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野木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全 文 :叶 ,亦有两歧者 ,年长一茎 ,茎枯为一臼 ,二十年则二
十臼也 。花生茎间 ,赤色 ,三月开 ,后结实。根 、肉 、
皮 、须并似射干 。”以上的描述:“叶似蓖麻 ”、“初生
一茎 ,茎端一叶 ,亦有两歧者”说明该植物具有茎生
叶 1或 2片 ,盘状 ,叶缘分裂呈多角;此外 ,花被为紫
红色 ,多年生根状茎具有较大的茎痕 ,并与射干类
比 , 足以看出 , 该植物 应该是小檗科八角莲
D.versipelis或六角莲 D.pleiantha。从舒州鬼臼附图
显示:叶片有些皱缩不平 ,叶缘呈现波状;再结合潜
山一带主要分布的是八角莲。因此确定舒州鬼臼的
原植物为八角莲 D.versipels。
6 舒州骨碎补 《证类本草 》(卷十一 ,草部下品)
记载 “骨碎补 ”,引图经曰:“生江南 ,今淮 、浙 、陕西 、
夔路州郡亦有之 。根生大木或石上 ,多在背阴处 ,引
根成条 ,上有黄毛及短叶附之。又有大叶成枝 ,面青
绿色 ,有黄点。背青白色 ,有赤紫点 。春生叶 ,至冬
干黄 ,无花实 ”。以上描述 ,该植物应是蕨类植物 ,
生长于大树干上或石上 ,不开花 ,叶背面有黄色点状
的孢子群 ,根茎上有黄色的毛和短叶附之 ,在舒州骨
碎补附图上 ,孢子叶较大 ,深裂呈羽片状 ,基部有丛
生阔形小叶 ,无叶柄。从生长习性和形态特征与槲
蕨科槲蕨 Drynariafortunei(Kze.)J.Sm.是一致的。
潜山山区有槲蕨分布 ,主要附生于树干或岩石上 。
7 舒州金樱子 《证类本草 》(卷十二 ,木部上品)
载 “金樱子 ”,引图经曰:“旧不载所出州土 ,云在处
有之 ,今南中州郡多有之 ,而以江西 、剑南 、岭外者为
胜。丛生郊野中 ,大类蔷薇 ,有刺 。四月开白花。夏
秋结实 ,亦有刺 ,黄赤色 ,形似小石榴 ,十一月 、十二
月采 ”。以上的描述有 3个典型特征:植株茎叶的
形态似蔷微 ,并有刺;四月开花 ,花白色;成熟果实黄
色至红色 ,壶形或梨状 ,形似小石榴;再观察舒州金
樱子的附图 ,茎上有刺 ,小叶 3枚 ,花单生 ,花萼筒壶
形 ,这些特征与蔷薇科金樱子 RoselaevigataMichx.
的形态十分吻合。潜山有金樱子分布 ,主要野生于
低山区的林缘 、路边 。
参 考 文 献
[ 1] 臧励和 .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 .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
分馆 , 1931:932.
[ 2] 宋·唐慎薇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影印 , 1957.
