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螺旋藻蛋白激酶溶栓作用的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2012-03-29; 修订日期:2012-07-12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
(No. 0719006 - 2 - 27;0992025 - 22)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No. 0991137)
作者简介:庞 辉(1962-) ,女(汉族) ,广西博白人,现任广西医科大学教
授,硕士学位,主要从事海洋药物应用研究工作.
螺旋藻蛋白激酶溶栓作用的研究
庞 辉1,蒋 皓2,李小花1,陈高斯1
(1.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1;
2.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北京 100084)
摘要:目的 探索螺旋藻蛋白激酶(SPK)的溶栓作用。方法 体外用试管法,通过测定血栓溶解率来研究 SPK 的溶栓作
用;用琼脂糖 -纤维蛋白平板法检测 SPK的纤溶作用;体内采用结扎大鼠下腔静脉的方法复制静脉血栓模型,通过称取
血栓重量来研究 SPK对静脉血栓的溶解作用。结果 SPK使体外试管法的血栓溶解率显著增加;SPK可以溶解琼脂糖 -
纤维蛋白平板;使体内实验的静脉血栓重量减轻,各结果均具有明显的剂量 -效应依赖关系。结论 螺旋藻蛋白激酶具
有明显的溶栓作用。
关键词:螺旋藻蛋白激酶; 溶栓
DOI标识:doi:10. 3969 / j. issn. 1008-0805. 2012. 10. 059
中图分类号:R285. 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12)10-2521-01
螺旋藻(Spirulina)是一种蓝藻门颤藻科水生植物,分布于中
国广西、福建、云南、海南等省区,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辐射、抗疲
劳等药理作用,它现在已经开发出具有多种功效的天然绿色保健
品[1]。而螺旋藻经过发酵处理后可以产生一种蛋白激酶,我们
并将其命名为螺旋藻蛋白激酶(SPK) ,本试验主要使用螺旋藻发
酵提粗液从体内、体外两方面来观察螺旋藻激酶对溶栓作用的影
响,为开发廉价有效的治疗血栓病的药物提供实验依据。现报道
如下。
1 器材与方法
1. 1 药品与试剂 螺旋藻激酶粉由北海市康福保健食品有限公
司提供,经广西测试中心检测其蛋白激酶含量为 6000FU(活力单
位)/g,按照 10 g 粉剂溶于 100 ml 生理盐水(NS)的比例混匀。
肝素钠注射液(天津市生物化学制药厂 061226) ;纤维蛋白原、凝
血酶: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所提供) ,尿激酶(广东天普生化医药
股份有限公司产品) ,其他均为国产分析纯。
1. 2 动物与仪器 选用新西兰兔,兔龄 3 ~ 4 个月,体质量 2 ~ 2. 5
kg;Wistar大鼠,雌雄不拘,体质量 300 ~ 350 g;以上动物由广西
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动物合格证号桂动许字(2000)第
001 号。实验室温度控制在 20 ~ 25℃ 。主要仪器 电热恒温水浴
箱(姜堰市天力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标准号 YZB /苏(泰)
0028 - 2005) ;电热恒温干燥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型号:G2X
- DH -40* 4. 5 - BS) ;电子分析天平(sartorious公司生产,型号:
BP190S 81136606;) ;TDL 25 台式离心机(上海安亭科学仪器
厂)。
1. 3 体外溶血栓作用 取塑料试管 30 支,分为 SPK 高浓度组
(配制的 SPK原液)、低浓度组(原液用生理盐水做 1∶ 4 稀释)及
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每组 10 支,分别加入 0. 5 ml 对应溶液。
取家兔,20%氨基甲酸乙酯 5 ml /kg 耳缘静脉注射麻醉,颈动脉
插管取血,在上述每个试管中分别加入新鲜血 1 ml,血液静止凝
固后按分组分别加入上述溶液 0. 5 ml,并置于 37 度水浴箱,每隔
2 min摇晃一下试管,使其充分发挥作用[2]。观察 30 min后取出
试管,轻轻倒出血栓进行称重。
1. 4 SPK纤溶活性的检测 用体外纤维蛋白平板法检测 SPK 的
纤溶活性,依照 Astrup等[3]报道的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法,以测
得的纤维蛋白溶解圈面积来表示 SPK的活性,首先参照文献[3,5]
制作琼脂糖 -纤维蛋白平板。取 SPK 原液分别稀释 25 倍及 60
倍,分别取样品及生理盐水 20 μl 各两份加在纤维蛋白平板上,
37℃孵育 17 h,求得样品水解圈面积的平均值。制作尿激酶标准
曲线[5]以酶活力的尿激酶单位数的对数为横坐标,水解圈面积
的对数为纵坐标作标准曲线,并用 SPSS13. 0 统计软件进行相关
分析。得出线性回归方程,将结果代入回归方程得出样品的活
性。
