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 2004 —02 —25
〔基金项目〕 湖南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基金课题(200088)。
〔作者简介〕 刘林娜(1954 —),女 ,湖南邵东人 ,主管中药师,从事中药调剂与保管。
楮实子中掺混品的鉴别
刘林娜1 , 周新蓓2 , 欧阳荣2
(1.深圳市人民医院 , 广东 深圳 518020; 2.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湖南 长沙 410007)
〔摘要〕目的 对楮实子中掺混品进行鉴别 ,探讨 3种掺混品的科属来源。方法 采用对比法进行性状鉴
别 、显微鉴别 、薄层鉴别等综合实验。结果性状 、显微与薄层鉴别有明显差异 ,尤其是薄层鉴别:置紫外光灯
(365 nm)下检识 ,楮实子供试液色谱与掺混品Ⅰ 、Ⅱ、Ⅲ各供试液色谱荧光斑点不一致 。碘蒸气显色 ,置日光
下检识:楮实子供试液色谱显 4个黄色斑点 ,掺混品 Ⅰ供试液色谱显 6个黄色斑点 ,掺混品 Ⅱ供试液色谱显
7个黄色斑点 ,掺混品 Ⅲ供试液色谱显 5个黄色斑点 。结论 掺混品可能分别来源于桑科植物 、唇形科植物
的果实及旋花科植物的种子。分辨楮实子及其掺混品可通过形态组织鉴别与薄层检识进行鉴定。
〔关键词〕楮实子;掺混品;鉴别
〔中图分类号〕 R 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0 —5633(2004)03 —0016 —03
楮实子始载于《名医别录》 , 《中国药典·一部》各版均有
收载。 其来源为桑科植物构树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Vent.的干燥成熟果实。主产河南 、湖北 、湖南 、山西 、甘肃等
地。具有补肾清肝 , 明目 , 利尿的功效 , 多用于腰膝酸软 , 虚
劳骨蒸 ,头晕目昏 , 目生翳膜 ,水肿胀满等症。
近 10多年来 , 楮实子的市场需求量增大 , 而供货来源减
少 ,价格趋升 , 故掺混现象日见严重 ,少则掺有 10%~ 15%的
伪品 ,多则达 20%以上。笔者在药材市场中发现有 3 种掺混
现象较多的伪品 ,为确证其来源 , 特以正品为对照 , 逐一进行
鉴别 ,现报告如下。
1 实验材料
1.1 仪器与试剂
ES —J120 万分之一电子分析天平 , NIKON显微镜(双目),
电热恒温水浴锅 , KQ —600 超声振动器 , 薄层铺板器 ,层析缸;
硅胶G , 羧甲基纤维素 , 氯仿 , 正己烷 , 乙醚 , 冰醋酸 , 水合氯
醛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药材
楮实子 , 产地湖南 , 来源于湖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
药房 , 经本院药检室鉴定 ,本品符合《中国药典·一部》 2000 年
版规定[ 1] 。掺混品Ⅰ、Ⅱ、Ⅲ ,来源于湖南邵东廉桥药材市场。
2 方法与结果
2.1 性状鉴别
①楮实子:略呈球形或卵圆形 , 稍扁 , 直径约 1.5 mm ,表
面红棕色 , 有网状皱纹或颗粒状突起 , 一侧有棱 , 一侧有凹
沟 ,有的具果梗 , 质硬而脆 , 易压碎;胚乳类白色 , 富油性 , 无
臭 ,味淡[ 1] ;水试 ,水溶液呈橙黄色;放大镜下果实表面红棕
色 ,网状明显 , 有瘤状突起。 ② 掺混品Ⅰ :呈卵圆形 , 稍扁 ,
