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唇形科香薷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全 文 :*通讯作者:殷建忠 ,男 ,副教授 ,硕士。
·文献综述·
唇形科香薷属植物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张忠华 , 殷建忠*
(昆明医学院营养与食品研究所 , 云南 昆明 650031)
  摘 要:近年来 ,随着薄层色谱 、高效液相色谱 , 特别是气
相色谱-质谱联用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引进和应用 , 香
薷属植物化学成分分析及其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
步。研究表明:(1)挥发油和黄酮是香薷属植物药理作用的物
质基础;(2)香薷属植物大部分物种具有广谱抗菌 、抗病毒 、抗
炎镇痛 、增强免疫 、实验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等
药理作用;(3)香薷属植物可用于天然空气清新剂 、食品保鲜 、
食品添加剂 、珍稀野生植物油等领域 , 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
前景。
关键词:香薷;植物分布;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开发应用
中图分类号:R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8-0048-03
香薷一名始载于《名医别录》 , 又名香葇 , 《别录》载香薷
“家家有此做菜生食 , 十月中取干之”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对其药用价值进行了详细描述:“世医治暑病 ,
以香薷饮为首药。然暑有乘凉饮冷 , 致阳气为阴邪所遏 , 遂病
头痛 ,发热恶寒 , 烦躁口渴 ,或吐或泻 ,或霍乱者 , 宜用此药 , 以
发越阳气 ,散水和脾……”据文献报道[ 1] , 香薷全草可作药用 ,
味辛 、性微温 , 具有发汗解暑 、行水散湿 、温胃调中之功能。
2002 年卫生部公布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包括香
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药食两用植物香薷近年来的研究
进行综述。
1 植物资源分布情况
我国香薷资源丰富 ,分布广泛 , 1994 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的
石晋丽等[ 2] 对中国香薷属植物进行了归纳整理 , 发现除正品
海州香薷外 ,我国有香薷属植物 33 种。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
物研究所查询所获资料表明 , 仅西南地区(云南 、贵州 、四川 、
西藏)就分布有 30 种 ,见表 1。
2 化学成分
2.1 挥发油 朱甘培[ 3]用石英毛细管 GC/MS 方法对江香薷
挥发油成分进行研究 ,鉴定出 50 个成分。主要成分为香荆芥
酚(55.11%)、百里香酚(22.00%)、对-聚伞花素(5.58%)、
γ-松油烯(2.57%)。李伟等[ 4]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从
江苏产石香薷中鉴定出 25 种挥发油成分 , 其中主要成分为香
荆芥酚 、百里香酚 、对-聚伞花素。郑尚珍等[ 5]首次采用超临
界流体 CO 2 萃取技术从石香薷挥发油中鉴定出 58 种成分 ,其
中以百里香酚(58.69%)和香荆芥酚(24.03%)含量最高。郑
旭东等[ 6]从庆阳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 44 种化学成分 , 其中百
里香酚 、香荆芥酚 、β -脱氢香薷酮 、香薷酮 、α-蒎烯等成分含
量较高。
以上研究表明 , 不同种属 、不同产地的香薷的挥发油成分
构成和含量有所不同 , 但其挥发油成分基本上都是以百里香
酚和(或)香荆芥酚为主 , 提示这两种化合物可作为香薷属植
物内在质量控制标准的考核指标。
2.2 黄酮类 郑尚珍等[ 7] 从石香薷中发现了 5-羟基-6-
甲基-7-O-β-D-吡喃木糖(3※1)-β -D-吡喃木糖双
氢黄酮甙和鼠李柠檬素-3-O-5 , 7-二羟基-6 , 7-二甲氧
基黄酮与鼠李柠檬素-3-O-β-D-芹糖(1※5)芹糖-4′-
O-β-D-葡萄糖甙的 2 个新黄酮苷。孙丽萍等[ 8] 从黄花香
薷中分离得到 6 种黄酮化合物 , 用光谱和化学方法分别鉴定
为:木犀草素-5-O-β-D-葡萄糖苷(I),木犀草素 7-O-
