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常绿阔叶林壳斗科优势种植物地理特征数量分析



全 文 : 第 6期
2008年 11月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 f East China Norm 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No.6 
Nov.2008
文章编号:1000-5641(2008)06-0063-12
常绿阔叶林壳斗科优势种植物地理特征
数量分析
龚 珑 ,  阎恩荣 ,  王希华
(华东师范大学 环境科学系 ,上海 200062)
摘要:以壳斗科锥属 、青冈属和柯属的 22 个典型常绿阔叶优势种的分布资料和 11 项环境因子
为基础 ,利用对应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 , 对这些物种的分布类型以及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开
展数量分析.根据对应分析的结果 , 全部物种可分为东 、西两个分布类型.其中 , 东部类型又分为
南 、北两个亚类型.对应于物种的分布类型 , 研究区域也分为了西部 、东部偏北和东部偏南三个
分布区域.典范对应分析的结果表明 , 不同空间梯度上影响物种分布类型的主要环境因子不同.
影响物种东西方向上分布的主要因子是年平均温差 、最暖月平均温度 、日照时数 、太阳实际总辐
射和干燥指数 ,而影响物种在南北方向上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最冷月平均温度和太阳潜在总辐
射.从分布区域的划分结果来看 , 同以往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的划分方案相比 , 东 、西两个
区域的划分与之相吻合 ,而南 、北两个区域的划分则向北略有延伸.
关键词:壳斗科; 优势种; 对应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植物地理
中图分类号:Q948.11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8-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30060)
 第一作者:龚珑 , 男 ,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王希华 , 男 ,教授.E-mail:xhw ang@des.ecnu.edu.cn.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the phytoge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Fagaceae dominant species i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GONG Long ,   YAN En-rong ,  WANG Xi-hua
(Depar tmen t o f Environment S cience ,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 ty , Shangha i 200062 ,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data of 22 dominant species of typical eve rg reen broadleaf
forest of Castanopsis , Cyclobalanopsis and Lithocarpus(Fagaceae)and 11 climatic facto rs , the
range types of the se species and their r elationship with envir onmental fac to rs were analy zed by
Co rr espond Analy sis (CA)and Canonical Co r respond Analysis(CCA).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CA , all could be roughly classified into tw o range types:east type and w est type.The ea st
type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 o subtype s:south and no rth one.In acco rdance w ith the classifica-
tion of species , the study reg ion w as also divided into three range regions:west region , nor thern
ea st region and southe rn ea st region.According to the re sult of CCA , the majo r environmental
facto rs of v arious spatial g radients were different.I n east-west direction , the seasonality in tem-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年
pera ture , mean tempera tur e of the co ldest month , sunshine duration , total actual so lar radiation
and aridity index had more effects on species distribution;while in south-no rth direction , the
mean temperature o f the co ldest month and to ta l po tential so lar r adiation w ere the main limita-
tions of the range of plants and played an impor tant r ole on the no rthern boundary o f species
range r egion.Compared with o ther scheme of vegetation zona tion o f subtropical ever g reen broad-
leaf fo rest zone , the bounda ry be tween eastern and w estern region o f this paper w as similar w hile
the boundar y between southe rn and no r thern r egion w as no r th-leaned slightly.
Key words: Fagaceae; dominant specie s; Co rrespondence Analysis; Canonical Co rrespon-
dence Ana ly sis; phy tog eog raphy
0 引  言
常绿阔叶林是生长在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一种由常绿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
被 ,广泛分布于东亚 、北美太平洋东岸 、欧洲地中海沿岸 ,以及大洋洲 、南美洲和南非洲局部
地区 ,是亚热带地区的地带性植被 ,也是亚热带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2] .我国常
绿阔叶林分布最广 ,面积最大 ,类型最为复杂多样.其中典型常绿阔叶林在我国亚热带地区
有着广泛的分布.
