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分析



全 文 :第 31卷 第 3期                西 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31 No.3
  2011年 6月             JOURNALOF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      Jun.2011 
收稿日期:2011-01-29
基金项目:西南山地森林资源保育与利用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资助;西南林业大学植物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第 1作者:赵明旭(1984—),男 ,硕士生。研究方向:植物区系地理及植物多样性保护。 E-mail:zhaomingxu1@gmail.com。
通信作者:杜凡(1957—),男 ,教授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竹类和生物多样性。 E-mail:kmdufan@163.com。
doi:10.3969 /j.issn.2095-1914.2011.03.007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分析
赵明旭 杜 凡 岩香甩 和 霞 庄翠珍 张桥蓉
(西南林业大学资源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4)
摘要:对云南省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调查数据分析得出 ,该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具有如下
特点:物种多样性丰富 ,居群数量大 ,生活型齐全;共有兰科植物 74属 250种 ,附生兰 163种 ,地生
兰 82种 ,腐生兰 5种;分布广泛 ,生境复杂多样;垂直海拔分布呈现 “中间膨胀 ”的格局 ,各生活型
变化趋势一致;中国特有种较少 ,共 30种;印缅区系成分显著 ,与缅甸共有种达 131种;东界在中国
只分布到云南的有 45种 ,铜壁关特有种 2种。
关键词:兰科植物;多样性;铜壁关自然保护区;云南
中图分类号:S717.1;Q94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914(2011)03-0031-04
AnalysisonSpeciesDiversityofOrchidaceae
inTongbiguanNatureReserve, YunnanProvince
ZHAOMing-xu, DUFan, YANXiang-shuai, HEXia, ZHUANGCui-zhen, ZHANGQiao-rong
(FacultyofResource, SouthwestForestryUniversity, KunmingYunnan650224, China)
Abstract:AnanalysisonthedataoftheplantspeciesinfamilyOrchidaceaecolectedfromthesurveyinthe
TongbiguanNatureReserve, YunnanProvinceshowedthatthenaturereservewascharacterizedwithrichspecies
diversity, largepopulationandcompletelifeformsoforchidplants.Thesurveyshowedthereweretotaly250 spe-
ciesbelongingto74 generaoforchidplants, amongwhich163 specieswereepiphytic, 82 weresedentaryand5
weresaprophytic.Itwasshowedthattheorchidplantswerewidelydistributedwithdiversifiedhabitats.Thevertical
distributionoforchidplantspresentedahump-shapedpaternalongtheelevationgradient.Thechangetendencyof
theterestriallifeform, epiphyticandsaprophyticlifeformorchidplantswasaboutthesame.Therewereonly30
speciesendemictoChina.ThecompositionofIndia-Burmaflorawasconspicuous, andtherewere131speciescom-
monlydistributedinChinaandMyanmar.WithintheeasternboundaryofdistributioninChina, therewere45 spe-
ciesdistributedinYunnanProvince, amongwhich2ofthe45specieswereendemicinTongbiguanNatureReserve.
