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中国特有八角莲属的研究进展



全 文 :·专题综述· 北方园艺 2008(10):78~ 80
第一作者简介:陈伟(1982-),男,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
E-mail:chenwei176@mail.ynu.edu.cn。
通讯作者:马绍宾。
收稿日期:2008-04-24
中 国 特 有 八 角 莲 属 的 研 究 进 展
陈  伟 , 张建 博 , 马 绍宾
(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1)
  摘 要:八角莲属隶属小檗科 ,为我国特有属。在回顾和总结前人大量研究资料的基础上 ,
对八角莲属植物在生态习性 、形态与解剖学 、细胞学 、发育生物学 、繁殖生物学 、系统学 、遗传学 、化
学成分 、资源利用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中国;八角莲属;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S 5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09(2008)10-0078-03
  八角莲属(Dysosma),又名鬼臼属 ,隶属小檗科(Ber-
beridaceae),为我国特有属[ 1] 。八角莲属植物是我国传
统的民间常用药 ,具有清热解毒 ,祛痰散结的功效 ,临床
用于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乙型脑炎 ,腮腺炎 ,痈肿疔疮 ,
咽喉肿痛 ,跌打损伤 ,风湿痹 ,毒蛇咬伤。近年来的研究
表明 ,八角莲属植物普遍含有鬼臼毒素 ,鬼臼毒素既是
治疗尖锐湿疣的优良药物 ,亦是合成多种抗癌药物的前
体[ 2-3] 。
1 种类及生态习性
八角莲属植物约有9个种[ 1 , 4-5] ,分别为西藏八角莲
(Dysosma tsayuensis), 六角莲(Dysosma pleiantha),川
八角莲(Dysosma delavay)[ 6] , 八角莲(Dysosma ver-
sipellis),小八角莲(Dysosma di f formis),云南八角莲
(Dysosma aurantiocaulis),贵州八角莲(Dysosma majo-
rensis),秕鳞八角莲(Dysosma furf uracea),利川八角莲
(Dysosma lichuanensis)。
八角莲属植物分布于北纬 23°~ 32°与东经 94°~
122°之间 ,喜欢生长在常绿阔叶林或落叶阔叶林下 ,海拔
300 ~ 3 500 m 之间 ,但不同类群具有其自身的适宜范
围。该属植物的生长地为清凉湿润环境条件下的山地
棕壤 ,土层厚一般为70~ 80 cm ,腐殖质层厚约4 ~ 7 cm ,
pH值为 4.5 ~ 6之间[ 7] 。
庄平等[ 8] 对峨眉山八角莲属植物的调查发现 ,八角
莲属原始及变异类型分布集中 ,种间垂直替代现象明
显 ,对于阴湿环境及肥沃 、酸性 、多砾质土壤环境反应出
一定程度的共同要求;不同种类在生长节律 、特性 、花粉
育性 、花粉发芽条件以及自然繁殖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
差别。
2 形态学与解剖学
2.1 叶表面
苏应娟等[ 9] 对八角莲 、六角莲 、小八角莲 、利川八角
莲的叶表皮进行研究 ,发现 4种植物叶表皮结构大体相
似 ,具有上表皮无气孔这一共同特征 ,但各种之间存在
一定的差别 ,它们的上、下表皮细胞形状 、大小不同 , 气
孔数也不同。张敏等[ 10] 也对 7种八角莲属植物及 2种
近缘植物的叶表面进行电镜扫描观察 ,发现 9种植物上
下表皮的电镜扫描特征均不同 ,并列出检索表。
2.2 解剖学
