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芸薹属作物抽薹开花调控途径的研究进展



全 文 :芸薹属作物抽薹开花调控途径的研究进展
丁宁,汤青林,王志敏,宋明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400715)
芸薹属 (Brassica L.)是十字花科 (Cruciferae)中
经济价值最大的属,共有约 40 个种,我国共有该属
13 个栽培种、11 个变种和 1 个变型。 抽薹是指叶菜
类、根菜类、鳞茎类等二年生蔬菜花茎从叶丛中伸长
生长的现象,是其进入生殖生长的形态标志。 在生产
上, 常由于播种时期不当或环境条件影响而导致芸
薹属作物出现先期抽薹现象,造成经济损失;在育种
上,常为加代繁殖、缩短育种周期以及加快育种进程
等而需要提早抽薹开花;在 F1制种上,常为调节亲本
材料花期相遇而需要对双亲抽薹开花的一致性进行
调控。 因此,抽薹作为芸薹属蔬菜从营养生长阶段向
生殖生长阶段转化的关键时期,研究其“促”、“控”效
应,无论从生产上、育种上、还是 F1制种上,都具有非
常重要的实践意义[1]。
1 芸薹属作物抽薹开花特性
芸薹属作物的抽薹开花特性是植物在进化繁衍
中形成的一种生物学现象,其通过春化阶段后,在一
定日照条件下即可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进而抽
薹开花。 芸薹属作物的抽薹开花过程非常复杂,主要
受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 Zeevaart[2]和 Pharis 等 [3]研
究发现, 内源激素在需低温春化植物的花芽分化和
抽薹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而且越来越多的
研究表明,抽薹开花受多种激素综合调节 [4]。 芸薹属
作物经过外部因子诱导后,经一系列信号传导过程,
启动开花决定过程中的控制基因, 并在诸多关键基
因的相互作用以及诸多代谢途径的相互制约下,引
起花芽分化[5]。 其抽薹开花的遗传基本上属于多基因
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 相关基因对数和显隐效应尚
不清楚。 芸薹属作物具有通过温光刺激调整自身发
育进程并逐渐向开花转变的能力, 通常认为春化作
用决定其开花启动, 且是需低温春化植物成花诱导
的关键 [6]。 除了上述影响因素外,营养代谢作用和植
物生长调节剂也是影响芸薹属作物抽薹开花特性必
不可少的因素。 所有已知的激素如生长素、 赤霉素
(GA3)、细胞分裂素等,在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参与植
物抽薹开花时间的调控。
2 芸薹属作物抽薹开花调控途径
近年来通过对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Arabidop-
sis thaliana)的深入研究,目前已确定拟南芥有 51 个
与开花相关的基因位点, 并且确定至少存在 4 条主
要调控其抽薹开花时间的遗传途径:光周期途径、春
化途径、自主途径和赤霉素途径。
2.1 光周期途径
光受体和昼夜节律钟是植物感受光周期必需的
两个组份。 研究表明,拟南芥中至少存在 5种光敏色
素和 2 种隐花色素,其中 PHYA,CRY1 和 CRY2 促进
开花,PHYB,PHYD和 PHYE抑制开花 [7~9]。 而昼夜节
律钟则使植物的生理状态与外界节律保持同步 [10],目
前已在拟南芥中克隆了 4 个昼夜节律相关基因
摘 要:抽薹及开花对于芸薹属作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性状,对该性状的深入研究对芸薹属作物有着重要的理
论及实际意义。 通过综述芸薹属作物抽薹开花调控途径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芸薹属作物的研究仍主要在确定具体
基因位点标记和基因功能方面,而对相关基因的整体系统研究还明显不足。
关键字:芸薹属作物;抽薹;开花;调控途径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00908),中央高校基本科
研业务费专项资金(XDJK2009C124,XDJK2009C126),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90182120003),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009BB1307,2011BA1002),
西南大学博士基金(SWU110009)
