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复方岗梅合剂的临床疗效观察



全 文 : 临床报道
收稿日期:2006-12-22; 修订日期:2007-03-02
作者简介:吴喜英(1973-),女(汉族), 广东广州人 ,现任中
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药师 ,主要从事医院药学工作.
复方岗梅合剂的临床疗效观察
吴喜英 , 王明军 , 许为民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东 广州 510080)
摘要:目的 介绍复方岗梅合剂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将 137例急性咽炎患者分成治疗组 85例 , 对照组 52例 , 观察比
较其临床疗效。 结果 复方岗梅合剂治疗急性咽炎的治愈率达 78.82%, 总有效率 97.65%,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 0.05)。结论 复方岗梅合剂治疗急性咽炎疗效显著 ,是临床上治疗急性咽炎的有效方剂。
关键词:复方岗梅合剂; 急性咽炎; 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07-1735-01
PreparationandClinicalStudiesofCompoundRoughhairedHolyMixture
WUXi-ying, WANGMing-jun, XUWei-min
(Dept.ofPharmacy, TheFirstAfiliatedHospitalofSunYat-SenUniversity, Guangzhou51008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effectsofCompoundRoughhairedHolyMixtureclinicalinthetreatmentofacutepharyngi-
tis.Methods 137 patientswithacutepharyngitis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 with85 intreatmentgroupand52 in
controlone.Thenthetherapeuticefectsofthetwotherapiesonthediseasewereobservedcarefulyandcomparedwitheachoth-
er.ResultsInthetreatmentgroup, thecurativeratewas78.82%, withtheefectiverateof97.65%.Incomparisonbetween
twogroupsthediferencesofeffectiverateweresignificant(P<0.01, 0.05).ConclusionCompoundRoughhairedHollyMixture
isaveryefectivemedicineforthetreatmentofacutepharyngitis.
Keywords:CompoundRoughhairedHollyMixture; AcutePharyngitis; Clinicaleffect
  急性咽炎属中医学 “喉痹”范畴 ,在临床上是常
见的多发疾病 , 多由外感风热 、上蒸咽喉, 湿热内生 、
虚火上炎所致 , 西医一般采用抗生素药物治疗 , 但疗
效不佳 ,多副反应。我院依据传统中医理论把广东土
牛膝 、岗梅根等中药组方制成复方岗梅合剂 , 具有清
热解毒 、生津润喉 、利咽开音的作用, 临床治疗急性咽
炎能快速有效地抗炎去火, 有很理想的治疗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37病例均来源于我院内科和耳鼻咽喉
科门诊 , 均符合急性咽炎诊断标准 ,随机分为治疗组
和对照组。治疗组 85例 ,男 60例 , 女 25例;年龄 20
~ 70岁。对照组 52例 , 男 33例 , 女 19例;年龄 18
~ 68岁。急性咽炎的体征和症状表现有咽痛 、发
热 、乏力 、头痛等症 , 检查可见咽部弥漫性充血 , 主要
以咽后壁黏膜或滤泡红肿为主。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服用复方岗梅合剂 , 均为口
服 3次 /d, 15ml/次 ,连续服用 3 d为 1个疗程 ,服用
1 ~ 3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清开灵口服液 , 2次 /d,
20ml/次。治疗期间 , 两组均不使用其它消炎药物 ,
同时戒烟酒及忌辛辣等食物。
1.3 疗效标准 用药 3 d以内症状减轻 , 1周以内临
床症状及体征消失为治愈;用药 5 d内症状减轻 , 1
周以内临床症状及大部分体征消失为显效;用药 5d
