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草珊瑚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全 文 :·综述与讲座·
草 珊 瑚 属 植 物 的 研 究 进 展
付菊琴 ,曲 玮 ,梁敬钰(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 南京 210009)
摘要:目的 介绍草珊瑚属植物的研究概况和进展。方法 以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为依据综述了草珊瑚属植物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
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 草珊瑚属植物具有多种化学成分类型和多种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广泛 , 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对草珊瑚及其制剂
的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草珊瑚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765(2011)-01-0001-06
作者简介:付菊琴 ,女(1986.10-)。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专
业 2008级硕士研究生。联系电话:13770848536
通讯作者:梁敬钰 , E-mail:jyli ang08@126.com
Progress on Sarcandra Plants
FU Ju-qin ,QUWei ,LIANG Jing-yu(Department of Natural Medicinal Chemistry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
ty ,Nanjing 210009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Summariz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n genus of Sarcandra plants.METHODS Sum up
the prog ress in the research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 Sarcandra plants.RESULTS AND
CONCLUSION Several kinds of compounds in the genus of Sarcandra have goo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w ith
w idely clinic application , therefo re studies on Sarcandra are valuable.
KEY WORDS:Sarcandra;Chemical constituents;Biological activities
  金粟兰科(Chlo ranthaceae)草珊瑚属(Sarcandra)植物分
布于热带及亚热带 , 全球共有 3 个种 , 我国有草珊瑚
(S.glabra)和海南草珊瑚(S.hainanensis)两个种。海南草
珊瑚为我国特有种 ,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和云南省〔1〕 ,草珊瑚又
名肿节风 、九节茶 、九节风等(见图 1), 主要分布于四川 、云
南 、贵州 、安徽 、福建 、江西等地 ,分布广泛且资源丰富〔2〕。
图 1 草珊瑚
  草珊瑚属植物在民间应用广泛 , 味辛苦 , 性平 , 具有清热
解毒 、祛风除湿 、活血祛瘀 、通经接骨等功效 , 常用于治疗各种
炎症性疾病 、风湿性关节痛 、跌打损伤 、骨折等。草珊瑚
(S.glabra)为 201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 , 应用较
为广泛。现代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表明 ,草珊瑚及其提取物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 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肿瘤 、细菌性痢
疾 、骨折及多种口腔疾病〔3〕。本文查阅了国内外草珊瑚属植
物的研究文献 , 对草珊瑚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概况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 , 为草珊瑚属植物的研究提供了参
考和依据。
1 化学成分
草珊瑚属植物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类型包括黄酮苷 、香豆
素 、倍半萜 、有机酸 , 挥发油和氨基酸等。目前对草珊瑚的研
究较多 , 海南草珊瑚的研究则很少。
1.1 倍半萜类 倍半萜类化合物是草珊瑚属植物中的一类
重要化合物 , 该类化合物在整个金粟兰科植物中均有分布 , 且
具有抗肿瘤 , 消炎解痉 , 抑制微生物等生物活性 ,是研究较多
和较深入的一类化学成分。目前 , 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
倍半萜类化合物有 3种结构 , 分别为 Lindenane 型 , aromaden-
drane 型 ,无环型。
1.1.1 Lindenane 型衍生物:目前 , 从草珊瑚属植物中分离到
Lindenane型衍生物 47 个(1-47), 结构式(见表 1 和图 1)。
1.1.2 aromadendrane型:文献报道从草珊瑚属中分离到 3
个 aromadendrane 型倍半萜类化合物(48-50), 分别为斯巴醇
·1·
Strai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l 23 No.1 2011
(48)〔5〕 , (-)-4β , 7α-dihydroxyaromadendrane(49)〔4〕 , pipelol A
(50)〔19〕。结构式见图 2。
图 1 从草珊瑚属植物中分离到的 Lindenane 衍生物结构式
表 1 从草珊瑚属植物中分离到的 Lindenane型倍半萜化合物
NO. Compound Name M W Molecular
Formula
Figure Ref.
