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中国药业 !#%卷第 &期 金粟兰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概况 翁金月 !,张成川 ,肖玉燕 # (!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浙江 温州 #%&&&; 浙江省乐清市中医院,浙江 温州 #%’&&; # 浙江省瑞安市中医院,浙江 温州 #%&&)
摘要:该文对金粟兰属植物的化学成分按倍半萜类 (包括桉烷型()*+),-./))、环桉烷型(01/+)/./))、吉马烷型(2)3-.43./))、菖蒲烷型
(.453./))6,倍半萜多聚体和其他类化合物进行了详细介绍。
关键词:金粟兰属;化学成分;倍半萜类;香豆素类
中图分类号:!# %&#’()* +,-#.,#/,(-#0* 1&-2 3(’-#4
5 )6 !#7,2( 8/2#9 :2;<=> ?2>;&@-<* !#7,2(* +,A&-#* .,&#- 40BCCCD 06 3(E&# ?2>;&@-< 2F G.H* !#7,2(* +,A&-#* .,&#- 40BICCD 46 J(&-# ?2>;&@-< 2F G.H* !#7,2(* +,A&-#* .,&#- 40B0CC)
!#( 7/ 891, 3):1);< 89) 49)-14.0 45/,818*)/8, 1,50.8)+ =35- 89) 2)/*, >9053./89*, ;)3) ,*--.31?)+ @*+),-./)< 01/+)/./)< 2)3-.43./)< .A 453./) ,),B*18)3C)/),< ,),B*18)3C)/) +1-)3< ./+ 45*-.31/ ;)3) 3)C538)+ =35- 891, 2*/),
)*+ ,-%.#:>9053./89*,D 49)-14.0 45/,818*)/8,D ,),B*18)3C)/),D 45*-.31/
金粟兰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倍半萜化合物,其中引人关
注的是该属植物特有的倍半萜多聚体,此外,一些酰胺类化合物和
香豆素类化合物也有报道。笔者就该属植物化学成分中比较有代
表性的化合物进行详述,旨在为新药研发提供参考。
( 桉烷型(1?B1=9;61)倍半萜
桉烷型倍半萜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在金粟兰属植物中也有
一些同类化合物。E491+.等 ( ! 6从日本产银线草 .,<2K-#@,(> A-;2#&/(>
F1)G中分离得到 !个桉烷型倍半萜 .83.48H0)/501+)!,该化合物大量 存在于 .83.48H05+),的种属中,却是第一次从金粟兰属植物中被分离 得到。I.;.G.8. 等 ( 6从该属植物及己 .,<2K-#@,(> 8KK-@(> J K9*/G L
M5)- )8 F49*08 中分离得到 # 个桉烷型倍半萜,分别为 /)5.450.-A
5/),N O 9H+35PH/)5.450.-5/) 和 .450.-5/),其中前两者为新化合
物,.450.-5/)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出。此前他们还从银线草中分
离得到 个桉烷型倍半萜,命名为 ,91?*Q501+50 和 ,91?*Q.=*3./50 (# 6。