(2007-03-29收稿
2007-08-05修回)
·综述 ·
野木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陈国栋 1 ,杨 磊3 ,陈少丹 1 ,高 昊 2 ,周光雄1 ,姚新生 1, 3*
(1.暨南大学中药及天然药物研究所 ,广东广州 510632;2.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深圳市创新药物研究重
点实验室 ,广东深圳 518055;3.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 ,辽宁沈阳 110016)
  摘要 本文总结了目前对野本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的情况 , 为今后对该属植物进一步研究和开
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 野木瓜属;化学成分;生物活性
中图分类号:R284/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08)02-0309-07
*通讯作者:姚新生 , Tel:020-85220849, E-mail:tyaoxs@jnu.edu.cn。
  野木瓜属(StauntoniaDC.)为木通科 (Lardiz-
abalaceae)9个属的其中一属 ,为常绿木藤本 。该属
约 20余种植物 ,分布于亚洲东部自印度经中南半岛
至日本 。多数种类的浆果多汁味甜 ,可生食 、制果酱
和酿酒 ,种子榨油 ,供食用和工业用;有些种类如野
木瓜 、黄蜡果和西南野木瓜全株药用 ,有镇痛 、治咳
嗽和痢疾之功效 〔1〕。
目前 ,国内外学者对该属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野
木瓜 Stauntonia.chinensisDC.和 六 叶 野 木 瓜
S.hexaphyla(Thunb.)Decne.两种植物 ,对其化学
成分和生物活性做过一定的研究 。临床药用方面有
关野木瓜的报道居多 ,以野木瓜注射剂剂型报道为
主 ,结合穴位注射或联合用药 ,可以治疗鼻咽癌 〔2〕、
坐骨神经痛 〔3〕 、术中术后镇痛〔4〕、辅助麻醉 〔5〕 、三叉
·309·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2期 2008年 2月
DOI :10.13863/j.issn1001-4454.2008.02.047
神经痛 〔6〕 、腰椎间盘突出 〔7〕 、头痛〔8〕、腰腿痛 、膝关
节疼痛 、类风湿性关节炎 〔9, 10〕等疾病 。
本文主要对野木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
性作一综述 ,为该属植物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提供参考。
1  野木瓜属植物在我国的概况
野木瓜属创立于 1824年 ,属名是用英国医生
GeorgeStaunton的名字命名的。植物学上关于野木
瓜属植物的分类研究存在不同说法:1936年 ,我国
植物学家吴印禅对该属进行了分类学系统研究 ,提
出花瓣的有无足为该属分种重要而有价值的鉴别特
征;2001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 》依据有无蜜腺状花
瓣将我国 25种(含 2个亚种)该属植物分为两个亚
属 ,即有蜜腺状花瓣存在的野木瓜亚属和无蜜腺状
花瓣的无瓣亚属;1997年 ,覃海宁发表了他的木通
科研究系统 , 将原野木瓜属内的三叶野木瓜
S.brunonianaWal.exHemsl.、翅野木瓜 S.decora
(Dunn)C.Y.Wu及牛藤果 S.elipticaHemsl.等 3个
种分出 ,放入牛藤果属(ParvatiaDecne),认为木通
科系统内有 10个属 ,野木瓜属仅有 13种 ,其中我国
就分布有 12种〔1, 11, 12〕。另外在该属植物中 ,六叶野
木瓜 S.hexaphyla(Thunb.)Decne.的分布也存有争
议 , 《中药大辞典 》〔13〕认为六叶野木瓜在中国大陆有
分布 ,而在最近的文献〔11, 12〕中认为六叶野木瓜只分
布于日本 、韩国及台湾 ,我国大陆地区实际并无此种
分布。
野木瓜属植物分布于喜马拉雅地区至中印半岛
北部 ,东至朝鲜南部及日本北海道以南地区;中国的
南部是该属植物的集中分布区 。该属植物主要生长
于海拔 300米以上的山谷沟旁 、灌丛林缘或山坡阴
处的杂木林中 ,常攀缘于树上 ,在局部地段常成为阔
叶林层外群落的优势种〔11〕。
2  野木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野木瓜属约有 20余种植物 ,其中在化学成分研
