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下浒海滨岩相潮间带藤壶类生态的研究
李进寿 , 郭团玉
(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福建 宁德 352100)
摘要:下浒海滨潮间带藤壶种类经鉴定共有白脊藤壶 、白条地藤壶 、绿鳞笠藤壶 、日本笠藤壶与网纹藤壶
等5 种 , 分布从中潮区上层延伸到低潮区.藤壶类是岩相潮间带的优势群落 , 也是岩相潮间带动物的先驱种
群;以密集群聚方式固着生活 , 这种生活方式与其生殖 、觅食相关;垂直分布特征与各潮区生态条件密切相关 ,
迎浪面是主要的固着面.
关键词:下浒;潮间带;藤壶;硬相底质
中图分类号:Q 178.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911(2005)04-0350-03
藤壶类属甲壳动物亚门(Crustacea)蔓足纲(Cirripedia)围胸目(Thoracica),是附着生物的重要类群 ,其
幼体营浮游生活 ,成体固着于岩石等硬相底质 ,是岩相潮间带动物的优势群落 ,在甲壳动物系统演化中
具有重要的地位.藤壶肉细嫩可口 ,海边居民有采食的习惯.但藤壶也是主要的污损生物之一 ,常对水产
养殖 、海运等人类的海事活动造成严重的损失[ 4] .潮间带作为海陆交接地带 ,人类活动频繁 ,环境复杂多
变 ,特别是岩相潮间带由于地理环境特殊 ,形成了这一环境独特的的生物类群.本文主要对下浒海滨潮
间带藤壶的种类组成和生态习性做一分析与研究.
国内对于藤壶的研究也有较多的开展 ,其中周时强等[ 2]首次对三都澳海区的附着生物进行挂板实
验 ,证明网纹藤壶是这一海区附着生物的主要优势种.
1 自然环境与气候特征
下浒位于东海之滨 ,为霞浦县所辖乡镇 ,地处三都澳东岸 ,东冲半岛中段 ,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
区 ,北纬 26°37′,东经 119°57′.潮汐形态属于正规半日潮 ,且日潮不等.由于受台湾暖流的影响 ,这里海洋
生物种类丰富 ,生态环境优越 ,同时也是旅游胜地 ,被誉为“闽东北戴河” 、“东方夏威夷” .由于其生态环
境多样 ,潮间带生物丰富 ,多年以来一直作为我校生物系动物学的野外实习基地.
2 调查方法
潮区的划分根据 Stephenson[ 1]的划分原则进行.取样根据《海洋调查规范》(1993)按断面上的潮区层
次设站调查取样.采用 20×20cm 的取样框在迎浪面 、背浪面分别在各个潮区断面进行藤壶的取样工作.
为了力求取样的准确性 ,在各个潮区设 3个样框 ,取其平均值作为最后的取样值.
3 结果
3.1 种类组成
根据对取样所取得的藤壶进行鉴定分析 ,下浒海滨岩相潮间带藤壶共有 5种 ,分属于 3科:小藤壶
科Chthamalidae:白条地藤壶 Euraphia withersi Pilsbry;藤壶科 Balanidae:白脊藤壶 Balanus albicostatus Pils-
bry;网纹藤壶 Balanus reticulates Utinomi;笠藤壶科Tetraclitidae:绿鳞笠藤壶 Tetraclita squamosa squamosa;日
本笠藤壶 Tetraclita japonica Pilsbry .
3.2 分布范围与密度
藤壶在潮间带的垂直分布范围可以从中潮区上层一直延伸到低潮区.高潮区(I)在取样中没有发现
Vol.17 No.4 Nov.2005第17卷第4期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1 1月 Journal of Ningde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收稿日期:2005-08-21
作者简介:李进寿(1965-),男 , 讲师 ,福建寿宁人 , 现从事高校动物学的教学与研究.