1 at ractylenolide Ⅱ 232 C15H 20O 2 白色针晶 〔4〕
2 at ractylenolide Ⅲ 248 C15H 20O 3 白色针晶 〔5〕
3 at ractylenolide Ⅳ 266 C15H 22O 4 白色粉末 〔6〕
4 chloran thalactone A 228 C15H 16O 2 无色棱柱结晶〔5〕
5 chloran thalactone B 244 C15H 16O 3 白色针晶 〔7〕
6 chloran thalactone E 262 C15H 18O 4 白色粉末 〔8〕
7 chloran thalactone F 244 C15H 16O 3 无色针晶 〔4〕
8 chloran thalactone G 244 C15H 16O 3 浅黄色粉末 〔5〕
9 chloranoside A 424 C21H 28O 9 白色粉末 〔9〕
10 chloranoside B 424 C21H 28O 9 白色粉末 〔10〕
11 (-)-i stanbulin A 264 C15H 20O 4 无色棱状结晶〔11〕
12 istanbulin B 248 C15H 20O 3 无色棱状结晶〔11〕
13 shizukanolide A 230 C15H 18O 2 白色针晶 〔12〕
14 shizukanolide E 262 C15H 18O 4 白色粉末 〔13〕
15 shizukanolide F 262 C15H 18O 4 白色粉末 〔13〕
16 sarcaglaboside A 410 C21H 30O 8 白色粉末 〔9〕
17 sarcaglaboside B 408 C21H 28O 8 白色粉末 〔9〕
18 sarcaglaboside C 410 C21H 30O 8 白色粉末 〔9〕
19 sarcaglaboside D 542 C26H38O 12 白色粉末 〔9〕
20 sarcaglaboside E 542 C26H38O 12 白色粉末 〔9〕
21 sarcaglaboside F 230 C15H 18O 2 白色粉末 〔7〕
22 sarcaglaboside G 908 C47H72O 17 白色粉末 〔7〕
23 sarcaglaboside H 1074 C53H86O 22 白色粉末 〔7〕
24 furanodienone 229 C15H 17O 2 白色方晶 〔12〕
NO. Compound Name MW Molecular
Formula
Figure Ref.
25 sarcandralactones A 246 C15H18O3 无色胶状体 〔14〕
26 sarcandralactones B 248 C15H20O3 无色固体 〔14〕
27 sarcandranolide A 282 C15H22O5 白色针晶 〔6〕
28 sarcandrolides A 618 C36H42O9 无色固体 〔14〕
29 sarcandrolides B 650 C33H38O 10 黄色粉末 〔14〕
30 sarcandrolides C 790 C42H46O 15 无色固体 〔14〕
31 sarcandrolides D 678 C37H42O 12 无色固体 〔14〕
32 sarcandrolides E 692 C38H44O 12 无色固体 〔14〕
33 neolitacumone B 248 C15H20O3 无色片状晶体〔14〕
34 cycloshizukaol A 548 C32H36O8 无定型粉末 〔14〕
35 chlorahololide F 676 C37H40O 12 白色粉末 〔14〕
36 shizukaol B 732 C40H44O 13 黄色油状 〔14〕
37 shizukaol C 634 C36H42O 10 白色粉末 〔14〕
38 shizukaol E 562 C33H38O8 黄色油状 〔14〕
39 shizukaol G 748 C40H44O 14 黄色油状 〔14〕
40
chloranthalactone A
photodimer
456 C30H32O4 无色结晶 〔15〕
41
9-hydroxy-heterogorgi-
olide
276 C16H
20
O 4 白色针晶 〔7〕
42
chloranthalactoneE8-O-β-
D-glucopyranoside 424 C21H28O9 白色粉末 〔9〕
43
3α-acetoxy-8 , 12-epoxyeudes-
ma-4 ,7 ,11-triene 274 C17H22O3 浅黄色油状物〔16〕
44
8β , 9a-dihydroxyeudesman-4(15), 7(11)-dien-8a ,12-o lide 264 C15H20O4 无色针晶 〔17〕
45
8β ,9a-dihydroxylindan-4(5),
7(11)-dien-8a , 12-olide 262 C15H18O4 白色粉末 〔17〕
46
8β, 9a-dihydroxy lindan-4(15),
7(11)-dien-8a , 12-olide 262 C15H18O4 白色针晶 〔18〕
47 3-eudesmene-1β , 7 , 11-t riol 254 C15H26O3 无色油状物 〔14〕
图 2 从草珊瑚属中分离到 3个 aromadendrane型倍半萜类结构式
1.1.3 无环型:橙花倍半萜醇 (nerolidol)(51)〔5〕。结构式
(见图 3)。
图 3 橙花倍半萜醇
1.1.4 降碳倍半萜:胡晓茹〔13〕从草珊瑚全草中首次发现 3
个降碳倍半萜类化合物(52-54), 分别为二氢沃密夫醇-O-β-D-
·2·
海峡药学 2011年 第 23卷 第 1期
吡喃葡萄糖苷(52), 沃密夫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53), 二
氢沃密夫醇(54)。结构式见图 4。
图 4 降碳倍半萜类化合物结构图
1.2 香豆素类 草珊瑚属植物中的香豆素类成分具有抗菌 、
消炎 、止痛及抗肿瘤活性 , 其中异秦皮啶在该属植物中含量较
大 , 2010 版药典将该成分作为草珊瑚药材的含量测定指标。
目前 ,从该属植物中共分离到 15 个香豆素类化合物(55-69),
具体结构(见图 5 和表 2)。
图 5 香豆素类化合物
表 2 15个香豆素类化合物
Compound Name R 1 R2 R3 Molecular Formula 性状 Ref.
