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荨麻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中文文献概况



全 文 :药 物 研 究
Themedicinestudy
作者简介:王坚 (1978-), 男 (汉族), 江西丰城人 , 硕士研究生 , 现为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中药综合教研室教师 , 讲师 , 主
要从事中药化学成分研究。
荨麻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中文文献概况
王 坚 1 杨红杏 2 滕永真 3 袁 佩 3 田 睿 3 廖碧春 4
1.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 重庆  400016; 2.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麻醉科手术室 , 重庆  400042;
3.重庆医科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 , 重庆 400016; 4.重庆医科大学实验中心 , 重庆  400016
【摘 要】 本文对荨麻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中文文献进行了综述。文献报道集中于荨麻属 , 另散见于水麻属 、 苎麻属、 赤车属 、 锥
头麻属 、 艾麻属 、 蝎子草属。
【关键词】 荨麻科;化学成分;中文文献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8517 (2010) 17-0025-04
ReviewOntheChineseResearchArticlesofUrticaceaePlantsChemicalConstituents
WangJian1 , YangHong-xing2 , TengYong-zhen3 , YuanPei3 , TianRui3 , LiaoBi-chun4
(1.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colegeof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400016;
2.anesthesiadepartmentsoperationroomofthethirdafiliatedhospitalofthethird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chongqing;
3.lifescienceresearchcollegeof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
4.laboratorycenterofchongqingmedicaluniversity)
Abstract:ThispaperreviewsonthechineseresearcharticlesofUrticaceaeplantschemicalconstituents.Theresearcharticles
aremainlyonUrtica, andthereareafewarticlesonDebregeasia, Boehmeria, Pelionia, Poikilospermum, Laportea, Girardinia.
Keywords:Urticaceae;chemicalconstituents;chinesearticles
  荨麻科有 47属 , 约 1300种 , 分布于两半球热带与温
带。我国有 25属 , 352种 , 26亚种 , 63变种 , 3变型 , 产
于全国各地 , 多数种类喜好生于阴湿环境。本科许多种类
的茎皮富含纤维 , 如苎麻属 、 水麻属等都为重要的纤维植
物。苎麻属 、 荨麻属 、 蝎子草属等的种子可榨油 , 供工业
用。有些种类可作药用 [ 1] 。该科药用植物中 , 除极少数作
中药外 , 多为民间用药 [ 2] 。本科众多的属 、 种多数具有抗
菌消炎 、 活血化瘀 、 抗蛇毒 、 抗风湿的效果 [ 3] 。 现将有关