β-D-葡萄糖甙(I I), 皮素-3-O-β -D-半乳糖苷(III), 叠
色素-7-O-β-D-葡萄糖苷(IV),异樱花素-7-O-新橙
皮糖苷(V),刺槐素-7-O-芸香糖苷(VI)。郑尚珍等[ 9] 从
木香薷分离得到 16种化合物 ,其中化合物 7 、8 、9 为新黄酮类
化合物 ,分别命名为木香薷素Ⅰ(muxiang rineⅠ)、木香薷素 Ⅱ
(muxiangrineⅡ)、木香薷素Ⅲ(muxiang rineⅢ)。杨彩霞等[ 10]
首次从石香薷分离得到 5 , 7-二甲氧基-4′-羟基黄酮 、芹菜
素-7-O-α-L-鼠李糖(1※4)6″-O-乙酰基-β -D-葡
萄糖苷 、5 , 7-二甲氧基-4′-O-α-L-鼠李糖(1※2)-β -
D-葡萄糖苷及金合欢素-7-O -芸香苷四个黄酮类化
合物。
表1 中国西南地区香薷植物资源分布情况表
科中文名 属中文名 种中文名 种拉丁名 西南地区分布
唇形科 姜味草属 小香薷 Microme ria ba ro sma(W.W.Smith)Hand.-Mazz. 云南
唇形科 石荠宁属 石香薷 Mosla chinensis Max im. 贵州
唇形科 香薷属 紫花香薷 Elshol tzia argyi Lev l. 贵州
唇形科 香薷属 四方蒿 Elshol tzia blandaBenth. 云南 ,贵州 ,西藏
唇形科 香薷属 东紫苏 Elshol tzia bodinieri Van. 云南 ,西藏
唇形科 香薷属 头花香薷 Elshol tzia capi tulige ra C.Y.Wu 云南 ,四川 ,西藏
唇形科 香薷属 小头花香薷 Elshol tzia cephalantha Hand.-Mazz. 四川
唇形科 香薷属 香薷 Elshol tzia ciliata(Thunb.)Hy land. 云南 ,四川 ,贵州 ,西藏
唇形科 香薷属 吉龙草 Elshol tzia communis(Coll.et Hemsl.)Diels 云南 ,贵州
唇形科 香薷属 野草香 Elshol tzia cypriani(Pavol.)C.Y.Wu e t S.Chow ex Hsu 云南 ,四川 ,贵州 ,西藏
唇形科 香薷属 矮密花香薷 Elshol tzia densa Benth. 云南 ,四川 ,西藏
唇形科 香薷属 毛萼香薷 Elshol tzia eriocalyx C.Y.Wu e t S.C.Huang 云南 ,四川
唇形科 香薷属 毛穗香薷 Elshol tzia eriostachya(Benth.)Benth. 云南 ,四川 ,西藏
唇形科 香薷属 高原香薷 Elshol tzia feddei Levl. 云南 ,四川 ,西藏
唇形科 香薷属 野苏子 Elshol tzia flava(Benth.)Benth. 云南 ,四川 ,西藏
唇形科 香薷属 鸡骨柴 Elshol tzia f rutico sa(D.Don)Rehd. 云南 ,四川 ,西藏
唇形科 香薷属 光香薷 Elshol tzia glabraC.Y.Wu et S.C.Huang 云南 ,四川
48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08 年第 29 卷第 8 期
科中文名 属中文名 种中文名 种拉丁名 西南地区分布
唇形科 香薷属 异叶香薷 Elshol tzia heterophylla Diels 云南
唇形科 香薷属 水香薷 Elshol tzia kachinensis P rain 云南 ,四川 ,贵州,西藏
唇形科 香薷属 淡黄香薷 Elshol tzia luteolaDiels 云南 ,四川
唇形科 香薷属 鼠尾香薷 Elshol tzia myosurus Dunn 云南
唇形科 香薷属 黄白香薷 Elshol tzia ochroleuca Dunn 云南 ,四川
唇形科 香薷属 大黄药 Elshol tzia pendul ifloraW.W.Smith 云南 ,贵州 ,西藏
唇形科 香薷属 长毛香薷 Elshol tzia pilosa(Benth.)Benth. 云南 ,四川 ,西藏
唇形科 香薷属 矮香薷 Elshol tzia pygmaeaW.W.Smith 云南
唇形科 香薷属 野把子 Elshol tzia rugulosa Hemsl. 云南 ,四川 ,贵州
唇形科 香薷属 川滇香薷 Elshol tzia souliei Levl. 云南 ,四川 ,西藏
唇形科 香薷属 穗状香薷 Elshol tzia stachyodes(Link)C.Y.Wu 云南 ,西藏
唇形科 香薷属 球穗香薷 Elshol tzia strobi lifera(Benth.)Benth. 云南 ,四川 ,西藏
唇形科 香薷属 白香薷 Elshol tzia winitiana Craib 云南
  注:资料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中国西南种子植物资源基础数据库
