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贵州桑属(Morus)植物补遗



全 文 :江西农业学报 2010,22(10) :24 ~ 26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
贵州桑属(Morus)植物补遗
谢 华1,李 青1,陈 翔1,2,张 伦1*
收稿日期:2010 -06 -30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基金项目(黔科合 J字[2010]2056号)。
作者简介:谢华(1954─) ,男,贵州贵阳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桑科植物资源利用现状及评价研究。* 通讯作者:张伦。
(1.贵州科学院 生物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9;2.中国科学院 华南植物园,广东 广州 510650)
摘 要:描述和讨论了贵州桑属 Morus L.植物的 6个种及 2个变种的主要特征、分类学变化、分布等情况,并提供了贵州
现有桑属植物分类检索表。
关键词:桑属植物;分类;补遗;贵州
中图分类号:S888.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8581(2010)10 -0024 -03
A Supplement to Genus Morus in Guizhou
XIE Hua1,LI Qing1,CHEN Xiang1,2,ZHANG Lun1*
(1. Institute of Biology,Guizhou Academy of Sciences,Guiyang 550009,China;
2.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51065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d and discuss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changes of taxonomy,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so on
of six species and two varieties in the genus Morus in Guizhou province,and supplied a taxonomic identification key to the plants in ge-
nus Morus in Guizhou.
Key words:Morus;Taxonomy;Supplement;Guizhou
桑属(Morus L.)植物全世界约有 16 种,主要分布于
北半球温带及暧带[1],分布于亚洲、美洲、非洲,欧洲有栽
培或遗生。北可达俄罗斯、高加索(北纬60°) ,南可达印
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南纬 10°) ,非洲可达马达加斯
加(南纬 20°)[2]。我国桑属植物有 12 个种 5 个变种,各
地均有分布。贵州产 6个种 2个变种。桑属植物在我国
国民经济中价值很高。桑叶为家蚕主要饲料;果味鲜甜,
果实可食用或酿酒,或榨取其汁作饮料;桑树的各部位
可供药用;皮的纤维可为制纸的原料;材质坚韧,色淡褐,
纹理通直,可为家具、农具、造船等用。孙胜国等(2005)
对桑属植物的化学和药理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药理活
性主要有抗高血压、抗菌和抗病原微生物、抗病毒、降血
糖、抗癌等作用[3]。
桑属植物为落叶乔木或灌木,叶互生,全缘,有齿缺
或分裂,基出 3 ~5脉;托叶侧生,小,早落;花单性异株或
同株,无花瓣,排成穗状花序。雄花:萼片 4;雄蕊 4,芽时
内弯,退化雌蕊陀螺形;雌花:萼片 4,结果时增大而肉
质,子房小,无柄,1 室,花柱 2 裂。聚花果肉质,由多数
包藏于肉质花被内的瘦果组成;外果皮多少肉质,内果皮
硬壳质。种子近球形,种皮膜质,胚乳丰富。桑属植物的
模式种是桑 Morus alba Linn.。
我国桑属植物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I(1972)中记载
了 4种[4];张秀实(1982)在贵州植物志第一卷上记载有
5种[5];张秀实(1982)在植物分类学报上发表 1 新种[6];
张秀实(1983)在西藏植物志 1 上记载有 3 种[7];张秀实
(1984)在植物分类学报上发表 6 新种及变种[8];曹子余
(1991)在植物分类学报上发表 5 新种及变种[9];另外曹
子余(1995)在云南植物研究上发表了中国植物志资料
(桑科)[10];张秀实(1995)在云南植物志 6 上记载有 12
种及变种[11];吴征镒等(1989)在云南植物研究上发表 3
新种及变种[12];张秀实等(1998)在中国植物志 23 上记
载有 12种 5变种;陈仁芳等(2008)发表了贵州地区桑属
(Morus L.)植物的分布及区系特点[13]。自贵州植物志
第一卷出版以后,张秀实、吴征镒、曹子余三位学者先后
发表了桑属的 12个新分类群,其中模式产地在贵州或在
贵州有分布的是:裂叶桑 M. trilobata (S. S. Chang)
Cao、荔波桑M. liboensis S. S. Chang、云南桑M. mongol-
ica Schneid. var. yunnanensis (Koidz.)C. Y. Wu et
Cao、花叶鸡桑 M. australis Poir. var. inusitata (Levl.)
