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芸薹属作物远缘杂交子房离体培养的研究进展



全 文 :芸薹属(Brassica)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大约有
100多种,其中我国有 15种、11种变种和 1个变型[1],
包括重要的蔬菜、油料、香料和药用植物,如青花
菜、油菜、甘蓝、芥菜等,此属在十字花科作物中是
最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类,其在国内外受到了广大学
者的青睐。远缘杂交是指在不同种、属以及更远亲
缘关系之间的杂交,通过远缘杂交可以获得抗病虫
害、高光和效率、抗寒、耐旱等优良特性,其在芸薹
属作物育种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杂交障
碍是远缘杂交的普遍现象,胚乳不能正常发育致使
杂种胚得不到充足的养料而饿死,采用常规的人工
杂交很难得到杂种种子。自 Inomata首次报道采用
子房培养技术获得了种间杂种以来,很多研究者相
继采用子房离体培养技术成功获得了远缘杂交种
子[2-4]。子房离体培养技术操作简单,可在短时间内
提高杂交效率,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是芸
薹属植物远缘杂交获得种子的重要手段。本文拟对
芸薹属植物远缘杂交子房离体培养的影响因素、再
生植株的杂种鉴定和染色体加倍等研究成果作如
下的概述。
1 影响芸薹属杂种子房离体培养的因素
芸薹属植物远缘杂交杂种子房离体培养受供体
植株的基因型、杂交组合、培养基和授粉后取材培养
的最佳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1.1 杂交植株的基因型
供体植株的基因型对远缘杂交子房离体培养的
发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供体亲本的不同基因型对
北方农业学报 2016,44(3):110~114
JOURNAL OF NORTHERN AGRICULTURE
doi:10.3969/j.issn.2096-1197.2016.03.28
收稿日期:2016-02-2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甘蓝未受精子房培养”(12541035)
作者简介:贾思齐(1988—),女,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
通讯作者:王 超(196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
芸薹属作物远缘杂交子房离体培养的研究进展
贾思齐,王 超
(东北农业大学 园艺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 要:文章综述了芸薹属作物远缘杂交子房离体培养的影响因素,总结了通过子房离体培养获得再生植株真假杂种的
鉴定方法及其染色体加倍方法的应用,并提出了芸薹属作物杂交子房离体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以期为后续研
究工作提供参考 。
关键词:芸薹属作物;子房离体培养;影响因素;杂种鉴定;染色体加倍
中图分类号:S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197(2016)03-0110-05
Progress on the distant hybridization of Brassica crops through in-vitro culture of ovaries
JIA Siqi,WANG Chao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factors affecting on distant hybridization of Brassica crops through in -vitro culture of
ovaries, Summarized methods for true and false hybrid ident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n chromosome doubling of regeneration
plants which were obtained through in -vitro culture of ovaries, and pointed out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hybridization of Brassica crops through in-vitro culture of ovaries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work.
