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in Jiangxi Province

江西省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全 文 :第 13卷第 3期
2 0 0 5年 7月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
Vo1.13 No.3
July, 2005
江西省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
魏 毅
(江西农业大学经贸学院 南昌 330045)
摘 要 筒析了江西省生态农业建设现状、生态农业主要模 式及效益,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模 式 效益 对策
Countermeas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in Jiangxi Province.WEI Yi(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Trade,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 330045,China),CJEA,2005,13(3):205~207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status,the principal model and the benefit of the eco-agriculture in Jiangxi Province are ana—
lyzed,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e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co—agriculture,Model,Benefit,Counterm easure 。
(Received July 17,2004;revised Aug.30,2004)
1 生态农业建设成效
自20世纪 80年代初以来江西省生态农业建设大致经历了 4个阶段,即 1983~1987年为试验示范阶
段,该省先后组织多个专家科学考察队,分别对鄱阳湖区、赣南 山区和赣江流域丘陵山区的农业 自然资源、
生态环境、山区及流域治理状况进行综合考察 ,设计和规划了相应的生态农业建设方案。其 中“山江湖综合
治理工程”被该省列为生态农业建设重点工程。1986年该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选择了抚河流域 6县 2场
实施红壤开发和生态农业建设 ,在崇仁、东 乡、临川和金溪等县进行 “红壤开发 区家庭生态农业(农场)示
范”,主要采取专业户承包经营 山地方式,每户经营 3~4hm2土地,实行 规模 经营,建立 家庭生态农 场。
1988~1996年为快速发展阶段 ,1988年该省在全省“打一场农业开发总体战”,并把生态农业由试验示范阶
段推向集中连片建设阶段,出现了以县(市)和地区为单元 、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建设的更高层次的生态农业
区域化发展态势,如以“猪一沼一果”为主要模式沼气生态农业建设在赣州地区迅速发展,宜春市着手实施生态
城市建设规划,共青城市成为全国 69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之一,1994年婺源县被列为全国首批 50个生
态农业建设试点县之一 ,京九铁路和 105国道赣段沿线生态农业建设正式启动。1997-2000年为模式优化
阶段 ,该省制定出台了《江西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围绕生态环境建设近、中、长期 目标 ,大力发展生态农
业、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搞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和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试验工作 ,由全省各地 自主创
建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达 100种以上,其中仅赣南沼气生态农业模式就有 10余种。2001年始为改革创新
阶段,该省实施“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发展战略,即把江西省建成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
基地、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沿海地区人民群众旅游休闲的后花园[1-3 J。
江西省实施的生态农业主要模式一是 以问作套种为内容的精细农业模式,该省根据稻 田、旱地及田埂
土壤、地貌特点,实行不同作物间作、混作和套作,形成农 田和旱地复合种植 ,抑或作物与水产、畜禽复合种
养,充分体现作物之间、作物与水产和畜禽之间互补及竞争的生态关系。如稻 田复合种养模式有稻 ×萍 ×
鱼 ×螺(蛙、鳝 、鳅),稻 ×萍 ×鸭 ,稻田种菇(菜)等;旱地有小麦/棉花 +绿豆(大豆),油菜/玉米 +大豆一芝麻,
油菜 +冬季绿肥/花生 +玉米/2薯等 ;稻 田有油菜 +绿肥一早稻一晚稻,绿肥一早稻一红薯 +大豆(绿豆),绿
肥一早花生一晚稻等。此外还有水稻田埂栽地杉、田埂栽桑(茶、药材)或各种蔬菜和瓜果等,尤其在赣抚平原
和吉泰盆地等粮食主产区更为普遍推广。二是以特色农副产品为中心的山水立体开发模式,如刘家站在山
地 、丘陵红壤实施“顶林、腰果、谷农 、塘渔”立体布局 ,泰和县实行“1塘鱼 、1块 田、1栏猪、1群鸭”立体开发,
*“十五”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
收稿 日期:2004—07—17 改回 日期:2004—08—30
206 中 国 生 态 农 业 学 报 第 13卷
信丰县创建了“山顶戴帽,山腰种果 ,山谷建库 ,山下种粮”小流域立体开发治理模式 ,石城县杨坊推行“山上
1片林 ,坡上 1园果 ,水面 1群鸭 ,水中 1塘鱼,岸上猪与鸡 ,中间 1个沼气池”的生态农业模式 ,波阳、都昌和
瑞昌等县市一些农村普遍开发推广 了堤岸种果、圈养生猪 ,水面养鸭鹅,水 中种莲藕 、养珍珠和鱼虾的立体
农业模式。三是以沼气能源工程为纽带的资源综合利用模式 ,该模式以种植和养殖业为龙头,以沼气建设
为纽带,把养殖业(猪)、种植业(果)和农村能源建设(沼气)有机结合起来,联动粮、蔗、烟、果、渔、畜、牧和禽
等产业 ,其具体做法是户均 1口沼气池、人均出栏 2头猪、种好 1片林、收获 1园果,利用人畜粪便入池产生
