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桉树(Eucalyptus spp.)为桃金娘科(Myrtaceae)
桉属植物, 是世界四大速生造林树种和我国三大外
源速生树种(桉、 杨、 松)之一。 桉树因其速生、 丰
产、 抗性好、 耐瘠薄、 树形好和用途广已广泛栽植于
我国南方的 16个省, 人工林面积达 154.7万多公顷。
目前, 我国已成为仅次于巴西的第二大植桉国家[1-3]。
桉树的大量种植, 尤其是单一种植, 造成一系
列的生态问题, 包括土地退化、 生物多样性减少、
群落结构简单等, 从而导致桉树人工林地生产力下
降。 因此, 生物因素的恢复技术体系(包括植被恢
复)成为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主要技
术措施, 间作成为恢复与重建桉树林下植被多样性
的重要途径。 广东曾在年降水 1 900 mm 的桉树人
工林开展间作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 DC.)、 柱
花 草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 糖 蜜 草 (Melinis
minutiflora)等间作研究, 表明可促进桉树生长和防
止地力衰退 [4-5]。 广西间作美国籽粒苋(Amaranthus
hypochondriacus L.)不但提高桉树幼林生长量, 而且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肥力, 缓解林地土壤肥力下
降[6]。 四川巨桉间种鸭茅(Dactylis glomerata L.)、 高羊
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和牛鞭草[Hemarthria
compressa(L. f) R. BY.]后土壤物理性质得到了一
定程度的改善, 牛鞭草更适宜四川开展林草复合
经营 [7]。
本研究针对海南桉树人工林下土壤肥力下降、
植被多样性降低等问题, 在海南西北部浅海沉积物
发育的砖红壤土、 年降水低于 900 mm 的刚果 12
号桉人工林下开展间作牧草品种的适应性研究, 选
热带作物学报 2012, 33(9): 1548-1553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Crops
收稿日期: 2012-04-09 修回日期: 2012-09-10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 2011BAD17B01-01-5); 农业部物种资源保护 “热带牧草种质资源保存” 项目; 农业部热带作物种
质资源保护项目(No. 12RZZY-09); 热带地区柱花草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
作者简介: 白昌军(1967年—) 男, 博士, 研究员。 研究方向: 热带牧草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 品种选育及栽培利用。
桉树人工林间作禾本科牧草
适应性筛选与评价
白昌军, 虞道耿, 陈志权, 刘国道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
农业部华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 海南儋州 571737
摘 要 桉树人工林单一种植引起植被多样性减少、 生物多样性下降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间作成为恢复与重建
桉树林下植被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桉树人工林下间作禾本科牧草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热研 14 号网脉臂形草、 热
研 8 号坚尼草、 热研 9 号坚尼草、 热研 6 号珊状臂形草等牧草产草量达 215.89~475.42 kg/hm2, 旱季牧草产量占
年产草量的 14.08%~17.51%, 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仍保持一定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 植株存活率达 53.6%~
76.6%, 覆盖度达 62.71%~90.42%。 间作牧草在桉树行间形成良好的覆盖层, 提高了林地植被覆盖度, 植株存
活率较高, 促进植被多样性的形成, 对增加桉树人工林的群落组成、 形成多层次片层结构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刚果 12 号桉树; 间作; 禾本科牧草;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 S792.39; S54 文献标识码 A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Adaptability for
Grasses Under Silvopastoral Systems
BAI Changjun, YU Dogeng, CHEN Zhiquan, LIU Guodao
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CATAS /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rmplasm
Enhancement in Southern Chin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Danzhou, Hainan 571737, China
Abstract The biodiversity of vegetation reduction and biodiversity decline now are becoming a popular problem in
eucalyptus plantation and intercropping is an important way to restore and reconstruct the biodiversity of Eucalyptus
plantation. The preliminary results showed that Brachiaria dictyoneura cv. Reyan 14, Panicum maximum cv. Reyan
8, Panicum maximum cv. Reyan 9, Brachiaria brizantha cv. Reyan 6 showed the best suitability among grasses
intercropped in eucalyptus plantation and there had higher dry matter yield, from 215.89 kg/hm2 to 475.42 kg/hm2,
stronger drought resistantance also, with a survival rate 53.6%~76.6% and a coverage range 62.71%~90.42%.
