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乌桕根皮乙酸乙酯部位抑菌活性研究



全 文 :乌桕根皮乙酸乙酯部位抑菌活性研究
彭元丽 1 ,邹 坤 1* ,陈国华 1 ,何晓雯2 ,周媛 1 (1.三峡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
宜昌 443002;2.湖北省宜昌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湖北宜昌 443003)
摘要 [目的 ]研究乌桕根皮乙酸乙酯部位的抑菌活性。 [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 ,以病原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aureus)和绿脓杆菌(Bacillusaeruginosus)以及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作为受试菌 ,测定乌桕根皮乙酸乙酯部位过
正相硅胶柱后各流分的抑菌活性。 [结果 ]乌桕根抑菌活性物质主要存在极性较大的部分 ,但极性很大的甲醇洗脱部分也没有抑菌活
性;乙酸乙酯可溶部抑菌成分较复杂 ,不同部分对不同细菌的抑制作用不同 , 总体来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
用。 [结论] 乙酸乙酯部位经正相硅胶柱层析分离所得不同流分对各细菌的抑菌活性有很大区别。
关键词 乌桕根皮;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抗菌活性
中图分类号 S567.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31-15231-02
ResearchontheAntibacterialActivityofEthylAcetateintheRootBarkofChineseSapium
PENGYuan-lietal (CollegeofChemistryandLifeScience, ThreeGorgesUniversity, KeyLaboratoryofNaturalProductsResearchandUtili-
zationofHubeiProvince, Yichang, Hubei443002)
Abstract  [ Objective] TheantibacterialactivityofacetateethylintherootbarkofChinesesapiumwasinvestigated.[ Method] Theantibacteri-
alactivityofthedifferentflowingproductsofethylacetateafterovernormalphasesilicagelcolumntopathogenicEscherichiacoli, Staphylococcus
aureusandBacilusaeruginosusandBacillussubtiliswasdeterminedwiththediskdifusionmethod.[ Results] Theresultsshowedthatthemateri-
alwiththeantibacterialactivityinsapiumrootbarkprimarilywasinthepartoflargepolarity, buttherewasantibacterialactivityinthematerial
ofthemethanolelutionwithlargerpolarity;andtheinhibitorycomponentsofthesolublematerialofethylacetatewascomplexandthediferent
partshadthevariableinhibitiontodifferentbacteriaandingeneralthesematerialshadacertaininhibitiontoStaphylococcusaureusandEsche-
richiacoli.[Conclusion] Therewasaquitediferenceintheantibacterialactivityofdifferentflowingproductsofethylacetateisolatedbynormal
phasesilicagelcolumnchromatography.
Keywords Chinesesapiumrootbark;Methanolextract;Ethylacetateextract;Antibacterialactivity
基金项目 湖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Q200713002);三峡大学
科研启动基金项目(0620060113)。
作者简介 彭元丽(1985-),女 ,湖北荆门人 ,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向:
天然产物化学。 *通讯作者 , 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E-mail:
kzou@ctgu.edu.cn。
收稿日期  2009-07-06
  乌桕 [ Sapiumsebiferum(L.)Roxb.]为大戟科乌桕属植
物 [ 1] ,落叶乔木。生于山坡 、村边 、路旁 ,产于华东 、中南 、西
南及甘肃。其根皮 、茎皮 、种子及叶均可入药。乌桕性微温 、
味苦 、有毒 ,具有利水 、消积 、杀虫 、解毒 、通便等功效。现代
药理试验表明 ,乌桕具有体外抑菌 、抗炎 、降压 、降胆固醇作
用 [ 2] 。乌桕是我国的特有植物 ,在古代农书 《齐民要术 》和