通过对八角莲 ,小八角莲和利川八角莲的根、根茎、
茎和叶的显微构造研究 ,发现八角莲属植物茎部构造不
同于一般双子叶植物的茎 ,近皮层有 8 ~ 22个大小不等
外韧维管束排列成环状 ,而髓内又有 3 ~ 6个内轮维管
束 ,整个茎的轮廓类似于单子叶植物的散生微管柱(中
柱);根、根茎及叶的构造类似于一般双子叶植物[ 11] 。
2.3 花粉形态研究
八角莲属植物的花粉长球形 ,近球形及扁球形 ,极
面观为三裂圆形 , 大小为 50(40 ~ 52.5)μm ×32.5
(27.5 ~ 37.5)μm ,外表为网状饰纹。张金谈[ 12] 根据小檗
科各属的花粉特征列出了分属检索表。苏应娟[ 13] 应用
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 ,对八角莲 、六角莲 、小八
角莲和利川八角莲的花粉作了比较观察 ,找出了它们的
鉴别特征。应俊生[ 7] 则根据八角莲属植物花粉特征编
写出了八角莲花粉形态分种检索表。
3 细胞学研究
李林初[ 14]首次报道了六角莲的核型为“2A” ,发现
与桃儿七和足叶草核型比较接近 ,并以六角莲的最为原
始。张定成等[ 15] 报道了八角莲的核型 ,并比较了八角莲
和六角莲的核型 ,二者的染色体由四对具中部着丝点染
色体 、一对具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一对具端部着丝点
染色体组成 ,各有一对染色体具有次缢痕 ,八角莲的次
缢痕在第3对染色体的长臂上 ,六角莲的次缢痕在第1
对染色体的短臂上 ,二者均属较对称的“2A”核型。演化
78
北方园艺 2008(10):78 ~ 80 ·专题综述 ·
趋势是八角莲—六角莲。马绍宾等[ 16] 报道了川八角莲
的核型 ,而报道的八角莲的核型与前人的结果有一定的
差异。
八角莲属同小檗科鬼臼亚科其它 3属植物的核型
极为相似 ,染色体数目均为2n=12 ,由8条m或 sm ,2条
st以及 2条 t染色体组成 ,反映了该类植物的亲缘关系 ,
在核型的对称性方面 ,八角莲属居中[ 16] 。
4 发育生物学
黄衡宇等[ 17-18] 先后报道了八角莲小孢子发生和雄
配子体形成的过程以及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形成的
过程。八角莲花药为四室 ,药壁发育方式为双子叶型;
药室内壁有带状加厚现象;绒毡层细胞二层;多孢原;小
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四分孢子
多为四面体形;成熟花粉粒为二细胞 ,呈圆形 ,具三孔
沟。八角莲的胚珠为双珠被 ,多为厚珠心胚珠 ,胚珠多
为横生 ,少数为弯生;边缘胎座 ,子房一室 ,多胚珠 ,珠孔
由两层珠被共同形成 ,呈“之”字形;多为单孢原;大孢子
母细胞有两种发生方式;胚囊类型为蓼型;成熟胚囊中 ,
二个极核在受精前合并为次生核;三个反足细胞不发
达 ,较早退化;“品”字形卵器极性明显 ,其中卵细胞与助
细胞极性相反;助细胞发达且具吸器功能。
在自然条件下 ,川八角莲从种子萌发到首次开花约
需5 ~ 6 a ,性成熟植株的花在植株开花前 1 a 夏秋交接
之际7月底 8月初就已开始分化 ,形成花原基 ,至11月
中、上旬营养生长结束时花的各部分在形态上已分化完
全。次年春天 ,当在花芽萌动并露出地面2~ 4 cm时 ,小
孢子开始进行减数分裂 ,在花露出花瓣时花粉已发育成
熟;从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开始到雄配子体发育成
熟 ,需 6~ 7d [ 19] 。
5 繁殖生物学
八角莲属的传粉方式为自花授粉 ,每株植株在花蕾
时可有 5 ~ 17朵花 ,但到开花时 ,一般只有5 ~ 10朵能正
常开放。每朵花平均可有胚珠 40粒左右 ,变异范围在
6~ 70之间 ,果实成熟后 ,可有发育良好的种子 1 ~ 60
粒 ,平均为20粒左右[ 20] 。
川八角莲的繁殖方式目前研究较透彻。川八角莲
