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甘肃杜鹃花科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全 文 :doi:10. 3969 / j. issn. 1005 - 8141. 2015. 07. 008
甘肃杜鹃花科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巩红冬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甘肃 合作 747000)
摘要:甘肃省杜鹃花科有毒植物资源丰富,共有 2 属 9 种,具有观赏、药用、工业、科研、饲用等多方面的利用价值。基于甘肃杜鹃
花科有毒植物在有毒部位、毒性毒理、危害性等方面的特点,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前提下,提出了严格管理、规范使用、综
合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杜鹃花科;有毒植物;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Q949. 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 - 8141(2015)07 - 0800 - 03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f Poisonous Plants of Ericaceae in Gansu
GONG Hong - dong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 Department,Gansu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ezuo 747000,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 and study,9 species under 2 genus belonged to poisonous plant of the Ericaceae in Gansu,and also
had ornamental value,the medicinal value,industrial value,scientific research value and the forage value,and so o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har-
acteristics of poisonous part,toxicity and toxicology,harmfulness of poisonous plant of the Ericaceae in Gansu,and followed the principle of combining re-
sour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strict management,standardized the use,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the proposed.
Key words:Ericaceae;poisonous plant;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收稿日期:2015 - 05 - 22;修订日期:2015 - 06 - 19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编号:1012 -
01)。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简介:巩红冬(1978 -) ,男,甘肃省甘谷人,
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藏药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约 103 属 3350 种,除沙
漠地区外,广泛分布在南、北两半球的温带和北半球的
亚寒带,有少数属、种环北极或北极分布,也有分布在
热带高山,但大洋洲种类极少。我国有杜鹃花科植物
15 属约 757 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但主产于西南部山
区,尤其以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相邻地区为盛。杜
鹃花科植物具有多种经济用途,被广泛用作观赏、医
药、化工、饲料、工艺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1,2],
但杜鹃花科植物中有毒种类较多,其叶、花具有不同程
度的毒性,能引起人、畜中毒,在我国杜鹃花科植物有
毒植物高达 9 属 100 种以上[3]。杜鹃花科有毒植物与
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经济
利益的同时,又给人畜造成一定的危害,在利用上必须
注意毒性问题[4,5]。因此,积极开展杜鹃花科有毒植物
资源调查研究,对减少杜鹃花科有毒植物在生产生活
中对人畜造成的危害,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利用杜鹃花
科有毒植物资源,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均具有重
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对甘肃杜鹃花科有毒植
物资源进行了调查统计与分析研究,旨在为杜鹃花科
植物资源全面合理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
技术指导。
1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 1 甘肃省自然概况
甘肃省深居于我国西北内陆,介于 32°11—42°57
N、92°13—108°46E,地貌形态复杂,大致由陇南山地、
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祁连山地、河西走廊以及河
西走廊以北地带六大地形区域组成;地形呈狭长状,南
北宽 530km、东西长 1655 km,总面积为 45. 44 万 km2;
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
年平均气温 0—16℃,年降水量 36. 6—734. 9mm,大致
从西北向东南递增,降水多集中在 6—8 月,占全年降
水量的 50%—70%,无霜期全省各地差异较大,其中陇
南河谷地带一般在 280 天左右,甘南高原则只有 140
天。
1. 2 研究方法
野外实地调查:在对甘肃全面踏查,充分了解其地
形、气候、植被等自然生态条件的基础上,依据甘肃省
自然环境、生态条件、植被特征确定调查线路,分春秋
两次分别进行线路调查,记录所经线路杜鹃花科有毒
植物种类及分布状况。
标本采集鉴定:随着线路调查的进行,同时采集杜
鹃花科有毒植物标本,依据《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
植物图鉴》等进行杜鹃花科有毒植物物种鉴定。
走访相关人员:对当地林业局、农业局、畜牧局、草
原站等相关单位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和生产技术人
员进行走访,了解当地杜鹃花科有毒植物资源蕴藏量、
保护与开发现状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008·
·资源与环境·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5 31(7)
查阅文献资料:研读《中国有毒植物》、《毒药本
草》、《有毒中草药大辞典》等相关书籍,全面了解杜鹃
花科有毒植物的种类组成、毒性毒理和分布状况。
2 结果与分析
2. 1 甘肃省杜鹃花科有毒植物的区系
资源概况:经调查分析与数理统计,分布在甘肃省
境内的杜鹃花科植物共有 8 属 47 种[6]。其中,包括有
毒植物 2 属 9 种,分别占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总属数
和总种数的 25. 00%和 19. 15%。
属种组成:甘肃省杜鹃花科有毒植物在属间分布
不均匀。其中,有毒植物种数最多的属是杜鹃属(Rho-
dodendron) ,包含 8 个种,分别是张口杜鹃(R. augustinii
subsp. Chasmanthum)、多鳞杜鹃(R. polylepis)、头花杜
鹃(R. capitatum)、照山白(R. micranthum)、烈香杜鹃
(R. anthopogonoides)、美容杜鹃(R. calophytum)、陇蜀
杜鹃(R. przewalskii)和凝毛杜鹃(R. phaeochrysum var.
