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背叶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全 文 :and isorhynchophylline inhibit NMDA receptors expressed in Xe-
nopus oocytes[J]. Eur J Pharmacol,2002,455(1) :27-34.
[19] Kang T H,Murakami Y,Takayama H,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rhynchophylline and isorhynchophylline on in vitro ischemia-
induced neuronal damage in the hippocampus:Putative neuro-
transmitter receptors involved in their action[J]. Life Sci,2004,
76(3) :331-343.
[20] Lu J H,Tan J Q,Durairajan S S,et al. Isorhynchophylline,a
natural alkaloid,promotes the degradation of alpha-synuclein in
neuronal cells via inducing autophagy[J]. Autophagy,2012,8
(1) :98-108.
[21] Xian Y F,Lin Z X,Mao Q Q,et al. Protective effect of isorhyn-
chophylline against beta-amyloid-induced neurotoxicity in PC12
cells[J]. Cell Mol Neurobiol,2012,32(3) :353-360.
[22] Matsumoto K,Morishige R,Murakami Y,et al. Suppressive
effects of isorhynchophylline on 5-HT2A receptor function in the
brain:behavioural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J]. Eur J
Pharmacol,2005,517(3) :191-199.
[23] 周于禄,唐铭翔,刘世坤. 异钩藤碱对人肺腺癌细胞 A549 /
DDP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J]. 中国新药杂志,2009,18
(14) :1338-1342.
[24] 周知午,周于禄. 异钩藤碱脂质体逆转人肺腺癌细胞 A549 /
DDP对顺铂耐药的研究[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28(3) :29-31.
[25] 周于禄,周知午,曾 嵘. 异钩藤碱逆转人肺腺癌细胞
A549 /DDP对顺铂耐药性[J]. 中南药学,2008,6(3) :
267-270.
[26] Chen X,Xu J,Mu X,et al. Effects of rhynchophylline and iso-
rhynchophylline on nitric oxide and endothelin-1 secretion from
RIMECs induced by Listeriolysin O in vitro[J]. Vet Microbiol,
2010,143(2-4) :262-269.
[27] Yuan D,Ma B,Yang J Y,et al.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rhynchophylline and isorhynchophylline in mouse N9 microglial
cells and the molecular mechanism[J]. Int Immunopharmacol,
2009,9(13-14) :1549-1554.
白背叶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治军1, 胡 姱2
(1. 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中医院,河南 洛阳 471800;2. 北京市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 100191)
收稿日期:2012-03-19
作者简介:李治军 (1962—) ,男,副主任中药师,研究方向:中药学。Tel:13343795827,E-mail:xiaopgdp@ 163. com
摘要:以白背叶、Mallotus apelta为关键词,通过 CNKI、Sci Finder等专业数据库查阅相关文献,分别从化学成分、药
理作用、临床应用几个方面归纳总结,撰写综述。结果显示白背叶中主要含有苯并吡喃类及其衍生物、生物碱、黄酮
