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育种与驯化〉
药用真菌黄裙竹荪的驯化研究 *
潘高潮 1, 龙汉武 2, 沈峥华 2, 何云松 2, 邹方伦 2**
(1.贵州省喀斯特资源环境与发展研究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02; 2.贵州科学院生物研究所, 贵州 贵阳 550009)
摘要: 通过对药用真菌黄裙竹荪资源调查、标本采集、菌种分离、培养基的筛选、生长温度、酸碱度、覆土土质以及
覆土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一级菌种培养基以 PDA培养基为主,添加松针浸出汁为黄裙竹荪的最佳培养
基;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 24℃;适宜 pH值为 6.5;栽培播种完成后,及时覆盖砂质黄壤土,是黄裙竹荪栽培的最佳
方法和最佳土质。
关键词: 黄裙竹荪;驯化;药用菌
中图分类号: S64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310 (2011) 02-0016-03
Study on Acclimatization of the Medicinal Fungi Dictyophora multicolor
PAN Gao-chao1, LONG Han-wu2, SHEN Zheng-hua2, HE Yun-song2, ZOU Fang-lun2
(1.Developable Investigation Centre of Kars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Guiyang Guizhou 550002;
2.Institute of Biology, Guizhou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Guizhou 550009)
Abstract: From the investigation, the experiment on the resources, specimen collection, spawn isolation, grow temperature, pH,
covering soil characteristics and covering method of medicinal fungi Dictyophora multicolor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first spawn medium was PDA medium adding saturated juice of pine needle. The proper temperature of the
mycelium was 24℃, and pH value was 6.5. After sowing, the best cultivation method was to cover the yellowy sand soil.
Key words: Dictyophora multicolor; Acclimatization; Medicinal fungi
黄裙竹荪 Dictyophora multicolor Berk.et Br, 在分类学
上 隶 属 担 子 菌 亚 门 Basidiomycotina、 腹 菌 纲 Gas-
teromycetes、 鬼笔菌目 Phallales、 鬼笔菌科 Phallaceae、 竹
荪属 Dictyophora[1]。
黄裙竹荪菌蕾呈球形或卵形, 3 cm~5 cm, 暗棕色或
污白色, 基部有 1 根或多根粗的根状菌索。 开裙后菌柄高
8 cm~12 cm, 粗 2 cm~3 cm, 淡黄色, 中空, 海绵质, 菌
幕从菌盖下发出, 下垂达 6.5 cm~8.0 cm, 钟形, 桔黄色,
网眼多角形 , 直径 2 mm~5 mm, 菌盖钟形 , 高 3 cm~4
cm, 基部直径 3 cm~4 cm, 有明显网格 , 桔红色至朱红
色, 表面覆盖有暗褐色、 臭、 粘性的孢体, 顶端平, 有穿
孔, 孢子椭圆形, 透明、 光滑, (3~4) μm× (1.5~2) μm。
生境: 生于竹林下被腐殖质土覆盖的腐竹根或枯竹枝
叶上。
用途: 有毒, 可用于治疗脚气病[2,3]。
分布: 遵义、 金沙、 兴义、 黔西、 绥阳、 三都等地。
