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09-01-16; 修订日期:2009-08-0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人民政府自然科学联合基金(No.
U0632010)
作者简介:利奕成(1961-),男(汉族),河南郑州人 ,现为暨南大学生物医
药研究开发基地助理研究员 ,学士学位 ,主要从事生物医药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王一飞(1963-), 男(汉族),河南郑州人 , 现任暨南大学
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博士学位 , 主要从事新药
研究工作.
千金藤属植物地不容和云南地
不容中多糖和葡聚糖的含量测定
利奕成 ,杨 珂 ,黄 立 ,樊 化 ,张美英 ,王一飞*
(暨南大学生物医药研究开发基地 ,广东 广州 510632)
摘要:目的 千金藤属植物具有良好药用价值 , 许多研究表明其含有丰富的生物碱成分 , 但对该属植物其他成分的研究
很少。对千金藤属植物非生物碱成分的组成和活性的研究 , 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该属植物的药效和药理作用。方法
从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地不容 StephaniaepigeaeH.S.Lo及云南地不容 StephaniayunnanensisH.S.Lo中 , 采用苯酚硫酸
测定法 、铜试剂沉淀测定法分别测定地不容和云南地不容中的总多糖和葡聚糖的含量。 结果 地不容和云南地不容中分
别含有 25.14%, 13.66%的总多糖及 1.00%, 0.71%的葡聚糖。结论 苯酚硫酸法和铜试剂沉淀法联合使用 , 为该植物多
糖的分离纯化及多糖成分的结构 、活性研究提供可行手段。千金藤属植物的葡聚糖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提示可对地不容
的多糖成分做活性筛选研究。千金藤属植物的药用价值较高 ,目前对地不容的生物碱成分研究比较透彻 , 但对其非生物
碱成分研究仍处于空白 ,此项研究将有助于推动其药用价值的开发。
关键词:地不容; 云南地不容; 多糖; 葡聚糖; 含量测定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9)12-2921-02
ContentDeterminationofPolysaccharidesandGlucansinStephaniaepigeaeH.So.Lo
andStephaniayunnanensisH.S.Lo.
LIYi-chen, YANGKe, HUANGLi, FANHua, ZHANGMei-ying, WANGYi-fei*
(BiomedicalResearchandDevelopmentCenter, Jinan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2, China)
Abstract:ObjectiveStephaniaisvaluableinoficinalusing.ItwasindicatedinmanyresearchesthatStephaniacontentsis
plentyofalkaloid.Othercompositionshavescarcelybeenstudied.Thestudyonnon-alkaloidcompositionswouldhelpusto
comprehenditspharmicefects.MethodsExtractedpolysaccharidesfromMenispermaceaeStephaniaepigeaeH.S.Loand
StephaniayunnanensisH.S.Lo.Determinedthecontentsoftotalpolysaccharidesandglucans.ResultsTheresultsofexperiments
indicatedthattherewere25.14% totalpolysaccharidesinStephaniaepigeaeH.S.Loand13.66% inStephaniayunnanensisH.
S.Lo., while1.00% glucansinStephaniaepigeaeH.S.Loand0.71% inStephaniayunnanensisH.S.Lo..ConclusionAnef-
fectivetechniqueisprovidedtopurifyandseparatethepolysaccharidesofStephaniaintheseexperiments.Stephaniaisakindof
officinalherb.Thestudyonalkaloidissuficient, butitisvoidontheresearchofnon-alkaloidcompositions.Thisstudyishelp-
fultodeveloptheoficinalusingoftheStephania.