Keywords:Brassica crops;In-vitro culture of ovaries;Influencing factors;Hybrid identification;Chromosome doubling
作物产生的影响因作物不同而有显著差异[5]。王幼平
等对海甘蓝与芸薹属属间杂交的亲和性研究发现,
以海甘蓝为父本与同类型油菜中的不同基因型品种
作母本进行杂交,其在受精亲和性上存在一定差异
[6]。刘运霞等以小白菜雄性不育系为母本,花椰菜自
交系为父本进行种间杂种离体子房培养,结果表明
培养效果因父本花椰菜基因型的不同而不同 [7]。周
清元等利用不同基因型的羽衣甘蓝与白菜型油菜杂
交可提高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的效率,通过子房离
体培养表明其效率与父本的基因型有关 [8]。Lu等在
甘蓝与白菜的种间杂交得出了父本基因型对杂种率
起着决定性作用[9]。在远缘杂交中父本作为供体,其
基因型可能更多地决定着子房培养成功的机会。
1.2 杂交组合
王爱云等研究表明在以诸葛菜为父本的正交组
合中,子房离体培养提高了获得杂交种子的频率。在
以诸葛菜为母本的反交组合中,无论是子房离体培
养还是田间培养,均没有获得饱满种子[10]。与此同
时,Inomata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子房离体培养能有效
地提高白菜×甘蓝的正交组合杂种获得率,而对于甘
蓝×白菜反交的组合培养效果甚微[2]。满红等通过 4×
菜薹与 4×芥蓝种间杂交,借助于子房培养发现,以
4×菜薹为母本授粉后的子房经离体培养均有存活的
胚珠,而以芥蓝为母本时,无论培养授粉几天的子
房,没有存活的胚珠[11]。M Leflon在以羽衣甘蓝为母
本与白菜型油菜杂交,没有得到籽粒;但以白菜型油
菜为母本与其羽衣甘蓝杂交时,通过子房培养后收
获到了真正的杂种[12]。Müntzing认为种子的形成与
母本、胚乳和胚这 3种组织有关,三者在染色体数上
必须是母本组织:胚乳:胚的比例为 2∶3∶2,当上述三
者的正常比例因倍数发生变化时,就会导致种间杂
交败育情形[13]。Watkins又提出母本与胚乳的比例为
2∶3时,即采用染色体数目高的一方作为母本远缘杂
交可使种子正常发育[14]。
1.3 培养基
培养基是影响芸薹属远缘杂交子房离体培养的
重要因素,在一些作物子房离体培养的过程中,选择
合适的培养基类型、植物激素的种类、水平和配比及
碳源的种类和浓度等诸多因素,是决定其培养成功
与否的关键[15-17]。
Inomata等研究小白菜与羽衣甘蓝种间杂种子
房离体培养时,发现在 MS、B5、White、Heller 和
Nitsch 5种培养基中,MS 培养的基培养效果最好[18]。
但梁红等利用白菜与甘蓝的种间杂时,表明在White
培养基上杂交子房培养获得良好的效果[19]。唐征等以
甘蓝型油菜与青花菜种间杂种子房离体培养试验,
通过 MS 培养基与 White 培养基相比,MS培养基更
适合其培养。而在进行白菜型油菜和诸葛菜的杂交
子房培养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MS培养基优于 B5
培养基,其对于杂交子房离体培养效果较好[20]。
何丹等通过对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的离体子房
培养结果表明,采用 MS+(1.0~2.0)mg/L 6-BA+0.05
mg/L NAA+0.5%活性炭+30 g/L蔗糖+7.5 g/L琼脂培
养基对其杂交子房培养效果较为理想;相对于培养
基和激素,活性炭对子房培养的影响更加显著[21]。祝
朋芳等研究表明,外源激素及其配比对子房离体结
实具有极显著影响,以 BA 2 mg/L+NAA 0.1 mg/L最
佳,结籽率为 9%;其次为 BA2 mg/L+NAA0.2 mg/L,
结籽率为 3%;BA2 mg/L+NAA 0.3 mg/L及无激素MS
培养基上均未获得饱满种子[22]。张国庆等通过子房培
养的方法获得白菜型油菜与甘蓝杂交再生苗发现,
在 MS基本培养基上添加 1.0 mg/L的 BA和 0.1 mg/
L的 NAA对再生苗生根效果最好 [23]。殷家明等对白
菜型油菜×羽衣甘蓝子房培养研究表明,MS基本培
养基添加 0.2 mg/L NAA,1.0 或 2.0 mg/L BA 和 7%
