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木芙蓉叶有效组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全 文 :论    著
木芙蓉叶有效组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罗仕华 , 符诗聪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 , 上海 200025)
  摘 要:目的:探讨木芙蓉叶抗炎有效组分(MFR)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
法:采用Wistar 大鼠肾缺血再灌注(RIR)损伤模型 ,木芙蓉叶有效组分灌胃给药 ,观察大鼠血清尿
素氮(BUN)、血肌酐(Scr)及肾组织病理变化 ,并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1
(I L-1)的水平。结果:大鼠肾脏恢复血流再灌注24 h后 ,治疗组血 BUN 及Scr明显降低(分别为 P
<0.05 , P<0.01);在相应的时间点(0 h ,1 h , 3 h ,6 h),治疗组大鼠血清 TNFα及 IL-1含量与对照
组比较 ,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且治疗组肾组织病理损伤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MFR对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其原因可能与抑制 TNFα和 IL-1等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及活性有
关。
关键词:木芙蓉叶;有效组分;肾缺血再灌注;细胞因子;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704(2004)10-0003-02
  木芙蓉叶始载于《本草纲目》 ,为锦葵科植物木
芙蓉Hibiscus mutabili L.的叶 。具有很好的凉血 、
解毒 、消肿 、止痛等功效[ 1] 。经过长期研究 ,笔者发
现并确定了该药的有效组分 ,并证实有明显的抗非
特异性炎症的作用[ 2] ,且无毒副作用[ 3] 。本文旨在
探讨中药木芙蓉叶有效组分(MFR)对肾缺血再灌
注损伤的保护及机制 。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分组
健康 、雄性Wistar 大鼠 75 只 ,体重 200±20 g
(由中科院上海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分为对照
组(n=25)、MFR治疗组(n=25)及假手术组(n=
25)。
1.2 模型建立
2.5%戊巴比妥纳(ip ,1 mg/kg)腹腔麻醉后 ,先
切除右肾 ,同时分离左肾动脉 ,并用无损伤微动脉夹
夹闭左肾动脉 60 min 后恢复灌注 。治疗组在造模
前 1 h及再灌注前 15 min 分别灌胃给药 1次 ,剂量
为人体量的 10倍(木芙蓉叶有效组分由上海第二医
科大学化学教研室提供);对照组则给予等量的生理
盐水 。假手术组大鼠仅作麻醉 、开腹 ,但不阻断肾脏
血流 。
1.3 检测指标
在相应的再灌注时间点开腹 ,从腹主动脉取血 ,
离心后取部分血清进行血清尿素氮(BUN)和血肌
酐(Scr)测定 ,使用贝克曼 CX7 、CX4全自动生化分
*上海市教委资助重点课题(课题号:01B11)
析仪 。余下血清(-70℃保存)进行肿瘤坏死因子
(TNFα)和白细胞介素-1(IL-1)含量测定。同时取
肾组织置 10%福尔马林内固定 ,光镜(HE 染色)下
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 。TNFα和 IL-1 采用酶联免
疫吸附法(ELISA)进行测定 。ELISA试剂盒购于上
海晶美生物有限公司。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 ±s)表示 ,组间差异采
用 t检验。
2 结果
2.1 血清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的变化
见表 1。
表 1 各组 BUN 、S cr 的水平比较(x±s)
n BUN(mmol/ L) S cr(mmol/ L)
治疗组 25 47.34±8.32* 264.80±81.29**
对照组 25 60.72±4.64 466.20±35.44
假手术组 25 6.72±1.30 38.40±6.23
  与对照组比较 , *P<0.05 , **P <0.01。
2.2 肾病理变化
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 ,可见假手术组肾组织
无水肿 ,间质无充血 ,肾小管管腔边界清晰 ,无扩张
破坏 ,无炎性细胞浸润 。缺血再灌注后 ,对照组可见
肾组织水肿 ,间质充血及炎性细胞浸润 ,肾小管扩
张 ,上皮细胞变性 、坏死 、脱落 ,管型形成。治疗组肾
组织轻度水肿 ,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较轻 ,肾小管扩张
及破坏明显减轻。
2.3 木芙蓉叶有效成分(MFR)对血清肿瘤坏死因
子(TNFα)含量的影响
·3·2004年第 26 卷第 10 期             湖北中医杂志
见表 2。
表 2 再灌注各时间点各组大鼠血清中TNFα水平比较( x±s , pg/ml)
0h 1h 3h 6h
治疗组 11.28±2.79 122.79±27.56* 15.58±8.59* 15.19±2.55
对照组 11.57±3.18 180.28±33.15 34.13±10.02 19.17±3.15
假手术组 11.72±2.96 9.71±2.06 9.9±3.93 10.58±2.28
  与对照组比较 , *P <0.05。
2.4 木芙蓉叶有效组分(MFR)对血清白细胞介素-
1(I L-1)含量的影响
见表 3。
表 3 两组白细胞介素-1含量比较(x ±s , pg/ ml)
n 1h 3h
治疗组 25 122.79±27.56* 15.58±8.59*
对照组 25 180.28±33.15 34.13±10.02
  与对照组比较 , *P <0.05。
  再灌注 0h 大鼠血中 I L-1 含量不明显 ,6h 时两
组大鼠血中 IL-1含量几乎都不能检出 ,两组间没有
明显差异 。假手术组大鼠血清中不能检测出 IL-1 。
3 讨论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
病理现象 ,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随着研究的深
入 ,诸多证据表明炎症机制在肾 IRI 的发病中起关
键作用[ 4] ,中性粒细胞在肾 IRI 中起重要的调节作
用。研究发现 ,在缺血性肾功能衰竭的肾脏内髓 、外
髓 ,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Paller 等报道 ,利用
抗中性粒细胞血清阻断中性粒细胞的功能 ,对肾缺
血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5] 。中性粒细胞可释放氧
自由基 、蛋白溶解酶 、细胞因子及其他各种调节因
子 ,而这些均是 RIR损伤过程中引起组织损伤的重
