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黑穗醋栗叶斑病病原鉴定



全 文 :黑穗醋栗叶斑病病原鉴定
收稿日期:2010-01-07
基金项目:哈尔滨市科技局归国人员基金项目(2006RFLXN006)
作者简介:刘彤(198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果树学。
*通讯作者:杨国慧,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果树学。E-mali: yangguohui@msn. com
刘 彤,杨国慧*,夏筱丽
(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哈尔滨 150030)
摘 要:叶斑病是近年黑穗醋栗栽培区危害比较大的一种病害,严重时导致叶片大量提前脱落,从而
影响树势和产量。分别从黑龙江省海林市、桦川县、宾县和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实验站采集病样,采用组织
分离法分离病斑,并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纯化、形态观察和人工接种。结果表明,黑龙江省黑穗醋栗叶斑
病是由壳针孢属(Septoria)真菌引起的,属于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etes)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球壳孢科
(Sphaeropsidaceae),该病原菌的适宜生长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
试验研究主要是确定了导致黑穗醋栗叶斑病的病原,以期为黑穗醋栗的抗叶斑病育种及病害的防治提供依
据。
关键词:黑穗醋栗;叶斑病;病原鉴定
中图分类号:S663.9;S436.6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9369(2010)09-0035-04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of blackcurrant leaf spot/LIU Tong, YANG Guohui, XIA
Xiaoli(College of Horticultur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30, China)
Abstract: Leaf spot is one of serious fungal diseases in blackcurrant cultivation areas recently and
when it became serious it can cause lots of leaves fell in advance, and then affect the tree growth potential
and yield. The diseas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four different plots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such as ,
Hailin, Huachuan, Binxian and horticulture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 ity. The
pathogen was separated by tissue isolation, then it was purified, observed morphologically and artificial
inocul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eaf spot of blackcurrant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was caused by the
fungi which belongs to Septoria sp. that belongs to Deuteromycetes , Sphaeropsidales , Sphaeropsidaceae.
The adaptive culture medium for the pathogen was PDA. Pathogens which caused blackcurrant leafs spot
were identified in the research, and it provided theory accordance for the breeding of anti-leaf spot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Key words: blackcurrant; leaf spot;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黑穗醋栗属于茶 子科(Grossulariaceae)茶
子属(Ribes L.),是一种有特色的寒地小浆果类果
树,在其生长过程中,易受到真菌病和多种病毒病
的危害。在真菌病害中,白粉病、叶斑病和锈病是
黑穗醋栗的主要病害[1-2]。近年来,叶斑病在黑龙江
省和新疆黑穗醋栗栽植区的发生越来越普遍,而且
逐渐加重,严重地影响了植株的营养生长和株丛产
量。关于黑穗醋栗叶斑病,国外的研究报道认为引
起叶斑病的病原主要有两种 [2]:①褐斑病病原菌
(Gloesporium ribis),属于半知菌亚门(Deuterom-
ycetes)盘圆孢属(Gloesporium);②白斑病病原菌
(Septoria ribis),属于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etes)
第 41卷 第 9期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41(9): 35~38
2010年 9月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ep. 2010
 
壳针孢属(Septoria)。国内只是对其发病症状有过
记载[3],对病原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的主要
目的就是通过在黑龙江省黑穗醋栗的主要栽植区采
集病样,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叶斑病的病原菌,
以期为生产上防治该病害及黑穗醋栗的抗叶斑病育
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病样分别采自于黑龙江省海林市、桦川县、宾
县和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实验站。
1.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