荨麻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的中文文献综述如下。
1 荨麻属 (Urtica)
覃凌等从荨麻 (U.fissaE.Pritz.)中分得硝酸钾 、 β
-谷甾醇 、 苯甲酸及延胡索乙酸等四个单体化合物 [ 4] 。王
梦月等对荨麻水溶性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 从荨麻全草中
分离并鉴定了 7个化合物 , 分别为硝酸钾 (potassiummi-
trate, Ⅰ )、 异鼠李素 (isorhamnetin, Ⅱ )、 山柰酚 -7 -O
-β -D-吡喃葡萄糖苷 (kaempferol-7 -O-β -D-gluco-
pyranoside, Ⅲ)、 槲皮素 -7 -O-β -D-吡喃葡萄糖苷
(quercetin-7-O-β -D-glucopyranoside, Ⅳ)、 异鼠李素
-3-O-β -D-芸香糖苷 (isorhamnetin-3-O-β -ruti-
noside, Ⅴ)、 3, 5-二咖啡酰奎宁酸 (3, 5-di-O-caf-
feoylquinicacid, Ⅵ )、 芦丁 (rutin, Ⅶ )。化合物 Ⅱ -Ⅶ 均
为首次从荨麻中分得 , 其中Ⅳ, Ⅴ为首次从荨麻属中分
得 [ 5] 。王梦月等还从荨麻抗风湿活性部位 (醋酸乙酯部
分)中分离并鉴定了 12个成分 , 分别为槲皮素 (quercetin,
I)、 山柰酚 (kaempferol, Ⅱ)、 山柰酚 -3-O-β -D-吡
喃葡萄糖苷 (kaempferol-3 -O-β -D-g1ucopyranoside,
III)、 槲皮素 -3 -O-β -D-吡喃葡萄糖苷 (quercetin-3
-O-β -D-g1ucopyranoside, Ⅳ)、 咖啡酸 (caffeicacid,
V)、 绿原酸 (chlorogenicacid, VI)、 东莨菪苷 (scopolin,
Ⅶ )、 东莨菪内酯 (scopoletin, Ⅷ )、 山柰酚 -3-O-β -
D-芸香糖苷 (kaempferol-3-0-rutinoside, Ⅸ )、 槲皮素
-7-O-β -D-吡喃葡萄糖苷 (quercetin-7-O-β -D—
g1ucopyranoside, X)、 异鼠李素 -3-O-β -D-芸香糖苷
(isorhamnetin-3-O-β -D-rutinoside, XI)、 β -谷甾醇
(β -sitosterol, XII)。化合物 I-Ⅸ 均为首次从荨麻中分得 ,
其中化合物 Ⅶ 为首次从荨麻属植物中分得 [ 6] 。 张盈娇首次
对荨麻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系统预示实验 , 结果表明荨麻中
含有酚性成分 、 生物碱 、 鞣质 、 皂甙 、 黄酮及其甙 、 内酯 、
香豆素及其甙 、 多糖及甙类 、 有机酸 、 氨基酸 、 蛋白质 、
甾醇 、 三萜等化学成分。并从荨麻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
出棕榈酸 , 从荨麻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硝酸钾 、 β -胡萝卜
苷。其中棕榈酸和 β -胡萝卜苷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
得到 [ 7] 。
马学敏等从麻叶荨麻 (UrticacannabinaL.)氯仿部分
中分离得到 6个化合物:β -谷甾醇 (I), 正辛醇 (II),
对香豆酸 (III), 对香豆酸甲酯 (IV), 东莨菪素 (V), 胡
萝卜苷 (VI)。其中化合物Ⅱ , Ⅲ , Ⅳ为首次从荨麻属中获
得 , V为首次从麻叶荨麻中获得 [ 8] 。马学敏还从麻叶荨麻
地上部分中 (石油醚部分得到化合物 II, III, 乙酸乙酯部
分得到化合物 I, IV, V)提取分离得到 6, 7-二羟基香豆
素 (I), 正三十一烷 (I), 正二十九烷 (III), 3, 5 -二
甲氧基 -4-羟基苯甲醛 (IV), 山奈酚 -7 -0 -鼠李糖苷
(V), 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化合物 II-V为首次从
