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山苍子继代培养中芽增殖效果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2012-05-08
收稿日期:2012-07-10
作者简介:周传明(1962-),男,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植物组织培养
研究。
*高峰林业科技园珍贵及乡土树种试验研究项目资助。
广西科学Guangxi Sciences 2012,19(4):374~376
山苍子继代培养中芽增殖效果研究*
Multiplication in the Successive Transfer Culture of Lit-
sea cubeba
周传明1,吕曼芳1,陈 奎2,周如琼3,秦武明1,赵彤宁1
ZHOU Chuan-ming1,LV Man-fang1,CHEN Kui 2,ZHOU Ru-qiong3,QIN Wu-
ming1,ZHAO Tong-ning1
(1.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南宁 530004;2.广西高峰林场,广西南宁 530001;3.北海市林业
局,广西北海 536000)
(1.Colege of Forestry,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530004,China;2.Gaofeng For-
estry Farm of Guangxi Municipality,Nanning,Guangxi,530001,China;3.Forestry Bureau of
Beihai City,Beihai,Guangxi,536000,China)
摘要:以初始诱导得到的山苍子[Litsea cubeba(Lour)Pers]幼苗进行继代培养试验。试验共设计3种培养基:
改良 MS+6-BA 0.5mg/L+NAA 0.2mg/L、改良MS+6-BA 0.8mg/L+NAA 0.2mg/L、改良MS+6-BA 1.0
mg/L+NAA 0.2mg/L,2种切割方式,进行4代培养,研究生长调节剂、继代次数和切割方式对山苍子继代增
殖的影响。结果以改良 MS+6-BA 1.0mg/L+NAA 0.2mg/L培养基比较适宜山苍子的继代培养,当NAA浓
度为0.2mg/L时,增殖率随6-BA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愈伤组织逐渐减少,6-BA浓度为1.0mg/L时增殖率最
高,苗木生长效果最好;继代到第4代时,山苍子增殖率明显高于前3代,增殖苗长势良好有活力;以2~3个丛
芽块的接种方式接种效果优于单芽接种,增殖率可达到3.57,芽苗叶色浓绿效果最好。
关键词:山苍子 继代培养 增殖效果
中图法分类号:Q9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64(2012)04-0374-03
Abstract:The materials of Litsea cubebafrom initial culture were used to successive transfer cul-
ture.The test was designed using 3kinds of medium:modified MS+0.5mg/L of 6-BA+0.2
mg/L of NAA,modified MS+0.8mg/L of 6-BA +0.2mg/L of NAA,and modified MS+1.0
mg/L of 6-BA+0.2mg/L of NAA,2kinds of cutting way,and for 4generations to cultivate,in
order to analyze the proliferation influence of Litsea cubebasuccessive transfer culture in differ-
ent growth regulator,successive transfer times and cutting wa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odi-
fied MS+1.0mg/L of 6-BA+0.2mg/L of NAA was optimal medium for successive transfer
culture.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NAA was 0.2mg/L,the rare of proliferation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ing of 6-BA concentration,while the calus gradualy reduced;when 6-BA concentra-
tion was 1.0mg/L,the proliferation rate reached the highest,and seedling growth effect was
the best.Successive transfer to the 4th generation,Litsea cubebaproliferation rate revealed sig-
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previous 3generations,and breeding seedlings grew wel dynamic.
The effect of inoculation with 2~3cluster buds was better than that of single grafting species,
its breeding rate can reach 3.57and the seedling was wel-grown.