长期以来人们视自然界中野生黄裙竹荪为有毒真菌,
不敢采摘食用。 而自然界中野生黄裙竹荪资源已被用于治
疗脚气病 [2,3]。 真菌被用作药物, 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
早在东汉末的 《神农本草经》 中就有记载, 到明代李时珍
的 《本草纲目》 中, 记述的药用真菌已达几十种。 大型真
菌已成为我国传统的药物, 迄今仍被广泛地应用, 并不断
有所发现、 发展。 黄裙竹荪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驯化栽培
迄今未见报道。 笔者通过野外标本采集、 分类鉴定、 菌种
分离、 驯化栽培等研究, 实现黄裙竹荪的人工驯化栽培,
本文就黄裙竹荪生物学特性和人工栽培研究进行报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黄裙竹荪 QDM5菌株, 采自贵州绥阳县宽阔水自然保
护区, 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菌株。 现保藏于贵州科学院生
物研究所微生物研究室。
* 项目来源: 贵州省基金项目, 黔科合 J 字 [2010] 2072 号; 贵州省发改委项目, 黔发改高技 [2009] 2806 号、 [2008] 1602 号;
贵州省农业攻关项目, 黔科合 NY 字 (2007) 3044 号、 (2009) 3041 号。
作者简介: 潘高潮 (1957-), 男,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药用真菌和食用真菌的驯化与成分分析。
** 通讯作者: 邹方伦, E-mail: zfl535488@126.com
收稿日期: 2011-01-23
中国食用菌 2011, 30 (2): 16~17, 19
EDIBLE FUNGI OF CHINA
CN53-1054 / Q ISSN 1003-8310
潘高潮等: 药用真菌黄裙竹荪的驯化研究
(下转第 19页)
图 3 栽培菌丝体生长情况 图 4 黄裙竹荪原基
1.1.2 供试培养基 (一级菌种培养基以 PDA 为基本培养
基)
综合马铃薯汁培养基: 马铃薯 200 g、 葡萄糖 20 g、
琼脂 20 g、 维生素 B1 10 mg、 KH2PO4 3 g、 MgSO4·7H2O
1.5 g, H2O 1 000 mL; 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 马铃薯
200 g、 蔗糖 20 g、 琼脂 20 g、 H2O 1 000 mL; 常用培养
基: 蔗糖 20 g、 酵母浸膏 20 g、 蛋白胨 10 g、 KH2PO4 1 g、
MgSO4·7H2O 0.5 g、 琼脂 20 g, H2O 1 000 mL; 黄豆芽
汁培养基: 黄豆芽 200 g、 葡萄糖 20 g、 琼脂 20 g, H2O
1 000 mL; 胡萝卜培养基: 胡萝卜 100 g、 葡萄糖 20 g、
琼脂 20 g, H2O 1 000 mL; 菌种分离培养基: 马铃薯 200
g、 蔗糖 20 g、 琼脂 20 g、 柠檬酸 0.3 g, H2O 1 000 mL;
松针浸汁培养基: 松针 100 g、 马铃薯 200 g、 蔗糖 20 g、
琼脂 20 g, H2O 1 000 mL。
1.1.3 二级菌种 (原种) 培养基
木屑、 竹叶培养基: 杂木屑 60%、 麦麸或米糠 25%、
尿素 1%、 蔗糖 2%、 石膏粉 2%, 竹枝丫和竹枝叶粉 10%
(培养基含水量 60%~65%); 木屑培养基 : 阔叶树木屑
78%、 米糠或麦麸 18%、 过磷酸钙 2%、 蔗糖 2% (培养基
含水量 60%~65%); 麦粒种培养基: 麦粒 (小麦、 大麦、
荞麦均可) 80%、 过磷酸钙 1.5%、 棉籽壳 (竹枝丫粉、 杂
木屑或草粉) 15%、 石膏粉 1%、 石灰 0.5%、 蔗糖 2%。
1.2 试验方法
1.2.1 温度
温度是黄裙竹荪生长发育重要条件, 将菌丝体转接于
斜面培养基和原种菌种瓶培养基上 (接种大小: 一级菌种
5 mm, 原种 20 mm) , 置于 15℃ 、 18℃ 、 20℃ 、 22℃ 、
24℃、 26℃、 28℃、 30℃、 32℃的恒温培养箱中, 暗光培养
240 h, 观察记录菌丝生长情况, 计算菌丝平均生长速度。
1.2.2 湿度
与黄裙竹荪的生长发育有关的湿度, 包括土壤湿度,
培养基湿度和空气相对湿度三方面 (本实验参照红托竹荪