Keywords:Orchidaceaeplant;diversity;TongbiguanNatureReserve;Yunnan
  兰科是被子植物中的大家族 ,全世界约有 800
属 25 000余种 ,我国有 194属约 1 388种 [ 1] ,云南约
有 135属 780种[ 2] 。兰科植物具有极高的观赏 、药
用 、科研和文化价值 ,均已列入 《野生动植物濒危物
种国际贸易公约 》(CITIES公约)附录 I和 Ⅱ予以保
护 ,但我国并没有将其列入 1999年第一批国家级保
护植物名录中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丰富 ,
据统计 ,种子植物就有 204科 , 1 238属 ,约 3 929种 ,
其中兰科 74属 , 250种。系统分析铜壁关自然保护
区兰科植物资源种类及分布状况 ,对加强铜壁关野
生兰科植物的保护和管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
践意义。
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为云南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
称铜壁关)。该保护区建立于 1986年 ,是云南建立
最早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之一 ,位于云南西南部的德
宏州境内 ,地处东经 97°31′~ 97°46′,北纬 23°54′~
24°51′,面积 500余 km2 ,南北跨度 100余 km。
该区是我国大陆与孟加拉湾暖湿气流源距离
最近的区域 ,是我国唯一的伊洛瓦底水系热带区
域 ,因而降雨量很大 ,年均降水量均在 2 000mm以
上;保护区海拔为 210.0 ~ 3 404.6m,相对高差达
3 200m,是云南西部最低海拔区域 ,也是云南海拔
高差最显著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此外 ,该区位于云
南最西部 ,其东面和北面为高黎贡山 、怒山 、云岭 、
乌蒙山等海拔超过 4 000m的高大山脉 ,阻挡冬季
影响云南高原冷空气的南下和西移 ,使该区气温明
显比同纬度同海拔下的云南东部和我国内陆地区
高 。保护区内随海拔升高依次分布着雨林 、季雨
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稀树灌木草丛 、灌丛 、
竹林 、草甸 8个植被型 ,落叶季雨林 、季风常绿阔叶
林 、山顶苔藓矮林 、寒温性草甸等 18个植被亚型 , 46
个群系 [ 3] 。
2 数据来源
1995年 ,由原西南林学院主持首次对铜壁关自
然保护区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 , 2003年由 FCCD项
目支持 ,对该保护区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植物补充调
查 。 2009年西南林学院再次对铜壁关自然保护区
进行植被考察。由此获得该保护区较为系统的植
物物种名录 ,本文以此数据为支撑。
3 兰科植物多样性特点
3.1 种类多 、物种丰富度高
调查鉴定结果显示 ,迄今已知该保护区共有野
生兰科植物 250种 ,隶属于 74属 ,分别占中国和云
南兰科植物种类的 18.01%和 32.05%。从表 1可
以看出 ,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的种类丰富 ,
物种丰富度非常高 ,在云南乃至全国范围内都位于
前列 ,是中国兰科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在
种和属的比例上 , 铜壁关兰科植物的种属比为
3.38,低于高黎贡山和西双版纳 ,略高于台湾[ 4]和
海南[ 5] (分别为 3.30和 2.74)。
3.2 生活型齐全 ,附生兰比例大
兰科植物生活型可分为地生 、附生和腐生 3类 。
3类生活型在铜壁关均有代表种 ,但以附生兰种类
最多 ,达 163种 , 隶属于 41属 ,占该地区兰科总种
数的 65.20%;附生兰种类最多的为石豆兰属(Bul-
bophylum)和石斛属(Dendrobium),各有 24种;有代
表性的附生兰如麦穗石豆兰(B.orientale)、髯毛贝
母兰 (Coelogynecalcicola)、莎草兰 (Cymbidiumele-
gans)、细叶石斛(D.hancocki)等 。其次是地生兰 ,
有 82种 , 隶属 32属 , 占该地区兰科总种数的
32.8%,种类最多的为斑叶兰属(Goodyera), 有 12
种;有代表性的地生兰如艳丽齿唇兰 (Anoectochilus
