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甘索林业科技 实 验 技 术 19 9 1。沁
河西沙拐枣属植物的种类分布及引种
高志海
( 甘肃省治 沙研究所)
摘要 河西地 区天然分布沙拐枣属植物 8种 , 其中 7 种 为我 国特有种 , 3 种主
产 、 特产河 西 , 是 本属在我 国的分化及现代分布中心之一 , 这些种均属亚洲中部成
分 。 特产或主产河西 的种类都是由蒙古沙拐枣先后演化而来 , 这些 种适应性极强 ,
作 为固沙植物引种栽培前景远 大 。
关健词 河西地 区 沙拐枣属
沙拐枣属 ( C a l l i g o n “ fn L . ) 是 亚 洲
及北非荒漠植被和植物区系的重 要 成 分 之
一 , 全属几乎所有种类都抗干早 、 抗风蚀 、
耐沙埋 、 耐低温 、 痔薄 , 是固沙 的 先 锋 植
物 , 其当年生嫩枝生物量大 , 营养丰富 , 也
是沙荒区优 良饲用植物 。 近年来 , 作者在进
行沙拐枣属植物引种的同时 , 也研究了甘肃
河西地区沙拐枣的种类组成 、 分布及分化状
况 , 特述如下 。
一 、 种类组成和分布
沙拐枣属的分类主要依据果实的形态 ,
但果实特征变异大 , 又存在天然杂交 , 所以
分种较混乱 。 《 中国沙漠植物志 》 记载我国
产 18 种 2 变种 ( 包括 2 个外引种 ) , 毛祖美
等研究的结果 , 我国产 24 种 ( 包括 1 存疑种
和 2 个外引种 ) 。 我们认为把密 刺 沙 拐 枣
( C
. c l e n s u 。 )和心形沙拐 枣 ( C . c o r d a t。 。 )
作为种处理比较 合 理 , 而 对 河 西 沙 拐 枣
( C
.
p o r。 。 ` n f i ) 和青海沙拐枣 ( C . k o z l o o i )
的合并有待商榷 。 从我们观察野生和栽培植
株果实形态的结果看 , 河西沙拐枣和蒙古沙
拐枣 ( C . 。 。 。川 i。 。 ) 刺毛的旋转方 向 相
反 , 差别明显 ; 青海沙拐枣和柴达木沙拐枣
( C
. z 川 d a 。 。 , : e ) 在刺毛密度 、 棱肋特征
及刺毛基部特征等方面也有较明显差异 , 所
以我们认为划为种妥 当 。 综上统计 , 除存疑
种和外引种外 , 我国实际分布天然沙拐枣 24
种 , 主产新疆 、 甘肃 、 内蒙古及 青 海 等 省
( 区 ) 。 由表 1 统计可知 , 准噶尔盆地种类
最多 , 为我国本属的现代分布中心 , 其次是
河西地区 , 产 8 种 , 占种数的 3 3 . 3 % , 可见
河西地 区也是我国沙拐枣集中产地之一 。 本
表 1 中国主要荒澳区沙拐粤属种类统计表
地一盆一3犁ú2一.8伊一.1\ 、 地区 1 !
项爵\ \ 、 _{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阿拉善高原 吐都托盆地 { 柴达木盆地
种类数量
百分比 ( % ) 1 2 。 5 1 6 。 7 1 2 。 5
区一地一.3西一23河一
4 5
。
8 2 0
。
8
一舒一
区沙拐枣属种类及分布情况如下 :
2
.东 疆 沙 拐枣 C .寿I e 。 。 n t二 i i A · L o S ·
高可达 1 ~ Z m 。 主要特征是老枝 向上
伸展 , 瘦果具窄翅 , 翅末具刺 。
主产新疆奇台 、 木垒一带 , 河西只在敦
煌有零星分布 , ( 《 中国沙漠植物志 》 记载
有 , 我们未采到标本 ) , 极少 。 生流动或半
固定沙丘 。 中国特有种 。
2
. 阿拉善沙拐枣 C . a l a s e h a n ` C u 阴 A ·
L o s
.