李创军等 ( R 6从宽叶金粟兰 .,<2K-#@,(> ,#K’& S)-,0 中分离得到 个桉烷型倍半萜,分别是 4*34505/50 和 ?)+5.35=*3./。I*,./5 等 (% 6从 银线草中分离得到 !个桉烷型倍半萜酸,命名为 49053./89.014 .41+。 环桉烷型(<36B16;61)倍半萜 环桉烷型倍半萜又被称作椴树烷型倍半萜,在金粟兰属植物 中已有近 & 个该类骨架的倍半萜被报道。环桉烷型与桉烷型骨架 的区别之处在于 T环的 ! 位和 # 位成键,把 T环分割成 ! 个 # 元 环和 !个 %元环。这类化合物在 !S UVM图谱上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由于 #元环的张力较大,致使 #位的质子化学位移移向高场,平均 在 & #& W !& O ’ 左右,而 位的质子化学位移一般在 ! && W !& O ’ 左右。 早在 !XNY年,E491+. 等 (’ 6从草珊瑚 .,<2K-#@,(> <-LK V.Q1/5 中分离得到 个环桉烷型倍半萜内酯,命名为 49053./89.0.485/) T 和 Z。!XNX 年和 !XY! 年 I.;.G.8. 等 ( N O Y 6从银线草中分离得到 个 环桉烷型倍半萜,即 ,91?*Q./501+) T 和 +)9H+35 O ,91?*Q./501+) (,91?*Q./501+) Z),其中后者就是 E491+. 等报 道的 49053./89.0.485/) T,活性测试结果显示 其具有中等抗真菌活性。E491+. 等 ( ! 6又从日 本产银线草中分离得到 % 个环桉烷型倍半 萜,即 49053./89.0.485/) T O @;并通过降解,测 定 [M\曲线,推测了 49053./89.0.485/) T和 Z 的绝对构型;49053./89.0.485/) T O > 对小鼠 0H-C95,.341-. ] O %!NY^ 细胞显示出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半数抑制浓度 M.%& 分别为 %,! & _ %,& 2 ‘ -]。 I.;.G.8.等 ( X 6从银线草中分离到环桉烷型倍半萜 ,91?*Q./501+) \,从珠兰 .,<2K-#@,(> >;&/-@(> J K9*/G L V.Q中分离得到 ,91?*Q./5A 01+) @ 和 ,91?*Q./501+) a,并且通过环氧化从 49053./89.0.485/) > 合 成了 ,91?*Q./501+) \;用四氧化锇氧化 ,91?*Q./501+) Z 成功地合成 了 ,91?*Q./501+) @;通过对化合物 ,91?*Q./501+) a 乙酰化合成了 ,91?*Q./501+) a !% O N O .4)8.8);通过对化合物 ,91?*Q./501+) @ 乙酰 化合成了 !#< !% O +1 O N O .4)8.8)。I.;.G.8. 等 ( 6又从该属植物及 己中分离到 个环桉烷型倍半萜化合物 49053./89.0.85/) > 和 ,91?*Q./501+) >。K.Q)+. 等 ( !& 6从草珊瑚中分离到 # 个环桉烷型倍半 萜化合物,即 49053./89.0.485/) T O >。[Q.-*3. 等 ( !! 6从草珊瑚中分 离到 个环桉烷型倍半萜的葡萄糖苷,这是首次分离到环桉烷型 倍半萜的葡萄糖苷,命名为 49053./5,1+) T和 49053./5,1+) Z,其苷元 分别是 I.;.G.8.从珠兰中分离得到的 ,91?*Q./501+) @和 ,91?*Q./5A 01+) a;同时还从该植物中分离到 # 个已知的环桉烷型倍半萜内酯 49053./89.0.485/) T,49053./89.0.485/) Z 和 ,91?*Q./501+) T。李创军 等 ( R 6从宽叶金粟兰中分离得到 ! 个环桉烷型倍半萜 ,91?*Q./501+) @。K.Q)+. 等 ( !& 6从草珊瑚中分离得到 ! 个新的环桉烷型倍半萜内 酯,命名为 49053./89.0.485/) a。K,*1 等 ( ! 6从草珊瑚中分离得到 ! 个 环桉型倍半萜,该化合物在 R 位和 !R 位之间形成环氧环,命名为 49053./89.0.485/) b。 . 吉马烷型(C1A9;:A;61)倍半萜 吉马烷型倍半萜在自然界中分布最广泛,主要分布于金粟兰 属的及己和银线草中,是几类倍半萜骨架的生物合成前体。I.;.A G.8. 