壳斗科常绿的种类是组成常绿阔叶林的重要成分 ,研究其优势种的植物地理特征对于
理解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形成 、动态及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曾有学者
对壳斗科的优势种和常见种的分布同气候指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倪健等[ 3] 利用
Holdridge 的生命地带分类系统的指标 ,研究了壳斗科 38个优势种及常见种的分布与气候
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将物种按照各自对生物温度和可能蒸散两项指标的不同需求 ,划分出 5
个水热分布类群;刘茂松等[ 4] 基于物种丰富度和特有性格局 ,研究了壳斗科植物与气候地理
条件的关系;刘茂松等[ 5]还根据壳斗科植物在中国的地理分布规律 ,进行了分布类型的划
分.上述研究分别从物种生态位 、物种丰富度和特有性格局等方面对壳斗科植物开展了积极
的研究 ,并取得了许多进展.但是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现代统计方法 ,结合物种分布资料和
环境数据 ,在大尺度上对常绿阔叶林开展植物地理学 、宏生态学(Macroeco logy)以及生物多
样性的研究相对不足.另外 ,我国东部植被带的划分一直以来存在分歧 ,许多学者从植被分
布同气候因子的关系出发采用不同的气候指标提出了各自的方案[ 6-10] ,这些方案中对于亚
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内的区域植被分区也未达成一致.
鉴于上述问题 ,本文在收集大量物种分布和环境因子资料的基础上 ,在区域尺度上开展
常绿阔叶林壳斗科优势种植物地理特征的定量研究 ,一方面通过研究这些物种分布类型以
及同环境因子的关系 ,为进一步开展常绿阔叶林的恢复与重建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对植被
动态的影响等提供必要依据.另一方面 ,从构成植被的优势物种着手 ,通过对这些物种分布
区域的划分 ,同以往的方案作对比 ,为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被分区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区域包括中国陆地整个亚热带地区(18°~ 35°N ,不包括西藏).为了记录壳斗科植物
的分布信息 ,本文将研究区域分割成 1°×1°的网格作为取样单位(见图 1).每个取样单位内分别用
“1”和“0”记录每个物种分布情况的有无.物种的分布情况根据中国植物志 、各省植物志 、相关论
64
第 6 期 龚珑 , 等:常绿阔叶林壳斗科优势种植物地理特征数量分析
文、野外调查记录 、地方性植被调查报告 、地方性植物名录及考察集等作为数据来源.
图 1 研究区域内取样单位分布图
F ig.1 Map o f samples dist ribution in the study r egion
为了体现所选取物种的代表性 ,本文选取锥属(Castanopsi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
和柯属(Li thocarp us)中的树种作为研究对象 ,上述三个属包含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
建群种[ 1] .同时 ,根据典型常绿阔叶林各群落类型主要优势种和建群种的种类组成 ,从上述
3个属中按分布广泛 ,资料较全 ,地理分布较明确的要求 ,筛选出 22个种作为研究对象(表
1),并会同包含这些物种分布资料的取样单位(共计 221个)构成物种数据表(部分物种的分
布图见附录).
表 1 壳斗科 22个植物种名录
Tab.1 List of 22 specie s o f Fagaceae
中文名 拉丁名 中文名 拉丁名
1 栲 Castanop sis fa rgesii 12窄叶青冈 Cyclobalanopsisau gust in ii
2 苦槠 Castanop sis sclerop hy lla 13小叶青冈 Cyclobalanopsism yrsinae fol ia
3 米槠 Castanop sis car lesi i 14细叶青冈 Cyclobalanopsis graci li s
4 甜槠 Castanop sis eyr ei 15福建青冈 Cyclobalanopsis ch ung ii
5 罗浮锥 Castanop sis fabr i 16柯 Lithocarpus g laber
6 毛锥 Castanop sis fordi i 17包果柯 Lithocarpus clei stocarpus
7 小果锥 Castanop sis f leury i 18港柯 Lithocarpus har land i i
8 高山锥 Castanop sis delava yi 19木姜叶柯 Lithocarpus l i tsei fol iu s
9 元江锥 Castanop sis or th acanth a 20硬壳柯 Lithocarpus hancei
10青冈 Cyclobalanopsis g lauca 21白穗柯 Lithocarpus craibianu s
11云山青冈 Cyclobalanopsis sessi l i f olia 22灰背叶柯 Lithocarpus hy pog laucus
  本文总共选取了以下 11个环境因子作为环境数据用于分析:年平均温度 、最冷月平均
温度 、最暖月平均温度 、年平均温差 、年平均降水 、干燥指数 、太阳实际总辐射 、太阳潜在总辐
射 、实际日照时数 、年实际蒸散量和年潜在蒸散量.蒸散量数据来源于全球蒸散与水平衡数
据集[ 11 , 12] ,其余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共享数据库[ 13] .所有气象数据利用
ArcGIS 9.0软件 ,经空间插值转换为 1°×1°的网格 ,并按照取样单位的地理坐标提取数据
并制成环境数据表.