究方面 ,以野木瓜 S.chinensisDC.和六叶野木瓜
S.hexaphyla(Thunb.)Decne.两种植物为主 ,按照
化合物结构分类主要有三萜苷元 、糖苷 、脂肪酸类 、
甾醇类和其他。
2.1  三萜苷元 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三萜主要
从六叶野木瓜的愈伤组织中得到 ,以齐墩果烷型的
化合物为主 。另外 ,王淮滨等人从六叶野木瓜全株
植物中也分离得到 4个三萜化合物。
2.1.1 齐墩果烷型:IkutaAkira等人在 1989年从
六叶野木瓜的愈伤组织中分离得到 β -amyrin(1)、
erythrodiol(2)、oleanolicacid(3)、3-epi-oleanolicacid
(4)、3-O-acetyloleanolicacid(5)、oleanonicacid(6)、
3β -hydroxy-29-al-olean-12-en-28-oicacid(7)、mesem-
bryanthemoidigenicacid(8)、3-epi-mesembryanthemoi-
digenicacid(9)、 3α-O-acetylmesembryanthemoidigent
acid(10)、 3β -O-acetylmesembryanthemoidigenicacid
(11)、 3-O-acetylteratagenicacid(12)、 3-O-acety-3-
epi-serratagenicacid(13)等 13个化合物 〔14〕;1992
年 , IkutaAkira等人对六叶野木瓜的愈伤组织进一
步深入研究 , 分离得到 3α-hydroxy-1lα, 12α-epoxy-
oleanan-28, 13β-olide(14)、 28-norolean-12-ene-3β,
17β -diol(15)、 1lα-hydroxy-β-amyrin(16)〔15〕;1998
年 ,王淮滨等人从六叶野木瓜全株植物中分离得到
oleanolicacid(3)和 hederagenin(17)〔16〕。
1 R1 =β-OH R2 =CH3 R3 =CH3
2 R1 =β-OH R2 =CH3 R3 =CH2OH
3 R1 =β-OH R2 =CH3 R3 =COOH
4 R1 =α-OH R2 =CH3 R3 =COOH
5 R1 =β-OAc R2 =CH3 R3 =COOH
6 R
1
==O R
2
=CH
3
 R
3
=COOH
7 R
1
=β-OH R
2
=CHO R
3
=COOH
8 R1 =β-OH R2 =CH2OH R3 =COOH
9 R1 =α-OH R2 =CH2OH R3 =COOH
10 R1 =β -OAc R2 =CH2OH R3 =COOH
11 R1 =α-OAc R2 =CH2OH R3 =COOH
12 R1 =β -OAc R2 =COOH R3 =COOH
13 R1 =α-OAc R2 =COOH R3 =COOH
14 R1 =α-OH R2 =CH3
·310·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2期 2008年 2月
15 R
1
=β-OH R
2
=CH
3
 R
3
=OH R
4
=H
16 R1 =β-OH R2 =CH3 R3 =CH3 R4 =α-OH
17 R1 =β-OΗ R2 =CH2OH R3 =COOH R4 =H
2.1.2 降甲基齐墩果烷型:1989年 , IkutaAkira等
人从六叶野木瓜的愈伤组织中分离得到 akebonoic
acid(18)、 3-epi-akebonoicacid(19)、quinaticacid
(20)〔14〕;1998年 ,王淮滨等人从六叶野木瓜全株植
物中也分离得到 akebonoicacid(18)〔16〕。
18 R
1
=β-OH R
2
=CH
3
19 R1 =α-OH R2 =CH3
20 R1 =α-OH R2 =CH2OH
21 R1 =β-OH R2 =CH3
22 R1 =β-OH R2 =COOH
23 R1 ==O R2 =COOH
2.1.3 羽扇豆烷型:至 2006年为止 ,从该属植物
中分离得到的羽扇豆烷型三萜只有 3个 ,而且都是
王维滨等人在 1998年从六叶野木瓜全株植物中分
离得到的 ,它们分别 lupeol(21)、betulinicacid(22)
和 betulonicacid(23)〔16〕。
2.2 糖苷 至 2006年为止 ,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
到的化合物以糖苷为主 ,其中齐墩果烷型苷元和去
齐墩果烷型苷元的三萜皂苷最多 ,其余的是木脂素
糖苷 、黄酮糖苷和其他糖苷。
2.2.1  三萜皂苷:
2.2.1.1 齐墩果烷型苷元:1965年 , 日本学者
TakemotoTsunematsu等人首次从六叶野木瓜全株植
物中分离得到 2个齐墩果酸皂苷 ,分别是 mubenin
A、B和 1个 23-羟基齐墩果酸皂苷 mubeninC〔17〕;
1991年 , IkutaAkira等人从六叶野木瓜的愈伤组织
中分离得到 mubenosideA(24)〔18〕;1993年 ,王淮滨
等人从六叶野木瓜全株植物中分离得到的 stauno-
sideA(25)、staunosideB(26)、3-O-(β-D-glucopyr-
anosyl)-hederagenin(27)、 hederagenin-28-O-[ β-D-
glucopyranosyl(1 ※ 6)-β-D-glucopyranosyl] ester
(28)、hederagenin-28-O-[ α-L-rhamnopyranosyl(1※
4)-β-D-glucopyranosyl(1※ 6)-β-D-glucopyranosyl]
ester(29)〔19〕、staunosideD(30)、staunosideE(31)、
saponinD(32)、 saponinK10 (33)、 leontosideA
(34)〔20〕 ,其结构如表 1所示 。
2.2.1.2 降甲基齐墩果烷型苷元:王淮滨等人分
别在 1989年 、1990年和 1991年期间从野木瓜全株
植物中分离得到一系列去甲齐墩果烷型皂苷 ,分别
是:YM7(35)、YM11(36)、YM13(37)、YM14(38)、通
过 YM7和 YM13水解得的次生苷 YM16(39)〔21〕、YM10
(40)、YM12(41)〔22〕、YM8(42)、YM9(43)〔23〕 、yemuo-
side1(44)〔24〕 ,结构如表 1所示。
2.2.2  木脂素糖苷:1989年和 1992年 ,王淮滨等
人从野木瓜全株植物中分离得到 3个木脂素糖苷 ,
分别是 YM2(45)、YM6(46)〔25〕、 YM1(47)〔26〕;1993
年 ,王淮滨等人从六叶野木瓜全株植物中分离得到
staunosideC(48)、(+)-fraxiresinol-1-β -D-glucoside
(49)和 (+)-1-hydroxypinoresinol-1-β -D-glucoside
(50)3个化合物〔27〕。
2.2.3  黄酮糖苷:1976年 , IshikuraNariyuki和
NagamizoNoriko从六叶野木瓜果皮中分离得到 cyc-
nidin3-xylo-syl-glucoside和 chrysanthemin2个黄酮
类糖苷〔28〕;1992年 ,王淮滨等人从野木瓜全株植物
中分离得到 2个黄酮类糖苷:6-hydroxyluteolin-7-β -
D-glucoside(51)和 Saponarin(52)〔29〕。
2.2.4  其他糖苷:1998年 ,王淮滨等人从六叶野
木瓜全株植物中分离得到 1个糖苷:staunosideF
(53)〔16〕。
2.3 其它成分 1957年 , UenoSeichi等人指出六
叶野木瓜种子中含有棕榈酸 palmiticacid、硬脂酸
·311·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2期 2008年 2月
stearicacid等一些不饱和脂肪酸 〔30〕;1979年 , Hashi-
motoAkira等人从六叶野木瓜种子油中分离得到
(S)-3-acety-1, 2-diacylglycero〔31〕;1989年 , IkutaAki-
ra等人从六叶野木瓜的愈伤组织中分离得到 24-
methylenecycloartanol、stigmasterol、 campesterol等甾
醇类化合物〔14〕。
  表 1  野木瓜属三萜皂苷的结构类型
NO. 化合物俗名 苷元类型 结构 来源 文献
24 mubenosideA Ⅰ R1 =Xyl-(1※2)-[ Ara(1※ 3)] -Glc- S.hexaphyla(Thunb.)的愈伤组织 18
25 staunosideA Ⅱ R1 =Glc-, R2 =Glc-(1※ 6)-Glc- S.hexaphyla(Thunb.) 19
26 staunosideB Ⅱ R1 =Glc-, R2 =Rha-(1※ 4)-Glc-(1※6)-Glc- S.hexaphyla(Thunb.) 19
27 Ⅱ R1 =Glc-, R2 =H S.hexaphyla(Thunb.) 19
28 Ⅱ R1 =H, R2 =Glc-(1※ 6)-Glc- S.hexaphyla(Thunb.) 19
29 Ⅱ R1 =H, R2 =Rha-(1※ 4)-Glc-(1※6)-Glc- S.hexaphyla(Thunb.) 19
30 staunosideD Ⅱ R1 =Glc-(1※2)-[ Glc(1※3)] -Glc-, R2 =Glc-(1※ 6)-Glc- S.hexaphyla(Thunb.) 20