高可达 3 m 。 主要特征是枝条 开 展 , 果
实大 ( Z c m 以上 ) , 刺毛每肋 3 排 , 基部不
加宽 , 先端不形成轴柱 。
主产 内蒙东阿拉善 , 河西只在民勤有少
量分布 。 生流动沙丘和平沙 地 。 中国 特 有
种 。
3
. 蒙古沙拐枣 C . o o n 夕o l i c o m T u r c z .
高 30 一 1 0 0 。 m , 主要特征是老枝灰 白 ,
分枝曲折 , 果较小 ( 8一 12 m m ) , 每肋 具
3排刺毛 , 中间一排不发育 , 左旋 。
分布普遍 。 河西各沙区均有分布 。 生沙
丘 、 丘间低地及粘土地 。 本区有大面积的人
工林 , 是主要人工固沙植物之一 。
4
. 戈壁沙拐枣 C . g o b` c u 。 ( B g e ) A .
L o s
。
高 l m 以 下 。 和 C . o o n夕。 ! i c “ 。相 近 ,
主要区别是老枝淡褐色或紫褐色 , 果实每肋
两排刺毛 。
主产河西的临泽 、 高台 、 金塔 , 内蒙 、
新疆也有少量的渗入 。 生流动沙丘坡脚或半
固定沙丘 ,盐渍化平沙地也见 。常和 C . , 。 。 -
g o l f
。 “ 。 混生 。 中国特有种 。
5
. 甘肃沙拐枣 C . hc `。 e 。 : 。 A · L “ s ·
高约 l m 。 果 较 小 ( 2。 m 以下 ) , 每 肋
3 排刺毛 , 右旋 。
主产临泽 、 高台 、 酒泉 、 金塔 、 安西等
县 ( 市 ) 。 邻近的内蒙古阿拉善及新疆东部
也有少量渗入 。 生平沙地或沙砾地 。 自成群
落或与 C . 0 0 , g !o l’c 。 。混生 。 中国特有种 。
6
.塔里木沙拐枣 C . r o 6 o r o 田认 £` A .
L o s
。
高 l m 以下 。 果实的刺毛密 , 下部加宽 ,
每肋两排 , 右旋 。
主产新疆南疆 。 河西产在临泽 、 敦煌 、
安西 、 玉门等县 ( 市 ) 。 生季节性流水河床
地 , 流动沙丘也见 。 常和 E 夕h de ar 夕 r托 -
切 al : kl’ `组成优势群落 。 中国特有种 。
7
. 河西沙拐枣 C . p of an l’n “ A . L os ·
植株矮小约 50 c仍高 。 果实刺毛 两 排 ,
密 , 右旋 , 但基部不加宽 。
产安西 、 临泽 、 高台 。 生平沙地或沙砾
地 。 中国特有种 ( 也是河西特有 ) 。
8
. 柴达木 沙拐枣 C . 翻 l’d a 。 。 。 “ “ A ·
L o s
。
高 1 一 Z m 。 果刺毛两排 , 但为 左 旋 。
主产柴达木 。 河西只在临泽 有 零 星 分
布 。 极少见 。 生戈壁滩 。 中国特有种 。
除上述 8 种外 , 50 年代末还 从 苏 联 引
进头状沙拐枣 ( C . 。 a 夕u t一。 e d “ s a e S c h r -
e n k ) 和乔人状 沙拐 枣 ( C . a r b o r e ` C e n s
ilt
v . ) 等两种 , 经 3 0多年的栽培 , 现 已 同
蒙古沙拐枣一道成为河西地区的主要人工固
沙植物 , 现有大面积的人工林 。
二 、 地理成分组成
沙拐枣属是地中海 、 西亚至中亚分布类
型属 , 全部种类主要 由中亚一哈萨克斯坦 、
亚洲中部两大成分组成 。 河西分布的 8 种均
属亚洲中部成分 , 但根据种类分布区域又可
分为 以下几个类型 :
2
. 东亚洲中部广 布 型 : C · m o n 夕0 1` c u巾
2
. 阿拉善型 : C . a l a s e h a n ` C “ m
3
. 塔里木型 : C . r o b o r o o s寿“
4
. 河西型 : C . 夕 o r a n i , i` , C , c h` n e n s e ,
C
. 夕o b f e u阴
