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血液 38批 ,接骨丹片 10批 ,复方田七粉 6批 ,止痛
散 8批 ,近视增光丸 8批 ,益气活血袋泡茶 20批 ,每
批随机抽样。
1. 2 方法 1996~ 2001年初中药制剂成品依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卫生检验方法》 1990年版
所规定方法进行卫生学检查。
2 观察结果 (见表 1)。
统计结果表明散剂的卫生学检验合格率明显低
于其他剂型 , 7种自制中药制剂中 ,合格率最高的为
表 1 1996~ 2001年 7种中药制剂卫生学检查结果
中药制剂 批数 细菌(+ )
霉菌、酵母菌
(+ )
细菌、霉菌、酶母菌
(+ )
大肠杆菌 螨 合格率%
球兰止咳糖浆 28 1 1 1 0 0 96. 4
消肿活血液 38 0 0 0 0 0 100. 00
接骨丹片 10 2 1 1 0 0 70. 0
复方田七粉 6 2 1 2 0 0 50. 0
止痛散 8 1 2 1 0 0 75. 5
近视增光丸 8 1 1 1 0 0 87. 5
益气活血袋泡茶 20 3 1 1 0 0 85. 0
消肿活血液 (经高温蒸汽灭菌消毒 ) ,最低的为
田七粉 (含根茎类药材 )。
3 讨论
3. 1 中药饮片、原料及辅料中存在微生物污染源。
各种制剂的成分各有不同 ,微生物生长需要必需的
营养物 ,这些营养物主要是糖类、蛋白质、酶、淀粉胶
浆、醇类、脂肪酸、有机胺及微量元素 ,它们为微生物
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 ,常造成中药制剂的原料污染。
另外 ,原药材本身带有大量的微生物、虫卵及杂质 ,
如根茎类药材的川芎、田七等多粘附泥土 ,常带有土
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叶、花、果实类
的桑叶、金银花、五味子等 ,常带有空气中的各类球
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微生物。因此对中药饮片、原
料及辅料必须严格管理 ,防止污染 ,处理彻底 ,可对
原药材进行选捡、整理、剪切、炮制、洗涤、干燥、灭菌
等洁净处理 ,尤其对未经提取直接粉碎入药的制剂 ,
如根茎类原料药更应处理完全彻底。
3. 2 片剂中主要辅料成分淀粉富含营养 ,其包装、
保管、贮存条件不善极易造成微生物污染。 因在运
输、贮存过程中淀粉易受环境卫生、温度、湿度等不
利因素影响而严重染菌 ,故在投入制剂时应进行预
处理。中药制剂中各种辅料成分必须符合药用标准。
制剂所用纯水必须符合《中国药典》标准 ,方可作为
药用辅料使用。
3. 3 配制容器及包装材料的自身污染形成污染源。
中药制剂生产所用的配制容器及设备在使用前必须
采用清洗消毒等适当方法及时进行洁净和灭菌处
理。包装材料应根据其理化性质 ,按药用标准正确选
用。分装瓶的无菌消毒是保证自制中药制剂卫生学
质量合格的重要环节。
3. 4 操作者自身及操作环境的卫生状况。操作人员
要培训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环境要整洁、卫
生 ,空气要净化。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制剂制度 ,加
强制剂生产过程中卫生技术的管理 ,保证制剂质量 ,
疗效及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药品卫生检验方法〔M〕 . 北京:中国药
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1990, 12.
〔2〕赵高潮 ,张晓辉 ,刘继宁 . 中药制剂微生物污染的因素及对策〔 J〕
.陕西中医 , 2004, 25( 1): 68.
