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11 - 01 - 24
旋覆花的认识与临床应用
俞宜年1,俞宜霞2
(1. 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福建福州 350003;2. 福建省师范大学医院,福建福州 350003)
摘要:本文对旋覆花的性味、功能,提出作者的见解与临床应用经验,并选析其导师俞长荣老中医的 3 则相关医案。
关键词:旋覆花;中药;老中医经验
Doi:10. 3969 / j. issn. 1002 - 1108. 2011. 06. 65
中图分类号:R256. 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 - 1108(2011)06 - 0121 - 02
旋覆花是临床常用良药之一。笔者在学习中医药文
献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经验(包括前人的与笔者的经验)撰
写此文,与同道切磋。
1 对旋覆花的认识
1. 1 旋覆花味“咸”还是“苦辛咸” 《神农本草经》明言
旋覆花性味“咸温”,后世不少本草专著如《本草纲目》、
《本草通玄》、《本草新编》、《要药分剂》以及《中药大辞典》
(1988 年版)均遵从此说;但也有持不同见解者,如《本草
求真》说本品“辛温味苦而咸”[1],《得配本草》说它“苦辛
温”[2],《实用中药学》(周凤梧主编)《药典》(2000 年版)
也都说它“苦辛咸微温”,刘炳凡老中医认为,旋覆花长于
卤地,则味咸而兼辛,不无道理[3];《本草衍义》则说它“甘
苦辛”。笔者赞同“苦辛咸微温”之说,因味辛能宣散,苦咸
能降下,既宣且降,则肺之治节自如矣;性温则能散寒。
1. 2 “覆花独降”还是“覆花能升能降” 前人有“诸花皆
升,覆花独降”之说,似可商榷,如桃花、槐花、芫花皆降而
不升。旋覆花性降毋庸置疑,但它性味既辛温,又属轻扬
之品,所以,笔者认为,旋覆花既有“诸花皆升”之共性,又
有“覆花独降”之特性,清代医家张璐“能升而能降”[4]之
说,最符我意。这是它与其他理气降逆药如降香、沉香、枳
实等不同之处。此外,其全草(既金沸草)与花的功效相近
而偏于下降,临床上可斟酌选用。
2 临证应用要点
本品入肺、肝、胃经,功能降气化痰,降逆止呕,根据其
“治气逆甚神”[5](陈士铎语)的特点,适用于气逆痰阻所
致咳嗽、哮喘、噫气、呃逆、恶心呕吐、反胃、肝着、胁痛等病
症,对病性属实属寒者(表现如呼吸气粗、脘腹胀满、痰稠
难咯、大便不通、脉实有力) ,病位在肺、肝、胃等脏腑者尤
宜;若是中气下陷、阴虚火旺、遗滑泄泻则不宜用。当然,
通过药物配伍,也可应用于热证、虚实夹杂证。常用量为 5
~ 10 克。
3 医案选析 (以下所举医案选自《俞长荣医案》,未公开
发表。)
3. 1 哮喘张 × ×,男,49 岁。咳嗽气喘,断续发作已历数
年,多发生于气候寒冷之时。此次咳嗽已十余日。咳嗽为
阵发性,痰白粘难咯,气促,咳时胸膺作痛,因咳甚而致声
嘶。口干但不喜饮。二便无变。脉沉弦滑,舌质红而滑,
舌根苔黄。既往曾患过胃病,平日畏生冷食物。诊断为痰
阻肺络,气机不利。治拟祛痰宣肺为法。处方:旋覆花、半
夏、竹茹、射干、葶苈子各 10g,麻黄、稻香陈、枳壳、生姜各
6g,甘草 3g 大枣 3 枚。服 1 剂后,咳喘显著减轻,胸痛缓
解,继以温胆汤进两剂而安。
整理者按:本例咳喘多发生于气候寒冷之时,平日畏
生冷食物,其素体虚寒可知。此次发作咳嗽频剧,痰粘难
咯,胸痛,脉弦滑,均痰阻邪实之象。痰阻邪实,应先祛邪。
痰饮非温不化,但口干、声嘶、舌质红,又虑温燥助变痰火。
因取旋覆宣肺气,麻黄散肺邪,射干清肺,葶苈泄肺,再配
合温胆汤,既有助于祛痰,又能清有余之邪火。
俞长荣先生治疗咳嗽、哮喘、常用金沸草散。古方金
沸草散有二:一出《和剂局方》,由旋覆花、麻黄、前胡、半
夏、荆芥、赤芍药、甘草组成;一出《类证活人书》,无麻黄,
有细辛,余药皆同。《医方集解》评论“《局方》辛平,《活
人》辛温”。先生经验,其适用于外感风寒,宣肃失常而致
咳嗽、哮喘,若偏于风邪,可选前者;偏于寒邪,可选后者。
3. 2 反胃 杨 × ×,女,17 岁。4 年前,始见胃脘痛,继则
呕腐吐酸,或食入不久即吐,或朝食暮吐。如此断续发作,
病势逐渐进展。近 2 日来竟至食入即吐,胃痛更频,始来就
医。痛时脘中有块状肿物浮起。精神疲惫,夜间少寐,四
肢酸楚,腰痛。小腹时急,而大便艰通。面色苍白,舌苔薄
白而滑。脉弦细。中脘可触到一块状肿物。初步印象为
肝气郁逆,木乘土位,治拟和胃疏肝降逆。处方:旋覆花、
代赭石、半夏、生姜各 10g、太子参 12g、黄连 6g,吴茱萸、甘
草各 3g。次日复诊:呕吐停止,胃痛缓解,中脘浮块未扪
到。舌脉同前。照前方去代赭石,加黄芩 6g、干姜 5g,续服
·121·
第 33 卷 第 6 期
2011 年 11 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GCTCM
No. 6 Vol. 33
December 2011
2 剂。
整理者按:本例初诊时以胃痛、食入即吐为主症。食
入即吐,责之胃热;但面白舌滑,又责之脾寒。脾胃不和,
肝邪乘之,致胃痛频剧。腹中肿物,乃肝气聚结所致,故随
痛而起,痛止自消。此时和胃泄肝殊属必要,故以旋覆代
