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红果树属植物研究进展



全 文 :红果树属植物研究进展
夏和宝1,丁芳芳2,许晓岗2,3* (1.南京市栖霞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江苏南京 210033;2. 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
系,江苏南京 210037;3.苏州绿世界园林发展有限公司,江苏苏州 210051)
摘要 综述了红果树属植物分类、种质资源及分布、繁殖技术、抗逆性、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红果树属植物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红果树属;分类;繁殖;抗逆性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2011)33 -20426 -03
Advances in Research of Stranvaesia Lindl.
XIA He-bao et al (Management Office of Nanjing Qixia Mountain Scenic Spot,Nanjing,Jiangsu 210033)
Abstract In the paper,research achievements on Stranvaesia Lindl. from several aspects including classification,germplasm resources and
distribution,propagation,stress tolerance and garden application were summarized,to offer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exploitation of these
plants.
Key words Stranvaesia Lindl.;Classification;Propagation;Stress tolerance
作者简介 夏和宝(1974 - ) ,男,江苏南京人,工程师,从事植物资源利
用的研究。* 通讯作者,高级工程师,博士,从事植物资源
应用方面的研究,E-mail:dingding1128@ 163. com。
收稿日期 2011-08-18
红果树属(Stranvaesia)是蔷薇科(Rosaceae)常绿灌木或
乔木,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如 Kankmen[1],Vidal[2],Guo[3]
等认为应将该属划入石楠属(Photinia) ,但 Ruter[4],Camphell
等[5]认为 2属间仍存在差别,仍应将其另立 1 属[6]。目前,
国内外对该属植物的研究较少,因此,笔者对红果树属植物
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该属植物提
供理论依据。
1 红果树属概况
红果树属植物在世界范围内约 5 种,分布于我国及印
度、缅甸北部山区,主要位于热带与暖温带之间;我国约 4
种,主产西南至东南部,可见我国是红果树属的世界分布中
心。其为常绿灌木或乔木;单叶互生,革质,全缘或有锯齿;
顶生伞房花序,萼片 5,萼筒钟状;花瓣 5,白色,基部有短爪;
雄蕊 20,花柱 5,大部分连合成束,仅顶端部分离生(而石楠
属植物常具 2心皮,少 3 ~ 5;花柱离生或基部合生) ;子房半
下位,基部与萼筒合生,上半部离生,5 室,每室 2 胚珠;梨果
小,成熟后心皮与萼筒分离,沿心皮背部开裂(而石楠属植物
果实成熟时不裂开,先端或 1 /3 部分与萼筒分离) ,萼片宿
存;种子长椭圆形[7]。花期 4 ~6月,果期 6 ~10月。
资料显示,该属中的 5个常绿种与石楠属的差异在于其
具有 4或 5 室子房及开裂的心皮;核 DNA、cpDNA 及 nrITS
序列分子研究结果并不能将红果树属并入石楠属,仍应为独
立的属[5]。对 2属间争议较大的心皮开裂现象,Kankmen[1]
首次提出红果树属心皮开裂可能是压制标本时人为造成的,
应将形态相似的 2属并为 1属;之后又发现无论是心皮还是
心皮与萼筒的合生情况,2属间并无差异;又通过分析广义石
楠属(包括 Stranvaesia和 photinia等 4 属)的 cpDNA和 nrITS
数据以及对叶表皮、叶结构模式的形态学研究[8 -9],发现其
叶绿体、核序列及叶部特征可作为将红果树属并入石楠属的
有力证据,且鉴于对广义石楠属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分
析,将其划分成 3属,其中将红果树属纳入石楠属[3]。
据上述研究显示,目前大多数国内外专家、学者更多的
倾向于将 Stranvaesia 并入 Photinia,对该属的归属问题仍有
待进一步考证。
2 红果树属植物资源及分布
2. 1 红果树(S. davidiana) 红果树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1