丁宁(1988-),女,硕士,研究方向为蔬菜遗传育种与生物
技术,电话:13650580275,E-mail:370632932@qq.com
宋明(1956-),男,通信作者,主要从事蔬菜遗传育种、植物
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等研究,电话:023-68251093,
E-mail:swausongm@yahoo.com.cn
收稿日期:2011-05-09
DOI:10.3865/j.issn.1001-3547.2011.12.001
2011(12):1-3JOURNAL OF CHANGJIANG VEGETABLES
(学术版)
1- -
TOC1、ELF4、LHY 和 CCA1, 它们直接参与节律系统
构成的反馈环。光周期途径下游基因 CO是光周期途
径中的关键基因, 该基因可将光信号转换为开花信
号 [11],通过诱导开花整合因子 LFY、FT 和 SOCl 的表
达进而诱导芸薹属作物抽薹开花。 有研究表明,CO、
CRY2、Gl、PHYA、FT、FWA 和 EBS 等均属于光周期
途径基因[12]。
2.2 春化途径
通过对拟南芥的分子遗传研究表明,春化途径主
要是引起开花抑制基因 FLC 染色质结构改变, 使其
处于关闭状态, 进而解除对作物抽薹开花的抑制。
Levy 等 [13]的研究证明,拟南芥中与抽薹开花相关的
51 个基因位点中有 27 个位点皆与春化作用相关,这
些基因的产物均具有抑制活性。 在拟南芥中存在 6
个与春化作用直接相关的基因 VRN1、VRN2、VRN3、
VRN4、VRN5 和 VIN6 [14],在其春化途径中,已鉴定了
FLC-、AGL24-和 AGL19-这 3 条独立的分子春化反
应支路 [15]。 进一步研究证明,此途径中有 2 个显性基
因 FLC 和 FRI 位点控制春化需求型作物的抽薹开花
时间, 此两者基因中的显性等位基因协同造成晚开
花,其中 1个突变即会导致过早开花。并且,FLC的表
达受 FRI 正调控,受自主途径和春化作用负调控,是
调控拟南芥抽薹开花时间的枢纽基因[16]。
2.3 自主途径
控制自主途径的基因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促进作
物抽薹开花的,这些基因能抑制 FLC 的表达,但它们
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而是通过彼此独立相
互平行的途径调控 FLC的表达[17]。 迄今,自主途径的
7 个突变体都已克隆,分别为 fca、fpa、fy、fld、ld、fve 和
flk[18],其通过不同机制进而调控芸薹属作物抽薹开花
的时间。 而陈瑞强等 [19]分离鉴定的 FLD 等位突变体
fld-5 在 FLD 编码区有一个移码突变,导致其可读框
的提前终止,FLC的表达显著增加, 从而可能导致该
突变体呈现出异常的晚花表型。李建琴等[20]也研究证
明,膜系留转录因子 ANAC089 在拟南芥开花诱导过
程中起负调控作用。 肖朝文等[21]研究指出,AHL27 基
因的过量表达,可抑制开花基因 FT 的表达,同时促
进 FLC 的表达, 从而延迟拟南芥在长日和短日条件
下的开花时间。
2.4 赤霉素途径
有研究表明,外源赤霉素(GA)对开花时间的调
控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激活开花决定基因 LFY 的启
动子,加强 LFY 的转录活性,从而启动开花 [22]。 目前
已成功克隆了部分 GA生物合成基因,如 GA1、GA4和
GA5。 Moon 等 [23]研究得出,在短日照调节下 GA 途径
是激活 SOCl表达的正调节途径。 目前还没有证据表
明 GA途径参与调节开花整合因子 FT的表达。
2.5 其他途径
除上述 4 条主要调控途径之外还有 FRI 依赖途
径,FRI是影响拟南芥开花时间的关键基因, 在植物
发育过程中表达量很低且不受春化作用的影响,它
通过对 FLC 表达的促进作用推迟植物开花。 目前在
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已成功克隆得到能够促进 FLC 表
达的 FRI 同源基因 FRL1、FRL2, 且证实二者是 FRI
促进 FLC 表达所必需的基因。 FLC 需要 FRI 参与延
迟植物开花,通过分子水平分析,在大多数携带 FRI
等位基因的拟南芥早花类型中, 都存在该基因两个
特定区域的缺失或一个区域的缺失, 这些区域的缺
失可中断 FRI的开放阅读框,关闭该基因[24]。
光周期途径和春化途径分别对环境中光信号和
低温作出反应, 而自主途径和赤霉素途径在很大程度
上独立于上述这些外部信号, 受作物自身内部发育状
况和内源激素水平的影响[25,26]。 自主途径和春化途径最
