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八角莲属(小檗科)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



全 文 :收稿日期:2006-03-08
文献
综述   八角莲属(小檗科)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
万明香 , 张丽艳 ,何顺志
(贵阳中医学院 , 贵州贵阳 550002)
  内容提要:综述近几十年来八角莲属药用植物的本草学考证 、植物资源及生态学 、生药学 、植物化学 、药理毒理学的研
究概况。八角莲属植物为我国特有属 , 约有 9个种和一个变种 ,由于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 其中八角莲列为国家三级保
护珍稀濒危植物。八角莲属植物资源 、生药学 、化学成分 、药理 、制剂等方面虽有大量研究 , 但还不完善 ,因此 , 深入调查八
角莲属的分布区 、资源蕴藏量 、资源破坏程度 、居群的遗传结构及化学成分 、药理 、制剂 、GAP种植等的研究 ,十分必要。
关键词:八角莲属;药用植物;本草考证;植物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108(2007)01-0051-04
  八角莲属(Dysosma)为小檗科(Berberidaceae)多年生
草本植物 , 是我国特有属。 据相关文献报道 , 该属植物约
有 9个种和一个变种 , 由于八角莲属植物显著的药用价值
而遭到人为严重破坏 , 使得该属植物数量日趋减少。其
中 , 八角莲(Dysosmaversipelis)为八角莲属濒危植物 , 在第
一批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被列为三级保护植物。
八角莲属植物大多以根状茎作药用 , 临床上常用来治疗毒
蛇咬伤 、跌打肿痛 、皮肤疣 、淋巴结炎 、腮腺炎 、乳腺癌 、食
道癌等疾病 [ 1, 2] 。近年来 , 我国药学工作者对八角莲属的
植物资源 、生态学 、栽培方法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等作了
大量研究 , 研究表明该属植物分布和数量急剧减少 , 而八
角莲属植物的药效明显且用途越来越广 , 对八角莲属研究
也越来越多。因此笔者就其现有资料对八角莲属研究作
一综述。
1 本草考证
八角莲以鬼臼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辛温 、主
杀毒鬼 、注精物 、辟恶气不祥 、逐邪气解百毒…。”陶弘景
云:“鬼臼 , 如射干 , 九臼相连 , 有毛者良。一名九臼 , 生山
谷。”在形态方面 , 《新修本草 》曰:“鬼臼 , 叶如蓖麻 , 重楼
辈 , 生一茎 ,茎端一叶 , 亦有两者。”
《本草图经》载:“花红紫 ,如荔枝 , 正在叶下 ,常为叶所
蔽 , 未常见日 ,一年生一叶 , 脱枯则为一臼;及八 、九臼矣。”
《证论本草》载:“鬼臼生九真(今湖北汉阳 、西南)山谷及冤
句(今山东菏泽)。”该书又引《图经本草》谓分布于:“江宁
府 、滁 、舒商 、齐杭 、襄 、峡州 、荆门均有之(今南京 、安徽滁
县 、安庆 、陕西商州 、山东和河南南部 ,杭州和湖北之襄阳 、
宜昌等地)”。 《纲目 》引苏颂曰:“花红紫 , 如荔枝 ,正在叶
下 , 常为叶所蔽。”综合上述特征 , 再见《本草图经》舒州鬼
臼图及《植物名实图考 》鬼臼图 , 可证明古本草所载鬼臼 ,
应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 D.Versipelis(Hance)M.Chengex
Ying、六角莲 D.pleiantha(Hance)Woods。
2 植物资源及生态学特性研究
2.1 资源分布及现状 八角莲属植物分布于北纬 23°~
32°, 东经 94°~ 103°, 海拔 300 ~ 3500米的区域内 , 产我国
浙江 、安徽 、江西 、湖北 、湖南 、西藏 、贵州 、四川 、云南 、河南
等省。八角莲属植物虽然分布较广 ,但由于自然灾害与人
为因素的破坏 , 使得八角莲属的资源量十分有限。张虹对
四川八角莲属进行了野外调查及标本鉴定得知四川现有
八角莲属植物 6种 , 占该属植物种类的 86% [ 3] 。吕晔等对
鄂西地区各县 、市的八角莲属资源调查时经常跑一天不见
一株八角莲 , 即使见到大多数也为独立株 , 不成群 [ 4] 。近
年来 , 杨得坡等对江西 、湖北 、湖南 、河南 、贵州 、四川的八