内症状减轻 , 1周以内临床症状及部分体征消失为
有效;用药 1周以内不能使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为
无效。
2 结果
临床疗效观察结果详见表 1。由表 1可见 , 两
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经 χ2检验 ,复方岗梅合剂治疗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1或 P<0.05);两组的疗效经 Ridit分析 ,有极显著差异(P<0.01), 表明
复方岗梅合剂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表 1 复方岗梅合剂治疗急性咽炎的疗效观察
组别 例数 治愈例 率(%)
显效
例 率(%)
有效
例 率(%)
无效
例 率(%)
总有效
例 率(%)
治疗 85 67 78.82 11 12.94 5 5.88 2 2.35 4 97.65* **对照 52 23 44.23 10 19.23 11 21.15 8 15.38 44 84.62
  两组相较 , *P<0.01, **P<0.05
3 讨论
广东土牛膝为菊科植物华泽兰的根 , 性辛苦 、凉 , 具有清热解毒 、凉血消肿
之功效 ,临床上用于治疗白喉 、咽喉红肿等症 , 有喉科圣药之称。岗梅根是冬
青科植物梅叶冬青的根 , 性凉 ,有清热生津和利咽喉之功效;板蓝根为十字花
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 , 性苦寒 ,有清热解毒 、凉血利咽之功效;甘草为夹竹桃科
水甘草属植物 ,其性甘 、平 ,具有补中益气 、泻火解毒 、润肺祛痰 、和中缓急 、调
和诸药之功效。急性咽炎属中医学 “风热喉痹 ”, 多为风热邪毒侵袭 , 肺胃失
固 ,积热咽喉 , 致咽喉肿痛而发。复方岗梅合剂以广东土牛膝为君药 , 以岗梅
根为臣药 ,辅以板蓝根 , 以甘草为佐 ,调和诸药 ,以达清热解毒 、生津利咽 、消肿
止痛的目的 ,治疗急性咽炎。
临床观察显示 ,急性咽炎复方岗梅合剂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有极显著
的差异(P<0.001), 表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达 78.82%,
总有效率为 97.65%,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 P<0.05)。可见 , 复方
岗梅合剂对改善急性咽炎患者发热 、咽喉肿痛等症状有显著的疗效 ,治疗效果
理想。
西医认为 ,急性咽炎主要为病毒 、病菌感染或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引起咽黏
膜 、黏膜下组织 、淋巴组织的急性充血肿胀 , 疼痛等炎性反应。中药现代药理
研究证明 ,广东土牛膝具有抗菌 、抗炎 、中和毒素的作用 [ 1];岗梅根能阻断病
毒的生物合成 ,具有抑菌和抗病毒作用 ,还具有提高主细胞屏障功能内源性干
扰素诱生的作用 [ 2];板蓝根具有抗菌 、抗病毒和促进免疫的作用 [ 3 ~ 5];甘草具
有抗炎 、抗病毒 、镇痛 、利尿等作用 [ 6]说明复方岗梅合剂具有抗炎 、抗病毒和
镇痛等作用。临床应用表明 , 复方岗梅合剂能显著改善急性咽炎患者的咽
·1735·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7VOL.18NO.7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7期
部症状 , 疗效显著 ,且未见毒副作用 , 可避免因使用抗生素而产生
的耐药性及不良反应 ,是治疗急性咽炎的有效方剂。
参考文献:
[ 1]  刘晓燕 ,曾晓春 ,江剑春 ,等.广东土牛膝抗炎镇痛的研究 [ J] .中医
药学刊 , 2004, 22(8);1566.
[ 2]  刘郴淑 ,陈华萍.岗梅根乙醇提取物的抗炎作用 [ J].中药材 , 2004,
27(7):519.
[ 3]  胡兴昌 ,程佳蔚 ,刘士庄 ,等.板蓝根凝集素效价与抑制感冒病毒作
用关系的实验研究 [ 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1, 15(3):56.
[ 4 ]  孙广莲 ,胡志力 ,孟 红 , 等.MTT法检测板蓝根抗巨细胞毒效应
[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 2000, 24(2):137.
[ 5 ]  秦 箐 , 贺海平 ,陈 鸣.板蓝根低极性流分的分离及其免疫活性
[ J] .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 2001, 10(1):29.
[ 6 ]  高章圈 ,张建新 ,徐 铎 ,等.甘草酸抗炎抗病毒及免疫调节作用研
究进展 [ J] .解放军药学学报 , 1999, 15(5):27.