终作用于 FLC;光周期途径通过调控 CO 的表达而间
接作用于 FT基因等。 4种途径将各自产生的抑制或促
进开花的效应作用于 SOC1、FT、LFY 这些关键基因,
效应之和最终决定芸薹属作物的抽薹开花特性[27]。
3 展望
近年来,芸薹属作物抽薹开花相关基因的研究已
取得较为深入的进展, 同时利用 QTL 等方法也大大
简化了相关工作, 但目前对于芸薹属作物相关抽薹
开花调控基因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基因位点的标记
和部分基因功能的确定上, 而就整个芸薹属作物来
说,利用其与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共线性,对相
关基因的整体系统研究还明显不足。 目前,虽然已经
克隆了许多调控拟南芥开花时间的基因, 但对各种
途径的理解只是一个整体框架, 而对各种途径成分
的生化功能及信号传递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随着
对芸薹属作物分子标记研究的不断深入, 将逐步弄
清芸薹属作物抽薹期及开花期的数量性状位点、控
制基因以及彼此间的系统联系,相信一定会为将来
育种工作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 徐明怡,王超.芸薹属作物开花相关性状的遗传和分子标
记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2):14-17.
[2] Zeevaart J A D. Gibberellins and flowering In: Crozier A
(ed). Th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of Gibberellin-s [J].
2011/12 丁宁,等.芸薹属作物抽薹开花调控途径的研究进展 2- -
New York: Praeger Scientific, 1983, 12: 333-374.
[3] Pharis R P, King R W. Gibberellins and reproductive devel-
opment in seed plants[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
gy, 1985, 36: 517-568.
[4]惠麦侠,张鲁刚,巩振辉,等.春化温度对大白菜花芽分化和抽
薹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2):2 359-2 361.
[5] 种康,雍伟东,谭克辉 .高等植物春化作用研究进展 [J].植
物学通报,1999,16(15):481-487.
[6] 张华锋,孟庆忠,张认军 .环境因子在植物成花诱导中的
作用及其机理[J].生物学通报,2000,35(7):16-18.
[7] Aukerman M J, Sakai H. Regulation of flowering time and
floral organ identity by a microRNA and its APETALA2-
like target genes[J]. Plant Cell, 2003, 15(11): 2 730-2 741.
[8] Devlin P F, Patel S R, Whitelam G C. Phytochrome E influ-
ences internode elongation and flowering time in Arabidop-
sis[J]. Plant Cell, 1998, 10(9): 1 479-1 487.
[9] Weller J L, Beauchamp N, Kerckhoffs L H, et al. Interaction of
phytochromes A and B in the control of de-etiolation and
flowering in pea[J]. the Plant Journal, 2001, 26(3): 283-294.
[10] Dunlap J C, Loros J J. Molecular bases for circadian
clocks[J]. Cell, 1999, 96(2): 271-290.
[11] Suárez -López P, Wheatley K, Robson F, et al.
CONSTANS mediates between the circadian clock and the
control of flowering in Arabidopsis [J]. Nature, 2001, 410
(6 832): 1 116-1 120.