C. Y. Wu等 4个种及新变种(新组合)。
本文第一作者长期跟随张秀实先生进行中国桑科
植物的野外调查和分类研究。为进一步澄清贵州桑属植
物资源状况和分类学变化,笔者在对张秀实先生遗稿整
理的基础上,针对部分新分类群的主要特征和分类地位
等情况进行了描述和讨论。
1 种类描述
1. 1 桑 Morus alba L. 朝鲜、日本、蒙古、中亚、高加
索、欧洲等地区和国家也有分布。本种原产我国中部和
北部,现各省均有栽培。贵州各地普遍生长,也常栽培
饲蚕。
桑树不仅具有广泛的生态适应性,而且其综合利用
也有很大的进展,桑树最重要的用途是养蚕生产,其利用
范围已开始从家蚕饲料拓宽到畜禽饲料和医药领域等。
桑树的各个不同器官都可以做中药,尤以桑叶的药用价
值最高,从桑叶中提取的桑叶多糖对降血糖有明显的作
用;桑叶中的 SOD和含量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则都有清
除自由基和抗衰老的作用;桑叶还具有一定的降胆固醇、
治疗糖尿病和降血压的功能[14]。
1. 2 荔波桑 Morus liboensis S. S. Chang 张秀实
(1984)在植物分类学报上发表论文时认为本种与长穗
桑 M. wittiorum Hand. - Mazz.相似,但叶边缘于 1 /3 以
上具圆锯齿,聚花果狭圆筒形,长 2. 5 ~ 3. 7 cm,直径 4
~5 mm;果实密集,红色,无花柱,可以区别。
本种产于贵州荔波(模式标本产地,杨明珠等在
1981 年5月8日采于立化公社荔波,海拔760 m,采集号
810255)。生于海拔 700 m的石灰岩山地。
1. 3 长穗桑 Morus wittiorum Hand. -Mazz. 为落叶
乔木或灌木,高 4 ~ 12 m。产于丛江、印江、梵净山、黎
平、凯里、望漠、雷山、册亨、绥阳等地,生于海拔 500 ~
1400 m的山坡疏林中或山脚沟边。韧皮纤维可造纸或
做绳索。
1. 4 裂叶桑 Morus trilobota (S. S. Chang)Cao 张
秀实先生(1984)在植物分类学报上将此种定为三裂叶
鸡桑M. australis Poir. var. trilobata S. S. Chang;后曹子
余先生(1991)认为本种花序长可达 4 cm,圆筒状,花柱
短,约为柱头的1 /2长,叶指状三裂,与鸡桑Morus austra-
lis Poir.迥然不同,因此在植物分类学报上将该变种升级
为新种。本种产于凯里雷公山(模式标本产地)。生于
海拔 800 m的山坡上。
1. 5a 蒙桑 Morus mongolica (Burcau)Schneid. var.
