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松科10属植物叶子内皮层具有凯氏带的新证据



全 文 :第 23 卷 第 5期
2004年 10 月
电 子 显 微 学 报
Journal of Chinese Electron Microscopy Society
Vol-23 , No.5
2004-10
文章编号:1000-6281(2004)05-560-06
松科 10属植物叶子内皮层具有凯氏带的新证据
唐 熙1 , 2 , 吴小琴1 ,吕洪飞1 ,林金星1*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北京 100093;2福建教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本文应用荧光显微技术 , 结合检测凯氏带的特异染料小檗碱和甲苯胺蓝对染方法 , 对松科 10 属 13 种植物
叶子的冰冻切片进行了观察 ,确认在松科的 10 属植物叶子中均有内皮层凯氏带加厚 , 纠正了前人关于在松科植物
某些属的叶子中不存在凯氏带的结论。根据内皮层细胞排列模式和凯氏带加厚程度 ,我们将松科的 10 属分成两
大类。通过酶解分离我们得到典型的凯氏带网状结构 , 说明其能够抵御酶解 , 其原因可能是成份含木质素和木栓
质。
关键词:松科;叶子;内皮层;凯氏带;荧光显微镜;酶解技术
中图分类号:949.66+5;Q945;Q33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4-02-02;修订日期:2004-04-1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重点项目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KSCXZ-SW-108).
  作者简介:唐熙(1962-),女(汉族),福建人 ,副教授.
 *通讯作者:林金星(1961-),男(汉族),福建人 ,研究员.
  内皮层是指包围在根部维管束和与之相连的薄
壁细胞外面的一层鞘细胞 ,在其细胞的径向壁和横
向壁上 ,通常具有木质化和栓质化的带状结构———
凯氏带加厚。土壤水分进入根部通常有三种途径 ,
即离质体途径 、共质体途径和跨细胞途径 ,凯氏带被
认为是水分从根部表皮细胞进入中柱的重要障
碍[ 1] 。根部内皮层具有凯氏带是维管植物的重要特
征 ,而其他器官中是否具有凯氏带一直存在着争论 ,
特别是对于裸子植物叶子内皮层是否具有凯氏带更
是存在不同的看法[ 2] ,至于这个特征能否作为松科
的分类特征则缺乏系统的研究 。由于凯氏带与内皮
层细胞质膜紧密相连 ,因而分离凯氏带十分困难 ,致
使凯氏带的研究进展缓慢。近年来 , Brundrett 等[ 3]
采用小檗碱和甲苯胺蓝染色技术 ,在根部内皮层凯
氏带的标记上获得了理想的结果;Karahara 和
Shibaoka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酶解方法 ,成功地
分离得到了根部凯氏带的网状结构[ 4] ,这些技术的
改进为凯氏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应用荧光显
微技术 ,结合小檗碱和甲苯胺蓝对染技术系统地对
松科 10属 13种植物的叶子进行了比较观察 ,旨在
研究松科各属叶中是否都有凯氏带 ,并进一步说明
这个特征的生理学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按照《中国植物志》第七卷的分类系统[ 5] ,本文
共采集观察松科植物 10属 13 种 ,其中 4 种采自北
京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园内 ,并用 FAA固定
保存;其余9种取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生殖室
已经固定的材料(见表 1)。
1.2 方法
1.2.1 组织切片及荧光显微镜
取每种松科植物的三片叶子用蒸馏水洗净后 ,
从叶子中部切取 20 ~ 30mm 的长度 ,置于冰冻切片
机中-30℃快速冷冻后进行冷冻切片 ,厚度为 20 ~
25μm ,在解剖镜下挑选透明 、均匀 、完整的切片 ,置
于染料小檗碱-甲苯胺蓝中进行双重染色[ 3] ,最后在
紫外光激发波长为 365nm 的荧光显微镜(Axioskop