《农政全书 》中均有乌桕栽培和利用的记载 [ 3] 。陈玉等曾报
道乌桕中主要化学成分为黄酮 、香豆素 、二萜 、三萜及其他酚
酸类成分 [ 4] ,霍光华等以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
菌 ,依次测定不同种质乌桕叶水 、70%乙醇和乙酸乙酯 3种
溶剂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部位活性最强 ,
其中 ,酸类物质和黄酮类物质是乌桕叶抑菌活性的功能成
分 [ 5] 。柳润辉等从乌桕叶乙醇提取液乙酸乙酯可溶部中 ,通
过硅胶柱色谱 ,氯仿 -甲醇系统梯度洗脱得到槲皮素(quer-
cetin)、山柰酚(kaempferol)、没食子酸乙酯(ethylgalate)、鞣
花酸(elagicacid)、没食子酸(gal1icacid)、异槲皮苷 (iso-
quercetrin)等化合物 [ 6] 。叶舟对乌桕叶乙醇提取物部分进行
分离 、活性跟踪试验 ,结果表明乌桕叶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
的活性成分 ,主要存在于 95%乙醇提取液的乙酸乙酯可溶部
中 ,为黄酮类酚性成分 [ 7] 。虽然对乌桕叶的抗菌活性已有报
道 ,但仅初步涉及乌桕叶粗提物的抗菌效果 ,对乌桕根未见
详细报道。因此 ,笔者对乌桕根皮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较为
深入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材 自采药材 , 2006年 9月采于湖北宜昌猇亭区 ,经
三峡大学生物技术中心王玉兵老师鉴定为大戟科乌桕属植
物乌桕 [ Sapiumsebiferum(L.)Roxb.] ,标本存放于三峡大学
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
1.2 测试菌种 测试菌种包括由湖北省宜昌市中心医院检
验科提供的病原菌株:大肠杆菌(E.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
(S.aureus)和绿脓杆菌(B.aeruginosus)以及由三峡大学化学
与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室提供的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
1.3 方法
1.3.1 活性物质提取与分部。取干燥乌桕根皮 1.5kg,用浓
度为 95%乙醇 80℃加热回流提取 3次 ,每次 1 h,合并提取
液。提取液真空浓缩至原来体积的 1/3后 ,依次用石油醚 、
乙酸乙酯 、水饱和正丁醇萃取 ,收集乙酸乙酯部分 ,干燥 ,用
乙酸乙酯溶解后用正相硅胶(200 ~ 300目)拌样 ,干法上样。
上 10cm×57 cm普通硅胶柱 ,石油醚∶乙酸乙酯 =10∶1~ 0∶
1,乙酸乙酯∶甲醇 =100∶1 ~ 0∶1,不同配比洗脱剂的体积皆为
1个柱体积 , 500 ml为 1个流分 ,共收集 119个流分 , TLC检
测 ,合并组成相近流分 ,得不同柱层析分离部后 ,将各分离部
分别浓缩 ,挥干溶剂。受试样品制备流程见图 1。
图 1 乙酸乙酯部分柱层析分离
Fig.1 Theethylacetatefractionseparatedbysilicagelcolumn
chromatography
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ofAnhuiAgri.Sci.2009, 37(31):15231-15232 责任编辑 王淼 责任校对 况玲玲
1.3.2 菌种活化培养。试验菌株经传代活化培养后 ,取一
接种环菌种接种于普通肉汤培养基中 , 37 ℃恒温箱培养 12
h,使受试菌处在对数生长期即对药物最敏感期 。
1.3.3 抑菌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 [ 8] ,在超净工作台上将
灭菌后的肉汤琼脂培养基 ,倒入培养皿(D=9 cm)中 ,每皿
15ml,放置冷却 。
用灭菌镊子将圆滤纸片(D=6 mm)浸入已配制好的各
供试样溶液中(5mg/ml),取出自然风干 ,用浸泡灭菌后的干
滤纸片作对照 。用无菌棉签浸润测试菌悬液 ,涂在营养琼脂
平皿上。待琼脂吸收菌液约 3 ~ 10 min后 ,将吸附测试样品
的滤纸片贴于涂有细菌的平皿培养基上。各供试液 3个
重复。
1.4 数据处理 采用 Spss13.0软件对多次抗菌测试结果
进行均值分析 ,试验数据以 x±S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将培养皿置于 37 ℃条件下培养 16 ~ 18 h,观察抑菌效
果 ,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流分对不同细菌的抑菌圈直径
Table1 Theinhibitoryzonediameterofdiferentcomponentsagainst
testedbacteria mm
样品
Samples
金黄色葡萄球菌
S.aureus
大肠杆菌
E.coli
绿脓杆菌
B.aeruginosus
枯草芽孢杆菌
B.subtilis
5号 0 0 0 0
6号 3.11±0.93 0 0 0
7号 2.44±0.53 0 0 0
9号 0 3.22±0.97 0 0
10号 0 3.89±0.78 0 0
11号 3.11±0.60 0 0 0
12号 3.11±0.26 0 0 0
13号 2.89±0.20 0 0 0
注:对照组和其他几个样品没有抑菌活性。
Note:Thecontrolgroupandseveralsampleshadnoantibaceterialactivity.