角莲属植物的分布状况和资源进行了调查 ,基本摸清了八
角莲属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的现状和该属植物由原来的居
群变为现在的零星分布 [ 5] 。
2.2 生态学研究 八角莲属植物为半荫生植物 ,喜凉爽润
湿 , 在相对湿度大 ,日照少 , 降雨充沛的气候条件下利于生
长。本属植物可分布在中性偏酸性的有机质极为丰富且
含大量元素的粉壤 、黄棕壤 、黄壤 、粘壤或红壤(PH=.21 ~
7.83)。该属植物怕强光照射和干旱。在自然界中多生于
海拔 850 ~ 2500米的山坡 、山谷 、林下阴湿处或竹林阴湿
处 、沟边。
2.3 栽培研究 本届植物的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 ,野生品
种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 人工培养该属植物是势在必
行。于是对八角莲属植物人工培养的研究得到不同程度
的深入 , 出现了各种栽培方法。目前栽培品种主要为八角
莲 , 方法有:有性 、无性繁殖的培养和组织培养等。有性繁
殖即种子繁殖 , 8月份果实将成熟时采集 , 取出种子 , 随采
随播 , 每亩用种子约 12公斤 , 按发芽率为 60%算 , 播种时
在畦面上点播 , 行株距约 15cm×15cm,播后复一层火土灰 ,
·51·
第 29卷 第 1期
2007年 1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GCTCM            
No.1 Vol.29
January 2007
DOI :10.16588/j.cnki .issn1002-1108.2007.01.034
以不见种子为度浇水复草 ,第 2年 3月下旬可出苗 ,一般种
子自然出苗率可高达 95%。根茎繁殖 , 八角莲根茎先端结
节 , 每年可形成 1个幼芽 , 第 2第 3节上有芽苞 ,切下使其
节上芽苞萌发 , 长出新苗;或将老株的分株移栽;或用一年
生植株的粗壮根 , 就地从根茎处切断 ,即能生出许多分株 ,
半年长成植株 [ 6] 。刘蕾对其进行了组织培养获得成功 , 通
过实验得八角莲组织培养品与野生品含化学成分类型基
本相同 , 均含鬼臼毒素 [ 7] 。种子繁殖要 8年才能采收 , 根
茎繁殖 4年就可采收 , 较种子繁殖提前 4年 [ 8] 。人工栽培
的八角莲生长周期短 , 产量高 ,发展八角莲生产 , 不但解决
了临床需要 , 也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 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
坏 , 有利于保护其种质资源及生物多样性。
3 生药学的研究
3.1 生物学特性 八角莲属植物为多年生草本 ,根状茎粗
壮具结节 , 横生 ,密生细长须根 ,茎直立 , 不分枝。茎生叶 1
~ 2片 , 生于茎端 ,盾状着生 , 常有 3 ~ 9浅裂 , 裂片宽三角
状卵圆形。边缘有针状细齿 , 花朵排列成伞形花序 , 着生
于近叶柄顶部离叶基不远处。花两性下垂 , 花红色 , 花梗
细长 , 下弯 ,萼片 6,外疏生柔毛 ,花瓣 6,雄蕊 6,子房上位 1
室 , 柱头大 ,盾状。浆果卵形或椭圆形 , 紫黑色。花期 5 ~ 6
月 , 果期 7 ~ 8月。
3.2 生药学鉴别的研究 目前 ,对此类药材的研究主要作
了根 , 茎 ,叶 , 花及果的显微鉴别 [ 9] 。 苏应娟等野外取八角
莲进行解剖学研究 , 研究表明 , 八角莲属植物茎内维管束
均为外韧型 [ 10] 。 黄先石等 [ 11]对八角莲根茎显微鉴别研
究 , 研究结果表明八角莲属植物根茎表皮细胞一列 , 下皮
层为 1—数列细胞 ,其下方为一圆排列紧的石细胞环带 , 皮
层薄皮组织数列淀粉 , 可见草酸钙簇晶 , 维管束散在外韧
型 , 形成层不甚明显 ,木质部导管多径向排列成行 ,髓射线
漏斗状 , 髓部宽广为此类药材鉴别提供一定科学依据。张
定成等对八角莲属进行了细胞学研究 , 八角莲属的细胞染
色体数目极恒定均为 2N=12[ 12, 13] ,八角莲和六角莲均具 4
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八角莲在第 3对染色体的长臂上具
次缢痕。而六角莲都在第 1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具次缢痕。
它们的核型公式均为 K(2n)=12=8m(2SAT)+2st+2t.