只进行有性生殖 ,为自花受粉植物。川八角莲在形态上
具有许多与自花授粉相适应的特征 ,如花无蜜腺 、雄蕊
较雌蕊长 、花期短 、花粉粒大而光滑 ,花萼 、花瓣及雄蕊
在花开放过程中一直交织在一起 ,传粉媒介不能进入花
内为其传粉等。但是它同时亦具有许多与异花授粉相
适应的特征 ,如花大而艳丽 ,花下垂 、先花后叶 、具根状
茎。说明川八角莲的祖先可能是异花授粉。由于川八
角莲花的构造没有与传粉方式相适应 ,造成川八角莲在
自然条件下结实率很低且结实率不稳定 ,不同种群 、同
一种群内不同片丛间结实率差异较大。川八角莲果实
与种子的近距离散布主要通过重力和蚂蚁 ,远距离散布
主要通过鸟和啮齿类食用果实来进行[ 19] 。
6 系统发育
八角莲属隶属于鬼臼亚科 ,我国是鬼臼亚科植物的
多样性中心和分布中心 ,鬼臼亚科植物的现代地理分布
格局是由于第三纪以来替代分布和长期隔离的结果;在
鬼臼亚科植物中 ,以山荷叶属最为原始 ,它通过两条方
向演化 ,一是保持其原来的异花授粉方向演化为足叶草
属 ,另一方向是转向自花授粉 ,自山荷叶属演化为八角
莲属 ,然后再演化为桃儿七属[ 20] 。
八角莲属内 ,苏应娟等[ 21]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
离八角莲属4种植物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 ,并采用薄层
扫描和排序分析法 ,对其亲缘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结
果表明 ,六角莲与八角莲 、小八角莲 、利川八角莲的亲缘
关系较远 ,小八角莲 、八角莲与利川八角莲亲缘关系较
近。应俊生[ 7]通过比较八角莲属雄蕊和花瓣 ,根据雄蕊
的一般进化趋势认为川八角莲是该属较为原始的类型 ,
并且这一结论与其在花粉形态上具有模糊的颗粒状纹
饰的特点是一致的。张定成等[ 15] 则根据核型的分析认
为六角莲是由八角莲演化而来。
7 遗传学研究
八角莲属濒危植物八角莲 6个居群 ISSR分子标记
的结果显示 ,在种群内植株具有较低的杂合性 ,而在种
群间八角莲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原因可能是植
株自然更新能力较低 ,无性繁殖 ,基因漂流 ,生境片断
化。就地保护是保持八角莲遗传多样性的最有效的手
段。而同时迁地保护也应该受到重视[ 22] 。
8 化学成分
八角莲属植物含有多种具有药效的化学成分 ,其中
的鬼臼毒素具有较大的药学价值[ 2] 。
目前从八角莲属植物分离出的化学物质主要有鬼
臼毒素 、去氧鬼臼毒索 、4′-去甲基鬼臼毒素 、鬼臼酮 、脱
氢鬼臼毒素 、4′-去甲基脱氢鬼臼毒素 、13-足叶草脂素 、山
奈酚 、槲度素、槲皮苷 、芦丁 、β-谷甾醇 、苦鬼臼素葡萄糖
苷 、鬼臼毒素葡萄糖苷 、香草酸和胡萝卜苷、正十六烷
酸[ 3 ,23-27] 。
在八角莲属及其近缘植物中 ,八角莲和秕鳞八角莲
的鬼臼毒素类木脂素含量较高 ,与南方山荷叶相近 ,均
可达 6%~ 7%,六角莲 、川八角莲 、贵州八角莲中含量则
较低 ,约2%~ 3%,与桃儿七相近。商品八角莲总木脂
素含量则与产地有较大关系[ 28] 。
鬼臼毒素在植株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邓书端等[ 29]
使用毛细管区带电泳方法测定了八角莲的不同部位中
鬼臼毒素的分布情况 ,发现根部最多 ,而叶中最少。
八角莲属植物还含有较多的游离氨基酸和微量元
素 ,目前知道八角莲中游离氨基酸种类最多 ,含量最高;
而川八角莲中微量元素含量最高 ,小八角莲微量元素含
量最低[ 30-31] 。
79
·专题综述· 北方园艺 2008(10):78~ 80
9 资源利用
八角莲属植物显著的药用价值和巨大的需求量 ,使
得该属植物的野生遭到严重的采挖 ,数量日趋减少 ,其
中八角莲为八角莲属濒危植物 ,在第一批国家珍稀濒危
保护植物名录中被列为三级保护植物。可持续的利用
