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甘松属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进展



全 文 :甘松属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进展
张文蘅 陈虎彪
摘要 对甘松属植物的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其主要成分为倍半萜类;主要药理作
用有镇静 、平滑肌解痉 、降压 、抗心律失常 、增强耐缺氧能力 、抗心肌缺血 、抑菌等。
关键词 甘松属;化学;倍半萜类;药理
甘松属 Nardostachys DC.(败酱科),全属共 3种 ,主要分布于喜马拉雅山区;我国产 2种 ,
分布于青海 、四川 、云南 、和西藏[ 1] 。甘松作为传统中药在临床用于治疗心律不齐 、胃脘痛 、胃
及十二指肠溃疡 、癫痫等多种疾病[ 2] 。由于甘松属植物在临床上多方面的长期应用 ,从而引
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现将该属植物的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进展介绍如下 。
1化学成分
我国产 2种甘松属植物为甘松 N .chinensis Batal.和匙叶甘松 N.jatamansi DC.。两种
虽为同属植物 ,但所含化学成分差别较大。
1.1 甘松 甘松中主要含有萜类化合物 ,以倍半萜类种数最多 ,且有少数三萜类及环烯醚萜类
化合物。
1.1.1倍半萜类 马兜铃烯-1(10)-2 酮[ 1(10)-aristolen-2-one] ,甘松酮(nardostachone),土青
木香酮(debilon),9-马兜铃烯(9-aristolene),1(10)-马兜铃烯[ 1(10)-aristolene] ,1 ,2 , 9 , 10-四去
氢马兜铃烷(1 , 2 , 9 , 10-tet radehydroaristolane),马兜铃烯-9-醇-1(9-aristolen-1α-ol)[ 4] ,缬草酮
(Valeranone),甘松新酮(nardosinone),广藿香醇(palchouh alcohol),异甘松香酮(isonardosi-
none),甘松醇A(narchinol A),去氧甘松醇(desoxo-narchinol-A),Nardosinondiol[ 5] ,β-橄榄醇(β-
maaliol),β-橄榄烯(β-maaliene),α-广藿香烯(α-patchoulen),β-广藿香烯(β-Patchoulen)[ 3] ,Nar-
donoxide
[ 6] , Gansongone , 1(10)-Aristolene-9β-ol[ 7] , Kanshone A , Kanshone B[ 8] , Kanshone
C
[ 9] , Kanshone D , KanshoneE , Nardofuran[ 10] , Eudsm-11-en-2 , 4α-diol[ 11] , 甘松香醇(nar-
dostachnol),白菖烯醇(calarenol),马兜铃酮(aristolone)[ 3] 。
1.1.2三萜类 β-谷甾醇(β-sitosterol),齐墩果酸(aristolone)[ 3] 。
1.1.3环烯醚萜类 Nardostachin[ 12] 。
1.2 匙叶甘松 匙叶甘松中主要含有萜类 、香豆素类 、木脂素类 、生物碱类以及一些长链烃类
化合物。萜类中以倍半萜种数最多 ,同时有少数单萜 、半萜及三萜类化合物 。
1.2.1萜类 倍半萜类:榄香醇(elemol),β-桉叶醇(β-eudesmol),甘松酮(nardostachone),缬草酮
(valeranone), 白菖烯(calarene), β-橄榄稀(β-maaliene), 马兜铃烯(aristolene), 白菖烯醇
11第 18 卷第 3 期           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
作者单位: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药用植物研究室 北京 100083
(calarenol),甘松奥醇(nardol)[ 4] ,马兜铃烯-1(10)-2-酮[ 1(10)-aristolen-2-one1] ,甘松酮(nar-
dostachone),马里醇(mallliol)[ 12] ,Norseychellanone ,α-广藿香烯(α-广藿香烯(α-patchoulenes),
β-广藿香烯(β-atchoulenes),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 14] , Jatamol A , Jatamol B[ 15] ,缬草烯醛
(valerianal),甘松醇(jatamansic acid), 1(10)-马兜铃烯[ 1(10)-aristolene] , 9(10)-马兜铃烯[ 9
(10)-aristolene] ,甘松香醇(nardostachnol),马兜铃酮(aristolone),双椰子烷(seychellane),双椰
子烯(seychellene),去双椰子酮[ 3] ,Spirojatomol[ 16] 。
