [”】, “东北 植 物 区 系
表 4 植物区系地理地区性文献在全国的分配
Table 4 Distriution of region’s literature on floristic geography in China
’童 匡 、r-均 值 _&verage value of China.
的研究” , “长白山的植物地理” 【”], “长白山苔藓植物的 初 步 研 究”“, “长白山
高山冻原植物 的研究” , 长白山蕨类及其地 理 分布” [ 、 “凤凰 山 蕨 类 的生 态
及地理分布的研究”¨”、 大连地区植物 区 系 的研 究” 、 “丹 东 蕨 类 植 物 分 布 的
调 查 、 “长春 附 近 植 物 区 系 地 理 位 置 的订 正 [ 等。 2.华 北 地 区: 共计
9篇,较好的有: “山西五台山植物 区系允析初报” 、 “山东植物地理 (初稿 )” [“]、
“狼 山 北 部 典 型 荒 漠 地 区 植 物 区 系 的基 本 特 点 c“】、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植物
压 系调查报告简报”[“]、 “白洋淀水生植物 区系初步分析” [ , “”北京植物区系的初
步研究 等。 3.西北地区:共计2O篇,较好的有:“青海植物地理的研究” 【 】、“青
2)中国幢物学击编印,1983t中国植物学会五十周年年击学术报告及论文摘要汇编
8)时1匿楠_均学会犏印。1988t中国植物学会五十五厨年论文摘要汇编。 ~——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广 西 植 物 l2卷
海省植物地理初探”¨、“孟达 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青海湖水生植物区系
的研究” 、“秦岭尖头山种子植物 区系概述” C“]“、“秦岭蕨类植物地理与区系成分初步
探讨“)、“秦岭珍稀植物及其区系特征”[。 、“新疆阿尔泰山的植物区系,植被类型和植物
资源” 。] 、 萨吾尔山植物区系初步调查 )、“新疆北部短 命 植 物 区 系 的 研 究 )、
“我国荒漠植物区系形成的探讨” 、 “中国滩羊区植物区系及其地理分布” , “中国
西北植物地理” 。 4.华中地 区:共计28篇,如 “安徽植物 区系的探讨” c 、 “黄山
植被与植物区系初论” _5”、”黄山植物的研究” [ ]、 “大历山植物区系分析及珍稀濒危
保护植物” ∞ 、“湖北大别山植物区系的初步分析” _3 、“安徽大别山北坡植物区系与邻
近地区植物区系关系探讨” [ ]、 “安徽大别山天堂寨山区植物医系的研究” [ ]、 “皖赣
边境六股尖山区植物区系初探” ”、 “皖西霍山县白马尖植物区系和植被” 、 “安徽
古牛降 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湖北植物区系特点与植物分布概况的研
究 、 湖北蕨类植物区系基本成分和主要特点的探讨” [。”、 鄂西神农架地区的植
被和植物区系”【 ]、 “水杉植物区系及其植物地理的意义” [“]、 “神农架苔藓植物 医系
的初步观察” 、 “湖南植物区系与植被概况” [“]、 “湖南植物区系的特点” ”¨、 “湖
南莽山林区区系植物调查初报” [E 、 “河南维管束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等等。 5.华东
地 区:共计37篇文献,如 “庐山植物的分布及与皖、浙诸山植物关系” _5 、“我国东南部主
要植物的地理分布及与邻区植物的关系” 、 “华东黄山、天 目山植物区系的特点” _5 、
“江西森林的地理分布” C”]、“试论浙江森林植物区系” 、 浙江九龙山苔类植物的初
步研究”【”J、 “浙江西天 目山苔藓植物 的调查研究” ¨ 、 “南京植物区系及 植 被 的 描
述”C“]、 “福建植物区域和植物群落” : 、 “福建亚热带植物初探” 、 “福建植物
区系的由来” _B 、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 “武夷山苔藓植物
压系及其与邻近地区的关系”[ ]、 “舟山群岛植物区系地理的数值研究” I¨ 、 “台湾植
物区系特征及地理分区”“、 “台湾植物区系的亲缘关系” 、 “台 湾 苔 藓 的 植 物 地
理 [”】、“台湾与邻近植物区系地 区的关系” [”】、“澎湖群岛植物群落与植物区系” 、
“台湾鸳鸯湖自然保护区的苔藓植物区系 【 等等。6.华南地压 共计39篇文献,如 “中
国南部及西南部植物地理概要”[”]、“广东瑶山植物区系初步报告 、“广东植物区系特
