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本草纲目》中蓼科药物基原考



全 文 :·本草·
《本草纲目》中蓼科药物基原考
郝近大 谢宗万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北京 100700)
摘要 目的:通过对《本草纲目》药物基原的考证研究 ,可以明确李时珍当时所记述的药物在现代植
物分类中的地位 ,对于提高临床用药的准确性及进一步开发新药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针对《本草纲目》
原文及附图 ,利用文献考证及植物分类学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从全部植物基原药物中 , 考证出
属于蓼科 20 种 , 并简述其生境与分布。结论:《本草纲目》中蓼科基原药物主要收载于卷 16 隰草类中 ,
表明李时珍的药物分类法已包含有植物亲缘关系分类法的雏形 , 可作为药源开发的线索与依据。
关键词 本草考证 本草纲目 蓼科 药物分类
  蓼科是含有药用植物较多的一个科。据统计[ 1] ,
蓼科在全世界约有 40 属 , 800 多种;我国有 15 属 , 约
230 种 , 其中有 9 属 66 种可供药用。另《全国中草药名
鉴》[ 2]记载有蓼科基原植物 143 种。据笔者初步考证
分析 ,《本草纲目》所收载的药物中 , 其基原属于蓼科者
有20 种 ,主要收载于卷 16 隰草类中。 按现代植物分
类系统对古代本草收载的药物进行分类考证 , 对于深
入挖掘整理古代药学遗产 , 利用植物亲缘关系开发新
药 ,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按《本草纲目》 [ 3]的卷目前后
分别考证如下。
1 卷十三草部山草类下
1.1 拳参 拳参始载于宋《本草图经》 , 《纲目》转录了
《图经》的形态描述及生境:“生淄州 ,叶如羊蹄 , 根似海
虾 ,黑色。”据此描述可以明确其基原应为蓼科植物拳
参 Polygonum bistorta L., 即《中国药典》收载之品种。
生于山坡 , 草丛 , 背阴潮湿之处。分布于华北 、西
北及河南 、湖北 、山东 、江苏 、浙江等省地。
2 卷十六草部隰草类
2.1 蓼蓝 蓼蓝为蓝的一种。蓝始载于《神农本草
经》上品 ,从历代本草来看 ,自古蓝的入药品种即不止
一种。《新修本草》言有三种 , 而时珍则言“蓝凡五种” 。
《纲目》载:“蓼蓝叶如蓼 ,五 、六月开花 ,成穗细小 , 浅红
色 ,子亦如蓼 , 岁可三刈……菘蓝 , 叶如白菘。马蓝 , 叶
如苦荬 ,即郭璞所谓大叶冬蓝 ,俗中所谓板蓝者。二蓝
花子并如蓼蓝。吴蓝 ,长茎如蒿而花白 , 吴人种之。木
蓝 ,长茎如决明。高者三四尺 , 分枝布叶 ,叶如槐叶 , 七
月开淡红花 ,结角长寸许 , 累累如小豆角。其子亦如马
蹄决明子而微小。迥与诸蓝不同 , 而作淀则一也。”据
此形态特征描述结合附图 , 可以明确蓼蓝即为蓼科植
物蓼蓝 P.tinctorium Ait.;菘蓝等非蓼科植物 , 故从
略。
野生于旷野 、沟渠边等湿润之地。分布于辽宁 、河
北 、山东 、陕西等省。
图 1 蓼蓝
2.2 水蓼 水蓼始载于《新修本草》 ,《纲目》列入卷十
六。又名:虞蓼 、泽蓼。《新修本草》载:“水蓼生下湿水
旁。叶似马蓼 , 大于家蓼 , 茎赤色 , 水捋食之 , 胜于蓼
子。”时珍曰:“此乃水际所生之蓼 ,叶长五六寸 , 比水荭
叶稍狭 , 比家蓼叶稍大。”且“气味”辛。根据所述之生
长环境及形态描述且味辛辣 ,并结合附图 , 可确认本种
为蓼科植物水蓼 P.hydropiper L.。
生于水边 、路旁湿地。分布于东北 、华东 、中南 、西
南及河北 、陕西 、甘肃 、新疆等地。
2.3 马蓼 马蓼原收载于“蓼”条内 ,自《纲目》起新分
条。《蜀本草》载:“ 马 、水二蓼 , 叶俱阔大 , 上有黑点。”
·439· 中国中药杂志 1999 年第 24 卷第 7 期 
时珍曰:“凡物大者 ,皆以马名之 ,俗呼大蓼是也。高四
五尺 ,有大小二种 , 但每叶中间有黑迹 ,如墨点记 , 故方
士呼为墨记草。”据其所述形态特征 , 可以认定 , 其所谓
“大小二种”之大者应为蓼科植物酸模叶蓼(大马蓼)P.