荨麻属植物中得到 [ 9] 。张嫚丽等从麻叶荨麻叶提取物的石
·25·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
药 物 研 究
Themedicinestudy
油醚 、 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 3个化合物。 分别
为:β -谷甾醇 (β -sitosterol, I), 黄芩素 -7 -0-α-L
-鼠李糖苷 (scutellarein-7-O-α-L-rhamnoside, II),
芹菜素 -6, 8-二 -C-β -D-葡萄糖苷 (apigenin-6, 8
-di-C-glycoside, 又名 vicenin-2, II)。其中化合物 II,
III为首次由该种植物中获得 [ 10] 。李喆对麻叶荨麻叶化学成
分进行了研究 , 从麻叶荨麻叶 70%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
(得到化合物 I, II, III, IV, V, VI, VII)和正丁醇 (得
到化合物 VIII, IX)萃取部分分离得到了 9个化合物 , 确
定了 8个化合物的结构。它们分别为 β -谷甾醇 (I), 胡
萝卜苷 (II), 棕榈酸 (IV), 尿嘧啶 (V), (2S, 3s, 4R,
8E) -2- [ (2R) -2-羟基二十四烷酰胺 ] -8 (E) -
十八烯 -l, 3, 4-三醇 (VI), 1 -O-β -D-吡喃葡萄糖
-(2S, 3s, 4R, 8E) -2- [ (2R) -2-羟基二十四烷
酰胺 ] -8 (E) -十八烯 -1, 3, 4 -三醇 (苦瓜脑苷)
(VII), 胸腺嘧啶 (VII), 硝酸钾 (IX)。其中化合物 V、
VI、 VII、 VIII四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荨麻属植物中分离
得到 [ 11] 。
吉腾飞等对西藏产异株荨麻 (UrticadioicaL.)进行了
化学成分的研究。从全草中分得 10个化合物 (石油醚 、 乙
酸乙酯萃取物), 鉴定了其中的 9个化合物 , 为 β -谷甾醇
(I, β -sitostero1), 阿魏酸 (II, ferulicacid), 正三十二烷
(II, dotriacotane), 芥酸 (IV, erucicacid), 熊果酸 (V,
ursolicacid), 山莨菪素 (VI, scopoletin), 芦丁 (VII, ru-
tin), 槲皮素 (VII, quercetin), 对羟基苯甲醇 (IX, P-
hydroxylbenzalcoho1)。化合物 III, IV, IX为首次从荨麻属
植物中分离得到 [ 12] 。
王炜等从滇藏荨麻 (Urticamairei)根分离得到 10个化
合物 (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各分离得到 5个化合
物), 分别鉴定为:豆甾 -4-烯 -3-酮 (I)、 4-羟基反
式桂皮酸 (II)、 4-羟基苯甲醛 (II)、 4-甲氧基苯甲酸
(IV)、 4-羟基苯甲酸 (V)、 己二酸 (VI)、 二十四烷酸甲
酯 (VII)、 2 -羟基二十四烷酸甲酯 (VIII)、 胡萝卜苷
(IX)、 β -谷甾醇 (X)。化合物 I-X均为首次从滇藏荨麻
中分离得到 , 其中化合物 IV、 VI-VII为首次从荨麻属植
物中分离得到 [ 13] 。
闰兴国等从三角叶荨麻 (UrticatriangularisHand-
Mass.)根中分离得到 10个化合物 (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
取物), 分别为 22E-5α, 8α-桥二氧麦角甾 -6, 22 -二
烯 -3β -醇 (22E-5α, 8α-peroxyergosterd-6, 22-diene
-3β -alcohol, I)、 东莨菪素 (scopoletin, II)、 正丁基吡
喃果糖苷 (n-buty1 -β -D-fructopyranoside, III)、 胡萝
卜苷 (daucosterol, IV)、 β -谷甾醇 (β -sitosterol, V)、 5