按 Stebbins的核型对称类型的划分标准 , 二者的核犁均属
于较对称的 2A型 , 但它们在染色体相对长度 , 臂比以及最
长与最短染色体的比值上均有微小的差异。六角莲的核
型较八角莲不对称 , 六角莲可能从八角莲演化而形成的姊
妹种 [ 14] 。苏应娟等对八角莲属的花粉进行了研究 , 八角莲
属植物的花粉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 如花粉为长球形 , 或扁
球形 , 极面观为三列圆形 , 赤面观为椭圆形 , 萌发孔的类型
为三沟型 , 具沟膜 , 外壁两层 , 表面具条状纹分布 , 与小檗
科其它属植物相比较 , 该属的花粉属中等大小 , 极轴略长
于赤道轴 , 对称三沟;这与同科其它植物相似 , 粗糙网面的
三沟花粉类型应属于比较进化的类型 , 因此从花粉形状特
征分析 , 可以认为八角莲属处在小檗科中比较进化的
属 [ 15] 。
4 化学成分研究
近几十年国内外学者对八角莲属植物的成分进行比
较系统的研究 , 其中从八角莲根茎分别得到鬼臼毒素(po-
dophyllotoxin), 去氧鬼臼毒素(deoxypodophllotoxin), 山荷
叶素 (diphyllin)、山奈酚 (kaempferol)、槲皮素 (querce-
tin)[ 16] 。从六角莲根茎提取分离鉴定得鬼臼毒素 、去氧鬼
臼毒素 4 —去甲基鬼臼毒素(4 — demethylpodophylotox-
in)、 4 —去甲基鬼臼毒素酮(4 — demethylpodophylotox-
one)、八角莲酮醇(dysosmajone)、八角莲蒽醌 、大黄素甲醚
(physcion)、紫云英苷(astragalin)、β—谷甾醇(β— sitoster-
ol)、金丝桃苷(hyperin)。 1995年王丽平 、方含秋等对八角
莲脂溶性部位分离 、鉴定有 8个化合物 、21种氨基酸 、和葡
萄糖 [ 17 , 18] 。 11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铁 、铜 、锌 、锰 、铬 、
钼 、钴 、锶 、碘 、硒), 其中锌的含量在这 11中的相对含量为
82.4%,它与许多酶活性有关 , 与抗癌有关 , 而且有机态的
锗达微量元素总量的 55%[ 19] 。 1999年王丽平 、姚莉韵对
八角莲水溶性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得四个单体:山奈酚—
3— 0— β—吡喃葡萄糖甙(kaempfero1— 3— 0— β— D— glu-
copyranoside)、木槲皮素— 3— 0— β—呋喃葡萄糖甙(que-
rectin— 3— 0— β— D— glucofuran-oiside)、山奈酚(kaempfe-
ro1)、苦鬼臼毒素(picropodophlin)[ 20] 。 2000年尚明英 、蔡
少青等对秕鳞八角莲根和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 , 研究
发现除了文献普遍报道含有的鬼臼毒素等芳香四氢萘类
木脂素成分外 , 还首次分离鉴别得 9种化合物 , 分别为鬼臼
毒素 、去氧鬼臼毒素 ,山奈酚 、槲皮素 、β —谷甾醇(β— sitos-
terol)、苦鬼臼素葡萄苷(picropodophylotoxin-4-0— gluco-
side)、鬼臼素葡萄苷(podophylotoxin-4 -O— glucoside)、
香草酸(vabilicacid)和葫萝卜苷(daucosterol)[ 21] 。 2004年
倪士峰首次从八角莲地上部分分离得 58个组分 , 并确认了
其中 28个化学成分 , 为八角莲原植物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
一定科学依据 [ 22] 。八角莲属植物的主要成分之一鬼臼毒
素既是主要的药用有效成分也是本属植物的质量指标。
就目前来说 , 测定八角莲属有效成分的主要方法有高相液
相色谱法 、反相高相液相色谱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薄层色
谱法 、气相色谱法 、二阶导数光谱法等。
5 药理作用
5.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六角莲根中提取的结晶性物
质对离体蛙心有兴奋作用 , 可使心律不齐 , 最终停于收缩
状态 , 对兔耳血管有扩张作用 , 对蛙后肢血管 、家兔小肠及
