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甘肃藜科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全 文 :资源开发与利用
62 饲料研究 FEED RESEARCH NO. 16,2015
收稿日期:2015 - 04 - 02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等学校研究生导师科研项目(1012 - 01)
第一作者:巩红冬,E - mail:ghdong2006@ 163. com
甘肃藜科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巩红冬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合作 747000
摘 要 甘肃藜科有毒植物资源丰富,共有 5 属 5 种,具有食用及药用等多方面的利用价值。基于甘肃
藜科有毒植物在有毒部位、中毒方式和中毒症状等方面的特点,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前提下,提
出严格管理、规范使用和综合利用的建议。
关键词 藜科;有毒植物;甘肃;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Q 949. 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 - 2813 (2015)16 - 0062 - 02
DOI编号:10. 13557 / j. cnki. issn1002 - 2813. 2015. 16. 015
藜科植物多为一年生草本、半灌木和灌木。全
世界约 100 余属,1 400 余种,我国有 39 属约 186
种,主要分布在西北、内蒙古及东北各省区。藜科
植物在环境保护、畜牧业生产和医药卫生等方面具
有重要的价值。但藜科植物中有毒种类较多,能不
同程度的引起人畜中毒(陈冀胜等,1987)。藜科有
毒植物在给人类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又会给人畜
造成一定的危害,在利用上必须注意毒性问题(张
宝童等,2014;刘莹等,2010)。开展藜科有毒植物资
源调查研究,对于减少藜科有毒植物在生产生活中
对人畜造成的危害、更好的开发利用藜科有毒植物
资源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现实意义。对甘肃藜科有毒植物资源进行调查统计
与分析研究,旨在为藜科植物资源全面合理的开发
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
1 研究地概况与研究方法
1.1 甘肃自然概况
甘肃深居于西北内陆,介于 32°11 - 42°57 N,
92°13 - 108°46 E,地貌形态复杂,大致由陇南山
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祁连山地、河西走
廊及河西走廊以北地带 6 大地形区域组成。地形呈
狭长状,南北宽 530 km,东西长 1 655 km,总面积
为 454 400 km2。属于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
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在 0 ~ 16 ℃,年
降水量在 36. 6 ~ 734. 9 mm,大致从西北向东南递
增,降水多集中在 6 ~ 8 m,占到全年降水量的
50% ~70%,无霜期全省各地差异较大,其中陇南
河谷地带一般在 280 d 左右,甘南高原则只有
140 d。
1.2 研究方法
通过野外实地线路调查、植物标本采集与鉴
定、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走访询问相关人员等研究
方法,编制甘肃藜科有毒植物名录,对其资源进行
调查统计与分析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毒植物的区系
2.1.1 属种组成
经调查统计,甘肃藜科植物共有 21 属 67 种
(张勇等,2005) ,其中包括有毒植物 5 属 5 种,分
别占到甘肃藜科植物总属数和总种数的 23. 81%和
7. 46%。5 种藜科有毒植物分别是藜(藜属)、滨藜
(滨藜属)、盐角草(盐角草属)、无叶假木贼(假木
贼属)及盐生草(盐生草属)。
