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我国木莲属植物研究进展



全 文 :第 39卷 第 2 期
2014年 4 月
林 业 调 查 规 划
Forest Inventory and Planning
Vol. 39 No. 2
Apr. 2014
doi:10. 3969 / j. issn. 1671-3168. 2014. 02. 007
我国木莲属植物研究进展
付建生,董文渊,刘兴东,赵敏燕
(西南林业大学,云南 昆明 650224)
摘要:综述中国木莲属植物在其遗传多样性、生殖生物学、种群生态学以及苗木培育及生长特性、引
种造林、化学成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认为今后应采取措施
着重在资源保护利用、引种驯化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进行研究。
关键词:木莲属植物; 种质资源; 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792. 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168(2014)04-0031-03
Research Advances on Manglietia in China
FU Jian-sheng,DONG Wen-yuan,LIU Xing-dong,ZHAO Min-yan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Kunming 650224,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research result and progress of Manglietia plant,from aspects of
genetic diversity,the reproductive biology,the population ecology,seedling cultivation,the introduction
experiment and chemistry element. The prospects of future research have been carried out. It was pro-
posed that resource utilization,variety introduction and domestication,and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of
Manglietia plant should be consider as future research trends.
Key words:manglietia plant;germplasm resources;research progress
收稿日期:2013-12-03.
作者简介:付建生(1971-),男,湖南洞口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森林培育学的教学科研工作。Email:fjsbamboo@ 163. com。
木莲属(Manglietia)植物是现存木兰科(Magno-
liaceae)中最原始的类群,我国有该属植物 22 种,主
要分布在南部和西南部地区[1]。论文综述了木莲
属植物的研究进展,为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其物种多
样性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 遗传多样性研究
遗传多样性分析是保护和开发利用资源的重要
内容,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木莲属植物
遗传多样性研究较多。何敬胜、廖文芳、李因刚等分
别对巴东木莲(M. patungensis)、乳源木莲(M.
Yuyuanensis)、大果木莲(M. grandis)的遗传多样性
进行了研究[2 - 4];汤子春等分别对巴东木莲染色体
计数、个体等位酶遗传变异的空间结构、RAPD 稳定
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毛云玲等建立了大果木莲稳
定而高效的 ISSR反应体系[5 - 7]。
2 生殖生物学研究
关于木莲属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主要涉及开花
结实、雌雄配子体发育、花粉形态及花器数量、种子
胚胎发育等超微结构领域。易宏等报道了永顺落叶
木莲(M. deciduas)开花结实物候学特征;付玉嫔等
研究了中缅木莲(M. hookeri)、大果木莲的花部结
构;刘国勇等分别取巴东木莲花蕾、聚合雌蕊柱头分
离提取蛋白,探索了开花前后其表达蛋白的差异。
潘跃芝对红花木莲(M. insignis )的花器官大、小孢
林 业 调 查 规 划
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形成和胚胎发育过程进行了
研究,表明在其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体形成过程
中未见异常现象;何子灿、孟爱平等分别对巴东木莲
及其近缘种乳源木莲、红花木莲的花粉母细胞减数
分裂过程和核型进行了比较研究,说明木莲属植物
核型比较稳定;鲁元学探讨了红花木莲、巴东木莲种
子休眠的生理及萌发特性,结果表明,巴东木莲种胚
发育不完全可能是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胚乳中萌
发抑制物是影响胚萌发的重要因素[8 - 13]。
3 生态学研究
3. 1 光合特性研究
曹永慧、谢安德等分别建立了乳源木莲叶面积
动态预测模型和 2 a生灰木莲(M. glanca)叶面积回
归方程;马小英等对红花木莲、香木莲、木莲、乳源木