moulmeinensis)、泽泻虾脊兰(Calanthealismaefolia)、
建兰(C.ensifolium)、小斑叶兰(G.repens)等 。再次
是腐生兰 ,有 5种 ,隶属 3属 ,占该地区兰科总种数
的 2.00%,即毛萼山珊瑚(Galeolalindleyana)、山珊
瑚(G.faberi)、尾萼无叶兰(Aphylorchiscaudata)、
无叶兰(A.montana)、虎舌兰(Epipogiumroseum)。
其中 ,兰属(Cymbidium)、羊耳蒜属(Liparis)均有附
生和地生种类 。
表 1 铜壁关与其他保护区兰科植物比较
自然保护区 面积 /km2 属数 种数 种属比 分布密度 /(种· km-2)
云南铜壁关 504.75 74 250 3.38 0.50
云南高黎贡山 [ 6] 4 055.49 94 352 3.74 0.09
云南西双版纳 [ 7] 19 220.00 96 355 3.70 0.02
云南小黑山 [ 8] 160.13 43 134 3.12 0.84
广东南岭 [ 9] 234.76 38 70 1.84 0.30
广西雅长 [ 10] 220.62 44 113 2.57 0.51
贵州梵净山 [ 11] 600.00 36 70 1.94 0.12
贵州茂兰 [ 12] 212.85 44 131 2.98 0.62
重庆金佛山 [ 13] 1 300.00 48 114 2.38 0.09
3.3 立体生境中分布广泛 、复杂多样
铜壁关虽然纬度向北超过北回归线 ,但在地理
位置上 ,是国内与孟加拉湾距离最近的区域 , 夏季
深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 ,在冬季又有东北方向
高黎贡山 、怒山 、云岭 、乌蒙山等层层高大山脉阻挡
南下的冷空气 ,使该区域具有气温较高 、雨量丰沛
等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加之巨大的垂直海拔高差 ,
形成了复杂的生境类型 ,在调查中密林下 、草丛中 、
岩壁和树干上 ,均能看到兰科植物 。
大多数兰科植物生于温暖 、湿润 、通风 、排水良
好 、散射光强的环境中 , 如球花石斛 (D.thyrsiflo-
rum)、碧玉兰(C.lowiannum)等 。也有少数如大叶
火烧兰(Epipactismairei)、齿片玉凤花(Habenariafi-
netiana)等耐一定直射光 ,能生长在光照强烈的草
32 西 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1卷
坡 、火烧迹地上。地生兰多数种类喜酸性土壤或林
下腐殖质层 ,但也有一些种类如弧距虾脊兰(C.ar-
cuata)、见血青(L.nervosa)等主要分布于土层稀薄
的岩石上。有的种类如竹叶兰(Arundinagraminifo-
lia)、绶草(Spiranthessinensis)等既分布于草坡 ,也分
布在河边或沼泽草地 。另外还有部分腐生兰生长
在高热 、高湿 、腐殖质和微生物丰富的低山地区 。
3.4 呈单峰型垂直分布格局
按照兰科植物分布的海拔特点 、植被类型等实
际情况 ,本文将铜壁关调查区域以 400m的海拔梯
度划分为 8个海拔段进行统计分析。
表 2 铜壁关 3类生活型兰科植物在各海拔段内种数
海拔 /m 附生种 /种 地生种 /种 腐生种 /种 总种数
210~ 600 22 7 0 29
601~ 1000 43 15 1 59
1 001~ 1400 70 16 2 88
1 401~ 1800 91 26 2 119
1 801~ 2200 51 24 1 76
2 201~ 2600 7 26 1 34
2 601~ 3000 6 6 0 12
3 001~ 3404 0 4 0 4
合计 163 82 5
  注:不同海拔段种类有重叠 ,合计为 3种生活型不重复物种数。
3类生活型的兰科植物及总种数的垂直梯度均
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 。各海拔段均有
分布 ,总体上附生兰在总种数中占有主导地位 ,其
变化趋势与总种数基本一致。各生活型兰科植物
与植被类型的关系及附生 、地生比例统计结果如下 。
1)海拔 210 ~ 600m的区域中 ,植被以季雨林 、
季节雨林为主 ,有 29种兰科植物 ,如硬叶兰(C.bi-
color)、三蕊兰 (Neuwiediasingapureana)等 。 3种生
活型的数量均不多 ,其附生 、地生(包括腐生兰)比
例约 3.14∶1.00。
2)海拔 600 ~ 1 000m基本为季雨林 、季节雨林
以及两者向山地雨林的过渡区域 ,兰科植物种数有
明显增多 ,为 59种 ,如指叶毛兰(Eriapannea)、建
兰 、虎舌兰等 ,其附生 、地生(包括腐生兰)比例约为
2.69∶1.00。