agglutinatum) ,占杜鹃花科有毒植物总种数的88. 89%;
北极果属(Arctous)只有北极果(A. alpines)1 个种,占杜
鹃花科有毒植物总种数的 11. 11%。
种类检索表:甘肃杜鹃花科有毒植物分类检索表
见表 1。
表 1 杜鹃花科有毒植物分类检索
1.果为浆果 北极果……………………………………………………………………………
1.果为蒴果 2…………………………………………………………………………………
2.植株无鳞片,被各式毛被,或无毛 3………………………………………………………
2.植株被鳞片,有时兼有少量毛 5……………………………………………………………
3.叶成长后常无毛,或仅具粘结的一层薄毛被 美容杜鹃…………………………………
3.叶成熟后下面具明显的毛被 4……………………………………………………………
4.叶下面毛被由具长芒状分枝毛组成,成长后毛被脱落,变为无毛 陇蜀杜鹃……………
4.叶下面毛被由短分枝毛组成,宿存 凝毛杜鹃……………………………………………
5.花冠较长大,漏斗状、钟状或筒状;雄蕊 10,稀 5—27;雄蕊和花柱伸出花冠筒部,稀短于
筒部;鳞片盘形或腺体状,全缘,稀边缘有微圆齿 6………………………………………
5.花冠短小,高脚碟状;雄蕊 5,有时 6、8,稀 10;雄蕊和花柱内藏,鳞片边缘锐裂
烈香杜鹃…………………………………………………………………………………
6.花序伞形总状或花少至 1 - 3朵,花序轴不显;花冠漏斗状或宽钟状,稀管状钟形 7……
6.花序短总状,花序轴明显;花冠管状或钟状 照山白………………………………………
7.小至中等大小的灌木,稀为小乔木;叶较长大;花少有深紫色 8…………………………
7.矮小灌木,植株通常平卧,茎铺散、匍匐或直立,有些种分枝密集成垫状;叶小至极小(楔
叶杜鹃 R. cuneatum例外) ;花紫色、紫红色,少有黄色、粉红色。 头花杜鹃……………
8.叶两面多少有毛,至少叶下面沿中脉明显被短柔毛或细硬毛,上面沿中脉有微柔毛
张口杜鹃…………………………………………………………………………………
8.叶两面无毛,至多叶上面沿中脉有微柔毛 多鳞杜鹃……………………………………
分布型:属的分布型也称属的分布区类型,是属的
分布图式,因此属的分布型是对属分布区的地理分布
模式进行分类的结果,故又称为“地理分布型”。在甘
肃省杜鹃花科的有毒植物中,杜鹃属属于北温带和南
温带(全温带)间断变型,此分布型包括北温带和澳大
利亚、澳大利亚—南非洲、澳大利亚—南美洲间断分
布,北温带和南美洲—南非洲间断分布,北温带和南美
洲间断分布,北温带和南部非洲间断分布以及标准型;
北极果属则北极—高山变型,此分布型指在环北极与
较高纬度的高山分布,或甚至到亚热带和热带高山区。
因北温带和南温带(全温带)间断变型与北极—高山变
型均为北温带分布型,其原始类型或分布中心在北温
带,是广泛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温带地区的属[7]。
所以北温带成分是甘肃杜鹃花科有毒植物区系的唯一
成分,表明甘肃杜鹃花科有毒植物的温带性质。
生活型:植物生活型是对其特定生存环境长期适
应表现出的外貌形态和结构习性。9 种甘肃省杜鹃花
科有毒植物的生活型由常绿灌木和落叶灌木两种组
成,其中杜鹃属张口杜鹃、多鳞杜鹃、头花杜鹃、照山
白、烈香杜鹃、美容杜鹃、陇蜀杜鹃和凝毛杜鹃 8 种有
毒植物为常绿灌木,而北极果属北极果 1 种为落叶灌
木。可见,在生活型组成上,甘肃省杜鹃花科有毒植物
均为灌木,并以常绿灌木占绝对优势,植物的分布型是
植物与生存环境相互影响的结果,甘肃省杜鹃花科有
毒植物的灌木类生活型与北温带植物区系成分的性质
是相一致的。
生境:甘肃省杜鹃花科有毒植物多生长在 1000—
4800m湿润山坡以及树线以上,常成灌丛,构成优势植
物群落。其中张口杜鹃生长在 1700—3 400m 林内;多
鳞杜鹃生长在 1500—3300m林内、灌丛;头花杜鹃生长
在 2500—4300m高山草原、草甸、湿草地或岩坡;照山
白生长在 1000—3000m 山坡灌丛、山谷、峭壁及石岩
上;烈香杜鹃生长在 2900—3700m 高山坡、山地林下、
灌丛;美容杜鹃生长在 1300—4000m林内;陇蜀杜鹃生
长在 2900—4300m 高山林下;凝毛杜鹃生长在海拔
3000—4800m的高山杜鹃灌丛中或冷杉林下;北极果
生长在 1900—2900m山坡上。
2. 2 甘肃杜鹃花科有毒植物的特点
有毒部位:在甘肃杜鹃花科 9 种有毒植物中,张口
杜鹃、多鳞杜鹃、烈香杜鹃、美容杜鹃、陇蜀杜鹃和凝毛
杜鹃 6 种是叶有毒,浆果有毒的为北极果 1 种,而头花
杜鹃和照山白则全株有毒。此外,张口杜鹃的枝也有
毒。从生活型与有毒部位的相关性看,常绿灌木以叶
有毒为主,落叶灌木则以果有毒为主,这与它们的危害
性关系极为密切。
毒性毒理:有毒植物的毒性主要取决于所含有毒
物质的化学成分,有毒成分是有毒植物毒性的物质基
础。杜鹃属植物的主要毒性成分是木藜芦烷类二萜,
是一种高毒性的心脏—神经系统毒素,主要引起心律
失常、颈后倾、运动失调和惊厥等中毒症状,所以杜鹃