-羟甲基糠醛 (5 -hydroxymethyl-furaldehyde, VI)、 对羟
基苯甲醛 (p-hydroxybenzaldehyde, VI)、 对甲氧基苯甲
酸 (4-methoxybenzoicacid, VIII)、 十七烷酸 -1-甘油酯
(2, 3 -dihydroxypropylheptadecoate, IX)、 正十五烷酸
(pentadecanoicacid, X)。化合物 I-X均为首次从三角叶荨
麻中分离得到 [ 14] 。
关枫用 GC-MS分析了黑龙江产狭叶荨麻 (Urticaan-
gusitifoliaFisch.exHornem)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从其挥发
油中分离出 95个色谱峰 , 鉴定出 87种化合物 , 占色谱总
馏出峰面积的 98.46%。挥发油成分中主要有 7-甲基 -Z
-十四碳烯醇乙酸酯 (25.74%)、 1 -乙酰氧基 -3, 7-
二甲基 -6, 11-十二碳二烯 (5.9%)和 Z, E-2, 13-
十八烷二烯醇 (5.11%), 为狭叶荨麻挥发性成分生理活性
和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 15] 。郑涛对狭叶荨麻
全草的 9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研究 , 从中分离得到 7个化
合物 , 鉴定出其中 4个化合物 , 分别是东莨菪内酯 、 芦丁 、
槲皮素和硝酸钾 , 这四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狭叶荨麻中分
离得到 [ 16] 。鞠志赫对狭叶荨麻的 9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化
学成分研究 , 从中分离得到 10个化合物 (氯仿和乙酸乙酯
部分), 鉴定了其中 5个化合物 (氯仿部分得到的化合物
V, 乙酸乙酯部分得到的化合物 I, II, II, IV), 分别是 5,
7, 4-三羟基 -3-甲氧基 -黄酮醇 (异鼠李素 isorhamne-
tin, I)、 槲皮素 -3-O-β -D-葡萄吡喃糖苷 (quercetin
-3-O-β -D-glucopyranoside, II)、 反 -对羟基桂皮酸
(trans-4-Hydroxycinnamicacid, III)、 山柰酚 -3-O-β
-D-葡萄糖苷 (Kaempferol-3 -O-β -D-glucoside,
IV)、 胡萝卜苷 (daucosterol, V), 这五个化合物均为首次
从狭叶荨麻中分离得到 [ 17] 。李帆等从狭叶荨麻地上部分分
离并鉴定了 7个化合物 (醋酸乙酯部分 , 得到 I、 II、 Ⅲ 、
Ⅳ、 VI、 Ⅶ , 正丁醇部分 , 得到 V), 分别为东莨菪素
(I)、 反式 -4-羟基桂皮酸 (II)、 5-羟甲基糠醛 (Ⅲ)、
正丁基 -β -D-吡喃果糖苷 (IV)、 赤藓醇 (V)、 β -谷
甾醇 (VI)、 胡萝卜苷 (Ⅶ )。 7个化合物均首次从狭叶荨
麻地上部分分离得到 [ 18] 。
卫莹芳等采用二次醇沉 、 活性炭脱色 、 聚酰胺柱吸附
等方法从荨麻 (UrticafissaE.Pritz)中提取荨麻多糖 , 对
粗多糖的纯化方法进行了探讨。应用硫酸 -苯酚比色法对
荨麻多糖的含量进行了测定 , 测得多糖的含量为 65.3%,
该方法可行 [ 19] 。朱永宁等对荨麻 (UrticafissaE.Pritz)和
滇藏荨麻 (U.maireiLevl)根提取物中多糖进行了测定 ,
结果显示荨麻根提取物中多糖量大于 20%[ 20] 。李妍选用贵
州产麻叶荨麻 (Urtica.cannabina)根为研究对象 , 热水提
取总多糖 , 中空纤维超滤法除小分子得到粗多糖。以上活
性粗多糖进一步分离纯化 , 得到了五种荨麻多糖 , 经用凝
胶色谱法分析 , 为均一组分 , 并对五种多糖的结构进行了
分析 [ 21] 。李喆对麻叶荨麻 (UrticacannabinaL.)叶多糖的
含量进行了测定 , 结果表明麻叶荨麻叶中多糖含量
为 5.96%[ 11] 。
秦元满等用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狭叶荨麻 (U.an-