莲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14]。
3. 2 群落特征研究
陈存及等对乳源木莲群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生
物多样性、生态位、种间竞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乳源木莲种群属随机分布,物种比较丰富;李晓东等
对巴东木莲的分布生境、群落特征及优势树种组成
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巴东木莲群落物种组成丰
富,区 系 成 分 复 杂,种 群 结 构 稳 定,呈 集 群
分布[15 - 16]。
3. 3 生物量及抗逆性研究
周光益等分析了海南木莲人工林生物量及其估
算模型;陈存及等研究了乳源木莲苗期生物量积累
过程及不同生长时期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
李俊贞等对 46 a 生灰木莲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
力进行测定,并建立灰木莲各器官生物量估测模型。
朱惜晨等对桂南木莲、红花木莲、乳源木莲等进行引
种育苗研究,结果表明,其苗木易遭受寒害程度为:
桂南木莲 <红花木莲 <乳源木莲;许涵等应用溶液
喷洒法,研究不同 pH 值模拟酸雨对乳源木莲的
影响[17 - 19]。
4 苗木培育及生长特性研究
4. 1 苗木培育研究
黄运平等分别以巴东木莲 3、4、7 和 20 a 生母
树进行嫩枝扦插繁殖,结果表明,最高生根率达
83. 3%,枝条生根能力随母树年龄增大而下降;王春
梅、包绍红等探讨了红花木莲的育苗繁殖技术,表明
直接点播在营养袋的出苗率为 70%,场圃出苗率为
60%,并提出了优良品系选育标准与繁育方法;方乐
金等以乳源木莲和红花木莲天然群体种子为材料,
研究其苗期动态生命过程,并探讨了遗传品质、环境
因子和种子千粒重、生活力对其幼苗存活率的影
响[20 - 21]。金国庆等对乳源木莲开展轻型基质容器
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乳源木莲苗木早期生长较慢,
在 7 种试验基质中纯泥炭土轻型基质最适合其生
长;蔡道雄等以 5 种基质配比处理进行灰木莲容器
苗培育试验,结果表明,以黄心土 50% + 松皮粉
25% + 表土 25% 处理的苗木质量和造林效果
最好[22]。
4. 2 生长特性研究
钟荣等通过对毛桃木莲 1 a 生播种苗的苗高生
长规律进行研究,用 Logistic方程拟合其苗高生长模
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育苗技术提供依据;朱祥锦的
研究表明,红花木莲 1 a生苗高、地径生长出现 2 个
高峰期;刘春霞等探讨了乳源木莲苗高年生长曲线;
李因刚等利用乳源木莲主要分布区 12 个种源开展
苗期遗传测定,系统研究了苗木叶片形态、根系特征
和干物质积累等性状的种源遗传差异;林文景对乳
源木莲 1 a生播种苗用主分量法进行分级,结合苗
木生产实际,将苗木分为 3 个等级;杨卫等对大果木
莲天然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枝叶的磷含量进行
了研究,为其人工培育提供了理论依据;王忠平揭示
了 9 a 生乳源木莲树高、胸径、冠幅、材积等生长规
律;李生等对 17 a生杉木和乳源木莲混交林中的乳
源木莲冠层特性与材积生长进行相关分析;韦善华
等探讨 46 a生灰木莲人工林生长和林分分布规律,
为合理保护和培育灰木莲人工林提供参考[23 - 28]。
4. 3 引种造林研究
陈东华、詹步清、刘国武、廖国华等分别开展了
乳源木莲人工造林试验及杉莲混交造林的生长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乳源木莲适应性强,育苗造林容易
成功,具有早期速生的特点,树干通直圆满,病虫害
较少,杉木与乳源木莲混交能够促进生长,不同间伐
措施和间伐期对混交林中的乳源木莲生长及树冠形
状有显著影响,用植物生长调节剂 GGR 6 号处理乳
源木莲蘸根造林,可提高造林成活率,修枝可以缓解
分叉现象的发生,提高木材质量;林文革等将乳源木
莲与白花泡桐以 8∶ l 星状混交,表明 2 个树种是很
好的混交组合;杨耀海等分析了灰木莲在云南的引
种表现,并总结栽培管理技术措施[29 - 32]。
·23· 第 39 卷
付建生,等:我国木莲属植物研究进展
5 化学成分研究
邱以祥等研究表明,木莲种子油中含有 16 种人
体必需的氨基酸,其中含量超过 1 mg /100 ml的有 9
种,占人体必需 l8 种氨基酸的 88. 8%;毕和平等采
用水蒸气法测定海南木莲枝叶中挥发油、总三萜酸
及生物碱含量,共鉴定出 49 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
量的 99. 99%,总三萜酸含量分别为 1. 95% 和
0. 47%,生物碱的含量为 0. 179%;台海川等对傣药
中木莲树皮中厚朴酚的含量进行了测定[33 - 35]。
6 讨论和建议
我国是木莲属植物分布中心,但许多种类已面
临濒危状态。国内学者对其遗传多样性、生殖生物
学、种群生态学、引种育苗造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取得了大量成果,但长期以来木莲属研究的种类
仅限于巴东木莲、乳源木莲、红花木莲、灰木莲、海南
木莲、木莲等少数几种,在其资源开发利用、优良品
种选育等方面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今后应采取有效
措施着重在资源保护利用、引种驯化和生态适应性
等方面进行研究,扩大其研究领域及栽培应用范围,
不断丰富我国木莲属植物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1]王淑华,周兰英,张旭,等 . 木莲属植物濒危现状及保护
策略[J]. 北方园艺,2010 (1):225-228.