Key words:Litsea cubeba,successive transfer
culture,multiplication
  山苍子[Litsea cubeba(Lour)Pers],又名山胡
椒,木姜子,是樟科木姜子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珍贵
芳香油料植物。木姜子属植物全世界共有200种,主
473 Guangxi Sciences,Vol.19No.4,November 2012
DOI:10.13656/j.cnki.gxkx.2012.04.013
要分布于亚洲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主要分布于
长江流域,其中以福建、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份分布
最多[1]。山苍子果皮可以提取精油,利用于化工及食
品行业;其核仁油亦是重要的木本油料,可以替代进
口椰子油,应用价值及市场前景广阔[2,3]。山苍子适
生性广、耐瘠薄等特点有利于退耕还草及石漠化工程
治理,生态效益显著[4]。由于山苍子以种子繁殖为
主,品种良莠不齐,其组织培养技术的探究可以提供
优质苗木,保障种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经济价值。
我国有学者对山苍子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育苗技术进
行了相关研究,其中孙雁霞[5]、赵佐敏[6]、钟东洋[7]、
马嵩坚等[8,9]对山苍子外植体材料、基本培养基、生
长调节剂等方面进行的诱导培养研究均取得一定的
成果,但是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我们在山苍子
外植体初始诱导研究[10]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山苍子
继代培养的芽增殖效果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和方法
  通过初始诱导得到长势良好的诱导苗后,以改良
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生长调节剂6-
BA、NAA进行试验,30d后对瓶苗生长情况进行观
察,研究不同生长调节剂对继代培养的影响。共设计
3个方案进行试验。方案1为改良 MS+6-BA 0.5
mg/L+NAA 0.2mg/L,方案2为改良 MS+6-BA
0.8mg/L+NAA 0.2mg/L,方案3为改良 MS+6-
BA 1.0mg/L+NAA 0.2mg/L。
  继代培养过程中对材料采用单芽和2~3个丛生
芽2种切割方式进行接种,培养基保持一致,观察研
究材料的不同切割方式对山苍子继代增殖的影响。
同时,还使用相同培养基对山苍子进行继代培养,研
究不同继代代数对山苍子增殖效果的影响。
1.2 培养条件
  继代培养在室温度保持(25±2)℃条件下进行,
白天附加1800Lx人工光照12h。各种培养基分别
附加蔗糖40g/L,琼脂4.8g/L。pH值5.8,培养基
分装之后在1.1kg/cm2高压、121℃高温下灭菌20
min。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长调节剂对山苍子继代增殖的影响
  将初始培养获得的无菌苗转接到3种不同浓度
6-BA的增殖培养基中,方案1,2,3的继代增殖率分
别是2.2、2.4和2.6,平均苗高分别是1.3cm、1.4cm
和1.4cm;方案1的愈伤组多,生长一般,叶色正常;
方案2的愈伤组较多,生长一般,叶色正常;方案3的
愈伤组较少,生长良好,叶色正常。实验结果表明生
长调节剂对山苍子继代培养的存在着不同的影响。
在NAA浓度为0.2mg/L条件下,增殖率随6-BA
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愈伤组织逐渐减少,生长状况逐
渐好转。当6-BA浓度为1.0mg/L时,增殖率达到
2.6,茎基部没有出现明显的庞大现象,整体生长良
好,由此得出3号培养基6-BA 1.0mg/L+NAA0.2
mg/L的生长调节剂配比较适宜山苍子的继代培养。
2.2 继代次数对山苍子继代增殖的影响
  实验进行4次继代培养,采用单芽的接种方式,
均采用改良 MS+6-BA 1.0mg/L+NAA0.2mg/L
继代培养基进行培养,30d进行观察统计。结果继
代次数为1时,单株最大增殖芽数为4,平均增殖率
2.3,苗木叶色正常,愈伤组织小,苗木尖削度大,高生
长受抑制,节间短;继代次数为2时,单株最大增殖芽
数为5,平均增殖率2.4,苗木少部分枯死,苗高1.1
~3.0cm,平均苗高1.5cm,生长状况一般;继代次数
为3时,单株最大增殖芽数为7,平均增殖率2.5,苗
木叶色正常,有生活力,苗高1.1~3.5cm,平均苗高
2.0cm,生长良好;继代次数为4时,单株最大增殖芽
数为8,平均增殖率2.9,苗木叶色浓绿,有生活力,较
多芽开始萌发,侧芽生长比丛生芽好,节间较长,长势