~10 m。冬芽红褐色;枝条密集,小枝幼时密被长柔毛,后脱
落;叶革质,全缘,长 5 ~12 cm,叶面中脉下陷,沿中脉被灰褐
色柔毛,叶背中脉突起,侧脉不明显;总花梗和花梗均被柔
毛。花期 5 ~ 6 月,梨果近球形,桔红色,果期 9 ~ 10 月[7]。
喜光,耐干旱瘠薄,喜冷凉气候。主要分布于江西、河
南[10 -13]、陕西、甘肃、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适生于海
拔 1 000 ~3 000 m,山坡、山顶、路旁及灌木丛中。红果树夏
初白花簇簇,秋季果实桔红,集生于枝头,经久不调,为观花、
观果的优良树种。
波叶红果树(S. davidiana var. undulata)为红果树的波叶
变种,与红果树的区别:叶片较小,长 3 ~8 cm,椭圆长圆形至
长圆披针形,边缘常波皱起伏而不平整;花序近无毛[7]。花
期 5 ~6月,梨果桔红色,成熟种子黑(黄)褐色,果期 8 ~ 12
月,成熟期 11 ~12月。喜光,亦喜湿润,耐干旱,耐修剪。野
生分布于河南[10 -13]、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
州、云南、陕西等地,适生于海拔900 ~3 000 m,山坡、灌木丛、
河谷、山沟潮湿地区;入秋后叶色朱红,鲜亮夺目,红叶期可
持续 30多 d,是优良的观花、观果、观色叶树种[14]。
彭春良[15]发现红果树的一新变种———索溪(峪)红果树
(S. davidiana var. suoxiyuensis) ,该变种与波叶红果树近似,区
别在于其花序为简单伞房花序,且密被柔毛;果序更疏;生于
海拔 1 050 m,模式标本采自湖南省慈利县索溪峪自然保护
区天台,保存于中南林学院森林植物标本室,但此新变种并
未载入中国植物志。彭春良[16]详细调查了湖南索溪峪自然
保护区木本植物类群,记述了索溪(峪)红果树(S. davidiana
var. suoxiyuensis)、粉背旌节花(Stachyurus chinensis var. hypo-
leucus)等 5个新分类群,发现湘西北拥有一定数量的砂岩峰
林特有成分,其特征分化明显,如武陵红淡(Cleyera wulingen-
sis)、索溪(峪)红果树等 6种,对分类和地史研究具有一定的
意义。
责任编辑 李占东 责任校对 况玲玲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1,39(33):20426 - 20428,20432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1.33.216
2. 2 毛萼红果树(S. amphiodoxa var. amphiodoxa) 此种
产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海拔 500
~1 500 m,具有介于 Photinia和 Stranvaesia 2属的中间性状,
因其具有 5心皮,5花柱大部分合生成柱状,子房与花托大部
分合生,成熟时为梨果状[7]。故 Rehder[17]将该种列入 Pho-
tinia,而 Schneider将其列入 Stranvaesia。而此种具体属于哪
个属仍存在争议[3,5],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
3 红果树属的繁殖
3. 1 有性繁殖
3. 1. 1 种子萌发特性。野外调查显示波叶红果树在浙江的
野生分布面积狭小,由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极少,且现有种
群少,种群自我更新能力弱,故自然条件下其种子萌发及向
幼苗转化过程中可能存着障碍[18]。
蒋挺等[14,18]通过不同果实储藏方式[19 -20]、不同萌发温
度和光照条件,对波叶红果树种子萌发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表明,种子质量差,空瘪粒较多,属小粒种子,饱满度为
32. 4%;种皮透水性较好,含水量为 7. 52%[21];新鲜种子生
活力为 68. 0%,符合饱满种子生活力比较旺盛的一般规
律[22];初步分析种胚发育不良和种胚的生理后熟性引起种
子的休眠,以自然低温湿砂层积处理,25 ℃条件下,种子发芽
率最高达 41. 3%,高温或低温都不利于萌发;杨期和等[23]对
种子感光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波叶红果树种子属于光不
敏感种子(光中性种子) ,光照并不是其种子萌发的必需
条件。
3. 1. 2 播种育苗。蒋挺[14]研究表明,于 12月底采集波叶红
果树的果实(浙江龙泉凤阳山海拔 1 700 ~ 1 900 m 的黄茅
尖)并处理,因高温或低温都不利于其种子的萌发,故播种期
要避开低温或高温月份,一般于翌年 3 月中旬采用“落水条
播”法田间播种,将基质灌足底水,待充分吸水下陷、基本稳
定后,将混沙的种子均匀播在播种沟中,上覆 10 mm珍珠岩
(宜薄)。
波叶红果树自然种群中由种子萌发形成的幼苗极少,即
自然有性繁殖能力低,其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种子自身的种胚
