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浅析芸薹属作物抽薹性状的遗传规律及调控途径研究现状



全 文 :9 0
南 方 农 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10年1月
Jan. 2010
2010年第1期
No.1 2010
从芸薹属作物分子标记研究入手,综述芸薹属作物抽薹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在
整个芸薹属中通过其与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共线性,从相关基因群的遗传演变角度对相关基因
进行统一性研究还明显不足。
芸薹属作物; 抽薹; 遗传规律; 调控途径
浅析芸薹属作物抽薹性状的遗传规律
及调控途径研究现状
周贤达,汤青林,王志敏,宋 明※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重庆 400715)
芸薹属(Brassica)是十字花科(Cruciferae)中经济价
值最大的属。该属共有约40个种,其主要分布区域
在地中海地区,我国共有该属13个栽培种、11个变
种和1个变型,如甘蓝类(Brassica oleracea)的结球甘
蓝、花椰菜、青花菜、芥蓝和苤蓝; 白菜类(Brassica
campestris)的大白菜、白菜、乌塌菜、菜薹; 以及芥菜
类(Brassica juncea)和各种油菜等。抽薹是指叶菜类、
根菜类、鳞茎类等2年生蔬菜花茎从叶丛中伸长生长
的现象,是其进入生殖生长的形态标志。下面,笔者
就从芸薹属作物分子标记研究入手,综述芸薹属作
物抽薹相关基因的最新研究进展,希对芸薹属作物
抽薹相关基因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1 芸薹属作物抽薹性状的遗传规律
研究现状
芸薹属植物中的抽薹性状研究主要集中在几种主
要的蔬菜作物中,如大白菜抽薹期的研究。Mero和
Honma(1984)在通过大白菜和芜菁的杂交,提出大
白菜的抽薹期早晚性状是受2个主效加性基因决定
的。Ajisaka等[1]在大白菜中用BSA法结合RAPD定位
了1个控制极端晚抽薹的QTL,获得1个RAPD标记
RA1225C与控制抽薹性状的位点连锁。该位点可以解
释77%的表型变异。赵建军[2]利用B. rapa亚种类型大
白菜CC156和1个油用类型rapid cycling RC-144为F2
代构建的AFLP遗传图谱对开花时间进行了QTL定
摘 要
关键词


基金项目: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9BB1307)。
作者简介: 周贤达(1983—),男,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蔬菜育种与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hnzhouxd@gmail.com。
※通讯作者。
位,检测到3个与开花时间有关的QTL。
夏广青[3]通过对易抽薹的秋大白菜自交系1039和
耐抽薹的春大白菜自交系B-17的GA处理研究表明
GA可以促进LFYmRNA的积累和表达,双链LFY基因
的导入则可以明显延迟白菜的抽薹开花。黄细松[4]通
过低温处理发现白菜在处理后FLC的表达非常弱,当
植株茎端开始向生殖生长转化时FCA和FT的表达有
增强的趋势,但是FLC和FCA之间没有明确的关系。
Teutonico等(1995)在B.napus RFLP图的第2(LG2)、
第8(LG8) 和第9连锁群(LG9)上标记出控制开花期的3
个主基因。管荣展(1997)利用主位点组分析方法解析
了14个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的杂种开花期性状,结果
和Lagercrantz等的相同。戚存扣和盖钧镒[5]利用该方
法对不同地理来源的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双列杂交
组合的开花期的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发现开花期
的遗传受4个主基因控制,并且各主基因作用方向、
效应大小不等。蔡长春等[6]利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
模型对1个DH系在三地的开花期和光敏感性进行了
遗传分析,发现甘蓝型油菜的开花期和光敏感性主
要由2对或者2对以上主基因及多基因控制,同时不
同光周期条件下开花期基因间的互作模式有所不同。
Ferreira等(1995)以春油菜品种Stellar和冬油菜品种
Major构建的DH系为材料,用包含有132个RFLP标
记的遗传图谱对开花期性状进行QTL定位,将主效
应QTL定位到LG9上,另外还检测到2个微效位点。
Osborn等[4]对该群体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和白菜的
开花期QTL定位结果作了比较,发现有2个主效应
QTL是一致的。将这些位点所在的遗传图谱和拟南芥
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后发现这些QTL所在区域和拟
专题论述
2010年第1期
No.1 2010
9 1
南 方 农 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10年1月
Jan. 2010
南芥第5染色体上包含FLC、CO基因在内的区段同
源。Delourme等[7]分析了1个由冬油菜Darmor-bzh和
春油菜Yudal构成的DH群体在3个环境中的花期并