肾血管则有轻度的收缩作用 [ 23] 。
5.2 对平滑肌的作用 六角莲结晶性物质对兔和豚鼠离
体子宫有兴奋作用 , 对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有抑制作用 [ 24]
5.3 抗菌 、抗蛇毒作用 八角莲煎剂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
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 外用或内服对多种毒蛇咬伤具有解
·52·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第 29卷
毒作用 [ 25] 。
5.4 抗肿瘤作用 实验证明八角莲所含鬼臼毒素 ,能阻碍
细胞分裂前期(G2期)及从 G2期进入分裂过程 , 对动物多
种肿瘤如瓦克癌 256,腹水型古田肉瘤 , 小白鼠肉瘤 180等
均有抑制作用 [ 26] 。
5.5 抗病毒作用 八角莲样品中的山奈酚 、苦鬼臼毒素与
八角莲注射剂对 CBV、HSV I、CBl1 -6V病毒均有抑制作
用 [ 18] 。陆志檬作了小鼠乙脑动物实验研究提示该药有光
谱抗病毒作用和增强细胞免疫的功能 [ 27] 。 1986年戴祥章
等国内首先报道采用八角莲注射液治疗乙型脑炎具较好
退热作用 , 病死率明显降低 [ 28] ;对发热 2-4日的患者在病
毒尚未深入的轻 、中病例 , 即尚处于卫气阶段时退热最佳
在一部分中重病例 , 尽管处于气血两燔阶段 , 仍有较好的
退热及越期疗效 [ 29] 。高健等用八角莲注射液与公认广谱
抗病毒药—病毒唑作比较 , 两组病例在年龄 、性别 、临床症
状轻重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 对两组病人平均退热时间(以
小时计)进行比较 ,八角莲组为 36小时 , 病毒唑为 59.17小
时 , 经统计学检验差别显著 [ 30] 。
5.6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若用鬼臼脂素注射液
注入动物体内 , 能引起中枢神经抑制状态的表现抽搐 , 继
之嗜睡 、昏迷 、瞳孔散大 、呼吸麻痹 、心跳停博致死亡小白
鼠腹腔内注射其半数致死量为 30 ~ 35mg[ 31]
6 毒理作用
全草含有树脂类成分。能引起猫的呕吐 、腹泻 、死亡。
鬼臼毒素类成分用于抗癌治疗时亦具有较大毒性 ,外用则
较安全 [ 32] 。
7 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药学工作者对八角莲属资源 、分
类 、栽培 、植化 、药理等方面的不断深入研究 , 对其中出现
的问题如八角莲种间的变异 、资源量少 、化学结构 、药理作
用机制等方面均有新进展 , 为临床上合理 、安全 、有效的应
用八角莲属植物奠定了基础。国内外学者对八角莲属的
分类存在一定的分歧点:《中国植物志 》发表鬼臼属 Dysos-
maWoodson也叫八角莲属 Dysosma。 StearnWTetShawJM
H.编著的 《ThegenusEpimediumandotherhebaceousberbe-
ridaceaeincludingthegenuspodophylum》记载鬼臼属 Podo-
phyllum包含八角莲属 Dysosma、足叶草属 Podophyllum、桃
儿七属 Hexandra、Paradysosma他们将这四个属降级为四个
组;ShawJMH.分类是根据其含有相似的化合物 、具相似的
形态 、相同的个体发育方式 、相似的核型等一系列共同特
征而归为一个属(鬼臼属)[ 33] 。八角莲属 Bysosma、桃儿七
属 Hexandra在中国有分布 ,中国植物学家应俊生研究员则
认为八角莲属 、桃儿七属是不同属 , 应单独为一属。 因八
角莲属植物的花 5 ~ 8朵簇生 ,或伞形状;叶盾状。 3 ~ 9 
深裂或浅裂;种子多数;单粒花粉 。桃儿七属植物的花单
生 , 花先叶开放;浆果不裂;四合花粉。虽然他们在细胞组
织结构上 、内在成分上大体相似 , 但是从植物分类学角度
考虑 , 八角莲属与桃儿七属植物的生殖器官的形状 , 着生
情况 , 花瓣多少 ,雄蕊数量 ,叶的着生 , 裂片的深浅 ,分布区
域 , 花粉等有一定差异。再综合其他资料来看 , 应俊生将
八角莲属与桃儿七属各自划分为单独的属较为科学。
八角莲属的化学成分 、药理 、制剂等方面虽有大量研
究但还不很完善 , 如不同时期 、不同的加工方法对鬼臼毒