[2]何敬胜,黄宏文 . 巴东木莲等位酶的遗传多样性[J].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3,21 (6):544-54.
[3]廖文芳,夏念和,邓云飞,等 . 华木莲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J]. 云南植物研究 ,2004,26(1):58-64.
[4]李因刚,周志春,范辉华,等 . 乳源木莲种源遗传多样性
和遗传分化[J]. 林业科学研究,2008,21(4):582-586.
[5]汤子春,李雪萍,陈发菊,等 . 濒危植物巴东木莲 RAPD
扩增反应体系的建立[J].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1):
20-23.
[6]魏小玲,曹福祥,陈建 . 海南木莲基因组 DNA 提取及 I
SSR反应体系的优化[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0,30(5):91-96.
[7]毛云玲,陈少瑜,韩燕,等 . 珍稀濒危植物大果木莲 IS-
SR - PCR反应体系的建立[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
(31):15163-15166.
[8]易宏,侯伯鑫,陈家法,等 . 永顺县落叶木莲花的形态学
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
(6):612-616.
[9]付玉嫔,陈少瑜,吴涛 . 濒危植物大果木莲与中缅木莲
的花部特征及繁育系统比较[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0,38(4):6-10.
[10]刘国勇,梁宏伟,陈发菊 . 巴东木莲雌蕊柱头蛋白的提
取与双向电泳分离[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3l
(3):393-396.
[11]潘跃芝,龚洵,梁汉若 . 濒危植物红花木莲小孢子发生
及雄配子体发育的研究[J]. 云南植物研究,2001,23
(1):85-90.
[12]陈发菊,梁宏伟,王旭 . 濒危植物巴东木莲种子休眠与
萌发特性的研究[J]. 生物多样性,2007,15(5):492
-499.
[13]何子灿,李晓东,李建强 . 濒危植物巴东木莲花粉母细
胞减数分裂观察[J]. 植物分类学报,2005,43(6):526
-532.
[14]马小英,焦根林 . 2 种木莲光合生理特性研究及光响应
校正模型的应用[J].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9):
14488-14491.
[15]陈存及,曹永慧,董建文,等 . 乳源木莲天然林优势种
群结构与空间格局[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1,21
(3):207-211.
[16]李晓东,黄宏文,李作洲,等 . 濒危植物巴东木莲的分
布及保护策略[J]. 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22(5):421
-427.
[17]周光益,曾庆波,林明献,等 . 海南木莲人工林生物量
及养分分配[J]. 林业科学研究,1997,10(5):453
-457.
[18]陈存及,刘春霞,陈长雄,等 . 乳源木莲苗木生物量的
研究[J]. 福建林学院学报,2004,24(2):107-110.
[19]李俊贞,秦武明,覃毓,等 . 灰木莲人工林生物量和生
产力的研究[J]. 福建林业科技,2011,38(1):1-5.
[20]黄运平,张安民,谭鉴锡 . 巴东木莲简易扦插繁殖技术
研究[J]. 林业科技,1998,23(3):10-11.
[21]方乐金,吴汝章 . 乳源木莲与红花木莲苗期动态生命
表[J]. 林业科学,2004,40 (5):213-216.
[22]金国庆,周志春,胡红宝,等 . 3 种乡土阔叶树种容器育
苗技术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5,18(4):387
-392.
[23]钟荣,郭赋英,徐志文,等 . 毛桃木莲 1 a 生播种苗的
年生长规律及育苗技术研究[J]. 江西林业科技,2008
(5):18-20.
[24]李因刚,周志春,金国庆 . 乳源木莲苗生长和形态的地
理种源分化[J]. 林业科学研究,2007,20(1):35-39.
[25]杨卫,司马永康,徐涛 . 大果木莲天然林地土壤特性及
其枝叶磷含量的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2006,35
(2):53-56.