发育质量、种子休眠特性以及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综合
作用的结果[14,18];而动物(鸟类)传播是否对其存在影响还
有待研究。
3. 2 营养繁殖
3. 2. 1 芽接繁殖。芽接是红果树应用最广的一种嫁接方
法,郑金成[24]研究表明,7 ~ 8 月为芽接最佳时期,接穗愈合
快,成活率高。接穗从母树上采下即将叶片去掉,留 1 cm左
右的叶柄,可采用丁字形、方块、环状芽接以及套接 4 种方
法,10 ~15 d即可检查苗木成活率:接芽新鲜、光泽、湿润,叶
柄轻轻一触即落,说明已成活,即可去掉绑缚。
3. 2. 2 扦插繁殖。扦插作为一种常用的无性繁殖技术,具
有繁殖速度快、遗传性变化小等优势,可在短期内培育大量
苗木,缩短育苗时间,且可保持母本的优良遗传性状,培育出
个体间遗传性状较一致的无性系[25]。
蒋挺[14]对波叶红果树扦插繁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冬季以河沙为基质,300 mg /L NAA 为外源激素的中部插穗
生根效果最佳。波叶红果树属难生根树种,生根所需时间较
长,并存在 2种生根类型———愈伤和皮部生根,但对于具体
生根类型,还缺乏进一步的解剖学研究,母树年龄、扦插季
节、激素浸泡时间、不同外源激素组合的使用、同一枝条不同
芽位等对生根影响的研究仍有待完善。
3. 3 组织培养
3. 3. 1 波叶红果树离体培养。有关波叶红果树组织培养方
面的研究,国外尚未见报道。白伟琴等[26]利用其解除休眠
种子的成熟种胚为材料进行离体培养,结果表明,6-BA浓度
与增殖系数和植株生长有关,6-BA 浓度过低,增殖系数低;
浓度过高则植株生长不良;MS + 6-BA 1. 0 mg /L培养基是增
殖及其组培苗生长最旺盛的培养基,增殖系数可达 2. 9;生根
培养基以 1 /2MS + IAA 2. 0 mg /L培养基为最佳,生根率为
72% ~87%,平均生根数 6 ~8条,平均根长 0. 27 ~ 0. 83 cm。
3. 3. 2 红果树属植物试管苗移栽。(1)波叶红果树生根试
管苗移栽。白伟琴等[26]将生根 20 d的波叶红果树试管苗炼
苗 7 d后,移植到无菌基质(蛭石∶泥炭 = 1∶ 1)中,浇足水,遮
阴处理;10 d即可长出新根及嫩叶,成活率达 82. 5%。
(2)红果树无根试管苗移栽技术。组织培养试管苗传统
移栽法(试管内生根后再移栽)对草本类植物成活率较好,木
本植物试管苗移栽一般成活率很低,如费氏石楠 14. 5%,红
果树 13. 6%[27]。李玉巧等[28]以费氏石楠(法国) (P. serrula-
ta)、红果树(国外引进经选育的品种) (S. davidiana var. da-
vidiana)等 4个新品种 3 cm左右无根试管苗为材料进行移
栽,结果表明,栽前用 400 mg /L ABT-1 + IBA 促根剂混合液
速蘸后移栽于基质河砂 ∶松林土(1∶ 3)的成活率较高,费氏
石楠为 69. 8%,红果树为 38. 9%;而栽后用 3. 5 ~ 4. 5 mg /L
ABT-1 + IBA促根剂混合液速蘸移栽后,7 d浇 1次水,连浇 3
次[29 -30]成活效果最好,费氏石楠达 95. 8%,红果树 92. 7%。
4 红果树属植物抗逆性
红果树属植物大多生于海拔 500 ~ 3 000 m,温度随着海
拔升高而递减,要将植物从海拔高处引种栽培至海拔低处,
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其能否耐热,目前国内外对红果树属植物
抗逆性方面的系统研究尚待深入。蒋挺[14]将引种成活的 10
株波叶红果树进行田间高温处理和人工模拟高温处理,结果
显示,田间 42 ℃左右下,植株各部分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热害
症状,但无死亡现象;而在人工模拟高温胁迫下,叶片膜相对
透性和 MDA含量均随温度升高而持续上升;SOD、POD活性
则表现为先升高再持续下降的趋势,认为 40 ℃已对其植株
造成热害。
5 园林运用与生态方面
5. 1 园林应用 Chin 等[31 -32]介绍适宜庭院栽植的乔灌木
时已将红果树属的模式属(印缅红果树)纳入在内。闫双喜
等[10]研究了河南当地 106科木本植物,并从中初步筛选出适
宜在城市园林中栽植的各类观赏树种。其中红果树(Stran-
vaesia davidiana)、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山茱萸(Macro-
carpium officinalis)等省内原产树木符合观果树木的判定
标准。
田朝阳等[11]考查河南野生常绿阔叶木本植物资源,筛
选出红豆树(Ormosia hosiei)、红果树(Stranvaesia davidiana)
等具有较高观赏价值和市场应用前景的植物资源,其中红果
7240239 卷 33 期 夏和宝等 红果树属植物研究进展
树和波叶红果树是一种兼具观花、观果和秋色叶效果的野生
植物,可作为绿篱及基础种植材料。白伟琴等[26]认为浙江
省蔷薇科野生植物波叶红果树,叶丛亮绿,果穗可宿存枝头