及萜类,具有清热解毒、祛湿止血至功效,临床上用于慢性肝炎抗病毒及抗肿瘤疾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白背叶;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4. 1;R285. 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1528(2013)03-0599-05
doi:10. 3969 / j. issn. 1001-1528. 2013. 03. 041
白背叶为大戟科 Euphorbiaceae野桐属植物白背叶 Mall-
otus apelta (Lour.)Muell. Arg. [Ricinus apelta Lour.]的
叶,又名酒药子树、白膜叶等。我国主要分布于江苏、安
徽、江西、福建、河南、广西、海南、陕西、云南等地[1]。
白背叶在民间应用广泛,主要以根及叶入药,根能健脾化
湿、柔肝活血等,主要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等病症;
叶能消炎止血,主要是外用,用于中耳炎、外伤出血等[2]。
该植物在临床和民间应用都很广泛,但目前还没有文献对
该植物进行完整的概述,通过文献调研,经过整理与总结,
并做一个综述,以便今后对该植物药理活性进行更深入的
研究,为开发利用该植物提供理论依据。
1 化学成分
该属植物含有丰富的化合物类型,主要以苯并吡喃类、
生物碱类以及黄酮类等化合物,丰富的物质基础为其临床
应用提供了依据。
1. 1 苯并吡喃类及其衍生物 An等[3-4]首次从白背叶叶子
中分离得到 9 个苯并吡喃型化合物 (1 ~ 9) ,Kiem 等[5]分
别从白背叶中分得 4 个该类型化合物 (10 ~ 13) ;此外,还
有报道白背叶茎中含有 6-甲氧基-2H-1-苯并吡喃-4-酮
(14)[6]。化合物结构见图 1。
1. 2 黄酮及其苷类 An 等[3]从白背叶中分离得 5 个二氢
黄酮 (15 ~ 19) ,吴桂凡等[7]首次从白背叶的叶中发现
5,7-二羟基-6-异戊烯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 (20) ,其次
还分离得到洋芹素和洋芹素-7-O-β-D-葡萄糖苷 (21) ;Wan
等[8]从白背叶根中分离得到一个新的黄烷类衍生物:mal-
loapeltic acid (23) ;此外朱斌等[9]从白背叶的正丁醇部位
分离得到葫芦巴苷Ⅱ (22) ,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其
定量测定方法。化合物结构见图 2。
995
2013 年 3 月
第 35 卷 第 3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March 2013
Vol. 35 No. 3
图 1 白背叶中苯并吡喃类化合物的结构
图 2 白背叶中黄酮类成分的结构
1. 3 香豆素类 康飞和徐一新等[10-11]从白背叶的叶中分
离得到异东莨菪内酯及东莨菪内酯 (24 ~ 25) ;Cheng
等[12]从白背叶叶中分离得到 cleomiscosin A、aquillochin 及
5-demethylaquillochin (26 ~ 28)。化学结构见图 3。
1. 4 萜类 徐一新等[11]从白背叶根中发现乙酰基油酮酸
(29)、MalloapetinB (30)及高根二醇-3-醋酸酯 (31)[13];
程晓芳[14]从白背叶中分离得到三萜类化合物:β-谷甾醇
(32)、二羟基羽扇烷 (33)及乌索酸乙醇酯 (34) ;陆续
从白背叶茎中发现熊果酸 (35)、12-乌索烯-3-酮 (36)、3-
羟基-12-乌索烯 (37)[6]、 (24R)-6β-Hydroxy-24-ethyl-cho-
lest-4-en-3-one (38)[7]等三萜类化合物,具体结构如图 4。
白背叶叶中也含有大量的萜类成分,主要以二萜
为主[13,15-17]。
1. 5 其他类 除以上所列化合物类型外,野桐属植物含有
其他类化合物。康飞等[10]从广西白背叶中分离得到大黄酚
(39)、烟酸 (40)和对甲氧基苯甲酸 (41) ;谢金群和
Cheng等[17-18]从白背叶中分离得到白背叶氰碱 (42) ,结构
如图 5。白背叶中还含有大量的挥发油,刘世彪等[19]采用
SFE-CO2技术分别提取四个不同产地的白背叶的种子油,
发现主要含有棕榈酸、油酸、亚油酸、杜鹃花酸和硬脂酸,
并通过 LC-MS分析不同产地的这四种挥发油到的量;李吉
来等[20]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及液质联用方法对白背叶根中的
006
2013 年 3 月
第 35 卷 第 3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March 2013
Vol. 35 No. 3
图 3 白背叶中香豆素类成分的结构
图 4 白背叶中三萜类成分的结构
图 5 白背叶中其他类成分的结构
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发现根中含最高的成分主要有肉豆
蔻酸、棕榈酸、广藿香醇及十五烷酸。
2 药理活性
研究表明该植物含有保肝利胆、抗菌驱虫等作用。
2. 1 抗病毒作用 Ono 等[21]通过进行天然药物抗艾滋病
