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47 卷 第 3 期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Vol. 47 No. 3
2013年 6 月 Journal of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Jun. 2013
收稿日期:2013 - 01 - 03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题(2013BAD01B06) ;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计划(10LRC177)
作者简介:卢妍妍,1986 年生,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方向研究.
通讯作者:茹广欣,1963 年生,男,河南洛阳人,教授,博士.
文章编号:1000 - 2340(2013)03 - 0272 - 06
泡桐属植物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卢妍妍,李海英1,2,茹广欣1,林彩丽3,陈志涛1,杨 阳1
( 1.河南农业大学林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2.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3.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和保护研究所,北京 100091)
摘要:为建立和优化泡桐属植物高效、稳定的 ISSR-PCR反应体系,本试验采用了 5 因素 4 水平的正交试验以及
单因素梯度优化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了泡桐属植物最适的 ISSR-PCR 反应体系,即 20 μL 体系中含 buffer 2. 5
μL,Taq酶 2. 0 U ,Mg2 + 3. 75 mmol·L -1,0. 4 mmol·L -1 dNTPs,引物 0. 35 mmol·L -1,模板 40 ng.扩增程序为:
94 ℃预变性 5 min,然后 94 ℃变性 30 s,55 ℃复性 45 s,72 ℃延伸 90 s,40个循环,72 ℃延伸 7 min,最后 4 ℃保
温.
关键词:泡桐属植物;正交试验;单因素; ISSR体系优化
中图分类号:S 792. 43 文献标志码:A
Establish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ISSR-PCR
reaction system of the genus Paulownia plants
LU Yan-yan1,LI Hai-ying1,2,RU Guang-xin1,LIN Cai-li3,CHEN Zhi-tao1,YANG yang1
(1. College of Forestry,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2,China;2. North 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Zhengzhou 450002,China;3.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rest Ecology,Environment
and Protection,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Beijing 100091,China)
Abstract:To establish and optimize the efficient and stable ISSR-PCR reaction system for the genus
Paulownia plants,this study adopted the five-factor and four-level orthogonal design and single-factor
gradient optimization method to establish and screen the plants of the genus Paulownia optimal ISSR-
PCR system,in 20 μL reaction solution,containing 2. 5 μL buffer,2. 0 U Taq-polymerase,3. 75 mmol·
L -1 of Mg2 +,0. 4 mmol·L -1 of dNTPs,0. 35 mmol·L -1 of primers,and 40 ng of template DNA. Am-
plification program was devised:initial denaturating at 94 ℃ for 5 min,denaturing at 94 ℃ for 30 s,
annealing at 55 ℃ for 45 s,and extension at 72 ℃ for 90 s,40 cycles;ending with a final extension at
72 ℃ for 7 min,then stored at 4 ℃ .
Key words:Paulownia;orthogonal design;single factor;ISSR system establishment and optimization
简单重复序列中间区域简称 ISSR,是ZIETKIEWICZ
等[1]根据 SSR 的特点于 1994 年提出并发展起来
的一种新型的分子标记技术,用于检测 2 个 SSR
之间一段短 DNA 序列上的多态性.该技术采用的
是单一引物,无需预先知道基因组序列信息,因此
检测迅速且成本低.与其他分子标记相比,ISSR具
有操作简便、模板用量少、所得结果可重复性高等
优点,被认为是一种集 RAPD 与 SSR 标记技术优
DOI:10.16445/j.cnki.1000-2340.2013.03.024
第 3 期 卢妍妍等:泡桐属植物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273
点于一体的理想分子标记技术[2,3].目前已广泛应
用于植物种属鉴定、植物种质资源以及遗传多样性
的研究中,成为构建遗传图谱的重要工具[4],是一
种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方法. 泡桐属(Paulownia
Sieb. & Zucc.)植物原产中国,全国 23 个省(市)、
自治区均有其自然分布区与栽培区,是重要的速生
经济林树种.该属植物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能
与多种作物进行农林间作,是华北平原人工栽培的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重要树种之一,对于改变生态
环境、保障农业稳产丰收以及在短期内提供大量的
商品用材具有重要作用. 就泡桐而言,学术界的研
究主要集中于白花泡桐的形态分类和变异[5 ~ 8]、无
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9]、泡桐丛枝支原
体[11,12]等方面的研究,而对于泡桐属植物分子学
方面的研究迄今比较少. 本研究对影响 ISSR-PCR
反应体系的各因素浓度进行试验,旨在建立适合某
一种属的最佳 ISSR-PCR 反应体系,为更好地利用
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泡桐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
打下良好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与试剂
试验所用材料分别为:1.毛泡桐;2.白花泡桐;
3.华东泡桐;4.川泡桐;5.台湾泡桐;6. 楸叶泡桐;
7.鄂川泡桐;8.成都泡桐;9.兰考泡桐;10. 山明泡
桐;11.宜昌泡桐;12.建始泡桐;13.白花兰考泡桐;
14.山地毛泡桐 1;15.山地毛泡桐 2;16.亮叶泡桐.