gustifolia)中的 8种微量元素铁 、 锌 、 锰 、 铜 、 铬 、 镍 、 钴
和镉的含量。结果表明 , 荨麻中所含微量元素中以铁为最
高 , 顺 次 为 锌 、 锰 、 铜 、 铬 、 镍 、 钴 、 铜 /锌 比 值 为
0.2011。表明荨麻可补充和调整机体失衡的微量元素 , 对
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可能有一定的益处 [ 22] 。 秦元满等还用
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了不同采集期的狭叶荨麻 (Urticaan-
gustifoliafisch.exhornem)中 10种无机元素的含量 , 并对
其动态含量趋势进行了分析 [ 23] 。
2 水麻属 (Debregeasia)
秦波等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法对长叶水麻
·26·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
药 物 研 究
Themedicinestudy
(Debregeasialongifolia(Burm.f.)Wedd.)挥发性化学成
分进行了研究 , 经毛细管色谱分离出 108个峰 , 共确认了
其中 83种成分。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成分的
相对百分含量 , 结果表明 , 长叶水麻挥发油主要化学成分
为丁基化羟基甲苯 、 十五烷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 2, 6-
二甲基奈 、 癸酸乙酯 、 十八烷 、 丁二酸二乙酯 、 3, 7 -二
甲基 -1, 6辛二烯 -3-酮等 , 化合物类型以烃 、 脂肪酸和
酯 、 醇 、 酮 、 芳香和芳香杂环化合物为主 [ 24] 。 秦波等还从
其枝 、 叶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鉴定出 5种
黄酮及黄酮甙类化合物 , 它们分别是:epicat-echin(I),
quercetin3-O-β -D-galactopyranoside(II), kaempferol3
-O-β -D-galactopyranoside(III), quercetin7-O-β -D
-glucopyranoside(IV), apigenin7 -O-β -D-glucopyr-
anoside(V)[ 25] 。刘睿等对长叶水麻抗肿瘤活性部位进行研
究 , 从中分离鉴定了没食子酸 (I)、 3, 5 -二甲氧基没食
子酸 -4-O-β -D-吡喃葡萄糖苷 (II)和 (-) -表儿
茶素 (III)等 3个酚酸类化合物。其中 , 化合物 I具有细
胞周期 G2/M期抑制活性 , 化合物 I和 II系首次从长叶水
麻中分离得到 , I为该植物抗肿瘤活性成分的首例报道 [ 26] 。
肖艳华等从水麻 (DebregeasiaorientalisCJChen)地上
部分的 95%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18个化合物 (石油
醚部分得到 I, II, III, IV, V, VI, VII, 乙酸乙酯部分得
到 VIII, IX, X, XI, XII, XIII, XIV, XV, XVI, XVII,
XVIII), 它们为棕榈酸 (I)、 正二十烷酸 (II)、 正二十烷
酸甲酯 (III)、 β -谷甾醇 (IV)、 MonogynolA(V)、 白桦
酸 (VI)、 Hederagenin(VII)、 β -胡萝卜甙 (VIII)、 18αH
-22 (29) -烯 -3-酮 -乌苏烷 (IX)、 3, 4-开环 -20
(29) -烯 -乌苏烷 -3-酸 (X)、 Pomolicacid(XI)、 表
儿茶素 (XII)、 儿茶素 (XIII)、 槲皮素 (XIV)、 槲皮素 -
3-O-β -D-吡喃葡萄糖苷 (XV)、 紫丁香苷 (XVI)、
紫丁香酚苷 (XVII)和山萘酚 -3-O-β -D-芦丁糖苷
(XVIII)[ 27] 。
3 赤车属 (Pellionia)
方玉春等从吐烟花 [ Pelioniareports(Lour.)Merr.]