数月之久,色泽红黄,鲜艳夺目,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又因
植株生长缓慢,且耐修剪,可用于制作树桩盆景[33],也可用
作地被或绿篱,从而丰富园林植物材料。
5. 2 生态方面 红果树属植物极具观赏价值,在大力开发
利用其野生植物资源的同时,应对其生物多样性及生境进行
保护,探索其最佳生存环境。刘保国等[13]系统分析了河南
野生常绿阔叶木本植物属的区系,其中以四照花属(Dendro-
benthamia)、红果树属(Stranvaesia)等 7个属隶属东亚分布类
型,占总属数的 12. 5%,仅次于热带分布与温带分布。而植
物的垂直分布与生长习性存在显著关联,海拔越高,乔木越
少,海拔1 000 m以上多为灌木种类[12]。温远光等[34]通过对
桂西北田林老山南坡木本植物森林类型调查,发现海拔1 900
m以上的山顶矮林主要由红果树(Stranvaesia davidiana)、矮
红果树即波叶红果树(Stranvaesia davidiana var. undulata)等
常绿和落叶种类混合组成;田朝阳等[12]对河南伏牛山常绿
阔叶木本植物垂直分布进行调查,发现海拔 300 ~ 1 000m的
红果树属植物(红果树和波叶红果树)为一些常绿灌木或小
乔木,对挖掘和利用当地优良树种资源具有一定价值。
张志勇[35]在对草珊瑚生存群落调查时,利用双向指示
种分析法(TWINSPAN)将缙云山草珊瑚生存群落划分为海
拔约 800 m 的薯豆(Elaeocarpus japonicus)+白毛新木姜子
(Neolitsea aurata)+绒毛红果树(Stranvaesia tomentosa)[6] +
狗脊(Woodwardia japonica)群丛 2、海拔约 620 ~ 660 m 的小
叶栲(Castanopsis carlesii)+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绒毛
红果树(Stranvaesia tomentosa)+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
长尾复叶耳蕨(Arachniodes simplicor)群丛 4 等 7 个群丛,结
果表明群丛 4为草珊瑚与绒毛红果树较理想的生长群落类
型。蔡小英[36]调查了浙江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黄山松群落,
并对其中主要种群生态位进行了研究,发现其灌木层由波叶
红果树(Stranvaesia davidiana var. undulata)、马银花(Rhodo-
dendron ovatum)等树种组成;黄山松生态位较宽,且相似度大
的树种如云锦杜鹃(Rhododendron fortunei)、波叶红果树往往
构成群落的共优种,且易于共优形成混交林,生态适应范围
较大,对创造群落结构、内部环境以及充分利用资源具有重
要作用。
6 结论与讨论
6. 1 红果树属的分类学 有关红果树属的分类问题一直是
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热点,特别是具有介于石楠属和红果树属
2属中间性状的毛萼红果树(S. amphiodoxa var. amphiodoxa)。
虽然研究显示,目前大多数国内外专家、学者更多的倾向于
将 Stranvaesia并入 Photinia,但仍有一些植物学家持不同意
见,对其归属问题还有待用更多的现代技术和试验方法来
证实。
6. 2 引种栽培 积极开发野生植物资源首要进行引种栽
培,现有的引种栽培方法大多为直接挖掘、移植多年生野生
植株[14],这种简单引种方法势必会对树势造成一定的影响,
引种成活率自然降低。相比而言,采集优良种子,模拟种源
地生境条件,采用有性繁殖方法获得健壮的实生苗,再利用
扦插、组培等手段扩大繁殖,以达到引种栽培的目的,是更为
科学而有效的;而有关海拔、气压变化对引种栽培的影响尚
属空白。
6. 3 有性繁殖 种源的选择对有性繁殖研究相当重要,应
从其原产地采集优良种子。已有的研究[14,18]认为波叶红果
树种子质量差,空瘪粒较多等种胚发育问题致使自然种群中
幼苗极少,但与野外调查结果不同;自然条件下,鸟类以其果
为食对其传播及种子萌发是否存在影响,以及对其种子休眠
机理研究有待进一步完善。
6. 4 扦插育苗 扦插繁殖在生产中广泛应用,资料显示波
叶红果树插穗选自海拔 1 700 ~1 900 m的黄茅尖(浙江龙泉
凤阳山)野生植株当年生枝条,故其母树年龄无法确定,而利
用人工播种苗进行扦插繁殖,其母树年龄即可确定,对研究
其扦插生根意义较大;对扦插生根过程中具体生根类型,仍
缺乏进一步的解剖学研究。
对该属植物资源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对野生种的引
种驯化、繁殖、抗性生理、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较少。我国
是世界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宝库,可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的野生
植物资源丰富[33],但目前运用的园林植物种类相对单一,开