31 staunosideE Ⅱ R1 =Glc-(1※2)-[ Glc(1※3)] -Glc-,R2 =Rha-(1※ 4)-Glc-(1※ 6)-Glc- S.hexaphyla(Thunb.) 20
32 saponinD Ⅱ R1 =Ara-, R2 =Glc-(1※ 6)-Glc- S.hexaphyla(Thunb.) 20
33 saponin10 Ⅱ R1 =Ara-, R2 =Rha-(1※ 4)-Glc-(1※ 6)-Glc- S.hexaphyla(Thunb.) 20
34 leontosideA Ⅱ R1 =Ara-, R2 =H S.hexaphyla(Thunb.) 20
35 YM7 Ⅲ R1 =Ara-(1※ 3)-Ara-, R2 =Rha-(1※4)-Glc-(1※ 6)-Glc- S.chinensisDC. 21
36 YM11 Ⅲ R1 =Ara-, R2 =Glc-(1※ 6)-Glc- S.chinensisDC. 21
37 YM13 Ⅲ R1 =Ara-(1※ 3)-Ara-, R2 =Glc-(1※6)-Glc- S.chinensisDC. 21
38 YM14 Ⅲ R1 =Ara-, R2 =Rha-(1※ 4)-Glc-(1※ 6)-Glc- S.chinensisDC. 21
39 YM16 Ⅲ R1 =Ara-(1※ 3)-Ara-, R2 =H S.chinensisDC. 21
40 YM10 Ⅲ R1 =Rha-(1※ 2)-Ara-, R2 =Rha-(1※ 4)-Glc-(1※ 6)-Glc- S.chinensisDC. 22
41 YM12 Ⅲ R1 =Rha-(1※ 2)-Ara-, R2 =Glc-(1※ 6)-Glc- S.chinensisDC. 22
42 YM8 Ⅲ R1 =Glc-(1※3)-Rha-(1※ 2)-Ara-, R2 =Glc-(1※ 6)-Glc- S.chinensisDC. 23
43 YM9 Ⅲ R1 =Glc-(1※3)-Rha-(1※ 2)-Ara-,R2 =Rha-(1※ 4)-Glc-(1※ 6)-Glc- S.chinensisDC. 23
44 yemuoside1 Ⅲ R1 =Ara-(1※ 3)-Rha-(1※2)-Ara-, R2 =Glc-(1※ 6)-Glc- S.chinensisDC. 24
  注:Glc均为 β-D-Glc, Rha均为 α-L-Rha, Ara均为 α-L-Ara, Xyl为 β-D-Xyl
3  药理学及生物活性
该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研究 ,野木瓜的研究居多 ,
六叶野木瓜的研究较少 , 1956年曾见文献报道 ,其
余的植物都没见文献报道 。
3.1  镇痛抗炎 张孝友等对野木瓜片的镇痛抗炎
作用在多种动物模型进行了研究。发现野木瓜对小
鼠热板法 、扭体法疼痛模型和大鼠三叉神经痛模型
均有显著镇痛作用;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小
鼠二甲苯耳廓炎症 、大鼠蛋清性足肿胀均有显著抑
制作用〔32〕。彭小莉采用蜜蜂毒(beevenom, BV)模
型和福尔马林(formalin, F)模型等两种持续性痛动
物实验模型研究了野木瓜注射液对大鼠足底皮下化
学组织损伤诱致自发痛 、痛敏和炎症的作用 ,结果证
实野木瓜注射液能预防和缓解临床持续性自发痛 ,
·312·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2期 2008年 2月
但是对原发性热 /机械痛敏及炎症反应均无抗伤害
效应和抗炎作用 ,并发现纳洛酮(一种非选择性的
阿片受体拮抗剂)不能翻转鸡矢藤或野木瓜注射液
45 R=β -D-Api(1※ 6)-β-D-Glc-
46 R=β -D-Api(1※ 6)-β-D-Glc-
47 R=β -D-Glc-
48 R1 =OCH3 R2 =β-D-Glc R3 =OCH3
49 R1 =H R2 =β-D-Glc R3 =OCH3
50 R1 =H R2 =β-D-Glc R3 =H
51 R1 =OH R2 =β -D-Glc R3 =OH
52 R1 =β -D-Glc R2 =β-D-Glc R3 =H
53 R=β-D-Api(1※2)-β -D-Glc
对 BV产生的自发痛反应的镇痛作用 ,提示其镇痛
作用不是由内源性阿片受体介导 〔33〕。
叶文博等发现野木瓜注射剂对大鼠隐神经传
导〔34〕、爪蟾坐骨神经传导 〔35〕和牛蛙坐骨神经传
导〔36〕 ,具有可逆的阻滞作用;涂布野木瓜注射液后 ,
大鼠隐神经 C类纤维轴膜膨胀 、边界模糊;AD类纤
维髓鞘出现较多的大空洞和解髓鞘 〔37〕;并通过野木
瓜皂苷对大鼠神经髓鞘和轴突膜作用的研究 ,发现