蜀羊泉原植物考证及其相似种的性状分析
陈雪梅 1 ,陈谦海 2 ( 1. 厦门市中医院 厦门 361001; 2. 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贵阳 550009)
摘要: 中药蜀羊泉历代以来用名混乱。 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的实物标本和历代药著及植物学文献 ,对蜀羊泉原植物及其相似种进行性状分析 ,结
果确证: 《本经》载的蜀羊泉原植物是欧白英 ( Solanum dulcamara L. ) ;唐《新修本草》及以后一些重要药著录载的蜀羊泉原植物是青杞 ( Solanum
septemlobum Bunge)。
关键词: 茄属植物 ;蜀羊泉 ;原植物考证
中图分类号: R931. 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3765( 2004) 02-0076-03
中药蜀羊泉为茄科茄属 ( Solanum L. )植物的全
作者简介:陈雪梅 ,女 ( 1969— ) , 199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
职称:主管药师。 联系电话: 0592— 2665065
草 ,民间应用历史久远。 “蜀羊泉”一名最早出现于
《神农本草经》〔 4〕 ,按其载 ,此种药物“味苦 ,微寒。 主
头秃恶疮 ,热气疥瘙痂癣虫。生川谷”。此后的历代古
·76·
海峡药学 2004年 第 16卷 第 2期
本草对蜀羊泉药物的认识及其功用的记载却不一
致。如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5〕载: “蜀羊泉 ,无
毒。治龋齿 ,女子阴中内伤 ,皮间实积。一名羊泉 ,一
名羊饴 ,生蜀郡。”而唐代《新修本草》〔 6〕描述蜀羊泉
为“叶似菊 ,花紫色 ,子类枸杞子 ,根如远志 ,无心有
糁” ,载其功用为“苗主小儿惊 ,兼疗漆疮 ,生毛发 ,所
在平泽皆有之”。至现代若干部药著对蜀羊泉的用名
也十分混乱 ,有将其作为同属植物白英 ( S. ly ratum
Thunb. )或千年不烂心 ( S. cathayanum C. Y. Wu et
S. C. Huang )的异名 ,也有将它作为同属植物欧白英
( S. dulcama ra L. )或青杞 ( S. septem lobum Bunge )
的本草名〔9~ 11〕。笔者认为 ,导致蜀羊泉名实混乱的根
本原因 ,在于不能正确识别蜀羊泉原植物性状特征
及其药用功能。因此 ,本文拟从本草学和分类学的角
度 ,研究分析蜀羊泉及其相似种植物性状差异 ,进而
对蜀羊泉原植物进行考证 ,以期澄清对其认识的混
乱 ,这对于中药现代化与中药化学工作无疑具有重
要的现实意义。
1 蜀羊泉植物相似种的性状分析及其功能比较
目前关涉到蜀羊泉原植物的茄属国产植物有白
英、千年不烂心、欧白英及青杞 4种。除青杞为直立
性草本或亚灌木状外 ,其他 3种均为蔓性草质藤本。
它们形态的相似特征在于叶均为单叶 ,互生 ,分裂或
全缘 ,植珠各部被毛茸或无毛茸 ;聚伞花序复排或蝎
尾状 ,多腋生 ;花紫色或白色 ;浆果球形或少有卵状 ,
直径± 8mm,熟时多为红色 ,少为黑紫色 ,花期夏秋 ,
果熟期秋末冬初〔 1~ 3〕。以上 4种植物的性状及其药用
功能分析比较如下:
1. 1 白英 茎、枝、叶各部均密被白色具节长柔毛 ;
叶琴形 ,常 3裂 ,有时 5裂 ,叶基心形 ;花白色或淡紫
色 ;浆果成熟时红黑或紫黑色。 我国除东北、西北和
西藏外 ,各省区均有分布。喜生于路旁或山坡灌丛
中。 日本、朝鲜半岛及中南半岛也有。 白英学名
Solanum ly ratum Thunb. 其 下 有 2 个 异 名
( S. dulcamara L. v ar. pubescens Blume )和 〔 S.