等 (#,Y 6从银线草中分离得到吉马烷型倍半萜 20)495-./501+), 1,5=*3./501+) 和 =*3./5+1)/5/),提出 20)495-./501+) 可能是许多倍半 萜的生物合成前体,包括桉烷型倍半萜 ,91?*Q./501+) 及其衍生物。 由于呋喃类倍半萜被认为是倍半萜内酯的生 物合成前体,故 20)495-./501+) 和 1,5=*3./5A 01+) 能同时在一个植物中被分离得到具有较 大的研究意义。I.;.G.8.提出了一条从 1,5=*A 3./501+)到,91?*Q./501+)的可能的生物合成途 径 J图 ! L。I.;.G.8. 等 ( Y 6从该属植物及己中 药学专论 本栏目由 协 办 重庆市康禾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药业 !#% &%’(%)*+,#)%-.·!·
!#年第 %卷第 &期
图 #%&’()*+,%-.可能的生物合成途径 分离得到 /个吉马烷型倍半萜化合物,即 )0+1)2.13)01+*.,&.-.1+*., %#+4’1)*+-%.*.和 4’1)*+-%.*+*.。 ! 菖蒲烷型(#%&’)倍半萜
菖蒲烷型倍半萜在金粟兰属植物中分布很少,只有 个化合
物被报道。5)6)7)8) 等 9 : ;从银线草中分离得到 个菖蒲烷型倍半
萜,命名为 #%&’() < )0+1)-%.*+,。 ( 倍半萜多聚体 金粟兰属植物中存在一类结构复杂的倍半萜二聚体和三聚 体,以二聚体居多。此类化合物以 ! 个或 : 个环桉烷型骨架的倍半 萜通过分子内的 !# =%.,# < >,-.1环加成反应形成复杂的多聚体
结构。这类多聚体化合物往往具有 !, <不饱和 < # <内酯或 !,
<不饱和酮的结构片段,最有意思的是其中一部分化合物具有独
特的大环结构,最大的为 ?元内酯环。
5)6)7)8) 等 9 : ;@@A 年首次从银线草中分离出了 个由 ! 个
环桉型倍半萜内酯聚合而成的二聚体化合物,命名为 #%&’()+, >。 5’#)*+ 等 9 B ;从银线草中分离得到 ! 个环桉型倍半萜二聚体,其中 个是由两个桉烷型倍半萜聚合而成的二聚体化合物,命名为 0,+1)*8)-%3.1%0 )0%- )0.8)8.,这类桉烷型倍半萜的二聚体极少在天 然界被发现,它与 #%&’()+, > 类似,! 个倍半萜单体之间也形成 C
元环,但是两者具有不同的碳骨架;另一个二聚体被认为不是天然
产物,而是由 ! 个环桉型倍半萜 0,+1)*8),)08+*. >(#%&’()*+,%-. D)经过光照形成的人工产物。 5)6)7)8) 等 9 / ;在 @@! 年从银线草中分离得到了 : 个由 ! 个 环桉型倍半萜内酯聚合而成的二聚体化合物,命名为 #%&’()+, D <
=。在 @@B 年又从银线草中分离得到了 B 个由 ! 个环桉型倍半萜
内酯聚合而成的二聚体化合物,命名为 #%&’()+, E < F9 B ;。@@G 年,他们从银线草中分离得到 个罕见的环桉型倍半萜三聚体, 由 : 个倍半萜单体聚合而成,命名为 81%#%&’()+, >9C ;,这是到目前
为止分离到的唯一环桉型倍半萜三聚体。其聚合方式与 #%&’()+, 类型的二聚体不同,不是在 ! 个单体之间形成 C 元环,而是以 个单体的 位与另一个单体的 G 位聚合而成,第 个单体的 B 位又与第 : 个单体的 位发生聚合,形成与众不同的三聚体化 合物。与此同时,他们还从银线草中分离得到 个二聚体化合物, 命名为 #%&’()+, H。虽然命名为 #%&’()+, 系列,但是 #%&’()+, H 与
其他的 #%&’()+, 系列二聚体有明显的不同,其 ! 个环桉型倍半萜 单体分别在 位和 B 位聚合,不形成 C 元环;而 #%&’()+, > < F
是以单体的 B 位对 @ 位、C 位对 ? 位形成聚合。很显然,#%&’()+, H 的聚合方式与 81%#%&’()+, > 部分相同,可能是它的生物合成前
体。