野木瓜皂苷对髓鞘和轴突膜有亲和力 ,可引起髓鞘
和轴突膜结构的变化 ,从而导致神经传导阻滞〔38〕。
王淮滨等人报道 YM2和 YM6对小鼠具有镇痛
作用 〔39, 40〕 , YM1对小鼠具有抗炎作用 〔41〕。见表 2。
3.2 放射增敏 曹弃元等报道 ,以体外培养的人
鼻咽癌细胞株对 20多种活血化瘀中草药进行体外
放射增敏作用的筛选试验 ,发现地龙 、复方丹参 、野
木瓜注射液对体外人鼻咽癌细胞株有明显的放射增
敏作用〔42〕。
3.3 肝保护作用 王淮滨等人报道 YM11具有保
护肝细胞作用 〔43〕。见表 2。
 表 2   野木瓜的化学成分及其对应的生物活性
NO.化合物俗名 植物来源 生物活性 文献
45 YM2 野木瓜 S.chinensisDC. 镇痛 39
46 YM6 野木瓜 S.chinensisDC. 镇痛 40
47 YM1 野木瓜 S.chinensisDC. 抗炎 41
36 YM11 野木瓜 S.chinensisDC.肝保护作用 43
3.4 驱虫 1956年 , YoneyamaMasao等人报道六
叶野木瓜的果实及其核仁对蛔虫和线虫有很好的驱
虫作用〔44, 45〕。
4 小结
野木瓜属植物在药用 、食用和观赏等方面具有
开发应用价值 。特别是药用价值方面 ,野木瓜临床
·313·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2期 2008年 2月
应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等各种疼痛 ,疗效显著 ,因而
仅江西的赣南地区其每年野生药材的收购量就在
100吨以上 , 成为当地山区重要的野生药材资
源 〔11〕。至今为止 ,野木瓜属植物的研究资料表明 ,
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和生物活性研究目前主要
集中于野木瓜和六叶野木瓜两种植物 ,其余植物没
见相关报道;在野木瓜和六叶野木瓜两种植物的化
学成分研究中 ,王淮滨等人和日本 IkutaAkira课题
组研究较为深入;活性研究方面 ,目前只有王淮滨等
人针对镇痛抗炎活性申请了三个化合物专利 ,针对
肝细胞保护作用申请了一个化合物专利;在毒副作
用临床报道中 ,除 1984年疑似野木瓜药物制剂不纯
而导致的过敏反应急性左心衰药物中毒反应外 ,未
见野木瓜其他副作用的研究报道。由于该属植物的
研究不足 ,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野木瓜属植物药用
价值的开发 。因此 ,野木瓜属植物价值要得到充分
开发利用 ,其化学成分的研究 、物质作用基础 、作用
机制仍需作进一步的研究 ,为其实现自身的药用价
值提供科学依据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 .29卷.北京:科学出
版社 , 2001:23.
[ 2] 陈成钦 ,卢泰祥 , 伍于珍 ,等 .地龙 、复方丹参 、野木瓜对
鼻咽癌放射增敏的前瞻性研究 .中国肿瘤临床 , 1996,
23(7):483-485.
[ 3] 成秀梅 ,杨光 .中西医结合治疗坐骨神经痛 56例 .中
级医刊 , 1998, 33(2):54.
[ 4] 史建敏 ,杨振玲 , 王秋梅 ,等 .野木瓜用于术后镇痛的疗
效.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 2002, 21(6):363-364.
[ 5] 范天仁 ,马慧丽 , 刘振国 ,等 .精制野木瓜注射液辅助麻
醉用于胆囊切除术效果观察 .山东医药 , 2002, 42(3):
54.
[ 6] 武光良 .穴位注射为主治疗三叉神经痛 236例观察 .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 1998, 4(增刊):188.
[ 7] 杨增泉 ,夏晨 .“四联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
察 .人民军医 , 2003, 46(10):569-570.
[ 8] 刘悦 ,章小平 , 陈景亮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
ShanghaiJAcu-mox, 2002, 21(2):24-25.
[ 9] 郑典锋 .针刺腰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腰腿痛 60
例 .陕西中医 , 1998, 19(9):418.
[ 10] 刘振峰 .野木瓜液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 .针灸临床杂
志 , 1999, 15(4):34-35.