属有毒植物大都毒性剧烈,但木藜芦烷类二萜又具有
对心脏与骨胳肌的止痛与镇静作用、抗肿瘤活性、昆虫
的拒食作用、对昆虫的生长发育抑制活性的生物活
·108·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5 31(7) ·资源与环境·
性[8 - 10]。北极果为皮肤粘膜刺激性中毒,主要表现为
肠胃道中毒症状,如呕吐、胃痛等。
危害性:甘肃省杜鹃花科 9 种有毒植物的生活型
为灌木类,大多数杂生于山地林中。虽然直接对人畜
造成危害的种类并不多,但 9 种有毒植物均以叶或浆
果等人畜最宜取食的部位有毒,这也是杜鹃花科植物
的主要入药部位,所以常因误食误用引起人畜中毒,故
甘肃省杜鹃花科有毒植物的潜在危害性较大。
2. 3 甘肃杜鹃花科有毒植物的利用价值
观赏价值:杜鹃花科植物有不少是著名的观赏植
物,如杜鹃属植物花形花色秀丽、色彩变异丰富、气味
芬芳香美,被誉为“花中西施”,是世界著名观赏植物,
已被世界各地广为利用,也是我国十大传统名花和三
大天然花卉之一。杜鹃花是各族人民喜爱的野生花
卉,僳僳、普米、白、维西、彝等少数民族青年男女还有
每年端午节采撷杜鹃花装扮自己的习俗。杜鹃花科植
物被广泛运用于园林绿化中,如照山白的叶片入秋遇
霜后变成橘红色、紫红色,相当艳丽,观赏价值颇高,极
具开发利用价值[11,12]。
药用价值:杜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是黄酮类、
二萜类、挥发油等,具有祛痰、止咳、平喘、镇痛和保护
心肌缺血损伤等功效[14,15]。杜鹃属植物常常被用来治
疗慢性气管炎等,其中照山白、烈香杜鹃、美容杜鹃、凝
毛杜鹃和陇蜀杜鹃是常用的中药[16],而烈香杜鹃和凝
毛杜鹃还是重要的藏药,烈香杜鹃入藏药时名为大勒,
具清热消炎、健胃散肿、止咳平喘、强身抗老的功能,主
治喉炎、肺病、水土不服所致气喘、消化不良、尿道炎、
胃下垂、肝癌、胃癌、肝脾肿大、水肿等病症。凝毛杜鹃
入藏药时名为“达玛”,具有清热凉血、止血调经、拔毒
干脓、祛痰平喘、镇咳的功能,主治梅毒性炎症、内脏脓
肿、肺脓肿、咳嗽痰喘、气管炎等病症[1]。可见杜鹃花
科有毒植物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在医疗卫生方面应
用潜力很大。
工业价值:杜鹃属植物中的一些种类是芳香植物,
其叶片等部位富含挥发油,是提取天然芳香精油的上
等原料,因此杜鹃属植物成为了我国宝贵的香料植物
资源之一。如烈香杜鹃的叶和花、美容杜鹃的叶和嫩
枝都富含挥发油,常用于提取挥发油用于香料工业中
和用作化工原料。此外,杜鹃属植物还富含糅类物质,
可用于提取栲胶[12]。因此,杜鹃花科有毒植物具有较
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值得充分开发利用。
科研价值:杜鹃花科植物为环北极植物区系的重
要组成成分之一,在世界植被组成中也占据着重要的
位置。在北欧树线以上的北极灌木群落、高山石南灌
丛、大西洋沿岸的欧石南灌木群落、北半球北部的泥炭
藓沼泽植被、冰沼植被、非洲好望角的硬叶常绿灌木群
落等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均为杜鹃花科植物;在我国西
部、西南部高山、亚高山湿润山坡以及树线以上的优势
植物群落几乎全部都是浩瀚的杜鹃灌丛或杜鹃—苔藓
矮曲林。杜鹃花科有毒植物具有不可替代的科研价
值,它是研究中国植被乃至整个世界植被的重要目标
植物[2、13]。
其他价值:杜鹃属植物被广泛用作饲料,如烈香杜
鹃的叶是麝、羚、山羊等动物的优良饲料,也是高山地
区很好的蜜源植物[12]。杜鹃属有些种类的木材材质致
密、质地良好,是很好的工艺用材;一些种类因生长在
高山山坡,使其成为水土保持的好植物,对维持生态平
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开发利用建议
严格管理:甘肃省 9 种杜鹃花科有毒植物中,剧毒
种类比较多,因此作药用、饲用时一定要严格管理,确
保使用正品、主流品种,尽量减少和避免因误用误食相
似种、近缘种对人畜造成不必要的危害。此外,在用作
观赏植物的情况下要尽量种植或放置在人畜尤其是儿
童不易接触到的地方,避免因接触有毒植物引起人畜
接触性中毒。
规范使用:用作药物或饲料时首先要特别注意采
收部位,尽量不要将有毒部位一并采收。如凝毛杜鹃
做中药时以全草入药,做藏药时以花、叶、果入药,所以
当凝毛杜鹃入中药、藏药时可通过剔除叶而达到减少
毒性的目的。其次,应注意用法用量,对有毒植物杜绝
连续、过量地食用或药用。第三,还应在食用或药用前
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以减少其食用部分或药用部分
的毒性。
综合利用:甘肃省杜鹃花科 9 种有毒植物在观赏、
药用、饲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经济和科研用途,但在实
际生产生活中的利用率较低,有部分资源被白白地浪