蔗糖时对其结籽促有进作用,结籽率较高;而在 B5
基本培养基上添加相同的激素则有抑制结籽作用
[24]。因此,为了提高子房离体培养的成功效率,应针
对每一个杂交组合的特性选择相应的培养基。
1.4 授粉后取材培养的最佳时间
授粉后子房取材培养最佳时间的选择决定其子
房的存活率。Wen等利用小白菜和花椰菜杂交子房
离体培养发现授粉第 7 d的效果最好[25]。王爱云等
对白菜型油菜与诸葛菜远缘杂交中发现自然条件下
没有获得种子,但取授粉后第 7 d的子房进行培养,
其存活率和结籽率较高[10]。张国庆等发现在白菜型
油菜和甘蓝杂交子房离体培养时,取授粉后第 9 d
的子房培养获得的种子最多,结籽率最高[26]。祝朋芳
3期 贾思齐等:芸薹属作物远缘杂交子房离体培养的研究进展 111
等以大白菜与羽衣甘蓝 CMS种间杂种 G3与羽衣甘
蓝回交研究表明,授粉后 9 d的子房培养效果最佳[22]。
巩振辉等通过白菜与白芥进行属间杂种子房培养技
术研究,结果表明授粉后 6~8 d 的杂种子房离体培
养最好,获得的杂种种子最多,种子发芽率也最高[27]。
张小玲等在甘蓝型油菜与花椰菜子房离体培养的研
究中,得出培养授粉后 12 d的杂种子房效果最好[28]。
何丹等通过甘蓝型油菜和红菜薹杂交发现授粉后
15 d为子房对杂交子房培养结籽率和杂种萌发率
最高[21]。唐征等利用甘蓝型油菜与青花菜种间杂种
子房离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授粉后 15 d 的子房培
养效果最好[20]。周清元等用不同基因型的羽衣甘蓝
和白菜杂交进行子房培养发现授粉后 15 d左右效
果较理想[8]。因杂交组合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子房培养
取材时期的差异,因此,过早或过晚培养授粉后的离
体子房都不利于杂种种苗的获得。
2 真假杂种的鉴定
2.1 形态学鉴定法
于海龙等通过芥蓝与甘蓝型油菜种间杂交经形
态学观察 F1单株形态特征总体介于两亲本之间,植
株营养生长旺盛,呈现超亲优势[29]。赵志刚等利用常
规杂交子房离体培养获得的杂种 F1代植株,形态上
表现为中间类型[30]。郭晓芹等在进行大白菜与花椰
菜杂交时发现,异源四倍体和三倍体的株幅、株高、
叶片长等性状较双亲有很大差别,而且大多数表型
性状大于双亲,表现出超亲优势[31]。乔海云等以菜
薹-青花菜异源双二倍体为桥梁与菜薹杂交获得了
异源三倍体,其形态特征介于菜薹与青花菜之间,生
长较旺盛[32]。形态学鉴定在实际操作上简单易行,但
主观性强较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因此还需结
合其他方法进行真实有效地鉴定。
2.2 细胞学鉴定法
赵志刚等通过细胞学方法,鉴定了青海大黄油
菜与黑芥杂种子房离体培养获得的 F1代植株的细
胞染色体数为 18条,染色体数是母本青海大黄油菜
(2n=AA=20)和父本黑芥(2n=BB=16)的配子之和[30]。
乔海云等通过细胞学验证了大白菜与紫甘蓝种间杂
交获得的杂种是真实的[33]。江莹芬等用细胞学对埃
塞俄比亚芥和白菜型油菜远缘杂交的 F1的染色体
观察表明,染色体数为 27条为真杂种,染色体数为
34条为假杂种[34]。郭晓芹等根据大白菜与结球甘蓝
杂交子房压片方式,发现异源四倍体的不同植株细
胞染色体均为 2n=38,而异源三倍体植株的细胞染
色体数均为 2n=29,异源四倍体植株包含了母本的
两个染色体组和父本的两个染色体组,异源三倍体
则包含了母本的两个染色体组和父本的一个染色体
组[35]。张国庆等对子房离体培养的再生植株根尖进行
染色体压片观察,结果表明,鉴定的 9株植株中的单
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 19,即再生植株的染色体数是
白菜型油菜与甘蓝染色体的总和[26]。细胞学可以真实
有效地鉴定杂交种的真伪,但细胞学标记有限,易受
人为因素的影响加之芸薹属作物的染色体数目多且
染色体小,因此仅用细胞学观察鉴定具有一定难度。
2.3 分子鉴定法
于海龙利用 SSR标记辅助技术对芥蓝与甘蓝
型油菜的 45株 BC1植株进行鉴定,其中 35株为真
杂种,10株为假杂种[29]。郭晓芹等利用 SPAP分子标
记对亲本及多倍体进行鉴定发现,异源多倍体中可
同时扩增出母本与父本的特异性条带,是大白菜与
花椰菜的杂交种[35]。赵志刚等也利用 SSR技术对 7