40型)下观察并照相 。
1.2.2 酶解纯化细胞壁
取 2 ~ 3年生的供试植物叶子洗净 ,切成 0.5cm
左右的小段 ,水煮数分钟后 ,用刀片将针叶表皮及表
面角质层刮除干净 ,再放入含 5%果胶酶和 5%纤维
素酶的 0.01mol L柠檬酸缓冲液中 ,调节 pH 至 3.0。
置室温下酶解 ,每隔 3 ~ 5天更换酶液一次[ 3, 6] ;2周
后在解剖镜下将具网状结构的凯氏带与维管组织以
及外部的其它组织分离 ,再经去离子水清洗数遍 ,在
去离子水中保存备用。观察时 ,用染料小檗碱-甲苯
胺蓝进行双重染色 ,在紫外激发的荧光显微镜下观
察并照相 。
2 实验结果
2.1 松科植物叶子的一般结构
松科植物的叶子均为单脉序 ,主要有针形叶和
背腹扁平的线形或披针形叶两种形状 ,可分为上 、下
表皮 、皮下层 、叶肉 、维管组织和树脂道各部分 。多
数属表皮细胞壁较厚 ,具角质层。气孔两面生或下
面生。在大多数属中 ,叶肉细胞无栅栏组织和海绵
组织的分化 ,其细胞壁均向内皱褶 ,在横切面上呈
“U” 、“W”字形和梅花形等 。部分属在维管束与叶肉
之间具有排列紧密 、细胞大小相似的内皮层细胞 ,另
一些属的内皮层细胞形状和大小差异比较大 ,排列
不规则。在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和横向壁上具有增
厚的凯氏带 。维管束 1条 ,单束或双束。多数属中
树脂道 2 ~ 4个 ,在松属的双维管亚属中可多达 12
个 ,在铁杉属中则只有 1个树脂道 ,树脂道多为边生
或中生或同时兼有 ,极个别内生。
2.2 松树叶子内皮层的基本结构
内皮层细胞沿中柱成环状排列 ,在黄杉属(图
3)、银杉属(图 6)、云杉属(图 7)、雪松属(图 10)、松
属(图 11)中 ,内皮层细胞大小相似 、排列紧密 ,而在
油杉属(图 1)、冷杉属(图 2)、铁杉属(图 4和 5)、落
叶松属(图 8)、金钱松属(图 9)的叶子中 ,内皮层细
胞形状和大小差异比较大 、排列不规则 。
在紫外光激发波长为 365nm 的荧光显微镜下 ,
内皮层细胞的径向壁可见明显荧光 ,在横向壁上偶
见微弱荧光。在所观察的 10属 13种松科植物叶子
中 ,在它们的内皮层细胞上均可见到带状的荧光 ,表
明这些种类的内皮层细胞具有凯氏带加厚。
2.3 酶解分离后凯氏带的结构
为了确定内皮层带状加厚的化学特性 ,我们应
用酶解技术对上述 10属 13种松科植物进行了酶解
分离 。图 12 ~ 图14表示经过酶解分离得到的网状
结构 。从金钱松(图 12)可以看出“网格”的形状和
大小不尽相同 ,而北美黄松(图 13)和白扦(图 14)看
到“网格”的形状和大小基本相同 。从图 13 、14还可
以看到 , “网格”上的纵向壁(内皮层的径向壁)上具
有初生纹孔场 ,而在“网格”的横向壁上则几乎没有
类似的结构。
3 讨论
关于裸子植物叶子内皮层中是否具有凯氏带 ,
曾经有不同的结论 。一些学者在针叶树叶子解剖分
析时 ,没有观察到凯氏带的存在[ 7 ~ 9] 。Napp-Zinn 在
他的专著中列举了 50余篇文献 ,其中只有 3篇提到
凯氏带[ 10] 。姚璧君和胡玉熹认为 ,在松科的 10 属
中黄杉属 、银杉属 、云杉属 、落叶松属 、雪松属和松属
的 6属具有凯氏带 ,而其余的油杉属 、冷杉属 、铁杉
属和金钱松属 4属没有凯氏带[ 11] 。Wu Xiaoqin利用
荧光显微镜和小檗碱-甲苯胺蓝对染技术 ,确认在白
皮松叶子内皮层径向壁中有明亮的绿色荧光 ,利用
纤维素酶和果胶酶酶解后可以得到网状结构 ,经过
FTIR分析证明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木质素 、木栓质
和少量的纤维素 、细胞壁蛋白等 ,在国际上首次证明
内皮层的加厚与根部的凯氏带在结构 、化学成分等
方面基本相似[ 12] 。
表 1 供观察植物的名称 、采集地点及其凯氏带类型
Table 1 A list of plant species observed and their locality together with the types of Casparian strips
属  名 种  名 内皮层凯氏带类型 产  地
Keteleeria(油杉属) K.calcarea Cheng et L.K.Fu 黄枝油杉 Ⅱ 云南昆明
Abies(冷杉属) A.holophylla Maxim 辽东冷杉 Ⅱ 北京植物园
Pseudotsuga(黄杉属) P.gaussenii Flous 华东黄杉 Ⅰ 安徽黄山