1.2 数据分析
65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年
本文采用排序的方法对所研究物种的分布类型及其对应的分布区域进行划分.通过对
应分析法和典范对应分析法 ,对 22个物种进行了间接和直接梯度分析.通过采取两种不同
的排序方法 ,进行了分布区划分 、确定了分布区类型并分析了造成物种分布类型差异的主要
梯度及其环境解释.在 CCA 排序图上 ,各环境因子用箭头表示 ,箭头的长度 、方向 、以及同
排序轴的夹角同该环境因子与该排序轴的相关性成正比.上述相关分析均利用统计分析软
件 CANOCO fo r Window s 4.5[ 14 , 15] 及附带的作图软件 CANODRAW 4 .0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物种分布类型和分布区域分析
基于物种分布数据的 CA 分析结果见表 2 ,前两个 CA轴总共解释了总变异的 42.7 %.
CA 分析得到的物种和取样单位排序结果见图 2.图中轴 1自左向右代表了物种东西方向分
布的梯度 ,左侧是分布在东部地区的物种 ,而右侧是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物种.轴 2 自上往下
代表了物种南北方向分布的梯度 ,上方分布偏南的物种 ,而下方是分布偏北的物种.根据排
序图的结果 ,全部物种可以根据轴 1分为东 、西两个分布类型 ,分别用类型 I和类型 II表示.
类型 II又可根据轴 2所示梯度分为北部和南部两个亚类型 ,分别用 II-a 和 II-b表示.所有
取样单位也根据排序结果进行了区域的划分:与物种分布类型的划分相对应 ,所有取样单位
也被分为了亚热带西部 、亚热带东部偏北和亚热带东部偏南三个分布区域 ,作为不同分布类
型物种的最适分布区.三个分布区域的实际地理位置分布见图 3.
表 2 特征值和累计变异百分比
Tab.2 Eigenvalues and cumulative pe rcentag e variance o f CA &CCA
排序轴 特征值 CA    CCA
累计变异百分比/ %
 CA    CCA
1 0.549 0.472 31.4 26.4
2 0.199 0.151 42.7 34.8
2.2 物种分布类型同环境因子的关系
从 CCA 分析的结果中看 ,尽管排序轴 1 和排序轴 2 的特征值和对总变异的解释能力
(累计变异百分比)稍有下降(见表 2),但其对总变异的解释能力仍达到了34.8%,说明所选
用的环境因子已经包含了 CA 分析所揭示的大部分梯度信息.11个环境因子在 CCA 排序
图中(见图 4)用箭头表示 ,箭头的指向是该环境因子梯度变化的方向 ,物种在各箭头线段上
的投影位置代表了物种在该环境梯度上的顺序.位于轴 1右侧的是西部类型物种(I),该类
型包括:小果锥(Castanopsis f leury i)、高山锥(Castanopsis delavay i)、元江锥(Castanopsis
orthacantha)、窄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augustini i)、白穗柯(Lithocar pus craibianus)和
灰背叶柯(Li thocarpus hypoglaucus).从图上可以看出 ,影响西部类型物种分布的主要环境
因子是日照时数 、太阳总辐射和干燥指数.东部类型物种位于轴 1 的左侧 ,其中位于轴 2上
方的是东部偏北亚类型(II-a),该类型包括: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 l la)、青冈(Cy-
clobalanopsis g lauca)、小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ae folia)、细叶青冈(Cyclobalan-
opsis graci l is)和包果柯(Li thocarpus cleistocarpus).影响该亚类型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
年平均温差.位于轴 2 左下方的是东部偏南亚类型(II-b), 该类型包括:栲(Castanopsis
f argesii)、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 i)、甜槠(Castanopsis ey rei)、毛锥(Castanopsis for-
66
第 6 期 龚珑 , 等:常绿阔叶林壳斗科优势种植物地理特征数量分析
di i)、云山青冈(Cyclobalanopsis sessi l i f olia)、福建青冈(Cyclobalanopsis chungi i)、柯
(Li thocarpus g laber)、港柯(Li thocar pus harlandii)、木姜叶柯(Lithocarpus li tsei folius)
和硬壳柯(Li thocarpus hancei).影响该亚类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最暖月平均温度 、年
平均降水 、年平均温度和太阳实际总辐射.根据各分布类型物种在各环境梯度上的投影顺序
可以看出 ,西部类群物种所处生境的日照和太阳辐射更充足 ,而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差较小 ,
夏季的平均温度也较低 ,而东部类群物种所处生境在日照和太阳辐射上较少 ,而降水量 、年
平均温差更大 ,夏季的平均气温较高.此外 ,类型 II-b物种所处的生境在降水量 、潜在太阳
总辐射 、年平均温度以及冬季平均温度比类型 II-a物种的生境更高.