dulcamara L. va r. lyratum( Thunb. ) Sieb. et Zucc. ex
Bonati〕。药用全草 ,苦、平、清热利湿 ,主治小儿惊风 ,
感冒发热 ,黄疸型肝炎〔9〕。
1. 2 千年不烂心 茎、枝、叶各部均密被白色具节
柔毛 ;叶心脏形 ,多数全缘 ,少数 3裂 ,叶基心形 ;花
紫色 ;浆果成熟时红色。仅分布我国 ,产区与白英同。
喜生于山坡灌丛中阴湿处。 千年不烂心的学名
So lanum ca thayanum C. Y. Wu et S. C. Huang。异名
( S. dulcamare L. v ar. chinense Dunal )。以往一些药
著将千年不烂心的学名引为 ( S. dulcamara L)是不
对的。 药用全草 ,主治小儿惊风 ,枝、叶有清血功效 ,
民间用以治乳腺癌及子宫癌〔3〕。
1. 3 欧白英 茎、枝无毛茸 ,或仅叶片有稀疏短柔
毛 ;叶戟形 ,边缘齿裂或 3~ 5深裂 ,叶基戟形 ;花紫
色 ;浆果球形或卵状 ,成熟时红色。主产四川、云南 ,
西藏、新疆也有。喜生于山谷林边坡地。欧洲和印度
也有。欧白英学名 Solanum dulcamara L.。以往国内
许多药著常将千年不烂心的学名与欧白英相混淆 ,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种。药用全草 ,甘、寒、清热解
毒。主治恶疮、疥疮 ,也用以治食管癌 ,子宫癌 ,乳腺
癌〔9〕。
1. 4 青杞 全体被白色卷曲具节长柔毛至近无毛 ;
叶卵形 ,常羽状 7裂 ,有时 5~ 6裂或 9裂 ,叶基宽楔
形 ;花青紫色 ,浆果球形或卵状 ,成熟时红色。分布我
国的东北、华北、新疆、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喜生
于山坡向阳处。 青杞学名 Solanum septem lobum
Bunge。药用全草 ,苦、寒、清热解毒。 主治咽喉肿
痛〔9〕。
2 蜀羊泉原植物考证
笔者认为 ,虽然我国古本草对植物形态及其生
境分布记述简略 ,而以记载药物主治功能为主 ,但对
其原植物的认识 ,这三个方面都应作综合考证 ,缺一
不可。
《神农本草经》始载蜀羊泉的性味、功能及分布
生境 ,此药物主治皮肤病 ,产于四川山谷 ,与当今产
于川、滇的欧白英 ( S. dulcamara L. )的性味、功能及
产区是相吻合的。 这种植物在印度用作治疗皮肤病
和其他难治的癞病〔 2〕。 在我国川、滇产区 ,民间用作
治风疹 ,丹毒 ,阴道糜烂等症〔 3〕。 《本草经集注》续载
蜀羊泉主治、功能及“生蜀郡” ,大致与《本经》载的相
合 ,但也并不完全雷同于《本经》所载。究其原因可释
有二: 1)蜀羊泉植物并非广布种 ,在我国的分布地域
狭限在“蜀郡山谷”; 2)南北朝分裂对峙时期 ,梁代陶
弘景局处江南 ,所见药物不全。《本经》中的蜀羊泉本
草 ,陶氏未必亲眼所见 ,但略知其由来和功用 ,故有
依传闻附会之嫌。由于当时此药物长期断了来源 ,故
“方药不复用 ,人无识者 ,彼土人时有采识者” (陶氏
语 )可为证。这就难怪《集注》中的蜀羊泉不能完全遵
循《本经》所载。
·77·
Strai 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 l 16 No. 2 2004
至唐代苏敬的《新修本草》〔6〕记载的蜀羊泉 ,虽
已有较详的形态描述 ,但显然已非欧白英 ,而是另一
种类似植物青杞 ( S. septemlobum Bunge)。青杞叶
片确似菊叶 ,卵形 ,羽状深裂或浅裂 ,叶基浅心形至
宽楔形。以及其所述花色及果实类似枸杞子等 ,均与
青杞特征相一致。但其载蜀羊泉的主治功能为“苗主
小儿惊 ,兼疗漆疮 ,生毛发”及“所在平泽皆有之”又
完全不合青杞的药用功能与生境。经查证 ,却原来是
《新修本草》对陶弘景的漆姑小草的误引。 陶氏的漆
姑小草系指石竹科的漆姑草〔 Sag ina japoica ( Sw . )
Sieb. et Zucc.〕 ,生田野路旁阴湿处 ,主治漆疮 ,痈肿
等〔 9〕。 此错误在明代《本草品汇精要》〔7〕释词“漆姑”
及《本草纲目》中均已有过澄清。
明初《救荒本草》云蜀羊泉是青杞的本草名 ,重
证了《新修本草》中蜀羊泉的形态特征 ,并首次附有
植物简图 ,确系青杞。 晚清《植物名实图考》〔8〕认同
《救荒本草》和《新修本草》所云。
现代《中药大辞典》将青杞称为裂叶龙葵 ,将其
引为红葵的原植物〔 10〕 ,《全国中草药汇编》以“青杞”
及“红葵”名作为蜀羊泉的别名〔 9〕。 《中华本草》则将
青杞引为《本经》及其后历代本草所云蜀羊泉的原植
物〔 11〕 ,我们认为是不妥的。 至于过去一些药著将“蜀
羊泉”名引为白英或千年不烂心的别名、异名都是不
恰当的。
3 结论
《神农本草经》始载蜀羊泉 ,经考证 ,其原植物当
是现今的欧白英 ( S. dulcamara L. )。 《本草经集注》
续载的蜀羊泉 ,其原植物至少已不全部雷同于《本
经》所云。始自唐代《新修本草》至清代《植物名实图