赭汤合左金丸主治。二诊吐止,痛平块消,故去代赭之重
镇,加黄芩,干姜,一寒一热,意以损降逆之药,增调和
之品。
旋覆代赭汤方出《伤寒论》,原为伤寒发汗,若吐若
下,解后,胃弱虚气上逆之心下痞鞕而噫气不除者而设。
俞长荣先生临床上,将它移用治胃弱虚气上逆之反胃、呕
吐、呃逆等病症(可兼见脉细弱,舌质淡,疲乏无力等)。
4. 3 胁痛 田 × ×,女,31 岁。右胁下疼痛持续年许(体
检除肝脾肿大外,无特殊发现) ,曾服过大量中、西药物,均
未能缓解。疼痛呈胀痛、隐痛。伴睡差、多梦、口苦而干、
胃脘胀痛、纳呆、大便干、天冷时嗳酸、痛经。形体衰瘦、舌
质淡苔薄黄,脉细涩。处方:潞党参 12g、白术 6g、茯苓 10g、
煮半夏 10g、陈皮 5g、旋覆花 6g、郁金 6g、香附 10g、赤芍
10g、甘草 3g。1 个月后询知,上方服 5 剂,胁痛缓解,食欲
好转,胃脘胀痛明显减轻。
整理者按:肝脉布胁,故胁痛多责之肝病。前人治胁
痛,常以疏肝通络治法。然本例胃胀纳呆,舌淡脉细,中焦
胃气大虚。肝强脾弱,宜遵《金匮》“治肝先实脾”之旨,拟
六君子汤加疏肝通络之品(旋覆花、郁金、香附) ,仍不失甘
缓、辛开、若泄大法。
本例方用旋覆花、郁金、香附、赤芍,实由《金匮》旋覆
花汤脱胎而来。《金匮》旋覆花汤原为肝着(病)而设。本
例脇痛虽非肝着,但病机亦是肝经气血郁滞,根据“异病
同治”的原理,仍可用旋覆花汤。
参考文献
[1] 黄宫绣,本草求真[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195.
[2] 严洁,等 . 得配本草[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7.
[3] 周凤梧 . 实用中药学[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1.
[4] 张璐 . 本经逢原[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69.
[5] 陈士铎 . 本草新编[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205.
收稿日期:
檰檰檰
檰
檰檰檰
檰
殕
殕殕
殕
2010 - 11 - 27
综述 中药内服防治膝骨性关节炎对软骨
影响的研究进展
黄肖华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广西南宁 530023)
摘要:本文复习有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和总结,并介绍中药内服防治膝骨关节炎软骨退变的实验研究主要从组织
形态学以及生物化学、生物力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方面进行,而且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关键词:中药内服,膝骨关节炎,软骨,综述
Doi:10. 3969 / j. issn. 1002 - 1108. 2011. 06. 66
中图分类号:R684.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1108(2011)06 - 0122 - 03
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一种慢性退行性关
节疾病,从关节软骨退变开始,继而发生骨质及其他结构
的改变,在其防治方面尚无针对性的特效药物。中医药防
治本病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诸多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手
段研究中医药防治膝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
进展,现就近年来研究中药内服对膝骨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软骨的影响情况作一总结。
1 中药内服对膝骨关节炎关节软骨组织形态学上的影响
研究中药内服对软骨组织形态学上的影响,其方法是
中药内服后对动物模型的软骨各层的形态学上的改变,如
软骨的退变、降解或修复,软骨细胞的增生等。
任峰[1]研究益气养阴通络方对膝骨关节炎模型软骨
病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模后服用益气养阴通络方组软骨
病理损害轻,优于服用西药组及非治疗组。高文香等[2]通
过观察纯补肾方药对兔膝骨性关节炎软骨的影响,结果显
示补肾组兔膝关节软骨细胞破坏程度明显低于模型组,软
骨胶原紊乱明显减轻。汪青春[3]以小鼠膝膝骨关节炎模
型,观察几种治法方药对关节软骨的影响。结果显示柔肝
·221·
第 33 卷 第 6 期
2011 年 11 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JGCTCM
No. 6 Vol. 33
December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