lapathifolium L.;而其中的小者应为本种植株之较小
者。
生于路旁湿地 、沟渠水边。分布于全国各地。
图 2 水蓼马蓼
2.4 荭草 荭草始载于《名医别录》 , 又名:游龙 、石
龙 、天蓼 、大蓼等。《名医别录》载:“ 荭生水旁 , 如马蓼
而大 ,五月采实。”《本草图经》载:“荭即水荭也 , 似蓼而
叶大 ,赤白色 , 高丈余。”时珍曰:“其茎粗如拇指 ,有毛 ,
其叶大如商陆 ,花色浅红 , 成穗 , 深秋子成 , 扁如酸枣仁
而小 ,其色赤黑而肉白 , 不甚辛。”综合各本草所述之形
态特征 ,可确认本种为蓼科植物红蓼 P .orientale L.。
生于沟边 、河川两岸的草地或水湿地。 分布几遍
全国各省区。
图 3 荭草
2.5 毛蓼 毛蓼始载于《本草拾遗》 , 云:“毛蓼生山
足 , 似马蓼 ,叶上有毛 , 冬根不死。”时珍曰:“此即蓼之
生于山麓者 , 非泽湿之蓼也。”据此生境特点及形态描
述 , 本种应是蓼科植物金钱草 Antenoron filiforme
(Thunb.)Roberty et Vautier ,详见下条“海根” 。
2.6 海根 海根始载于《本草拾遗》 ,云:“生会稽海畔
山谷 , 茎赤 , 叶似马蓼 , 根似菝葜而小 , 胡人蒸而用之
也。”《纲目》未有新说 , 也未附图。 据《本草拾遗》的记
述 , 可确认本种为蓼科植物金钱草 A. filiforme
(Thunb.)Rober ty et Vautier。《植物名实图考》卷十四
之“毛蓼”亦引自《本草拾遗》 , 其原植物应为本种。
生于山坡 、林缘 、路旁等阴湿之处。分布于山西 、
陕西 、山东 、江苏 、浙江 、江西 、河南 、湖北 、广西 、四川 、
贵州及云南等省区。
2.7 火炭母草 火炭母草始载于宋《本草图经》 , 云:
“生南恩州原野中 , 茎赤而柔 , 似细蓼 , 叶端尖 , 近梗形
方 ,夏有白花 , 秋实如菽 , 青黑色。”《纲目》未有新说。
《本草图经》的特征描述虽亦简单 , 但特征突出 ,仅据此
即可确认本种为蓼科植物火炭母草 P .chinensis L.。
生于丘陵 、草坡 、林边 、路旁处湿润土壤。 分布于
江西 、福建 、湖北 、湖南 、广西 、广东 、四川及贵州等省
区。
图 4 火炭母草
2.8 蚕网草 蚕网草始载于《本草拾遗》 , 云:“生湿
地 ,如蓼大 , 茎赤花白 , 东土亦有之。”《纲目》未作形态
描述 ,亦未附图。一般文献多认定本种为蓼科植物蚕
茧草 P.japonicum Meisn.。
生于水沟或路旁草丛中。 分布于江苏 、安徽 、浙
江 、福建 、台湾 、湖北 、广东和四川等省。
2.9 蛇网草 蛇网草载于《本草拾遗》 , 陈藏器曰:“生
平地 , 叶似苦杖而小 ,节赤 , 高一二尺 ,种之辟蛇。又一
种草 , 茎圆似苎 , 亦傅蛇毒。” 说明当时蛇网草有二种 ,
时珍未有新说。据陈藏器所述 , 虎杖 P .cuspidatum
·440·  中国中药杂志 1999 年第 24 卷第 7 期 
Sieb.et Zucc.似应为当时的蛇网草之一。 详见下条“虎
杖” 。
2.10 虎杖 虎杖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中品 , 又名:
“苦杖 、大虫杖 、斑杖 、酸杖等。 陶弘景曰:“田野甚多 ,
状如大马蓼 , 茎斑而叶圆。” 《本草图经》 载:“ 三月生
苗 ,茎如竹笋状 , 上有赤斑点 , 初生便分枝丫。叶似小
杏叶 , 七月开花 , 九月结实。 南中出者 , 无花。根皮黑
色。破开即黄 ,似柳根。”时珍曰:“其茎似荭蓼 , 其叶圆
似杏 , 其枝黄似柳 , 其状若菊 , 色似桃花。”综合各部本
草所述 , 其形态特征与蓼科植物虎杖 P.cuspidatum
Sieb.et Zucc.相符。
生于山沟 、溪边 、林下阴湿处。分布于西北 、华东 、
华中 、华南及西南地区。
图 5 虎杖
2.11 扁艹蓄 扁艹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下品 , 又名:扁艹