考》等古本草 (《本草纲目》例外 )中 ,记载的蜀羊泉原
植物是现今的青杞 ( S. septemlobum Bunge)。《中华
本草》依循了此一观点则是值得商榷的。
参考文献
〔 1〕吴征镒 ,黄蜀琼 ,中国茄属及红丝线属植物志资料〔 J〕 ,植物分类
学报 , 1978, 16( 2) : 72.
〔 2〕中国植物志编委会 ,中国植物志〔M〕 ,第六十七卷 ,第一分册 ,北
京:科学出版社 , 1978, 82~ 93.
〔 3〕云南植物研究所 ,云南植物志〔M〕 ,第二卷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79, 572~ 575.
〔 4〕孙星衍 ,神农本草经〔M〕 ,孙冯翼辑校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63, 77.
〔 5〕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M〕 ,尚志钧等辑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4, 314.
〔6〕苏敬 ,新修本草〔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1, 235、 174
〔 7〕刘文泰 ,本草品汇精要〔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82, 359、
451.
〔8〕吴其浚 ,植物名实图考〔M〕 ,上海: 商务印书馆 , 1957, 274, 472,
533.
〔 9〕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M〕 ,下册 ,北京:人民
卫生出版社 , 1983, 829.
〔10〕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M〕 ,下册 ,上海科技出版社 , 1977:
700, 994, 1282.
〔 1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M〕,第十九
卷 ,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 1999, 7. 298, 7. 301, 7. 314.
中药配方颗粒和传统饮片的化学成分及药效学研究概述
王 政 1 ,谢素治 2 ( 1. 厦门中山医院 厦门 361004; 2. 厦门市第二医院 厦门 361002)
摘要: 介绍中药配方颗粒和传统饮片的化学成分及药效学的比较研究 ,建议深入开展两者的比较研究 ,尽快制定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 ,认
为中药配方颗粒的应用具有广阔前景。
关键词: 中药配方颗粒 ;传统饮片 ;化学成分 ;药效学 ;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85.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3765( 2004) 02-0078-03
所谓“中药配方颗粒”是指用符合炮制规范的单
味中药饮片为原料 ,经过提取、浓缩、干燥、制粒等过
程制成的颗粒状剂型 ,可供中医临床配方使用。早在
1993年 ,广东一方和江苏天江两家制药厂就开始承
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科研项目“中药免煎饮片”的
作者简介:王政 ,男 ( 1974— ) , 1996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药学系。职
称:主管中药师。 联系电话: 0592— 2213325
研究 , 200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最终确定“中药配
方颗粒”这一名称。作为中药饮片改革的新形式 ,中
药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之间的化学成分是否存在差
别、药效学作用是否得到保持 ,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
议 ,引起许多学者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现就研究概
况介绍如下。
1 化学成分研究
1. 1 单味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饮片的化学成分比
·78·
海峡药学 2004年 第 16卷 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