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西北药学杂志 1 9 9 9 年 12 月 第 14 卷 第 6 期
· 综述 ·
甘肃鼠尾草属植物研究概况
史彦斌 薛 明 杨永健 ` 崔 颖 (中国农业
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 兰州 7 3。。0 0)
鼠尾 草属 ( S al l v’ a L . ) 植 物 隶 属 于 唇 形 科
( L ,lb l’a at ` ) 。 全世界约有 1 0 5。 余种 , 遍布温暖地带 。
我国约有 83 种 , 25 变种 , 9 变形 〔” 。 《中国药典 》仅收
载丹参 S a l v i a , ,; i l ri o r , , h i z a B u n g e 一种 。 我 国各地
作丹参药用的鼠尾草属植物近 30 多种 〔` 〕 , 其中甘西
鼠尾草 S a l v i a P r z e二 a l s k i i M a x im . 分 布较 广泛 , 资
源亦较丰富 。 近年 ,丹参需求量 日趋增加 ,其原料面
临供不应求的趋势 。 根据 “ 亲缘关系相近的药用植物
类群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 的规律 ,现将
分布于甘肃的鼠尾草属植物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
l 甘肃鼠尾草属植物的研究概况
文献报道涉及甘肃分布的 鼠尾草属植物有 10
种 , 5 变种〔 2〕 。 具体见表 (I 除 4 变种有待确定外 ) 。
表 1 甘肃鼠尾草属植物种类 、分布与丹参酮 u ` 含量
植 物 名 分 布 丹参酮 I
人
(% )
文 献 备 注
1士西鼠尾草 S a l o i a
P
z二 。留 a l、走11入4a x im .
康县、 徽
县、 文县、
舟曲 拟 ,0 代丹参或作秦夕艺少11
褐毛甘西以尾草&
P
护二 e w a l s关11 M a x in一
v a r
. 刀之 a l孟 d a z万,20了洲刀£
( Di
e ls ) St ib
.
丹 参 S a l o i a
。 211210 ,一火i : a Bu n g e
粘 毛 鼠 尾 S a lv ia
,
一。乙0 1心侧 s盛11M a x im .
长冠 鼠尾 草 Sal “ 。
PI。 : t , a l: z六o id o s G r iff .
荔枝草 s a lv ia 户ze l} oi a
R B
r
.
浙 皖 丹 参 s al “ 。
5 11 ,i oa M ig
o
秦岭鼠尾草 S a lo ia
P i
a s o z左11M a x im .
黄 鼠 狼 花 S a zv ia
l ,丁e u : Pis F r a n eh
鄂 西 鼠 尾 草 .S
争户才泣二、廿刀 10双 ,I亡2 止口 J之区
H e m s l
荫生鼠尾草 S a z。茗a
u l , ,乙,视 21似 H a n e e
甘肃东部 0 . 5 3 3份 同上
甘肃
舟曲、眠县
0
.
3 2
0
.
0 1
丹参正品
代丹参用
2 甘西鼠尾草的化学成分
甘西 鼠尾草别名甘肃丹参 ,其化学成分的研究
起源于 70 年代后期 。 因其与常用中药丹参的化学成
分类同 ,近年来受到 了植物化学 及中药工作者的普
遍重视 。 其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研究取得了一定
进展 。甘西鼠尾草的活性成分主要包括二菇醒类 、 三
菇及踢类 、 葱醒 、 酚酸及烷烃化合物等 。
2
.
1 二菇醒类 在对 鼠尾草属植物的研究中发现 ,
分布于欧 、 亚洲的该属植物几乎均属 弧隔 鼠尾草亚
属 ( s u b g . S a l v i a ) 和荔 枝草亚属 ( s u bg . S c l a r e a ) ,
其化学成分主要是二菇类松香烷型化合物 〔` 5〕 。 黄秀
兰研究了 79 种该属植物根的二菇醒化学成分 , 认为
丹参二菇醒类化合物可作为 鼠尾草属植物的特征性
成分 , 报道甘西 鼠尾草中丹参酮 蓝 A , 次 甲丹参醒及
丹参酮 I 的含量 (纬 )分别为 0 . 3 5 , 0 . 0 2 , o · 1 2〔` 。〕 。 徐
学民等人从川产甘西鼠尾草 (藏药红秦芙 ) 中分离并
鉴定 了 9 个化合物 ,除黄秀兰报道的 3 个化合物外 ,
其余为丹参酸酷 、 隐丹参酮 、 轻基丹参酮 、 紫丹参甲 、
乙素 、 1 , 2一二氢丹参酿 〔, ’ ` , 。 王宁等分离得到丹参新
醒 乙 、 丹参内醋 、 二氢丹参酮 、 丹参酮 I B 、 去甲丹参
酮 〔 ” 。 我室从甘西 鼠尾草中分离并鉴定了丹参醛及
其他 n 个已知二菇醒类化合物 〔` , , 。
2
.