56+* 等 9 G ;从银线草中分离到的二聚体化合物 #%&’()+, D, 0I0,+#%&’()+, > 和 #%&’()+, J,对阿魏酸钠对佛波酯 K LM> N诱导 的 OP < CA 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最低抑制浓度 K %&’ N分别是 :/Q R AQ @R !GQ : *3+, S P。虽然这些化合物不能直接影响淋巴细胞功 能相关抗原 < KPJ> < N与细胞间黏附分子 < K FT>M < N的结 合,但能显著抑制 OP < CA的 FT>M < 表达,且呈量效关系。 #%&’()+, 类型的二聚体化合物主要结构特征是在 ! 个环桉烷
型倍半萜之间形成 C 元环,但也有例外,如 #%&’()+, H就是一个开 环的二聚体化合物。0I0,+#%&’()+, >是在 @@: 年 5)6)7)8) 从及己
’()*+,(-. /!**+,-. K U’*7Q N V+.3Q .8 W0’,8Q 中分离得到的 个具 有 A 元碳环骨架的倍半萜二聚体 9 ? ;。0I0,+#%&’()+, >的生源母体
也是环桉烷型倍半萜,但它与其他倍半萜二聚体的不同之处在于
B位的甲基与另一个倍半萜的 : 位甲基成键,由此产生了一类不
同于 #%&’()+,系列的非常罕见的倍半萜二聚体。 有关多穗金粟兰的化学成分罕见报道,X)*2 等 9@ ;从其中分离 出 个结构复杂的倍半萜二聚体,命名为 0,+1)3’,8%,%-. >,它与
5)6)7)8)从银线草中分离得到的倍半萜二聚体化合物 #%&’()+,# D 拥有相同的骨架,结构非常相似。该化合物的生物前体是环桉烷型 倍半萜 01+1)*8),)08+*.类化合物,这与 #%&’()+, 类的倍半萜二聚
体相同。而且 X)*2 等首次提出了这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即
通过分子内的 !# =%.,# < >,-.1环加成反应而得 K图 ! N。 Y()3’1) 等 9 !A ;从草珊瑚中也分离得到 个不同于上述化合物 聚合方式的倍半萜二聚体化合物,它的 ! 个单体之间形成的是 / 元环而非 C 元环,很显然是由 ! 个母体化合物 #%&’()*+,%-. D经过
光催化形成的二聚体。实际上,它在 @@ 年已由 5’#)*+ 等 9 C ;从银
线草中分离得到。
) 其他类化合物
5)6)7)8) 等 9 : ;从银线草中分离得到 ! 个香豆素类化合物东莨
菪素(#0+Z+,.8%*)和异东莨菪素(%#+#0+Z+,.8%*)。李创军等 9 / ;从宽叶金
粟兰中分离得到 : 个香豆素苷类化合物,分别是异秦皮啶 < G <
Y <葡糖苷、伞形花内酯苷、异秦皮啶 < : < < 0 <芹菜糖 K!:N <
< 0 <葡糖苷。其中最后一个是新化合物。U)(.3+8+ 等 9! ;从及己
中分离得到 ! 个酰胺类化合物,分别为 [ < < Z.*.8I, < : < K:R
/ < 3.8I,.*.-%+\IZ.*I, N < Z1+Z.*)3%-. 和 [ < < Z.*.8I, < : <
K:R / < -%3.8+\I N < Z1+Z.*)3%-.。 作者简介:翁金月,女,主管中药师,K电话 N ABGG < ??AGA?! K电子信箱 N 6.*2]IZ&^ I)++Q 0+3Q 0*。
参考文献:
9 ; _0%-) MR 5+%(. XR 5’#)*+ ‘R .8 ),Q W8’-%.# +* 8. 0+*#8%8’.*8# +4
T,+1)*8’# #ZZQ Q W%\ #.#a’%8.1Z.*.# 41+3 ’()*+,(-. 1+234-. 9 H ; Q T.3 L)13 D’,,R @?AR !? K N b @! < A!Q 9 ! ; 5)6)7)8) HR J’(’#% XR U))1) WR .8 ),Q W81’08’1.# +4 *+c., #.#a’%8.1d Z.*. (.8+*.# 41+3 ’()*+,(-. .!**+,-. K T,+1)*8)0.). N 9 H ; Q >21%0 D%+,