发极具观赏价值的野生植物资源,可丰富园林植物种类,增
强观赏效果。而红果树属植物的观赏性强,是优良的园林观
花、观果、观色叶材料,加快开展该属植物生物学特性及繁殖
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KALKMAN C. The Malesian species of the subfamily Maloideae(Roaceae)
[J]. Blumea,1973,98:37 -57.
[2]VIDAL J E. Notes sur quelques Rosacees Asiatique(II) (Photinia,Stran-
vaesia)[J]. Adansonia,1965,5:221 -237.
[3]GUO W,YU Y,SHEN R J,et al. A phylogeny of Photinia sensu lato(Rosa-
ceae)and related genera based on nrITS and cpDNA analysis[J].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011,291:91 -102.
[4]RUTER J M. A few fine photinia[R]. Ornamental Outlook,2006.
[5]CAMPBELL C S,EVANS R C,MORGAN D R,et al. Phylogeny of subtribe
Pyrinae(formerly the Maloideae,Rosaceae):Limited resolution of a com-
plex evolutionary history[J]. 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2007,266:
119 -145.
[6]WU Z Y,RAVEN P H,HONG D Y. Flora of China[M]. UK:Missouri Bo-
tanical Garden Press,2007.
[7]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
社,1980.
[8]LU L,WANG Z,LI G.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eaf epidermis in the taxonomy
of the Photinia complex(Rosaceae:Maloideae)[J]. Cataya,1991,3:93 -108.
[9]LI G,LU L T,LI C L. Leaf architecture of the Photinia complex(Rosaceae:
Maloideae)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its phenetic and phelogenetic signifi-
cance[J]. Cataya,1992,3:21 -56.
[10]闫双喜,杨秋生,史淑兰,等.河南省木本植物的多样性及其在园林中
应用的前景[J].植物学通报,2004,21(2):247 -253.
[11]田朝阳,郭二辉,王从彦,等.河南野生常绿阔叶木本观赏植物与园林
应用研究[J].河南科学,2007,25(5):761 -764.
[12]田朝阳,胡小丽,郑晓军,等.河南伏牛山常绿阔叶植物及垂直分布规
律初步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4(6):690 -694.
[13]刘保国,孔高杰,王从彦,等.河南野生常绿阔叶木本植物的区系研究
[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45(2):226 -235.
[14]蒋挺.波叶红果树(Stranvaesia davidiana var. undulate)繁殖特性及耐
热性研究[D].杭州:浙江林学院,2009.
[15]彭春良.湖南红果树一新变种[J].武汉植物研究,1989,7(3):239 -
240.
[16]彭春良.湖南索溪峪自然保护区的木本植物区系研究[J].中南林学
院学报,1989,9(1):85 -92.
(下转第 20432页)
82402 安徽农业科学 2011年
应[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1):27 -30.
[21]JAVIS P G. Water Transpot in Plant under Climatic Stress[J]. Photosyn-
thesis Res,1993,39:413 -415.
[22]SAGE R F,SHARKEY T D,SEEMAN J R. Acclimation of Photosynthesis
to elevated CO2 in five C3 species[J]. Plant Physiol,1989,89:590 -596
[23]祖元刚,王文杰,王慧梅,等.边缘效应带和保留带内红松幼林水分生
态的差异[J].植物生态学报,2002,26(5):613 -620.