Key Words Eucalyptus ABL12; Silvopastoral systems; Grasses; Adaptability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12.09.004
第 9 期 白昌军等: 桉树人工林间作禾本科牧草适应性筛选与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禾本科牧草产量
经 SAS 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桉树人工林下间
作禾本科牧草的产草量存在极显著差异(F=6.69, Pr>
F=0.000 1)。 在参试的 13个禾本科牧草品种中, 热
研14号网脉臂形草的产草量最高, 达1 970.1 kg/hm2,
其次为热研 9号坚尼草和热研 8号坚尼草, 其年产
草量分别为 1 318.5 kg/hm2和 1 280.6 kg/hm2。 而 FSP2
雀稗、 粽籽雀稗、 TPRC010 狗尾草和卡松古鲁狗
尾草的产草量最低, 仅为 184.6~361.4 kg/hm2。
2.2 牧草旱季干物质产量
由表 2 可看出, 各间作牧草在试验第 2 年的旱
季干草产量呈极显著差异(F=9.65, Pr>F=0.000 8),
其中热研 14 号网脉臂形草的旱季干草产量最高,
达 719.27 kg/hm2, 热研 9 号和热研 8 号坚尼草次
之, 而粽籽雀稗只有 18.06 kg/hm2, 仅保持存活。
2.3 牧草覆盖度
桉树人工林林草间作系统牧草覆盖度反映了间
作牧草对桉树人工林覆盖地面的程度。 各草种之间
的覆盖度存在极显著差异(表 3, F=15.81, Pr>F=
0.000 1), 其中研热 14号网脉臂形草的林间覆盖度
达 90.42%, 其次为热研 8 号坚尼草、 热研 9 号坚
尼草和热研 6号珊状臂形草, 而其他草种的林间覆
盖度均不到 50.00%, 特别是粽籽雀稗、 卡松古鲁
狗尾草、 FSP2 雀稗和热研 11 号黑籽雀稗, 其林间
覆盖度仅为 20.00%~34.00%, 林间植被覆盖度低。
2.4 牧草植株存活率
存活率和长势不仅反映牧草品种本身繁殖特性
的差异, 也是牧草对外部环境适应性的体现, 同
时, 存活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牧草的产量。 桉树人
工林牧草间作系统中牧草植株的存活率受干旱等环境
因素的影响较大, 各草种存活率呈极显著差异(表 3,
表 1 桉树人工林间作禾本科牧草
试验编号 牧草名称 牧草拉丁名 刈割高度/cm
G1 热研 15 号刚果臂形草 Brachiaria ruziziensis cv.Reyan No.15 10
G2 热研 6 号珊臂形草 Brachiaria brizantha cv.Reyan 6 10
G3 杂交臂形草 Brachiaria hybrid FM9201/1873 10
G4 热研 14 号网脉臂形草 Brachiaria dictyoneura cv.Reyan No.14 10
G5 热研 8 号坚尼草 Pancum maximum cv.Reyan 8 15
G6 热研 9 号坚尼草 Pancum maximum cv.Reyan 9 15
G7 TPRC001 号狗尾草 Setaria sephacelata TPRC 001 10
G8 TPRC010 号狗尾草 Setaria sephacelata TPRC010 10
G9 卡松古鲁狗尾草 Setaria anceps cv.Kazungula 10
G10 杂交象草 Pennisetum purpureum hybrid 15
G11 热研 11 号黒籽雀稗 Paspalum atratum cv.Reyan 11 15
G12 FSP2 雀稗 Paspalum atratum FSP2 15
G13 棕籽雀稗 Paspalum plicatulum 15
择适合桉树人工林下间作的优良牧草, 为桉树人
工林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可操作性, 促
进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健康、 有序发展, 以期为恢
复桉树人工林下植被多样性和提高土壤持续生产
力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地内桉树为刚果 12 号 E 系(Eucalyptus 12
ABL), 树龄 6 a, 林分密度为 2 m×4 m, 株高在