T.3R @?BR /@ KB N b /G@ < /?BQ 图 ! 0,+1)3’,8%,%-. >的生物合成途径
药学专论
中国药业 !#% &%’(%)*+,#)%-. ·!· !#年第 %卷第 &期 临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与天然植物药 熊江波 ,孙柳燕 ,王如伟 # % 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 杭州 !&&’!; #% 浙江中药与现代药物研究院,浙江 杭州 !&&’# (
摘要: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属于需长期用药的慢性病和多发病,关于化学药品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不断被报道,因此,人们对疗效确切、
副作用相对较少的中药以及天然植物药制剂寄予厚望。目前中药制剂在我国心脑血管用药市场已占据一定优势,尤其是银杏叶制剂已成
为全球服用人数最多的天然植物药。不断开发和完善中药及天然植物药系统,并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必将有深远的医学价值和广
阔的市场前景。该文对临床常用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及其制剂、颇具发展前景的心脑血管用天然植物药成分进行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中药;天然植物药;心脑血管疾病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 /++’ 0*. , +++. , +-
) 12345 !46347 89 :;42<=4>?3@ AB4 85 :2
35 6728’% GH’I2J. #> ?;’I=#’K @72<2 A2IH2 ’I A#I2; L;,%<* B’%C7#,* 6728’%* @7’ D)EEF3 M !#%&’( )* +,-,*. /,0+12 34.5 +414*6 7--8++,*-, 79 -0+:47-,+,;+7<01-8=0+ :41,01,12 .5,+, 41 0 +0>4:=/ ? 6+734*6 *,,: 97+ .5,+0>,8.4- :+861 4* .541 94,=:% @73,<,+2 14*-, A71. -0+:47-,+,;+7<01-8=0+ :41,01,1 354-5 ;,=7*6 .7 -5+7*4- 0*: 9+,B8,*.=/ ? ,*-78*.,+,: :41,01,1 +,B84+4*6 =7*6 .,+A .+,0.A,*. 34.5 A,:4-4*,12 .5, 0:<,+1, 14:, ,99,-.1 79 -5,A4-0= ? ;01,: :+861 50<, ;,-7A, 0 A0C7+ -7*-,+* 0*: 1,+4781 4118,% D5,+,97+,2 >,7>=, >8. 6+,0. ,E>,-.0.47*1 7* -,+.04* .+0:4.47*0= F54*,1, A,:4-4*,1 DFG1 ( 0*: *0.8+0= >=0*. 0*: 5,+;0= A,:4-4*,1 34.5 +,=0.4<,=/
:,94*,: .5,+0>,8.4- ,99,-.1 0*: =,11,+ 14:, ,99,-.1% H,-,*. 1.0.41.4-1 7* -=4*4-0= A,:4-0.47* 15731 .50. DFG ? ;01,: :+861 50<, 1.0+.,: .7
:7A4*0., .5, -0+:47-,+,;+7<01-8=0+ :41,01,1 A0+I,. 4* F54*02 ,1>,-40==/ 64*I67 =,09 ,E.+0-.1 50<, ;,-7A, .5, A71. >7>8=0+ *0.8+0= >=0*.