isof raxidin -OMe -OH -OMe C11H10O5 淡黄色针晶 〔20〕
fraxidin -OMe -OMe -OH C11H10O5 淡黄色针晶 〔21〕
fraxin -OMe -O-Glu -OH C 16H18O 10 黄色粉末 〔13〕
scopolin -OMe -O-Glu -H C16H18O9 白色粉末 〔13〕
scoparone -OMe -OMe -H C11H10O4 白色针晶 〔8〕
scopolet in -OMe -OH -H C10H8O 4 淡黄色针晶 〔5〕
esculet in -OMe -OH -H C9H6O 4 黄色针晶 〔22〕
fraxetin -OMe -OH -OH C10H8O 5 黄色针晶 〔22〕
eleutheroside B1 -OMe -O-Glu -OMe C 17H20O 10 白色针晶 〔12〕
fraxidin-8-O-β-D-glucopyranoside -OMe -OMe -O-Glu C 17H20O 10 白色粉末 〔13〕
isof raxidin-7-O-β-D-glucopyranoside -OMe -O-Glu -OMe C 22H18O 10 淡黄色粉末 〔21〕
hemidesmin-1 — — — C21H20O9 白色粒状固体 〔20〕
3 , 3′-biisof raxidin — — — C 22H18O 10 黄色粉末 〔8〕
4 , 4′-biisof raxidin — — — C 22H18O 10 黄色粉末 〔22〕
6 , 7-dimethoxycoumarin-8-ethyleneg
lyol-2′-O-β-D-glucopyranoside — — — C 19H24O 11 淡黄色粉末 〔13〕
1.3 黄酮类 草珊瑚属植物富含黄酮类化合物 , 其含量以叶
中最高 ,根其次 , 茎最低〔23〕。目前 , 从草珊瑚属中分离的黄酮
类化合物主要有黄酮(苷),二氢黄酮(苷), 查耳酮和二氢查耳
酮 ,花色素苷及黄烷苷类 , 其中以二氢黄酮和查耳酮为主。
1.3.1 黄酮(苷)类:目前已从草珊瑚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13
个黄酮(苷)类化合物(70-82), 分别为芦丁〔24〕 , 朝藿定 C〔25〕 ,
eucryphin〔13〕 ,金丝桃苷〔6〕 , 山柰酚〔21〕 , 槲皮素〔26〕 , 6-C-gluco-
sy l-quercetin〔19〕 ,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24〕 , 槲皮素-3-O-α-
D-葡萄糖醛酸苷 ,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27〕 , 山柰
酚-3-O-β-D-葡萄糖酸苷〔21〕 , 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甲
酯〔19〕 , 山柰酚-3-O-葡萄糖苷〔1〕。
1.3.2 二氢黄酮(苷)类:二氢黄酮是草珊瑚属植物中黄酮类
化合物的主要类型 ,目前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出 21 个二氢黄酮
苷类化学成分(83-103),分别为落新妇苷〔28〕 , 新落新妇苷〔27〕 ,
异落新妇苷 ,新异落新妇苷〔29〕 , neosmitilbin〔19〕 ,异美五针松二
氢黄酮 , 7-O-甲基柚皮素〔12〕 ,(+)-3 , 3′, 5 , 5′, 7-五羟基双氢黄
酮〔20〕 , 5 , 7 , 3′, 4′-四羟基-6-C-β-D-葡萄糖二氢黄酮碳苷〔21〕 ,
5 , 7 , 4′-三羟基-8- C-β-D-葡萄糖二氢黄酮碳苷〔27〕 , 5-羟基-7 ,
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 , 5-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5〕 , 7-hy-
droxy-5 , 8-dimethoxy flavanone〔30〕 , 7-羟基-5 , 6-二甲氧基二氢
黄酮 , 7-羟基-5-甲氧基二氢黄酮〔1〕 , 柚皮素-6-C-β-D-吡喃葡萄
糖苷〔19〕 ,柚皮素-8-C-β-D-吡喃葡萄糖苷〔13〕 , 柚皮素-4′, 7-二
甲醚〔1〕 , 5 , 7 , 3′, 4′-四羟基二氢黄酮-3-鼠李糖苷〔13〕 , 3 , 4′, 5 ,
7-四羟基二氢黄酮-3-O-葡萄糖苷〔1〕 , 5 , 7 , 3′, 5′-tetrahydroxy-
2R , 3R-flavanonol-3-O-α-L-rhamnopy ranoside〔19〕。
1.3.3 查耳酮类和二氢查耳酮类:从草珊瑚属植物中共分离
出 9 个查耳酮类化合物(104-112)和 6 个二氢查耳酮类化合