直径约1 ~ 2 mm , 表面黄棕色或棕红色 ,果实边缘有棱线 , 果
皮薄;种皮淡黄色 , 压碎 , 胚乳类白色 , 富油性 , 气微 , 味微酸;
水试 , 水液呈橙黄色;放大镜下果实表面黄棕色 ,无网状纹理
及瘤状突起。 ③掺混品Ⅱ:略呈球形或卵圆形 , 直径约 1 ~
1.5 mm ,表面红棕色 , 部分为黄棕色 , 有网状皱纹 , 无颗粒状
突起 、凹沟及棱 ,有的具果梗 , 种皮膜质;压碎 , 胚乳类白色或
黄白色 ,富油性 ,气微香, 味微辛;水试 ,水液呈橙红色;放大镜
下果实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 ,网纹较深 ,网间灰棕色或淡棕
色。 ④掺混品Ⅲ:呈卵圆形 , 背面圆 ,腹面中央略隆起 ,直径约
1.5 mm , 表面红棕色 ,部分为黄棕色 ,有网状皱纹, 无颗粒状突
起 、凹沟及棱;胚乳类白色或黄白色 , 富油性 , 气微 , 味淡;水
试 , 水液呈橙红色;放大镜下表面具不整齐的短线状斑网。
2.2 显微鉴别
2.2.1 横切面显微鉴别 ①楮实子:果皮表皮细胞类方形
或径向延长 , 长度不一 , 壁薄;其下为 1 列栅状细胞 , 高 40 ~
128μm , 直径 11 ~ 16μm ,呈波状排列 , 细胞壁呈细条状增厚 ,
壁粘液化后 , 则残留细条状增厚部分;含晶厚壁细胞 1列 , 壁
极厚 , 每个细胞内含类圆形或圆形草酸钙簇晶 , 直径 8 ~ 24
μm;最内的厚壁细胞层次及界限不清 , 仅见增厚壁的纹理。
种皮细胞 1 列 , 黄棕色 , 细胞小 , 直径 8 ~ 18μm , 内壁及侧壁
增厚 , 表面观垂周壁呈紧密的念珠状增厚。胚乳及子叶薄壁
细胞富含脂肪油及糊粉粒[ 2] , 见图 1。 ② 掺混品 Ⅰ :外果皮
为 1 列方形至长方形的薄壁细胞 ,外被明显的角质层。中果
皮为数列颓废细胞 , 内含黄棕色物质 , 而形成黄棕色环带。
内果皮紧接于中果皮 ,由 2 列石细胞组成 , 外侧 1 列石细胞
圆形或类方形 ,内嵌草酸钙方晶 , 形成嵌晶石细胞 , 内方 1 列
石细胞类方形 、长方形或类圆形 , 胞壁厚 , 层纹清晰 , 有的可
见点状壁孔 , 见图 2。 ③掺混品Ⅱ:外果皮被角质层 , 中果皮
2~ 3 列薄壁细胞 ,有维管束散在 , 其内为一列色素细胞 , 表面
16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CM Univ.of Hunan 2004年 6月第 24卷第 3期Jun.2004 Vol.24 No.3
观呈多角形 ,棕色 , 其下为一列内果皮异形石细胞 , 长 120~
140μm ,直径 30 ~ 40μm ,石细胞顶端有 8~ 10 个柱状突起 ,外
壁有圆钩状突起 , 孔沟细窄 , 木化。 果皮的内表皮细胞壁微
木化 ,极左密集的小单纹孔。种皮外层为一列壁成条纹或网
纹增厚的细胞 ,表面观圆形或椭圆形 , 前者直径 40 ~ 52 μm ,
后者长径48 ~ 80μm , 短径48 ~ 80μm , 其下为2 ~ 3列薄壁细
①果实纵剖面;②果实横切组织图;③果实栅状细胞壁
粘液化;④种皮细胞表面观
图 1 楮实子组织显微特征图
①果实组织图;②中果皮内果皮组织图
图 2 掺混品Ⅰ横切面图
胞 ,子叶含油滴 , 见图 3。 ④掺混品Ⅲ:果皮表皮为一层椭圆
形或类方形细胞 ,切向延长 , 胞腔内充满色素 、木化。栅状细
胞为一列 ,长 96 ~ 102 μm , 宽 7 ~ 10μm , 胚乳细胞呈类多角
形 ,壁厚薄不一 , 见图 4。
2.2.2 粉末显微鉴别 ①楮实子:粉末红棕色 , 显微镜下可
