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三叉苦叶中三个黄酮类化合物的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全 文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 年第 14 卷第 12 期
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2015.(14).12
三叉苦叶中三个黄酮类化合物的
体外抗炎活性研究
□魏荷琳 曾邦国 肖隆祥 宋成英 伍朝君
【内容摘要】目的:为了寻找三叉苦中的抗炎活性成分。方法:在对三叉苦叶进行化学成分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测试对 LPS诱导
的 BV - 2 细胞产生 NO的抑制率,对分离得到的三个黄酮类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体外筛选。结果:三个黄酮对
LPS诱导 BV - 2 细胞产生 NO的抑制率较高。结论:三个化合物均有较好的体外抗炎活性。
【关键词】三叉苦;黄酮;抗炎活性
【基金项目】本文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编号:KY201401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魏荷琳(1987. 1 ~) ,女,四川乐山人;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天然药物化学与中药分析
曾邦国,肖隆祥,宋成英,伍朝君;乐山职业技术学院
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
激所发生的防御反应,典型的反应是出现红、肿、热、痛和功
能障碍等临床症状,是机体对内外环境中有害刺激所产生的
一种复杂的生理和病理反应[1]。近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炎症
与人体感染、心脑血管病、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变态反应
等许多重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相关。
三叉苦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三桠苦(Euodia lepta
(Spreng.)Merr.)的茎及带叶嫩枝,又名三叉虎、三丫苦等。
三叉苦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的功效,主治咽喉
肿痛、黄疸型肝炎、湿疹、皮炎等[2]。《南宁市药物志》记载其
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祛风湿、止痒的功效;《岭南采药录》
记载其可清热毒,治跌打损伤、疮疡、疟疾;《广州部队常用中
草药手册》记载其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痒的功效,可防治流
感、流脑、乙型脑炎,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湿疹、皮炎、痔疮
等。三叉苦作为岭南地区传统应用的一种地方中草药,是目
前市售很多成方制剂中的主要药味,如 999 感冒灵颗粒、三
九胃泰、三金感冒片等。但关于三叉苦的现代药理研究十分
薄弱,对于其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尚未阐明。因文献所记载
的三叉苦药用功效大多和炎症有关,所以为了寻找三叉苦中
的抗炎活性成分,本文在研究三叉苦叶的化学成分基础上,
将分离得到的三个黄酮类化合物 pteleifolosin C、3,5,3 - tri-
hydroxy - 8,4 - dimethoxy - 7 -(3 - methylbut - 2 - enyloxy)
flavone和 3,5,4 ' - trihydroxy - 8,3 ' - dimethoxy - 7 - (3 -
methylbut - 2 - enoxy)flavone,以 LPS 诱导的 BV - 2 细胞对
三个化合物进行了抗炎活性体外筛选,结果表明三个化合物
均有较好的抗炎活性。
一、实验部分
(一)细胞及试剂。BV - 2 细胞(由北京协和医科大学提
供) ,实验用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DMEM 培养基(Hyclone,
美国) ;胎牛血清(FBS,Hyclone,美国) ;NO 化学法试剂盒(
南京建成生物公司) ;阳性对照用槲皮素(Sigma,美国) ;细菌
脂多糖(LPS,Sigma,美国)。
Griess试剂 A:0. 1%N -萘乙二胺盐酸盐;Griess试剂 B:
5%H3PO4 含 1%对氨基苯磺酸酰胺。
(二)实验样品及配制方法。实验用三个黄酮类化合物
为本实验室自制。化合物信息如表 1。
表 1 化合物信息表
样品编号 名称 结构
化合物 1 pteleifolosin C
化合物 2
3,5,3 - trihydroxy
- 8,4'- dimethoxy - 7 -
(3 - methylbut - 2 - enyloxy)
flavone
化合物 3
3,5,4'- trihydroxy - 8,