3)海拔 1 000 ~ 1 400m的区域 ,植被属于山地
雨林向季风常绿阔叶林的过渡类型 , 3类生活型兰
科植物种数继续增加 , 达到 88种 ,如伏生石豆兰
(B.reptans)、苞舌兰(Spathoglotispubescens)等 。增
加比例最大的为附生兰 ,此时附生和地生的比例约
为 3.89∶1.00。
4)在海拔 1 400 ~ 1 800m区域 ,植被基本以季
风常绿阔叶林为主 , 兰科植物分布最为集中 , 达到
119种 ,并且在海拔 1 600m左右达到最大值。如大
雪兰(C.mastersi)、长距石斛(D.longicoru)等。附
生和地生的比例约为 3.25∶1.00。
5)海拔 1 800 ~ 2 200m是从季风常绿阔叶林
向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为主的过渡区域 ,附生兰数
量有了急剧回落 ,尽管地生兰还略有增加 ,但总数
仍下降为 76种 ,如长距舌喙兰(Hemipiliaforesti)、
白花拟万代兰(Vandopsisundulata)、山珊瑚等 。附
生 、地生比例约为 2.40∶1.00。
6)海拔 2 200 ~ 2 600m是中山湿性常绿阔叶
林为主的区域 ,附生兰数量继续大幅下降 ,地生兰
却在此海拔段约 2 400 m处达到峰值 ,此时总数为
34种 ,如细茎沼兰(Malaxiskhasiana)、叉唇角盘兰
(Herminiumlanceum)等 。附生和地生比例约为
1.00∶3.86。
7)海拔 2 600 ~ 3 000m为中山湿性常绿阔叶
林到山顶苔藓矮林的过渡区域 , 3类生活型兰科植
物数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 ,且总数仅 12种 ,如密花
舌唇兰 (Platantherahologlotis)、川滇斑叶兰 (G.
yunnanensis)等 。附生 、地生比例约为 1.00∶1.00。
8)海拔 3 000 ~ 3 404m,植被型除少数山顶苔
藓矮林向寒温性灌丛过渡区之外 ,基本以寒温性灌
丛和寒温性草甸为主 ,兰科植物变得非常稀少 ,没
有发现附生兰 ,只有 4种地生兰(非腐生)分布 ,如
独蒜兰(Pleionebulbocodioides)、云南鸟足兰(Satyri-
umyunnanense)等。
4 结论与讨论
4.1 地处国界 ,特有种少 ,但是印缅区系成分显著
铜壁关兰科植物有 30种中国特有种 ,占该地区
兰科总种数的 12.0%。如弧距虾脊兰 、墨脱虾脊兰
(C.metoensis)、川滇叠鞘兰(Chamaegastrodiainver-
ta)、细叶石斛 、山珊瑚 、纯色万代兰(Vandasubcon-
color)等。 7 种云南特有种 , 占兰科总种数的
2.80%,如大苞石豆兰(B.cylindraceum)、豹斑石豆
兰(B.colomaculosum)、蜂腰兰 (Buleyiayunnanen-
sis)、歪头盆距兰(Gastrochilussubpapilosus)、阔瓣鸢
尾兰(Oberonialatipetala)等 。
相比之下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 352种兰科
植物有 81种为中国特有 ,占该地区兰科植物总种数
的 23.01%。横断山区的 360种兰科植物里有 155
种为中国特有 ,比例达 43.01%[ 6] 。
该地区东北方靠南北纵向大山 ,海拔最低点朝
33第 3期                 赵明旭等:铜壁关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样性分析
向缅甸一方 ,且西面边缘完全与缅甸接壤 ,与邻国
缅甸共有的种类达 131种 ,占该地区兰科总种数的
52.4%,如长足石豆兰(B.pectinatum)、大雪兰 、大
花万代兰(V.coerulea)、鸟舌兰(Ascocentrumampul-
laceum)等;这是该地区特有种比例较低的一个重要
原因。同时 ,由于对缅甸兰科植物的研究较少 ,资
料匮乏 ,现有资料统计的特有种 ,其数量还很有可
能会更少。
在 131种与缅甸共有的兰科植物中 ,约有 45种
属于印缅区系成分 ,其分布区域的最东边界在我国
云南 ,占该地区兰科植物总数的 18.00%,如高山石
斛(D.infundibulum)、凹唇石仙桃(Pholidotaconval-
lariae)、小唇盆距兰(G.pseudodistichus)等;这些相
对的狭域特有种类 ,具有较高的意义和保护价值。
其中有 2 种铜壁关特有种 , 即密毛兜兰
(Paphiopedilumdensisimum)[ 14]和盈江羽唇兰(Orni-
thochilusyingjiangensis);虽种类不多 ,但对兰科植物
起源进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4.2 附生兰种类比例基本持平世界水平