18~22 m 之间, 平均胸径 28.98 cm。 桉树林下间作
牧草材料均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品种资
源研究所牧草中心提供(见表 1)。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与测定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共 14个处理, 3次重复。 小区面积为 8 m×6 m, 重
复距离为 1.5m, 小区间距离为 1.0m, 株行距 50 cm×
50 cm。
采用任继周先生、 甘肃农业大学编著的草业科
学研究方法, 测定牧草干物质产量、 覆盖度、 植株
存活率 、 长势 、 分蘖数等指标 [8 -9]。 测定时间为
2002-08~2004-10, 每 2 个月测定 1 次。 根据牟新
待编著的草原系统工程研究方法, 通过灰色关联局
势决策分析方法综合评价牧草适应性[10-12]。
1.2.2 数据处理 原始数据由 Office Excel 2003
软件处理, 用 SAS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549- -
第 33 卷热 带 作 物 学 报
试验编号 品种 第 1 年 第 2 年及旱季产量 第 3 年 平均
G1 热研 15 号刚果臂形草 136.81 b 1 229.9 BC 191.74 B 166.42 CD 511.0 BCD
G2 热研 6 号珊状臂形草 132.29 b 2 045.1 ABC 287.85 AB 733.54 B 970.3 BCD
G3 杂交臂形草 181.60 b 2 461.8 ABC 292.85 AB 602.36 B 1 081.9 BCD
G4 热研 14 号网脉臂形草 330.62 a 4 149.3 A 719.27 A 1 430.28 A 1 970.1 A
G5 热研 8 号坚尼草 129.86 b 2 989.6 ABC 421.88 AB 722.22 B 1 280.6 ABC
G6 热研 9 号坚尼草 148.61 b 3 059.0 AB 535.76 AB 747.99 B 1 318.5 AB
G7 TPRC001 狗尾草 95.14 b 1 323.6 BC 168.89 AB 189.28 CD 536.0 BCD
G8 TPRC010 狗尾草 139.24 b 761.4 BC 105.38 B 70.76 CD 323.8 D
G9 卡松古鲁狗尾草 71.01 b 804.9 BC 89.55 B 207.25 CD 361.4 D
G10 杂交象草 81.25 b 2 018.1 ABC 267.88 AB 290.70 CD 796.7 BCD
G11 热研 11 号黑籽雀稗 160.42 b 716.7 BC 97.57 B 334.71 C 403.9 CD
G12 FSP2 雀稗 59.03 b 441.0 C 48.72 B 53.68 CD 184.6 D
G13 粽籽雀稗 66.32 b 895.5 BC 48.06 B 1.19 D 321.0 D
表 2 桉树人工林间作禾本科牧草干草产量 单位: ㎏/hm2
说明: 同列数据后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在 0.01 和 0.05 水平的差异显著性, 下同。
F=17.58, Pr>F=0.000 1)。 桉树人工林下间作牧草
的存活率平均为 49.5%, 其中热研 14 号网脉臂形
草的植株存活率最高, 达 76.6%, 而 TPRC010 狗
尾草和粽籽雀稗的存活率最低。
2.5 牧草长势与分蘖数
牧草长势评价是在相应环境下对各种牧草生长
的较为客观的反映。 经评价结果表明, 各草种的长
势差异极显著(F=17.01, Pr>F=0.000 1)。 间作禾本
科牧草的平均长势达 2.77 分, 介于中等和良好之
间, 其中热研 14 号网臂形草和热研 8 号坚尼草的
长势分别达 4.37、 4.37分, 极显著优于其它所有间
作牧草品种, 其次热研 9号坚尼草、 热研 6号珊状
臂形草和杂交象草的长势优于其它草种, 其长势分
别为 4.00、 3.67、 3.27 分, 而间作的粽籽雀稗的长
势最差, 仅为 0.80 分, 几乎死亡。
分蘖数受牧草的遗传特性的影响, 同时适宜的
栽培条件也影响牧草的分蘖数, 是在相应环境下适
应性及牧草生长繁殖的客观反映, 从表 3 结果看
出 , 热研 14 号网脉臂形草分蘖数为 20.7 个/株 ,