进行了QTL定位,共找到8个QTL,分别可以解释表
型变异的1.5%到27%,其中位于 N1,N16和N17上
的QTL加性效应为负值,说明冬油菜亲本Darmor-bzh
的等位基因促进开花。
Ferreira(1995)基于 年生和2年生栽培种杂交所得
的B.napus的DH群体研究表明春化主效基因位于LG9
上。Camargo和Osborm(1996)在甘蓝中检测到的3个
QTLs可以解释54.1%的开花期变异。陈书霞等[8]通过
对芥蓝和甘蓝杂交的F2群体抽薹期性状QTL扫描,得
到位于连锁群LG1、LG2、LG3上的3个QTL位点。
Lagerantz等(1996)在黑芥中定位了1个QTL,找到候选
基因为CO同源基因,该基因是拟南芥光周期调控途
径中的重要基因。
2 芸薹属作物抽薹性状的调控途径
研究现状
对于抽薹的相关研究报道最早见于1952年,现在
对于抽薹以及其相关联的开花时间调控问题从传统
生理方面主要提出了开花素学说、营养物质转移假
说和多因子控制假说3种模式。抽薹受到内源信号和
环境因子的双重作用,通过这种作用形成1种复杂的
网络信号途径。目前已确定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有51个与开花相关的位点[9],从中至少可以
确定4条主要的调控遗传途径: 自主途径、赤霉素途
径、春化途径和光周期途径[10]。
自主途径的基因不论日照长短都会促进开花,而
不依赖于环境条件,而拟南芥自主途径的突变体在
任何日照条件下都延迟开花,尤其在短日照条件下
的晚花表型更为明显。春化作用或低比率红光: 远红
光能恢复自主途径突变体的正常开花表型[11-12]。现在
自主途径已克隆了7个突变体: FCA、FPA、FY、FLD、
LD、FVE和FLK[13]。自主途径的基因可以抑制FLC的
表达,因此它们突变体中FLC的mRNA的水平比野生
型、长日照途径和赤霉素途径的晚花突变体高[14]。
FCA(Macknight R 等,1997)、FPA[15]、FLK[13]和FY[16]4
个组份编码RNA结合蛋白,抑制FLC表达,它们主
要作用于FLC的前体mRNA。
赤霉素途径主要是由赤霉素控制生长发育调节抽
薹开花过程。通过赤霉素调节植物抽薹开花的分子
机理主要是GA可以激活开花基因LFY的启动子,从
而加强LFY的转录活性(Blázquez MA 等,1998)。现
在已克隆的GA生物合成基因主要有GA1、GA4和
GA5。GA的信号传导途径则是双向调节GA的含量,
通过对GA的调节进而完成对抽薹开花时间的调控
(Sun TP 等,1994)( Xu YL 等,1995)。
春化作用是冬性植物诱导抽薹开花中有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通过对拟南芥开花相关位点的定位可以
确定其中28个与春化作用相关,其中最主要的2个显
性位点是FLC和FRI(Clarke JH 等,1994)。FLC编码开
花抑制物(Michaels SD 等,1999)。FRI增强FLC的转
录活性,FLC通过FRI的参与延迟植物开花。在拟南
芥中现在已发现6个与春化作用直接相关的基因:
VRN1、VRN2、VRN3、VRN4、VRN5和VIN3[17-18]。
光周期途径将光照的时间信号与植物的开花启动
联系在一起。植物对光周期的感应需要光受体和昼
夜节律钟的共同作用,光受体可分为3类: 隐花色素、
光敏色素和紫外光B类受体。隐花色素和光敏色素通
过吸收光谱调节植物发育。昼夜节律钟是植物体内
在调节系统,保证植物的生理状态和外界节律的同
步[19]。在拟南芥中已寻找到2种隐花色素: CRY1和
CRY2,5种光敏色素: PHYA、PHYB、PHYC、PHYD和
PHYE(Aukeman MJ 等,1997)(Weller JL 等,2001)和4
种节律相关基因: TOC1、ELF4、LHY和CCA1[20]。
3 展望
近年来在芸薹属作物的抽薹相关基因的研究已经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是BSA和QTL等方法的使
用大大简化了相关工作,但是由于芸薹属作物本身
基因变异较为活跃,种间杂交又较容易,相对禾本科
相对保守的进化过程来说研究难度更大。现在对于
芸薹属相关作物的抽薹相关基因的研究主要还是集
中在具体基因位点的标记和基因功能的确定,而在
整个芸薹属中通过其与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的共
线性,从相关基因群的遗传演变角度对相关基因进
行统一性研究还是非常不足的。随着芸薹属作物白
菜和甘蓝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启动,相信一定会
推动整个芸薹属作物抽薹相关基因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Hidetoshi Ajisaka,Yasuhisa Kuginuki,Susumu Yui,
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mapping of a 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controlling extreme late bolting in Chinese cabbage
(Brassica rapa L. ssp. pekinensis syn. campestris L.) using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J]. Euphytica,2001,1 8: 75-81.
[2]赵建军. 白菜类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D].