A,:4-4*, 4* 37+=: ? 34:, 354-5 >=0/1 0* 4*-+,014*6 +7=, 4* .+,0.4*6 .5,1, :41,01,1% J4.5 A7+, .50* .,* .57810*: I4*:1 79 DFG +03 A0.,+40=1
0*: =7*6 541.7+/ 79 -=4*4-0= 0>>=4-0.47* 79 DFG2 4. 41 0*.4-4>0.,: .50. .571, +4-5 +,178+-,1 34== ;, 98==/ ,E>=7+,: 0*: :,<,=7>,: 4*.7 109,
0*: ,994-0-4781 .+,0.A,*. 97+ -0+:47-,+,;+7<01-8=0+ :41,01,12 354-5 34== 8*:78;.,:=/ ;+4*6 ,*7+A781 A,:4-0= ;,*,94.1 0*: A0+I,. <0=8,12 0*:
0=17 -+,0., 8*>+,-,:,*.,: 7>>7+.8*4.4,1 97+ DFG ? ;01,: >50+A0-,8.4-0= 4*:81.+/ 4* .5, 98.8+,%
)*+ ,-%.#( .+0:4.47*0= F54*,1, A,:4-4*, DFG( K *0.8+0= >=0*. A,:4-4*,;-0+:47-,+,;+7<01-8=0+ :41,01,1 L! M N030;0.0 O 2 P8I8154 Q2 D050+0 R% R.+8-.8+,1 79 *7<,= 1,1B84.,+>,*, 0=-757=1 9+7A @7K#;’=7,< 8’N#H,<F5=7+0*.50-,0,( LOM % S6+4- T47= F5,A2
UVW2 WV ! ( X Y! ? YY% L W M 李创军,张东明,罗勇明 % 宽叶金粟兰的化学成分研究 L O M % 药学学报, #&&’2 W&(Z)X ’#’ ? ’#V% L ’ M N810*7 [2 S;, G2 N74I, Q2 ,. 0=% R.8:4,1 7* .5, -7*1.4.8,*.1 79 F5=7+0*.581 1>>% P8+.5,+ 1.8:4,1 7* .5, -7*1.4.8,*.1 79 @7K#;’=7,< 8’N#O H,< L O M % Q0I860I8 ]011542 UU2 # ( X Y’Z ? YZW%
L Z M ^-54:0 G2 N810*7 [2 N7*:7 Q2 ,. 0=% D37 *,3 1,1B84.,+>,*74:1 9+7A
@7K#;’=7,< %K’(2; G0I4*7 L O M % @,.,+7-/-=,12 UYV2 U # ( X !U ? WW%
L Y M N030;0.0 O2 D050+0 R2 G4_8.0*4 O2 ,. 0=% R54_8I0*7=4:,12 .37 1,1B84.,+>,*74:1 9+7A @7K#;’=7,< 8’N#H,<F5=7+0*.50-,0,( LOM % S6+4- T47= F5,A2 UYU2 W! W ( X VV’ ? VVY%
L V M N030;0.0 O2 D050+0 R2 G4_8.0*4 O% )17=0.47* 0*: 1.+8-.8+0= ,=8-4:0.47* 79
978+ 1,1B84.,+>,*,1 9+7A @7K#;’=7,< 8’N#H,< F5=7+0*.50-,0,( LOM % S6+4- T47- F5,A2 UV2 W’ Z ( X WWY ? W’!%
L U M N030;0.0 O2 G4_8.0*4 O% R54_8I0*7=4:,1 ‘2 a 0*: P2 *7<,= =4*:,*0*7=4:,1
9+7A @7K#;’=7,< 1>>% F5=7+0*.50-,0, ( L O M % S6+4- T47= F5,A2 UVU2 ’!
