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湖南省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建议



全 文 :湖南林业科技 2011年第 38卷第 3期 专题探讨
收稿日期:2011— 01 — 25
修订日期:2011— 04 — 02
湖南省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建议
黎育成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 湖南 长沙 410014)
摘 要:秋海棠属植物以名贵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著称于世。本文介绍了湖南产秋海棠属植物种类组成 、 地理分
布特点以及生境特征 , 并提出相应的保育措施。
关键词:秋海棠属;植物资源;湖南
中图分类号:Q949.759.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 5710 (2011) 03— 0055— 03
doi:10.3969/j.issn.1003— 5710.2011.03.015
  秋海棠属 (Begonia)系秋海棠科 (Begoniaceae)
多年生草本植物 , 约 1 000多种 。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地区 , 尤以中 、 南美洲最多;中国约 130多种 , 分布
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区 , 极少数种广布到华北和甘肃 、
陕西南部 , 以云南东南部和广西西南部最集中 [ 1] 。秋
海棠属植物花朵鲜艳美丽 , 体态多姿 , 花期较长 , 观
赏价值高 , 长期以来用作室内盆栽以及花坛花卉;且
其块根和果实可入药 , 有凉血止血 、 散瘀 、 调经之效。
湖南省位于我国长江中游以南 , 南岭山地以北 ,
东 、 南、 西三面环山 , 东西方向属云贵高原和华东平
原的过渡地带 , 地形复杂 , 地类多样 , 山丘为主 , 层
次多级;气候上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 气候温和
适中 , 冬无严寒 , 夏季炎热 , 光热资源丰富 , 年总辐
射量为 360.06 ~ 456.36 kJ/cm2 , 年平均温度 16 ~
18 ℃, 年降水量 1 300 ~ 1 700 mm;1月份平均气温为
4 ~ 7 ℃, 7月份平均气温为 27 ~ 30 ℃, ≥5 ℃积温为
5 700 ~ 6 300 ℃[ 2] 。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森林植被保存良好 , 成为众多植物的繁衍生息之地 ,
为华中、 华东、 华南以及滇黔桂植物区的交汇地带 [ 2] 。
湖南省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亚热带森林植物群落为
秋海棠属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本文拟就湖南
产秋海棠属植物的种类组成 、 地理分布 、 开发利用现
状等进行调查研究 , 为秋海棠属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
发利用提供科学建议和基础资料 。
1 湖南省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现状
1.1 种类组成
根据笔者长期以来的野外考察资料 , 结合前人的
研究成果 [ 3] , 湖南产秋海棠属植物共 9种 (含种下等
级 , 表 1), 除秋海棠分布到日本 、 爪哇、 马来西亚和
印度外 , 其余 8种均是中国特有种 。由于该属植物为
东亚 (热带 、 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属 [ 4] , 湖南地
处亚热带 , 分布的种类均与周边省区共有 , 缺乏本地
特有种 。
1.2 地理分布特点
秋海棠属可能较早起源于古北大陆东南部 , 在太
平洋扩张初期形成 , 作热带东亚至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