mongolica 为小乔木或灌木。产于贵阳、湄潭、安龙、望
漠、罗甸、平塘安龙、兴仁、镇宁等地,生于海拔 300 ~1200
m的山坡疏林下。韧皮纤维系高级造纸原料,脱胶后,可
作纺织原料,根皮入药。
1. 5b 云南桑 Morus mongolica Schneid. var. yun-
nanensis (Koidz.)C. Y. Wu et Cao 为乔木或灌木,
与蒙桑相似,仅叶为广卵形或近圆形。吴征镒和曹子余
(1995)在云南植物研究上写到 G. Koidzumi 1930年发表
M. yunnanensis (Koidz.)时,并未见到带花果的标本。我
们根据其描述和模式照片,对照来自模式产地的标本
(带花果) ,认为云南桑仍属蒙桑 Morus mongolica的变化
类型。故合并作为蒙桑 Morus mongolica 的变种。本种
产于罗甸(羊里)、兴仁等地。生于路边灌丛中。
1. 6a 鸡桑 Morus australis Poir. var. australis 灌木
或小乔木。产于贵州各地,多生于海拔 500 ~ 1500 m 的
山坡林下或灌丛中。韧皮纤维可以造纸,果实味甜可食。
1. 6b 花叶鸡桑 Morus australis Poir. var. inusitata
(Levl.)C. Y. Wu 叶宽卵形,叶缘具多个不规则缺刻
状深裂。吴征镒先生在云南植物研究 1989 年第 11 卷第
1期上将该种定为鸡桑的一个变种。吴征镒先生认为:
本变种分布甚广,标本甚多,且均为有花果的枝条,故非
营养枝抽条时的饰变。但本变种又显示向其它 3个变种
辐射变异的趋势。故恢复其为一个多变的变种。原命名
模式为 E. E. Maire,采自云南东川 La - kou 标本,虽为
亲见,但根据原描写,完全可作如上的组合和改变级别。
产于贵阳、荔波、松桃、印江、望漠、罗甸、凯里、雷山
等地,生于山坡荒地林缘,海拔 500 ~1000 m。
2 检索表
贵州桑属植物 6个种 2个变种的检索表如下:
贵州桑属植物分种检索表
1.雌花无花柱,或具极短的花柱(组 1.桑组 Sect. Morus)
2.聚花果长一般不超过 2. 5 cm,叶卵形至广卵形,边缘具锯齿,叶背脉腋具簇生柔毛 1.桑 M. alba Linn.…………
2.聚花果长 2. 5 cm以上。
3.聚花果长 2. 5 ~3. 7 cm,叶长圆状或椭圆形,叶缘 1 /3以上具钝锯齿 2.荔波桑 M. liboensis S. S. Chang………
3.聚花果长 4 ~16 cm,叶长卵形或卵形,顶端渐尖,叶全缘或上部具浅齿 3.长穗桑M. wittiorum Hand. -Mazz.……
1.雌花具明显的花柱(组 2.山桑组 Sect. Dolichostylae Koidz.)
4.聚花果长 3 ~6 cm,叶指状 3 ~5深裂 4.裂叶桑 M. trilobota (S. S. Chang)Cao…………………………………
4.聚花果长一般在 2. 5 cm以下。
5.叶椭圆形,叶缘锯齿齿端具刺芒。
6.叶背无毛,叶卵形至宽卵形,顶端渐尖或短尾尖,锯齿齿端刺芒较长
5a.蒙桑 M. mongolica (Burcau)Schneid. var. mongolica………………………………………………………………
6.叶背有毛,叶广卵形至近圆形,顶端具短尾尖,锯齿齿端刺芒
5b.云南桑 Morus mongolica Schneid. var. yunnanensis (Koidz.)C. Y. Wu et Cao……………………………………
5.叶卵形,叶缘锯齿齿端不具刺芒。
7.叶不分裂或具 1 ~2个缺刻状裂,或基部两侧略耳状
5210 期 谢华等:贵州桑属(Morus)植物补遗
6a.鸡桑 M. australis Poir. var. australis…………………………………………………………………………………
7.叶各种形式分裂,叶缘具多个不规则缺刻状深裂
6b.花叶鸡桑 Morus australis Poir. var. inusitata (Levl.)C. Y. Wu……………………………………………………
致谢:本文在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曹子余先生指导下完成,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张秀实,吴征镒,曹子余.中国植物志二十三卷一分册[M].北
京:科学出版社,1998.
[2]陈仁芳,陈龙清,余茂德.神农架及鄂西山区桑属(Morus)种质
资源研究[J]. 西南大学学报,2008,30(5) :94 ~99.
[3]孙胜国,陈若芸.桑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述评[J].
中医药学刊,2005,23(2) :332 ~334.
[4]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一卷(桑科)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477 ~503.
[5]张秀实.贵州植物志第一卷(桑科)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
社,1982:130 ~166.
[6]张秀实.中国桑科三新种[J].植物分类学报,1982,20(1) :95
~98.
[7]张秀实.西藏植物志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8]张秀实.桑科新分类群[J]. 植物分类学报,1984,22(1) :64
~76.
[9]曹子余.中国桑属(桑科)新分类群[J].植物分类学报,1991,
29(3) :264 ~267.