点” [, 、 “广东植被的植物 区系特点” 、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 、 ““鼎湖
山的苔藓植物” [ 】、“珠江沿岸及其附近岛屿植物区系的研究” 、“广东境内珠江水系水
生植物区系的探讨” 、 “广西植物地理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征”: :、 “广西特有植物的
研究” [ 、“鼻岗植物 区系的考察报告” 【“]、“苗儿山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南京
蕨类植物区系初探” 、“海南苔类植物区系与地理分布的初步讨论” 、“海南蕨类植物
区系” 【 、“海南裸子植物 区系” 【 r、“海南被子植物区系” 、 海南种子植物科属
与邻近地区科属关系的初步研究”【“ 等等。 7.西南地区:共计50篇文献,如 “中国西南的
植物区系及其对于认识欧亚植物界的意义” [“]、 “贵州植被” ” 、梵净山、宽阔水、茂
兰、雷公山等贵州的自然保护区森林植物区系的分析 ” 、 “贵州森林植物区系 的 初步
研究, 【。 、 “四川植被”[ , “峨眉山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 “四川蕨类植物地
理特点兼论耳蕨一鳞毛蕨植物区系”[ 、 “横断山脉科学考察专集 (I)” 、 “云南
4 j中国植物堂台编印,19~3:中国植物学含三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 编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左象哺: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文献计量分折
植物区系的成分”r” 、“云南植物地理” [。 ,云南热带亚热带植物区系研究 r”“”、蜓丘
龙雪山的植物地理”【 、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云 南植 物 区
系”” , “元谋干热河谷植物区系的研究” ”: 西藏阿里地区的 植 物 区 系” 。 ,
“西藏藓类植物 的地理分布及其区系成分的分析” [“]、 “西藏蕨类植物区系的特点及其与
喜马拉雅陛升 的关系”【 】、“西藏植物区系的起源、演化” 。” 】、“西藏植物区系分布区
型图谱” 【 ]、 “西藏植物区系地理区域的分异的探讨” 【”]、 “从印度板块的漂移论喜马
拉雅植物区系的特点”【 ]、 “西藏高原植物区系中特有属的研究 等等。从地区性植
物区系地理文献分析看出,文献在全国各地分配极不均匀,以西南、华南二地区最多,平均
每个省区的文献数 目分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6.31和5.81,其次是华中地区超过0,81,其余
四地区均在全国平均水平 以下,尤其是华北比全国平均水平少4.69(表 4)。
(三 )专科 (属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文献 专科 (属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文献共 计 14
篇,占总文献数目的35.26 。从专科 (属 )研究文献的地理范 围来看,研究全国或更大区域
∞文献占87篇,研究省 (区 )或行政大区的文献占59篇 (其中东北 5篇,华北 8篇、西北 2
篇、华中8篇 华东4篇、华南4篇、西南33篇 )。从研究对象来看,以科为对 象 的 计 59
篇,涉及40个科, 如 光 萼 苔 科 (Porella~ )、白 发 藓 科 (L ∞o y e∞ ),羽 薛 科
(Thaidiace~e)、垒发藓科 (Polytriehaceae)、木贼科 (Bquig吼aoea醉:东龙骨科 (Poly—
podiaeeao)、鳞毛蕨科 (Dryopteridaceae) 银杏科 (Ginkgoacoao)、松科 (Pinaceae)、
樟科 (Lauraceao)、昆栏树科 (Troehodendraceae)、西番莲科 (Passlfloracoae)、 安息
香 科 (Styraeeao)、杜 鹃 科 (Ericaceae), 械 树 科 (i~eraoeae)、 大 戟 科 (Euphor—
bi~eae)、野牡丹科 (Me]as~omataceao)、禾本科 (Gramineae)、壳斗科 (ngaoeae)、蔷