图 2 壳斗科 22 个物种分布和取样单位的 CA 排序图
Fig.2 CA biplot of 22 species of Fagaceae and sample s
注:图中序号所代表的物种见表 1 ,取样单位根据划分的分布区域分别用圆圈 、十字和三角形等符号表示
2.3 分布区域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图 5反映了取样单位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所有取样单位根据之前分布区域的划分
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从图 5可以看出 ,各分布区域同环境因子的对应关系与图 4中各物种分
布类型同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类似:分布区域 I同日照时数 、太阳实际总辐射以及干燥指数呈
正相关 ,而与降水量呈负相关;分布区域 II-a 在排序图上表现为同潜在蒸散 、潜在辐射和最
冷月平均温度呈负相关 ,而与干燥指数呈正相关;分布区域 II-b在排序图上表现为同年平
均降水 、年平均温度 、太阳实际总辐射和最暖月平均温度呈正相关.总体而言 ,我国亚热带西
部区域辐射强度大 ,降雨少 ,气候较干燥;而东部区域辐射强度小 ,降雨充沛 ,气候较湿润.在
东部区域内 ,北部亚区域位于北纬 28°以北(见图 3),属于中亚热带偏北 、向暖温带过渡的区
域 ,该亚区域的气候相对寒冷 ,降水量也较少;南部亚区域位于北纬 28°以南 ,属于中亚热带
6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年
偏南 、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区域 ,该亚区域的气候更温暖 ,温度较高 ,降雨充沛 ,水热条件较好.
图 3 分布区域地理分布图
Fig.3 Grog raphic distribution of three range r egions
注:图中符号所代表的分布区域同图 2
图 4 壳斗科 22个种分布与环境因子关系的 CCA排序图
Fig.4 CCA biplot of 22 species of Fagaceae and env ir onmental variables
注:图中序号所代表的物种见表 1;TEM  年平均温度 , TEM min  最冷月平均温度 , TEM max 最暖月平均温度 ,
TEM var 年平均温差 , PREC 年平均降水 , DRY 干燥指数 , A RAD 太阳实际总辐射 , PRAD 太阳潜在总辐射 ,
SUNSH INE 实际日照时数 , AET 年实际蒸散量 , PET  年潜在蒸散量
68
第 6 期 龚珑 , 等:常绿阔叶林壳斗科优势种植物地理特征数量分析
图 5 研究区域的样方与环境因子关系的 CCA 排序图
Fig.5 CCA biplo t of samples and environmental va riables
注:图中符号所代表的分布区域同图 2;TEM  年平均温度 , T EM min 最冷月平均温度 ,
T EM max 最暖月平均温度 , TEM var 年平均温差 , PREC 年平均降水 ,
DRY 干燥指数 , ARAD 太阳实际总辐射 , PRAD 太阳潜在总辐射 ,
SUNSH INE 实际日照时数 , AET 年实际蒸散量 , PET  年潜在蒸散量
3 讨  论
3.1 物种分布类型的划分
根据排序分析的结果 ,壳斗科 22个优势种可分为 3 个分布类型.类型 Ⅰ的物种属于西
部分布类型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 、贵州西部和四川西南部;类型 Ⅱ的物种属于东部分布
类型 ,主要分布在华东 、华南和华中等地.其主要成因是下半年从太平洋吹向本区域的暖湿
气团可以直接影响华东 、华南和华中 ,而未达到西部的云贵高原.冬季来自北方的西伯利亚
冷气团可以直接影响华中 、华东 ,甚至于华南;但对云贵高原影响甚小.所以 ,东部春夏高温 、
多雨 ,而冬季降温显著 ,但仅稍干燥.云贵高原和川西山地下半年主要受印度洋西南季风的
影响 ,构成夏秋多雨的雨季;冬季则受热带大陆干热气团的影响 ,冬春干暖的旱季比东部更
显著.东部分布类型中一些对干旱和低温有一定抗性的物种被划归为东部偏北亚类型(Ⅱ-
a),该类型的物种不仅分布于华南 、华中和华东各省 ,而且有的可以扩散至中亚热带北部(北
纬 28°以北)甚至暖温带地区.由于对低温和干燥的耐受性较高 ,该类型的物种多为广布种 ,
如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 l la)、青冈(Cyclobalanopsis g lauca)、小叶青冈(Cyclobalan-
opsis myrsinae f ol ia)、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graci li s)等.而另一些对低温耐受性低的
物种被划归为东部偏南亚类型(Ⅱ-b),该类型的物种集中分布于中亚热带南部(北纬 28°以
南)和南亚热带地区 ,如栲(Castanopsis fargesi i)、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 i)、甜槠(Cas-
tanopsis eyrei)的分布区仅局限于长江以南地区.