各材料均采自江西九江共青城泡桐种源试验育种
基地的泡桐幼嫩叶片.本试验所用 ISSR 引物参照
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公布的序列,由生工
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合成. 其他试剂:
Taq酶,10 × PCR Buffer,Mg2 +均购自生工生物工程
(上海)股份有限公司,dNTPs,DL2000 DNA marker
由北京全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 2 方法
1. 2. 1 泡桐基因组 DNA 的提取及检测 以泡桐
嫩叶为材料,参照陈锋等[13]的方法,略加改动提取
基因组 DNA. 提取液中含 2 mol·L -1 EDTA(pH
8. 0 乙二胺四乙酸二钠) ) ,10 mol·L -1 Tris-HCl
(pH 8. 0) ,10 mol·L -1 NaCl 及 10%的 SLS(硫酸
月桂酸钠) ,将所得絮状沉淀干燥后加双蒸水进行
稀释,- 20 ℃保存备用. 然后用质量分数 1. 5%的
琼脂糖凝胶电泳对提取的 DNA 质量进行检测,使
用前将其稀释为 40 mg·L -1 .
1. 2. 2 ISSR-PCR正交试验设计 采用 L16(4
5)的
正交试验方法对 Taq 酶,Mg2 +,dNTPs,引物和模板
DNA 进行 5 因素 4 水平筛选(表 1) ,根据表 1 制备
总体积为 20 μL的反应体系. 除上述变化因素外,
每管中还加入 2. 5 μL 10 × PCR Buffer,引物选用
UBC807,PCR扩增程序为:94 ℃预变性 5 min,然
后 94 ℃变性 30 s,55 ℃ 复性 45 s,72 ℃延伸 90 s,
40 个循环,72 ℃延伸 7 min,最后 4 ℃保温.取扩增
后的产物 10 μL 在质量分数 1. 5%的琼脂糖凝胶
上进行电泳,电极缓冲液为 1 × Tris - 乙酸(简称
TAE) ,电压为 100 V,80 min 后在凝胶成像分析仪
上观测分析并拍照.
1. 2. 3 PCR 反应体系单因素试验设计 根据正
交试验的结果选择出扩增条带较好的体系,并在此
基础上进行单因子优化,进一步优化所选体系,从
而获得扩增效果更好的体系. 引物选用 UBC807,
分别设置 Taq酶为 1. 00,1. 25,1. 50,1. 75,2. 00 U,
dNTPs浓度为 0. 200,0. 225,0. 250,0. 275,0. 300
mmol· L -1,将 Mg2 + 浓度设置为 2. 500,3. 125,
3. 750,4. 375,5. 000 mmol·L -1,引物浓度设为
0. 20,0. 25,0. 30,0. 35,0. 40 mmol·L -1,20 μL 体
系中模板则设为 30,40,50,60,70 ng. 对某一单因
素进行梯度优化时,其他因子的浓度按照上述正交
设计所得的初始体系中的浓度加入,通过试验确定
这一因子最佳方案[14].
1. 2. 4 ISSR-PCR 体系退火温度优化 将优化好
的体系,用引物 807 对退火温度进行优化筛选,在
合成引物的理论 Tm值基础上设置退火温度 (Tm -
5 ℃)~(Tm + 5 ℃)[15],梯度 PCR 仪上自动生成
温度梯度,选出条带数量多且清晰的温度作为最佳
退火温度.