Tsuga(铁杉属) T.longibracteata Cheng 长苞铁杉 Ⅱ 福建连城
T.chinensis var.tchekiangensis (Flous)Cheng et L.K.Fu 南方铁杉 Ⅱ 安徽黄山
Cathaya(银杉属) C.argyrophylla Chun et Kuang 银杉 Ⅰ 广西花坪
Picea(云杉属) P.likiangensis(Franch.)Pritz.丽江云杉 Ⅰ 云南昆明
P.meyeri Rehd.et Wils.白扦 Ⅰ 北京植物园
Larix (落叶松属) L.speciosa Cheng et Law 怒江红杉 Ⅱ 云南昆明
Pseudolarix(金钱松属) P.amabilis(Nelson)Rehd.金钱松 Ⅱ 安徽黄山
Cedrus(雪松属) C.deodara (Roxb.)G.Don 雪松 Ⅰ 北京植物园
Pinus(松属) P.massoniana Lamb.马尾松 Ⅰ 福建福州
P.ponderosa Dough.北美黄松 Ⅰ 北京植物园
561第 5 期 唐 熙等:松科 10属植物叶子内皮层具有凯氏带的新证据   
  本实验对松科 10属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 ,根
据荧光显微检测结果我们认为这 10属植物叶子内
皮层均具有典型的凯氏带加厚。我们推测 ,早期的
学者没有观察到凯氏带加厚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没有
采用特异的染色方法或观察手段不恰当 ,而近期的
学者也没有观察到的原因可能是选用叶子材料的年
龄不够理想 ,我们认为理想的观察材料应该选用 2
~ 3年生的叶子 ,最好不要选用尚未进入木质化的
嫩叶作为观察材料。
我们注意到 ,在所观察的松科 10属植物中凯氏
带的加厚现象与内皮层细胞的排列模式紧密相关 。
如果内皮层细胞排列紧密 ,凯氏带加厚明显 ,在荧光
显微镜下也就容易观察到。相反 ,如果内皮层细胞
排列不规则或内皮层细胞大小不一 ,则凯氏带加厚
现象不明显 ,也容易被忽视 。根据内皮层细胞的排
列模式和凯氏带加厚的程度 ,我们可以将松科的 10
属分成两大类:Ⅰ类为内皮层细胞排列紧密 ,凯氏带
加厚现象明显 ,包括黄杉属 、银杉属 、云杉属 、雪松
属 、松属;Ⅱ类为内皮层细胞排列不规则 ,凯氏带加
厚现象不明显 ,包括油杉属 、冷杉属 、铁杉属 、落叶松
属 、金钱松属。至于内皮层凯氏带加厚能否作为松
科系统分类特征仍有待于观察更多的种类 ,再做进
一步的论证。
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 、半纤维素 、木质素 、木栓
质 、果胶质和细胞壁蛋白等组成 ,经过纤维素酶和果
胶酶酶解以后 ,细胞壁的基本骨架已经分解 ,残余部
分则基本上是木质素和木栓质[ 3] 。本实验着重对金
钱松 、北美黄松和白扦植物的叶子进行了酶解分离 ,
获得了与大多数植物根部内皮层凯氏带相似的典型
网状结构 ,表明这一网状结构能抵御上述酶解 ,主要
成分可能是木质素和木栓质。
凯氏带是根部的重要特征 ,它位于皮层和中柱
中间 ,被普遍认为是根系吸收养分的“过滤网”[ 2] 。
过去的研究结果表明 ,从表皮到皮层 ,土壤的养分可
以以质外体途径进入到内皮层。同样 ,一旦养分进
入到中柱以后 ,也可以随蒸腾流进入导管 ,以质外体
途径被运送到各个部位。只有内皮层的凯氏带四面
加厚 ,且加厚部分由于栓质化和木质化 ,对养分的跨
皮层运输具有调控作用。本实验通过荧光检测和酶
解分离 ,证实了在所观察的松科 10属 13 种植物叶
片内皮层均具有凯氏带。根据凯氏带在根部的作
用 ,我们可以推测 ,松科植物叶片的内皮层凯氏带对
养分的分泌与释放同样具有调控作用 。现在我们正
在进行根部内皮层凯氏带与叶子内皮层凯氏带的化
学成分分析和水分渗透实验 ,结果将另文报道。
致谢:本论文是第一作者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进修期间完成的工作。在本实验进行过程中 ,得到
了胡玉熹研究员和母锡金研究员以及实验室其他成
员的指导和帮助 ,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 1] Schreiber L.Chemical composition of Casparian strips
isolated from Clivia miniata roots:evidence for lignin [ J] .