应该成为利用八角莲属植物的重要原则。
组织培养方面。兰小中等[ 32] 从消毒处理 ,激素比
例 ,是否添加活性炭等组织培养材料选择 4个方面进行
西藏八角莲组织培养条件的筛选。叶耀辉等[ 33] 对八角
莲组织培养外植体以及培养基选择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
认为八角莲组织培养以八角莲的叶片为外植体 ,通过合
理配制培养基和激素 ,可以诱导八角莲的愈伤组织。
八角莲的组织培养品与野生品所含化学成分类型
基本相同 ,但有效成分鬼臼毒素的含量低于野生品[ 34] 。
八角莲愈伤组织生长 2个月就能达到野生八角莲鬼臼
毒素含量的 20%,而组培根的鬼臼毒素含量可达 25%。
通过组织培养可在不破坏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快速生产
鬼臼毒素 ,从而为开发鬼臼毒素类抗癌药物提供大量原
料[ 35] 。
人工栽培方面 ,八角莲属植物大多可以人工种植。
八角莲的根状茎相对发达 ,可以采用根状茎切段方式进
行繁殖[ 36] 。川八角莲的根状茎相对不发达 ,可以采用根
插营养繁殖 ,成活率可达 50%左右 ,繁殖系数 20 ~ 100
左右 ,其幼苗可在在4 ~ 5 a后达到性成熟[ 19] 。张忠齐在
鄂西进行了八角莲野生转家种的栽培摸索试验 ,并得出
从选地 ,繁殖方法 ,播种育苗 ,移栽 ,田间管理到采收加
工的最有效的方法[ 37] 。周进等[ 38] 对西藏八角莲的栽培
技术也从栽培条件 ,播前处理 ,播种到田间管理 ,再到采
收标准 ,采收时期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参考文献
[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 M] .北京:科学出
版社 ,2001 ,29:253-260.
[ 2]  陈懿亨.国产鬼臼类药用植物资源研究[ J] .药学学报, 1979 , 17(1):
101-107.
[ 3]  蒋子华 ,陈泗英.川八角莲的化学成分[ J] .云南植物研究 , 1989 , 11
(4):479-481.
[ 4]  郑重 ,苏应娟.湖北八角莲属(小檗科)一新种[ J] .中山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 1997, 36(2):125-126.
[ 5]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7(7):2-7.
[ 6]  李锡文.中国一些植物名称的修正[ J] .云南植物研究, 2002 , 24(1):
14-16.
[ 7]  应俊生.小檗科八角莲属和桃儿七属(新属)的研究[ J] .植物分类学
报 , 1979 ,17(1):15-25.
[ 8]  庄平 ,吴荭 ,邬家林.峨眉山八角莲属植物的生态学与生物学特性研
究[ J] .武汉植物学研究 ,1993 ,11(1):41-46.
[ 9]  苏应娟 ,刘启宏.湖北八角莲属植物叶表皮研究[ J] .武汉植物学研
究 , 1992 ,10(4):385-386.
[ 10] 张敏 ,施大文.八角莲及其近缘属植物叶表面的电镜扫描观察[ J] .中
国中药杂志, 1998 , 23(8):451-453.
[ 11] 苏应娟,刘启宏 ,程莲艮.湖北产八角莲属 3种植物的解剖学研究
[ J] .武汉植物学研究 , 1994, 11(2):111-116.
[ 12] 张金谈,王萍莉.小檗科 Berberidacaea花粉形态研究[ J] .植物分类学
报 , 1983, 21(2):130-143.
[ 13] 苏应娟,刘启宏.湖北产八角莲属植物花粉形态研究[ J] .武汉植物学
研究, 1994 , 12(3):217-219.
[ 14] 李林初.六角莲及其近缘的核型和演化的研究[ J] .云南植物研究,
1986 ,8(4):451-457.