其它禾本科牧草表现均较差, 说明热研 14 号网脉
臂形草适宜在成龄桉数林下种植。
2.6 生长速度
参试牧草的生长速度反映的是牧草生长积累的
过程。 从表 4中可以看出, 林草系统牧草年均绝对
生长速度(AGR)表现出差异极显著(F=11.06, Pr>
F=0.000 1), 虽然在全年均处于生长的积累过程,
草种名称 覆盖度/% 存活率/% 长势/分 分蘖数/个
热研 15 号刚果臂形草 41.04 EF 43.8 C 2.10 DE 3.2
热研 6 号珊状臂形草 62.70 BCD 53.6 BC 3.67 ABC 3.7
杂交臂形草 47.08 CDE 46.4 BC 2.93 BCD 3.8
热研 14 号网脉臂形草 90.41 A 76.6 A 4.37 A 20.7
热研 8 号坚尼草 72.29 AB 59.5 B 4.37 A 3.4
热研 9 号坚尼草 67.15 BC 59.0 B 4.00 AB 6.1
TPRC001 狗尾草 43.75 DE 47.4 BC 2.17 DE 3.2
TPRC010 狗尾草 40.00 EF 27.2 E 1.407 EF 2.2
卡松古鲁狗尾草 32.50 EF 51.0 ABC 2.10 DE 3.4
杂交象草 41.45 EF 55.9 AB 3.27 ABC 8.3
热研 11 号黑籽雀稗 33.95 EF 54.0 ABC 2.70 CD 1.7
FSP2 雀稗 32.08 EF 47.6 BC 2.13D E 1.8
粽籽雀稗 20.00 F 21.9 D 0.80 F 0.6
表 3 林草间作系统牧草覆盖度、 存活率、 长势和分蘖数比较
1550- -
第 9 期 白昌军等: 桉树人工林间作禾本科牧草适应性筛选与评价
说明: X1 . 牧草产量; X2 . 牧草干物质产量; X3 . 牧草覆盖度; X4 . 存活率; X5 . 长势; X6 . 分蘖数; X7 . 旱季生长速度; X8 . 雨季生长
速度; X9 . 平均生长速度。
草种名称
旱季生长速度 雨季生长速度 年均生长速度
AGR/[g/(m2·d)] AGR/[g/(m2·d)] AGR/[g/(m2·d)] RGR/[g/(g·d)]
热研 15 号刚果臂形草 0.084 3 -0.060 6 0.384 0 0.178 8 0.236 2 CDE 0.035 1 BCD
热研 6 号珊状臂形草 0.137 7 -0.000 6 0.766 7 0.280 7 0.456 5 BC 0.051 4 ABC
杂交臂形草 0.146 0 0.009 5 1.001 3 0.295 3 0.579 5 B 0.053 9 ABC
热研 14 号网脉臂形草 0.399 6 0.164 3 1.539 5 0.381 5 0.977 4 A 0.070 1 A
热研 8 号坚尼草 0.234 4 0.055 0 1.080 3 0.331 7 0.663 1 B 0.060 5 AB
热研 9 号坚尼草 0.297 6 0.080 9 0.869 4 0.292 7 0.587 4 B 0.056 1 AB
TPRC001 狗尾草 0.149 4 -0.001 1 0.381 7 0.177 8 0.267 1 CDE 0.037 5 ABCD
TPRC010 狗尾草 0.058 5 -0.109 6 0.172 9 0.142 7 0.116 5 E 0.006 1 D
卡松古鲁狗尾草 0.083 1 -0.092 5 0.338 8 0.158 9 0.212 7 CDE 0.031 7 BCD
杂交象草 0.148 8 -0.012 4 0.663 0 0.258 1 0.409 4 BCD 0.048 8 ABC
热研 11 号黑籽雀稗 0.085 1 -0.054 8 0.211 7 0.084 5 0.149 3 DE 0.022 7 CD
FSP2 雀稗 0.057 6 -0.111 4 0.157 9 0.046 0 0.108 4 E 0.015 5 D
粽籽雀稗 0.024 3 -0.580 7 0.070 7 -0.179 6 0.047 8 E -0.023 9 D
RGR/[g/(g·d)] RGR/[g/(g·d)]
说明: AGR 为绝对生长速度, RGR 为相对生长速度。
表 4 林草间作系统牧草生长速度
但表现出不同的生长能力, 其中热研 14 号网脉臂
形草的绝对生长速度最高, 为 0.977 4 g/(m2·d),
而粽籽雀稗、 FSP2 雀稗、 TPRC010 狗尾和热研 11
号黑籽雀稗的绝对生长速度最低, 仅为热研 14 号
网脉臂形草的 4.9%、 11.1%、 11.9%、 15.3%。