见:果皮栅状细胞为果皮下粘液细胞 ,壁溶化后 , 残存具细齿
状的条纹增厚部分 ,形似细芒;含晶厚壁细胞;草酸钙簇晶存
在于厚壁细胞中或散在;内果皮厚壁细胞淡黄色或黄棕色;
种皮表皮细胞近无色 , 胞腔内含黄棕色物;小形厚壁细胞呈
类圆形或多角形 , 壁厚 , 孔沟稀少 , 有的仅见一较粗孔沟[ 3] 。
②掺混品Ⅰ :粉末黄棕色 , 显微镜下可见外果皮薄壁细胞 ,
①果实组织图;②果皮组织图;③种皮组织图
图3 掺混品Ⅱ横切面图
①表皮细胞;②光辉带;③栅状细胞;④色素层细胞
图4 掺混品Ⅲ横切面图
外被明显的角质层;颓废细胞 , 内含黄棕色物质;石细胞多为
类方形 、长方形或类圆形 , 胞壁厚 ,层纹清晰。有的可见点状
壁孔。有的内嵌草酸钙方晶 , 形成嵌晶石细胞。 ③掺混品
Ⅱ:粉末棕色 ,显微镜下可见种皮表皮细胞 , 壁具致密雕花钩
纹状增厚;外果皮细胞黄棕色 , 断面观外壁呈乳突状 , 被角质
层 , 具纵细纹理;内果皮组织 , 断面观主为异形石细胞;内胚
乳细胞 ,有的含细小草酸钙方晶;子叶细胞类长方形。 ④掺
混品 Ⅲ:粉末棕黄色 , 显微镜下可见种皮栅状细胞 , 成片 , 黄
棕色;种皮表皮细胞 , 断面观呈类方形 ,表面观呈多角形 , 角
隅处壁明显增厚;内胚乳细胞 , 含细小淀粉粒;子叶细胞断面
观叶肉组织有明显的三角形细胞间隙 , 细胞内含细小糊粉
粒;导管为螺纹及网纹导管。
2.3 薄层鉴别
2.3.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楮实子与掺混品Ⅰ 、Ⅱ 、Ⅲ粗
粉各 0.2 g , 加乙醚 2 mL, 冷浸 20 min ,超声振动 30 min , 滤过 ,
挥去乙醚 ,残渣加氯仿 0.5 mL分别溶解制成各供试品溶液。
2.3.2 薄层色谱 照《中国药典·一部》 2000 年版附录 VIB
试验 , 取上述供试液各 2μL , 分别点于硅胶 G —0.5%CMC 薄
层板上 , 以正己烷 —乙醚 —冰醋酸(7∶3∶0.1)为展开剂 ,展开 ,
展距 10 cm。取出 ,晾干 , 置紫外光灯(365 nm)下检识:楮实子
供试液色谱与掺混品Ⅰ 、Ⅱ 、Ⅲ供试液色谱荧光斑点不一致。
用碘蒸气显色 , 置日光下检识:楮实子供试液显 4 个黄色斑
点[ 2] ,掺混品Ⅰ供试液显 6 个黄色斑点 ,掺混品Ⅱ供试液显 7
个黄色斑点 ,掺混品Ⅲ供试液显 5 个黄色斑点 ,见图 5。
17第 3期 刘林娜 ,等 楮实子中掺混品的鉴别
1楮实子;2 掺混品Ⅰ ;3掺混品Ⅱ;4掺混品Ⅲ
图 5 各供试品薄层色谱图
3 讨论
掺混品与楮实子性状虽有相似之处 , 但仔细观察其形
状 、颜色 、表面及网纹特征仍能将其一一区别 ,结合形态组织
及薄层色谱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 笔者认为:掺混品 Ⅰ可能为
桑科植物桑未成熟的果实[ 3] ;掺混品Ⅱ可能为唇形科植物紫
苏的果实[ 3] ;掺混品Ⅲ可能为旋花科植物日本菟丝子的种
子[ 4] 。至于掺混品的颜色可能为色素染色所致。
楮实子为常用中药 , 其临床应用尚有扩大趋势 , 如不能
保证该药材质量 , 杜绝掺混 、染色现象 , 不但影响临床疗效 ,
而且尚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希望中药界同仁引起高度
重视 ,更希望药品监督部门加大查处力度 , 杜绝伪劣药材流
入药店与医院药房 ,共同维护中药质量 , 保证人民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M] .北京:化学
工业出版社 , 2000.275.