物(113-118), 分别为 boesenbergin B , sarcandrone E , sarcan-
drone F〔1〕 , 异甘草苷〔6〕 , 异甘草素〔26〕 , 2′, 3′-二羟基-4′, 6′-二
甲氧基查耳酮 , 2′, 4′-二羟基-6′-甲氧基查耳酮 , 2′-羟基-4′, 6′-
二甲氧基查耳酮〔31〕 , 2′-羟基-4′, 5′-二甲氧基查耳酮〔1〕 , 2′, 4′-
二羟基-6′-甲氧基二氢查耳酮 , 2′, 6′-二羟基-4′-甲氧基二氢查
耳酮 , 2′, 6′-二羟基-4 , 4′-二甲氧基二氢查耳酮 , 2′, 4′-二羟基-
4 , 6′-二甲氧基二氢查耳酮 , 2′-羟基-4 , 4′, 6′-三甲氧基二氢查
耳酮〔5〕 , 3′-(7″-ally lpheny l)-2′, 4′, 4″- trihydroxy-6′-methoxydi-
hydrochalcone〔32〕。
·3·
Strai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l 23 No.1 2011
1.3.4 双黄酮类:曹聪梅〔1〕等从海南草珊瑚全草中分离得到
4 个新的双黄酮类化合物(119-122), 分别为 sarcandrone A ,
sarcandrone B , sarcandrone C , sarcandrone D。
1.3.5 黄烷醇类:李媛等〔19 , 32〕从草珊瑚的地上部分分离到
5 个黄烷醇苷类化合物(123-127), 其中 4 个为苯丙素取代的
儿茶素苷类化合物 , 分别为 glabraoside A , glabraoside B ,
g labraoside C , g labraoside D 和 catechin-O-α-L-rhamnopy ra-
noside。
1.3.6 花色素苷类:Ishikura〔33〕于 1971 年通过纸色谱法实
验发现草珊瑚的果实中含有 pelargonidin-3-rhamnosylglucoside
(128)和 cyanidin-3-rhamnosylglucoside(129)。
1.4 木脂素类 目前 , 从草珊瑚属中仅分离得到6个木脂素
类化合物(130-135), 且主要从草珊瑚中分得。这些化合物分
别命名为(-)-(7S , 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 l alcohol〔20〕 ,
(7S , 8R)- 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9-O-β-D-g lucopy ra-
noside , (7S , 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 l alcohol-4-O-β-D-glu-
copy ranoside , glochidioboside〔19〕 , sy ringaresinol monoside , styrax-
japonoside B〔29〕。
1.5 有机酸类 有机酸是中草药抗菌消炎活性成分 , 目前从
草珊瑚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有机酸类化合物有 28 个(136-
163), 化合物分别为棕榈酸〔12〕 ,琥珀酸 ,邻苯二甲酸〔24〕 , 延胡
索 酸 , evofolin A〔19〕 , 丁 香 酸 葡 萄 糖 苷 , β-hydrox-
ypropiovanillone , evofolin A-8-O-β-D-glucopy ranoside〔13〕 , 3 , 4-二
羟基苯乙醇 ,(3 , 4-二羟基-苯基)-乙醇-1-O-半乳糖 , (3 , 4 , 6-三
羟基-苯基)-乙醇-1-O-半乳糖 , 2 , 6-二羟基-3 , 5-二甲氧基苯甲
醛〔1〕 , 4 , 5 , 6-三羟基-甲酸甲酯环己烯 , 3 , 5-二甲氧基-4-酚羟
基甲苯-O-β-D-吡喃葡萄糖苷〔13〕等。
1.6 三萜类 目前从草珊瑚属植物中仅分离得到8个三萜类
化合物(164-171), 分别为羽扇豆醇 , 24-羟基羽扇豆醇〔12〕 , 白
桦脂酸〔5〕 , sarcandroside A , sarcandroside B〔34〕 , 熊果酸 , α-香树
脂醇乙酸酯〔6〕 , 9 , 19-环阿尔廷烷-24-烯-3-醇〔1〕。
1.7 甾体类 目前从草珊瑚属植物中分离到的甾体类化合
物主要有3个(172-174), 分别为 β-谷甾醇〔12〕 , 胡萝卜苷〔8〕和
(6′-O-palmitoyl)-sito sterol-3-β-D-g lucoside〔19〕。
1.8 苯丙素类 从草珊瑚属植物的地上部分分离到 12 个苯
丙素类化合物(175-186), 分别为迷迭香酸甲酯 ,迷迭香酸乙
酯 , N-trans-Feruloylty ramine〔20〕 ,迷迭香酸 , 迷迭香酸-4-O-β-D-
葡萄糖苷〔19〕 ,丹参素甲甲酯 ,咖啡酸 , 咖啡酸 3 , 4-二羟基苯乙