5
.柴达木型 : C . 动 l’d 。阴 “ ” se
6
. 准噶尔型 : C . k le o at 对 f
一 2吕一
种类最多的为河西型 , 这从一个侧面反
映了河西沙拐枣属分化的强烈性 。
三 、 同其它主要荒漠的关系
虽然河西地区同除伊犁谷地以外的我国
各主要荒漠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种 类 共 有 关
系 , 但通过计算两两地 区间的相似系数可发
现 , 中国各主要荒漠间沙拐枣属分布的相似
系数都很小 ( 表 2 ) , 沙拐枣冒分化的地域
性极强 , 各荒漠间保持着完整 勺独立分化结
构 , 相 比之下 , 河西同阿拉善的相似性较大
( 。 . 6 1 2 ) , 但通过具体分析两地种类 的 分
布格局 , 可看出较大的相似性有片面性和假
象性 。 除蒙古沙拐枣及共有的阿拉善沙拐枣
主产东阿拉善外 , 在河西仅出现于东北边缘
的民勤 , 从地理归属讲 , 民勤实际上已经伸入
到阿拉善高原 ; 甘肃沙拐枣主产河西 , 分布
区北缘有小部分进入阿拉善 , 为明显的分布
渗透 , 分化上不具一体性 , 可见两地关系实
际上也不密切 。
表 2 中国各主要荒澳沙拐枣属分布的相
似系数朴
河西 }0 · 6 1 2
系的 , 有 相 同点 , 都认 为 泡 果组 S e c t .
C a l l i夕人夕s 。可演化出刺果组 S e e t . M e d u s a ,
但也有明显不同 , 前者认为刺果组为最进化
类型 , 后者认为基翅组 s e e t . C a l l i夕o n “ m为
最进化类型 。 根据各组的分布地域以及刺果
组有个别种 ( 如 C . p “ m汀“ m ) 还留有 泡 果
痕迹等特点 , 我们认为苏联的理 论 更 易 接
受 。 河西产的 8 种只有东疆沙拐 枣 属 基 翅
组 , 其余 7 种全属刺果组 , 无论遵照哪一理
论这些种都是较进化的种 , 这就是说河西沙
拐枣区系组成较年轻 , 可能多数 为 第 四 纪
种 。 所有 15 个中国特有种 , 河西产 7 种 , 占
特有种的 4 6 . 7% , 占区内种数的 8 7 . 5 % , 有
3 种特产或主产河西 , 足见 分 化 之 剧烈 ,
是我国本属的分化中心之一 , 可见特产种或
主产种是就地分化而成的 。 根据较原始的蒙
古沙拐枣常有 1 排刺毛退化的现象 , 我们同
意毛祖美刺果组刺毛从多排演化到少排的论
述 , 结合苏联学者关于窄沟亚组 ( S u b s 。。 t .
A n g “ t f s u l c a r a ) 比 宽 沟 亚 组 ( S u b s e c t .
M ed 。 。 ) 原始的记述不难推断 , 河 西 沙拐
枣等几个主要种都是由蒙古沙拐 枣 演 化 而
来 , 分化的次序见图 1 。 塔里木沙拐枣 、 柴
达木沙拐枣及东疆沙拐枣的起源较复杂且与
河西明显无关 , 在此不作探讨 。
阿拉善沙拐枣
蒙古
拐枣
令
原始类型一
伊犁 0 0 0
吐都托 0 。 2 8 9 0 。 3 0 2 O 。 3 5 4 0
塔里木 0 。 2 5 8 0 0 。 3 1 6 0 0
柴达木 0 0 0 。 4 0 8 0 0 0。 2 5 8
/ 阿拉善 准噶尔 河西 伊犁 吐善肠托塔里木
沙 l一
. 相吸系数用 。比 ia i系数
四 、 种类分化及意义
沙拐枣属为寥科较进化的属 , 一般认为
它是 由木寥属演化而来的 。 关于属内的进化
关系 , 国内以毛祖美等的理论为代表 , 国外
以苏联的研究理论最有代表性 。 两种理论都
是以果实附属物形态为主要特征讨论演化关
图 1 河西主要沙拐枣种类分化图式
研究这些种类的分化及进化关系 , 对生
产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 它直接指导