2 结果与分析
2. 1 泡桐属植物叶片 DNA的检测结果
提取的泡桐属植物基因组 DNA 经质量分数
1. 5%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如图 1 所示.所
提取的 DNA 有较清晰的电泳条带,可用于 ISSR-
PCR扩增.该提取 DNA基因组的方法操作简便、成
本低、所需时间较短,并且所提取的 DNA能够满足
后续工作的需要[16].
2. 2 ISSR-PCR正交设计分析
由于各因素的浓度组合不同,扩增结果存在着
显著差异.以特异谱带多态性高、背景干扰低、主带
清晰、副带明显为原则[15],根据 L16(4
5)正交设计
PCR产物电泳结果(图 2) ,最终选择 8 号组合为泡
桐属植物 ISSR-PCR的反应体系.
274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7 卷
表 1 ISSR-PCR正交设计 L16(4
5)
Table 1 Orthogonal design to ISSR-PCR system L16(4
5)
编号
No.
Taq酶 /(U·μL -1)
Taq DNA polymerase
镁离子 /(mmol·L -1)
Mg2 +
脱氧核苷酸 /(mmol·L -1)
dNTPs
引物 /(mmol·L -1)
Primer
模板 /(mg·L -1)
DNA templates
1 0. 075 1. 875 0. 15 0. 25 1. 5
2 0. 075 2. 500 0. 25 0. 30 2. 0
3 0. 075 3. 125 0. 35 0. 35 2. 5
4 0. 075 3. 750 0. 45 0. 40 3. 0
5 0. 100 1. 875 0. 25 0. 30 2. 0
6 0. 100 2. 500 0. 15 0. 40 2. 5
7 0. 100 3. 125 0. 45 0. 25 1. 5
8 0. 100 3. 750 0. 35 0. 35 3. 0
9 0. 125 1. 875 0. 35 0. 35 2. 5
10 0. 125 2. 500 0. 45 0. 40 3. 0
11 0. 125 3. 125 0. 25 0. 25 1. 5
12 0. 125 3. 750 0. 15 0. 30 2. 0
13 0. 150 1. 875 0. 45 0. 40 3. 0
14 0. 150 2. 500 0. 35 0. 35 2. 5
15 0. 150 3. 125 0. 25 0. 30 2. 0
16 0. 150 3. 750 0. 15 0. 25 1. 5
1.毛泡桐;2.白花泡桐;3.华东泡桐;4.川泡桐;5. 台湾泡桐;6.楸叶泡桐;7.鄂川泡桐;8.成都泡桐;9. 兰考泡桐;10. 山明泡桐;11. 宜昌泡
桐;12.建始泡桐;13.白花兰考泡桐;14.山地毛泡桐 1;15.山地毛泡桐 2;16.亮叶泡桐.
1. Paulownia tomentosa;2. Paulownia fortunei;3. East China Paulownia;4. Paulownia fargesii;5. Paulownia kawakamii;6. Paulownia catalpifolia;
7. E Sichuan Paulownia;8. Chengdu Paulownia;9. Paulownia elongata;10. Shanming Paulownia;11. Yichang Paulownia;12. Jianshi Paulownia;
13. White Lankao Paulownia;14. Mountain mao Paulownia one;15. Mountain mao Paulownia two;16. Bright leaf Paulownia.
图 1 泡桐属植物基因组 DNA电泳
Fig. 1 Gel electrophoretogram of the genus Paulownia genomic DNA
1.水平组合 1 ~ 16;M. DNA marker(DL2000).
1. Horizontal combination one to sixteen;M. DNA marker(DL2000).
图 2 正交设计 ISSR-PCR体系扩增结果电泳
Fig. 2 Gel electrophoretogram of orthogonal
design ISSR-PCR amplification system
2. 3 ISSR-PCR体系单因素优化结果分析
2. 3. 1 不同单位 Taq 酶对 ISSR-PCR 体系的影响
如图 3 所示,1 ~ 5 泳道代表不同单位 Taq 酶的
扩增产物.结果显示,当加入 1. 25 U 的 Taq 酶时,
扩增条带少且模糊,加入 1. 50,1. 75,2. 00,2. 25 U
的 Taq酶时均能扩出清晰的条带,但 2. 00 U 时条
带最丰富且清晰,因此基于扩增结果好且节约成本
的原则,最终确定 Taq 酶的最优浓度为 1. 00 U
·μL -1 .