3'- dimethoxy -
7 -(3 - methylbut
- 2 - enoxy)flavone
化合物结构鉴定过程如下。
化合物 1:黄色固体;HCl - Mg 粉反应阳性;香草醛 -硫
酸喷雾显黄色斑点;EI - MS:m/z 384[M]+;1H NMR (DM-
SO - d6,500 MHz)δ:12. 43 (1H,s,5 - OH) ,7. 71 (1H,
d,J = 2. 0 Hz,H -2) ,7. 68 (1H,dd,J = 2. 0,9. 0 Hz,H
-6) ,7. 01 (1H,d,J = 9. 0 Hz,H -5) ,6. 72 (1H,d,J
= 2. 0 Hz,H -8) ,6. 34 (1H,d,J = 2. 0 Hz,H -6) ,5. 46
(1H,t,J = 6. 5 Hz,H -2) ,4. 65 (2H,d,J = 6. 5 Hz,H
-1) ,3. 85 (3H,s,4 - OCH3) ,1. 76 (3H,s,H - 4) ,
1. 73 (3H,s,H -5) ;13C NMR (DMSO - d6,125 MHz)δ:
175. 7 (C - 4) ,163. 8 (C - 7) ,159. 9 (C - 5) ,155. 7 (C -
9) ,149. 1 (C - 4) ,146. 4 (C - 3) ,145. 8 (C - 5) ,137. 8
(C - 3) ,136. 0 (C - 3) ,123. 0 (C - 1) ,119. 4 (C - 6) ,
118. 7 (C - 2) ,114. 4 (C - 2) ,111. 4 (C - 5) ,103. 6 (C
·64·
2015 年第 14 卷第 12期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14).12Industrial & Science Tribune
- 10) ,97. 6 (C - 6) ,92. 2 (C - 8) ,64. 9 (C - 1) ,55. 3
(4 - OCH3) ,25. 0 (C - 4) ,17. 7 (C - 5)。
以上数据与文献[3]对照一致,确定该化合物为 pteleifolo-
sin C。
化合物 2:黄色固体;HCl - Mg 粉反应阳性;香草醛 -硫
酸喷雾显黄色斑点;ESI - MS:m/z 413[M - H]-;1H NMR
(DMSO - d6,500 MHz)δ:12. 23 (1H,s,5 - OH) ,9. 55
(1H,s,3 - OH) ,9. 41 (1H,s,3 - OH) ,7. 72 (1H,d,J
= 1. 5 Hz,H -2) ,7. 70 (1H,dd,J = 1. 5,8. 0 Hz,H -
6) ,7. 12 (1H,d,J = 8. 0 Hz,H -5) ,6. 58 (1H,S,H -
6) ,5. 48 (1H,t,J = 6. 5 Hz,H -2) ,4. 69 (2H,d,J =
6. 5 Hz,H -1) ,3. 85 (3H,s,4 - OCH3) ,3. 82 (3H,s,
8 - OCH3) ,1. 77 (3H,s,H -4) ,1. 74 (3H,s,H -5) ;
13C NMR (DMSO - d6,125 MHz)δ:176. 3 (C - 4) ,157. 0
(C - 7) ,155. 6 (C - 5) ,149. 5 (C - 3) ,147. 7 (C - 9) ,
146. 7 (C - 3) ,146. 3 (C - 2) ,138. 3 (C - 3) ,136. 1 (C
- 3) ,128. 5 (C - 8) ,123. 5 (C - 1) ,119. 8 (C - 6) ,119.
1 (C - 2) ,114. 5 (C - 5) ,111. 9 (C - 2) ,103. 4 (C -
10) ,96. 2 (C - 6) ,65. 7 (C - 1) ,60. 9 (8 - OCH3) ,55. 6
(4 - OCH3) ,25. 4 (C - 4) ,18. 1 (C - 5)。以上数据与
文献[4]对照一致,确定该化合物为 3,5,3 - trihydroxy - 8,4
- dimethoxy - 7 -(3 - methylbut - 2 - enyloxy)flavone。
化合物 3:黄色粉末;EI - MS:m/z 414[M]+;1H NMR
(DMSO - d6,500 MHz)δ:12. 23 (1H,s,5 - OH) ,9. 79
(1H,s,4 - OH) ,9. 54 (1H,s,3 - OH) ,7. 78 (1H,d,J
= 2. 0 Hz,H -2) ,7. 73 (1H,dd,J = 2. 0,8. 5 Hz,H -
6) ,6. 98 (1H,d,J = 8. 5 Hz,H -5) ,6. 58 (1H,S,H -
6) ,5. 47 (1H,t,J = 6. 5 Hz,H -2) ,4. 69 (2H,d,J =
6. 5 Hz,H -1) ,3. 85 (3H,s,3 - OCH3) ,3. 83 (3H,s,
8 - OCH3) ,1. 77 (3H,s,H -4) ,1. 74 (3H,s,H -5) ;
13C NMR (DMSO - d6,125 MHz)δ:176. 2 (C - 4) ,157. 0
(C - 7) ,155. 6 (C - 5) ,149. 0 (C - 4) ,147. 7 (C - 9) ,
147. 4 (C - 3) ,146. 9 (C - 2) ,138. 3 (C - 3) ,135. 9 (C
- 3) ,128. 5 (C - 8) ,122. 1 (C - 1) ,121. 8 (C - 6) ,119.