单萜类: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蒈烯-3(3-carene)[ 4] ,β-紫罗兰酮(ionone)[ 12] 。
半萜类:异戊酸(isovaleric acid)[ 4] 。
三萜类:β-谷甾醇(β-sitosterol)[ 4] 。
1.2.2香豆素类 甘松素(Jatamansin),甘松醇(Jatamansinol),喔绕瑟络醇(oroselol),白芷素
(angelicin)[ 4] 。
1.2.3木脂素类  Erythro-1-(3 , 4-dimethoxyphenyl)-2-(2-methoxy-4(E)-propeny lphenoxy)-
propan-1-ol , Visrolin , Erythro-1-(4-hydroxy-3-methoxypheny l )-2-(2-methoxy-4 (E )-
Propeny lphenoxy)-propan-1-ol ,(+)-Pinoresinol ,(+)-1-Hydroxypino resinol[ 17] 。
1.2.4生物碱类 猕猴桃碱(actinidine)[ 3] 。
1.2.5其它 正廿六烷(n-hexacosane),异戊酸正廿六烷酯(n-hexacosany lisov alerate),正廿六烷
醇(n-hexacosenol)[ 4] ,花生酸廿六脂(n-hexacosanyl arachidate)[ 3] 。
1.3 甘松和匙叶甘松中所含的相同成分主要为倍半萜类 β-谷甾醇(β-si tosterol)也是甘松和匙
叶甘松中共同含有的化学成分 。
在以上的化学成分研究中 ,化合物缬草酮(valeranone),甘松过氧化酮(nardosinone), Kan-
shone B , Eudesm-11en-2 ,4α-diol ,去氧甘松醇(desoxo-narchinol-A),土青木香酮(debilon),Nar-
dosinondiol和 Kanshone A 都是具有一定药理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 。
2药理作用
2.1 镇静作用 用青蛙 、家兔以及小白鼠作比较试验证明甘松与缬草有相似的镇静作用[ 18] 。
匙叶甘松之挥发性物质亦有相似的镇静作用 ,并具有一定的安定作用;其有机溶媒提取物对小
鼠 、大鼠 、猫口服或腹腔注射 ,可引起镇静 、升压 ,以乙醇提取物效力最高 ,大剂量有毒 , 1.5 ~
3.65g/kg 可致死[ 4] 。国外的研究指出 ,缬草 、甘松中的缬草酮对冷血动物有镇静作用 ,甘松过
氧化酮给小鼠口服有中枢抑制作用[ 19] 。
2.2 对平滑肌的解痉作用 甘松醇提取物对小肠 、大肠 、子宫 、支气管等离体平滑肌器官 ,具有
拮抗组织胺 、5-羟色胺及乙酰胆碱的作用 ,还能拮抗氯化钡引起的痉挛。在给豚鼠喷射组织胺
的前后 ,应用匙叶甘松可使支气管扩张[ 4] 。甘松能降低家兔离体十二指肠平滑肌张力 ,抑制
其自动收缩 ,缓解氯化钡或乙酰胆碱所致肠平滑肌痉挛[ 20] 。
2.3 降血压作用 甘松的甘松过氧化酮给高血压大鼠口服有降血压作用[ 19] 。匙叶甘松中的
精油与丙二醇和吐温制剂静脉给药 ,导致狗血压下降 15 ~ 30mmHg 持续几小时 。有效剂量为
0.1 ~ 1.0mg/Kg ,半数致死量为 93mg/Kg[ 21] 。
2.4 抗心律失常作用 缬草酮有抗心律不整的作用。对异位性室性节律(冠状动脉二期结扎
术后的不麻醉犬)的抑制 ,强于奎尼丁及甘松挥发油;而在损伤性心房扑动及乌头碱性心房颤
12 甘松属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进展                
动方面的抑制 ,则与奎尼丁相同。从匙叶甘松根中提出的挥发油在各种心脏标本上 ,延长反拗
期 、减慢传导方面的作用 ,弱于奎尼丁;在对小鼠急性静脉注射的毒性 ,也较奎尼丁为小。对洋
地黄引起的室性心律不整 ,无保护作用[ 4] 。甘松乙醇提出液有对抗氯化钡诱发大鼠心律失常
及氯仿-肾上腺素诱发家兔心律失常的作用 ,并能延长家兔离体心房的不应期 ,分析其抗心律
失常作用可能是对心肌的直接抑制作用[ 22] 。以家兔神经性缺血型心律失常动物模型实验 ,静
脉注射甘松水提醇沉液后 ,室性早搏显著减少[ 23] 。
2.5 增强耐缺氧能力 腹腔注射甘松(16.7 、40 、60g/Kg 体重)显著增强小白鼠常压耐缺氧能
力 ,大剂量组(60g/Kg 体重)显著优于小剂量组(16.7g/Kg 体重)及潘生丁组(100mg/Kg 体
重)。甘松(40g/Kg体重)与心得安(20mg/Kg 体重)增强缺氧耐力的作用无显著差别[ 20] 。
2.6 抗心肌缺血 静脉注射甘松(2g/Kg 体重)后 4分半钟 ,家兔心律显著减慢 ,并对静脉注射
垂体后叶素(2单位/Kg 体重)所致实验性急性心肌缺血有显著保护作用 ,在 30分钟内大部分
时间显著减轻 T 波升高 ,对 S-T 段抬高也有所减轻。甘松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家兔心动过缓
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但未能防止垂体后叶素所致心律失常的发生[ 20] 。
2.7 抑菌作用 1∶80浓度的甘松在试管内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 24] 。从匙叶甘松中提取的
精油用于 8种细菌和真菌的抗菌活性实验 ,精油对伤寒沙门氏菌 、野油菜黄单胞菌 、副伤寒沙