素的影响程度 、八角莲属植物是否还含其它的活性成分及
微量元素 、还有哪些药理作用 、副作用出现的机理是什么 ,
除了注射剂 、泡药酒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八角莲制剂等还
有待进一步研究。鉴此 , 深入调查八角莲属植物的分布
区 、资源蕴藏量 、资源破坏程度 、居群的遗传结构及化学成
份 、药理 、制剂等的研究迫在眉睫。
建立符合 GAP规范化种植要求的八角莲绿色药材基
地 , 对药材种植生产全过程控制质量标准和程序规范 , 解
决原料质量的均一和稳定性 , 使八角莲原药材的农药残留
量 、重金属含量 、主要化学成分等方面符合国际标准 , 并大
力开发八角莲的系列产品 , 提高其附加值 , 具有广阔的市
场前景。
参考文献
[ 1]  杨仓民 .毒药本草 [ 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出版 , 1993:
277.
[ 2]  陈天士 .植物细胞培养生产抗癌药物研究进展 [ J].天然产
物研究与开发 , 1993, 5(1):61.
[ 3]  张虹 .四川省八角莲属药用植物资源 [ J] .中药材 , 1991, 14
(7):18.
[ 4]  吕晔 ,郭可跃 ,王年鹤 ,等 .鄂西地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的迁
地保存研究 [ J].中药材 , 1993, 16(2):13.
[ 5]  邱荷香 邱英雄 .中国特有濒危植物八角莲的研究进展及
开发前景 [ 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 2002, 8(4):91.
[ 6]  杨得坡 ,张铭哲 .河南伏山四种野生珍稀草本药材的生态生
物特性与栽培要点 [ J] .中药材 , 1999, 22(12):613.
[ 7]  刘蕾 ,高增平 ,江佩芬 .八角莲的组织培养品及野生品的化
学成分对比研究 [ J] .中国中药杂志, 1997, 22(10):593.
[ 8]  张忠 .八角莲野生转家种栽培技术 [ J] .中药材 , 1989, 12
(3):8.
[ 9]  Elis, S.ThemorphologyandanatomyoftheleafofPodophylum
peltatum.L.JournalofPharmacy and Pharmacology.1963,
(15):251.
[ 10]  苏应娟 ,刘启宏 ,陈莲良.湖北八角莲属 3种植物的解剖学
研究 [ J] .武汉植物研究 , 1994, 12(2):115.
[ 11]  黄先石 , 陈士林 .八角莲的生药鉴别 [ J] .中药材 , 1987,
(2):20.
[ 12 ]   Darlington, C, D, Theanalysisofchromosomemovements
1.Podophylumvefsipelle.Cytologia.1936, (7):242-247.
[ 13]  Miyaji, y, beitragezurchromosomenphylogeniederBerberida-
ceen.Planta.1930, (11):650.
·53·  第 1期        万明香 , 张丽艳 ,何顺志.八角莲属(小檗科)药用植物的研究进展
[ 14]  张定成 ,邵建章 ,李东林 ,等 .中国特有的八角莲和六角莲
的核型 [ J] .广西植物志 , 1991, 11(2):60.
[ 15]  苏应娟 ,刘启宏 .湖北产八角莲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 J] .
武汉植物研究 , 1994, 12(3).
[ 1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 》编委会.中华本草 [ M] .上
海.上海科学出版社 , 1999, (3):307.
[ 17]  王丽平 ,姚丽韵 ,张方华.八角莲及注射液中氨基酸成分的
研究 [ J].天津药学 , 1994, 6(2):10.
[ 18]  王丽平.八角莲注射液中葡萄糖与氨基酸成分的研究 [ J] .
中成药 , 1994, 16(10);41.
[ 19]  卫丽平 ,方含秋 ,姚丽韵 ,等 .八角莲及注射液中氨基酸与
微量元素的研究 [ 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 1995, 5(1):
37.