株 F1杂种植株鉴定,结果表明杂交得到的 F1杂种
植株同时具有父、母本的特征带,为真杂种[30]。王爱
云等用 SSR引物 S82294对白菜型油菜和诸葛菜杂
交的 25株子房离体培养的 F1再生植株进行杂种真
伪的鉴定,扩增结果表明,分别以母本澧临白菜和湖
北白菜以及父本诸葛菜 DNA为模板,引物 S82294
能够稳定、清晰的扩增出 200 bp和 230 bp的条带,
而用 25株 F1再生植株 DNA为模板,仅 1株扩增出
既有母本 230 bp又有父本 200 bp的双亲互补型条
带,因此认为该再生植株为真杂种,其余 24株为伪
杂种,将其剔除[10]。分子标记法具有扩增稳定、检测
容易、多态性好及通用性强等特点,可以在子房离体
培养获得再生植株苗期进行真假杂种的鉴定,为其早
期培养选择提供了一种真实可靠的检测方法。
3 再生植株的加倍
子房离体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已成为获得芸薹属
112 北 方 农 业 学 报 44卷
[1] 王健林,何燕,栾运芳,等.中国芸薹属植物的起源、演
化与散步[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8):489-494.
[2] Inomata N. Production of interspecific hybrids between
Brassica campestris and Brassica oleracea by culture in
vitro of excise ovaries Ⅱ Effect of coconut milk and
casein hydrolysate on the development of excised ovaries
[J].Japan J Genet,1978,53(1):1-11.
[3] Inomata N. Production of intergeneric hybrids between
Brassica juncea and Diplotaxis virgata through ovary
culture and cytology and crossability of their progenies
[J].Euphytica,2003,133:57-64.
[4] Inomata N. Intergener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Brassica
napus and Diplotaxis harra through ovary culture and
cytogenetic anaysis of their progenies [J].Euphytica,
2005,145(1-2):87-93.
[5] Chen J F,Cui L,Malik A A,et al.In vitro haploid and
dihaploid production via unfertilized ovule culture[J].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2011,104(3):311-
319.
[6] 王幼平,罗 鹏,李旭锋.海甘蓝与芸薹属间杂交研究
[J].四川大学学报,1996,33(5):590-594.
[7] 刘运霞,王晓武.花椰菜和小白菜种间杂种子房培养研
究进展[J].中国蔬菜,2010(2):56-59.
[8] 周清元,李加纳,殷家明,等.白菜型油菜和羽衣甘蓝种
间杂交的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3,25(6):495-497.
[9] Lu C M,Zhang B,Kakihara F,et al.Introgression of genes
into culti-vated Brassica napus through resynthesis of B.
napus and the accom -panying change in fatty acid
composition[J].Plant Breeding,2001,120:405-410.
[10]王爱云.白菜型油菜和诸葛菜远缘杂交的子房培养及杂
种鉴定[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9,31(2):143-148.