69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年
本文划分的三种分布类型同倪健等[ 16] 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和常见种沿水分和
热量梯度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从水分梯度上看 ,西部类型的物种属于低湿类群 ,
而东部类型的物种属于高湿 、中湿类群.从热量梯度上看 ,西部类型的物种属于低温类群 ,而
东部偏北亚类型属于低温类群 ,而偏南亚类群属于高温类群.所以从生态适应上看 ,本文三
种类型可以分别归为低温低湿(类型 I)、低温中湿(类型 II-a)以及高温高湿(类型 II-b)三种
生态类群.
表 3 前 2 个排序轴和 11个环境因子的相关系数
Tab.3 Cor rela tion coefficients of elev en environmental facto rs with the first tw o axes o f CCA
EN 1 EN2 SP 1 SP2 TEM ARAD PRAD PREC DRY A ET PET
SU
SHINE
TEM
max
TEM
min
TEM
va r
EN2 0 1
SP1 0.9282 0 1
SP2 0 0.8732 -0.0025 1
TEM -0.3367 -0.6563 -0.3125 -0.5731 1
ARAD 0.6775 0.1188 0.6288 0.1037 -0.152 1
PRAD 0.2952 -0.9219 0.274 -0.805 0.6071 0.1783 1
PREC -0.5415 -0.5901 -0.5027 -0.5153 0.5986 -0.1528 0.3605 1
DRY 0.6026 0.6235 0.5593 0.5445 -0.6205 0.3497 -0.357 -0.8976 1
AET -0.2976 -0.7386 -0.2762 -0.645 0.6679 -0.1226 0.6312 0.6766 -0.6668 1
PET 0.254 -0.6484 0.2358 -0.5662 0.4777 0.3231 0.7454 0.3766 -0.3279 0.7689 1
SUNS
HINE
0.6892 0.3305 0.6398 0.2886 -0.4052 0.9382 -0.0502 -0.3369 0.5219 -0.3026 0.1463 1
TEM max -0.7375 -0.3102 -0.6845 -0.2709 0.8394 -0.4171 0.1558 0.6238 -0.6356 0.4825 0.0938 -0.5771 1
TEM min 0.1358 -0.7906 0.1261 -0.6904 0.8686 0.1309 0.8485 0.4231 -0.4412 0.6594 0.7026 -0.1337 0.4657 1
TEM var -0.8636 0.427 -0.8017 0.3729 0.0292 -0.5388 -0.6352 0.229 -0.2239 -0.1325 -0.5612 -0.452 0.5652 -0.4668 1
注:EN1 环境因子排序轴 1;EN2 环境因子排序轴 2;SP1 物种排序轴 1;SP2 物种排序轴 2
3.2 研究区域的划分
《中国植被》[ 6] 认为由于我国常绿阔叶林东 、西两个区域在气候上存在差异 ,而将其分为
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和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两个亚区域.气候差异具体表现为东部
亚区域一年中温度变化大 、四季分明 ,而西部亚区域气温年变幅小 ,但相对干燥 ,有明显的干
湿季之分.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发现该区域内的物种组成和气候条件等方面在东 、西方向上存
在显著差异.表 3显示了所有环境因子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它们同 CCA轴 1和轴 2的相关系
数 ,从表中可以看出 ,与代表东西方向梯度的排序轴 1(水平轴)相关性最大的两个环境因子
是年平均温差和最暖月平均温度 ,其次是干燥指数 ,这一结果同《中国植被》的论述相吻合.