[12] EI-Assal S E D, Alonso-Blanco C, Peeters A J, et al. The
role of cryptochrome 2 in flowering in Arabidopsis [J].
Plant Physiol, 2003, 133(4): 1 504-1 516.
[13] Levy Y Y, Dean C. The transition to flowering [J]. Plant-
Cell, 1998(10): 1 973-1 998.
[14] Levy Y Y, Mesnage S, Mylne J S, et al. Multiple roles of
Arabidopsis VRN1 in vernalization and flowering time
control[J]. Science, 2002, 297(5 579): 243-246.
[15] Alexandre C M, Hennig L. FLC or not FLC: the other side
of vernalization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8,
59(6): 1 127-1 135.
[16] Michaels S D, Amasino R M. Loss of FLOWERING LOCUS
C activity eliminates the late-flowering phenotype of FRIGI-
DA and autonomous pathway mutations but not respon-
siveness to vernalization[J]. Plant Cell, 2001, 13(4): 935-942.
[17] Koornneef M, Alonso-Blanco C, Peeters A J M, et al. Ge-
netic control of flowering time in Arabidopsis [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Physiology and Plant Molecular Biology,
1998, 49: 345-370.
[18] Lim M H, Kim Y S, Chung K S, et al. A new Arabidopsis
gene, FLK, encodes an RNA binding protein with K ho-
mology motifs and regulates flowering time via FLOWER-
ING LOCUS C[J]. Plant Cell, 2004, 16(3): 731-740.
[19] 陈瑞强,张素芝,孙姝兰,等 .分离鉴定拟南芥开花调控
基因 Flowering Locus D(FLD)的一个新等位突变 [J].科
学通报,2005,55(22):2 495-2 500.
[20] 李建琴,张娟,王学臣,等.膜系留转录因子 ANAC089 在
拟南芥开花诱导过程中起负调控作用 [J].中国科学:生
命科学,2010,40(5):408-417.
[21] 肖朝文,陈福禄,傅永福.AT-hook 基因 AHL27 过量表达
延迟拟南芥开花 [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11(4):
89-94.
[22] Blázquez M A, Green R, Nilsson O, et al. Gibberellins
promote flowering of Arabidopsis by activating the LEAFY
promoter[J]. Plant Cell, 1998, 10(5): 791-800.
[23] Moon J, Suh S S, Lee H, et al. The SOCI MADS-box gene
integrates vernalization and gibberellin signals for flowering
in Arabidopsis[J]. the Plant Journal, 2003, 35(5): 613-623.
[24] Johanson U, West J, Lister C, et al. Molecular analysis of
FRIGIDA, a major determinant of natural variation in Ara-
bidopsis flowering time[J]. Science, 2000, 290(5 490): 344-
347.
[25] Boss P K, Bastow R M, Mylne J S, et al. Multiple Path-
ways in the decision to flower: enabling, promoting, and
resetting[J]. Plant Cell, 2004(16): 518-531.
[26] Putterill J, Laurie R, Maeknight R. Its time to flower: the
genetic control of flowering time[J]. Bioessays, 2004, 26(4):
363-373.
[27] Corbesier L, Coupland G. The quest for florigen: a review
of recent progress [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2006, 57(13): 3 395-3 403.
Research Progress of Control Methods of Bolting and Flowering in Brassica Crops
DING Ning, TANG Qinglin, WANG Zhimin, SONG Ming
( 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
Abstract: Both bolting and flowering were very important traits of Brassica crops, the in-depth study of them had impor-
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Brassica crops. Through summarized the latest control methods of Brassica
crops, it was indicated that the study on Brassica crops was still mainly about specific gene locus markers and gene func-
tion, and the study of unity on related genes was significantly lacking.
Key words: Brassica crops; Bolting; Flowering; Control method
2011 年 6 月下半月刊(学术版)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