2 三菇、 街类及其他 w an g N 等从甘西鼠尾草
中分得 件谷街醇 、齐墩果酸 、 p r z e w a n o ie A 、 B 〔 5〕 。 L u
X Z 等人从甘西 鼠尾草中获得葱酮类 化合物 p r z e -
w a l s k i n o n e B 及 : i g a n e i n 〔 6〕 。 从该属植物的水溶性成
分 中分离并得到甘西 鼠尾草酸 乙和丙 , 其结构为阿
魏酸和异阿魏酸 的丙二酸酷衍生物 〔`的 。 我室从脂溶
性成分中分得一淡黄色油状物 , 经鉴定为正二十七
烷 。
君’ 代丹参用
`君 代丹参用
: :
, 代丹参用
人以
天水
甘肃南部 一 10 . 1 1
甘肃 11 , 1 4 一
* 兰 州医学院药学系
参考文献
1 周荣汉主编 . 中药资源学 . 北京 :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1 9 9 3
:
4 4 1~ 4 4 2
2 马志刚 ,杨永健 ,谢均 ,等 . 甘肃鼠尾草五种植物根的鉴
定 . 兰州医学院学报 , 1 9 9 3 , 1 9 ( 4 ) : 2 1 2
3 连文淡 ,童玉赘 ,冯瑞芝 ,等 . 丹参资源利用的初步研究 .
中草药通讯 , 1 9 7 8 , ( 8 ) : 4 1
4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 . 秦岭植物志 . 北京 :科学
技术出版社 , 1 9 7 6~ 1 9 8 5 : 2 5 8~ 2 6 5
5 W
a n g N
,
N i w a M
.
T
r i t e r p e n o i d s f r o m S a l v ia
P rz
e切 a ls k i i . P h ) t o c h e ,材 i s r r 少 , 1 9 8 8 , 2 7 ( 1 ) : 2 9 9
6 L u Z X
,
N
a o k i H
.
A n t h r a q u i n o n e s f r o m S a l v j a
P rz
e w a l s k i i
.
P h少 z o c h e , , , is t r 。 , , 1 9 9 2 , 3 1 ( 2 ) : 7 0 8
县肃文甘徽
西北药学杂志 1 9 9 9 年 1 2月 第 14 卷 第 6 期
7 徐学民 , 肖悼殷 . 藏药红秦芙化学成分的研究 (第 1 报 ) .
中草药 , 1 9 8 2 , 2 3 ( 2 2 ) : 5
8 徐学民 , 肖悼殷 . 藏药红秦芙的研究 ( l ) . 中草药 ,
1 9 8 4
,
1 5 ( 1 )
:
1
9 王宁 , 罗厚蔚 . 藏药红秦芙的研究 . 中草药 , 1 9 8 9 , 2。
( 4 )
:
7
10 黄秀兰 ,杨保津 ,胡之璧 . 鼠尾草属植物的二菇醒类化
合物和它在分类学上的意义 . 植物分类学报 , 1 98 1 , 19
( 4 ) : 4 2 1
1 云南省植物研究所 . 中国植物志 . 第 “ 卷 .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 1 9 7 7 : 7 9~ 1 9 4
12 江苏新医学院编 . 中药大辞典 . 上册 . 上海 :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 , 1 9 7 9 : 4 7 9
13 谢宗万 , 余友芬主编 . 全国中草药名鉴 (上册 ) . 北京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 9 9 6 : 93 8
1 4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编 . 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第 3
册 . 北京 :科学出 J跤社 , 1 9 5 5 , 6 6 7~ 6 7 5
1 5 E s q u iv e l B
,
O e h o a J
,
C
a r
d
e n a s J
, e t a l
.
C l
e r o
d
a n e -
t y p e d i t
e r p e n o id
s
f
r o
m S
a l v i a s o u s a e
.