[ 20]  王丽平 ,姚丽韵 .八角莲水溶性有效成分的分离与抗病毒
活性测定及注射液中氨基酸成分的研究 [ J].上海第二医科
大学学报 , 1999, 19(3):234.
[ 21]  尚明英 , 蔡少青 ,李萍 ,等 .秕鳞八角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 J] .中草药 , 2000, 31(6):214.
[ 22]  倪士峰 ,傅承新 ,吴平 ,等 .八角莲挥发油成分的 GC-MS
研究 [ J] .中草药 , 2004, 35(2):143.
[ 23]  应春燕 ,钟成 .八角莲中毒机理探讨 [ J] .广东药学 , 1997,
(3):43.
[ 24]  杜聦名 .医学中央杂志(日).1924, (22):132.
[ 25]  浙江省药用植物志编写组 .浙江药用植物志 [ M] · 上册 .
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0:350.
[ 26]  钱伯文 .抗癌中草药的临床效用 [ M] .上海:上海翻译出
版公司 , 1987:6.
[ 27]  陆志檬 .八角莲治疗乙型脑炎的动物实验 [ J] .上海第二医
科大学学报 , 1992, 12(4):308.
[ 28]  戴祥章 ,施向程, 郁仁海 ,等 .37例流行性乙脑炎的临床疗
效观察 [ J] .上海中医药学杂志 , 1986, (9):21.
[ 29]  季青 ,严润民 ,周幼雯 , 等.八角莲注射液治疗流行性出血
热 86例疗效观察 [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 1996, 16
(10):620.
[ 30]  高健 、戴祥章 ,等.八角莲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脑炎临床分析
[ J].上海中医杂志, 1994, (9):5.
[ 31]  日本药事月报社 ,最近的新药(第 20集)1969:52.
[ 32]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 [ M] .上册 , 1997:23.
[ 33]  StearnWTetShawJMH.《ThegenusEpimediumandotherhe-
baceous berberidaceae including the genus podophyl-
lum.publishedbytheRoyalBotanicGardens, Kew, 2002.
*贵阳中医学院青年科研基金资助课题。
收稿日期:2006-09-27
血瘀证与高血压病辨证论治关系的临床研究*
王 丹 1 , 杨振伟 2 , 指导老师:张国伦 1
(1.贵阳中医学院一附院 , 贵州贵阳 550001;2.贵阳中医学院研究生 ,贵州贵阳 550002)
  内容提要:目的:探讨血瘀证与高血压病中医辨证论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病患者按中医证型肝火亢盛型 、
阴虚火旺型 、阴阳两虚型 、痰湿壅盛型分 4个小组(每组 20人)。设对照组健康人 20名。 测定各研究对象的血压 、血脂 、
血流变学 、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 1)水平。结果:
阴阳两虚 、痰湿壅盛组年龄构成偏高 ,肝火亢盛组年龄构成偏低;舒张压在肝火亢盛 、痰湿壅盛组高于其它患者组;痰湿壅
盛组的血脂 、血流变学上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各实验组的 N0与对照组相比都降低 ,但无统计学意义;而 ET都明显高于健
康人 , 尤其是肝火亢盛组 ET含量显著升高;按中医证候血瘀证与高血压病患者各型均有关系 , 特别是痰湿壅盛组与血瘀
证关系密切。结论:年龄层次 、血压 、血脂 、血流变学 、ET、PAI-1活性 、t-PA活性与各组高血压病患者都有明显相关性 ,
以痰湿壅盛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
  关键词:高血压;血瘀论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108(2007)01-0054-03
  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 , 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
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 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
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 归属于祖国医学的
“眩晕”、“头痛”范畴。既往多认为风 、火 、痰 、虚为本病的
基本病机。但近年来随着临床对高血压病的研究逐步深
入 , 众多学者发现高血压病多兼有明显的血瘀证 , 应用活
血化瘀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同时也有很多的实验研究证
明 , 血瘀证的形成与体内脂质代谢紊乱 、血管内皮功能及
凝血机制失常的病机相似 , 这些因素在病理学上都是高血
压病形成的危险因素。所以 , 高血压病与血瘀证的密切关
系已得到肯定 。本文拟从现代医学研究指标的角度全面
地分析高血压病与血瘀证的具体关系 , 以期为高血压病的
诊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54·   
第 29卷 第 1期
2007年 1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GCTCM            
No.1 Vol.29
January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