铜壁关附生兰占该地区兰科植物总数的
65.20%。据统计 , 中国兰科植物中附生兰占
47.14%左右 [ 15] ,据陈心启估计 ,在世界范围内的附
生兰占兰科植物的 2 /3[ 16] ,但也有人估计这个比例
应该为 77% ~ 80% [ 17] , 2个估计值虽有出入 ,但是
在附生兰仅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结论上是
一致的 。
该地区温带气候最强的区域为大娘山片区 ,面
积约占 23.47%,其他区域基本以亚热带和热带气
候为主 ,这样的格局 , 势必形成该区域附生兰的比
例高于地生兰。
该地区附生兰能与世界范围内水平持平 ,缘于
高差达 3 200m的立体气候 ,从热带到温带几乎浓
缩了兰科植物能在世界范围内分布的所有海拔区
域 ,附生兰的这个比例恰能从一个侧面说明铜壁关
地区兰科植物生境类型丰富 ,垂直带谱全面 、完整
和典型性的特点 ,可以说铜壁关兰科植物生活型是
世界范围内分布区域的一个缩影。
4.3 热带雨林区的兰科植物种类偏少
兰科植物主要产于热带地区;热带区兰科植物
的种类相当丰富 ,大多数热带亚洲的属均分布于
此;温带区由于冬季严寒 ,兰科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均明显减少 ,多以喜温耐凉的落叶地生兰为主 [ 16] 。
但是实际调查到的结果却显示热带性气候区域兰
科植物种类 ,远少于亚热带气候的中海拔区域 。本
区热带雨林(海拔 210 ~ 1 000m)生境中共调查到
79种(3海拔段种类有重复)兰科植物 ,但是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海拔 1 000 ~ 2 600m)中却达 221种 ,
在亚高山寒温性灌丛 、草甸(海拔 2 600 ~ 3 404m)
分布较少 ,只有 15种 。造成这样的结果可能有以下
几种原因 。
1)铜壁关热带雨林树体高大 ,上层乔木达到
50m以上 ,附生兰生长距地高度大 ,乔木和藤本密
集度高 ,荫蔽林内难于发现这些附生兰 ,尤其是分
布于林冠范围内的许多附生兰难以查清 ,造成调查
数据不完整。因此 ,改变热带雨林内兰科植物的调
查方式应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
2)本区处于多山地段 ,热带雨林面积(134.90
km2)比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45.23 km2 )约小
210.33km2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热带雨林的分布种
类较少。
由此可见 ,热带雨林兰科植物的调查是一个难
点 ,有待更深入地研究 ,以获得更准确的数据 。而
在层间植物相对较少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调查 ,
可见度高 、树冠矮等则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4.4 兰科植物分布关键影响因子主导作用清晰
兰科植物在不同植被类型里分布的种类差异
很大 ,主导兰科植物分布的几个关键因素温度 、水
分 、光照等在该地区不同植被类型里体现的作用很
清晰 。
与雨林相比 ,常绿阔叶林内散射光强度 、空气
流动性都较大 ,虽然温度有一定程度下降 ,但足以
使其良好生存繁衍;同时反映出地生兰喜在温暖 、
湿润(而非雨林中的高湿)、排水透气性好 、营养丰
富的腐殖质层上生长的特性 。可见在热带雨林和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 ,主导兰科植物分布的一个关
键因素为水分 。
季风常绿阔叶林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山顶
苔藓矮林 、寒温性灌丛和寒温性草甸相比 ,在林内
散射光 、空气流动性都变化不大的情况下 ,尽管降
雨量在后几种植被类型中还有增加 ,但是由海拔提
升带来的温度下降 ,成为种数减少的最主要因素 。
[参 考 文 献 ]
[ 1]  WuZhengyi, PeterH.Raven.FloraofChina:Vol.25
[ M] .Beijing:SciencePress&St.Louis:MissouriBo-
tanicalGarden, 2010.
(下转第 44页)
34 西 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1卷
[ 4]  李怒云.中国林业碳汇 [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 , 2007.