P h。 ,l o c h e , ,: 15 2 , 少 ,
1 9 8 8
,
2 7 ( 2 )
:
4 8 3
16 鲁学照 · 甘西鼠尾草乙和丙的分离与结构的研究 . 中
国中药杂志 , 1 9 9 5 , 3 0 (增刊 ) : 5
(收稿 : 1 9 9 9一 0 5一 0 6 )
乙肝疫苗研究进展
何 水 龙 陈 华 (浙江省诸暨 市药品检验所 诸 暨
3 1 1 8 0 0 )
乙型肝炎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之一 。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测 ,全球至少有 3 . 5 亿人携带乙
肝病毒 ;大部分肝癌病人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 。 鉴
于对 乙型肝炎 、 特别是慢性乙肝的治疗效果还不够
满意 , 故普遍接种乙肝疫苗是减少 乙型肝炎病人的
有效办法 。 现简要介绍乙肝疫苗研究进展如下 。
1 第一代乙肝疫苗 〔, ,
第一代乙肝疫苗为血源疫苗 , 采用无症状带毒
者 ( H B s A g 阳性 )血浆为原料制备 。 由于提取方法不
同 ,所得成分也有差别 ,但均含提纯的 2 2n m 小颗粒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2〕 。 血源乙肝疫苗对控制乙肝流
行曾起 了很大的作用 ,但是存在以下不足 : ①随着高
危人群被免疫接种以及病人 多不愿供血致血源困
难 。 ②疫苗需经黑猩猩安全试验 ,成本高 , 生产周期
长达 65 周 。 ③倘若灭活不彻底 , 有引起艾滋病和 甲 、
乙 、 丙 、 丁 、 戊等型肝炎传播的危险 。
2 第二代乙肝疫苗
8。 年代 以来开始研制第二代 乙肝疫苗 , 系将 S
基 因编码 的 2 6 个氨基酸 产物 装配而成 的抗原颗
粒 ,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在哺乳动物细胞和重组酵母
中均能表达 〔 3 , ` 〕 。 因其有效成分仅为乙肝病毒包膜的
主蛋 白 , 经多年应用后 ,也发现了一些 问题 : 在一般
情况下 , 约有 10 %成人不产 生应答 ; 另外有 5 % ~
1 0%接种者抗 一 H B s 水平低于 1 0 U / L川 ,低 应答者
不能获得完全保护作用 。
3 第三代乙肝疫苗
乙肝病毒包膜主要由 S 抗原和前 5 1 、 前 S : 抗原
组成 。 前 5 2 抗原附在 H sB A g 肤键 N 末端前面的抗
原决定簇 ,免疫原性较 H sB A g 强 ; 前 S , 抗原附在中
蛋 白 N 末端前面的抗原决定簇 , 能增强 H B 、 A g 的
免疫原性 。 美国 M e d e v a 制药公司率先用重组哺乳
动物细胞成功地表达了包含 S 抗原和前 5 1 、 前 S : 表
位的第三代重 组疫苗 , 经 1 9 9 6 年 ~ 1 9 9 7 年 班期 临
床试验证实 , 它能诱导更高的血清 阳转率和抗体应
答 , 于 1 9 9 8 年在美国和欧洲等地申请上市 。 惠静毅
等用截短一半的前 5 1 ( 2 1 ~ 4 7 位肤段 ) 和前 5 2 ( 1 2 0
~ 1 4 6 位肤段 )基 因片段分别与 S 基因的 5 ,端和 3’
端融合 ,采用哺乳动物细胞成功地表达了同时具有
前 5 1 、 前 S : 和 S 抗原性的颗粒 ,并对颗粒的纯化和
预防免疫效果作进一步的研究 〔 6 , 。
4 展望
第三代乙 肝疫苗免疫效果 比较理想 ,然而仍存
在投资巨大 、 设备复杂 、 产量较低 、 功能单一 、 保存和
使用不便等不足 。科学家正在加以改进 , 比较有希望
的是 :具多功能的治疗性乙肝疫苗 〔, , , 高效 、 简便 、 廉
价的乙肝核酸疫苗 ; 乙肝 一甲肝 、 乙肝一丙肝 、 乙肝 一流
感等多价联合疫苗 。 笔者认为 , 通过药剂学方法 ,制
成 口服或经皮吸收的乙肝疫苗也可能是一条途径 。
另外 , 选择蔬果表达系统和 动物乳腺表达系统开 发
口服乙肝疫苗的研究也在进行 。 张靖溥等 〔幻用显微
注 射法将连有 乙肝疫苗基因`的牛 。 一 s , 酪蛋 白调 控
区基 因序列注入山羊单 细胞期受精卵雄原核 , 在转
基 因山羊乳腺 中获得了乙肝疫苗表达 。 M as on 等借
助土壤杆菌介导的基因转移技术 , 用携带 乙肝疫苗
基 因的质粒转化番茄植物 , 生产 出首例番茄 乙肝疫
苗 。 其他学者又相继培育出含乙肝疫苗的转基 因香
蕉 。 可是 ,这些研究还面临一些 问题 : 如 口服乙肝疫
苗在胃肠道降解 ;动物转基 因成功率低 ;植物疫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