[ 2]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药志第三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3.616.
[ 3] 张国君.常用中药鉴定大全[M] .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93.801 , 716 , 825.
[ 4] 北京中医学院.中药材真伪鉴定[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4.425.
(上接第 13页)
2.8 样品测定
按加样回收率测定项下条件 , 分别测定 3 批样品 , 结果
见表 2。
2.9 制剂初步稳定性试验
表 2 3批样品中补骨脂素 、异补骨脂素含量测定结果
批号 补骨脂素(μg/mL) 异补骨脂素(μg/mL)
030117 81.425 185.133
030318 32.525 38.124
030501 41.635 57.693
取同一批号样品进行强光照射与高温 、低温实验。 ①
强光照射实验:将样品(批号 030318)在注射液澄清度测定
仪下 ,以 4000 lx照度放置 10d ,于 0、5 、10d时取样 ,依法检
测(n=3),将各项指标结果与 0 d时进行比较 ,浓度降低 ,
可知该注射液对光不稳定 ,结果见表 3。 ②高温试验:取
样品(批号 030318),置于 60 ℃的恒温箱中 ,分别于 0、5、10
d时取样 ,依法检测(n=3),将各项指标结果与 0 d时进行
比较 ,无太大变化 ,结果见表 3 。③低温试验:取样品(批
号 030318),置于 4 ℃的冰箱中 ,分别于 0 、5、10 d时取样 ,
依法检测(n=3),将各项指标结果与 0d时进行比较 ,无显
著变化 ,结果见表 3 。
表 3 强光照射 、高温与低温贮存对补骨脂素 、异补骨脂素含量的影响 (%)
项 目 0 d强光 高温 低温
5 d
强光 高温 低温
10 d
强光 高温 低温
补骨脂素 100 100 100 97.61 99.35 99.73 95.75 98.15 101.10
异补骨脂素 100 100 100 93.04 101.29 100.63 87.64 100.74 98.70
3 讨论
参考文献比较了不同配比的甲醇 —水 、甲醇 —1%冰醋
酸溶液 ,结果表明以甲醇 —1%冰醋酸(50∶50)作为流动相
时峰分离度高 ,峰形较好 ,在 20min内出完所有的峰;补骨
脂素与异补骨脂素为同分异构体 ,理化性质颇为相似 ,当
流动相的甲醇比例较大时 ,峰不能完全分离 ,适当增大水
相的比例则可使分离度增大 。
在稳定性试验中可见光照对注射液的影响较大 ,故在
保存时应注意避光保存;而温度对注射液的影响则不明显。
取不同批号的注射液样品测定时 ,发现补骨脂素和异
补骨脂素的含量相差较大 ,可能与不同产地不同时间收购
的药材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差异较大有关 ,其
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1] 田晓东 ,桂 新.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补骨脂酊中补骨脂
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 J] .海峡医学 , 2002 , 14(1):20 —22.
[ 2] 方子季.克白酊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HPLC测定[ J] .中药
材 , 1999, 30(9):665 —666.
[ 3] 谭生建.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生发酊中补骨脂素和异补骨
脂素的含量[ J] .中国药业 ,2000 , 9(2):25 —26.
18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年第 2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