2.3 矿物质 梅文泉等[ 11]应用电感耦合氩等离子体原子发
射光谱仪(ICP-AES), 对采自云南丽江的野生香薷籽进行了
微量元素成分分析 , 发现香薷籽中含有丰富的 Mn 、Zn、Fe、
Cu。车国冬等[ 12]对高原香薷中的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 , 发现
Cu 、Fe、Mn 含量较高。
2.4 脂肪酸 梅文泉等[ 13]对香薷籽油物理化学性质和脂肪
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 结果表明 , 香薷籽含油率为
42.38%, 香薷籽油脂肪酸组成中 α-亚麻酸的含量为
58.06%, 亚油酸为 20.70%, 油酸为 11.70%, 棕榈酸为
6.93%, 硬脂酸为 2.60%。香薷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
90.46%,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的植物油之一。
3 药理作用
3.1 抗菌 衡阳市卫生防疫站和康永研究发现 , 细叶香薷 、
石香薷的挥发油具有广谱抗菌和杀菌作用。 成彩莲等[ 14]将
石香薷挥发油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病例的治疗 , 治愈率为
90.5%, 总有效率为 96%。王放银等[ 15]研究发现石香薷挥发
油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 最低抑
菌浓度 135~ 150μmol/ L 。葛冰等[ 16] 采用有机溶剂提取石香
薷挥发油 ,并对其进行体外抗菌试验。结果表明 , 石香薷挥发
油对大肠杆菌 、巴氏杆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链球菌均有较强
的抑制作用 ,其抑菌效果明显优于硫酸黄连素(P<0.01), 与
林可霉素(P>0.05)和牛至油(6%)相当(P>0.05)。
3.2 抗病毒作用 严银芳等[ 17] 研究发现石香薷挥发油和经
硅胶柱层析分离后的洗脱液具有抗流感 A3 型病毒作用。葛
冰等[ 18]采用有机溶剂法提取了石香薷挥发油 , 采用体外细胞
培养的方法研究石香薷挥发油对新城疫病毒感染的拮抗作
用 ,测定其对鸡胚成纤维细胞的最大无毒浓度(TD0)、半数细
胞中毒浓度(TD 50)、抑制 50%细胞病变的药物浓度(IC50)、治
疗指数(TI)及体外抗新城疫病毒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石香
薷挥发油的 TD0 、TD50 、IC50 、T I 分别为 1.56g/ L 、3.13g/ L 、
0.20g/ L、15.65g/ L ,石香薷挥发油 0.79g/ L 对新城疫病毒所
致的 CPE 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3 解热作用 石香薷具有一定的解热效果 , 能使试验动物
体温降低。对大鼠按每千克体重香薷散煎液 30g(生药)灌胃 ,
对因注射啤酒酵母导致发热的大鼠 , 一次给药即有短暂的退
热作用 ,连续 3 次给药有显著解热作用 , 对发热过程的体温反
应指数(体温曲线与基线间面积 , TRI)也有明显影响[ 19] 。
3.4 免疫增强作用 刘静[ 20] 发现香薷油具有增强特异性和
非特异性免疫应答 、提高机体防御机制的作用。香薷油能使:
(1)脾脏重量增加 ,提示可促进 T 淋巴细胞和 B淋巴细胞的增
殖;(2)小鼠脾脏抗体形成细胞合成和分泌抗体的活力增强;
(3)抗 S RBC 抗体总量增加 , 提示对抗体免疫的反应阶段和效
应阶段均有促进作用。
3.5 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 楼洪刚
等[21 ~ 22]研究发现香薷属植物四方蒿中的总黄酮提取物
(TFEEB)可减少大鼠冠脉结扎后左室梗死区的梗死面积 , 对
垂体后叶素所致急性心肌缺血雄性大鼠 , TFEEB200mg/ kg 可
显著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对抗心电图 T 波的抬高和心率
的减慢。同时还发现 , TFEEB 对大鼠心肌缺血有一定的保护
作用 ,其机制与 TFEEB 防止心肌钙超载 、增加心肌组织 NO
含量和抗脂质过氧化有关。
4 开发应用
王修德等[ 23]以槐米 、茶叶 、艾叶 、香薷等提取配制天然空
气清新剂 , 对臭气成分 N 3H 、H2 S 平均消除率达 88.8%和
92.1%,使 N3H 类和 H2 S 类臭气强度分别降低 1.5 级和 2.6
级 ,对空气卫生菌消除率为 60.0%~ 92.1%。陈子东等[ 24] 比
较了石香薷挥发油与常用防腐保鲜剂 Nisin 、山梨酸钾 、茶多
酚在冷切肉冷藏(0℃~ 4℃)过程中的保鲜效果 , 发现石香薷