中国农业科学院,2005.
[3]夏广青. GA对大白菜开花的诱导效应及利用
RNAi技术获得晚抽薹转基因大白菜[D]. 山东农
业大学,2005. (下转第77页)
专题论述
2010年第1期
No.1 2010
7 7
南 方 农 业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2010年1月
Jan. 2010
是开好“三沟”,减少田间春季积水渍害,一旦发现
病害可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300 g/hm2对水
750 kg/hm2,或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300
g/hm2对水750 kg/hm2喷药防治,一般隔7~10天喷1
次,视病情防治2~3次。
4 小结
除以上三种油菜常见病害,重庆市油菜种植区
还发现有白锈病和萎缩不实等病株,但其为害程
度与普遍性都较小,这里不再赘述,值得注意的是
目前重庆市范围内还没有发现油菜根肿病病例,
但油菜根肿病的危害性是众所周知的,因此我们
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油菜病虫害的监控与
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方球,官春云. 油菜菌核病抗性鉴定、抗性机
理及抗性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 作物研究,2001,
15(3): 85-92.
[2]王春芝.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J]. 农技服务,2008,25(6): 55-56.
[3]徐洪志. 重庆市油菜菌核病病情现状与防治对策
[M]. 国家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病虫草害防治监
控与栽培技术研讨会,2009.
[4]刘澄清,杜德志. 甘蓝型油菜的抗耐病性及其遗
传效应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1991,24(3): 43-49.
[5]钱志恒,任明生. 油菜病毒病的综合防治[J]. 现代
农业科技,2006,(1): 47-54.
[6]李千和. 油菜霜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 安徽农业,
2001,( 0).
专题论述
[4]黄细松. 白菜开花时间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及春
化相关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D]. 浙江大学,2006.
[5]戚存扣,盖钧锰. 不同遗传来源甘蓝型油菜开花
期的基因型差异和遗传效应分析[J]. 作物学报,
2002,28(4): 455-460.
[6]蔡长春, 傅廷栋, 陈宝元,等. 甘蓝型油菜遗传
图谱的构建及开花期的QTL分析[J]. 中国油料作
物学报, 2007,29(1): 1-8.
[7]Delourme R,Falentin C,Huteau V,et al. Genetic
control of oil content in oilseed rape (Brassica napus L.)[J].
Theor.Appl.Genet,2006,113: 1331- 45.
[8]陈书霞, 王晓武, 方智远, 等. 芥蓝×甘蓝的F2
群体抽薹期性状QTLs的RAPD标记[J]. 园艺学
报, 2003(4): 421-426.
[9]徐明怡,王超. 芸薹属植物开花相关性状的遗传
和分子标记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
(2): 14-17.
[10]He Y,Amasino RM. Role of chromatin modification
in flowering-time control[J]. Trends in Plant Sci., 2005,
10(1): 30-35.
[11]Mouradov A,Cremer F,Coupland G. Control of flowering
time: interacting pathways as a basis for diversity[J].
Plant Cell,2002,14(suppl): S111-S130.
[12]Simpson GG,Dean C. Arabidopsis,the rosetta stone
of flowering time[J]. Science,2002,296(5566): 285-289.
[13]Lim MH,Kim J,Kim YS,et al. A new Arabidopsis gene,
FLK,encodes an RNA binding protein with K homology
motifs and regulates flowering time via FLOWERING
LOCUS C[J]. Plant Cell,2004,16(3): 731-740.
[14]Michaels SD,Amasino RM. Loss of FLOWERING
LOCUS C activity eliminates the late-flowering phenotype
of FRIGIDA and autonomous pathway mutations but
not responsiveness to vernalization. Plant Cell,2001,
13(4): 935-941.
[15]Schomburg FM,Patton DA, einke DW, t al. FPA,
a gene involved in floral induction in Arabidopsis,
encodes a p ote n containing RNA-recognitionmo ifs Plant
Cell,2001,13(6): 1427-1436.
[16]Simpson G,Dijkwel P,Quesada V,et al. FY is an
RNA 3’end-processing factor that interacts with FCA
to control the Arabidopsis floral transition. Cell,2003,
113(6): 777-78 .
[17]Levy YY,Mesnage S,Mylne JS,et al. Multiple
roles of Arabidopsis VRN1 in vernalization and flowering
time control. Science,2002,297(5579): 243-246.
[18]Sung S,Ama ino RM. Vernaliz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is mediated by the PHD finger protein VIN3.
Nature,2004,427(6970): 159-164.
[19]Dunlap JC. Molecular bases for circadian clocks. Cell,
1999,96(2): 271-290.
[20]Hayama R,Coupland G. The molecular basis of diversity
in the photoperiodic flowering responses of
Arabidopsis and rice. Plant Physiol,2004,135(2): 677
-684.
(上接第9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