薇科 (Rosaceae)、玄参科 (8crphul iace∞ ),马鞭草科 (Vezbenaceae)、 兰科 (Or-
chldaeeae),天南星科 (Araceae),苏术科 (Caesalpiniaooae)、蝶形花 科 (Papiliana-
ceae) 含羞草科 (Mimosaooae)、 漆树科 (Anaear~aceao)、百合科 (Li]iacoao)、唇
形科 (Labiatae),铁青 树 科 (Olacaceao)、 泽 泻 科 (Alismat~eeao)、 香 蒲 科 (Ty—
phaeeae)、艰子菜科 (P0tm o茸et0n&eeBe)、黑三棱科 (Sparganiaoeao)、茨藻科 (N8j蝴
oeae)、胡桃科 (Juglandac,eae)、永玉簪科 (Burmanni~ceae)、露 兜 树 科 (Pandana-
coae)和十字 花 科 (Crueiferae)等 。]”” 以属为对象的计 81篇,涉及 59个
属,如松属 (Pinus)、落叶松属 (Larix)、油杉属 (Keteleeria)、杉 木 属 (Cunning—
hamia)、水松属 (Glyptostrobus)、榧树属 (Torreya)、珍珠菜属 (Lysimaehia) 罗
布麻属 (Apoeynum) 刺葵属 (Phoenix)、杜鹃属 (Rhododendron),吊钟 花 属 (E
kianthus)、越桔属 (Vaeelnium)、槭 树属 (Aeer) 柳属 (Salix)、景天属 (Sedum)、
酸脚杆属 (MedinilIa)、小麦属 (Tritieum)、稻属 (Oryza)、羊茅属 (Fes~uea)、箭竹
属 (Fargesia) 牡竹属 (Dendrocalamus) 栎属 (0uereus), 青 冈栎属 (Cyelobalan~:
psis) 绿绒蒿属 (Meeonopsis)、蓟属 (Cirsi“m),绣线菊属 (Spiraea)、马 先 蒿属
(Pedicularis)、蒿属 (Artemisia)、苹果属 (MalIus)、山楂属 (Crataegus)、 毛 茛
属 (Ranunculus)、独叶草属 (Kingdonia)、乌头属 (Aeoni~um),泡桐属(Paulownia)、
赖桐 属 (Clerodendrum)、天 南 星 属 (Arisaema)、海 菜 花 属 (Ote|ia),紫 金 标 属
(Ceratostiyma)、紫荆属 (Cereis)、油果樟属 (Syndiclis)、柴胡属 (Bupleurum),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1 2 r一 西 _植 物 12卷
囊瓣芹属 (PfBr∞ fB Ⅱ m)、香根芹属 (Osmorhiza)、紫堇属 (CorydaEs)、 百 合属
(Lilium)、小檗属 (Berberis)、淫羊藿属 (Epimedium)、柑 桔 属 (Citrus),亚麻属
(Linum)、桑属 (Morus)、兢子梢属 (Campylotropsis)、鼠李属 (Rhamnus), 眼子
菜属(Potamogeton),沙拐枣属 fCalligonum)、荚蓬属(Viburnum)、猕猴桃属(.Aetinidia)、
桦木属 (Betula)、鸢尾属 (Iris)和 含 笑 属 (Miehelia) ” ¨1 a 1 ] ,a,4’等,余
下 6篇文献是研究松杉类植物 区系地理的论著 。从专科 (属 )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文
献来看,组成 中国植物区系及其森林植被的54个种子植物特大科和大科中 “ 仅有兰科 、禾
本科,樟科、天南星科、五加科,野牡丹科、槭树科等作过区系地理的研究,其余47个科均
未 (或仅少数属进行了分析 )进行研究;同时,在植物系统发育上较为重要的科 (属 )也未
作过系统的区系地理研究。因此,今后我国植物区系地理研究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几点建议
综上 所述,我国植物 区系地理研究文献的基本特点是:植物区系地理的文献比经典植物
分类步得多,经典分析研究手段的文献占绝对优势,苔藓蕨类植物区系地理的文献极少,基
础理论及研究方法 (尤其新方法 )的文献占比例较少,全国各地的文献分配极不均匀,组成
我国植物区系与森林植被的主要类群以及在植物系统发育上重要类群的区系地理研究文献极
少等。有鉴如此,为了尽快发展、完善我国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在较短时期内赶上达到国