良好。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山苍子继代增殖率也呈
逐渐提高的趋势。第1代苗木增殖率最低,仅有
2.3,第4代苗木增殖率最高,达到2.9,第2代和第3
代增殖率相差不大。单株最大增殖芽数与增殖率随
继代代数变化规律一致,单芽个数随继代次数增加而
递增。就苗木生长状况而言,第1代苗木的生长较缓
慢,愈伤组织小,苗木节间短;第2代苗木的生长状况
一般,有部分苗木枯死;第3代苗木生长良好,叶色正
常有生活力;到第4代时苗木长势好,节间较长,叶色
浓绿,有生活力。
  继代培养过程中第1~3代的增殖率缓慢递增,
区别并不是很明显,到第4代增殖率才明显高于前3
代,由此看出继代次数对山苍子增殖率具有一定影
响。由于继代代数的增加,6-BA的积累导致组织中
细胞分裂素浓度增加,从而增加苗木细胞分裂速度,
增殖率得以提高;而继代代数不同,苗木幼态化程度
不同,随着继代代数增加,苗木幼态化程度逐渐提高,
而幼态化程度越高,苗木分化能力越强,因而苗木生
长质量也越好。增殖率随着继代代数增加而相应增
加的现象,是6-BA浓度与苗木幼态化两个因素共同
作用的结果。
573广西科学 2012年11月 第19卷第4期
2.3 切割方式对山苍子继代增殖的影响
  采用不同切割方式对山苍子进行继代培养,培养
基均为改良 MS+6-BA 1.0mg/L+NAA 0.2mg/
L,30d后进行观察。结果接种30d后,单芽的增殖
率为1.29,平均苗高2.0cm,2~3个丛芽块接种的增
殖率为3.57,平均苗高2.7cm。芽苗增殖和平均苗
高都是2~3个丛芽块切割方式的效果较好。原因可
能是山苍子在增殖培养时在切口的基部产生较多愈
伤组织,在愈伤组织上产生很多隐芽,采用单芽接种
时,对材料的切割会切去大块的愈伤组织,从而损失
部分隐芽,因而增殖培养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图1)。
因此在山苍子继代增殖培养过程种采用2~3个丛芽
块进行接种可获得更好的增殖效果。
  图1 单芽(A)和2~3个丛芽块(B)切割方式的继代增
殖效果
  Fig.1 The multiplication in the successive transfer cul-
ture of one cluster bud(A)and 2~3cluster buds(B)
3 结束语
  本次实验比较不同6-BA与NAA浓度配比对山
苍子继代培养的影响,在NAA浓度为0.2mg/L条
件下,增殖率随6-BA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愈伤组织
逐渐减少,6-BA浓度为1.0mg/L时增殖率最高,苗
木生长效果最好;继代到第4代时,增殖率明显高于
前3代,增殖苗长势良好有活力;以2~3个丛芽块的
接种方式接种效果优于单芽接种,增殖率可达到
3.57,芽苗叶色浓绿效果最好。本次试验低于孙雁霞
等[5]在山苍子快繁技术体系研究中得出最大月增殖
系数达到7.7的试验研究,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可能
是试验材料的品种不同,继代时间也不一致,从而出
现的增殖率不尽相同。本次试验继代的时间还比较
短,下一步将在保证继代苗质量的同时获得更高增殖
率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潘晓杰,陈卫军,侯红波.山苍子资源利用加工现状及开
发前景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2003,21(1):79-80.
[2] 陈兆森.山苍子资源的综合利用[J].林化科技通讯,
1987:16-20.
[3] 鲍逸培.中国山苍子油研究概况与进展[J].林产化学与
化工,1995,15(2):74-76.
[4] 赵婷,陈国华,张鼎华.我国山苍子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J].福建林业科技,2010,37(2):158-161.
[5] 孙雁霞,石大兴,王米力,等.山苍子组织培养快速繁殖
技术研究[J].四川林业科学,2002(1):64-67.
[6] 赵佐敏.影响山苍子离体快繁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9):1650-1652.
[7] 钟东洋,刘力才,陈亚立.山苍子繁育及造林技术[J].现
代农业科技,2008,23:47.
[8] 马嵩坚,胡嘉凯,王羽梅,等.山苍子不同外植体的组织
培养[J].广东农业科学,2005(2):30-31.
[9] 马嵩坚,邓艳敏.山苍子带芽茎段的组织培养[J].广西
科学,2005,12(2):156-160.
[10] 吕曼芳,周传明,周如琼,等.山苍子外植体初始诱导的
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5773-5774.
(责任编辑:邓大玉)  
673 Guangxi Sciences,Vol.19No.4,November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