酯〔35〕 ,阿魏酸〔19〕 ,绿原酸〔36〕 , 5-O-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27〕 ,
反式-3-羟基-4-甲氧基肉桂醛〔1〕。
1.9 挥发油 李松林等〔37〕用水蒸汽蒸馏法分别提取了采自
江西宜丰 、广西桂林 、贵州镇宁 、四川娥眉的草珊瑚的总挥发
油 ,运用 GC-MS 对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出其中的 44 个
化合物 , 可分为 3 个化学型 , 即橙花叔醇型 、十六烷酸型及化
合物 A(为未知成分)型 , 不同化学型挥发油抗真菌活性不
同〔37 , 38〕。
1.10 其他成分 目前从草珊瑚属植物中还分离到大黄素 ,
大黄酚〔31〕 , 乙酸芳樟酯〔39〕 , 二十六醇 , 己六醇 ,葡萄糖〔26〕 , 草
珊瑚酮 A ,草珊瑚二醇 A , β-半乳糖 , 蔗糖〔13〕 ,芳樟醇 , D-甘露
醇 , 5-羟基糠醛〔6〕。 除此之外 , 草珊瑚属植物中还含有氨基
酸〔40〕和微量元素〔41〕。
2 药理作用
草珊瑚属植物作为广泛应用于临床的药用植物 , 多用于
治疗跌打损伤 、风湿性关节炎和骨折等〔42〕。 近代药理研究表
明 , 草珊瑚属植物的水煎液 、挥发油 、香豆素和总黄酮部位及
一些单体化合物具有抗肿瘤 、广谱抗菌 、提高免疫 、抗疲劳 、延
长寿命 、抗寒 、治疗胃溃疡 、镇痛和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43〕。
2.1 抗肿瘤作用 草珊瑚属植物的抗肿瘤作用日益引起研
究者关注 , 近年来有大量关于该属植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报
道。王劲〔44〕等研究发现草珊瑚对 S180肉瘤 、HePA 实体瘤有
一定的抑制作用 , 并且能够明显延长艾氏腹水癌小鼠的存活
时间;此外 ,草珊瑚与化疗药(CTX 、5Fu 、ADM)、放疗药合用
可增加抗肿瘤(S180 肉瘤)的作用 , 其作用机制是草珊瑚可促
进肿瘤细胞进入并阻滞于 G1 期 , 促进其凋亡。张英华〔45〕等
实验表明高浓度的草珊瑚使肿瘤细胞线粒体的呼吸控制大大
下降 , 这可能因为草珊瑚含有有机酸 、挥发油 、总黄酮三种化
学成分 , 大剂量有活血 、生热等人参样作用 , 而表现呼吸控制
减少。
2.2 抗菌消炎作用 研究表明草珊瑚属植物具有广谱抗菌
作用 ,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菌株 , 志贺氏 、鲍氏 、福氏痢
疾杆菌 , 伤寒 、副伤寒杆菌 ,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等均有不同程
度的抑制作用 , 这与草珊瑚属植物含有大量挥发油和有机酸
等化学成分有关〔46〕。袁珂〔21〕等从 S.glabra 中分离得到的 4
个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实验 , 发现 2 个苷元(山柰酚 、异秦皮
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相对于相应的糖苷(山柰酚
-3-O-β-D-葡萄糖酸苷 、异秦皮啶-7-O-β-D-葡萄糖苷)效果较
差 , 提示糖苷键的形成有可能会增强化合物的抑菌活性。
2.3 免疫作用 草珊瑚属植物的提取物及其总黄酮 , 对细胞
吞噬功能等免疫指标有共同的促进作用。在动物机体免疫实
验证明它有人参样的作用 , 小剂量使免疫状态亢进 , 大剂量则
下降〔47〕。何蓉蓉〔48〕等研究发现草珊瑚可以提高束缚应激小
鼠脾脏淋巴细胞总数 , 改善 T 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 同时增加
脾脏 NK 细胞和 NKT 细胞比例及数目。
2.4 抗病毒作用 龙维英〔47〕等的实验表明 , 过 10%聚酰胺
柱的草珊瑚浸膏液对于流感病毒 A/京科/ 1/ 68/(H3N2)
15EID50具有显著灭活作用 ,对 30EID50也有显著抑制作用 , 且
作用强于或等于金刚烷胺 、感冒灵的抑制或灭活效果 , 表明草
珊瑚有抗病毒效果。
2.5 抗氧化作用 李先霞〔49〕等研究表明草珊瑚多酚类部位
及化合物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 , 迷迭香酸-4-O-β-D-葡萄
糖苷 , 丁香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 呈现浓度依赖性。此
外 , 邵佳〔50〕等证实草珊瑚水溶性粗多糖也有较好的抗氧化能
力。
2.6 对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 赵诗云〔51〕等报道草珊瑚能