2.7 牧草生物产量与降水量和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在新州采用自动气象数据记录仪采集的降水量
数据, 进行牧草干物质产量与降水量指标的相关分
析结果(表5)表明, 禾本科牧草干物质产量与降水
量呈极显著相关性(r=0.647 34, Pr>F=0.000 1), 桉
树人工林间作系统禾本科牧草产草量与土壤有机质
含量极显著相关(r=0.750 07, Pr>F=0.000 1)外, 与
土壤全 N 含量、 速效 P、 速效 K 含量相关不显著。
这说明在新州桉树人工林间作系统中降水量是影响
禾本科牧草产草量的主要因素, 其次土壤养分含量
不是造成新州桉树人工林下禾本科牧草产草量降低
的主要原因, 在极端干旱条件下土壤养分不能被牧
草有效利用而降低了土壤养分的有效性, 这与他人
研究结果认为年降水量 1 000 mm 作为桉树人工林
发展的限制因子相一致。
草种名称
牧草性状及其权重值 M 值
riX10.2 X20.05 X30.1 X40.20 X50.1 X60.05 X70.2 X80.05 X90.05
刚果臂形草 0.262 0.211 0.626 0.454 0.242 0.501 0.572 0.481 0.155 0.412 DEF
珊状臂形草 0.454 0.345 0.529 0.694 0.467 0.733 0.700 0.840 0.179 0.574 BCD
杂交臂形草 0.535 0.365 0.442 0.521 0.593 0.769 0.606 0.670 0.184 0.535 CD
网脉臂形草 1.000 1.000 0.717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 0.972 A
8 号坚尼草 0.604 0.587 0.620 0.800 0.678 0.863 0.777 1.000 0.261 0.701 BC
9 号坚尼草 0.559 0.745 0.889 0.743 0.601 0.800 0.770 0.915 0.295 0.701 B
TPRC001 狗尾草 0.465 0.374 0.981 0.484 0.273 0.535 0.619 0.497 0.155 0.517 DE
TPRC010 狗尾草 0.138 0.147 0.882 0.442 0.119 0.087 0.355 0.322 0.106 0.320 FG
卡松狗尾草 0.198 0.208 0.685 0.359 0.218 0.452 0.666 0.481 0.164 0.400 DEF
杂交象草 0.338 0.372 0.638 0.459 0.419 0.696 0.730 0.748 0.401 0.522 D
黑籽雀稗 0.439 0.213 1.000 0.376 0.153 0.324 0.705 0.618 0.082 0.481 DEF
FSPⅡ雀稗 0.124 0.144 0.931 0.355 0.111 0.221 0.621 0.487 0.087 0.371 EF
粽籽雀稗 0.184 0.061 0.892 0.221 0.049 -0.341 0.286 0.183 0.029 0.229 G
表 5 林草间作系统牧草适应性关联度矩阵
1551- -
第 33 卷热 带 作 物 学 报
3 讨论
年降水量是桉树人工林下植被多样性的主要影
响因子, 年降水量 1 000 mm 可作为桉树人工林种
植的最低下限 [13-14]。 本研究在海南西北部的儋州极
端干旱条件下(气象自动记录仪记录降水量为238.6~
645.9 mm)对热带禾本科牧草进行适应性筛选评价,
其中热研 14 号网脉臂形草、 热研 8 号坚尼草、 热
研 9号坚尼草和热研 6号珊状臂形草的长势分别为
4.37~3.67, 表现出良好的抗旱性能, 热研 14 号网
脉臂形草的绝对生长速度 AGR为 0.977 4 g/(m2·d),
极显著高于其它草种, 其次为热研 8号坚尼草、 热
研 9号坚尼草和杂交臂形草。 而在干旱季节只有上
述 4 个草种的相对生长速度为正值, 说明在干旱季
节这 4 个草种仍保持一定的生长和干物质的积累,
具有较强的抗旱性能和适应能力。
无枯枝落叶覆盖层, 基本无灌木及草本植物生
长也是造成桉树人工林下植被多样性降低的主要原
因之一, 它阻碍了土壤养分的积累和土壤微生物的发
展, 进而对林下植被结构多样性发生逆向反应 [15]。
引入牧草开展林草复合系统的建立 3 a 后, 林间植
被覆盖度显著增加, 其中热研 14 号网脉臂形草、
热研 8号坚尼草、 热研 9号坚尼草在桉树行间的覆
盖度达 62.71%~90.42%, 在桉树行间形成良好的
