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降低。给予 3-大豆苷元磺酸钠治疗后 , SOD活性升高 、MDA含
量降低。说明 3-大豆苷元磺酸钠对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保护
机制与降低脑组织 MDA含量 ,升高 SOD活力 , 从而减轻由氧自
由基介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 减轻脑缺血 /再灌注对脑细胞的损
伤有关。
参考文献:
[ 1] 曾 靖 ,曾昭毅 , 黄志华 , 等.3-大豆苷元磺酸钠的耐缺氧作用
[ J] .中国临床康复 , 2005, 23(10):130.
[ 2] LiLiang-dong, ZengJing, QiuFeng, etal.Efectof3-Daidzeinsul-
fonatesodiumoncontractleofrabbitthoracicaorticstrips.[ J].Drug
DevelopmentResearch.2005, 66(3):243.
[ 3 ] YeHe-Yang, ZhongXin-min, JingZeng, etal.Efectof3-Daid-
zeinsulfonatesodiumasanantiarthythmicagent.[ J] .DrugDevelop-
mentResearch, 2005, 66(3):235.
[ 4 ] 曾 靖 ,李良东 ,黄志华 ,等.3-大豆苷元磺酸钠对豚鼠离体右心
房自律性及收缩特性的影响 [ J].时珍国医国药 , 2007, 18(7):
1553.
[ 5 ] LongaEZ, WeinsteinPR, Carlsons, etal.Reversiblemiddlecerebral
arteryocclusionwithoutcraniectomyinrats[ J].Stroke, 1989, 20
(1):84.
收稿日期:2009-12-30; 修订日期:2010-08-25
基金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基金(No.0832007)
作者简介:伦玉宁(1982-),女(壮族),广西南宁人 ,现为广西中医学院在
读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中药药理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简介:郑作文(1957-), 男(汉族),山东沂源人 , 现任广西中医
学院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中药药理研究工作.
白背叶提取物 A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伦玉宁 ,郑作文* ,邹 静
(广西中医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 观察白背叶提取物 A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试验(MTT法), 以半数抑制浓度
(IC50)为评价抗肿瘤活性强度的指标 ,分别对 HL60人白血病细胞 、Hela人宫颈癌细胞 、A375人黑色素瘤细胞 、MCF7人
乳腺癌细胞 4种常见的人恶性肿瘤细胞进行抗肿瘤活性的筛选。结果 白背叶提取物 A在浓度为 10 μg/ml时对 HL60
(P<0.05)、Hela(P<0.05)、A375(P<0.05)、MCF7(P<0.01)即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或 P<0.01), 其 IC50分别为
29.64, 30.36, 36.65, 42.81μg/ml。结论 白背叶提取物 A对以上 4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均有抑制作用。
关键词:白背叶提取物 A; 抗肿瘤; 四唑盐比色试验
DOI标识:doi:10.3969 /j.issn.1008-0805.2011.01.015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1)01-0033-02
Theanti-tumorEfectofExtractfromMalotusapeltaMuel-Arg.invitro.
LUNYu-ning, ZHENGZuo-wen* , ZOUJing
(GuangxiTraditionalChineseMedicalUniversity, Nanning, 53000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inhibitoryeffectofextractAfromMalotusapeltaMuell-Arg.onHL60, Hela, A375 and
MCF7 tumorcellines.MethodsMTTassaywasemployedtotesttheanti-tumorefectofextractAinfourkindsofmalignant
tumorcelllines, withIC50 appliedtoevaluatethedegreeofanti-tumoractivity.ResultsExtractAat10μg/ml, inadose-de-
pendentmanner, inhibitedtheproliferationofHL60(P<0.05), Hela(P<0.05), A375(P<0.05), MCF7(P<0.01)cel
linesefectivelyandtheIC50 were29.64, 30.36, 36.65, 42.81μg/ml, respectively.ConclusionMallotusapeltaMuel-Arg.
extractAcaninhibittheproliferationofHL60, Hela, A375, MCF7 invitro.