际植物区系地理的先进水平,作者拟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1.必须加强植物区系地理基
础理论及其方法的研究; 2.必须加强对我国苔藓蕨类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 3.必须加强
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地区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 4.必须加强对组成我国植物区系与森林
植被的主要类群以及在植物系统发育上重要类群的区系地理研究; 5.增加我国植物区系地
理研究的财敢投资以及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6.科研水平较高、技术力量雄厚的科学研
究单位 (所 )可以创办植物区系地理的专业刊物,以适应当前这方面稿件较多面无或极少机
会刊布其研究成果的局面 (洪德元在 “中国首届数量分类学术交流会”上的发言 )。最后,
希望有志于植物区系地理研究的工作者携手合作,积极推动学科的发展,不断提高研究质量,
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 考 文 献
(1)胡先辅,1 919:科学,5:478一d91;623-
638。
(2)万 兵等,1987:广西植物,7:189一l92。
(3)齐书宝,1988:植物学报,30:113一ll6。
(4)啥他 HM., 1933:世界植物地理学 (胡先
辅译订 )。商务印书馆.上海。
(5]狄尔斯 L,193,1:植物地理学 (董爽秋译)。
商务印书馆。上海。
(6]阿略兴,BB等,植物地理学(傅子祯等译)。
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5版:高等教育
出 版 赴,1957 C上、下 册 )(新 1版 )
1959(修订合订本 )。
[T]武吉华等,1 979:植物地理学 人 民教育出
版社.北京。
[8)陈昌笃等,1980:植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
版社、北京。
(9]沙菲尔 W .1958:普通植物地理学原理(傅
子祯等译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 0]吴鲁夫 EB.1960:历史植物研究学引论(仲
崇信等译 )。科学出版社,北京。
[11]吴鲁夫 EB.1964:历史植物地理学(仲崇信
等译 ),科学出版社.北京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期 左家哺: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文献计量分折 113
023托尔马乔夫 AN.1995:分 布区学 说 原 理
(李锡文等译 ) 科学出版社 .北京。
033胡先蒲,Bull China Bot Soe 1:79—
97. 1935; 2: 67— 84. 1936。
(14J昊 征镒,1965:科 学 通 报 f 1): 25—
33.
(15)壬荷生,1979:地理学报,34:224-237
C16]张宏选.中山大学学 报 (自然科学版 )1962
( 1):1-34;1980(1):89—98;1984
(4)1 93—1O1: 1986(3):1一n。
(173吴征镒等 1983:中国自然地理 ·植物地理
(上 )。科学出版社,北京
(1的 昊征镒主编.1980:中国 植 被.82—114。
科学出版社.北京。
C193秦仁 昌.1959:~okaaau 3ap eXHHX
YqeHHx Aka~emKu Hayk CCCP 56—7O
C20 植 物 研 究.4(1): 130- 146, 1984;9
(1): l— l6.1989。
C213刘慎谔.1934:Contr Inst Bot Nat
Acad 2:423-451。
C223黄秉维 .Rev.Hist.Geogr.(3):19一
细 .1940~ (4,:38—52,1941。
(z33李惠林 .1944:Proc Acad Nat Sc
Philad 96:249— 277。
C20 耿伯介,1953:中国植物地理区域 新知识
出版社。北京。
C253云南植物研究.1:1—22,1979;g:167—
179, 1987; T1: 1- 16, t989; l2: l70—
135. 1990.