Planta , 1996 , 109:105-119.
[ 2] Lersten N R.Occurrence of endodermis with a Casparian
strip in stem and leaf[ J] .Bot Rev , 1997 , 63:265-272.
[ 3] Brundrett M C , Enstone D E , Peterson C A.A berberine-
aniline blue fluorescent staining procedure for suberin ,
lignin and callose in plant tissue [ J] .Protoplasma , 1988 ,
146:133-142.
[ 4] Karahara I , Schibaoka H.Isolation of Casparian trips from
pea roots [ J] .Plant Cell Physiol , 1992 , 33:555-561.
[ 5] 郑万均 , 傅立国.中国植物志 第七卷 裸子植物门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8.36-282.
[ 6] Schreiber L , Breiner H W , Riederer M , Duggelin M ,
Guggenheim R.The Casparian strip of Clivia miniata Reg.
Roots:isolation , fine structure and chemical nature [ J] .Bot
Acta , 1994 , 107:353-361.
[ 7] Carde J P.Ultrastructural studies of Pinus pinaster needles:
the endodermis [ J] .Amer J Bot , 1978 , 65:1041-1054.
[ 8] Gambles R L , Dengler N G.The leaf anatomy of hemlock ,
Tsuga Canadensis [ J] .Can J Bot , 1974 , 52:1049-1056.
[ 9] Scholz F , Bauch J.Anatomische und physiologische
Untersuchungen zur Wasserbewegung in Kiefernadeln [ J] .
Planta , 1973 , 109:105-119.
[ 10] Napp-Zinn K. Anatomie Des Blattes [ M ] . I.
Gymnospermen Handb.Pflanzenanat.Spezieller Teil , Band
VIII.Teil 1.Berlin:Gebruder Borntraeger , 1966.156-162.
[ 11] 姚璧君 ,胡玉熹.松柏类植物叶子的比较解剖观察
[ J] .植物分类学报 , 1982 , 20:275-294.
[ 12] Wu Xiaoqin , Lin Jinxing , Zhu Jinmao , Hu Yuxi , Hartmann
Klaus , Schreiber Lukas.Casparian strips in needles of
Pinus bungeana:isolation and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J] .
Physiologia Plantarum , 2003 , 117:421-424.