M. DNA marker(DL2000) ;1. 1. 25 U;2. 1. 50 U;
3. 1. 75 U;4. 2. 00 U;5. 2. 25 U;
图 3 不同单位 Taq酶扩增产物电泳
Fig. 3 Gel electrophoretogram
of different unit Taq enzyme
第 3 期 卢妍妍等:泡桐属植物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275
2. 3. 2 不同浓度的 dNTPs 对 ISSR-PCR 体系的影
响 dNTPs浓度太高容易产生错误掺入,浓度太低
又会降低产率,因此,合适的 dNTPs 浓度是建立
ISSR-PCR 稳定体系的必要条件. 由图 4 可知,
0. 2 ~ 0. 4 mmol·L -1浓度的 dNTPs均可产生条带,
但 1 号泳道条带数目较少,2 ~ 4 号泳道条带多,但
带型比较弥散,相比较而言,5 号泳道条带多且清
晰. 因此,5 号泳道,即 0. 4 mmol· L -1 为最适
dNTPs的浓度.
M. DNA marker(DL2000)1. 0. 2 mmol·L -1;2. 0. 25 mmol·
L -1;3. 0. 3 mmol·L -1;4. 0. 35 mmol·L -1;5. 0. 4 mmol·L -1 .
图 4 不同浓度的 dNTPs扩增产物电泳
Fig. 4 Gel electrophoretogram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dNTPs
2. 3. 3 不同浓度的 Mg2 +对 ISSR-PCR体系的影响
Mg2 +是影响 PCR 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有
效刺激酶的活性. 但是,其浓度过高会导致扩增样
品背景加深,浓度过低又会降低扩增产量[17]. 因
此,选择合适的 Mg2 +浓度对于 PCR 扩增体系的优
化是非常重要的.由图 5 可知,当Mg2 +浓度为 3. 75
mmol·L -1扩增条带多且清晰.
M. DNA marker (DL2000) ;1. 2. 500 mmol·L -1;2. 3. 125 mmol·
L -1;3. 3. 750 mmol·L -1;4. 4. 375 mmol·L -1;5. 5. 000 mmol
·L -1 .
图 5 不同浓度的Mg2 +扩增产物电泳
Fig. 5 Gel electrophoretogram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Mg2 +
2. 3. 4 不同浓度的引物对 ISSR-PCR 体系的影响
由图 6 可知,不同引物浓度对扩增条带数影响不
是很显著,但当引物浓度低时,扩增产物条带比较
暗,说明扩增出的片段量比较少.出于成本考虑,本
试验最终确定引物浓度为 0. 35 mmol·L -1 .
M. DNA marker (DL2000) ;1 . 0. 20 mmol·L -1;2. 0. 25 mmol·
L -1;3. 0. 30 mmol· L -1;4. 0. 35 mmol· L -1;5. 0. 40 mmol
·L -1 .
图 6 不同浓度的引物扩增产物电泳
Fig. 6 Gel electrophoretogram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primer
2. 3. 5 模板含量的优化 DNA 模板对 PCR 反应
体系的影响如图 7 所示. 结果显示,不同质量浓度
的模板对扩增结果影响不明显,但当模板质量浓度
低时扩增条带出现弥散现象,2,3,5 泳道均有数量
较多且清晰的条带.但是,从节约模板的角度出发,
本试验最终确定 DNA 模板质量浓度为 2. 0 mg
·L -1 .
M. DNA marker(DL2000) ;1. 1. 5 mg·L -1;2. 2. 0 mg·L -1;3.
2. 5 mg·L -1;4. 3. 0 mg·L -1;5. 3. 5 mg·L -1 .
图 7 不同模板质量浓度扩增产物电泳
Fig. 7 Gel electrophoretogram of
different template quality
2. 4 优化的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的验证
随机选取 810 和 834 两条引物对优化后的体
系及扩增程序进行稳定性验证.验证结果如图 8 和
276 河 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7 卷
图 9 所示.所选引物对泡桐属植物的 16 份材料(能
扩出的条带多且清晰,无特异性条带,说明该体系
稳定,适合泡桐属植物基因组 DNA的 ISSR-PCR扩
增.