[10]曹子余.中国植物志资料(桑科) [J].云南植物研究,1995,17
(2) :153 ~154.
[11]张秀实.云南植物志第六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2]吴征镒,张秀实.中国桑科的一些新分类单位[J].云南植物
研究,1989,11(1) :24 ~34.
[13]陈仁芳,陈龙清.贵州地区桑属(Morus L.)植物的分布及区
系特点[J].蚕业科学,2008,34(3) :486 ~489.
[14]姚芳,倪吾钟,杨肖娥.桑树的种质资源、生态适应性及其应
用前景[J].科技通报,2004,20(4) :
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櫗
289 ~292.
(上接第 16页)
3 结论与讨论
虽然不同施肥位置处理之间的鲜薯产量和淀粉产
量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与传统的茎侧施肥(CK)
比较,在木薯种茎基部、茎基顶中间和茎侧中间施肥都
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因此,可淘汰每株木薯都施肥的传
统习惯。建议:(1)采用机械化种植木薯并同时施肥,一
是要注意定向种植,即统一种茎的芽眼朝向;二是要求
定点施肥,可选择在茎基部至茎基顶中间之间,即离茎
基部15 ~30 cm处施肥,从而提高节本增产的效益。(2)
对木薯苗施肥时,可在茎基顶中间或茎侧中间施肥,这
样,一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增产潜力;二是可以减少一半
的施肥用工;三是可以避免因靠近茎基或茎侧动土施肥
而造成伤根和肥害。
参考文献:
[1]黄洁.木薯丰产栽培技术[M].海口:海南三环出版社,2007:
59 ~92.
[2]宋付平,黄洁,陆小静,等.中国木薯施肥研究进展[J].中国农
学通报,2009,25(4) :140 ~144.
[3]张伟特,林雄,李开绵,等.木薯长期定位肥料试验总结(1992
~1995) [J].热带作物研究,1997(2) :27 ~32.
[4]黄洁,林雄,李开绵,等.木薯施肥效应研究[J].广西热作科
技,2000(3) :1 ~3.
[5]黄洁,叶剑秋,许瑞丽,等.长期施肥对木薯农艺性状、鲜薯产
量和淀粉质量分数的影响[J].热带作物学报,2004,25(4) :42
~49.
[6]房伯平,宁乃颉,Howeler R H.氮、磷、钾施用量对木薯产量的
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1994(1) :28 ~30.
[7]漆智平,唐树梅,洪彩香,等.木薯的营养特性及平衡施肥[J].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1999,18(3) :176 ~180,183.
[8]黄洁.木薯营养要求和施肥[J].热带农业科学,1999(1) :80
~87.
[9]黄洁,张伟特,李开绵,等.木薯营养诊断及施肥研究初报[J].
热带农业科学,1999(5) :40 ~46.
[10]谭宏伟,杜承林,何天春,等. 木薯的营养特性与施肥效应
[J].土壤,1994,26(1) :38 ~42.
[11]许瑞丽,黄洁,郑永清,等.不同氮钾配比对华南 5 号木薯鲜
薯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09(9) :89 ~
90,95.
[12]韦家幸,蓝军群,何天春,等.硫酸钾镁肥在几种作物上的施
用效应[J].广西农业科学,1998(4) :178 ~180.
[13]罗兴录,岑忠用,谢和霞,等.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理化、生物性
状和木薯生长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08,17(1) :167
~173.
[14]陶汉宏,刘和生.品种、密度及施肥对木薯产量的影响[J].广
西农学报,2001(3) :8 ~10.
[15]张伟特.不同时间施肥对木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热带作
物研究,1990(1) :49 ~53.
[16]罗兴录,劳天源.木薯不同时期施肥对产量和淀粉积累影响
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0(3) :8 ~9,11.
[17]Howeler R H. Agronomic practices for sustainable cassava pro-
duction in Asia[C]/ / Howeler R H. Cassav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Asia:Exploring New Opportunities for an
Ancient Crop. Proceedings of 7th Regional Workshop,Thai-
land,2002:288 ~314,615.
62 江 西 农 业 学 报 22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