Keywords:ExtractofMalotusapeltaMuell-Arg.; Anti-tumor; MTTassay
白背叶 MalotusapeltaMuel-Arg.为双子叶植物药大戟科
植物白楸的叶 , 又名:白背娘 、白背桐 ,为岭南地区民间常用草药 ,
在我国分布较广 , 资源较丰富 , 可见于广东 、广西 、湖南 、福建 、浙
江 、安徽 、河南等地。白背叶全年可采 , 鲜用或晒干 , 味苦 , 性平 ,
具清热 、解毒 、祛湿 、止血之功效 [ 1] 。本实验对白背叶提取物单
体 A进行了抗肿瘤作用的筛选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仪器
1.1 药物 白背叶提取物 A为淡黄色单体成分 , 由广西大学化
学教研室提取分离。
1.2 肿瘤细胞株 HL60人白血病细胞 、Hela人宫颈癌细胞 、
A375人黑色素瘤细胞 、MCF7人乳腺癌细胞 , 均购自南京凯基生
物有限公司。
1.3 试剂 RPMI-1640干粉(美国 Gibco公司产品);新生牛血
清(杭州四季青公司产品 , 批号 080508);四甲基二氮唑蓝(北京
拜尔迪生物公司分装 , Amresco0793);二甲基亚砜(博大泰克公
司产品);0.25%胰蛋白酶(美国 HycloneLab公司产品);注射用
生理盐水(武汉滨湖双鹤药业有限公司产品 , 批号 080429);顺铂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产品 ,批号 701003CF)。
1.4 仪器 ELX-800型酶标仪(美国 BIOTEK公司产品);311
二氧化碳培养箱(美国 ThermoForma公司产品);DLF560型超净
工作台(荷兰 clearAirTechniekbv公司产品);细胞培养瓶(加拿
大 BIOFIL公司产品);96孔板(加拿大 BIOFIL公司产品);倒置
显微镜(德国 Leica);微量移液器(法国 Pipetman公司产品);十
万分之一电子天平(德国赛多利斯产品)。
1.5 培养液及试剂的配制 RPMI-1640不完全培养液:无血清
的 RPMI-1640培养液;RPMI-1640完全培养液:含有 10%新生
牛血清 ,青霉素 100U/ml,链霉素 100 U/ml的 RPMI-1640不完
·33·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11VOL.22NO.1 时珍国医国药 2011年第 22卷第 1期
全培养液。
2 方法
2.1 肿瘤细胞培养 Hela、A375、MCF7、HL60细胞用 RPMI-
1640完全培养液 , 在 37℃、5%CO2培养箱培养 , 待细胞生长贴壁
约 80%左右时传代。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
2.2 MTT法测定 [ 2, 3] 将肿瘤细胞(2×104 cells/ml)接种到 96
孔板 , 每孔 200 μl,设细胞对照组 , 阳性对照组(顺铂 5 μg/ml), 5
个白背叶提取物 A组 ,浓度分别为 5, 10, 20, 40, 80 μg/ml。细胞
于 37℃, 5%CO2培养 24h,弃上清 , 加入各药物 , 每组 3个复孔 ,
继续培养 48h。每孔加入使用生理盐水新鲜配制的 MTT(5 mg/
ml)10 μl, 继续培养 4 h, 弃上清。 加入 DMSO150 μl, 振荡 10
min,以酶标仪在 490 nm处测各孔吸光度值(OD)。计算肿瘤细
胞生长抑制率 ,用对数回归方程求出半数抑制浓度(IC50), 肿瘤
细胞生长抑制率按下式计算。
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1-实验组平均 OD值 /对照
组平均 OD值)×100%
3 结果
如表 1, 2所示 , 白背叶提取物 A在浓度为 10 μg/ml时对
HL60(P<0.05)、Hela(P<0.05)、A375(P<0.05)、MCF7(P<
0.01)即有显著抑制作用 , 其 IC50分别为 29.64, 30.36, 36.65,
42.81μg/ml,抑制作用均随浓度增加而增强 , 说明白背叶提取物
A在体外具有抗肿瘤作用。
表 1 白背叶提取物 A对 HL60、Hela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x±s)
组别 药物浓度C/μg· ml-1
HL60
OD值 抑制率(%) IC50 /μg· ml-1
Hela
OD值 抑制率(%) IC50 /μg· ml-1
细胞对照 — 0.945±0.089 — 1.024±0.090 —
顺铂 5 0.332±0.041** 64.83 0.139±0.033** 86.46
白背叶提取物A 80 0.283±0.018 69.98 29.64 0.324±0.047** 68.40 30.36
40 0.360±0.047** 61.87 0.354±0.125** 65.44
20 0.524±0.014* 44.51 0.589±0.118** 42.50
10 0.714±0.022* 24.48 0.800±0.055* 21.93