2 (C - 2) ,115. 7 (C - 5) ,111. 3 (C - 2) ,103. 4 (C -
10) ,96. 2 (C - 6) ,65. 8 (C - 1) ,60. 9 (8 - OCH3) ,55. 6
(3 - OCH3) ,25. 4 (C - 4) ,18. 1 (C - 5)。以上数据与
文献[5]对照一致,确定该化合物为 3,5,4'- trihydroxy - 8,3'-
dimethoxy - 7 -(3 - methylbut - 2 - enoxy)flavone。
所有待测样品均配制成浓度为 10 mM的 DMSO溶液,临
用时根据需要稀释。
(三)实验方法。BV - 2 小胶质细胞用 DMEM 培养基
(加 10% FBS、100 μg·L -1青霉素和 100 μg·L -1链霉素)
培养于 5% CO2,37℃的培养箱中,传代接种 24 h 后用于实
验。实验时,将 LPS(1 mg·L -1)作用于 BV - 2 细胞到指定
时间,建立神经炎症模型,使用 Gress 法[6]测定 NO 的含量,
计算 IC50 值。
将实验分为对照组、槲皮素阳性组、LPS诱导组、给药组。
对照组采用以上 DMEM 培养液补充体积,其他组用 LPS(1
mg·L -1)诱导炎症。阳性组采用槲皮素处理细胞,给药组
采用上述化合物协同 LPS (1 mg·L -1)处理细胞,以 5 × 104
cells·mL -1密度接种于 96 孔板,每个样品重复测试 4 次,于
37 ℃、5% CO2 条件下培养 24 小时后,取 100μL细胞上清液
至酶标板中,加入等体积的 Griess试剂,室温反应 10min后测
定 570nm处的吸收值(OD值)。使用亚硝酸钠标准液绘制标
准曲线,根据标准曲线计算细胞培养上清液中 NO2 -的浓度
以及对 NO释放的抑制率。
二、实验结果
以槲皮素为阳性对照,按照上述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初
筛结果如表 2。
表 2 抗炎活性结果
样品编号 IC50 (μM)
化合物 1 16. 74
化合物 2 13. 44
化合物 3 18. 96
槲皮素(阳性对照) 10. 01
从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得出 3 个化合物均表现出较好的
体外抗炎活性,即对 LPS诱导 BV - 2 细胞产生 NO的抑制率
较高。
三、结语
三叉苦作为岭南地区已经习用的一种地方中药,随着目
前很多成方制剂的热销,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关于三叉
苦的药理作用的现代研究少有报道,对于其发挥临床药效的
活性成分尚未阐明。
本文在查阅三叉苦临床应用文献的基础上,对从三叉苦
叶中分离得到的三个黄酮类化合物进行体外活性筛选,结果
显示三个化合物均有较好的体外抗炎活性,该研究结论与文
献记载的按传统中医理论总结的药物功效相一致。本文研
究了三叉苦中部分化合物的体外抗炎活性,要充分阐明三叉
苦的药效物质,亟待从整体上多种主要成分进行相应的体内
外药效学评价。
【参考文献】
[1]侯晓丽,孙铭学,高焕焕等. 抗炎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
进展[J].药学实践杂志,2015,33(1) :20 ~ 26
[2]江苏新医院.中药大辞典[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1992:68
[3]Zhu S H,Gao Y H,Wei Z X,et al. A new phenylated fla-
vone from Melicope pteleifolia[J]. Chin Herb Med,2011,3
(2) :81 ~ 83
[4]谢郁峰,梁粤,杜清涛等.三桠苦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
材,2011,34(3) :386 ~ 388
[5]Nasim S,Thomas G H,Peter G W,et al. Two novel preny-
lated flavones from the aerial parts of Melicope micrococca[J].
Phytochemistry,1999,50:1249 ~ 1253
[6]Green L C,Wagner D A,Glogowski J,et al. Analysis of ni-
trate,nitrite,and[15N]nitrate in biological fluids[J]. Analyti-
cal Biochemistry,1982,126(1) :131 ~ 138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