1. 5 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模型的制备及给药 Wistar 大鼠 30
只,随机分为 3 组,每组 10 只,给药组分成 SPK 高(原液)、低剂
量组(按与生理盐水按 1∶ 4 稀释)及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大
鼠以 20%氨基甲酸乙酯 0. 5 ml /100 g腹腔麻醉,参照文献形成静
脉血栓模型[4],即于正中切开腹壁,分离下腔静脉,于左肾静脉
下方以丝线结扎下腔静脉并缝合腹壁。结扎后 1. 5 h 由股静脉
给药,1 h后重新开腹,取出血栓并称重。湿血栓于干燥器内干
燥,称重,并计算血栓溶解率。
1. 6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所测数据由作者采用 SPSS13. 0 软件
经计算机处理,统计结果以 珋x ± s 表示,组间差别显著性用 t 检验
判定。
2 结果
2. 1 SPK溶血栓作用 结果见表 1,结果显示,SPK可使血栓溶解
率显著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表 1 SPK溶液对家兔体外血栓溶解的影响(珋x ± s)
组别 剂量 C /FU·ml -1标本数(份) 栓重量 m / g 溶栓率(%)
生理盐水 0 10 1. 56 ± 0. 07 -
SPK低剂量 120 10 0. 83 ± 0. 09* 46. 79
SPK高剂量 600 10 0. 40 ± 0. 13* 67. 95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P < 0. 01
2. 2 SPK对琼脂糖 -纤维蛋白平板的溶解作用 结果见表 2。
从结果可以看出,SPK有纤溶的作用,并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活性
有增强的趋势。
表 2 SPK溶液对琼脂糖 -纤维蛋白平板的溶解作用及活性
组别
剂量 V /
μl
平均直径
l /cm
平均面积 A /
cm2
活性 C /
UI·ml - 1
生理盐水 20 0 0 0
SPK低剂量 20(1 /60 浓度 SPK原液) 0. 925 2. 688 3. 408
SPK高剂量 20(1 /25 浓度 SPK原液) 1. 325 5. 620 11. 324
2. 3 SPK对大鼠下腔静脉血栓的影响 结果见表 3,结果显示:
SPK可溶解实验性静脉血栓,使干重及湿重明显减轻,与对照组
·1252·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2 VOL. 23 NO. 10 时珍国医国药 2012 年第 23 卷第 10 期
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呈量效依赖关系。
表 3 SPK溶液对大鼠实验性静脉血栓的溶解作用(珋x ± s)
组别
剂量
(每 FU /100g体重)
动物数
/只
血栓湿重
/g
血栓干重
/g
生理盐水 0 10 1. 3659 ± 0. 2417 0. 0459 ± 0. 0106
SPK低剂量 60 10 0. 2216 ± 0. 1017* 0. 0075 ± 0. 0040*
SPK高剂量 300 10 0. 0629 ± 0. 1268* 0. 0001 ± 0. 0001*
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P <0. 01
3 讨论
螺旋藻(Spirulina)是一种海洋中的藻类植物,含有丰富的优
质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对螺旋
藻的研究侧重于螺旋藻多糖,本文则从另外一个侧面来研究,即
利用液体发酵的技术,生产出螺旋藻激酶,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
通过发酵过程产生的物质纳豆激酶(Nattokinase NK) ,从 Sumi等
于 1987 年首次报道纳豆(Natto)中存在着这种具有强烈纤溶作
用的酶开始,二十多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其结构、抗凝和溶栓
作用以及作用机制做了大量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
绩[5,6],为我们对 SPK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且我们生产 SPK 的成
本大大低于生产 NK,为开发螺旋藻激酶系列产品、药品提供广阔
的应用前景。我们从体外、体内两方面分别研究了 SPK 对血栓
溶解的作用,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SPK 可以显著提高体内外血
栓的溶解率,并呈现剂量 -效应依赖关系。本实验用琼脂糖 -纤
维蛋白平板法检测 SPK 的溶栓作用,利用尿激酶标准曲线可以
非常准确的检测其溶栓活性,这是一种非常准确有效的检测溶栓
药物的方法,此法普遍用于尿激酶和纳豆激酶效价测定,结果表
明 SPK有较高的溶栓活性。这为我们开发价格更低、作用更显
著,副作用更少更安全的新型溶栓药物提供了实验依据,其溶栓
作用的机制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秦文敏,田永云.螺旋藻的药理研究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7,
14(20) :2830.
