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34·
地
下
茎
多
奉
献
│││薯蓣科简记
汪劲武
薯蓣科属于单子叶植物 , 但它的叶子却像双
子叶植物 ,尤其是薯蓣属 ,叶脉 3 —9 ,基出 ,侧脉网
状 ,与一般单子叶植物的平行脉或弧形脉不同 ,是
地道的双子叶植物叶脉类型。这说明 ,所谓双子植
物与单子叶植物叶脉类型的划分 , 只能相对于大
多数植物而言。
薯蓣科有 10个属 , 600多种 ,但我国只有一个
属 ———薯蓣属 ,约 80种 ,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南
部 。薯蓣属植物全是缠绕藤本 ,有地下根状茎或块
茎 ,蒴果三棱形 ,具翅 ,加之其叶脉的特点明显 ,因
此不难识别 。
根茎横走“穿山龙”
穿龙薯蓣(Dioscorea n ippon ica)是北方山野
里最常见的薯蓣属植物。夏天 ,在北京附近山区从
海拔 200米至 1000多米都能见到 。它的茎多缠绕
在灌丛上 , 叶互生 , 叶片掌状心脏形 , 边缘有不等
大的 5个或 7个三角形浅裂或较深裂 ,叶柄都比较
长 ,很有特点 , 但最有特色处是叶柄基部与茎藤交
接处呈稍膨大的弯曲形 ,很像人的膝盖。穿龙薯蓣
雌雄异株 ,花很小 ,黄绿色 。雄花数朵簇生 ,花被 6
裂 ,雄蕊 6个。雌花序穗状 ,雌蕊由三心皮组成 。蒴
果绿色 ,有 3个大翅 , 一串串挂在长长的藤上很显
眼 。试想 ,如果将这种叶形奇特的攀援植物引种在
庭园中或居室阳台上及室内明亮处盆栽 , 作为垂
直绿化植物观赏 ,一定颇为出色 。
穿龙薯蓣还有一个有趣的俗名 ———穿山龙 。
原来它在土表层下不太深处有横走的根状茎 , 呈
圆柱形 ,黄褐色 ,挖开一看 ,往往延伸得好远 ,犹如
一条欲穿山而过的地龙 。在产地民间 ,穿山龙的地
下根茎被看作活血舒筋 、消食利水 、祛痰截疟的良
药 ,用来治疗劳损扭伤 、消化不良 、慢性气管炎 、疟
疾等症。现代科学证明 ,穿山龙根茎含有薯蓣皂甙
等多种甾体皂甙成分 , 在现代医学中用途广泛 , 尤
其是对心血管病有特殊疗效 。
食疗佳品“淮山药”
薯蓣(D .opposita)是我国产的薯蓣属植物中
分布最广的种类 , 南北各地均有 , 而且栽培极普
遍。它的块茎就是人所共知的山药。
薯蓣的地上部分与穿龙薯蓣有些相似 , 但其
叶在茎的下部为互生 , 中部以上为对生 , 叶片多为
三角状卵形 , 常三浅裂至深裂 , 变异较大。薯蓣的
叶腋多生有玉米粒大小的珠芽 , 是一种营养繁殖
器官 , 古人称之为 “零余子” , 可药用和食用 , 亦可
作繁殖薯蓣的种源 。
薯蓣的地下部分与穿山龙横走的根状茎不
同 , 是向下垂直生长的圆柱形块茎 。可长达 1米
多。自古 ,薯蓣的块茎就被中医视为良药 ,习称“淮
山药” ,认为其有健脾 、补肺 、固肾 、益精的作用。在
民间 ,山药亦被视为一种美食 ,既可充饥 、入肴 ,又
可养身 、健体 , 不愧为食疗佳品。另据近代人章炳
麟介绍:“薯蓣一味 , 开血痹特有神效……今云南
人患脚气者 ,以生薯蓣切片 ,散布胫上 ,以布缠之 ,
约一时许 ,胫上热痒即愈。”如此记载属实 ,则山药
治病又辟新领域。
薯蓣适应性强 ,生长迅速 , 除大田生产性栽培
外 , 亦适于在城镇园林和家庭院落中结合垂直绿
化种植 , 既可绿化 、美化环境 , 又能收获块茎和零
余子 ,一举两得。
穿龙薯蓣 薯 蓣
·35 ·
黄 独 薯 莨 五叶薯蓣 白薯蓣
有毒块茎“黄药子”
黄独(D .bu lbi f era)又名黄药子 ,是分布在我
国南方各省区的薯蓣属植物 。它的块茎接近地面