覆盖层, 提高了林地的植被覆盖度, 植株存活率达
59.0%~76.6%, 这对增加了桉树人工林的群落组
成、 形成多层次片层结构有积极意义。
单一栽培的桉树林通常也会造成生物多样性减
少, 首先大面积的桉树人工林会使生态系统的类型
2.8 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评价禾本科牧草适应性
第一类组为热研 14 号网脉臂形草, 其综合测
度值达 0.972, 极显著高于其它草种, 在干旱地区
桉树人工林下间作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第二类组
为热研 8号坚尼草和热研 9号坚尼草, 其综合测度
值均为 0.701、 0.701, 在干旱地区桉树人工林下间
作表现中等; 其次第三类组为热研 6 号珊状臂形
草、 杂交臂形草 、 杂交象草、 TPRC001 狗尾草、
热研 11号黑籽雀稗、 热研 15号刚果臂形草、 卡松
古鲁狗尾草, 其综合测度值分别为 0.547、 0.535、
0.522、 0.517、 0.481、 0.412、 0.400, 在干旱地区
林草间作表现一般 ; 第四类组为 FSPII 雀稗 、
TPRC010 狗尾草和粽籽雀稗, 其综合测度值分别
为 0.371、 0.320、 0.229, 基本不适应干旱地区桉树
人工林下间作。
采用类平均法对上述牧草的 9项指标进行聚类
分析, 表明热研 14 号网脉臂形草为最优良的一类
(G4), 其次, 热研 8号坚尼草(G5)、 热研 9号坚尼
草(G6)、 热研 6 号珊状臂形草(G2)、 杂交臂形草
(G3)和杂交象草(G10)为一类, 而其它草种为第三
类, 而粽籽雀稗(G13)为第四类。 说明第一类适应
性最强, 第二类次之, 第三类基本不适应, 第四类
则完全不适应(图 1)。
G1
G9
G8
G12
G7
G11
G13
G2
G3
G10
G5
G6
G4
0.0 0.2 0.4 0.6 0.8 1.0 1.2 1.4 1.6 1.8
Name of Observation or Cluster
Average Distance Between Clusters
图 1 林草间作系统牧草适应性聚类分析评价
1552- -
第 9 期
减少, 人工林下物种多样性减少。 陈秋波等的研究
结果表明, 桉树人工林连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的
原因主要是替代效应、 竞争效应、 化感效应和继发
性人为干扰效应[16]。 Beehera[17]发现, 桉树人工林土
壤孔隙度小、 容积密度的增加不利于根和种苗的生
长, 进而影响生产能力, 这也是桉树林下草本植物
生长受限的因素之一。 其次桉树人工林取代自然或
半自然植被, 荫蔽、 养分和水分的竞争, 立地干扰
等, 特别是干旱缺水地区水分的竞争压制了地面植
被的生存和生长, 其他植物竞争力减弱 [18]。 第三桉
树化感作用引起林下植被再生困难, 自然更新能力
弱。 很多研究结果表明桉树的某些树种具有化感作
用, 其分泌特殊物质对其它植物, 包括间作作物以
及林下植被甚至土壤生物有抑制作用, 难以和谐共
生。 陈秋波等的研究结果表明桉树根部和根际土壤
中存在酚类、 萜类等多数已经被证实对植物具有化
感作用的物质, 建议在退化的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
重建时首先就应选择耐干旱、 耐瘠薄和对化感作用
不敏感的柱花草(Stylosanthes spp.)[19-22]。 本研究在
干旱条件下引入牧草参与竞争, 特别是热研 14 号
网脉臂形草、 热研 8 号坚尼草、 热研 9号坚尼草和
热研 6号珊状臂形草等耐干旱、 耐瘠薄品种, 表现
出良好的适应性和自然更新能力。
4 结论
综合评价结果表明, 热研 14 号网脉臂形草、
热研 8 号坚尼草、 热研 9号坚尼草、 热研 6号珊状
臂形草等牧草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 其牧草产草量
达 215.89~475.42 kg/hm2, 旱季牧草产量占年产草
量的 14.08%~17.51%, 在极端干旱条件下仍保持
一定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
参考文献
[1] 陈秋波. 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J]. 热带作物学报,
2001, 22(4): 82-90.