5 0.844±0.014 10.65 0.922±0.065 9.99
与细胞对照组比较 , *P<0.05, **P<0.01;n=3
表 2 白背叶提取物 A对 A375, MCF7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x±s)
组别 药物浓度C/μg· ml-1
A375
OD值 抑制率(%) IC50 /μg· ml-1
MCF7
OD值 抑制率(%) IC50 /μg· ml-1
细胞对照 — 0.935±0.038 — 0.797±0.029 —
顺铂 5 0.397±0.064** 57.56 0.251±0.214* 68.47
白背叶提取物A 80 0.315±0.037** 66.26 36.65 0.248±0.113* 68.84 42.81
40 0.364±0.012** 61.02 0.432±0.104* 45.75
20 0.649±0.088* 30.60 0.568±0.002** 28.77
10 0.767±0.072* 17.97 0.663±0.018** 16.85
5 0.809±0.086 13.45 0.726±0.042 8.95
与细胞对照组比较 , *P<0.05, **P<0.01;n=3
4 讨论
癌症是一类常见病 、多发病 , 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
病之一。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的加剧 ,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 环
境的恶化 , 癌症的发病率逐年提高 ,发病人群年龄也趋于年轻化。
目前的治疗手段毒副作用大 ,患者的生存质量差 , 因此寻找有效
的抗癌药物是当务之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筛选中草药的有效
成分和揭示中草药的作用机制是实现中药现代化 、科学化 、国际
化的必然要求 , 也是抗肿瘤中草药开发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
徐建富等 [ 4]在抗肿瘤活性筛选时 , 发现白背叶提取物 1对
BGC-823细胞具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IC50为 0.74 μmol/L), 提
取物 2对 A549和 A2780细胞也具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IC
50
分
别为 0.65 μmol/L和 0.43μmol/L)。郑作文等 [ 5]发现白背叶提
取物 A在浓度为 5 μg/ml时对 7901, A549即有明显抑制作用;在
浓度为 20μg/ml时对 LoVo有抑制作用;在浓度为 40μg/ml时对
7404有抑制作用 , 说明白背叶提取物 A在体外具有抗肿瘤作用。
本研究进一步发现白背叶提取物 A在浓度为 10 μg/ml时对
HL60、Hela、A375、MCF7即有显著抑制作用 ,其 IC50分别为29.64,
30.36, 36.65, 42.81 μg/ml, 且抑制作用均随浓度增加而增强 , 提
示提取物 A可能是白背叶抗肿瘤活性的中药物质基础。
本实验采用 MTT法观察了白背叶提取物 A对 HL60, Hela,
A375, MCF7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 , 提取物 A对此 4
种人恶性肿瘤细胞株的生长均有抑制作用 , 且呈剂量依赖关系。
本实验为进一步将白背叶开发成一个新的抗肿瘤药物提供了初
步的依据 , 但其体内抗肿瘤及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 1 ] 朱 华 ,蔡 毅.中国壮药原色图谱 ,第 1版 [ M] .南宁:广西民
族出版社 , 2003:144.
[ 2 ] 徐叔云 , 卞如濂 , 陈 修.药理实验方法学 ,第 3版 [ M] .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 2005:1785.
[ 3 ] 司徒镇强 , 吴军正.细胞培养(修订版)[ M] .西安:世界图书出
版公司 , 2005:250.
[ 4 ] XuJianfu, FengZiming, LiuJian, etal.Newhepatoprotectivecou-
marinolignoidsfromMalotusapelta[ J] .Chemistry& biodiversity
2008, 5(5):591.
[ 5 ] 郑作文 , 伦玉宁 , 毛 健.白背叶提取物 A对人肿瘤细胞增殖的
抑制作用 [ J] .时珍国医国药 , 2009, 20(12):3029.
·34·
时珍国医国药 2011年第 22卷第 1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2011VOL.22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