[24]EAMUS D,COLE S. Diurnal and seasonal comparisons of assim Ration,
phyllode conductance an water potential of three Acacia and one Eucalyp-
tus species in the wet - dry tropics of Australia[J]. Aust J Bat,1997,45:
275 -290.
[25]COLOM M,PINI PRATO E,GIANNINI R.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and
photosynthetic response to light in 1-year-old needles during spring and
early summer in Pinus leuodermis[J]. Trees,2003,17:207 -210.
[26]牟伟,颜廷武,李军林,等.红松光合作用研究概况[J].农业科技通报,
2009(3):98 -101.
[27]夏莹莹,毛子军,马立祥,等.水分条件对红松和西伯利亚红松针叶脯
氨酸与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植物研究,2008,28(3):330 -335.
[28]王淼,李秋荣,代力民,等.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对干旱胁迫的
生态反应及生物量分配的初步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1,12(4):
496 -500.
[29]李晶,马书荣,阎秀峰,等.干旱胁迫对红松幼苗针叶超微结构的影响
[J].木本植物研究,2000,20(3):324 -327.
[30]阎秀峰,李晶,祖元刚.干旱胁迫对红松幼苗保护酶活性及脂质过氧
化作用的影响[J].生态学报,1999,19(6):850 -854.
[31]李晶.红松幼苗抗寒与抗旱生理生态学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
学,1999.
[32]李晶,阎秀峰,祖元刚.低温胁迫下红松幼苗活性氧的产生及保护酶
的变化[J].植物学报,2000(2):56 -59.
[33]刘金文,沙伟,王艳君.对不同无后期细叶杜香的生理影响[J].植物
研究,2004(2):256 -259.
[34]王永范,王焕章,杨辉.红松生长发育规律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
2005,34(4):34 -40.
[35]王元兴,王永范,董元海,等.红松不同种源的生长发育规律[C]/ /持
续发展,再创辉煌———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分会第五届年会文
集.南昌:[出版者不详],2002.
[36]刘立新,吴小春.中国红松林生态学研究文献综述[J].生态科学,
2002,21(4):366 -369.
[37]张志.红松人工林质量演变规律[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
[38]夏富才,赵秀海,张春雨,等.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及其次生林早春植物
群落特征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08,30(2):166 -171.
[39]丁壮,张彦东.红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结构与碳密度研究(英
文)[J].林业研究,2010,2:217 -222.
[40]谷思玉,隋跃宇.红松人工纯林、人工混交林和天然林几种土壤酶活
性比较[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7(4):132 -138.
[41]吴榜华,吴硕.红松花粉营养价值、保健功能及开发建议[J].北华大
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5):441 -445.
[42]吴榜华.中国长白山主要经济林种质资源的保育与开发[J].吉林林
学院学报,1996,12(3):173 -186.
[43]王振宇,陈小强.红松籽油调节血脂作用研究[J].特产研究,,2004,26
(1):7 -10.
[44]王孟歌,孟宪昌,康永胜,等.松籽壳色素的提取及其稳定性研究[J].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5(2):47 -49.
[45]张大伟,张永亮,昆道列提,等.红松松子壳酸性多糖最佳提取条件研
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6):997 -999.
[46]文攀,王振宇,李宏菊.红松松籽壳色素理化性质研究[J].中国林副
特产,2009,4(2):1 -5.
[47]景秋菊,吴桐,程翠林,等.红松种壳中抗氧化性物质的提取研究[J].
食品与药品,2007,9(7):16 -18.
[48]苏晓雨,王振宇.红松子种皮提取物活性成分及抗氧化作用研究[J].
林产化学与工业,2010,30(4):99 -102.
[49]吴楠,王微,夏莹莹,等.红松针叶乙醇提取物与水提物的抗菌活性研
究[J].食品科学,2008,29(11):80 -83.
[50]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alfare. korean pharm acopoeia.(Seventh re-
vised)[M]. Seoul:Medical Press of Korea,1998.
[51]LU S B,SONG X S,ZHANG T,et al.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re-
sponse of artificial wetland plant under electric field[J]. Agricultural Sci-
ence & Technology,2010,11(5):121 -124.
[52]杨华,唐茜,黄毅,等.名山白毫对干旱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J].西南
农业学报,2010(5):216 -219.