竹 、扁艹辨 、扁艹蔓 、粉节草 、道生草等。 陶弘景曰:“处处
有 ,布地生 ,花节间白 , 叶细绿 , 人呼为扁艹竹。”《本草图
经》载:“春中布地生道旁 , 苗似瞿麦 , 叶细绿如竹 , 赤茎
如钗股 ,节间花出甚细 , 微青黄色 , 根如蒿根 ,四五月采
苗阴干。”时珍曰:“其叶似落帚叶而不尖 ,弱茎叶蔓 , 促
节 ,三月开细红花 , 如蓼蓝花 , 结细子。” 综合各部本草
所述 ,其形态特征与蓼科植物扁艹蓄 P.av iculare L.相
符。
生于山坡 、路旁 、田野等处。分布于全国各省区。
3 卷十七草部毒草类
大黄 大黄始载于《本经》下品 ,陶弘景曰:“大黄 ,
其色。将军之号 ,当取其骏快也。”李杲曰:“推陈致新 ,
如戡定祸乱 , 以致太平 , 所以有将军之号。”在产地方
面 ,《别录》曰“大黄生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山谷及陇
西” ;《吴普本草》曰“生蜀郡或陇西” ;陶弘景曰“今采益
州(四川)北部汶山及西山者 ,虽非河西陇西(甘肃)好
者 ,犹作紫色锦色文 , 味甚苦涩 , 色至浓黑” ;李时珍曰
“蜀大山中多有之……今人以庄浪出者为最 , 庄浪即古
泾 ,原陇西地 , 与别录相合” 。 由此可知 , 自汉以来 , 大
黄就是用甘肃和四川的产品 , 而且陶弘景和李时珍都
认为西北产的大黄比四川产者为好 , 这和现代商品情
况完全一致。《本草图经》曰:“叶似蓖麻 , 大者如扇 , 根
如芋 ,大者如碗 , 长一二尺……四月开黄花 , 亦有青红
似荞麦者 , 茎青紫色 , 形如竹。”从这段形态描述看来 ,
叶似蓖麻 , 根如芋开黄花者 , 大抵指药用大黄 Rheum
of ficinale Baill., 而开花青红色似荞麦花者 , 大抵是指
掌叶大黄 R.palmatum L.而言。以上 2 种都是由古
及今传统供临床使用的大黄正品。
药用大黄常生于阴湿荒地 、灌木丛及林缘诸处 , 海
拔 700 ~ 1800m 处 , 亦有栽培。分布于湖北 、四川 、云
南 、西藏 、甘肃 、陕西等省区。掌叶大黄生于林下 、灌木
丛 、林缘及河谷岸边等地 ,海拔 1800~ 3000m 处。 分布
于青海 、甘肃 、四川西北部 、西藏东部以及云南 、贵州的
西北部。
图 6 扁艹蓄
4 卷十八草部蔓草类
4.1 何首乌 何首乌始载于宋《开宝本草》 , 又名:交
藤 、夜合 、地精 、马肝石 、红内消。李时珍曰:汉武时 , 有
马肝石能乌人发 , 故后人隐此名 , 亦曰马肝石。赤者能
消肿毒 , 外科呼为疮带 、红内消。《纲目》“集解”引苏颂
之言曰:“何首乌本出顺州南河县 , 今在处有之 , 岭外 、
江南诸州皆有 , 以西洛 、嵩山及河南柘城县者为胜。春
生苗 ,蔓延竹木墙壁间 , 茎紫色……夏秋开黄白花 , 如
葛勒花。结子有棱 , 似荞麦而细小 , 才如粟大。秋冬取
根 , 大者如拳 , 各有五棱瓣 , 似小甜瓜。” 时珍补充说:
“凡诸名山 、深山产者 , 即大而佳也。” 即指蓼科植物何
首乌 P.multi florum Thunb.而言。
生于山坡石缝间或路旁土坎处。 分布于河北 、河
南 、山东 、江苏 、安徽 、浙江 、江西 、福建 、台湾 、湖北 、湖
·441· 中国中药杂志 1999 年第 24 卷第 7 期 
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云南 、贵州等省区。
4.2 黄药子 黄药子始载于《开宝本草》 , 又名:木药
子 、大苦 、赤药 、红药子。 目前一般是以薯蓣科植物黄
独 Dioscorea bulbifera L.的干燥块根作黄药子 , 但《纲
目》黄药子条下所记“肉色颇似羊蹄根”者 , 亦即《植物
名实图考》之“黄药子之三” , 由其形态描述与附图观
之 ,均可确认为蓼科植物虎杖 P.cuspidatum Sieb.et
zucc。详见“虎杖”条 。
4.3 赤地利 赤地利始载于唐《新修本草》 , 又名:山
荞麦。苏恭云:“所在山谷有之 , 蔓生 , 叶似萝摩艹 , 根皮
赤黑 , 肉黄赤。二月 、八月采根 , 日干。”苏颂曰:“云所