十分显著地缩短小鼠断尾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 , 加强血小板
的收缩功能 , 它对阿糖胞苷引起的血小板及白细胞下降有显
著的抑制作用。
2.7 镇痛作用 琥珀酸具有良好的止痛和镇静作用 , 据报道
·4·
海峡药学 2011年 第 23卷 第 1期
琥珀酸等 15 种丁酸钠衍生物 , 均表现对中枢抑制作用 , 琥珀
酸的中枢抑制作用与γ-氨基丁酸(GABA)有相似之处 , 其镇
痛作用可能与 GABA 的中枢抑制作用有关〔52〕。
2.8 保肝作用 朱丽萍〔18〕研究草珊瑚粗浸膏及单体化合物
对 D-GalN 引起的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 结果显示 70%乙
醇部位保肝活性很好。将从草珊瑚中分离到的 16 个化合物
送筛 ,试验结果显示 11 个化合物对 D-GalN 引起的肝细胞损
伤有保护作用 ,其中倍半萜(苷)类化合物 6 个 , 香豆素类化合
物 2 个 ,木脂素(苷)类化合物 3 个。
2.9 其他作用 草珊瑚属植物乙醇和乙醚提取物具有止咳 、
平喘 、祛痰作用〔53〕。草珊瑚属植物的黄酮苷成分对细胞吞噬
功能有促进作用 ,小剂量可使免疫低下者增强 , 大剂量则使免
疫亢进者下降 ,因此具有人参样抗疲劳 、延长寿命 、抗寒冷作
用〔47〕。此外 ,草珊瑚属植物具有促进骨折愈合〔53〕和抗胃溃
疡作用〔54〕。
3 毒理研究
孙建琴〔55〕等对草珊瑚进行毒理研究 , 急性毒性研究表
明 ,草珊瑚毒性极低;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
Ames 试验均为阴性 ,未发现有引起哺乳动物体细胞和生殖细
胞畸变及细菌基因突变的作用。
4 展望
草珊瑚属植物具有化学成分复杂 ,生物活性多样性的特
点 ,资源丰富 , 临床应用广泛 ,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目前以
草珊瑚属植物为原料的中成药产品和复方中成药制剂广泛应
用于临床 ,但是该属植物的研究开发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深入
探讨。例如 ,对草珊瑚药材 、原料 、各种制剂的质量控制标准
不统一 , 产品中有效成分的定性 、定量方法不规范;有效成分
的作用机制 ,药效 、构效关系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探索;目前
对草珊瑚水溶性成分和海南草珊瑚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
研究报道较少;因此 , 利用中药现代化技术对草珊瑚属植物的
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 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经济
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曹聪梅 ,彭勇 ,肖培根.中国金粟兰科植物药用亲缘学研究〔D〕.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2009.
〔2〕蓝祖栽.草珊瑚人工栽培及其化学成分与药理研究概况〔J〕.大
众科技 , 2008(10):137-138.
〔3〕斯金平 ,王良衍 ,朱玉球.草珊瑚〔J〕.浙江林业 , 2007(5):18.
〔4〕Yoshio Takeda , Hiroyasu Yamashi ta.Ch loranthalactone F , a sesquiter-
penoid f rom the leaves of Chloranthus glaber〔J〕.Phytochemist ry ,
1993 , 33(3):713-715.
〔5〕Wing-Yan Tsui , Geof frey D.Brow n.Cycloeudesmanolides f rom S ar-
candra glabra〔J〕.Phytochemistry , 1996 , 43(4):819-821.
〔6〕邹小燕 ,吴立军 ,杨世林.草珊瑚化学成分的研究〔D〕.沈阳药科
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2006.
〔7〕Xiao-Ru Hu , Jun-Shan Yang ,Xu-Dong Xu.Three Novel Sesquiterpene
Glycosides of Sarcandra glabra〔J〕.Chem.Pharm.Bull., 2009 , 57(4):
418-420.
〔8〕王菲 ,袁胜涛 , 朱丹妮.肿节风抗肿瘤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J〕.
中国天然药物 , 2007 , 5(3):174-178.