[53]ZHANG L H,ZHAO J M. Effect of different kinds of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go
sative Linn. seedlings under the stress of Na2CO3[J]. Agricultural Sci-
ence & Technology,2010,11(6):18 -21.
[54]潘志贤,杨艳鲜,方海东,等.元谋干热河谷罗望子旱季光合特性研究
[J].西南农业学报,2011(1):80 -84.
[55]LIU J H,ZHANG Y Q,LI J,et al. Influence of water stress on the physio-
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11(6):22 -25.
[56]全妙华,陈东明,何吉.石蒜属植物忽地笑的光合特性研究[J].西南
农业学报,2010(3):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694 -699.
(上接第 20428 页)
[17]REHDER A. Manual of cultivated trees and shrubs hardy in North Ameri-
ca exclusive of the subtropical and warmer temperature regions[M]. NY:
Collier Macmillan Ltd.,1940.
[18]蒋挺,林夏珍,刘国龙,等.波叶红果树种子萌发特性[J].浙江林学院
学报,2009,26(5):682 -687.
[19]肖月娥,俞新平,胡永红,等.西南鸢尾种子萌发特性初步研究[J].种
子,2008,27(2):18 -20.
[20]史晓华,黎念林,金玲,等.秤锤树种子休眠与萌发的初步研究[J].浙
江林学院学报,1999,16(3):228 -233.
[21]国家林业局. GB2772-1999 国家林木种子检验规程[S /OL]. http:/ /
www. hbyxly. gov. cn /page /bzgc /162452620. html.
[22]赖江山,李庆梅,谢宗强.濒危植物秦岭冷杉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
[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5):661 -666.
[23]杨期和,宋松泉,叶万辉.种子感光的机理及影响种子感光性的因素
[J].植物学通报,2003,20(2):238 -247.
[24]郑金成.红果树芽接技术[J].山西农业科学,1984(8):40.
[25]孙敬爽,郑红娟,贾桂霞,等.不同基质、生长调节剂、插穗规格和代谢
调节剂对‘蓝星’扦插生根的影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8,30
(1):67 -63.
[26]白伟琴,林夏珍,高德禄,等.波叶红果树离体培养及再生体系建立
[J].植物生理学通讯,2010,46(9):961 -962.
[27]李玉巧,梁珍海,吴刚,等.几种木本植物无根试管苗移栽技术的应用
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4):68 -78.
[28]李玉巧,梁珍海,吴纲,等. 2种木本植物无根试管苗的移栽技术[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9(2):69.
[29]李玉巧,梁珍海,李晓储,等.大叶冬青无根试管苗移栽技术研究[J].
江苏林业科技,2003,30(3):1.
[30]李玉巧,朱鹿鸣. PP333、GA3和 BA对马铃薯试管苗生长调节作用的
研究[J].作物学报,1994,20(1):59.
[31]Wee Yeow Chin. Tropical Trees and Shrubs:A Selection for Urban Plant-
ings[M]. USA:Sun Tree Publishing,2003.
[32]陈有民.园林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3]王昌腾.浙江省蔷薇科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J].安徽农业
科学,2007,35(23):7162 -7165.
[34]温远光,李信贤.田林老山南坡森林植被的生态学研究 1.森林植被主
要类型和分布[J].广西农学院学报,1991,10(4):40 -51.
[35]张志勇.药用植物草珊瑚群落生态和遗传多样性研究[D].重庆:西南
大学,2007.
[36]蔡小英.武夷山黄山松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
学,2008.
[37]LU F J. Classification status of Xinjiang pear identified by AFLP[J]. Ag-
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11(1):3 -4,30.
[38]李华.包头地区丁香属植物分类及栽培技术研究初探[J].内蒙古农
业科技,2008(3):92,121.
[39]YAN M J,HUANG W Z,HU J T,et al. Classification of rice materials for
drought resistance by cluster analysis[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
nology,2010,11(4):94 -97.
[40]胡小梅,张必弦,朱延明,等.野生大豆资源的研究与利用[J].安徽农
业科学,2011,39(22):13311 -13313.
[41]WANG Z W,YANG J H,CHENG J S,et al. Mut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genetic diversity analysis of Triticum aestivum ssp. yunnanense King based
on agronomic traits[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11(11 -
12):119 -123.
[42]王泽瑞.彩叶树种的光合特性和呈色机理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
学,2011,39(22):13495 -13497.
23402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