在皆有 ,今惟华山有之。春夏生苗 , 作蔓绕草木上 , 茎
赤 ,叶青 , 似荞麦叶。七月开白花 , 亦如荞麦 , 结子青
色。根若菝葜 , 皮紫赤 , 八月采根 , 晒干收。” 时珍未有
新说 ,只谓“五毒草即赤地利 , 今并为一”从上述形态特
征观之 , 除蔓生稍有不合外 , 其余大抵与天荞麦(金荞
麦)Fagopyrum dibotrys (D.Don)Hara相当。
生于山坡 、林缘 、草地等阴湿之处。分布于东北 、
华北 、西北各地。
5 卷十九草部水草类
5.1 羊蹄 羊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下品:秃菜 、败
毒草 、牛舌菜 、羊蹄大黄。 韩保升曰:“所在有之 , 生下
湿地。春生苗 , 高者三四尺。叶狭长 , 颇似莴苣而色
深 ,茎节间紫赤。开青白花成穗 ,结子三棱 , 夏中即枯。
根似牛蒡而坚实。”时珍曰:“近水及湿地极多。 叶长尺
余 ,似牛舌之形 , 不似波棱。 入夏起苔。 开花结子 , 花
叶一色。夏至即枯 , 秋深即生 , 凌冬不死。根长近尺 ,
赤黄色 , 如大黄胡萝卜形。”上述 2 种分别与蓼科植物
皱叶酸模 R umex crispus L.和羊蹄 R . japonicus
Houtt.特征相吻合。
生于旷野 、山坡 、路旁诸湿地。分布于东北 、华北 、
华东 、华中 、华南各地。
5.2 酸模 酸模始载于《本草经集注》 , 又名:山大黄 、
山羊蹄 、酸母 、修艹。陶弘景曰:“一种极似羊蹄而味酸 ,
呼为酸模 , 根亦疗疥也。”陈藏器曰:“即是山大黄 ,一名
当药。其叶酸美 , 人亦采食其英。《尔雅》:须 , 羌。
郭璞云:似羊蹄而叶细 , 味酸可食 , 一名修艹也。” 李时珍
曰:“平地亦有。根叶花形并同羊蹄 , 但叶小味酸为异。
其根赤黄色 , 连根叶取汁炼霜 , 可制雄 、汞。”以上所述
即指蓼科植物酸模 R .acetosa L.而言。
生于路旁 、山坡及沟渠两岸湿地。分布于全国大
部分地区。
6 卷二十二谷部麻麦稻类
6.1 荞麦 荞麦始载于《嘉祜本草》 , 又名:收艹麦 、乌
麦 、花荞。时珍释名曰:“荞麦之茎弱而翘然 , 易长易
收 , 磨面如麦 ,故曰荞曰收艹。而与麦同名也。俗亦呼为
甜荞 ,以别苦荞。”在“集解”项下时珍又曰:“荞麦南北
皆有。立秋前后下种 , 八 、九月收刈 , 性最畏霜。苗高
一 、二尺 , 赤茎绿叶 , 如乌柏树叶 , 开小白花 , 繁密粲粲
然 ,结实累累如羊蹄 , 实有三棱 , 老则乌黑色。” 其所述
形态特征与蓼科植物荞麦 F .esculentum Moench 完全
相符。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6.2 苦荞麦 苦荞麦为《纲目》新增药 , 时珍曰:“苦荞
出南方 , 春社前后种之。 茎青多枝 , 叶似荞麦而尖 , 开
花带绿色 , 结实亦似荞麦 , 稍尖而棱角不峭。其味苦
恶 , 农家磨捣为粉 , 蒸使气馏 , 滴去黄汁 , 乃可作糕食
之 , 色如猪肝。”其所述形态特征及食用习惯均与蓼科
植物苦荞麦 F.tataricum L.相符。
野生及栽培均有。分布于东北 、西北 、西南各省
区。
7 参考文献
1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新华本草纲要.第三册.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2.16
2  谢宗万 ,余友琴.全国中草药名鉴.上册.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 , 1996.259
3  李时珍.本草纲目.点校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2
1998-08-26 收稿
·442·  中国中药杂志 1999 年第 24 卷第 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