栽培方法调节湿度)。
1.2.3 酸碱度
接入直径 5 mm 菌丝体接种块于斜面培养基中间, pH
设梯度为 4.5、 5、 5.5、 6、 6.5、 7、 7.5、 8、 8.5、 9, 接种
后置于 25℃恒温培养箱中暗光培养 240 h, 计算菌丝平均
生长速度。
1.2.4 覆土
黄裙竹荪营养生长阶段即菌丝生长阶段, 没有土壤发
育仍然良好, 但是进入了生殖生长阶段 (即分化阶段) 没
有土壤竹荪菌蛋就无法形成。 这与土壤的物理作用产生的
机械刺激及土壤中特别是腐殖层中某些元素、 微生物作用
有关。
黄裙竹荪的栽培覆土方法有 2 种, 播种后立即覆土,
及播种后当菌丝基本分解培养料时覆土。 覆土土质有 2
种, 一种为落叶腐殖质黑土, 另一种为砂质黄壤土。
2 结果
2.1 培养基 (一级菌种培养基)
一级菌种培养基: 黄裙竹荪在 PDA 添加松针浸汁培
养基上生长速度快, 菌丝健壮, 且在菌种组织分离时不易
污染 (与其他几种培养基比较)。
二级菌种培养基: 以麦粒种培养基与其他几种培养基
比较, 菌丝生长速度快且菌丝健壮。
2.2 温度
黄裙竹荪菌丝体生长温度以 24℃为佳, 菌丝生长速度
快且菌丝健壮。 菌丝生长平均速度为 1.1 mm·d-1 (菌种接
入斜面 2 d 后, 菌丝才开始萌发)。
2.3 湿度
2.3.1 土壤湿度和培养基湿度
黄裙竹荪菌丝体生长培养基湿度和栽培时土壤湿度对
黄裙竹荪生长的影响基本是相同的, 菌丝体在湿度 60%~
70%时生长良好。 湿度低了菌丝生长受到抑制, 湿度高了
通透性差, 菌丝由于缺氧会窒息死亡。 因此, 湿度是黄裙
竹荪栽培管理中的关键环节, 必须严格控制好。
2.3.2 空气相对湿度
竹荪球分化发育和子实体的最后形成都需要高湿度的
环境, 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 80%以上; 子实体最后形成时
要求的湿度更高一些, 破球和出柄时要求的空气相对湿度
为 85%以上, 撒裙时要求的空气湿度为 90%以上。
2.4 酸碱度
黄裙竹荪菌丝体适宜的 pH 值为 5~7.5, 最佳的 pH 值
为 6。
2.5 覆土
黄裙竹荪的栽培覆土方法以播种后立即覆土最佳。 播
种后立即覆土, 菌丝一方面分解栽培料, 部分菌丝进入覆
土, 当条件适宜时即形成原基 (菌蛋)。 若菌丝体基本分
解培养料时覆土, 机械损伤菌丝生长, 增加了菌丝生长形
成原基的时间。 覆土土质以砂质黄壤土为最佳, 砂质黄壤
土为黄裙竹荪原生态生长土质, 菌丝生长健壮易形成原
基。
黄裙竹荪生长情况见图 1~图 4。
图 1 黄裙竹荪野生资源 图 2 黄裙竹荪菌种
第 30 卷 第 2 期 17
毛小伟等: 工厂化再生法栽培白色金针菇优良菌株筛选
(上接第 17页)
!!!!!!!!!!!!!!!!!!!!!!!!!!!!!!!!!!!!!!!!!!!!!!!
3 讨论
黄裙竹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和驯化栽培属首次报道,
其研究方法基本按照野外生态环境条件和红托竹荪的研究
方法进行试验[6]。通过对黄裙竹荪生物学特性和栽培驯化的
研究, 基本了解 PDA 添加松针浸汁培养基是黄裙竹荪菌
种分离和一级菌种扩繁的适宜培养基。 二级菌种培养基:
以麦粒种培养基为适宜培养基。 黄裙竹荪菌丝体的适宜生
长温度为 24℃, 适宜生长的 pH 值为 6, 菌丝体生长基物
在 60%~70%湿度下生长良好, 子实体生长时空气相对湿
度要求在 85%至 95%之间, 栽培播种后及时覆盖砂质黄壤
土为最佳覆土方法和土质。 本文的研究方法可为野生菌的
驯化栽培提供有益参考。 研究数据为黄裙竹荪人工栽培提
供一些帮助。 有关黄裙竹荪的成分分析试验, 还有待进一
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邓叔群. 中国的真菌[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64.
[2] 丁恒山. 中国药用孢子植物[M]. 上海: 上海科技出版社, 1982.
[3] 黄年来, 应建浙 . 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M]. 北京: 中国农业出
版社, 1998.
[4] 邹方伦, 宋培浪. 贵州特色菌物和珍稀菌类的栽培与驯化研究[M].
贵州: 贵州科技出版社, 2007.
[5] 邹方伦, 乔成栓. 竹荪快速栽培的初步研究[J]. 中国食用菌, 1989
(1): 17-18.