[ 11] 刘勇 ,刘贤旺 , 范崔生.野木瓜属药用植物资源及开发
价值 .江西中医学学报 , 2006, 18(5):41-42.
[ 12] 王国良 , 李振宁 ,覃海宁 .福建木通科植物修订 .武夷
科学 , 2000, 16:40-44.
[ 13]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版社 , 1986:2131.
[ 14] IkutaAkira, ItokawaHideji.ThetriterpenesfromStaunto-
niahexaphylacallustissuesandtheirbiosyntheticsignifi-
cance.JournalofNaturalProducts, 1989, 52(3):623-
628.
[ 15] IkutaAkira, MorikawaAnri.TriterpenesfromStauntonia
hexaphyllacallustissues.JournalofNaturalProducts,
1992, 55(9):1230-1233.
[ 16] WANGHuaiBin, MayerRalf, RuckerGerhard, etal.A
phenolicglycosideand triterpenoidsfrom Stauntonia
hexaphylla.Phytochemistry, 1998, 47(3):467-470.
[ 17] TakemotoTsunematsu, KometaniKoichi.Triterpeneglyco-
sides(mubenins)fromtheseedsofStauntoniahexaphyl-
la.JustusLiebigsAnnalenderChemie, 1965, 685:237-
246.
[ 18] IkutaAkira, MorikawaAnri, KubotaKazuhiko.Asapo-
ninfromcallustissueofStauntoniahexaphyla.Phyto-
chemistry, 1991, 30(7):2425-2427.
[ 19] WANGHuaiBin, MayerRalf, RueckerGerhard.Triter-
penoidglycosidesfrom Stauntoniahexaphyla. Phyto-
chemistry, 1993, 33(6):1469-1473.
[ 20] WANGHuaiBin, MayerRalf, RueckerGerhard.Triter-
penoidglycosidesfrom Stauntoniahexaphyla. Phyto-
chemistry, 1993, 34(5):1389-1394.
[ 21] WANGHuaiBin, YUDeQuan, LIANGXiaoTian, et
al.YemuosideYM7 , YM11 , YM13 , andYM14:fournortrit-
erpenoidsaponinsfromStauntoniachinensis.PlantaMedi-
ca, 1989, 55(3):303-306.
[ 22] 王淮滨 , 于德泉 , 梁晓天 , 等 .野木瓜甙 YM
10
和 YM
12
的结构 .药学药报 , 1989, 24(6):444-451.
[ 23] WANGHuaiBin, YUDeQuan, LIANGXiaoTian, et
al.StructuresoftwonortriterpenoidsaponinsfromStaunt-
aoniachinensis.JournalofNaturalProducts, 1990, 53
(2):313-318.
[ 24] WANGHuaiBin, YUDeQuan, LIANGXiaoTian, et
al.YemuosideI, anewnortriterpenoidglycosidefrom
Stauntoniachinensis.JournalofNaturalProducts, 1991,
54(4):1097-1101.
[ 25] WANGHuaiBin, YUDeQuan, LIANGXiaoTian, et
al.ThestructuresoftwolignanglycosidesfromStauntonia
chinensis.JournalofNaturalProducts, 1989, 52(2):342-
345.
[ 26] WANGHuaiBin, YUDeQuan, LIANGXiaoTian, et
al.ThestructureofanewneolignanglycosidefromStaun-
toniachinensis.JournalofNaturalProducts, 1992, 55
(2):214-216.
[ 27] WANGHuaiBin, MayerRalf, RuckerGerhard.Bisepox-
ylignanglycosidesfrom Stauntoniahexaphyla.Phyto-
·314·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2期 2008年 2月
chemistry, 1993, 34(6):1621-1624.
[ 28] IshikuraNariyuki, NagamizoNoriko.Anthocyaninsfrom
Akebia and Stauntonia.Phytochemistry, 1976, 88
(1009):41-45.
[ 29] 王淮滨 , 于德泉 ,梁晓天 ,等 .野木瓜黄酮成分的分离
和鉴定 .中草药 , 1992, 23(11)567-569.
[ 30] UenoSeiichi, MatsushimaKenji.Thepropertiesofsome
vegetableoils.AburaaKagakul, 1957, 6:20-23.
[ 31] HashimotoAkira, KitaokaShozaburo.Opticallyactive
monoacetyldiacylglycerolsfrom Stauntoniahexaphyla
seedoil.Yukgagku, 1979, 28(5):339-341.