1.毛泡桐;2. 白花泡桐;3. 华东泡桐;4. 川泡桐;5. 台湾泡桐;6. 楸
叶泡桐;7. 鄂川泡桐;8. 成都泡桐;9. 兰考泡桐;10. 山明泡桐;11.
宜昌泡桐;12.建始泡桐;13. 白花兰考泡桐;14. 山地毛泡桐 1;15.
山地毛泡桐 2;16.亮叶泡桐;M. DNA marker (DL2000).
1. Paulownia tomentosa;2. Paulownia fortunei;3. East China Paulow-
nia;4. Paulownia fargesii;5. Paulownia kawakamii;6. Paulownia
catalpifolia;7. E Sichuan Paulownia;8. Chengdu Paulownia;9. Pau-
lownia elongata;10. Shanming Paulownia;11. Yichang Paulownia;
12. Jianshi Paulownia one;13. White Lankao Paulownia;14. Mountain
mao Paulownia one;15. Mountain mao Paulownia two;16. Bright leaf
Paulownia;M. DNA marker (DL2000).
图 8 引物 810 对 16 个泡桐属植物的扩增结果
Fig. 8 Amplification results of primer 810
to 16 genus Paulownia plants
1 ~ 16 代表的材料同图 8;M. DNA marker(DL2000).
The material of one to sixteen representative to figure 8;M. DNA mar-
ker(DL2000).
图 9 引物 834 对 16 个泡桐属植物的扩增结果
Fig. 9 Amplification results of primer
834 to 16 genus Paulownia plants
3 结论与讨论
在分子水平上,对泡桐的研究只有陈红林
等[18]对 8 种泡桐的 1 a 生枝条韧皮部进行的同工
酶酶谱分析,龚本海等[19]对泡桐属 5 种植物的
SOD同工酶和可溶性蛋白质的分析,卢龙斗等[20]
运用 RAPD 分析方法对泡桐属的 7 个种植物进行
分类,马浩等[21]则对中国泡桐属 15 个植物种类进
行了叶绿体 DNA 的 RFLP 分析,李芳东等[22]运用
ISSR分子标记的方法对泡桐种质资源进行种、变
种、变异类型间、种源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
进行研究,并最终将 38 个白花泡桐种源分为 3 组.
而利用 ISSR分子标记的方法对泡桐属不同种植物
的分析则至今未见报道.本试验首先采用正交试验
选出扩增条带较好的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单
因素试验对各个因子进一步优化最终选出适合泡
桐属不同种植物的 ISSR-PCR 扩增体系,从而避免
了直接采用单因子梯度试验带来的不必要麻烦.
试验表明,Taq DNA聚合酶的用量将直接影响
多态性的检测及扩增结果的重复性和稳定性,酶含
量过低会降低反应的灵敏度,减少扩增量;反之,则
会降低反应的特异性,使条带弥散. 本试验所获得
Taq DNA聚合酶的用量从电泳结果可知,扩展出的
条带符合 ISSR 分子标记的要求,并取得了较为理
想的结果;Mg2 +是影响 PCR反应的另一关键因素,
不但 Taq DNA聚合酶需要 Mg2 +来激活,而且引物
与模板的结合以及退火温度都受到 Mg2 +的影响.
此外,引物浓度也是影响 PCR 扩增反应的因素之
一.引物浓度过低则扩增产物较少且背景颜色较
浅;反之,则会产生非特异性扩增,容易形成引物二
聚体;而对模板 DNA的用量要求范围较宽.
本研究以泡桐属不同种植物的基因组 DNA为
模板,最终筛选出适合泡桐属不同种植物的 ISSR-
PCR扩增体系为 20 μL 体系中含 buffer 2. 5 μL,
Taq酶 2. 0 U,Mg2 + 3. 75 mmol·L -1,0. 4 mmol·
L -1dNTPs,引物 0. 35 mmol·L -1,模板 40 ng. 目
前,已经运用该体系从 52 条 ISSR 引物中筛选出
10 条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高、反应稳定的引物,
用于正式的泡桐属不同种植物的 ISSR分析.同时,
该研究也将为泡桐分子标记育种、遗传图谱构建等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ZIETKICWICZ E,RAFALSKI A,LAHUDA D. Geno-
mic fingerprinting by 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an-
chor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J]. Ge-
nomics,1994,20:176 - 183.