562    电子显微学报 J.Chin.Electr.Microsc.Soc. 第 23 卷
563第 5 期 唐 熙等:松科 10属植物叶子内皮层具有凯氏带的新证据   
图 1 黄枝油杉叶子维管束的横切面 ,示内皮层径向壁具有凯氏带加厚;图 2 辽东冷杉叶子维管束的横切面 ,示内皮层径
向壁具有凯氏带加厚;图3 华东黄杉叶子维管束的横切面 , 示内皮层径向壁具有凯氏带加厚;图 4 南方铁杉叶子维管束的横切面 ,示内皮层径向壁具有凯氏带加厚;图 5 长苞铁杉叶子维管束的横切面 , 示内皮层径向壁具有凯氏带加厚;图 6 银杉叶子维管束的横切面 ,示内皮层径向壁具有凯氏带加厚;图 7 丽江云杉叶子维管束的横切面 , 示内皮层径向壁具有凯氏带加厚;图 8 怒江红杉叶子维管束的横切面 , 示内皮层径向壁具有凯氏带加厚;图 9 金钱松叶子维管束的横切
面 ,示内皮层径向壁具有凯氏带加厚;图 10 雪松叶子维管束的横切面 ,示内皮层径向壁具有凯氏带加厚;图 11 马尾松叶子维管束的横切面 , 示内皮层径向壁具有凯氏带加厚;图 12 酶解后得到的凯氏带网(金钱松);图 13 酶解后得到的凯
氏带网(北美黄松);图 14 酶解后得到的凯氏带网(白扦)。图 1~ 图 14 Bar=100μm
Fig.1 Transverse section of vascular bundle in the leaf of Keteleeria calcarea , showing the Casparian thickening along the radial walls of
endodermis;Fig.2 Transverse section of vascular bundle in the leaf of Abies holophylla , showing the Casparian thickening along the radial
walls of endodermis;Fig.3 Transverse section of vascular bundle in the leaf of Pseudotsuga gaussenii , showing the Casparian thickening
along the radial walls of endodermis;Fig.4 Transverse section of vascular bundle in the leaf of Tsuga chinensis var.tchekiangensis ,
showing the Casparian thickening along the radial walls of endodermis;Fig.5 Transverse section of vascular bundle in the leaf of Tsuga
longibracteata , showing the Casparian thickening along the radial walls of endodermis;Fig.6 Transverse section of vascular bundle in the
leaf of Cathaya argyrophylla , showing the Casparian thickening along the radial walls of endodermis;Fig.7 Transverse section of vascular
bundle in the leaf of Picea likiangensis , showing the Casparian thickening along the radial walls of endodermis;Fig.8 Transverse section
of vascular bundle in the leaf of Larix speciosa , showing the Casparian thickening along the radial walls of endodermis;Fig.9 Transverse
section of vascular bundle in the leaf of Pseudolarix amabilis , showing the Casparian thickening along the radial walls of endodermis;Fig.
10 Transverse section of vascular bundle in the leaf of Cedrus deodara , showing the Casparian thickening along the radial walls of
endodermis;Fig.11 Transverse section of vascular bundle in the leaf of Pinus massoniana , showing the Casparian thickening along the
radial walls of endodermis;Fig.12 The Casparian strip net isolated from the leaf of Pseudolarix amabilis with enzymes;Fig.13 The
Casparian strip net isolated from the leaf of Pinus ponderosa with enzymes;Fig.14 The Casparian strip net isolated from the leaf of Picea
meyeri with enzymes.Fig.1~ Fig.14 Bar=100μm
Xl-木质部(xylem);Cs-凯氏带(Casparian strip);Rc-树脂道(resin canal);Ed-表皮(epidermis);Pf-初生纹孔场(pit field)
564    电子显微学报 J.Chin.Electr.Microsc.Soc. 第 23 卷
Occurrence of Casparian strips in the leaf
endodermis of 10 genera of pinaceae
TANG Xi
1 , 2 ,WU Xiao-qin1 ,Lǜ Hong-fei1 ,LIN Jin-xing1*
(1 Institute of Botan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93;
2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 , Fuzhou Fujian 350001 , China)
Abstract:Cross sections of leaves from 13 species belonging to 10 genera of Pinaceae were prepared by cryo-microtome and counter-stained by
berberine aniline blue , then were observed under the fluorescence microscope.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endodermis of all genera possessed
Casparian thickening , in contrast to some of the earlier conclusions that Casparian strips did not occur in the endodermis of several genera.In
terms of arrangement patterns of endodermal cells and thickening mode of Casparian strips , two types could be identified among the leaves of
ten genera.In addition , typical net-like structures of Casparian strip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leaves after incubating with enzymes , indicating
that they could stand enzyme degradation and were mainly composed of lignin and suberin.
Keywords:pinaceae;leaf;endodermis;Casparian strips;fluorescence microscope;enzymatic isolation
  * Corresponding author
565第 5 期 唐 熙等:松科 10属植物叶子内皮层具有凯氏带的新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