要因素[ 6] ,其中细胞因子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TNFα和 IL-1 是两种调节炎症的主要细胞因
子 ,在炎症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主要由单核巨噬分
泌。研究认为 ,它们在肾 IRI 的发病过程中同样起
着重要作用[ 7 ,8] 。实验证实 ,在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后均能引起 TNFα和 IL-1的水平升高。给予 IL-1
能使中性粒细胞向肾组织的浸润增加 ,而予以 IL-1
受体拮抗剂或剔除 I L-1受体 ,均能减少肾 IRI 中白
细胞的浸润 , 减轻肾组织损伤程度[ 9] 。给予抗
TNFα治疗 ,同样能减轻肾组织的损伤程度 ,并能改
善肾功能[ 8] 。
目前认为 , TNFα有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 。将
肾组织直接暴露在 TNFα中 ,能引起显著的细胞破
坏和功能障碍 ,能诱导其他炎症细胞因子(如 IL-1)
的产生 ,促进炎性细胞浸润。TNFα还能促进血管
粘附分子(VCAM-1)的表达 ,从而促进中性粒细胞
和单核细胞向肾组织的聚集。TNFα还能促进氧自
由基的产生 , 而氧自由基则能直接破坏细胞的结
构[ 10] 。 IL-1不仅起化学趋化因子作用 ,还使 CD11/
CD18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表达增加 ,
从而增强中性粒细胞的活性及其与血管内皮的粘
附 ,使局部炎症反应及组织损伤程度加重[ 10] 。
本研究结果显示 ,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 ,肾
功能明显下降 ,血 BUN和 Scr明显上升 。但经木芙
蓉叶有效组分治疗后 ,肾功能改善明显 ,肾组织病理
损伤减轻。说明木芙蓉叶有效组分能防止肾脏缺血
再灌注损伤。同时实验还证实 , 肾 IRI 后血清中
TNFα和 IL-1水平均升高 ,血清中 TNFα水平在再
灌注 1 h时达到最高峰 ,但经木芙蓉叶抗炎有效组
分治疗后 ,在相应的时间点 ,大鼠血清中 TNFα和
I L-1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0.05)。再灌注 1h
后 ,血中 IL-1 水平比再灌注 3h 高 ,这与 Kelly KJ
等[ 11]的研究结果一致 。经木芙蓉叶有效组分治疗
后 ,再灌注 1h 和 3h ,血中 IL-1水平明显下降 ,与对
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木芙蓉叶有效组分
防止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是通过减轻肾 IRI 过程
中炎症反应 ,降低 TNFα及 IL-1的分泌和功能来实
现的。
参考文献:
[ 1]  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上)[ M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77.371-372.
[ 2]  符诗聪 ,张凤华 ,史炜镔 ,等.木芙蓉有效组分的抗炎实验研究
初步报道[ J]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 2001 , 21(1):14-16.
[ 3]  符诗聪 ,张惠娟 ,马景 ,等.木芙蓉有效组分致突变与急性毒性
实验研究[ J] .广西科学 ,2002 , 9(1):1-4.
[ 4]  Fady Chamoun , Melissa Bu rne , Michael O Donnell , et al.
Pathophysiologic role of selectins and their ligands in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 ry[ J] .Front Biosci , 2000 , 5(1):E103-E109.
[ 5]  Paller MS:Effect of neut rophil deplet ion on ischemia renal injury
in the rat[ J] .J Lab Clin Med, 1989 , 113:379-386.
[ 6]  Eisei Noiri , Takehiko Yokomizo , Akihide Nakao , et al.An in vi-
vo approach showing the chemotactic activity of leukotriene B4 in
acute renal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 ry[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0 Jan 18;97(2):823-828.
[ 7]  Azuma H , Nadeau K , Takada M , et al.Celluar and molecular
predictors of chronic renal dysfunction af ter ini tial ischemia/ reper-
fusion ijjury of a single kidney[ J] .Transplatat ion, 1997 , 64(2):
190-197.
[ 8]  Daemen MA , van de Ven MW , Heineman E , et al.Involvement
of endogenous interleukin-10 and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in
ren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 J ] .Transplantation , 1999
Mar , 27;67(6):792-800.
[ 9]  Mahmudul Haq, James Norman , S abina R.Saba , et al.Role of
IL-1 in Re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 ry[ J] .J Am Soc Nephrol ,
1998 , 9:614-619.
[ 10]  Donnahoo KK , Shames BD , Harken AH , et al.Review article:
the role of tumor necrosi s factor in renal i schemia-reperfusion in-
jury[ J] .J Urol , 1999 Jul , 162(1):196-203.
[ 11]  Kelly KJ , Williams WW , Colvin RB , et al.Intercellular adhe-
sion molecule-1-deficient mice are protected against ischemia re-
nal injury[ J] .J Clin Invest , 1996 , 97(4):1056-1063.
(收稿日期:2004-01-20 编辑:冀振华)
·4· 湖北中医杂志             2004 年第 26卷第 10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