的沼气作燃料,利用沼渣沼液作肥料种果种菜、养鱼喂猪 ,既充分利用资源,又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 民收
入。该“猪一沼一果”生态农业模式被誉为全国闻名的“赣南模式”,成为农业部重点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四
是以退田还湖(林、草)为特征的高效减灾生态农业模式,该省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 160万 hm ,成灾面积
为 100多万 hm ,水土流失面积404.1万 hm ,尤其是赣、抚、信、修、饶等五河中下游和鄱阳湖滨湖地区灾情
更突出,该省因地制宜实施以退耕还湖(林、草)为主的高效减灾生态农业模式,如在“五河”流域实行森林植
被建设和保护,建防风林带网,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滨湖地 区实行退 田还湖、退耕还渔、停止围垦 ,适度恢
复湖泊水域,结合移民建镇 ,开展生态移民,或调整湖区农业生产结构,建立适应湖区 自然条件的农业生产
体系,或发展避洪农业和湖滩草洲畜牧业 ,大力推广水域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改进湖区耕作制度,发展“稻一
油”、“稻一菜”耕作模式 ;平原地区通过发展林业,建设农林复合生态体系,推广农田林业技术 ,形成农 田林网
化 ,建立互利的粮、棉 、油生产基地及果品基地。五是以绿色食品开发为重点的旅游生态农业模式,如鹜源
县以有机茶——大鄣山茶生产为重点 ,培植形成以有机茶绿色食 品为龙头,林 、茶、鱼、菇、蔬菜和药材等并
进的有机农产品产业链 ,建成生态农业基地 3.33万 hm ,有机食品基地 0.33万 hm ,全县逐步形成东北生
态林茶、中部生态茶园、西南生态粮牧渔三大生态农业园区,成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县 、全国
首批 AAA级旅游区、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这种以绿色食品开发为基础建
立的“旅游生态农业基地”、“旅游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在南昌湾里、九江修水的柘林湖和星子的秀峰、宜春靖
安三爪仑、吉安井冈山、鹰潭龙虎山、上饶弋阳的圭峰和玉山的三清山、赣州章贡区马祖岩等地均已初具规模。
江西省生态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为一是优化了农业产业和生产结构 ,据统计 2002年该省
农业生产总值为825亿元,占GDP比重由上年的23.3%降至 21.9%;在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中优化了品种
布局 ,全省年粮食播种面积 318.8万 hm ,比上年调减 7.7万 hm ,其中早稻 1.11万 hm ,减少 1.5%;优质
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中优质早稻 80.9万 hm ,增加 7.4%;高档优质晚稻 45.3万 hm ,增加 18.3%;粮、
棉、油等农产品产量下降,茶、果 、糖等农产品产量上升 ;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均较快发展。生态农业在县域
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泰和县按照生态农业建设要求 ,大力实施“良种工程”,水稻以推广优质品种为
主,全县水稻优质率达 95%以上 ,并形成 自身品牌 ;经济作物以推广白莲 、车前子等特色品种为主,已建成
0.67万 hm 高效经济作物种植园,形成规模效益;蔬菜 以推广花色品种为主,2002年高营养 、无公害蔬菜生
产总值占经济作物比重的 50%以上,形成支柱产业 ;畜禽以推广草食为主,以种草养畜科技示范园为样板 ,
全县年饲养优质肉牛达 6万头 、山羊 1万头和灰鹅 20万羽 ,打破 了畜牧业长期以养猪为主的单一结构。二
是加快了农民增收奔小康的步伐。2002年该省农 民人均纯收入 2334元 ,比上年增长 4.6%,其中来 自生态
农业的收入超过 60%。据有关部门统计 ,与鄱阳湖水域相连的九江市 10个县(市)区 2002年农 民人均收入
比上年增加 152元。素有“中国油茶之乡”美誉的袁州区油茶种植面积达 5.33万 hm ,油茶系列产品开发形
成规模效益,使 7500多户农 民脱贫致富。赣州市实施“猪一沼一果”模式发展果业 工程 ,全市果园面积 已达
13.33万 hm ,果业总产值超过 20亿元 ,仅南康市农 民因此人均增收近 200元。宁都县田头镇车头村农民
温清泉 1次性外销澳大利亚肉兔 1200只,仅 2002年该农户生态精品果园和养殖收入超过 100万元,成为该
省大力发展精品生态农业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典范。三是发展 了绿色食品产业 ,目前全省已建成绿色食
品基地 26.67万 hm ,如奉新县已建成 0.32万 hm A级和 133.33hm AA级绿色食品大米原料生产基地 ,鹜
源县建成的0.33万 hm 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培育出 AA级大鄣山茶 、源发苦丁茶和碧源牌蔬菜果等农产品品
牌 ,其中大鄣山茶连续 5年通过欧盟有机食品监督机构(BCS)认证,出 口量占据欧盟有机茶市场 70%的份
额。目前全省从事绿色食品开发的企业已达 130多家,如鹜源绿色食品开发公司、景德镇德宇集团、齐云山
企业公司、清华酒业有限公司和江西国鸿实业有限公司等 ,至 2003年 3月全省获绿色食品标志产品超过
110个,正在申报的有 60个,其数量居全国前位。2002年全省绿色食品销售收入达 30多亿元,出口创汇
1900多万美元。江西省发展食品领导小组办公室获准设立“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COFCC)江西省分
第 3期 魏 毅 :江西省生态农业发展对策 207
中心”,这标志着该省将全面启动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四是促进了环境保护和生态旅游业发展 ,2002年全省
完成造林面积 16.2万 hm2,森林覆盖率达 59.7%。全省已批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含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地区)26个 ,总面积达 618万 hm2;建成国家级、省级 自然保护区 20个 ,其中国家级 4个 ,自然保护区面积达