此外 ,除了温度变化和干燥程度的差异 ,本文还发现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也是区分东 、西两
个区域的重要环境因子 ,这可能与西部地区高海拔的地理特征有关.另外本文还发现 ,与代
表南北方向梯度的排序轴 2(垂直轴)相关性最大的两个环境因子是潜在总辐射和最冷月平
均温度.这一方面同热量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相符合 ,另外最冷月平均温度高低决定了物种在
冬季所面临的低温胁迫程度 ,从而限制了东部亚区域内物种分布的北界.本文中常绿阔叶林
东 、西部两个区域的分界同以往的植被分区方案[ 8 , 9] 中对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东部亚区和
西部亚区的划分比较吻合 ,而东部区域分割南北两个亚区的分界线同一些植被分区方
70
第 6 期 龚珑 , 等:常绿阔叶林壳斗科优势种植物地理特征数量分析
案[ 8-10] 相比往北延伸了约 2 ~ 3个纬度.原因可能在于本文所选用的植物数据仅限于壳斗科
3个属的 22个物种 ,其他科属的数据并未包括 ,因此本文对分布区域的划分同一般的植被
分区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但是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说明 ,利用组成群落的优势种的分布资料
进行数量分析或许可以对以往各类植被分区方案提供参考和依据.
同以往在植物同某一气候指标的相关研究上对植物进行类群划分的方法不同 ,如 Kira
的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 CI[ 17] 和 Ho ldridge的生物温度 BT 、潜在蒸散率 PEV [ 18] 等 ,本文
采用物种实际分布的信息通过梯度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类群的划分.尽管这种方法无法借
助气候指标的范围进行定量化的等级划分 ,但是由于直接采用物种的分布数据 ,因而划分的
结果能够更为准确地反应物种的实际分布格局 ,而且各物种分布在空间梯度上的差异得以
在图上更为直观地体现.基于定量化分析 ,不仅能够准确地揭示物种分布类型同环境因子之
间的关系 、深化对地带性植被 、不同植物气候类型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
区域的气候特点 ,研究适合该区域分布的潜在自然植被 ,从而为植被恢复和保护提供理论支
持.本文通过对壳斗科 22个优势物种的分布类型及其环境因子的数量研究 ,力求进一步揭
示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格局的影响因子.但是 ,由于组成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物
种非常丰富 ,植被类型多样 ,所得到的结论可能还只是初步的 ,更多的还有待于通过研究其
他科属的优势植物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附录:文章选取的壳斗科部分物种的分布图
71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年72
第 6 期 龚珑 , 等:常绿阔叶林壳斗科优势种植物地理特征数量分析
[参 考 文 献]
[ 1]  李昌华.亚洲东部常绿阔叶林的分布[ J] .自然资源 , 1997(2):37-45.
LI C H.T he dist ribu tion of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in East Asia[ J] .Resources Science , 1997(2):37-45.
[ 2]  宋永昌 ,陈小勇 ,王希华.中国常绿阔叶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1):1-8.
SONG Y C , CHEN X Y , WANG X H.S tu dies on evergreen b road-leaved forest s of Chin a:a ret rospect an d pros-
pect[ J]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 cience), 2005(1):1-8.
[ 3]  倪健 ,宋永昌.中国常绿阔叶林壳斗科主要种的分布与气候[ 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2):100-
107.
NI J , SONG Y C.C limate and geographical dis tribu tion of dominants and com panion s of fagaceae for broadleaved
forest in China[ J] .Jou rn al of East C hina Norm al University (Natu ral Science), 1997(2):100-107.
[ 4]  刘茂松 ,洪必恭.中国壳斗科的地理分布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J] .植物生态学报 , 1998 , 22(1):41-50.
LI U M S , HONG B G.The dist ribu tion of Fagaceae in China and it s relationship w i th climat ic and geographic
characters[ J] .Acta Phy toecologica Sinica , 1998 , 22(1):41-50.