其原始类型在夏威夷火山链上升的过程中残留在彼 ,
而后在新大陆后期分化激烈 , 形成墨西哥至中南美热
带 、亚热带的一个庞大的次生发展中心。由于秋海棠
属植物多喜欢潮湿多雨的气候 , 又惧阳光直射 , 所以
分布局限于多雨 、 多林、 空气湿度大的地带 。在我国
主要分布于南部和西南部各省区 , 大多产于云南 , 其
次是广西 、贵州 、 四川 、 西藏等 。其中少数几种扩散
的范围较广 , 一股进入华中 、 中南到了江西 、 湖北一
带 , 以紫背天葵和柔毛秋海棠 (B.henryi)等为代表;
另一股到了河北 、 山东、 河南 , 以秋海棠和其亚种中
华秋海棠为代表 。而北京郊区山坡阴面的中华秋海棠
也几乎是秋海棠属植物在中国最北的分布边缘 。
湖南产的 9种秋海棠属植物中 , 全省广布的种类
仅秋海棠和中华秋海棠 , 分布湘西至湘西北的有 4种 ,
分布湘南的有 3种 , 而湘东的种类相对较少 (可能与
历史上在湘东采集的标本较少有关)。在垂直分布上 ,
仅分布在海拔 700 m以下的仅长柄秋海棠和黎平秋海
棠 , 垂直跨度较大有中华秋海棠以及掌裂叶秋海棠 ,
分布 500 m以上有周裂秋海棠、 紫背天葵 、 秋海棠、
裂叶秋海棠 。此外 , 值得一提的是 , 分布于湖南境内
的秋海棠属植物均是与周边省区共有 , 其中华南及西
南散布过来种类较多 , 分布比较狭域有黎平秋海棠、
掌裂叶秋海棠和长柄秋海棠 , 属华中或华中 —华南分
布 , 可能系本地起源的种类 , 总体上均属于亚热带性
质 , 同时也说明了湖南植物区系的过渡和交汇的特征 ,
且有朝着自身区系特点演化发展的趋势 。
黎育成:湖南省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建议
表 1 湖南省秋海棠属植物资源的地理分布
序号 植物名称 拉丁文 省内分布
1 周裂秋海棠 Begoniacircumlobata 桑植 、石门、永顺 、芷江 、武冈 、新宁 、江永 、浏阳
2 粗喙秋海棠 B.crassirostris 湘南
3 紫背天葵 B.fimbristipula 新宁 、宜章
4 秋海棠 B.grandis 全省山地广布
5 中华秋海棠 B.grandisssp.sinensis 全省山地广布
6 黎平秋海棠 B.lipingensis 雪峰山
7 裂叶秋海棠 B.palmatavar.bowringiana 湘南
8 掌裂叶秋海棠 B.pedatifida 湘西北
9 长柄秋海棠 B.smithiana 湘西北
序号 海拔(m) 生境 外省分布
1 600 ~ 1 200 林下阴石上 、林下湿地 湖北、江西 、浙江 、华南 、西南
2 不详 林下石上 江西、华南 、贵州 、云南 、海南
3 700 ~ 1 300 疏林路边 浙江 、江西、福建 、广东 、广西 、海南 、云南 、四川
4 500 ~ 1 000 林下阴湿地 陕西 、山西至山东以南 ,西至川黔。日本 、爪哇 、马来西亚 、印度
5 1 600m以下 林下阴石上 、石壁上 、石灰岩洞口 华北以南至华中 、华东 、四川 、贵州 、广西 、福建
6 300 ~ 500 溪边石上 贵州 、广西 、福建
7 500 ~ 1 000 沟谷阴石上 江西、华南 、台湾 、西南 、海南
8 400 ~ 1 100 林下阴石上 、沟边 湖北 、四川 、贵州
9 700m以上 山谷密林下 、水沟阴处岩石上 贵州 、湖北
1.3 生境特点
从表 1可以看出 , 秋海棠属植物在湖南的生境以
阴湿环境为主 , 喜林下、 溪边石上或浓雾弥漫的石壁
之上 。其生长的地方 , 土层多浅薄 , 但较为湿润 。随
着诸如森林砍伐 、 森林旅游 、 大兴水利等人类活动干
扰下 , 秋海棠属植物的生境显得极为脆弱 , 导致种类
和种群数量日益减少 , 很多种类已濒临灭绝 。如长柄
秋海棠仅是据 《中国植物志 》 记载湖南有产 , 但最近
20年来未采集到过标本 。
2 秋海棠属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建议
湖南的秋海棠属植物虽不到 10种 , 相对较少 , 但
因其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而显得弥足珍贵 。近
年来 , 由于生态环境条件恶化 , 加之森林植被破坏严
重 , 景观破碎化 , 致使资源的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均