生长 , 圆卵形或呈梨形 , 棕褐色 , 表面密生小须
根。叶片宽心状卵形 , 先端呈长尾尖状 , 全缘 , 无
毛。雄花序多个生于叶腋 。蒴果有长圆形翅 ,草黄
色有紫色小斑点。
黄独之名来源于 《唐本草》 , 黄药子之名来源
于《本草图经》 ,可见其入药历史已有千年以上。黄
独的块茎入药 , 药名即黄药子 , 有凉血 、降火之功
效 ,治吐血 、衄血 、咽喉肿痛等症 。与薯蓣不同 ,黄
独的块茎含有毒物质黄独素 ,不可食用 , 药用时应
遵医嘱 ,切不可服用过量。
活血补血“红孩儿”
薯莨(D .cir rhosa)是一种粗壮藤本 , 茎长可
达 20米 , 叶长椭圆形 。雌雄花序均圆锥状 。果有
翅。它的块茎生于土表层 , 长圆形成葫芦形 , 外皮
棕黑色 , 断面新鲜时红色 , 干后呈紫黑色 , 直径可
达 20厘米 ,大小如婴儿 ,因此被俗称为“红孩儿” 。
其块茎富含单宁 , 可提制栲胶 , 或用作染料;亦含
有酚类化合物 , 入药能活血 、补血 , 用于治疗跌打
损伤 、血瘀气滞 、咳血等症 。薯莨的块茎还可作酿
酒原料。
该种分布于西南 、华南至东南各地 , 多生长在
山谷林中 。
独树一帜复叶种
薯蓣属中有部分种类具有掌状复叶 , 与上述
具单叶的种不同。
五叶薯蓣 (D .pentaphyl la)为亚洲和非洲热
带地区广布种 ,我国华东南部 、华南和西南南部的
低海拔地区有分布 。它的茎上有小皮刺 ,叶腋有珠
芽 ,掌状复叶有小叶 3 —7枚 。该种的块茎长卵形 ,
表面有多数细长须根 , 内富含淀粉和单宁 ,但尚未
见作食用和药用的记载 。
白薯莨(D .h isp ida)分布于福建 、广东 、海南 、
广西 、云南和西藏东部 , 在广西又称野葛薯 , 在福
建则俗称山薯 。为有刺藤本 ,掌状复叶具 3小叶 。
其块茎外皮褐色 , 多须根 , 内含薯蓣碱有剧毒 , 在
产地民间作散热 、消肿 、解毒药 ,外敷使用 ,如经加
工脱毒后亦可食用 。
七叶薯蓣(D .esquiroli i)产于广西西部 、贵州
(罗甸)、云南(富宁 、剑川),常生于林下阴湿处。茎
有刺 , 掌状复叶有小叶 3 —7枚 , 全株密生淡褐色
绒毛 。块茎在产地民间入药 , 用来治跌打损伤 , 又
俗称盘参 、血参 、七爪金龙。
黑珠芽薯蓣(D .melanophyma)产于四川 、贵
州 、云南和西藏(密波), 生于海拔 1500 —2500米
的林缘和灌丛中。掌状复叶有小叶 3 —7枚 , 小叶
狭 ,多为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 。叶腋内常有圆球形
珠芽 , 成熟时黑色 , 如黑色弹丸 , 因此又俗称黑弹
子。块茎卵圆形 ,在产地民间作“白药子”入药。
披甲护身“龟甲草”
薯蓣属植物的地下变态茎 ———根状茎和块
茎 , 可贮存水分和养分 , 利于物种生存 , 尤其在环
境不利时作用明显。在这方面表现最突出的莫如
生长在南部非洲的龟甲草(D .elephanti pes)。
这种植物的变态茎往往有一部分露在地面
上 ,呈半球形 ,表面有死皮状花纹 ,形如乌龟甲。当
周围环境较湿润 , 雨水较多时 ,从这奇形怪状的块
茎顶部便萌发出正常的茎 , 不断分枝 , 长叶 , 生长
极茂盛 , 并适时开花结实 。如果到了较干旱的季
节 , 或气候发生突然变化 , 不利于生长时 , 变态茎
上萌发的茎叶便全部枯死 , 以避免因过量的水分
蒸腾而丧生。但那如乌龟壳似的半露在地表的变
态茎仍靠贮存的水分和养分生存 , 并靠外表似龟
甲的厚皮防止茎内水分的丧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