费,因此要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和发掘
杜鹃花科有毒植物多方面的潜在价值,积极扩大应用
范围,提高综合利用率,努力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医
疗保健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17]。
参考文献:
[1]巩红冬,谢德芳.青藏高原东缘杜鹃花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J].湖北
农业科学,2009,(2)∶ 382 - 384.
[2]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 57 卷.第 1 分册).[M]. 北
京:科学出版社,1999.
[3]陈冀胜,郑硕.中国有毒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下转第 811 页)
·208·
·资源与环境·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5 31(7)
(2009—2030 年)》,投入了充裕的经费用于研发和推
广高效节水设备,为建立节水型社会提供了资金和技
术的保障;要逐步淘汰高耗水生活设备,为社区、写字
楼、学校、医院等场所安装智能化卫浴;完善城区雨水
收集系统,改善供水管网,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立地
下“水银行”[15]。同时,该州政府应出台和完善相关的
节水政策和法规,加强节约用水法制保障,使节水制度
化、法规划;完善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和节水标准,积
极推行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的财税政策,大力发
展循环经济[16];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和水危机意识势
在必行,把节约用水作为“十二五”时期的治本之策来
对待,通过媒体杂志等各种宣传载体,利用“节水宣传
周”、“中国水周”、“世界水日”等唤起公众节水意识,
加强水资源保护,让公众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4 结论
本文对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做出了
分析与评价,得出该州的 WRCC 指数在同一水平年随
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递增,可承载人口数量递减;在同
一生活水平下,水资源承载力指数逐年递减,水资源承
载能力逐年增强。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制
约,大理白族自治州水资源承载力在 2000 年全面小康
和初步富裕生活水平下处于中超载状态,WRCC 指数
分别为 1. 16 和 1. 64;2010 年,WRCC最大指数为0. 99,
趋于临界值 1;2020 年时,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水资源承
载力最大指数为 0. 85,在可承载力范围之内,表明大理
白族自治州可利用水资源量在保证生态需水的前提下
能满足预测年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规模。
2000—2020 年间,大理白族自治州在各个生活水
平下水资源承载力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可承载人口数
量呈增长趋势,表明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的进步是提高
水资源承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水资源利用率的提
高、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人们节水意
识的增强是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Junfeng Yang,Kun Lei,Soonthiam Khu,et al. Assessment of Water Re-
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a System
Dynamics Model:A Case Study of Tieling City,China[J]. Water Re-
sources Management,2015,(3)∶ 885 - 899.