收稿日期:2006-11-28; 修订日期:2007-01-23
作者简介:徐玉华 (1964-),女(汉族),天津人,现任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中
医科副主任医师 ,学士学位,主要从事心脑血管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
益心活血汤配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徐玉华
(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 ,天津 300132)
摘要:目的 观察益心活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加服益心活血汤 , 对照组用鲁南欣康。 两组疗程
均为 4周。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分别为 87.50%, 77.78%;心电图疗效比较 ,总有效率分别为 72.5%,
63.8%。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用益心活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心绞痛; 冠心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 益心活血汤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07-1736-01
  冠心病心绞痛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其血管狭窄 、阻塞不畅
引起心肌缺血 、缺氧的临床综合症。该病仍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
最大的疾病之一。笔者自 2000年以来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 ,
用自拟益心活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76例 , 其中有 36例为对
照 , 取得满意疗效。现将 76例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 2000-06 ~ 2006-06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内
科住院及门诊病例 , 共 76例 , 随机分为治疗组 40例 , 男 28例 ,女
12例;年龄最大 76岁 , 最小 44岁 ,平均年龄 58岁;病程 6个月 ~
15年 , 平均 7年。对照组 36例 , 男 24例 , 女 12例;年龄最大 74
岁 , 最小 42岁 , 平均 59岁;病程 6个月 ~ 14年 , 平均 6.8年。两
组病例在病程 、年龄 、性别方面比较 ,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参照 WHO冠心病诊断标准 [ 1]和 1993年我国卫
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 [ 2] 。
2 治疗方法
2.1 常规治疗 对照组用鲁南欣康片 , 20 mg/次 , 2次 /d, 肠溶阿
斯匹林 , 100 mg/次 , 1次 /d。如心绞痛发作频繁 , 用硝酸甘油 5
ml, 加 5%葡萄糖 250 ml,静脉滴注 , 1次 /d。
2.2 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益心活血汤:太子参 30 g, 麦
冬 10 g,五味子 3 g,瓜蒌 30g, 桃红 10 g,红花 10g。三七 10 g(冲
服)丹参 15 g, 川芎 10 g, 葛根 30 g。 1剂 /d, 水煎服 , 50 ml/次, 3
次 /d。两组均以 2周为 1个疗程 ,连续治疗 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 1979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
及心律失常座谈会制定的《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 3]对治
疗结果做出评定。
3.1.1 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胸痛 、胸闷 、心悸 、气短等症状消失或
基本消失为显效;症状发作次数 、程度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为有
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为无效。
3.1.2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恢复至正常或
大致正常为显效;心电图缺血性 ST段回升 0.05 mv以上 , 但未达
到正常水平 , 其在主要导联倒置的 T波变浅达 25%以上 ,或 T波
由平坦转变为直立为有效;心电图较治疗前无改变 , 或较治疗前
ST段压低加深 , T波倒置加深 , 或由直立变平坦 , 由平坦变倒置
为无效 。
3.2 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见表 1,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 2。
表 1 两组临床症状疗效比较
组别 n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治疗 40 21 14 5 87.50
对照 36 16 12 8 77.78
  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表 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组别 n 显效例 有效例 无效例 总有效率(%)
治疗 40 19 10 11 72.50
对照 36 13 10 13 63.89
  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4 讨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 、心痛范畴。本病病机多为本虚标
实 , 即气阴两虚兼痰淤阻络 , 故治疗应益气养阴 、祛痰化淤 、通脉
止痛为治疗原则 。本方用太子参 、麦冬 、五味子益气生津;瓜蒌化
痰开结;丹参 、葛根养血活血;三七益气通络;川芎血中之气药 , 行
气活血止痛;桃仁 、红花活血逐淤而通血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 ,
太子参 、麦冬 、五味子有兴奋心肌作用 , 能增加冠脉流量 , 改善心
肌供血 ,调整心肌代谢 , 降低耗氧量 , 改善微循环;瓜蒌有显著的
增加冠脉流量作用;桃仁 、红花 、川芎均能扩张冠状动脉 , 改善心
肌缺血缺氧;葛根可扩张冠状动脉 , 解除冠脉痉挛 ,减少心肌耗氧
量 , 改善缺血区的心肌血供;丹参有改善微循环 、扩张冠状动脉 、
抗心肌缺血 、减慢心率 、抗动脉粥样硬化 、镇静止痛等作用;三七
有抑制血小板聚集 ,抗凝溶栓作用。临床观察显示 ,在西医常规
治疗基础上加用本方 、可以显著提高心绞痛远期疗效 , 且无明显
毒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 1 ]  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
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 S] .中华心血管杂志 , 1981, 9
(1):75.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 1辑
[ S] .1993:41.
[ 3 ]  陈可冀 ,廖家祯 ,肖镇祥.心脑血管疾病研究 [ M] .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 , 1988:318.
·1736·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7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07VOL.18NO.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