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应用葱属混栽技术控制瓜类枯萎病



全 文 :应用葱属混栽技术控制瓜类枯萎病
木岛利男
葫芦或葫芦作为西瓜砧木 , 在长期连作
下枯萎病的发生 已成为生产中的大问题 。 日
本杨木县种植葫芦 2 5 0 0公顷 , 大面积种植势
必形成长期连作方式 , 理应发生枯萎病 , 然
而田间几乎不见发生 。 枯萎病在连作下不见
发病的原因 , 是否会具有象三浦半岛地区存
在着抑制病害发生的抑制型土壤 , 但在本县
大面积种植下 , 考虑到全为抑制型土壤也是
不现实的 。 为此进行栽培实况调查 , 初步结
果 , 葫芦枯萎病不发生 田块 , 与传统上和洋
葱轮作或茎基部混植葱的栽培方式有关 。 再
由发生实况中启示 , 洋葱轮作或植葱混栽与
抑制葫芦枯萎病的微生物有关 。 经对葱属根
围微生物的研究 , 发现从葱或洋葱的根围或
鳞茎中分离出一种细菌 , 对拈萎病菌有良好
的抑菌作用 。 再用此菌进行防治试验 , 显示
出高的防效 。 从而阐明了与葱属混栽抑菌控
病的因果关系及传统技术作用的所在 。 但是
存在着这类细菌是否是葱属植物的病原菌及
对环境污染的事宜 , 因而又从各种植物分离
出的细菌中进行挑选 , 择出对葱属植物有亲
和性 , 并能在根围或鳞茎上增殖 ,且不发生病
态 , 还对葫芦枯萎病菌有抑菌活性的细菌 。
本文称为M 2 19 6株系 。 ( 从兰中分离出的细
菌 , 对禾本科和葱属 、 兰类有亲和性 ) . 用
被选出的M Z 19 6接种葱或韭菜 , 按传统栽培
技术混栽在葫芦等茎基部 , 能得到良好的防
治效果 ,
把抗菌微生物M Z I马已培养 , 并稀释为每
毫升含 1万至 10 万个细菌的液体 , 用 葱 或韭
菜浸溃接种 , 后在定植时按每株葫芦茎基部
混栽一株接菌株 。 结果表明 : 无任何处理区
10 0%枯死 ; 只用韭菜混栽区 50 %枯死 ; 只
用葱混栽区 3 . 3 % 枯死 ; 而接种M Z l g 6的葱
或韭菜混栽区全无发病 。 用 M Z 19 6和葱的浸
渍组合完全防病 , 及 用 葱 或 韭 菜 而 不 用
M Z 196 混栽区也有防效 , 可认为是葱属植物
本身具有的抑菌活性 , 这待今后研究 。 另进
行番茄枯萎病防治试验 , 也应用上述相同浸
渍接菌处理 , 结果无处理区有 6 .1 7%发病 ,
只用韭菜混栽区有 54 . 5%发病 , 而用 M 2 1 96
接种韭菜混栽区却只有 35 %的发病率 。 进而
在草毒枯萎病 ( 在苗床上施用葱 ) 、 黄瓜枯
萎病 ( 露地栽培葱 ) 西瓜枯萎病 ( 露地栽培
葱 ) 、 韭菜菌核病 ( 韭菜接种 ) 、 药翁根腐
病 ( 接种燕麦种播 种在畦间 ) 、 番茄溃疡病
( 直接接菌在茎叶部 ) 等处进行 相 同 的 试
验 , 也确认出良好防治效果 。
使用M Z 196 进行土壤病害防治 , 重要的
是要求防治对象作物的根围应和葱属或燕麦
的根围生境一致 , 使本菌能在 根围增殖 , 产
生抗菌或随增殖而扩散 , 发挥出溶解病原菌
细胞膜的特有效果 。 但在葱属和燕麦以外的
植物或土壤中并不能增殖 , 且根围又和对象
作物根围有异 , 故防治效果不能得 以期望 。
张石新 摘译自日本 “ 现代农业 ”
19 8 7年第 10期 17 5~ 2 7 9页
一 4 0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