[11]满 红,张成合,王新娥,等.4×菜薹与 4×芥蓝种间杂交
获得异源四倍体及其鉴定[J].园艺学报,2007,34(5):
参考文献:
新物种的重要途径,同时对远缘杂种的保存和利用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芸薹属植物获得的再生植株
加倍方法有人工加倍和自然加倍两种,为了获得优
良的目的性状,一般采用秋水仙素处理实现人工加
倍,Choudhary等将母本 Raphaanus candatus与父本
B.tournefortii杂交,利用秋水仙碱人工加倍获得了异
源双二倍体 Rapha-nofortii植株,其结实性和可育率
随着世代的提高逐渐增强[36]。陈洪高等利用何庆萝
卜与白花芥蓝杂交,用秋水仙素使 F1幼苗染色体加
倍获得了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37]。Paulmann等用萝
卜和甘蓝属间杂种为实验材料,通过秋水仙素加倍
手段获得异源四倍体,再以该异源四倍体为桥梁与
甘蓝型油菜杂交,成功地将萝卜的细胞质雄性不育
基因以及恢复基因转移到了甘蓝型油菜中[38]。孙龙
涛以白菜和黑芥为材料,通过种间杂交和采用 0.2%
浓度的秋水仙素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得到了 6株异
源四倍体和 3株非整倍体[39]。Li等利用甘蓝和甘蓝
型油菜为材料杂交并加倍后获得的六倍体为桥梁,
进而得到了新型甘蓝型油菜[40]。周清元等通过羽衣
甘蓝和芥菜型油菜种间杂交获得三倍体再生植株,
以 100 mg/L秋水仙素处理子房离体培养获得六倍
体新物种,该杂种植株花瓣大且颜色深,花药饱满生
长势较强[41]。子房离体培养及其染色体加倍已成为
获得新种质资源的重要途径,多倍体可作为桥梁与
芸薹属杂交得到新物种,通过这种方式不仅避免杂
交的不亲和性,还可以将不同基因组信息渗入到其
他作物中去,大大拓宽了芸薹属植物的遗传基础。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利用子房离体培养克服了远缘杂交受精后胚胎
发生障碍,获得了芸薹属较远亲缘关系属、种间杂交
的再生植株,为进一步选育出新的品种奠定基础,是
改良现有芸薹属植物品种的重要手段。目前还有两个
方面的研究值得深入:第一,杂交子房离体培养获得
再生植株还受到亲本基因型和杂交组合的影响,关于
远缘杂交可交配遗传机理方面的研究较少。第二,离
体子房的早期发育对培养基要求十分严格,普通的
MS培养基无法满足其生长需求,因而子房离体培养
很难成功;而授粉后过于延长在母本上发育的天数,
由于杂种核和卵细胞质的代谢或胚胎与胚乳发育的
不协调增加,导致杂种胚缺乏营养而饿死,而关于胚
胎发育生理学和细胞胚胎学机理等方面的研究也需
要进一步的完善。目前子房离体培养的研究还处于初
步阶段,随着以后大量的研究探索,结合远缘杂交不
亲和性的机理,建立更加有效的属间、种间子房培养
体系,提高芸薹属植物远缘杂交子房培养的成功率。
3期 贾思齐等:芸薹属作物远缘杂交子房离体培养的研究进展 113
1163-1168.
[12]Leflon M,Eber F,Letanneur J C.Pairing and recombinat-
ion atmeiosis of Brassica rapa ×Brassica napus hybrids
[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6,122:1007 -
1021.
[13]Müntzing A.Studies on meiosis in diploid and triploid
solanum tuberosum[J].Hereditas,1933,17(2):223-245.
[14]Watkins A E. Studies on meiosis in diploid and incompat
ibility[J].J Genet,1932,25:123-162.
[15]Chen Y,Wojciechowski A.Obtained interspecific hybrid of
B.napus and B.oleracea varitalica by embryo and ovule in
vitro culture[J].Huazhong Agri Univ,2000,19(1):274-
278.
[16]Bajaj Y P S,Mahajan S K,Labana K S.Interspecific hybri
dization of Brassica napus and Bjuncea through ovary and
embryo culture[J].Euphytica,1986,35:103-109.
[17]陈树忠,殷家明,唐章林,等.甘蓝型油菜与羽衣甘蓝远
缘杂交初步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2(3):
208-210.
[18]Inomata N.Production of hybrids in Brassic campestris×B.
oleracea by culture in vitre of excised ovaries.I.
Development of excised on various culture media[J].
Japan J Breed,1979,29(2):115-120.
[19]梁 红,冯 午.白菜与甘蓝的种间杂交及其杂种后代
的研究[J].园艺学报,1990,17(3):203-210.
[20]唐 征,刘 庆,张小玲,等.甘蓝型油菜与青花菜种间
杂交子房离体培养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
(10):93-96.