粗提取物的氯仿层分离得到 4个化合物 , 分别确定为 β -
谷甾醇 (I)、 羽扇豆酮 (Ⅱ)、 羽扇豆醇 (Ⅲ)和 3-羟基
-2-苯胺酰基 -4-偶氮基苯基萘 (IV), 以上化合物均为
从该种植物首次分离得到 [ 28] 。罗应刚亦对吐烟花的化学成
分进行了研究 [ 29] 。
4 苎麻属 (Boehmeria)
李文武等从苎麻 (Boehmerianivea)根中分离得到 3个
化合物 (氯仿部分得到化合物 I, 乙酸乙酯部分得到化合物
II, III):β -谷甾醇 (I), 胡萝卜甙 (II)和 19α-羟基乌
苏酸 (III), 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30] 。许琼明等
从苎麻根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 7个化合物 , 分别鉴定
为委陵菜酸 (I), 常春藤皂苷元 (I), 马斯里酸 (III),
2α-羟基乌苏酸 (IV), 反式对羟基桂皮酸 (V), 2, 4,
4′-三羟基查耳酮 (VI), 芦丁 (VII)。化合物 I-VI为首
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31] 。
5 锥头麻属 (Poikilospermum)
张爱莲等从锥头麻 (Poikilospermumnaucleiforum)枝叶
中分离得到 10个化合物 (乙酸乙酯部分和正丁醇部分):
熊果酸 (I)、 2α, 3β, 19α-三羟基 -12-烯 -28-乌苏酸
(II)、 羽扇豆醇 (III)、 β -谷甾醇 (IV)、 β -胡萝卜苷
(V)、 大黄素 8-O-β -D-吡喃葡萄糖苷 (VI)、 5α, 8α
-表二氧 -(22E, 24R) -麦角甾 -6, 22 -二烯 -3β -
醇 (VII)、 (2S, 3S, 4R, 8E) -2- [ (2R) -2-羟基
二十四烷酰氨基 ] -l, 3, 4-三羟基 -8 -十八烷烯 (VI-
II)、 1-O-β -D-吡喃葡萄糖 - (2S, 3S, 4R, 8Z) -2
- [ (2R) -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 ] -3, 4-二羟基 -
8-十八烷烯 (IX)、 1 -O-β -D-吡喃葡萄糖 - (2S,
3S, 4R, 8E) -2- [ (2R) -2-羟基二十四烷酰氨基 ]
-3, 4-二羟基 -8 -十八烷烯 (X), 其中化合物 9IX、
10X以混合物形式分离得到。 应用波谱方法及与已知品对
照的手段鉴定了它们的结构 [ 32] 。
6 艾麻属 (Laportea)
唐爱莲等从葡萄叶艾麻 (LaporteaviolaceaGagnep)的
氯仿 (I), 正丁醇提取部分 (Ⅱ), 水部分 (III)得到 3
个单体化合物。他们分别是 β -谷甾醇 (I), 3-O-β -D
-葡萄糖 -21 -β -羟基艾麻三萜皂苷 (Ⅱ ), 硝酸钾
(II)。以上 3个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 33] 。
7 蝎子草属 (Girardinia)
除螯毛组分外 , 蝎子草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未见报
道。袁艺等利用 GC-MS方法从毛果蝎子草 (Girardinia
palmatasspciliataC.J.Chen)甲醇提取液中分离出 55个
组分 , 鉴定了其中的 13个组分 , 占出峰总面积的 84.5%,
主要成 分为 亚油 酸 (52.01%)和 延胡 索 酸二 甲酯
(10.05%)。测定样品游离氨基酸含量为 42.30mg/100g,
KNO3含量为 3.0%。经柱色谱 , 由石油醚部分分离出十八
烷 、 软脂酸 、 β -谷甾醇 , 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出 p-香豆
酸 , 正丁醇部分分离出 KNO3。此研究为毛果蝎子草的开发
应用提供了依据 [ 34] 。
8 结语
荨麻科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中文文献的报道主要集中于
荨麻属植物 , 另外在水麻属 、 赤车属 、 苎麻属 、 锥头麻属 、
艾麻属 、 蝎子草属也散见一些报道。荨麻科植物中 , 相当
一部分具有药用及其他价值 , 对于荨麻属植物的研究已有
一定基础 , 其它属植物还值得我们大力开发。希望此综述
对于有志于研究开发荨麻科植物的同仁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第 23卷第二分册)
[ M]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5.
[ 2] 岳俊三.我国荨麻科的药用植物资源 [ J] .中草药 , 1987, 18 (7):
29-32.
[ 3] 李明生.漫话福建荨麻科药用植物 [ J] .福建中医药 , 1993, 24 (3):
42-43.
[ 4] 覃凌 , 康书华 , 袁阿兴.裂叶荨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 J] .中草药 ,
1989, 20 (6):9.