在不断减少 , 有的甚至濒临灭绝 。为此 , 相关部门应
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其有效方式主要有:
2.1 建立秋海棠属植物基因库
湖南秋海棠属植物资源较少 , 且珍贵异常 , 为了
进一步发掘和保护现有的秋海棠属植物 , 应尽早建立
种质基因库 , 实现迁地保育 , 并须进行资源有效保护
和合理利用的技术研发及应用栽培 , 以有效地防止珍
稀濒危植物种质资源的流失和灭绝 。
2.2 秋海棠属植物的就地保护
就地保育即原生境保护 , 是指在原产地的生态环
境中 , 就地保育母本和进行扩大繁殖以保存种质资源 ,
如采用建立自然保护区途径来保护野生或近缘植物物
种及其种群 , 这是保存植物资源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稳
定最可靠的方法。对于秋海棠属植物的就地保护 , 更
好的保存好秋海棠生长地森林植被群落不被破坏 , 尽
量减小在森林旅游开发过程中对石壁生态环境的破坏 ,
必要时将一些狭域分布的秋海棠属植物列为重点保护
对象 , 将有效地缓解物种濒危现状。
2.3 开展引种驯化 , 筛选良种进行应用研发
开展秋海棠属植物的引种驯化 、 优良种的鉴选以
及生产技术的推广等方面的工作 , 也是一种重要的保
护方法 。今后要加大对湖南秋海棠属植物种类 、 分布、
生态特征及开发利用途径的调查研究 , 筛选具有优良
观赏性状和开发潜力大的秋海棠属植物 , 经过适当的
遗传改良后进行应用研发 , 并大面积繁殖具有优良观
赏性状的秋海棠属植物种苗 , 提供给生产上应用。这
样既能防止某一优良种质的流失 , 保护现有资源不会
遭到破坏 , 还会给人类带来实惠和福利 。
3 讨论
秋海棠属植物生长环境特殊 , 主要分布于季雨林
和常绿阔叶林下的石灰岩基质土壤上 , 由于自然环境
的变迁及人类活动的破坏 , 部分种类已经面临灭绝的
危险。湖南分布的种类表现出区系过渡和交汇特征明
显 , 虽然种类相对较少 , 但可能因考察不够详尽 , 部
分狭窄区域还未曾全面的考察到 , 具有相当意义的科
研价值 。因此 , 各研究单位应对秋海棠属植物的种类
分布、 系统特征等方面运用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国内外
研究动态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查和总结 , 借助数学手段
和计算机技术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和数据库 , 从而建
立相对完善的发育系统 , 为进一步研究秋海棠属植物
·56·
专题探讨   
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 。
秋海棠属植物花朵鲜艳美丽 , 体态及叶型多姿 、
花期长 、 易栽培 , 为著名观赏植物 。在民间其药用 、
食用 、饲用价值早已得到验证 , 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
区 , 其药用功效疗效确切 。如果能有效地开发利用该
属药用植物 , 对于深入挖掘民族民间药用资源 , 推广
民族民间医药理论 , 发挥资源优势及推动中药现代化
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因此 , 对其进行资源、 生药 、 药
理 、 化学等方面的全面研究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及社
会 、 经济效益 。
参考文献:
[ 1] 谷粹之.中国植物志 [ M] .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 , 1999
(52):131.
[ 2] 祁承经, 肖育檀.湖南植被 [ 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90.
[ 3] 《湖南植物志 》 编委会.湖南植物志 (第一卷) [ 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4.
[ 4] 吴征镒.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类型 [ J] .云南植物研究 ,
1991, (增刊Ⅳ):1-139.