Keywords:Stephaniaepigeae; Stephaniayunnanensis; Polysaccharides; Glucan; Contents
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有较好的药用价值 ,国内外都有相关报
道。该属植物约 60种 ,我国有 39种和 1变种 , 20世纪 60年代科
学家对其有效成分产生了兴趣 ,大量研究工作表明该属植物含有
丰富的生物碱成分 , 但对该属植物其他成分的研究还较少见报
道 , 国内曾报道对千金藤属植物粉防己地上部分分离得到两个双
黄酮化合物 、β -谷甾醇和正三十五烷 [ 1 , 2] , 从其根部还分离到两
种葡聚糖 [ 3] 。由于千金藤属植物的良好药用价值 , 对其非生物
碱成分的组成和活性的研究可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该属植
物的药效和药理作用 。
地不容和云南地不容为防己科千金藤属下的两种药用植物。
地不容 StephaniaepigeaeH.So.Lo为云南著名的传统中草药 , 民
间常以山乌龟 、金不换 、地胆 、白地胆称之。其味苦 、辛 , 性寒 , 有
小毒 , 具有清热 、解毒 、镇静 、止痛 、理气等功能;民间用于治疗风
湿骨痛 , 胃痛 ,毒蛇咬伤等 。研究表明地不容含有轮环藤宁 、千金
藤素 、箭毒碱和异紫堇定碱 [ 4]等生物碱成分。云南地不容
StephaniayunnanensisH.S.Lo的块根含有颅痛定(rotundine)和
青藤碱(sinomenine),前者有镇静作用 , 后者有肌松作用 [ 5] 。
我们采集地不容和云南地不容的块根 ,用苯酚硫酸法对其总
多糖含量进行测定 ,同时采用铜试剂沉淀法对其具葡聚糖结构的
多糖进行了含量测定。为该两种植物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多糖成
分的结构 、活性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1 材料与设备
地不容和云南地不容药材购自云南永仁药材有限公司 ,经本
实验室王治平鉴定为防己科千金藤属植物地不容 Stephania
epigeaeH.So.Lo和云南地不容 StephaniayunnanensisH.S.Lo
的新鲜块根 ,切片干燥后备用;重蒸苯酚(北京鼎国生物技术发
展中心),标准葡萄糖 , 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 , 实验用水为单蒸
水。电子分析天平(瑞士 SartoriusBP221S), 核酸蛋白仪(美国
BeckmanDU600),台式冷冻离心机(德国 universal32R)。
·2921·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9VOL.20NO.12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第 20卷第 12期
2 方法与结果
2.1 标准溶液与标准曲线制备
2.1.1 标准葡萄糖溶液的配制 精密称取干燥至恒重的葡萄糖
0.498 8 g,置 50 ml量瓶中 , 加水溶解 , 定容 , 作为葡萄糖标准储
备液(9.976g/L)。取储备液 1ml,置 100 ml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
刻度 , 摇匀 ,配成浓度为 99.76 mg/L的标准葡萄糖溶液备用。
2.1.2 5%苯酚试剂的配制 称取重蒸酚 5.0g, 置 100ml棕色容
量瓶中 , 加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 ,放冰箱备用。
2.1.3 标准曲线制备 精密量取 99.76 mg/L的标准葡萄糖溶液
0, 0.10, 0.20, 0.40, 0.60, 0.80, 1.00 ml分别置于具塞试管中 ,准
确补水至 2.0 ml,再分别加入 5 %苯酚溶液 1.0 ml, 在旋转混合
器上混匀 , 小心加入浓硫酸 10.0 ml, 于旋转混合器上混匀 , 置沸
水浴中煮沸 2 min, 冷却后在 485 nm波长处测定其最大光吸收
值 , 同时以水做空白 , 以吸光度为纵坐标 , 糖浓度为横坐标 , 得标
准曲线 , 经计算回归方程为 A=7.6094 C-0.0224, r=0.9980(n
=7),葡萄糖浓度在 4.988 ~ 49.88 mg/L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
的线性关系。
2.2 苯酚硫酸法测定总多糖含量
2.2.1 样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已经干燥好的药材粉末 1 g,置
圆底烧瓶中 , 加 50 ml水 , 加热回流 1 h, 稍冷即过滤 , 滤液置 50
ml量瓶中 ,加水稀释至刻度 , 摇匀。精密量取上述溶液 5 ml, 置
于 80ml离心管中 ,加无水乙醇 20 ml, 混匀 5 min后 , 以 3 000 r/
min离心 5 min, 弃去上清液。残渣用水溶解并定容至 10 ml, 混
匀 , 即得样品测定母液。取母液 1ml, 置 25 ml量瓶中 , 加水稀释
至刻度 , 即得样品测定液。
2.2.2 样品含量测定 精密吸取样品测定液 2.0ml加入具塞试
管 , 照 “ 2.1.3”项下自 “加入 5 %苯酚溶液 1.0 ml”起 , 依法测定