挥发油具有较好的综合保鲜效果 , 与其他保鲜剂相比 , 在抑制
细菌生长 、减缓 TVB-N 的升高 、保持蛋白质含量稳定等方面
有着显著的效果 , 与对照组相比 ,能将冷切肉的保鲜期延长 7
天。蒋红梅等[25] 研究发现石香薷提取物抑制黄曲霉 MIC 为
0.15mg/ mL , MBC 为 0.20mg/ mL , 石香薷提取物对黄曲霉有
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香薷籽油还是极具开发价值的珍稀野
生植物油。
5 结语
以上研究表明 , 香薷除具有广谱抗菌 、抗病毒 、消炎 、解
热 、增强免疫等药理作用 , 尚可用于天然空气清新剂 、食品保
鲜 、食品添加剂 、珍稀野生植物油等领域 , 具有广阔的市场应
用前景。我国香薷资源丰富 , 分布广泛 , 但截止目前为止 , 对
药食两用香薷属植物的研究只限于其中几种 , 研究尚未系统
化 ,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从香薷属中已发现的黄酮类新化
合物的药理作用 、生理活性试验研究较少。为充分利用这一
植物资源 、开发药源 、寻求及合成新的药物 , 今后需要做进一
步研究。特别是加强香薷属植物深加工产业的研究开发 , 对
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药食两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 M]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
1985:2329~ 2330.
[ 2] 石晋丽,朱甘培.中国香薷属植物的药用及开发前景[ J] .中药材 ,
1994 ,(12):10~ 12.
492008 年第 29 卷第 8 期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志
    
[ 3]朱甘培.海洲香薷与石香薷的栽培品江香薷挥发油比较[ J] .药学
学报 , 1992 , 27(4):287~ 293.
[ 4] 李伟 ,谈献和 ,邹惠仙 ,等.石香薷挥发油的 GC-MS 分析[ J] .中国
药学杂志 , 1996 ,(12):784.
[ 5]郑尚珍 ,郑敏燕 ,戴荣 ,等.超临界流体 CO-2 萃取法研究石香薷
精油化学成分[ 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 (02):
49~ 52.
[ 6]郑旭东 ,胡浩斌.庆阳香薷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J] .光谱实验
室 , 2005 ,(01):179~ 182.
[ 7]郑尚珍 ,孙丽萍 , 沈序维.石香薷中化学成分的研究[ J] .植物学
报 , 1996 , 38(2)∶156~ 160.
[ 8]孙丽萍, 王建人 ,李秀荣 ,等.黄花香薷化学成分的研究 Ⅱ.黄酮
类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J] .中草药 , 1997 ,(11):646~ 648.
[ 9]郑尚珍 ,康淑荷 ,沈彤.木香薷化学成分的研究[ J] .西北师范大学
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 ,(01):51~ 57.
[ 10] 杨彩霞 ,康淑荷 ,荆黎田 ,等.石香薷中黄酮体化合物[ J] .西北民
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 24(1)∶31~ 33.
[ 11] 梅文泉 ,和承尧 ,汪禄祥 ,等.云南丽江野生香薷籽微量元素成分
分析[ 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2002 ,(01):56~ 57.
[ 12] 车国冬 , 王凌云 , 索有瑞.传统藏药材高原香薷的矿质元素
分析[ J]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2006 ,(04):41~ 44.
[ 13] 梅文泉 ,和承尧 ,董宝生 ,等.香薷籽油脂肪酸组成分析[ J] .中国
油脂 , 2004 ,(06):68~ 69.
[ 14] 成彩莲 ,彭承秀 ,刘爱荣.石香薷挥发油抗菌作用及治疗急性细
菌性痢疾 的疗 效观察 [ J ] .同济医 科大 学学报 , 2000 ,
(06):569~ 571.
[ 15] 王放银,段林东.石香薷挥发油抗菌效果的比较研究[ J] .饲料工
业 , 2004 ,(10):31~ 32.
[ 16] 葛冰 ,卢向阳 ,蒋红梅 ,等.石香薷挥发油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J] .
中国兽医医药学杂志 , 2005 ,(2)∶8~ 10.