田间采集典型发病的病叶,制成临时切片,于
显微镜下观察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的形态;同时
用清水将病叶冲洗干净,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斑进
行分离,直到获得纯化的病原菌,观察并记载病原
菌的菌落特征。挑取少量纯化后的菌丝及孢子,于
显微镜下观察形态,根据有关资料进行病原菌所属
种的鉴定[4]。
挑取部分纯化后菌丝转到斜面马铃薯胡萝卜琼
脂培养基(Potato carrot agar,PCA)上,冰箱冷鲜层
中保存,备用。
1.3 病原菌适宜培养基的筛选
选择在 PDA上生长良好的菌落,在菌落边缘
用无菌的打孔器打成直径 6 mm菌饼,分别置于 4
种平板培养基:PDA、玉米粉琼脂培养基、燕麦片
培养基和含有黑穗醋栗叶片汁液培养基上培养,重
复 3 次。其中前 3 种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参见文献
[4]。含有黑穗醋栗叶片汁液培养基的配制为:鲜叶
片 100 g(磨成汁液),葡萄糖 20 g,琼脂 20 g,蒸
馏水 1 000 mL。每隔 1 d 十字交叉法测量菌落直
径,第 6天到第 12天,每隔 1 d采用血球计数板
法测产孢量。
1.4 接种及病原菌的再分离、鉴定
根据柯赫法则进行病原物的接种。取自然产孢
较好的菌落,刮下表面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用无菌
水稀释离心后制成孢子悬浮液(1×106个·mL-1)。分别
接种在 4~5叶期的黑穗醋栗苗上和离体叶片上。接
种方法:① 喷雾接种:用小型喷雾器将孢子悬浮
液直接喷到苗期叶片上;② 摩擦接种:叶片用细
目金刚砂摩擦后用棉花蘸取孢子悬浮液涂抹;③
菌饼接种,用打孔器打成直径 6 mm菌饼,菌面朝
下反接在苗期叶片上。
按照上述方法接种后置于人工气候培养箱中,
套袋保湿 24 h,接种期间环境条件为光照条件 28
℃、14 h,无光条件 20 ℃、10 h,以喷清水为对
照,逐日观察并记录。对接种后发病的叶片进行病
原菌的再分离和鉴定,方法同 1.2。
2 结果与分析
2.1 黑穗醋栗叶斑病田间表现
发病初期为 6月下旬,盛期为 7月中下旬。病
害传播非常快,4~6 d即可全园不同程度感病。田
间表现为:最初在下层叶片上形成浅褐色水渍状小
斑点,组织变薄(对着光线看半透明)。病害迅速向
上发展,形成圆形或有棱角的褐色斑点。病斑边缘
呈深褐色,内部较浅,直径 1~5 mm。后期病斑转
为浅灰色或灰白色,中间出现小的黑色小球状(球
似体)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多个病斑汇合成片,形
成不规则的大片枯斑,导致叶片失绿、卷曲,提前
脱落(见图 1)。
2.2 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和初步鉴定
研究结果表明,在 PDA上,菌落圆形,培养
初期气生菌丝白色,平铺呈绒毛状,边缘光滑。菌
落生长较快,后期菌落呈土黄色,从中心向外缘逐
渐变淡,有蘑菇的气味;菌丝体呈树杈状伸展,白
色,有隔膜;分生孢子器球形或近球形,器壁暗褐
色,膜质(见图 2);分生孢子线形,无色透明,正
直或弯曲,基部近截形,顶端略尖,1~3个隔膜,
大小为(35~50)μm×(1.5~2.5)μm(见图 3)。根据以
上特征并参考文献[5-6],确定分离的病原菌为壳针
孢属(Septoria),属于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etes)
球壳孢目(Sphaeropsidales)球壳孢科(Sphaerop -
sidaceae)。
图 1 病害田间症状
Fig. 1 Symptom of blackcurrant leaf spot in field
·36·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1卷
2.3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病原菌在 4 种培养基上均可生长,其中在
PDA上生长最好,颜色均匀、菌丝紧密,产孢量
好,培养 6 d菌落直径达 90.0 mm,12 d产孢量达
到 8.55×106个·mL-1。燕麦片培养基和玉米粉琼脂
培养基次之,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为 88.3 mm,
4.40×106 个·mL-1 和 81.8 mm,3.80×106 个·mL-1。
病原菌在含有黑穗醋栗汁液的培养基上生长较弱,
6 d 菌落直径仅为 55.0 mm,并且不产生孢子(见
表 1)。
2.4 病原菌的接种、再分离与鉴定
人工气候培养箱内的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利
用 4~5片叶的黑穗醋栗苗为接种材料,采用摩擦
接种 1个多月左右,叶片正面出现黄绿色近圆形
的斑点,半透明,稍后斑点变褐,症状与田间观
察到的初期症状一致,而其他方法均未表现出症
状。对接种后的发病叶片镜检观察发现无色透明
的线形孢子,符合柯赫定律,由此再次证明引起
黑穗醋栗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壳针孢属(Septoria)真
菌。

图 2 分生孢子器(×400)
Fig. 2 Pycnidium of Septoria sp. from blackcurrant
图 3 分生孢子(×400)
Fig. 3 Conidia of Septoria sp. from blackcurrant
表 1 不同培养基对菌丝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Table 1 Effect of different medium on pathogen growth and number of sporification
培养基
Culture medium
菌落直径(mm)
Diameter of colony
产孢量(×106个·mL-1)
Number of sporification
2 d 4 d 6 d 6 d 8 d 10 d 12 d
马铃薯 PDA 31.8 64.3 90.0 2.55 3.65 5.45 8.55
燕麦片 OMA 30.3 63.5 88.3 1.40 2.00 2.85 4.40
玉米粉 CMA 30.2 58.0 81.8 0.95 1.75 2.55 3.80
汁液
Medium with
blackcurrant juice
18.7 38.5 55.0 0 0 0 0
3 讨 论
白俄罗斯的研究结果认为,黑穗醋栗叶斑病主
要有两种:① 褐斑病:主要症状为在叶片形成小
的、不清晰的、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点,发病严重时
斑点连接起来,叶片变褐、干枯、边缘向上卷曲。
引起褐斑病的病原菌属于半知菌亚门(Deut -
eromycetes)盘圆孢属(Gloesporium),其有性阶段为
子囊菌亚门(Ascomycetes)假盘孢属(Pseadopeziza);