[2] 陈 奇.中药药理研究方法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
480.
[3] Astrup T,Muller S. The fibrin plate method for estimating fibrinolytic
activity[J]. Arch Biochem Biopsy,1995,40:346.
[4] 吴志军,于立华.菲牛蛭及其制品的抗血栓、溶血栓作用[J]. 中成
药,2007,29(4) :591.
[5] 熊迎新,尹宗宁,杨 超,等.纳豆激酶活性测定方法的研究[J].药
物生物技术,2006,13(2) :141.
[6] 宁树成,李 冀,李丹丹.纳豆激酶的体外溶栓作用研究[J]. 山东
医药,2006,46(32) :16.
收稿日期:2012-04-07; 修订日期:2012-08-22
基金项目:灾区药材资源恢复重建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及示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No. 2009BAI84B00) ;成都医学院大学生创新性
实验项目(No. CX2010006)
作者简介:晏子俊(1989-) ,男(汉族) ,四川成都人,现为成都医学院 2008 级药学专业本科生.
* 通讯作者简介:颜晓燕(1978-) ,女(汉族) ,四川荣县人,现任成都医学院药学院讲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呼吸药理研究工作.
暗紫贝母及浙贝母镇咳作用的化学刺激引咳法比较
晏子俊1,罗燕秋1,李作燕1,唐 丽1,吴珊珊1,颜晓燕1,2* ,彭 成2
(1.成都医学院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83; 2.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5)
摘要:目的 通过经典的化学刺激引咳实验法比较暗紫贝母及浙贝母的镇咳作用差异,暗紫贝母研粉物与醇提物、水提
物、醇水提取混合物、浙贝母醇水提取物混合物镇咳效应差异。方法 小鼠氨水引咳及豚鼠枸橼酸引咳法比较两种贝母
的镇咳作用;实验分组除均设立阴性及阳性对照组外,第一部分实验中两种贝母均以研粉物直接灌胃给药,剂量为:1. 5
g·kg -1(豚鼠)、2. 5 g·kg -1(小鼠)。第二部分实验中受试药物分为暗紫贝母研粉物组、暗紫贝母醇提物、暗紫贝母水提
物组、暗紫贝母醇水混合物及浙贝母醇水混合物组,剂量为:1. 5 g·kg -1(豚鼠)、5g·kg -1(小鼠)。结果 两种贝母 2. 5 g
·kg -1剂量灌胃小鼠均未表现出镇咳效应,但延长 EDT50暗紫贝母较浙贝母明显;两种贝母微粉(过 300 目筛)延长 EDT50
效应强于贝母细粉(过 200 目筛) ;5 g·kg -1剂量灌胃小鼠,暗紫贝母研粉物及暗紫贝母醇提物均显示出镇咳作用,且研
粉物作用略强于醇提取物;豚鼠枸橼酸引咳实验中两种贝母研粉物及暗紫贝母醇提取物部分 1. 5g·kg -1剂量灌胃豚鼠
均显示出镇咳作用。结论 对于化学刺激引发的咳嗽,暗紫贝母镇咳作用较浙贝母好;中医临床川贝母微粉入药,其有效
成分能较好被机体吸收;暗紫贝母中镇咳有效成分主要存在于醇提取部分。
关键词:贝母; 镇咳; 药效学比较
DOI标识:doi:10. 3969 / j. issn. 1008-0805. 2012. 10. 060
中图分类号:R285.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2)10-2522-04
Comparative Studies on Antitussive Effect between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isao et K. C.
Hisa and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with Chemical Stimulation Induced Cough Method
YAN Zi-jun1,LUO Yan-qiu1,LI Zuo-yan1,TANG Li1,WU Shan-shan1,YAN Xiao-yan1,2* ,PENG Cheng2
(1. Pharmaological School,Chengdu Medical College,Chengdu 610083,China;2. Pharmacological School,
Chengdu University of TCM,Chengdu 610075,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of antitussive effect between 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isao ET K. C. Hsia and
Fritillaria thunbergii Miq with the method of classical chemical stimulation - induced cough experiment.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antitussive effects of the 2 kinds of beimus through testing the cough times induced by ammonium hydroxide in mice and the
·2252·
时珍国医国药 2012 年第 23 卷第 10 期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2 VOL. 23 NO.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