[26]王冠玉,黄宝灵,唐天,等 . 灰木莲等 5 种林地春季土
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分析[J]. 安徽农业科
学,2010,38(28):15696-1569.
( 下转第 38 页)
·33·第 2 期
林 业 调 查 规 划
[2] Qiang S. The history and status of the study on crofton
weed(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a worst world-
wide weed[J]. Journal of Wuhan Botanical Research,
1998,16:366-372.
[3] Li ZY,Xie Y. Invasive Alien Species in China[M].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Beijing,2002:163.
[4] Xiang YX. The distribution,harmfulness and elimination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J]. Chinese Journal of
Weed Science,1991(4):10-11.
[5]杨文良,关文灵,毛昆明,等 . 冬樱花不同时期播种试验
[J]. 中国园艺文摘,2010(12):7-9.
[6]段晓梅,王自辉,樊国盛 . 云南冬樱花的群落特征及地
理分布[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8
(6):83-86.
[7]鲁萍,桑卫国,马克平 . 外来入侵种紫茎泽兰研究进展
与展望[J]. 植物生态学报,2005,29(6):1029-1037.
[8] Tripathi RS,Singh RS,Rai JPN. Allelopathic potential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a dominant ruderal
weed of Meghalaya[J]. Proceedings of Indian Academy of
Sciences,1981,47:458-465.
[9] Angiras NN,Singh SD,Singh CM (1989). Allelopathic
effects of some weeds on germination and growth of chick-
pea (Cicer ariet) [J]. Indian Journal of Weed Science,
1989,21:85-87.
[10] Zhao GJ,Ma YP. The investigation research on the distri-
bution and harmfulness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 in Yun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Weed Sci-
ence,1989,3 (2) :37-40.
[11] He AJ,Liu LH. Effect of water extract of Eupatorium ad-
enophorumon Spreng. the germination of several plants
[J]. Chinese Journal of Weed Science,1990(4) :35-38.
[12] Baruah NC,Sarma JC,Sarma S,Sharma RP. Seed ger-
mination and growth inhibitory cadinenes from Eupatorium
adenophorum preng.[J]. Journal of Chemical Ecology,
1994,20:1885-1892.
[13]钟声,段新慧,奎嘉祥 . 紫茎泽兰对 16 种牧草发芽及
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J]. 草业学报,2007,16(6):81
-87.
[14]侯太平,刘世贵 . 有毒植物紫茎泽兰研究进展[J]. 国
外畜牧学—草原与牧草,1999(4):6-8.
[15]马建列,白海燕 . 入侵生物紫茎泽兰的危害及综合防
治[J]. 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4):33-34.
[16]李丽,张无敌,尹芳 . 紫茎泽兰的各种利用研究[J].
农业与技术,2007,27(4):51-54.
[17]孙启铭 . 野生有机肥料资源紫茎泽兰的利用[J]. 农
业科技通讯,2002(4):28.
[18]许龙,阙劲松,杨晓安,等 . 昆明市植烟土壤养分丰缺
状况的初步分析[C],云南省烟草学会,2004:132

-138.
( 上接第 33 页)
[27]李生,曹永慧,陈存及 . 乳源木莲冠层特性与生长的相
关及通径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29(6):57-60.
[28]韦善华,覃静,朱贤良,等 . 南宁地区灰木莲人工林生
长规律研究[J].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5):174
-178.
[29]陈东华 . 不同间伐措施对乳源木莲生长的影响[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02,31(2):13-17.
[30]詹步清 . 乳源木莲生长动态初步研究[J]. 江西农业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2):255-259.
[31]林文革,童关坤,周东雄,等 . 乳源木莲与白花泡桐混
交造林效应[J]. 林业科技开发,2003,17(2):25-27.
[32]杨耀海,刘明义,常森有 . 灰木莲引种栽培试验研究
[J]. 西南林学院学报,2007,27(3):29-33.
[33]邱以祥,朱奇彪 . 木莲种子油中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成
份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4,18(1):92-93.
[34]毕和平,李行璐,刘炜,等 . 酸性染料比色法测定海南
木莲中的总生物碱[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9,22(2):160-164.
[35]台海川,林艳芳,彭霞,等 . RP—HPLC 法测定傣药木
莲树皮中厚朴酚的含量[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0
(9):68-70.
·83· 第 39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