[ 17] 严银芳 ,陈晓 ,杨小清 ,等.石香薷挥发油对流感 A 3 病毒的抑制
作用[ J] .微生物学杂志 , 2002 , (01):32~ 34.
[ 18] 葛冰 ,卢向阳 , 蒋红梅 ,等.石香薷挥发油体外抗病毒作用研究
[ J] .中国兽医医药杂志 , 2005 , (2):3~ 5.
[ 1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下册)[ M] .上
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8:1620~ 1625.
[ 20] 刘静.石香薷挥发油抑菌和免疫应答作用[ J] .中南民族学院学
报(自然科学版), 1996 , 15(4):52.
[ 21] 楼洪刚 , 何俏军 , 吴洪海 , 等.鸡肝散总黄酮抗胸痹证的实验
研究[ J] .中药材 , 2003 ,(12):878~ 880.
[ 22] 楼洪刚 ,何俏军 ,吴洪海 ,等.鸡肝散总黄酮提取物对大鼠实验性
心肌缺 血的 保护作 用 [ J ] .中国 现代 应用药 学 , 2004 ,
(04):265~ 267.
[ 23] 王修德 ,孙华斌 ,王新斋 ,等.天然空气清新剂及其效果观察[ J] .
中国公共卫生 , 1995 , 11(11):494~ 496.
[ 24] 陈子东 ,卢向阳 ,蒋红梅 ,等.石香薷挥发油与几种常用食品保鲜
剂对冷切肉保鲜效果的研究[ J] .肉类研究 , 2007 ,(05):39~ 42.
[ 25] 蒋红梅 ,方俊 ,卢向阳 ,等.石香薷提取物抑制黄曲霉机制的初步
研究[ J] .中国食品学报.2007 ,(4):47~ 50.
(收稿日期:2008-04-22。)
中医从肾论治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近况
宋兴武
(广西壮医医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关键词: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虚;中医药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5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8)08-0050-03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慢性再障(CAA), 是血液系统
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类疾病 , 中医认为其发病与人体多个脏器
有关 ,尤与肾的关系更为密切 。 1989 年大连全国中西医结合
血液病会议将慢性再障分为肾阳虚型 、肾阴虚型和肾阴阳俱
虚型等 3 型以来 , 即确立了慢性再障从肾论治的治疗方向[ 1] 。
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有关文献的回顾分析 , 发现中医通过以补
肾为主 ,结合辨证分型的方法治疗 CAA 有较好的疗效 , 现将
近年来中医以补肾为主结合辨证分型治疗 CAA 的治疗进展
作以下综述。
1 病因病机
慢性再障主要病变部位在骨髓 , 其发病机制主要是造血
干细胞缺陷 、免疫异常及造血微环境障碍 , 造血干细胞数量减
少 、功能缺陷 , 导致骨髓造血细胞的生成障碍;造血微环境破
坏 ,骨髓中红髓逐渐减少并被黄髓取代 ,造血能力下降;免疫
异常引起造血正负调控因子分泌变化 ,骨髓造血受抑制 ,造血
干细胞过度凋亡。再障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均离不开骨髓 , 不
仅骨髓功能出现异常 , 而且结构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医理论认为 ,慢性再障属“虚劳” 、“血亡” 、“血痨” 、“血
虚” 、“血枯” 、“髓枯”等范畴。认为人之血液与心 、肝 、脾 、肾等
脏器均有关系 , 尤其与肾关系密切。 正如《素问 · 痿论》曰:
“肾主身之骨髓” ;《素问· 逆调论》曰:“肾不生则髓不能满” ;
又如《医学正传· 医学或问》指出:“盖虚劳之证 , 必始于肾” 。
近年来不少医家也从丰富的临床实践中证实了古人的认识。
周氏等[2]认为:慢性再障的发生与心 、肝 、脾 、肾相关 , 尤与肾
的关系最为密切 , 肾虚是其根本 , 气血两虚只是其标;陈氏
等[3]认为:CAA 的病机以肾虚髓枯为本 , 以脾虚气血不足为
标 ,而血瘀痰浊 、邪毒既是病理产物 , 又是髓枯难复的致病
因素。
分析文献并结合临床 , 慢性再障当属中医里的本虚标实
之证 ,本虚以脾肾亏损为主 , 标实为火热瘀血 、湿浊等因素。
而肾虚不足导致的髓枯血虚的病理机制 , 贯穿于 CAA 的发病
始终 ,因此 , 肾虚髓枯是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重点。
50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008 年第 29 卷第 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