〔9〕Yuan Li , Dong-Ming Zhang.Hepatoprotective Sesquiterpene Glyco-
sides f rom Sarcandra glabra〔 J〕.J.Nat.Prod., 2006 , 69 (4):616-
620.
〔10〕Hiroaki Okamura , Nobutoshi Nakashima.The structures of tw o lin-
denane sesquiterpene glucosides f rom Chloranthus glaber 〔 J〕
.Chemist ry Let ters , 1994(8):1541-1542.
〔11〕曾爱华 , 罗永明.草珊瑚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 , 2005 , 28
(4):292-293.
〔12〕罗永明 ,刘爱华.中药草珊瑚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药学杂
志 , 2005 , 40(17):1296-1298.
〔13〕胡晓茹 ,许旭东 ,杨峻山.草珊瑚的化学成分研究〔D〕.中国医学
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2009.
〔14〕 Xiu-Feng He , Sheng Yin.Sesquiterpenes and Dimeric Sesquiter-
penoids f rom S arcandra glabra〔J〕.J.Nat.Prod., 2009.
〔15〕Hiroaki Okamura , Tetsuo Iwagaw a , Munehiro Nakatani.A revised
st ructure of chloranthalactone F and chloranthalactone A photodimer
〔J〕.Bulletin of the Chemical Society of Japan , 1995 , 68(12):3465-
3467.
〔16〕 K.C.Wong , M.S.Tan.Essential Oil of the Leaves of 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J〕.Journal of Essential Oil Research , 2009 ,
21:71-74.
〔17〕Li-Ping Zhu , Yuan Li.Tw o new sesquiterpene lactones f rom Sarcan-
dra glab ra〔J〕.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 2008 , 10
(6):541-545.
〔18〕朱丽萍 ,张东明.草珊瑚的保肝活性成分研究〔D〕.中国协和医
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2008.
〔19〕李媛 ,张东明 ,庾石山.草珊瑚 ,紫荆和小叶石楠的化学成分及生
物活性研究〔D〕.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
学位论文 , 2006.
〔20〕朱丽萍 ,李媛 ,草珊瑚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 2008 ,
33(2):155-157.
〔21〕袁珂 ,朱建鑫.草珊瑚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 2008 , 33(15):1843-1846.
〔22〕许旭东 ,胡晓茹.草珊瑚中香豆素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
杂志 , 2008 , 33(8):900-902.
〔23〕王敦清 ,李先春.草珊瑚根茎叶中总黄酮成分的研究〔J〕.中草
药 , 1996 , 27(6):337-338.
〔24〕童胜强 , 黄娟.肿节风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 , 2010 , 41
(2):198-201.
〔25〕李先霞 ,黄明菊.肿节风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物
化学杂志 , 2010 , 20(1):57-60.
〔26〕邹小燕 ,高慧媛.肿节风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 , 2007 , 38
(3):354-356.
〔27〕黄明菊 ,曾光尧.肿节风中黄酮苷类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
志 , 2008 , 33(14):1700-1702.
〔28〕Yutaka S ashida , Hiroko S himomura.T he consti tuents of C hloranthus
glaber and it s pre-paration〔J〕.Shoyakugaku Zasshi , 1981 , 35(3):
217-220.
〔29〕王超 ,朱丽萍.草珊瑚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J〕.中国中
药杂志 , 2010 , 35(6):714-717.
〔30〕Cong-Mei Cao , Yong Peng.Tw o Flavonoid Dimers f rom Sarcandra
hainanensis(Pei)Swamy et Bailey〔 J〕.C hem.Pharm.Bull., 2009 ,
57(7):743-746.
·5·
Strai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l 23 No.1 2011
〔31〕曹聪梅 ,许利嘉.海南草珊瑚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研究〔J〕.中
国中药杂志 , 2009 , 34(8):1009-1010.
〔32〕Yuan Li , Dong-Ming Zhang.A Novel Phenylpropanoid-subst ituted
Catechin Glycoside and a New Dihyd rochalcone f rom Sarcandra
glabra〔J〕.Chinese Chemical Let ters, 2006 , 17(2):207-210.
〔33〕N Ishikura.Pelargonidin glycosides in fruit s〔J〕.Experientia , 1971 ,
27(9):1006.
〔34〕Y.M.Luo , A.H.Liu.Tw o new t ri terpenoid saponins f rom Sarcan-
dra glab ra〔J〕.Journal of Asian Natural Products Research , 2005 , 7
(6):829-834.
〔35〕黄明菊 ,李妍岚.肿节风化学成分研究〔J〕.中南药学 , 2007 , 5
(5):459-461.
〔36〕段营辉 , 戴毅.草珊瑚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 , 2010 , 41
(1):29-32.