C20 李惠林.1952:Ttans.Amer.Philos.
Soc.n.Ser.42:371— 420。
(273耿 煊。1956:植物分类及植物地理论丛
(初集 )107- 112。
(283李 惠林.1953: Pacif. Sci..7: 179—
136。
C293植物分类学报. 16(2):56—71.1978:
¨ (3): |O一55, 1979; 20: 131—141,
1992; 22:1— 5. 259— 268. 1 934: 23:
241— 258, 1995; 24: 165- 176. 1986;
25: 106— 113. 340- 349, 1997; 26: 329
- 342. 1988: 27: 405— 429,1989
(303武汉植物学研究.T: 91—1O1. 165—188,
1993; 4:363— 362. 1986; 5: 227— 233
1987; 6: 121— 128.365— 370. 1989; 7:
39- 48. 40— 5|, 1|1— 154. 1989; 8: 15T
- 194, 1990。
[3I)李惠林.1957:生物学通报(台湾) (6):
5— 8。
(323李惠林,1953:Proc.7th Pacif.sci.
Congr.,5(Bot.):212-216
(333左家哺.1990:贵州科学.8:63-69。
(34]左家哺,1989:中南林学院学报。g:10 —
205。
(353吴征镒。1987:西藏植物志,5:874-902.
科学出版社.北京。
(363 Takhtajan A L.(黄观程译 )。 1938:世
界植物区系区划。科学出版社,北京。
[873 Good R.1974:The geography of
the flowering Plants (4th ed.).
Spottiswood,Ballantyne & Co Ltd..
London.
(333刘慎谔1955:东北木本植物图志。科学出版
社,北京。
(393郎慧卿等.1959: 地 理 知 识。 1O:546—
550.
(403森林生态系统研究。 1999(1): 51— 64.
1980~ (2):70--80.1981
C|1)王雅丽.1958:东北师范大学科 学 集 刊.
(1】:89—97。
C423钱家驹.1980: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己然科
学版 ),(8):46—51.
(433周光裕.1955:山东大学学报,(1):78-
92
C443内蒙古大学学报. (2):87—199.1979;
(1):111—117.1980
C453乔曾鉴等.1964: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
科学版 ). (2):183—2O6.
C483郝景盛,1938:Bot Jahorb Engler.
(68):515—668。
(47)傅坤俊,1993:西北植物研究.3:28—39.
(433秦仁昌,1957: 科 学 通 报, (4):114-
115。
09)刘慎谔 .1999:西北 史地.1: 】-1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14 广 西 植 物 12卷
[5o)植物学报.24:468-476.1982; 28:657
— 663. 1986。
【51)钱澄澍 1929: Contr Biol Lab Soc
China。3: 1- 65。
[52]陈邦杰等。1965:黄山植物的研究 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上海。
(53)邓懋彬 1983:植物生态学与地植 物学 丛
刊,T:II3-1Zl
(543胡秀英 1980:7ourn Arll Arb.61 4 1
- 94。
(55)湖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1):
5O一62.1957: (2):29—37.1958。
[56)郑 勉,华东师范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
(1): 5O一62. 1957: (2):29—37.
1958。
(57)邓懋彬.1988:中山植物园研究论文集 .21
— 26.
(58)林 英.1986:江西森林.江西科学技术出
版社.南昌.中国林业出版社 .北京.