[ 5] 王梦月 , 李外 , 李晓波.荨麻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中国药学
杂志 , 2005, 40 (24).
[ 6] 王梦月 , 卫莹芳 , 李晓波.荨麻抗风湿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 J] .
中草药 , 2006, 37 (9):1300-1303.
[ 7] 张盈娇.荨麻部分药理作用及有效成分的研究和干姜遗传多样性研究
·27·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
药 物 研 究
Themedicinestudy
[ D] .成都中医药大学 , 2006.
[ 8] 马学敏 , 郭亚健 , 王力生.麻叶荨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 J] .中国中药
杂志 , 2004, 29 (5):472.
[ 9] 马学敏.麻叶荨麻及活血益气汤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 D] .北京
中医药大学 , 2004.
[ 10] 张嫚丽 , 李作平 , 贾湘曼.麻叶荨麻化学成分研究 [ J] .天然产物研
究与开发 , 2005, 17 (2):175-176.
[ 11] 李喆.麻叶荨麻叶化学成分 、多糖含量测定及抗炎活性的研究 [ D] .
河北医科大学 , 2008.
[ 12] 吉腾飞 , 刘翠花 , 王爱国 , 等.西藏产异株荨麻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中药材 , 2007, 30 (6):662-664.
[ 13] 王炜 , 周渊 , 唐玲 , 等.滇藏荨麻根中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 J]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 2008, 25 (9):711-713.
[ 14] 闰兴国 , 冀保全 , 周渊 , 等.三角叶荨麻根的化学成分 [ J] .沈阳药
科大学学报 , 2008, 25 (11):880-882.
[ 15] 关枫.黑龙江产狭叶荨麻挥发性成分GC-MS分析 [ J] .哈尔滨商业
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9, 25 (4).
[ 16] 郑涛.狭叶荨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 D]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2007.
[ 17] 鞠志赫.狭叶荨麻抗炎镇痛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 D] .黑龙江中医
药大学 , 2008.
[ 18] 李帆 , 周本宏 , 闰兴国 , 等.狭叶荨麻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 2008, 28 (11):873-874.
[ 19] 卫莹芳 , 王梦月 , 史焱 , 等.荨麻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 J] .华西
药学杂志 , 2001, 16 (6):469-470.
[ 20] 朱永宁 , 杨爱岗 , 刘菁琰 , 等.荨麻根提取物中多糖的测定 [ J] .中
草药 , 2007, 38 (8):1195-1196.
[ 21] 李妍.荨麻多糖提取分离结构分析及功能的研究 [ D] .中国人民解放
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 2005.
[ 22] 秦元满 , 孙良鹏 , 马奎蓉 , 等.荨麻中微量元素测定及其防治心脑血
管疾病可能性探讨 [ J] .中国临床康复 , 2004, 8 (33):7556.
[ 23] 秦元满 , 魏恩科.狭叶荨麻中 10种无机元素的动态含量分析 [ J] .世
界元素医学 , 2005, 12 (2):69-72.
[ 24] 秦波 , 鲁润华 , 汪汉卿 , 等.长叶水麻挥发性化学成分研究 [ J] .植
物学通报 , 2000, 17 (5):435-438.
[ 25] 秦波 , 汪汉卿 , 朱大元.长叶水麻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天然产物研
究与开发 , 2003, 15 (1):21-23.
[ 26] 刘睿 , 顾谦群 , 崔承彬 , 等.长叶水麻的三个酚酸类化学成分及其抗
肿瘤活性 [ 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 2004, 14 (4).
[ 27] 肖艳华 , 曹辉 , 张国林.水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 J] .天然产物研究与
开发 , 2008, 20:52-55.
[ 28] 方玉春 , 商红强 , 崔承彬 , 等.吐烟花化学成分研究 [ J] .中草药 ,
2004, 35 (11):1218-1219.
[ 29] 罗应刚.三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 D]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
所 , 2000.