75.7万 hm 。生态农业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促进了生态旅游农业的蓬勃兴起。各种类型和规
模的生态农庄、生态山庄、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试点)基地及旅游观光农业基地遍布全省
城郊、乡村,初步形成以观赏生态农业开发基地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以体验乡村生活情趣为主的“生态
休闲旅游”,以追寻历史、革命文化为主的“娱乐度假旅游”,以参观现代农业科技园为主的“生态科普旅游”,
以采摘 、品尝和选购特色农产品为主的“果园风景旅游”等五大类观光农业旅游。2002年全省国内旅游总人
数达 3269.52万人 ,实现国内旅游收入 185.14亿元,同比增长 19%;接待国际旅游者 24.09万人次,创汇收
入 716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9%,生态旅游业正成为该省的支柱产业。
2 发展对策
江西省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对策一是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从江西省生态农业建设实践看,生态农
业模式诸多,但绝大多数属 1家 1户分散经营方式,其结果必然是低层次重复、低水平生产和低效益经营。
实施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避免产业结构简单趋同,形成“1县多业、1业多产、1产多品”产业链;可改
善生产组织方式 ,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实现物质、能量和信息多级转化利用、提高生态农业整体综合效
益;有利于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形成农民、企业 、政府等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 ,其关键在于培植龙头企业。以
崇仁县“山风”牌麻鸡生产为例,目前该县从事麻鸡生产经营的鸡农有 3万多人、大小企业数十家 ,仅批养
5000羽以上的专业户就有上千户 ,拥有 200万羽孵化能力 的特大户 60多家,100多家贩运专业户在全国各
地建立起 130多个销售网点 ,且具较高知名度的“山风”牌商标注册多年 ,已形成产、供、加、销一条龙服务体
系,由于无一个强大的龙头企业把他们统领起来带进市场 ,鸡农和小企业相互之间争相压价 ,自相残杀,不
仅直接影响了麻鸡产业做强做大 ,更延缓 了该县农民奔小康的步伐。二是确立名牌跨 国营销战略 ,市场经
济条件下发展生态农业,从根本上取决于能否为竞争 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生产适销对路 的品牌名牌产
品,生态农业发展的空间和活力都在于以名牌 占领市场。以有机食品为例 ,目前我国有机食品主要畅销于
日本、欧盟和美国,竞争主要来 自南美、非洲和南亚等地区国家 ;国内仅在北京和上海、广东等沿海发达城市
有一定市场,且销量有限。作为该省生态农业主导产品的有机食品必须实施名牌跨 国营销战略 ,如鹜源县
大郭山茶获得德国的 BSC认证,直接进人德国市场并取得成功。因此推进该省生态农业建设,必须尽快组
织实施名牌食品有机化先行战略,加快省内现有名牌食品国际化认证步伐,打造 出更多的国际品牌。同时
省内外贸企业应在发展有机食品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主动帮助生产企业严格制定出正确的国际市场营销策
略,有效建立起该省有机食品的国际销售网络 ,让更多的品牌冲出国门、走 向世界。三是强化政府调控服务
功能,生态农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调 、统一为 目标 ,即以实现农 民增收、保持生态环境、促进可
持续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按照生态经济一体化理论,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经营者既有以追求生态效
益 目标为主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如各级政府 ),又有以追求经济效益 目标为主的农民和企业 ,如何实现这
两者有机结合 ,在维护农民、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又不放弃其生态效益,借鉴 Hardin G.(1968年)的“公用
地的悲剧”理论及解决思路,即应十分重视和强化政府作用,首先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宏观调
控,尤其是建立利益共同体与市场关系相结合的利益调节机制 ,使生态农业综合 目标与各参与者个别 目标
实现最佳结合,这是生态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次强化政府的投入导向功能,生态农业是“弱
质”农业,其弱质性主要源于农业的风险,包括 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面对重重风险,单个农民和
企业的投入总是不确定的,应尽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 ,农 民(户)、集体、企业、银行等共同参与的投入机
制,对该省解决生态农业发展中面临的资金、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尤为紧迫 。同时政府还应从建设基
地、开拓市场 、提供信息和农民培训等方面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及保证。
参 考 文 献
1 黄国勤.论江西生态农业.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0,22(2):178~184
2 路 明.建设生态农业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生态农业研究 ,2000,8(2):1~4
3 魏 毅.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高等农业教育,1999,96(6):17~20
4 段显明,林 萍 ,周 凌等.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浅析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2):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