(593刘仲龄.1986:考察与研究, (5):133—
151。
(6o3胡人亮等.1981:华东师范大学报 (自然科
学版 ). (1):85—104。
(61)裴 鉴 .1934:Proc 6th Pacific Sci
Congr,4:3163-3168
。
(622何 景.1953: 中 国 科 学 . (2):l93~
213。
(63)李芳州 .1989;福建亚热带植物初探.福建
科学技术出版征.福州。
(64)曾文彬 .1981;厦 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 5,(4):487-495
[65)林有润等.1981:武夷科学. (1):l45—
161。
(66)李惠林.1955:Sci EdfTaiwan). (4)
2l一 23
[6 )王患 魁.1970: Tunghai univ Taic—
hung, (4):576-592.
(68Z驮 煊 ,1956:植物分类及植物 地 理 论 丛
(初集 ).1Ol—l05
(69)刘嵩端,1949:台湾博物馆 季 刊. (2):
173~ 211。
(7o5赖明洲 , 1977: Bryologist.gil: l53—
155。
(71)刘慎谔,1936:生物学杂志.1:21—27。
[72)刘常瑞等.1948:Quart Bull Taiwan
M US.1: l-31。
(73)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 究, (1):
58— 76. 77一 l 1. 1982
[74)广 西植物.3:153—1B5, 1983; 5: l9l一
210.211- Z26,1985: 9: 37—58. 119-
186, 1989。
[753中山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82(1):
69-74}1983(3):67 3,1986(‘):
57— 63
(76)费多罗夫 AHA。1959:植物学报.a:161
— 176.
[7z 黄威廉等 ;1988:贵州植被,∞一56.贵州
A民出版社.贵阳。
(783徐友源 等.1986:梵净山科学考 察 集 .141
- 156。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
[793蓝开敏,1985:宽阔水林医科 学 考 察 集.
72—92。贵阳人民出版社。贵阳.
(803蓝开敏,1987: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
148-205。贵州人民出版社,贵阳。
(813雷公山自然保护医科学考察集, 1989: 131
— 146.175-182.贵州人 民出版社.贵阳.
(82】左家哺等.1990:贵州林业 科 技. (1):
34— 43。
(83) 《四川植被 》协作组.1980:I~IJII植被,5O
- 63。四川人民出版社。成都。
(84)胡文光.1964:四川大学学报,(3):149
- 164。
(865孔宪需.1984;云南植物研宄,6:27— .
(80 吴 征镒等,1983:横断山脉科学 考 察 专 集
(I).云南人民出版社,昆明。
(87)胡先辅 .1939:Proc 6th Pacific Sci
congr.4: 641— 653。
(86]刘慎谔 .1942:李石曾先生者十岁纪念论文
集, 1—37.
(89]吴征镒 .王文采,植物分类学报 .6:183—
254. 267— 3o0, 1958; 7: l93— 196,
1868。
(9O]吴征镒.李锡文,1965:云南热带亚热带植
物区系研究报告 (I),北京。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期 左家哺: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文献计量分析 115
C91)邱莲卿 .金搌洲.1958:地理知识.9:484
~ 487
C92)云 南 植 物 研 究 .7:25—47 361-382.
1985; 1 0: 1l一 8. 1988。
(g3)刘尚武等 1979:西藏阿里地区动植物科学
考察报告.83—134.科学出版社 .北京。
C941高 谦等.1980:青藏高原科学讨论会文集
I.中国科学院出版。
C95)武素功.198o:云南 植 物研 究.2:382—
389。
Co61吴征镒等. 1981: Ge0graphical and
ecological Studies of Qinghai-Xiz-
ang Plateum(11)1219-1244.Science
Press,Beijing。
C971郑 度 .1985:植物学报.27:84—94。
C98)郑 度 1983:Efdktnde.37:34—47。
C99)倪 志诚.程树志.1987:植物 分 类 学 报,
25: 417- 429。
(1001吴硝程.罗健馨 1983; 植 物 学 集 刊.