2.1 不同极性段的抑菌活性 由表 1可知 ,乌桕根皮乙酸
乙酯部位抑菌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所得流分的前和后一段 ,
最前有一小段(1 ~ 5号)无抑菌活性 ,而前面段刚好从乙酸
乙酯开始;其中 , 6、7、11、12、13号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抑
制作用 ,而且抑菌圈直径相差不大 , 10号(乙酸乙酯∶甲醇 =
100∶1 ~ 50∶1)对大肠杆菌的抑菌圈直径为(3.89±0.78)mm,
强于其他部分 ,表明乌桕根抑菌活性物质主要存在极性较大
的部分 ,但极性很大的甲醇洗脱部分也没有抑菌活性 ,如 14
和 15号。
2.2 各流分对不同细菌的抑菌活性 乌桕根皮 95%乙醇提
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大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 ,但
对其他菌抑制作用较差 ,尤其是对枯草芽孢杆菌和绿脓杆菌
没有抑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 ,乙酸乙酯可溶部抑菌成分较
复杂 ,不同部分对不同细菌的抑制作用不同 ,总体来说对金
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 结论与讨论
乌桕根皮 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各流分对金黄
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 ,这与乌
桕叶片部分研究试验 [ 5]结论类似。随着耐药菌株的不断增
加 ,寻找新型的抗菌药很有必要。乌桕根皮作为民间治疗大
肠杆菌感染具有一定的疗效 ,研究发现其醇提物对金黄色葡
萄球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从而为更广泛地利用乌桕资源
提供一条新途径 。乌桕根皮醇提物与水提物在抗菌活性方
面具有一定的差异 ,再次说明提取方法对活性成分的影
响 [ 9-10] 。下一步的研究须加强对抗菌活性较强部分细分纯
化 ,以得到单体化合物 ,从而研究它的构效关系 ,并对它进行
结构改造而提高抗菌活性。
参考文献
[ 1] 国家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 4卷[ M] .上海:上海科
学技术出版社, 1999:854.
[ 2] 郭晓庄.有毒中药大辞典 [ 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 1991:
113.
[ 3] 陈才水 ,高荫榆 ,熊华 ,等.开发乌柏脂利用的新途径 [ J].食品科学,
1985(12):33.
[ 4] 陈玉,杨光忠,张世琏,等.乌桕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1999, 11(5):114.
[ 5] 霍光华 ,高荫榆 ,陈明辉.乌桕叶抑菌活性功能成分的研究[ J].食品与
发酵工业, 2005, 31(3):52-55.
[ 6] 柳润辉 ,孔令义.乌桕叶酸性成分研究 [ J].中国中药杂志 , 2005, 30
(15):1213-1215.
[ 7] 叶舟.乌桕叶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 J].福建林学院学报 , 2007, 27(3):
231-235.
[ 8] RUKACHAISIRIKULT, INNOKP, AROONRERKN, etal.Antibacterial
PterocarpansfromErythrinasubumbrans[ J].JournalofEthnopharmacolo-
gy, 2007, 110:171-175.[ 9] 陈国华 ,邵伟,何晓雯,等.乌桕根皮水提物抗菌活性的初步研究 [ J].
时珍国医国药, 2007, 20(9):2139-2140.
[ 10] 邢国秀,李楠 ,崔丽均 ,等.苦杏仁苷提取工艺优化[ J].中国医药工业
杂志 , 2004, 35(1):20-21.
(上接第 15185页)
[ 10] 路剑武 ,吐尔逊·艾则孜.温泉县水稻引种试验初报 [ J].新疆农业
科学 , 1997(2):64-65.[ 11] 罗玉坤 ,杨金华.中国优特稻种资源评价 [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
社 , 1998.
[ 12] 冯中华 ,张振海.水稻品种资源研究初报 [ J].宁夏农林科技, 1990
(4):5-7.
[ 13] 刘吉新 ,赵国珍.低直链淀粉 du基因在水稻品质育种中的利用
[ J] .云南农业科技 , 2001(1):127-128.
[ 14] 杨丽敏.寒地水稻低直链淀粉材料的筛选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 J].
黑龙江农业科学 , 1999(1):11-13.
[ 15] 俞桂林.香味的遗传特点及营养品质 [ J] .浙江农业科学 , 1987(3):
113-115.
[ 16] 董彦君.日本新性状稻米品质研究进展 [ J].中国稻米 , 1998(1):36
-38.
[ 17] 郑有川.稻米的营养价值与中医食疗作用 [ J].中国稻米 , 2000(1):
38.[ 18] 梁乃亭,林应春,魏玉波.优质水稻品种等级与评价方法 [ J] .新疆
农业科学 , 1995(4):151-155.
[ 19] 周少川,李宏 ,王家生 ,等.华南籼稻晚造稻米烝煮、外观和碾米品
质与食味品质的相关研究[ J] .杂交水稻, 2002, 17(2):53-55.
[ 20] 胡如英,郑建华,杨聚宝.国际水稻引种的遗传与利用评价 [ J] .遗
传育种, 2001, 19(3):23, 28.
15232           安徽农业科学                         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