有藤壶类的分布.这是由于这一潮区位于小潮满潮水位线之上 ,绝大部分时间暴露于大气层而使得藤壶
类无法在这一极度干燥的生境生存.但同属于蔓足类的龟足(Pollicepes milella Linaeus)却可以适应这一
恶劣的生态环境.从这 5种藤壶的分布看 ,白条地藤壶 、白脊藤壶分布于中潮区(Ⅱ),而且以中潮区的上
层(Ⅱ1)的密度为大 ,它们在这一潮区大量出现且蔓延到整个中潮区;绿鳞笠藤壶 、日本笠藤壶在中潮区
中层(Ⅱ2)和下层(Ⅱ3)形成密集的分布;而网纹藤壶则在中潮区的下层(Ⅱ3)向低潮区(Ⅲ)以及整个潮
下带成片 、密集的分布.因此 ,藤壶类的分布与潮层密切相关 ,这表明潮汐是影响藤壶类垂直分布的主要因子.
从取样的结果上看 ,藤壶的附着具有群聚的特点 ,
且主要固着于迎浪面;而背浪面固着的藤壶密度远小
于迎浪面 ,甚至有些区域完全没有藤壶固着.中潮区上
层 ,在迎浪面白条地藤壶的密度为 2 950.0个/m2 ,白
脊藤壶的密度为 412.5个/m2 ,绿鳞笠藤壶与日本笠藤
壶的密度分别是 318.0个/m2和 296.0个/m2;而在背
浪面 ,藤壶的分布密度较小 ,而且不连续 ,从取样的结
果看 ,中潮区分布的这四种藤壶 呈不连续的丛块状分
布 ,分布面积也均较小 ,而网纹藤壶在中潮区上层未
见分布.网纹藤壶分布于中潮区下层与低潮区 ,且密度
极大 ,在中潮区下层达到了 5 780.0 个/m2;而在低潮
区的密度更是达到了 1 100.0 个/m2 ,由于中潮区下层
与低潮区岩石低矮平缓 ,无明显的迎浪面与侧浪面之
分 ,因此网纹藤壶的呈连片分布 ,在低潮区还有呈立体
重叠排列的现象 ,见图 1.
4 讨论
4.1 藤壶在潮间带生态环境生物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
潮间带由于潮汐活动频繁 、生态环境复杂多变 ,同时食物匮乏 ,因此 ,生活在这一区域动物的许多种
类营固着或附着生活 ,这种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地抵抗潮汐的变化.也正是为了有效地抵抗潮汐带来的风
浪的冲击 ,藤壶营这种密集的固着生活 ,成为岩相潮间带的优势种群.
藤壶也是岩石 、珊瑚(Anthozoa)等硬相底质生态环境的先驱种群.在硬相底质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中 ,藤壶 、苔藓动物(Bryozoa)等固着生物在附着后 ,可以先对其附着环境的生态条件进行改造.通过固定
由潮汐带来的淤泥 、有机碎屑而使得底质由整体的硬相转变为局部的软相.结果使得一些小型的营自由
生活的动物如小型多毛类(Polychaeta)在其中栖息 ,并逐渐使得这一本来贫瘠的生态环境逐步形成了具
有其自身特色的生物种群.因此 ,藤壶起到了改造潮间带岩相底质生态环境的作用 ,为岩相生物群落的
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4.2 分布特征与其生殖习性的内在联系
藤壶属雌雄同体 ,但均行异体受精 ,且为体内受精方式.充当父本的个体须以鞭状交接器伸入充当
母本的紧邻个体的外套腔中双方排出精 、卵 ,然后完成受精过程.经过变态发育 ,其无节幼体与介腺幼虫
营浮游生活 ,这一生活方式有助于种群的扩布.其成体营固着生活 ,终生不再移动他处.这种固着生活方
式要使异体交配的行为得以实现 ,必然决定他们的个体必须群聚.其中腺介幼体无须摄食 ,仅用于选择
附着 、变态的适宜场所[ 3] .由于藤壶的成体营固着生活 ,这就决定了藤壶必须是群聚生活 ,否则就无法进
行正常的受精并延续种群.从作者在取样的结果来看 ,在下浒海滨生活的 5种藤壶中 ,密度最低的日本
笠藤壶为 296.0个/m2 ,而密度最大的网纹藤壶更是达到 5 780.0个/m2(中潮区)与 1 100.0个/m2(低潮
·351·第 4 期 李进寿等:下浒海滨岩相潮间带藤壶类生态的研究
区).在背浪面附着的藤壶种类呈不连续的丛块状分布 ,在其丛块内也能保证其生殖过程的正常进行 ,绝
无单独的藤壶个体附着的现象出现.因此 ,群聚生活是藤壶生殖策略的需要.