吸光度 , 随行空白 ,计算。结果见表 1。
2.2.3 回收率 精密称取药材粉末 0.5g, 共 3份 ,分别精密加入
标准葡萄糖溶液 2 ml(63.05 g/L), 按上述方法测定 , 计算回收
率。地不容总多糖的平均回收率为 95.81%, 云南地不容总多糖
的平均回收率为 93.22%。
2.3 铜试剂沉淀法测定葡聚糖含量
2.3.1 试剂 ①氢氧化钠溶液(100 g/L):称取 100 g氢氧化钠 ,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 1L, 加入无水硫酸钠至饱和 ,备用。 ②铜试剂
储备液:称取 3.0gCuSO4· 5H2O, 30.0 g柠檬酸钠 , 加水溶解并
稀释至 1 L,混匀 ,备用。 ③铜试剂溶液:取铜试剂储备液 50 ml,
加水 50ml, 混匀后加入固体无水硫酸钠 12.5 g并使其溶解。临
用新配。 ④洗涤剂:取水 50 ml,加入 10 ml铜试剂溶液 、 10 ml氢
氧化钠溶液 , 混匀。 ⑤硫酸溶液(10 %):取 10 ml硫酸加入到 80
ml左右的水中 ,混匀 , 冷却后稀释至 100 ml。
2.3.2 样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已经干燥的药材粉末 1 g, 置圆
底烧瓶中 , 加 50 ml水 , 加热回流 1 h,稍冷即过滤 , 滤液置 50 ml
量瓶中 , 加水稀释至刻度 , 摇匀。 精密量取上述溶液 5 ml, 置于
80 ml离心管中 , 加无水乙醇 20 ml,混匀 5 min后 , 以 3 000 r/min
离心 5 min, 弃去上清液。残渣用水溶解并定容至 10ml, 混匀 ,取
该溶液 2 ml,置于离心管中 , 加入 100g/L氢氧化钠溶液 2.0 ml,
铜试剂 2.0 ml,沸水浴中煮沸 2 min, 冷却 , 以 3000 r/min离心 5
min,弃去上清液。残渣用洗涤液数毫升洗涤 , 离心后弃去上清
液 , 残渣用 10 %硫酸溶液 2.0 ml溶解并转移至 10 ml容量瓶中 ,
加水稀释至刻度 ,混匀 , 即得样品测定液。
2.3.3 样品含量测定 精密吸取样品测定液 2.0 ml加入具塞试
管 , 照 “ 2.1.3”项下自 “加入 5 %苯酚溶液 1.0 ml”起 , 依法测定
吸光度 ,随行空白 , 计算。结果见表 1。
表 1地不容和云南地不容中总多糖和葡聚糖含量测定结果
%
品名 总多糖含量 葡聚糖含量
地不容 25.14 1.00
云南地不容 13.66 0.71
n=3
2.3.4 回收率 精密称取药材粉末 0.5 g,共 3份 , 分别精密加入
标准葡萄糖溶液 1 ml(63.05 g/L), 按上述方法测定 , 计算回收
率。地不容葡聚糖的平均回收率为 90.6 %,云南地不容葡聚糖
的平均回收率为 92.74 %。
上述实验结果表明 ,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两种药材中的总多
糖含量以及采用铜试剂沉淀法测定药材中的葡聚糖含量是稳定
可行的 。
3 讨论
苯酚硫酸法是最常用的测定粗多糖含量的一种方法 ,其测定
值可反映样品中粗多糖的总含量。由于地不容和云南地不容采
用的是块根作为药用部分 ,因此用苯酚硫酸法测定的总多糖含量
中存在淀粉等物质的干扰。使用铜试剂沉淀法 ,可排除淀粉类物
质对测定的干扰 ,将具有葡聚糖结构的多糖沉淀下来 , 测定药材
中葡聚糖的含量。
董群等 [ 3]从千金藤属植物汉防己根的热水提取液中分离出
2个葡聚糖 , 通过免疫药理试验发现其具有一定的免疫促进作
用。实验结果表明其同属植物地不容和云南地不容的根块茎中
也含有一定量的葡聚糖 ,其活性如何 ,需要对地不容和云南地不
容的多糖成分进一步分离纯化后进行活性筛选。
对地不容和云南地不容的生物碱成分研究目前已经比较透
彻 , 但对其非生物碱成分研究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 由于该类植物
的药用价值较高 ,对其非生物碱化学成分的全面 、深入的研究将
进一步提高它们的药用价值。
参考文献:
[ 1 ] 马养民.千金藤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 J] .西北林学院学报 ,
2004, 19(3):125.
[ 2 ] SiD, ZhongD, ShaY, etal, Biflavonoidsfromtheaerialpartof
Stephaniatetrandra[ J] .Phytochemistry, 2001, 58:563.
[ 3 ] 董 群 , 张志毅,林 颖 ,等.汉防己多糖的研究[ J].生物化学与
生物物理学报 , 1995, 27(3):261.
[ 4 ] 邓业成 , 徐汉虹.广西地不容块根生物碱成分研究 [ J].广西师范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22(4):73.
[ 5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 ,第 3卷 [ M] .北京:科学
出版社 , 1983:250.
·2922·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第 20卷第 12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9VOL.20NO.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