[2] 陈秋波. 桉树人工林土壤生物多样性问题研究[J]. 热带农业科学,
2002, 22(1): 66-76.
[3] 邓常俊, 卜明生, 谢树禄. 桉树造林与林地生态保护[J]. 江西
林业科技, 2005(6): 54-56.
[4] 杨国清, 赵 贵, 郑日红, 等. 农林复合经营研究-桉树间种
山毛豆对林木和土壤的影响[J]. 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 1997,
6(2): 71-75.
[5] 杨小波, 李跃烈. 海南西南部不同植被类型样地的土壤养分特
性及持水性比较研究[J].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21(4): 334-343.
[6] 邓福春. 广西桉树幼龄间作美国籽粒苋适应性分析[J]. 广西热
带农业, 2004(4): 1-2.
[7] 武卫国, 胡庭兴, 周朝彬, 等. 不同密度巨桉林草复合模式初
期土壤特征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7, 25(1): 76-81.
[8] 任继周. 草业科学研究方法[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9] 甘肃农业大学草原系. 草原学与牧草学实习实验指导书[M]. 兰
州: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1.
[10] 牟新待. 草原系统工程[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7.
[11] 白昌军, 刘国道. 高产抗病柱花草新品种选育 I 灰色关联分析
法评价柱花草新种质[J]. 草业科学, 2004, 21(4): 21-27.
[12] 白昌军, 刘国道. 高产抗病圭亚那柱花草综合性状评价[J]. 热
带作物学报, 2004, 25(2): 87-94.
[13] 杨再鸿, 杨小波, 余雪标. 人工林林下植被及桉树林生态问题
研究进展[J]. 海南大学(自然科学版), 2003, 21(3): 277-282.
[14] 杨再鸿 杨小波, 余雪标, 等. 海南桉树林林下植被多样性特
点的简单相关分析[J]. 浙江林学院学报, 2007, 24(6): 725-730.
[15] 陈少雄. 桉树生态问题的来源及对策[J]. 桉树科技, 2002, 2: 9-12.
[16] 陈秋波. 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J]. 热带作物学报,
2001, 22(4): 82-90.
[17] Beehera N, Sahani U.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cativity in
response to Eucalyptus plantation and natural regeneration on
tropical soil[J].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3, 174:
1-11.
[18] 梁启英. 对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争论的思考[J]. 桉树科技, 2005,
22(1): 23-28.
[19] 陈秋波, 彭黎旭, 贺利民, 等. 刚果 12 号桉树根及根际土壤
中化感物质的成分分析[J]. 热带农业科学, 2002, 22(4): 28-34.
[20] 陈秋波, 王真辉, 林位夫, 等. 刚果 12 号桉对 4 种豆科植物
的化感作用]J]. 热带作物学报, 2003, 24(3): 67-72.
[21] 陈秋波, 贺利民, 袁洪球, 等. 刚果 12 号桉叶片化感物质的
初步分离分析[J]. 热带作物学报, 2004, 25(4): 84-91.
[22] 刘小香, 谢龙莲, 陈秋波, 等. 桉树化感作用研究进展[J]. 热
带农业科学, 2004, 24(2): 54-61.
责任编辑: 沈德发
白昌军等: 桉树人工林间作禾本科牧草适应性筛选与评价 15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