(文字编校:张 珉 , 龚玉子)
  (上接第 49页)
水肥流失严重 , 但有效养分含量较高 。该土类造林时
主要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 增加其保肥保水能力 。
3.2 树种配置方案
根据各类土壤特点和树种生物学特性 , 进行了树
种配置 (表 2)。
表 2 树种配置表
土壤 配置树种
板页岩红壤 杉树 、松类 、檫木 、楠木 、椆木 、枫香 、楠竹 、拐枣
页岩紫色土 刺槐 、枫香 、桑树 、泡桐 、梧桐
花岗岩红壤 杉树 、松类 、楠竹 、油茶 、樟树 、杜仲 、檫木 、苦槠
砂岩红壤 杉树 、松类 、油茶 、枫香 、楠竹 、拐枣
第四纪红土红壤 松类 、樟树 、酸枣 、竹类
石灰岩红壤 柏树类 、松类 、桑树 、柑桔类 、竹类
河湖冲积土 桑树 、杨柳 、乌桕 、枫杨
(1)板页岩红壤 。选择产量高 、 材质好 , 能培育
大径材的针阔叶树种 , 如:杉树、 松类 、 檫木 、 楠木 、
椆木 、枫香 、 楠竹等树种 , 但在薄土层上造林必须注
意水土保持 , 整地宜采用大穴 , 不宜全垦 。
(2)页岩紫色土 。先进行水土保持 , 种植根系发
达耐干旱易成活的草本植物 , 如东茅 、 白茅等。在中
土层栽植适宜碱性或微碱性的树种以改良土壤 , 增加
土层厚度和土壤肥力 , 如:刺槐、 枫香 、 桑树 、 泡桐 、
梧桐等树种 。
(3)花岗岩红壤。树种的配置应充分考虑适宜于
酸性土壤的树种 , 如杉树 、 松类、 楠竹 、 油茶 、 樟树 、
杜仲 、檫木 、 槠树等 。
(4)砂岩红壤。配置造林树种时应充分考虑适宜
于酸性土壤的树种 , 如杉树 、 松类 、 油茶、 枫香 、 楠
竹等 。
(5)第四纪红土红壤 。选择造林树种时 , 首先应
充分考虑到改良土壤 , 增强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 , 选
择适宜耐贫瘠 , 适应土壤的树种 , 如松类、 樟树 、 酸
枣 、 竹类等阔叶林与针叶林混交 。
(6)石灰岩红壤 。选择造林树种时应根据适地适
树的原则 , 考虑适应微酸性或微碱性的树种 , 如柏树
类 、松类 、桑树 、 柑桔类 、竹类等乡土树种配置 。
(7)河湖冲积土 。树种配置时要充分考虑适宜于
多水分栽植的树种 , 如桑树 、 杨柳 、 乌桕 、 枫杨等树
种 。
4 讨论
(1)根据测土配方所得的详细数据 , 制成表图 ,
整理成档 , 建立林木测土配方信息系统网络平台 , 为
林业生产经营和林木适地适树创造有利条件 , 对科技
兴林、 发展现代林业起到积极作用。
(2)把林木测土配方先进技术应用到植树造林和
林业生产经营中 , 可改变林业生产长期粗放经营的状
态 。
(3)建议在板页岩红壤的丘陵、 低山以发展针阔
叶林为主;在花岗岩红壤 、 砂岩红壤 、 第四纪红土红
壤和石灰岩红壤地区种植松 、 油茶林为主;在紫色土
中土层较厚、 土壤养分较好的地段种植松、 油茶林;
在土层浅薄 、 土壤养分缺乏 、 植被覆盖少 、 水土流失
严重的恶劣地块先种草固土 , 再造林 。
参考文献:
[ 1] 孙时轩.造林学 [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2.
[ 2] 孙向阳.土壤学 [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2005.
[ 3] 江劲武.植物分类学 [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9.
[ 4] 株洲县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队.株洲县 “十五 ” 森林资源规划
调查成果 [ R] .2004: 13-24.
[ 5] 株洲县土壤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株洲县第二次土壤普查
《土壤志 》 [ R] .1982:39-58.
[ 6] 余学生.株洲县农业区划报告集 、 图集 [ M] .长沙:湖南科
学技术出版社 , 1982:231-250.
(文字编校:张 珉 , 龚玉子)
·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