选择人工固沙植物种 。 进化的类群形成年代
均较晚 , 对现代环境的适应性很强 , 尤其是
一 2 9一
乡土种适应性更强 。 目前河西地区治沙造林
中采用的沙拐枣种类多是外来种 , 本地种尤
其是本地特有种引种栽培较少 , 所以在以后
的工作中引种栽培本地特有种作为人工固沙
植物前途远大 。
公 今
〔 1 〕 高尚武等 , 治沙造林学 , 245 一 25 2页 , 科学
出版社 , 2 9 5`
〔 2 〕 刘摸心 , 中国沙漠植 物 志 ( 第一卷 ) , 306
一 3 16 页 , 科学出版社 , 1 9 8 5
〔 3 〕 毛祖美等 , 我国沙拐枣属的分类与分布 , 植
物分类学报 2 4 ( 2 ) : 9 5一 2 0 7 , 1 9 5 5
〔 4 〕 阳含熙等 , 植物生态学的数量分类方法 , 3
一 64 页 , 科学出版社 , 1 9 8 1
文 献
〔 5 〕 昊征锐等 , 中国自然地理一一植物地理 ( 上
册 ) , 2 9一 1 0 3页 , 科学出版社 , 1 9 8 5
〔 6 〕 M y e a e o H 。 小 . C o e : o ” 10 . 八 . , 1 9 7 7 -
0 F e o r P a 中。 二 , 中二 二 o r o r e 。 : 。 n P e双 , -
a 。 只 T e n e 耳 P o 双 a c a l l i g o n u nr L · B o T .
山 . , 6 2 ( 1 0 ) : 1 4 1 5一 1 4 3 2
( 资任编辘 潘鸿燕 )
花 椒 六 种 叶 部 病 害
1
. 花椒锈病 C o l e o s夕 o r i u o Z 。 n th o x 夕15
D ie t
.
& S y d
. 分布陕 西 富 平 、 韩 城 、 宝
鸡 、 凤县 、 陕南 , 甘肃 武都 、 文县等 。发病
率一般在 50 % 以上 , 严重 的达 1 0 % , 发病
指数 30 一 75 。 造成 树势衰 弱 , 甚至濒死 。
2
. 花椒落叶病M 。 : 5 5 0 。 `n 。 s p . 分布陕
西富平 、 宝鸡 、 甘肃文县 、 武都 、 成县等 。 感
病椒叶大量提前脱落 , 严重影响椒树的营养
积累 。 是影响花椒产量 的重要 病害之 一 。
3
.花椒疮痴 病 S p h 。 e e l o 。 。 s p .分布陕
西杨陵 。 危害严重 。
4
. 花椒叶霉病 A l t er n 。 r ia s p . 分布甘肃
武都 。 危害轻微 。
5
.花椒灰斑 病 C o , i。 rh刀r i 。 m s p · 分 布
甘肃武都 。 危害轻微 。
6
. 花椒圆斑锈病A e c `d `“ 。 : a o t h o x g l` -
: c 八` 。 i f o l i ` D i e t .分布甘肃 武 都 。 危 害 轻
微 。
.摘自《 森林病虫通讯 》 1 99 0 · 2
2 2 2 26 天 牛 杀 灭 剂
天牛是杨树的主要害虫 , 而 目前防治的
药物虽较多 , 但效果均不太理想 。 湖南汉寿
县林科所近年来研制成功了一种 2 2 2 2 6 天牛
杀灭剂 , 杀伤效果达 97 一 1 0 % 。 该 药剂为
水剂 ( 每瓶 0 . 5公斤 ) , 要比 目前国内普遍
推广的磷化锌毒签成 本 低 3 倍 , 而 且对
人畜安全 , 操作简便 , 使用时 , 可采折树枝 ,
折成长 1 0一 1 5 c m 小段 ,然后将其插入 2 2 2 2 6
剂中搅动一下 , 拿出来对准虫孔插正插紧 ,
便可杀死天牛 。 据试 验 , 对 杨 树 云 斑 天
牛 、 桑天牛 、 蝙蝠蛾 、 木蠢蛾等蛀干害虫 ,
均有特效 。
摘自《 江苏林业信息 》 1 99 0 . 2 4
一 3 0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