[2]刘佳骏,刘佳骏,李泽红.中国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研究[J]. 自然
资源学报,2011,26(2)∶ 258 - 269.
[3]谢高地,周海林,甄霖,等.中国水资源对发展的承载能力研究[J].资
源科学,2005,27(4)∶ 2 - 7.
[4]夏军,张永勇,王中根,等.城市化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水利学
报,2006,37(12)∶ 1482 - 1488.
[5]施雅风,曲耀光.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合理利用[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6]惠泱河,蒋晓辉,黄强,等.二元模式下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态仿真模
型研究[J].地理研究,2001,5(2)∶ 191 - 198.
[7]李娟,纪昌明.水资源承载能力理论探析与研究发展趋势[J].人民长
江,2004,35(10)∶ 41 - 45.
[8]段春青,刘昌明,陈晓楠,等.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概念及研究方法的探
讨[J].地理学报,2010,65(1)∶ 82 - 90.
[9]张先起,刘慧卿.云南省水资源基本状况及供需水预测研究[J].人民
长江,2008,39(12)∶ 30 - 32.
[10]宰松梅,温季,仵峰,等.河南省新乡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J].
水利学报,2011,42(7)∶ 783 - 788.
[11]孙富行,郑垂勇.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思路和方法[J]. 人民长江,
2006,37(2)∶ 33 - 36.
[12]Xiao - meng Song,Fan - zhe Kong,Che - sheng Zhan. Assessment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n Tianjin City of China[J].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2011,25(3)∶ 857 - 873.
[13]孙鸿烈.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M]. 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
[14]焦士兴.安阳市现状水资源承载力研究[J]. 水资源保护,2007,23
(2)∶ 47 - 69.
[15]何晓蓉,张立.污水处理我市全面提速[N].成都日报,2006 - 11 -
30(A3).
[16]任心甫,王建华,邹渝,等.成都市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0(194)∶ 200 - 204.
(上接第 802 页)
[4]张宝童,毛玉利,付振海,等. 浑河源林区有毒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
[J].辽宁林业科技,2014,41(2)∶ 35 - 36,59.
[5]刘莹,张安世,郭瑞霞.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野生草本有毒植物资
源调查研究[J].北方园艺,2010,(11)∶ 83 - 86.
[6]张玉节.甘肃省杜鹃花科植物系统分类与区系地理[D]. 兰州:甘肃
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7]吴征镒,路安民,汤彦承,等.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论[M].北京:科学
出版社,2003.
[8]汪礼权,秦国伟.杜鹃花科木藜芦烷类毒素的化学与生物活性研究进
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4)∶ 82 - 90.
[9]杨勇勋,陶明,马金华,等.杜鹃花科植物中二萜类有毒化合物的研究
进展[J].亚太传统医药,2011,7(7)∶ 1682 - 1700.
[10]周三云,李蓉涛.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5)∶ 51 - 53.
[11]廖菊阳,肖绿田,彭春良,等.湖南杜鹃属植物野生资源多样性调查
[J].湖南林业科技,2013,40(6)∶ 24 - 28,44.
[12]何春梅,邢福武,王发.杜鹃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及其应用现状
[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2,31(2)∶ 72 - 77.
[13]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14]姜秋丰,白玉霞.蒙药杜鹃花及杜鹃属植物的研究进展[J].内蒙古
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29(1)∶ 68 - 70.
[15]李少,孙欣.杜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中华
中医药学刊,2010,28(11)∶ 2436 - 2437.
[16]武喜红.甘肃省杜鹃属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卫生职业教育,2008,
26(7)∶ 149 - 150.
[17]王瀚,张和平,何九,等.有毒植物及其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J]. 甘
肃高师学报,2010,15(2)∶ 29 - 31.
·118·
资源开发与市场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5 31(7) ·资源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