[6] 邹方伦. 贵州竹荪资源及生态的研究[J]. 贵州农业科学, 1994, 22
(3): 43-47.
[7] 胡宁拙, 邹方伦. 竹荪的人工栽培技术[J]. 中国食用菌, 1986 (4):
20-22.
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菌株, 其菌丝生长势也较强, 但
菌丝生长速度的快慢与菌丝生长势的强弱并没有直接的关
系 。 菌株 F21 的菌丝生长速度 4.10 mm·d-1, 不算最快 ,
但其菌丝浓密、 洁白, 生长势较强。
2.2 金针菇产量与品质比较和分析
金针菇产量与品质比较情况见表 3。
表 3 金针菇产量与品质比较
菌株 出菇快慢 出菇期/d 头潮菇产量/(kg·袋-1) 外观性状 头潮菇生物转化率/%
F 冷 快 58 0.316 子实体白色, 菌盖较大, 易开伞, 圆锥形, 菌柄粗、 短, 菇形整齐 74.35
F49 较快 63 0.296 子实体白色, 菌盖较小, 不易开伞, 半球形, 柄长、 细, 菇形整齐 69.65
F8903 快 56 0.317 子实体白色, 菌盖较小, 不易开伞, 圆锥形, 柄长、 粗, 菇形整齐 74.59
F8801 较快 59 0.310 子实体白色, 菌盖较小, 不易开伞, 半球形, 柄长、 细, 菇形整齐 72.94
F21 慢 61 0.305 子实体白色, 菌盖较小, 不易开伞, 半球形, 柄长、 粗, 菇形整齐 71.76
F 航 慢 65 0.258 子实体白色, 菌盖较小, 不易开伞, 半球形, 菌柄粗, 菇形不整齐 60.71
2.2.1 第 1次出菇快慢及出菇期长短
F8903、 F 冷第 1 次出菇最快, 出菇期以 F8903 最短
只要 56 d, 比对照 F21 少 5 d。 F21、 F 航和 F49 出菇期
长, 超过 60 d。
2.2.2 产量及生物转化率
F8903 产量最高, 为 0.317 kg·袋-1, 比对照 F21 增产
12 g。 F 冷次之, F8801第三。 F 航最低只有 0.258 kg·袋-1。
F 航、 F21 不易再生, 绝大部分菌袋改为搔菌法出菇。 由
于工厂化再生法栽培金针菇只采收 1 潮, 6 个菌株生物转
化率都没有超过 100%, 但以 F8903最高 74.59%。
2.2.3 品质
品质以 F8903、 F8801、 F49 较好 , F 冷菇盖极易开
伞。 F 航、 F21 两个品种不适宜再生法栽培, 而且极易感
染细菌性斑点病。
3 结论
金针菇不同菌株间菌丝生长状况试验表明, 不同金针
菇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存在显著的差异。 菌丝生长速度的
快慢与菌丝生长势的强弱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菌株 F8903
的菌丝平均生长速度最快, 长势也较好。
金针菇产量及品质试验表明, F8903 菌株的生物学效
率相对较高, 出菇快、 出菇期短, 品质也好。
在度验过程中发现, 如果环境中的湿度过大或者栽培
袋中水份过多 , 极易引起金针菇菌柄基部产生褐变 。 F
航、 F21 两个品种不适宜再生法栽培, 更易感染细菌性斑
点病。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成功与否, 高产优质的栽培菌种是
关键之一。 根据金针菇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快慢、 出菇期
长短、 生物学效率的高低以及菌株商品性状的好坏等方面
综合考虑 [6],筛选试验表明, F8903 菌株菌株产量高, 子实
体性状优良, 栽培周期短, 适合工厂化再生法栽培。
[参考文献]
[1] 黄毅. 食用菌栽培[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 王贺详. 食用菌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4.
[3] 郭美英. 中国金针菇生产[M].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4] 周宗俊 . 金针菇原生质体优良菌株的选育 [J]. 中国食用菌, 1995
(3): 5-6.
[5] 余应瑞, 林兴生, 林衍铨, 等. 不同培养基栽培白金针菇试验[J].
食用菌, 2004 (1): 22.
[6] 董静 . 白色金针菇不同菌株工厂化栽培部分相关工艺研究 [D]. 福
建: 福建农林大学, 2008.
第 30 卷 第 2 期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