[ 5]  项文化 , 田大伦 ,闫文德.森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综
述 [ 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 2003, 22(3):57-64.
[ 6]  崔国栋.林业碳汇及其在山西省的发展趋势 [ J] .山
西林业科技 , 2010, 39(3):51-52.
[ 7]  杨海军 , 邵全琴 , 陈卓奇 , 等.森林碳蓄积量估算方法
及其应用分析 [ J] .地球信息科学 , 2007, 9(4):5
-12.
[ 8]  李意德 , 吴仲民 , 曾庆波 , 等.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生
态系统碳平衡的初步研究 [ J] .生态学报 , 1998, 18
(4):371-378.
[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林业厅.新疆林业概况 [ EB/OL] .
[ 2007-11 -14] http://www.xjlyt.gov.cn/Get/xjly/
111732517.htm.
[ 10]  李怒云 , 吕佳.林业碳汇计量 [ M] .北京:中国林业
出版社 , 2009:7.
[ 11]  张林 , 王礼茂 , 王睿博.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森林
植被碳贮量及固碳潜力估算 [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
境 , 2009, 18(2):111-115.
[ 12]  周传艳 , 周国逸 ,王春林 , 等.广东省森林植被恢复下
的碳储量动态 [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07, 29
(2):60-65.
[ 13]  张雄 , 张合平 , 刘聪.湖南主要针叶林类型乔木层碳
汇功能及其经济价值估算 [ J] .安徽农学通报 ,
2009, 15(10):198-200.
(责任编辑 赵粉侠 张 坤)
 (上接第 34页)
[ 2]  云南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云南植物志:第 14卷 [ M] .北
京:科学出版社 , 2003.
[ 3]  杨宇明 , 杜凡.云南铜壁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研究
[ 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 2006:1-13.
[ 4]  台湾植物志第二版编辑委员会 , 国立台湾大学植物
系.台湾植物志:第 5卷 [ M] .2版.台北:台湾出版社 ,
2000:729.
[ 5]  余文刚 , 金志强 , 罗毅波 , 等.海南岛兰科植物区系的
组成及其特征 [ J] .热带作物学报 , 2007, 28(2):108
-114.
[ 6]  金效华 , 赵晓东 , 施晓春.高黎贡山原生兰科植物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9:46-54.
[ 7]  余东莉 , 刘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兰科
植物多样性评价及保护对策 [ J] .林业调查规划 ,
2008, 33(6):27-29.
[ 8]  王玉兵 , 杜凡.云南省小黑山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多
样性及保护评价 [ J] .武汉植物学研究 , 2007, 25(1):
59-64.
[ 9]  田怀珍 , 邢福武.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物
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 [ J] .生物多样性 , 2008, 16
(1):75-82.
[ 10]  和太平,孙革,邓荣艳, 等.广西雅长自然保护区兰科植
物多样性研究 [ J] .广西植物, 2007, 27(4):590-595.
[ 11]  张玉武 , 喻理飞.贵州梵净山生物圈保护区原生兰科
植物生态特征初步研究 [ 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2009, 28(4):288-293.
[ 12]  冉景丞 , 鲁成巍.茂兰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现状
及保护利用途径 [ J] .安徽农业科学 , 2009, 39(11):
5209-5211.
[ 13]  易思荣 , 黄娅 ,肖波 , 等.金佛山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
多样性及保护对策研究 [ 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0, 18(3):269-276.
[ 14]  刘仲健 , 陈心启.密毛兜兰.中国云南兰科一新种
[ J] .植物分类学报 , 2002, 40(3):283-285.
[ 15]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 17 ~ 19卷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9.
[ 16]  陈心启 , 吉占和.中国兰花全书 [ M] .2版.北京:中国
林业出版社 , 2003:11-23.
[ 17]  WhighamDF, WilemsJH.Demographicstudiesand
life-historystrategiesoftemperateterrestrialorchidsasa
basisforconservation[ C] // DixonKW, KellSP,
BarretRL, etal.OrchidConservation.Borneo:Natu-
ralHistoryPublications, 2003:137-158.
(责任编辑 张 坤)
44 西 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3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