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一起黄粉牛肝菌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全 文 :【疾病控制】
一起黄粉牛肝菌食物中毒事件调查
周亚娟 , 魏桂兰 , 陈桂华
[关键词 ] 牛肝菌;黄粉牛肝菌;植物性食物中毒
品砷含量作模拟采样测定 , 结果砷化氢的浓度为 0.2
0.33 mg/m3 , 平均 0.23 mg/m3 , 超标[ 1] (标准为
0.03mg/m3)6.67倍。氧化锌粉的砷含量为 3 201.7
13 972.6 mg/kg, 锌浮渣砷含量为 88.4 176.5
mg/kg。
4 诊断
根据患者的职业接触史及发病当时住院病历 、
门诊病历 、化验资料 、 作业现场空气砷化氢浓度及
原料检验结果 , 按照 GBZ44-2002[ 2] 标准 , 张某等 5
名患者被诊断为 “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 ”。另外 ,
在 1年前曾经有 1个工人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 , 当时
被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 说明当时也可能是急性
砷化氢中毒 。
5 中毒原因
根据现场劳动卫生学调查 、 车间空气砷化氢浓
度 、生产原料砷含量及患者的询问笔录等资料表明 ,
中毒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车间空气砷化氢浓度
严重超标(高达 6.67倍)。②2003-01-15/ 29, 使
用的生产原料为锌浮渣(和以往使用的原料不相同),
在生产过程中锌浮渣中大量的单质锌和硫酸反应 ,
置换出的氢离子和砷结合生成了砷化氢气体 , 释放
到空气中 , 致人中毒 。③据调查 , 这 5例患者中有 4
人是工班班长 , 工作量比一般工人大 。另外 , 由于
生产工艺的要求 , 班长要反复从罐内取样作 pH值测
定 , 而罐子上方投料口的盖子没有盖 , 砷化氢气体
就从投料口溢出 , 使其中毒 。 ④生产设备陈旧 、破
损 、 不密闭;无抽风等预防设施;无有效的个人防
护措施。以上是造成此次中毒事故的主要原因。
为掌握本次职业中毒与生产工人的健康状况 ,
对全厂职工 78人进行了应急性职业健康检查 , 结果
再没发现中毒人员。 5例患者经过治疗出院时基本痊
愈。
7 参考文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工作场所有害因数职业接触限
[ S] .GBZ2-2002.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职业性急性砷化氢中毒诊断标
准 [ S] .BZ44-2002.
(收稿日期:2008-01-15)
[中图分类号 ] R155.3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006-172X(2008)02-115-02
  2006-02-09中午 , 贵阳市某公司食堂会议用
餐时引发了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 。食品卫生专
家根据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患者临床表现和实
验室检验结果认定此次事件是由于食用了混入有毒
黄粉牛肝菌的大脚菇(牛肝菌)菜肴引起的植物性食
物中毒 。现将该事件的调查分析结果及实验室检验
过程报告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2006-02 -09中午 12点 , 贵阳市某公司 87名
职代会代表在公司职工食堂进餐。该食堂为公司自
作者单位: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04)
办 , 持有卫生许可证 、 从业人员健康证和上岗许可
证 , 食堂卫生状况尚可。主要菜谱为大脚菇肉片 、
蟮鱼 、红油拌肚丝 、 盐菜扣肉 、 凉拌笋子 、 红烧肥
肠等 , 主食有千层饼 、 生煎饺子 、 米饭 。进餐后约
20min, 首例患者突然出现上腹剧烈疼痛 , 伴恶心 、
呕吐 4次 ,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 量约 1 000 ml, 无呕
吐咖啡样物 , 为非喷射性呕吐 , 同时伴腹泻 4次 , 大
便开始呈黄色稀便 , 后逐渐转变成洗肉水样便 , 总
量约 800ml, 有全身出汗 , 腹绞痛 , 无里急后重感 ,
无发热 、 畏寒 、 胸闷 、 气促 、 心悸等不适 。此后与
患者一同进餐者陆续发病 , 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恶
心 、 呕吐 、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 以餐后 1 2 h
为发病高峰 , 至当日晚 8时 , 累计发病 77人 , 其中
115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8年 4月第 23卷第 2期 JournalofOccupationalHealthandDamage, Apr.2008.Vol.23, No.2
男性 51人 , 女性 26人 , 年龄 20 50岁 。发病者均
自述进食了大脚菇肉片。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 77名患者中 , 潜伏期为餐后 20min
6 h, 平均 2 h。