2.1.2 分布型与生活型
甘肃藜科有毒植物属的分布型由 2 个分布型和
1 个变型组成(吴征镒等,2013)。其中世界分布型
有藜属和滨藜属 2 个属,占本区总属数的 40. 00%,
它们是盐碱化荒漠的常见种或优势种;地中海区、
西亚至中亚分布型有假木贼属及盐生草 2 个属,占
资源开发与利用
饲料研究 FEED RESEARCH NO. 16,2015 63
本区总属数的 40. 00%,它们是干旱荒漠区及盐沼
盐碱地植被的主要组成者;而盐角草属为北温带和
南温带(全温带)间断分布变型。甘肃藜科有毒植物
由 1 年生草本和半灌木 2 种生活型组成,其中藜、
滨藜、盐角草及盐生草 4 个种为 1 年生草本,占本
区总种数的 80. 00%,而半灌木只有无叶假木贼 1
种,可见甘肃藜科有毒植物的生活型以 1 年生草本
占绝对优势。
2.1.3 生境与分布
甘肃藜科有毒植物多是漠摸植被的主要成分,
主要生活在荒漠及盐碱土地区。其中藜生于路旁、
荒地及田间;滨藜生于含轻度盐碱的湿草地、海滨
及沙地;盐角草生于低洼积水的盐碱滩、河床、盐
湖边及海滨;无叶假木贼生于砾石洪积扇、戈壁及
沙丘间,有时也见于山坡;盐生草生于戈壁、沙
地、道旁或洪积扇。河西走廊为甘肃藜科有毒植物
的分布中心。其中藜分布于省内各地;滨藜分布于
张掖及高台;盐角草分布于民勤、张掖及金塔;无
叶假木贼分布于河西;盐生草分布于临泽及敦煌。
2.2 有毒植物的特点
2.2.1 有毒部位与中毒方式
甘肃藜科 5 种有毒植物中,在有毒部位方面,
以全株有毒的有藜、滨藜、盐角草和无叶假木贼 4
个种,占本区总种数的 80. 00%,而叶有毒的只有
盐生草 1 个种,可见甘肃藜科有毒植物的有毒部位
以全株占绝对优势,这与它们的危害性关系密切。
甘肃 5 种藜科有毒植物均能通过食用的方式而导致
中毒症状的产生,其中滨藜还可以通过接触而发生
中毒。
2.2.2 中毒症状
藜中毒后在日照下裸露皮肤部分即发生浮肿及
出血等炎症,局部有刺痒、肿胀及麻木感,少数重
者可产生水疱,甚至并发感染和溃烂,患者有低
热、头痛、疲乏无力、胸闷及食欲不振等轻微症
状;滨藜中毒后经强烈日光照晒,裸露皮肤先有刺
痒和麻木感,后引起浮肿,以面部、前臂和手部较
明显,严重时浮肿面积扩大,出现瘀斑,由鲜红
至灰白色,严重者并出现浆液性水泡甚至血疮;
盐角草中毒后啃食过量的牲畜易引起下泻;无叶
假木贼中毒后流涎、醉酒状、食欲减退、大便不
通、谵语及严重时导致死亡;盐生草中毒后引起
牲畜死亡。
2.3 有毒植物的利用价值
2.3.1 食用药用价值
甘肃藜科有毒植物大多是荒漠草原的主要牧
草,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像藜、滨藜及盐角草都
是较好的牧草,也可当野菜食用,如藜的幼苗在甘
肃各地常常被作为蔬菜而利用。藜的全草还可入
药,能止泻痢和皮肤发痒,用于治痢疾腹泻;藜配
合野菊花煎汤外洗,可治皮肤湿毒及周身发痒。藜
的果实,有些地区代“地肤子”药用。
2.3.2 生态保护价值
无叶假木贼所含的生物碱为毒藜碱,具有很高
的杀虫活性,是一种良好杀虫剂,可用于制造植物
源农药。藜科植物的根系大多为深根系,并且发育
迅速,它们对沙漠地区的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适应
性,能够防风固沙,对于保护农田、交通及村庄均
具有一定的作用。此外,甘肃藜科有毒植物常用于
自然区划和植被研究工作。
3 开发利用建议
3.1 管理与使用
对于藜科有毒植物应该进行严格管理和规范使
用。首先,藜科有毒植物在作饲用、食用和药用等
时一定要遵从安全管理制度,尽量减少和避免因误
用误食对人畜造成不必要的危害。其次,使用藜科
有毒植物时应该注意用法用量,杜绝连续、过量使
用,还应在使用前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以减少其
毒性。
3.2 开发与利用
甘肃藜科 5 种有毒植物有着广泛的经济和生态
用途,但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利用率较低,部分资源
被浪费,因而要在保证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充分利用
和发掘藜科有毒植物多方面的潜在价值,积极扩大
应用范围,提高综合利用率,努力为当地经济社会
发展和医疗保健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王瀚等,
2010)。
参考文献
[1]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
学出版社,1979.