门氏菌 、短小芽孢杆菌 、炭疽芽孢杆菌和刺盘孢属菌有较高的抑菌活性 ,对芒果植物杆菌相对
无活性[ 25] 。
2.8 细胞毒活性 甘松中分离出的一种倍半萜:Eudesm-11en-2 , 4α-diol ,对 P-388 细胞显示出
中等细胞毒活性 , IC50值为 12μg/ml[ 26] 。从甘松根和根茎中分离出五种具细胞生长抑制作用
的倍半萜:去氧甘松醇 、甘松新酮 、土青木香酮 、Nardosinodiol和 Kanshone A.对 P-388细胞都
显示出细胞毒活性 , IC50值为 21mg/ml[ 27] 。
2.9 其它药理作用 匙叶甘松挥发油有微弱的抗菌 、驱风及解痉作用 ,对皮肤 、粘膜无局部刺
激性。缬草酮在拮抗最大电休克方面的作用强于大仑丁及匙叶甘松挥发油 ,但对五甲烯四氮
唑性惊厥 ,则并无保护作用[ 4] 。匙叶甘松中的缬草酮进行小鼠和大鼠的药效和毒性实验 ,口
服剂量 3160mg/kg 可减少食欲和体重 ,但并不致死;可延长巴比妥盐的麻醉作用 ,损害 rotarod
能力 ,抑制电休克引起的惊厥 , 加强利血平的降低体温的作用;也有抑制胃溃疡发生的活
性[ 28] 。从甘松中分离出的一种倍半萜:Kanshone B ,在 0.01 ~ 1mg/ L 的浓度下显示出弱的抗
毒肝细胞的活性[ 8] 。从匙叶甘松根中提取纯化的 BR-606作为骨吸附抑制剂用于治疗骨质疏
松和高钙血等症;对离析出来的兔骨组织培养显示出骨吸附抑制活性 , IC50值为 24μg/ml[ 29] 。
参 考 文 献
1 邱莲卿.中国植物志 , 第 73 卷 , 第 1 分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6:25
2 阴健.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3), 1997:52
3 吴征镒.新华本草纲要 第二册 , 1991:439
4 江苏中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 1985:566
5 Ruecker Gerhard et al.Phy tochemistry , 1974;13(9):1907 ~ 9
6 Shide Luo et al.Planta Med , 1987;53(4):332~ 4
7 Shide Luo et al.Planta Med , 1987;53(6):556~ 8
8 Bagchi Anjana et al.Phy tochemistry , 1988;27(4)1199 ~ 20
13第 18 卷第 3 期           中 国 野 生 植 物 资 源
9 Bagchi Anjana et al.Phy tochemistry , 1988;27(9)2877 ~ 9
10 Bagchi Anjana et al.Phy tochemistry , 1988;27(11)3667 ~ 9
11 Masuyama Koichii et al.Phtochemistry , 1993;34(2):567 ~ 8
12 Bagchi Anjana et al.Planta Med , 1988;54(1):87 ~ 8
13 全国中草药汇编 , 1973:236
14 Ruecker G et al.Phy tochemistry , 1976;15(1):224
15 Ragchi Anjana et al.P lanta Med , 1991;57(3):282 ~ 3
16 Bagchi Anjana et al.Tetrahedron , 1990:46(5):1523~ 30
17 Bagchi Anjana et al.Planta Med , 1991;57(1):96 ~ 7
18 刘寿山.中药研究文献摘要(1820 ~ 1961), 1963:155
19 王筠默.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 , 1979;(4):2
20 张文高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增刊), 1983:85
21 R.B.Arora et al.Arch.intern.pharmacodynamie , 1958;113:367~ 76
22 马传庚等.安徽医学院学报 , 1980;(4):9
23 钟达锦等.浙江医学 , 1982;(1):49
24 朱烨等.上海中医药杂志 , 1965;4 月号:18
25 Rao J.Tirumala.PAFAI J , 1986;8(3):27~ 8
26 Nasuyama Koichi et al.Phy tochemistry , 1993;34(2):567~ 8
27 Itokaw a Hideji et al.Chem.Pharm.Bull , 1993;41(6):1183~ 4
28 Ruecker G.et al.Arzneim.Fo rsch , 1978;28(1):7~ 13
29 Kawashima Akira et al.Jpn.Kokai Tokkyo Koho JP 08 41 , 068[ 96 41 , 068]
(C1 , C07D 493/ 08), 13Feb 1996 , Appl , 94/200 , 251 , 2Aug 1994;5pp(Japan)
14 甘松属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