2.2 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以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
现 。主要症状为剧烈恶心 、 呕吐及阵发性腹绞痛 、
腹泻 , 其中 15人有明显的消化道出血和洗肉水样便
或鲜血便 , 呕吐物和大便隐血实验呈阳性反应。血
液生化检验结果示 7人有轻度转氨酶增高 , 2人有中
度转氨酶增高。 3名危重患者出现畏寒 、 寒颤 、脉搏
细速 、 血压下降等中毒性休克样表现 。所有患者均
无发热现象 。
2.3 转归与预后 77名患者住院治疗 1 6周 , 主
要以抗炎 、 保肝 、 制酸及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 对消
化道出血严重者 , 给予输血治疗后 , 均康复出院。
3 实验室检验
3.1 样品来源 现场采集到食堂留样 14份 、主食 3
份 、茶水 1份 、 调料 11份;患者呕吐物 21份(女性
14份 、男性 7份)、 粪便 14份(女性 5份 , 男性 9
份);重症患者血样 3份(女性 2份 , 男性 1份);散
装干牛肝菌 2份(来自同一购物处的同一品种)、 袋
装牛肝菌 1份 , 共计 70份 。以上样品除血样外均由
省卫生监督局提供。
3.2 呕吐物 、血液进行气质联谱检测 由于首例患
者发病的潜伏期短 , 且所有患者病程中均无发热现
象 , 初步排除微生物污染中毒。对患者的呕吐物 、
血液进行气质联谱检测 , 未检出毒鼠强 、氟乙酰胺 、
敌鼠纳 、砷等有毒物质。
3.3 小白鼠简易急性毒性试验 将本次聚餐中炒大
脚菇肉片所用的散装干牛肝菌浸泡后捣碎 , 取捣碎
物加适量提取液与患者的呕吐物(呈淡粉红色洗肉水
样)一起分别进行小白鼠简易急性毒性试验 , 每只小
白鼠各喂 0.5 ml, 小鼠体重 18 22 g, 每组 2只 ,
另设正常牛肝菌提取液组作对照 。灌胃后观察组小
白鼠未发现明显中毒反映 , 但在灌胃 15 h后解剖部
分小白鼠 , 发现其肠腔 、 肠系膜有明显血管充盈并
充血。对照组(正常牛肝菌提取液灌胃)小白鼠解剖 ,
肠腔 、 肠系膜正常 。再经过 36 h饲养后 , 动物活动
自如 , 正常进食 、饮水。再次解剖同批试验小白鼠 ,
小白鼠肠腔 、肠系膜血管无充血现象;对照组小白
鼠肠腔 、肠系膜血管正常 。
3.4 菌株复原鉴定 将现场采集的散装牛肝菌干品
500g和袋装干牛肝菌 500 g用温热水浸泡约 4 h后 ,
挑取较完整牛肝菌(有菌伞 、 菌柄)用少量清水冲洗 ,
尽量使其复原。结果发现浸泡后的散装牛肝菌有 2
种 , 第 1种菌形较大 , 菌伞及菌柄有粉红颜色 , 质地
清晰 , 无腐烂 , 无霉变 , 与袋装干牛肝菌类似;第 2
种菌形较小 , 灰褐色 , 菌伞略厚 , 菌柄稍粗 , 菌伞
表面凹凸不平 , 呈鱼鳞状 , 菌伞及菌柄表面有淡黄
色附着物 , 无腐烂 , 无霉变。将 2种牛肝菌菌形以数
码相机拍摄后传送至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真
菌研究室鉴定 , 结果 “第 1种为牛肝菌 , 无毒 , 可
食;第 2种为黄粉牛肝菌(Pulveroboletusraveneli),
是有毒蕈 , 属胃肠炎型毒菌 , 误食后主要引起头晕 ,
恶心 、呕吐等消化道症状。黄粉牛肝菌的形态特征
为子实体较小 , 新鲜菌菌盖上覆有柠檬黄色粉末 ,
菌盖直径 4 6.5cm, 新鲜时菌湿润稍粘;菌肉白色
到黄色 , 菌管层浅黄到暗褐色 , 靠近菌柄处周围凹
陷;管口多角形 , 每毫米约有 2个;菌柄近圆柱形 ,
常弯曲。
4 讨论
根据现场流行病学与卫生学调查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及菌株的复原鉴定结果 , 认定本次食物
中毒事件为一起误食混入菜肴中的散装有毒黄粉牛
肝菌所致 。黄粉牛肝菌所致的食物中毒属胃肠炎型 ,
致病因素可能为菌中所含的类树脂 、 甲酚类化合物 ,
这些化合物对胃肠道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发病 。
潜伏期 0.5 6 h, 进食后 2 h左右为发病高峰 , 主
要症状为剧烈恶心 、 呕吐 , 阵发性腹绞痛 , 剧烈腹
泻 , 水样便 , 不发热 , 中毒病程较短。
本次黄粉牛肝菌所致的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完
全符合胃肠炎型中毒 , 其中 20%的患者有明显的消
化道出血 , 1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 , 3
名患者还出现了中毒性休克样反应 , 这些情况显示
本次黄粉牛肝菌所致的食物中毒较为严重。
蕈类食物中毒通常引起的是多脏器多系统的损
害 , 病情常常十分凶险。一旦发生毒蕈中毒 , 要立
即将患者送入医院抢救 , 进行催吐 、 洗胃 、 导泻及
对症等积极有效的治疗 。对职工食堂 、 学生食堂 、
宾馆餐厅 、酒店等餐饮业要加强食物中毒相关知识
培训 , 在今后的健康教育活动中 , 应该加强一些关
于毒蕈方面的知识宣传 , 提醒群众在采摘 、 买卖 、
加工和食用蕈类食品时应小心 、 谨慎 , 对有毒的或
不认识的蕈类 , 一定不要采摘食用 。同时建议卫生
监督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 从源头上预防各类食物中毒
事件的发生 , 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收稿日期:2008-01-20)
116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8年 4月第 23卷第 2期 JournalofOccupationalHealthandDamage, Apr.2008.Vol.23, N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