[ 5]  刘茂松 ,洪必恭.中国壳斗科的分布格局类型分析[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9 , 23(5):18-22.
LI U M S , HONG B G.The analysi s of dis t ribution pat tern of Fagaceae in C hina[ J] .J ournal of Nanjing Fores try
Universi ty , 1999 , 23(5):18-22.
[ 6]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中国植被[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0.
[ 7]  中国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分册(下册)[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8.
[ 8]  宋永昌.中国东部森林植被带划分之我见[ J] .植物学报 , 1999 , 41(5):541-552.
SONG Y C.Perspect ive of th e vegetation zonation of forest region in eastern China[ J] .Acta Botanica Sinica ,
1999 , 41(5):541-552.
[ 9]  中国植被图集编委会.中国植被图集[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1.
[ 10]  方精云.也论我国东部植被带的划分[ J] .植物学报 , 2001 , 43(5):522-533.
FANG J Y.Re-discussion ab out the fores t vegetation zonat ion in eas tern C hina[ J] .Acta Botanica Sinica , 2001 , 43
(5):522-533.
[ 11]  AHN C H , T ATEISHI R.Developm ent of a global 30-minute grid potential evapot ranspi rat ion data set[ J] .Jour-
nal of the Japan S ociety of Photog ramm et ry and Remote Sensing , 1994 , 33:12-21.
[ 12]  TAT EISH I R , AHN C H .M appin g evapot ranspiration and w ater balance for global land su rfaces[ J] .Journal of
Photogrammet ry and Rem ote S en sing , 1996 , 51:209-215.
[ 13]  于贵瑞 ,何洪林 ,刘新安 ,等.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空间化信息研究图集———气候要素分卷[ M ] .北京:气象出版社 ,
2004.
73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年
[ 14]  TER BRAAK , CAJO J F.CANOCO- an exten sion of DECORA NA to analyse species-environmental relationships
[ J] .Vegetatio , 1988 , 75:150-160.
[ 15]  TER BRAAK , CAJO J F , SMILAUER P.CANOCO Reference Manual and Users Guide to Canoco for Window s:
S of tw are fo r C anonical Communi ty Ordinat ion(Version 4)[ M] .New York:Microcomputer Pow er , Ithaca , 1998.
[ 16]  倪健 ,宋永昌.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及常见种的水热分布类群[ J] .植物生态学报 , 1997 , 21(4):349-359.
NI J , SONG Y C .The w ater temperatu re dist ribut ional groups of dominants and companions of sub t ropical ever-
green broadleaved fores t in China[ J] .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 , 1997 , 21(4):349-359.
[ 17]  KIRA T.A New Classif icat ion of Climate in Eas tern Asia as the Basis for Agricul tu ral Geog raphy[ M] .Kyoto :
H ort icul tu ral Ins titute , Kyoto University , 1945.
[ 18]  HOLDRIDGE L R.Life Zone Ecology[ M] .San Jose:Tropical Science Center , 1967.
(上接第 50 页)
[ 14]  ERIC F , VERMOTE.Second simulat ion of the satel lit e signal in the solar spect rum , 6S :an overview [ J] .IEEE
Transact 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 1997 , 35(3):675-686.
[ 15]  赵英时.遥感应用分析原理与方法[ M ] .北京:科学出版社 , 2003.
ZHAO Y S .The Analyt ical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Remote Sensin g Applicat ion [ M ] .Bei jing:Science Press ,
2003.
[ 16]  GREEN A , BERMAN.A trans format ion for o rdering mul ti spect ral data in terms of image quality wi th implica-
t ions for noise rem oval [ J] .IEEE Transact 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 1988 , 26 (1):65-74.
[ 17]  BRUCE L , DICKSON.Recent advance in aerial gamma-ray surveying [ J] .Jou rnal of Envi ronm ental Radioactivi-
t y , 2004 , 76:225-336.
[ 18]  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 、过程 、尺度与等级[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0.
WU J G.Landscape Ecology———Pat tern , Process , S cale and Grade[ M] .Beijing:Higher Educat ion Press , 2000.
[ 19]  LO C P , QUAT T ROCHI D A , LUVALL J C.Application of high resolu tion thermal inf rared remote sensing and
GIS to assess the u rb an heat island ef fect [ J] .In ternational Jou rnal of Rem ote S ensing , 1997 , 18:287-303.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