(1):25—29
CLO11曾淑英 ,1984:植物 研 兜. (3):n9—
128
(1021事 良庆,1931:科学 ,15:3150-1154。
C103)孝良庆 .1939:Bull,Fan.Mere.Bot.
Set.9:125— 133。
(104)辛树织.吴印禅.1932:Bull Dept Biol
Sun Yatsea Univ.3:349— 366
(105)林 协,I965:生物学通报. (3):32—
33
Clo61植物分类学报.17(3):23—39,1 979;
27: 27~ 28.1 989
(1o73刘若庸.1981:河南农学院学报 . (1):
64- 73
~1083祁承经.1981:中南林学院学报.1:103
- 11 6
(1691耿 煌 .1956:林产月刊 。1口:10-13
CllO3包士英.1978:云南植物研究.(1): 1
一 l0
(1111戴藩瑁.1980: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
59— 64
(112)胡 先 辅 . Lingnan Sci Journ. 12
(Supp1):11l一1l3。
{~1131徐廷志.1985:广西植物,s:73~78。
(1141左家哺.1990:武汉植物学研究.8: 228
- 235
C116)耿 煊.台湾博物馆季刊.
1954; 8: 59- 61.1955。
Cll61牵惠林 .1950:Taiwania
141— 153: 156- 168。
7: 267~ 27O。
1: 129— 139
(1171刘 亮 .1980:植物分类学报,18:3l6—
326。
(118)竹子研究汇刊, (1): 1-1 o.1983;
(4):22—29.1989
C119)徐永椿.任宪威,植物分类学报.13“):
8— 9,1975;14(2): 70—73, 1976;
(1261愈德浚等,1984:植物分类学报,22:351—
359 一· ~ ’。
C1Z1)裴 鉴,1931:Contr.Bio1.Lah Sci.
Soc.China Bot.Set..(5):35—39。
[1221汪发躜 .1940:Bull Fan Mere Inst
Biol Bot Ser lO:H 一r59。
[123)郎槽永 ,植物分类学报 . 18: 391—4O8,
1930; 20: 1——2. 1982; 21: 254- 265.
1983; 23: 418- 428, 胡强
~1241陈心启,1982:植物分类学报,2D:l一
22
C125)云南植物研究.2: 390-401, 1980:4:
97— 118,1982; 8: 363- 381, 1986
(126)李沛琉、倪志诚 .1982:植物分类 学 报 .
2O “ 1— 156。
(127)植物研究. (4):7—36,1982;(2):
1o3一 l22, 1989
~128)武汉植物学研究,T 劓1—250:329-338,
1989。
~1291植物 分 类 学 报.20: 257-274.1982;
21: 121~ l29。 1983。
E13O3壬鸿年.1921:森林.(3):1 29
(131)是中伦 1956:植 物分 类 学.S:l3l一
164。
(132)李治基、王献溥,1981:植物生态 学 与地
植物丛刊.S 28—37。
(1331植物分类学报.9:167-178.1964;12:
261-294.383-406.1974: 13(2):46
一 49.1975; 16(2):93-105. 16(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16 广 西 植 物 l2卷
65-78,1978;1T(4): 21-52. 1979;
19:29- 43,3l3—3l6.1981;20:23— 33,
1982; 22: 416— 422, 1983; 24: 98— 107.
1986;29 114-124. 1987; 2e(2):93
— 1O5. 1988.
~134)全国杉术协作蛆,1981:林业科学, ”:
134- 144.
(138)徐祥浩等,1959:华南师范学院 学 报 (自
然科学版 ). (3):84-91.