[2] GIBERT J E,LEWIS R V,WILKINSON M J,et a1. De-
veloping an appropriate strategy to asses genetic varia-
bility in plant germplasm collecaions[J].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1999,98:1125 - 1131.
[3] ESSELMAN E J,LI J Q,CRAWFORD D J,et al. Clonal
第 3 期 卢妍妍等:泡桐属植物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277
diversity in the rare Calamagrostis porteri ssp. inspemta
(Poaceae) :comparative results for allozymes and ran-
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and intersim-
ple sequence repeat (ISSR)markers[J]. Mol Ecol,
1999(8) :443 - 451.
[4] WOLFE A D,XIANG Q Y,KEPHART S R. Assessing
hybridization in natural populations of Penstemon(Scro-
phulariaceae) using hy-pervariable intersimple se-
quence repeat(ISSR)bands[J]. Mol Ecol,1998,7:
1107 - 1125.
[5] 蒋建平. 泡桐栽培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90:17 - 43.
[6] 陈志远.泡桐属(Paulownia)花粉形态学的初步研究
[J].武汉植物学研究,1983,1(2) :143 - 146.
[7] 龚 彤.中国泡桐属植物的研究[J].植物分类学报,
1976,14(2) :38 - 50.
[8] 陈志远.泡桐属(Paulownia)分类管见[J].华中农业
大学学报,1986,3(5) :261 - 265.
[9] 叶金山,胡伟华,谢青等,毛泡桐 ×白花泡桐杂种 F1
无性系自然接干性状的遗传变异[J].东北林业大学
学报,2008,36(6) :1 - 4.
[10]茹广欣,何瑞珍,朱秀红,等.泡桐无性系间木材性状
的差异[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41(5) :531
- 535.
[11]范国强,赵改丽,翟晓巧等. 硫酸二甲酯对毛泡桐丛
枝病幼苗植原体及 SSR扩增位点的影响[J].南京林
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3) :5 - 8.
[12]牟海青,周 涛,赵文军,等.泡桐丛枝植原体抗原膜
蛋白抗血清的制备及应用[J].植物病理学报,2011,
41(2) :161 - 170.
[13]陈 锋,何中虎,LILLEMO M,等. CIMMYT 普通小麦
子粒硬度等位变异的检测[J]. 作物学报,2005,31
(10) :1277 - 1283.
[14]李 瑞,陈少瑜,宁德鲁,等. 油橄榄 ISSR-PCR 反应
体系优化与引物筛选[J].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
(10) :5797 - 5799.
[15]茹广欣,袁金玲,张 朵,等. 运用 AFLP 技术分析筇
竹种群遗传多样性[J]. 林业科学研究,2010,23
(6) :850 - 855
[16]张 朵,袁金玲,顾小平,等.珍稀保护竹种筇竹 SSR
反应体系的优化[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44
(6) :644 - 648.
[17]齐 靖,董 祯,申连英,等. 枣 ISSR 扩增体系的建
立[J].华北农学报,2008,23(S2) :209 - 212.
[18]陈红林,陈志远,梁作侑,等.泡桐属植物同工酶分析
[J].湖北林业科技,2003(2) :1 - 4.
[19]龚本海,郭燕舞,姚崇怀.泡桐属植物 SOD 同工酶和
可溶性蛋白质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
13(5) :507 - 510.
[20] 卢龙斗,谢龙旭,杜启艳,等. 泡桐属 7 种植物的
RAPD分析[J].广西植物,2001,21(4) :335 - 338.
[21]马 浩,张冬梅,李荣幸,等. 泡桐属植物种类的
RFLP分析[J].植物研究,2001,21(1) :136 - 139.
[22]李芳东,袁德义,莫文娟,等.白花泡桐种源遗传多样
性的 ISSR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
31(7) :1 - 7.
( 责任编辑:常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