[ 32] 张孝友 ,谭毓治 , 赵诗云.野木瓜片镇痛抗炎作用的实
验研究 .广东药学院学报 , 1998, 14(3):195-196.
[ 33] 彭小莉 , 高喜玲 ,陈军 , 等 .鸡矢藤注射液和野木瓜注
射液对大鼠足底皮下化学组织损伤诱致自发痛 、痛敏
和炎症的作用 .药理学报 , 2003, 55(5):516-524.
[ 34] 叶文博 , 刘强 ,叶青 , 等 .野木瓜注射液对大鼠隐神经
传导的影响 .中草药 , 1995, 26(1):20-21.
[ 35] 叶文博 ,刘强 , 李晶.野木瓜注射液对爪蟾坐骨神经传
导的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
24(3):64-68.
[ 36] 叶文博 ,薛韶萍 , 李劲.野木瓜注射液对牛蛙坐骨神经
传导的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7, 26(4):49-53.
[ 37] 叶文博 ,戴素梅 , 姜芳.野木瓜注射液对大鼠隐神经内
的轴膜和髓鞘的影响 .神经解剖杂志 , 1999, 15(4):
390-392.
[ 38] 叶文博 , 张慧绮 ,金荣华.野木瓜甙对大鼠神经髓鞘和
轴突膜的作用 .神经解剖学杂志 , 2003.19(3):311-
316.
[ 39] WanHuaiBin, YUDeQuan, LIANGXiaoTian, etal.A
lignancompoundasananalgesic.JP:64663, 1988-03-
17.
[ 40] WatanabeShuji, TamaiMasaharu, OkuyamaShigeru, et
al.Extractionofanalgesiclignan from aplant.JP:
111354, 1988-05-07.
[ 41] WatanabeShuji, TamaiMasaharu, OkuyamaShigeru, et
al.Extractionoflignanasinflammationinhibitorfrom
plant.JP:111355, 1988-05-07.
[ 42] 曹弃元 ,李永强 , 陈成钦 , 等 .复方丹参 、地龙 、野木瓜
对体外培养的人鼻咽癌细胞的放射增敏作用 .癌症 ,
1993, 12(2):131-133.
[ 43] WanHuaiBin, YUDeQuan, LIANGXiaoTian, etal.
Yemuosidesaponinsforprotectionoflivercels.JP:
64664, 1988-03-17.
[ 44] YoneyamaMasao.OntheanthelminticeffectofStauntonia
hexaphylla.KagoshimaDaigakulgakuZasshi, 1956, 8:
607-610.
[ 45] KojimaKikuo.HigoIsamu.YamashitaToshiro, etal.On
the anthelimintic effect of Stauntonia hexaphl-
la.II.kagoshimaDaigakulgakuZasshi, 1956, 8:611-613.
(2007-09-05收稿)
中药蜈蚣的研究进展
周永芹 ,韩 莉
(三峡大学医学院免疫学重点学科 ,湖北宜昌 443000)
  摘要 蜈蚣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动物药材。 文章综述了蜈蚣的种类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的研究简况。
关键词 蜈蚣;种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08)02-0315-05
作者简介:周永芹(1976-),女,湖北宜昌人 ,硕士 ,研究方向:肿瘤免疫;Tel:0717-6397438, E-mail:zyqzyj@yahoo.com.cn。
  蜈蚣为节肢动物门唇足纲整形目蜈蚣科动物 ,
其药用始见于 2000多年前 《神农本草经 》, 《本草纲
目 》载之于虫部第四十二卷 ,主治小儿惊风 、疮疡 、
肿毒 、烫伤 、风癣等 ,为传统的动物中药材;现代已被
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1〕。蜈蚣因具有辛温
走窜 、通经逐邪之功效 ,为熄风镇痉 、攻毒散结之要
药 。近年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在抗肿瘤 、治
疗肝炎 、神经性头痛 、糖尿病并发症及各种肿结等方
面均有较好作用 ,引起了人们对其从诸多方面进行
了更深入的研究。本文现将其种类 、化学成分 、药理
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种类
我国蜈蚣品种较多 , 分布广泛。少棘蜈蚣
(ScolopendrasubspinipesmultilansL.Koch)系历史沿
·315·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2期 2008年 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