(138)胡先蒲,秦仁昌.1927: Contr.Biol_
Lab.Sci.Soc.China.(5):l一37。
(137)云南植 物 研 究,1(2):11-18.17—
28, 1979; 2: 2O2— 212, 402- 416,1980=
3:43- 48, 49— 56, 139一 l46. H 7一 l58,
、 1蛳 ;‘ 目‘跹—; 蠡。355删 2. Ia盎z{9:
391--4O0. 1983; e: 239— 25B, 1986; l1:
415m 422. 1989。
(138)方文培.1934: 中国植物学杂志, 1:139
m l58.
039)《地理》编辑部.1964:地理, (2):82
— 83.
41403黑龙江祖国医 药 所 . 1960:黑 龙 江 刊,
(2):4‘一‘7
(14 1)植物学报.12:351-363。1964~1 6:203
一 卫22. 1974。
(142)竹子研究 刊 .(2): 1-119,1988;
(1):25—43.1989。
~1433侯惠宗 魏 林.19601林业科学,(1):
70~ 71^
C144)徐永椿 任宪威,西藏农牧学院院刊,(I)
1978; (I)1979
045)Hsi Y.T.1961:Dissert Absts,21:
2085- 2086.
(¨ 6)林有润.1981:南京栋产工业学院 学 报.
(1):8l—lo5.
~147)植物研究,(2): 1一∞,1982; (4):
11--56, 1987。
~148)陆秋农,1980:中国农业科学.(1):13
- 21.
[149)胡琳山等,1981:山西果树,(3):24—
27
(156)华中农学院,1981: 华中农 学院 学 报,
(1):49-54.
(151)广 西植 物.1:34-37.1981;3: 229—
248. 1983。
~152)李惠林 ,1944:Bull Torrey Bot Club-
T1: 419- 425.
(183)单 人骅,1948: Univ Calif Pub Bot
29: 11l一 156.
(154)张德瑞,郑金福,r1962:海 洋 与瑚 沼.
(3/4):,183-188~’
~155)汪发缵 .1934:Journ Bot Soc China
1:4l— 52.
058)徐满琳 .1943:农业推广通讯, (6):
m 27。
[187)阳台熙.1941:农报, (4—6): l16—
117。
(158)赵鸿基,1942:中华农学会报. (171):
106— 1l2。
C159]左家哺.1988:黔南林业科技,(1):1—
10
~160)左家哺.1988:经济林研究,(2):20—23.
~161)胡先辅.1935: 中国植物学杂志,2:767
- 784。
~362)李惠林.1953:Evolution(New York)
7: 245- 261.
~183)李惠林.1956:植物分类及植物地 理 论丛
(初集 )l4—20。
~184)植 物 分 类 学 报.19: 393-407, ‘08—
415. 1981。
(185)管中哭,1982:四川橙杉植物地理, 四川
人民出版社.成都。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期 立家哺: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文献计量分析 1l7
METR0L0GICAL ANALYSIS OF LITERATURES 0N FLORISTIC
GE0GRAPHV lN CHINA
Zoo Ji曲 n
(Guizhou Forestry School,Xiuwen County 550201)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m etrologieaI analysis for stud.ying
the literatures on the floristie geOgraphy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1.Literat-
urea on floristic geography of China are increase(table 1)。but the gaps of num—
hera of literatures between the floristie ge0graphy and classical phytota xonomy
are large(table 2);2.Literatures on floristic geogra~y of pro订noes(regions or
dis 姆ts).monographs(families or genera)。and basic theory and integrative
research m ake up 46
.勰蓐,33.2B aud lB.30 of the total number ol literatures诅
China respectively;2 Literatures on floristic geography of the classic method。and
the mathematical or numerical method make up 97.10 and 2.90 res ctively;4
Literatures on floristic 鲫 graphy of Bryophyta , Pteride—phyta, Spermatophyta and
summarized works make up 3.20 ,5.07 ,42.07 ,and 41.D6 respectlvely.Lastly.
the author proposes six polnts of sugge stions for developing the works of the re—
search of flo~istie geography in China .
Kew words Floristic ge ography;literatures ;metrologlcal analys|s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