〔37〕李松林 ,乔传卓 ,苏中武.草珊瑚 3个化学型的挥发油成分及其
抗真菌活性的研究〔J〕.中草药 , 1991 , 22(10):435-437.
〔38〕李松林 ,崔熙 ,乔传卓.五种金粟兰属植物挥发油成分及其抗真
菌活性研究〔J〕.中药材 , 1992 , 15(7):28.
〔39〕戴培兴 ,洪永福.肿节风抗肿瘤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J〕.江西
医药 , 1980(4):45-48.
〔40〕Tian XP , Lin W ,Wang YZ.Analysis of chemical componentsin Chlo-
ranthus glaber buccal tablet s〔J〕.Hei longjiang Med J , 1997 , 10(4):
202-203.
〔41〕李先春 ,王敦清.草珊瑚中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及其在生理化学
中的作用探讨〔J〕.环境与开发 , 1997 , 12(4):5-7.
〔42〕李松林 ,崔熙.中国草珊瑚属植物研究概况及探讨〔J〕.药学情
报通讯 , 1992 , 10(3):49-51.
〔43〕张园 ,吕圭源 , 俞静静.肿节风研究进展〔J〕.青岛医药卫生 ,
2006 , 38(5):360-362.
〔44〕王劲 , 杨锋.肿节风抗肿瘤的实验研究〔 J〕.浙江中医杂志 ,
1999:450-451.
〔45〕张英华 ,陈兴.斑蝥酸钠和肿节风对腹水型肝癌 H22细胞及荷
瘤小鼠肝脏能量代谢与环核苷酸代谢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杂
志 , 1985 , 5(11):686-691.
〔46〕王爱琴 , 马锡荣.肿节风有效成分的初步研究〔 J〕.中草药 ,
1979 , 10(4):8.
〔47〕龙维英 ,皱莉玲 ,伍学渊.草珊瑚浸膏对流行性感冒病毒的抑制
效果观察〔J〕.江西中医药 , 1989 , 20(3):41.
〔48〕R.He , M.Wang.Effects of Sarcandra glabra ext ract on immune ac-
tivity in rest raint st ress mice〔 J〕.Zhong Guo Zhong Yao Za Zhi ,
2009 , 34(1):100-103.
〔49〕Li Xian-xia , Huang Ming-ju.S tudy on ant ioxidant consti tuents from
Sarcandra glab ra(T hunb.)Nakai〔J〕.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 ry , 2010 , 20(1:57-60.
〔50〕邵佳 ,郁建平 ,胡美忠.草珊瑚水溶性粗多糖提取及抗氧化性能
研究〔J〕.食品科学 , 2007 , 28(11):283-286.
〔51〕赵诗云 ,彭旦明.肿节风对小鼠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影响〔J〕.上
海实验动物科学 , 2000 , 20(3):154-156.
〔52〕金园 ,张士善.琥珀酸的中枢抑制作用〔J〕.药学学报 , 1980 , 1
(5):761.
〔53〕王浴生 ,邓文龙 ,薛春生.中药药理与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 , 2000:132.
〔54〕Wu Chao-yang , Xu Fa-hong.New application of Herba Sarcandrae in
t reat ing chronic gastriti s, gast ric and duodenal ulcer〔P〕.Faming
Zhuanli Shenqing Gongkai S huomingshu , 2006.
〔55〕孙建琴 , 孙晓红.草珊瑚的毒性研究〔 J〕.贵阳医学院学报 ,
1998 , 23(1):43-44.
microRNA 与 消 化 系 肿 瘤 的 研 究 进 展
谢荣臻(综述),郑岩松 ,石 铮(审校)(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微创外科 福州 350005)
摘要:microRNA是一类长约 19~ 25nt ,能在转录后水平负性调节 mRNA表达的小分子非编码单链 RNA。它们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体内 ,参与
调节各种细胞过程 ,包括细胞凋亡 、造血细胞分化、新陈代谢 、皮肤生发及神经系统发育。 miRNA作为调控基因表达的重要分子在肿瘤发生和
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阐明 miRNA在肿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miRNA 在肿瘤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
调控功能预示其将成为人类癌症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新星。文章综述了 miRNA 在胃癌 、结肠癌 、肝癌和胰腺癌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microRNA;肿瘤;肿瘤发生
中图分类号:R9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765(2011)-01-0006-04
作者简介:谢荣臻 ,福建医科大学 2008级硕士研究生。联系电话:15980531648 , E-mail:xrz2009jx@sina.com
Study Progress of Relationsip between microRNAs and digest ive system
tumor
XIE Rong-zhen ,ZHENG Yan-song , SHI Zheng(The First Affil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 Fuzhou
350005 ,China)
·6·
海峡药学 2011年 第 23卷 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