[ 15] 张定成,邵建章 ,李东林.中国特有的八角莲和六角莲的核型[ J] .广
西植物 , 1991 ,11(1):58-62.
[ 16] 马绍宾,胡志浩.小檗科鬼臼亚科植物的核型研究[ J] .云南植物研
究 ,1996 ,18(3):325-330.
[ 17] 黄衡宇,马绍宾.八角莲大孢子发生和雌配子体形成[ J] .植物研究,
2004 ,24(3):309-314.
[ 18] 黄衡宇,马绍宾 ,李鹂.八角莲小孢子发生和雄配子形成[ J] .植物研
究 ,2001 ,21(4):561-569.
[ 19] 马绍宾.川八角莲繁殖生态学初步研究[ J] .植物生态学报 , 2000 , 24
(6):748-753.
[ 20] 马绍宾,胡志浩.小檗科鬼臼亚科的地理分布与系统发育[ J] .云南植
物研究 , 1997 ,19(1):48-56.
[ 21] 苏应娟,刘启宏.湖北八角莲属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J] .武汉
植物学研究, 1994 , 12(1):44-48.
[ 22] Qiu Y X , Li J H , Liu H L , et al..Population st ructure and genetic di-
versity of Dysosma versipellis (Berberidaceae), a rare endemic f rom China
[ J] .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 2006 , 34:745-752.
[ 23] 殷梦龙,陈仲良.云南八角莲和广西八角莲的化学成分[ J] .中国中药
杂志, 1989, 14(7):36-37.
[ 24] 张杰 ,周春山 ,刘韶 ,等.小八角莲化学成分研究[ J] .中草药 , 2007 , 38
(4):517-518.
[ 25] 时岩鹏,韦兴光,姚庆强.六角莲化学成分的研究[ J] .中草药, 2005,
36(4):484-486.
[ 26] 尚明英,蔡少青 ,李萍,等.秕鳞八角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J] .中草药,
2000 ,31(6):412-414.
[ 27] 廖矛川,王有为 ,屠治本 ,等.西藏八角莲的化学成分[ J] .武汉植物学
研究, 2002, 20(1):71-74.
[ 28] 张敏 ,施大文.八角莲及其近缘植物中木脂素的分析[ J] .中药材,
2001 ,24(6):411-412.
[ 29] 邓书端,赵兴玲 ,王巍.八角莲不同部位鬼臼毒素分布的毛细管区带
电泳研究[ J] .分析化学, 2006, 34(5):651-654.
[ 30] 姚莉韵,王丽平 ,王文红.八角莲属药材及南方山荷叶中氨基酸与多
种元素分析[ J] .中药材, 1999, 21(7):351-354.
[ 31] 王丽平,姚莉韵 ,张芳华,等.八角莲及其注射液中氨基酸成分的研
究[ 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1994 ,28(3):194-196.
[ 32] 兰小中,李春燕 ,鲍隆友.西藏八角莲的组织培养条件筛选[ J] .西藏
科技, 2006(3):56-58.
[ 33] 叶耀辉,黄慧莲 ,刘红,等.诱导八角莲愈伤组织的研究[ J] .江西中医
学院学报 ,2006, 18(6):42-43.
[ 34] 刘蕾 ,高增平 ,江佩芬.八角莲的组织培养品及野生品的化学成分对
比研究[ J] .中国中药杂志 , 1997 , 22(10):593-594.
[ 35] 潘琦 ,陈绍瑗 ,姜维梅 ,等.八角莲的愈伤组织和组培根及野生根状
茎的鬼臼毒素含量比较研究[ 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6 ,32(1):56-59.
[ 36] 黄国林.八角莲的人工繁殖 [ J] .植物杂志 , 1999(3):7.
[ 37] 张忠齐.八角莲野生转家种栽培技术[ J] .中药材, 1989 , 12(3):7-8.
[ 38] 周进 ,鲍隆友 ,刘玉军.西藏八角莲生物学特性及栽培技术简介[ J] .
西藏科技 ,2004(11):57-5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