4.3 垂直分布的特征
藤壶在潮间带的垂直分布与其生态环境条件密切相关.高潮区(Ⅰ)由于潮汐活动频繁 ,大部分时间
都暴露在海水水面之上 ,因此生态环境极不稳定 ,藤壶无法在这样恶劣的环境生存 ,只有短滨螺(Lit-
toraria brevicula Philippi)、中间拟滨螺(Littorinopsis intermedia Philippi)等能适应这种环境而成为高潮区特
有的滨螺带.中潮区上层(Ⅱ1),潮汐活动仍然频繁 ,但是暴露在海水水面上的时间已远远短于高潮区.
因此 ,耐干旱的白脊藤壶 、白条地藤壶 、绿鳞笠藤壶与日本笠藤壶可在这一潮区生活而成为这一潮区的
优势种群 ,它们的密度分别达到了 412.5个/m2、2 950.0个/m2 、318.0个/m2 与 296.0个/m2;中潮区中 、
下层 ,随着环境条件的逐渐稳定以及水生浮游生物 、有机碎屑等饵料的增加 ,生活于这一生态环境的网
纹藤壶密度已远大于中潮区上层的藤壶种类 ,达到了 5 780.0个/m2.生态环境最为优越的是低潮区 ,这
里潮汐活动稳定 ,暴露在空气的时间极短 ,是整个潮间带生态环境最为稳定的潮区 ,而且生物饵料与有
机碎屑极为丰富 ,因此 ,生活在这里的网纹藤壶密度大 、区域广 ,在一些密度大的局部区域 ,网纹藤壶还
出现相互重叠 、立体发展的状况 ,在低潮区网纹藤壶的密度达到了1 100.0个/m2.
4.4 藤壶具有更喜欢在迎浪面固着的特点
从取样的结果看 ,在低潮区的的岩石网纹藤壶附着面低矮平缓 ,由于其附着面均朝向迎浪面 ,故其
附着面藤壶的分布较为均匀且密集.而在中潮区 ,由于藤壶附着的岩石高大耸立 ,岩石的表面就形成了
迎浪面与背浪面等不同的表面.在取样中发现 ,各种藤壶无一例外的绝大多数个体都在迎浪面附着;在
风浪较小的背浪面分布密度却很小 ,且呈不连续的丛块状分布.因此 ,说明藤壶更喜生活在面对潮水的
迎浪面 ,这可能更有利于藤壶的捕食 ,因为其食物是靠摄取在水中的浮游生物获得的 ,而这些食物必须
由潮汐携带.由于藤壶是群聚固着生活 ,潮汐的冲击力并不是影响藤壶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
参考文献:
[ 1] Stephenson T.A., A.Stephenson.Life Between Tide Markes on Rocke Shores[ J] .San Francisco:W.H.Freeman and Co , 425.
[ 2] 周时强 、柯才焕 , 林大鹏.罗源湾大官坂围垦区附着生物生态研究[ J] .海洋通报 , 2001(03):29-35.
[ 3] 黄 英 ,柯才焕 , 周时强.国外对藤壶幼体附着的研究进展[ J] .海洋通报 , 2001(03):30-32.
[ 4] 黄宗果 ,蔡如星.海洋污损生物极其防涂[ J] .杭州:海洋科技出版社 , 1983.352.
The study of Xiahu seashore ridal region balanomorpha
ecology habits and characteristics
LI Jin-sou , GUO Tuang-yu
(Department of Biology , Ningde Teachers College , Ningde Fujian 352100 , China)
Abstract: The balanomorpha varieties in the sea shore tidal area of Xiahu have been appraised ,which shows that
there are balanus albicostatus pilsbry , euraphia withersi pilsbry , tetraclita sqquamosa squamosa , tetraclita japonica
pilsbry and balanis reticulates utinomi etc , they distribute from midddle tidal area to low area , the balanomorpha is
the superiority race in the tidal region living things , the advacing variety is in the tidal animal varieties;they live in
a manner of sticking mass living ,which has a connection with their reprodution and looking for food;they distribute
vertically and have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each tidal region ecology conditions , and the wave surface is the main
living area.
Key words: Xiahu;tidal area;balanomorpha;hard bottom quality
·352· 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