② 白斑病:主要症状为在叶片上形成多数的浅灰
色带有褐色边缘的圆形或角形斑点,在斑点上形成
黑色的小球状分生孢子器。引起白斑病的病原菌属
于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etes)壳针孢属(Septoria),
其有性阶段为子囊菌亚门(Ascomycetes)球腔菌属
(Mycosphaerella)。其研究结果表明,上述两种病原
菌有性孢子形成的高峰期在冬春冻融交替季节。褐
斑病菌只侵染叶片,而白斑病菌除侵染叶片外,还
侵染叶柄、果实和幼枝[2]。本研究在采集病样时也
观察到了上述两种症状,但是在采集的病样中只鉴
定出了壳针孢属(Septoria)真菌。此外通过对病样连
续取样观察(一直到冬春冻融交替季节,冬季取田
间落叶),尚未观察到病原菌的有性阶段以及白斑
刘 彤等:黑穗醋栗叶斑病病原鉴定第 9期 ·37·
病病原菌侵染叶柄、果实和幼枝,分析原因可能是
不同的品种、不同的气候条件导致病原菌的种类、
病害的发展规律有所不同,同时也说明今后还应持
续开展黑穗醋栗叶斑病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要加强
对病害发生规律的研究。
目前国外对黑穗醋栗叶斑病的防治除了加强果
园管理,如清扫病叶、合理施肥外,主要是采用药
剂防治。药剂的防治主要在以下三个时期进行:有
性孢子散发期、无性孢子散发期和果实采收后,而
且强调生物药剂的使用[2]。选育抗病品种是预防病
害最切实有效的途径,但目前国外对选育抗性品种
的报道不多,而且被鉴定的材料高抗褐斑病和白斑
病的品种很少[7-13]。为了选育抗病品种,今后的工
作应广泛收集黑穗醋栗种质资源并进行抗性鉴定,
为此还必须建立快速有效的人工接种方法。
Лозовская对接种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摩擦接种
的效果好于不摩擦接种,而且只摩擦叶柄洼处的
接种效果要好于整个叶片摩擦接种[2]。本研究对接
种方法也进行了初步摸索,从研究结果看也是采
用摩擦接种效果较好,但还存在发病时间长、效
果不是特别明显的问题,可能是由于人工气候箱
内的条件和自然条件有差异的缘故,另外也进行
了只摩擦叶柄洼处的接种试验,但是植株没有发
病,所以今后还应进行快速接种方法的筛选工作。
此外,在选育抗源材料时除对现有的品种、品系
筛选外,也要从我国丰富的茶 子属(Ribes L.)野
生资源中筛选。
4 结 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黑龙江省引起黑穗醋
栗叶斑病的病原为壳针孢属(Septoria)真菌,适于
该病原菌生长的培养基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
基。
[ 参 考 文 献 ]
[ 1 ] 何康.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果树卷[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3:
565.
[ 2 ] Лo3obckaЯ Р И. Особенности развития антракноза и септ-
ориоза черной смородины и обоснование приемов ее за -
щиты[D]. п.Прилуки Минской области: Белорусский научно-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плодоводства академии агра -
рных наук республики Беларусь, 1996.
[ 3 ] 张凤英.草莓、黑豆果、树莓病虫害防治[M].哈尔滨:黑龙江
人民出版社, 1988: 50-54
[ 4 ]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 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78-83.
[ 5 ] 戴芳澜.真菌的形态和分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7: 272-273.
[ 6 ] 白金铠.中国真菌志(第十七卷)球壳孢目[M].北京:科学出版
社, 2003: 489.
[ 7 ] 丁晓东. 小浆果育种[M]. 长春 :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5:
129-131.
[ 8 ] 杨国慧,张仲凯,崔崇士.云南、黑龙江两省南瓜主要病毒病原
种类鉴定[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38(1): 23-26.
[ 9 ] 夏筱丽,杨国慧,睢薇.黑穗醋栗瘿螨的危害及防治[J].中国果
树, 2007(1): 38-39.
[10] Stanys, Staniene V, Shikshnianas G, et al. Interspecific hybridiza-
tion in Ribes genus[J]. Acta Horticulturae. 2004(663): 861-864.
[ 11 ] ИcaЧКИН А В. Ягодные культуры [M]. Москва: Лик пресс,
2001: 68-74.
[12] ЕpemИh Г В. Общая и частная селекция и сортоведение пл-
одовых и ягодных культур [M]. Москва: Мир, 2004: 375 -
385.
[ 13 ] ЗaЗyЛИha Н А. Селекция смородины черной в Беларуси [J].
Плодоводство/Белорус НИИ плодоводства, 2000, 13: 112 -
115.
·38·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1卷

科技动态
我国科学家绘成野生稻全基因组框架图谱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高立志研究员团队日前完成普通野生稻基因组高覆盖的序列测定、拼接和组装工作,获得普通
野生稻全基因组从头测序的框架图,基因组图谱达到国际领先标准。这是我国科学家自主完成的第一个野生稻全基因
组测序计划,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的高杂合度野生稻全基因组框架图谱。高立志带领的团队涵盖植物种质资源、基
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该项目历时一年,运用了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基于高性能超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目
前,项目组正在加紧绘制普通野生稻的基因组精细图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