[2]陈冀胜,郑硕.中国有毒植物[M].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87.
(下转第 67 页)
资源开发与利用
饲料研究 FEED RESEARCH NO. 16,2015 67
3.2 不同含水量对纤维素酶酶活的影响
伍红等(2006)研究表明,固体发酵底物含水量
为 75%时,黑曲霉 AF - 98 发酵产纤维素酶酶活达
到峰值;王菁莎等(2006)在对里氏木霉 LWl固态发
酵研究中认为,含水量为 50%时纤维素酶活最高,
这与试验的结果是相接近的。通过试验可以发现,
底物含水量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活,含水量过低
导致菌丝体后期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含水量过高会
延长孢子形成时间,最终都会导致纤维素酶活性
降低。
4 结论
在试验条件下,以花生蔓为底物粗料,底物含
水量 40%,培养发酵 4 ~ 6 d 可获得较高的纤维素
酶活。
参考文献
[1]Deng Y,Fong S S. Influence of culture aeration on
the cellulase activity of Thermobifida fusca[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10(85):965 - 974.
[2]Himmel M W,Ding S Y,Johnson D K,et al. Biomass
recalcitrance:engineering plants and enzymes for
biofuels production[J]. Science,2007(315) :804 -
807.
[3]Holker U,Hofer M,Lenz J. Biotechnology advantages
of laboratory solid state fermentation with fungi[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2004,64(12) :175 -
186.
[4]Lynd L R,Weimer P J,Zyl W H. Microbial cellulose
utilization:fundamentals and biotechnology[J]. Mi-
crobiol. Mol. Biol. Rev.,2002,66(3):506 - 577.
[5]WangZ W,Chen S. Potential of biofilm - based bio-
fuel production[J]. 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09,83(1):1 - 18.
[6]Williams A G,Orpin C G. Polysaccharide degrading
enzymes formed by three species of anaerobic rumen
fungi grown on a range of carbohydrate substrates
[J]. Can. J. Mierobiol.,1987,33(5):418 - 426.
[7]伍红,陆兆新,吕玫,等.黑曲霉 AF - 98 固体发酵
产纤维素酶的产酶条件研究[J].菌物学报,2006,
25(3):475 - 480.
[8]周光明.紫外诱变及菌株混合培养对瘤胃真菌产
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D]. 青岛:青岛农业大
学,2013.
[9]孙云章,毛胜勇,陈洁,等.瘤胃厌氧真菌对木质素
含量不同底物附着及发酵特性研究[J]. 草业学
报,2005,14(3):56 - 61.
[10]孙艳朋,王利华,王光,等. 5 种粗纤维饲料底物
对瘤胃真菌纤维素酶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
2012(19):54 - 56.
[11]王菁莎,王颉,周家楠,等.里氏木霉 LWl 固态发
酵纤维素酶条件的研究[J]. 生物学杂志,2006,
23(3):32 - 36.
[12]赵玉萍,杨娟. 4 种纤维素酶酶活测定方法的比
较[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3):116 - 118.
通信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长城路 700 号
青岛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266109
(上接第 63 页)
[3]张宝童,毛玉利,付振海,等.浑河源林区有毒植物
资源的调查研究[J]. 辽宁林业科技,2014,41(2):
35 - 36,59.
[4]刘莹,张安世,郭瑞霞.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野
生草本有毒植物资源调查研究[J]. 北方园艺,
2010(11) :83 - 86.
[5]张勇,王一峰,王俊龙,等.甘肃黎科植物区系地理
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2):
41 - 45.
[6]吴征镒,路安民,汤彦承,等.中国被子植物科属综
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王瀚,张和平,何九,等.有毒植物及其开发利用的
主要途径[J].甘肃高师学报,2010,15(2):29 - 31.
通信地址:甘肃省合作市甘肃民族师范学院
74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