[ 30] 李文武 , 丁立生 , 李伯刚.苎麻根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 J] .中国中
药杂志 , 1996, 2l(7):427-428.
[ 31] 许琼明 , 陈国庆 , 范金胤 , 等.苎麻根化学成分研究 [ J] .中国中药
杂志 , 2009, 34 (20):2610-2612.
[ 32] 张爱莲 , 张国林.锥头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 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
报 , 2006, 12 (1):30-33.
[ 33] 唐爱莲.韦玉先.唐桂兴 , 等.葡萄叶艾麻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
[ J] .海峡药学 , 2008, 20 (6):121-123.
[ 34] 袁艺 , 艾克蕙 , 陈光英.毛果蝎子草化学成分研究 [ J] .中药材 ,
1999, 22 (4):191-193.
(收稿日期:2010.04.29)
(上接第 22页)
5 讨论
咀嚼片是指于口腔中咀嚼或吮服使片溶化后吞服的片
剂 , 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速效制剂。其特有的优势 ,
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国药典》 2000年版 (二
部)首次收载了这一剂型。与普通片剂相比咀嚼片具有以
下优点:分散状态佳 、 崩解时间短 、 药物溶出迅速;吸收
快 、 生物利用度高 , 服用方便 , 可吞服 、 咀嚼含吮或用水
分散后服用。药片经嚼碎后表面积增大 , 可促进药物在体
内的溶解和吸收。服用方便 , 即使在缺水状态下也可以保
证按时服药 , 尤其适合老人 、 小孩 、 中风患者 、 吞服困难
及胃肠功能差的患者 , 可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负担。
三七总皂苷中人参皂苷 Rg1、 人参皂苷 Rb1、 三七皂苷
R1是其主要功效成分 , 卫生部药品标准 (中药成方制剂第
17册)采用比色法测定血塞通片三七总皂苷的含量 , 该方
法不能反映内在质量 , 专属性较差。而在血塞通注射液标
准质量标准中 , 测定上述三种成份含量的总和来控制总皂
苷的含量。我们参照此方法 , 以 HPLC法同时测定三种成
分的含量 , 计算总量 , 作为本品中三七总皂苷的含量控制
指标。该法简便易行 , 配制环节少 , 操作过程引入的误差
较小 , 方法准确可靠 , 结果稳定。
血塞通泡腾片在拟采用的上市包装条件下 , 经室温留
样观察试验考察 , 本品的质量比较稳定 , 其稳定性考察尚
在继续进行中。根据上述试验结果及参照目前国内已上市
的血塞通片等口服制剂的保存条件和有效期。 本品保存条
件为:密封;有效期暂定为三年。
参考文献
[ 1] 李燕飞 , 李健和 , 彭六保 , 等.血塞通泡腾片的处方工艺研究及稳定性
考察 [ J] .中国当代医药 , 2009.16 (17):121-125.
[ 2] 黄青萍 , 盘红梅 , 蔡乐.血塞通临床应用概况 [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00.11 (12):1143-1144.
[ 3] 廖名龙 , 李鹏 , 赵俊.血塞通临床应用新进展 [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
文摘 , 2002, 1 (5):369-369.
[ 4] 彭文达 , 李健和 , 黎银波 , 等.血塞通分散片的制备及质量控制 [ J] .
中药材 , 2007.30 (9):1160-1162.
[ 5] 黄超 , 张幼成 , 吴伟东.RP-HPLC梯度洗脱法测定血塞通片中三七皂
苷 R, 人参皂苷 Rb及人参皂苷 R的含量.中药材 , 2006, 29 (8):865
-867.
[ 6] 苏静 , 朱卫泉.RP—HPLC梯度洗脱法测定血塞通片中三七皂苷 R1、
人参皂苷 Rb1及人参皂苷 Rg1的含量 [ J] 药物分析杂志 , 2005.25 (2):
212-214.
(收稿日期:2010.04.10)
·28·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Chinesejournalofethnomedicineandethnophar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