( X #&! ? #&Y% L & M D0I,:0 Q2 Q0A0154.0 @2 G0.18A7.7 D2 ,. 0=% F5=7+0*.50=0-.7*, P2 S 1,1B84.,+>,*74: 9+7A .5, =,0<,1 79 @7K#;’=7,< %K’(2; L O M % b5/.7-5,A41.+/2
UU!2 !! ! ( X Y! ? Y’% L M cI0A8+0 @2 d0I0154A0 d2 )306030 D2 ,. 0=% D5, 1.+8-.8+,1 79 .37 =4*:,*0*, 1,1B84.,+>,*, 6=8-714:,1 9+7A @7K#;’=7,< %K’(2; L O M % F5,A41.+/
e,..,+12 UUW2 #! V (: ’W% L # M D184 JQ2 T+73* [‘% F/-=7,8:,1A0*7=4:,1 9+7A +’;H’I;’ %K’(;’ L O M %
b5/.7-5,A41.+/2 UUZ2 W! W ( X VU ? V#% L ! M N030;0.0 O2 P8I8154 Q2 D050+0 R2 ,. 0=% R54_8I07= S2 0 1,1B84.,+>,*, :4A,+ 9+7A @7K#;’=7,< 8’N#H,< L O M % b5/.7-5,A41.+/ 2 UU& 2 #U Y ( X
# !!# ? # !!W%
L W M N030;0.0 O2 G4_8.0*4 O% ‘4A,+4- 1,1B84.,+>,*74: ,1.,+1 9+7A @7K#;’O =7,< <2;;’=,< L O M % b5/.7-5,A41.+/2 UU#2 ! W ( X #U! ? #UZ%
L ’ M N030;0.0 O2 P8I8154 a2 G4_8.0*4 O% R,1B84.,+>,*, :4A,+1 9+7A @7K#;’O =7,< 8’N#H,< L O M % b5/.7-5,A41.+/2 UU’2 !U ( X # ? #’% L Z M N030;0.0 O2 P8I8154 a2 G4_8.0*4 O% R,1B84.,+>,*, :4A,+ 0*: .+4A,+ 9+7A @7K#;’=7,< 8’N#H,< L O M % b5/.7-5,A41.+/2 UUV2 WY # ( X #! ? #!’%
L Y M N37* ca2 e,, @R2 e,, RJ2 ,. 0=% ‘4A,+4- 1,1B84.,+>,*74:1 417=0.,:
9+7A @7K#;’=7,< 8’N#H,< 4*54;4.,: .5, ,E>+,1147* 79 -,== 0:5,147*
A7=,-8=,1 L O M % O78+*0= 79 a.5*7>50+A0-7=76/2 #&&Z2 &W ? # ( X #Y& ? #YY% L V M N030;0.0 O2 P8I8154 a2 G4_8.0*4 O% R/AA,.+4- 1,1B84.,+>,*, :4A,+ 9+7A @7K#;’=7,< <2;;’=,< L O M % b5/.7-5,A41.+/2 UU!2 !# ’ ( X !WY ? !WU% L U M Q0*6 Rb2 Q8, OG% F5=7+0A8=.4=4:, S2 0 5465=/ -7A>=,E 1,1B84.,+>,*74: :4AA,+ 9+7A @7K#;’=7,< J,K=<=’H7.< L O M % D,.+05,:+7* e,..,+12 #&&Z2 WY
Y ( X #U ? !#% L #& M cI0A8+0 @2 )306030 D2 d0I0.0*4 G% S +,<41,: 1.+8-.8+, 79 -5=7+0*.50=0-.7*, P 0*: -5=7+0*.50=0-.7*, S >57.7:4A,+L OM % T8==,.4* 79 .5, F5,A4-0= R7-4,./ 79 O0>0*2 UU’2 ZV # ( X ! WZ’ ? ! WZY%
L # M D0I,A7.7 D2 ^-54:0 G2 N810*7 [% R.8:4,1 7* .5, -7*1.4.8,*.1 79 @7K#O
;’=7,< 1>>% !% (D5, 1,1B84.,+>,*,1 9+7A @7K#;’=7,< <2;;’=,< L OM % F5,A
b50+A T8==2 UYZ2 #W $! ( X ’! ? ’!!%
/收稿日期:++# , ** , + 0
药学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