[21]何 丹,徐跃进,李正丽,等.红菜薹与甘蓝型油菜杂交
子房培养研究初报[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9,27(2):
221-224.
[22]祝朋芳,张 月.芸薹属种间 F1与羽衣甘蓝回交亲和性
及子房培养研究[J].北方园艺,2008(5):43-44.
[23]张国庆,顾宏辉,许 玲,等.白菜型油菜与甘蓝杂交子
房培养再生苗生根及成活率的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
大学学报,2005,31(6):719-723.
[24]殷家明,陈树忠,唐章林,等.黄籽羽衣甘蓝和白菜型油
菜杂交再合成甘蓝型油菜研究[J]. 西南农业学报,
2004,17(2):149-151.
[25]Wen Jing,Tu Jinxing,Li Zaiyun,et al. Improving ovary
and embryo culture techniques for efficient resynthesis of
Brassic nupus from reciprocal crosses between
yellowseeded diploids B.rapa and B.oleracea [J].
Euphytica,2008,162:81-89.
[26]张国庆,唐桂香,周伟军.白菜型油菜和甘蓝杂交子房培
养初步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1):1409-
1411.
[27]巩振辉,何玉科,王 鸣.白菜×白芥属间杂种子房培养
技术研究[J].园艺学报,1995,22(3):245-250.
[28]张小玲,刘 庆.甘蓝型油菜与花椰菜种间杂种子房离
体研究初报[J].中国农学通报,2006,(5):316-318.
[29]于海龙,方智远,杨丽梅,等.SSR标记辅助芥蓝×甘蓝型
油菜种间杂交后代的遗传背景筛选[J].中国蔬菜,2015
(8):14-21.
[30]赵志刚. 利用青海大黄油菜与黑芥人工合成芥菜型油
菜[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8),1746-1749.
[31]郭晓芹,仪泽会,惠麦侠,等. 大白菜-花椰菜异源多倍
体的形态、细胞及分子鉴定[J].园艺学报,2012,39(7):
1365-1372.
[32]乔海云,李 菲,张淑江,等.菜薹-青花菜种间三倍体
ACC的合成及其生殖特性研究[J].园艺学报,2012,39
(4):655-660.
[33]乔海云,李 菲,张淑江,等.大白菜与紫甘蓝种间杂种
的获得与鉴定[J].植物科学学报,2012,30(4):407-414.
[34]江莹芬,田恩堂,陈伦林,等. 埃塞俄比亚芥和白菜型油
菜远缘杂种 F1的鉴定[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29
(2):103-106.
[35]郭晓芹,仪泽会,惠麦侠,等.大白菜与结球甘蓝种间异
源多倍体的鉴定[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12,20(10):
1150-1158.
[36]Choudhary B R,Joshi P,Singgh K. Synthesis,morphology
and cytogenetics of Raphano fortii(TTRR,2N=38):a new
amphidiploid of hybrid Brassica tourne fortii(TT,2n=20)
×Raphanus caudatus (RR,2n =18)[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00,101(5):990-999.
[37]陈洪高,吴江生,刘 超,等.萝卜-芥蓝异源四倍体的合
成,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及育种潜能(英文)[C]//第
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论文集[A].武汉:第十二届国际油
菜大会筹备委员会,2007.
[38]Paulmann W,Robbelen G.Effective transfer of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from radish (Raphanus stivus L.) to rape
(Brassiest napus L.)[J].Plant Breeding,1988,100(4):
299-309.
[39]孙龙涛.白菜与黑芥种间异源四倍体的获得及其植物学
特性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
[40]Li Q,Mei J,Zhang Y,et al. A large-scale introgression of
genomic components of Brassica rapa into B.nupus by the
bridge of hexaploid derived from hybridization between B.
napus and B.oleracea [J].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2013,126(8):2073-2080.
[41]周清元,李加纳,殷家明,等. 羽衣甘蓝×芥菜型油菜种
间杂种再生和染色体加倍[J].西南大学学报,2009,31
(4):105-110. (责任编辑 郝丽芬)
114 北 方 农 业 学 报 4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