毒的筛选中发现白背叶的乙醇提取物能够显著的抑制艾滋
病毒的逆转录酶的复制;徐舒等[22]通过白背叶体内抗鸭乙
肝乙肝病毒实验,表明白背叶根能够抑制鸭乙肝病毒的复
制,其治疗作用虽较临床药拉米夫啶弱,但药效时间长,
安全性高。张晓刚等[23]通过白背叶根体外抗乙肝病毒实
验,表明白背叶根体外具有直接的抗乙肝病毒活性的作用。
夏星等[24]通过将黄酮类成分灌胃人工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DHBV)的雏鸭,发现该成分具有显著的 DHBV-DNA 复
制的作用;通过细胞体外实验发现该成分能够抑制肝癌细
106
2013 年 3 月
第 35 卷 第 3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March 2013
Vol. 35 No. 3
胞中 HBsAg和 HBeAg的分泌,能够有效抑制乙肝病毒[25]。
2. 2 保肝作用 赵进军等[26]通过用白背叶根的水煎剂对
40%CC14花生油溶液制备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血清中特定
蛋白和氨基酸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背叶根水煎液能显著
改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血清中球蛋白和特定氨基酸的水
平,并能缓解肝脏内胶原纤维增生和肝脏炎症。通过采用
白背叶根制剂作用于 H2O2所致的大鼠肝损伤模型,发现白
背叶根能显著降低由过氧化氢引起的一氧化氮和丙二醛水
平的升高,降低干细胞混悬液中丙氨酸转氨酶的浓度,并
提高超氧化物岐化酶的活性[27]。
2. 3 抑菌及驱虫作用 有研究表明,白背叶根水煎剂对金
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乙醇提取物能够抑制志贺痢疾
杆菌;从根中分离出的化合物均能在不同程度上抑制金黄
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28]。白背叶
煎剂和浸剂能使钉螺的死亡率达到 30% ~60%[29]。
2. 4 抗肿瘤活性 张芳红等[30]通过给予小鼠口服白背叶
楤木皂苷,发现楤木皂苷在高剂量时对小鼠移植性肿瘤
Hep、S180的抑制率达到 50. 5%和 47. 8%,表明白背叶楤木
皂苷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白背叶楤木皂苷还能使荷瘤
小鼠脾脏和胸腺增加,表明白背叶楤木皂苷具有较强的提
高免疫功能。黄丽贞等[31]采用 MTT 评价白背叶中黄酮类
化合物芹菜素-7-O-β-D-(6″-反式-对香豆酰基)-葡萄糖苷体
外对卵巢癌 Skov3、cne-2z细胞增殖的影响,发现该化合物
对这两种细胞的增殖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伦玉宁以及
Xu等[32-33]采用 MTT法观察白背叶单体化合物 A 分别对人
体内四大恶性肿瘤细胞白血病细胞、宫颈癌细胞、黑色素
瘤细胞和乳腺癌细胞进行抗肿瘤活性筛选,发现该单体化
合物对这四种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通过 RT-PCR 技术
研究了化合物 A的抗癌机制,并发现其抗癌活性具有剂量
依赖性[34-35]。Do等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从白背叶中分离得
到的单体化合物 1-(5,7-dimetoxy-2,2-dimetyl-2H-cromen-8-
yl)-but-2-en-1-on进行了抗乳腺癌的机制研究,发现该单体
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乳腺癌的活性,抑制癌症细胞
增长[36]。
2. 5 止血作用 谢金群等[17]等通过复方白背叶的水煎剂
与醇提取作用于小白鼠与家兔,结果发现可明显缩短小白
鼠的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的作用时间,并能显著减少家兔
血浆复钙的时间且对家兔离体主动脉平滑肌有一定的舒张
作用;方显明等[37]通过研究白背叶合剂对急性胃、十二指
肠出血的止血作用,发现止血率高达 94. 12%,具有显著
的止血作用。
3 临床应用
白背叶植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如白背叶根可用于治疗
乙型肝炎[23]和慢性肝炎[38];方显明等[39]通过复方白背叶
与复方西药治疗急性胃、十二指肠出血的临床比较研究,
发现复方白背叶临床治愈率高于复方西药;肖子精[40]采用
白背叶根、防风草的复方治疗1 500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
结果全部治愈,表明白背叶复方对流行性腮腺炎具有良好
的临床治疗效果;此外白背叶合剂口服可用于治疗急性结
合膜炎[41];涂鑫[42]采用白背叶滴剂外用治疗化脓性中耳
炎,效果良好;黄廷芬[43]和韩树华等[44]采用白背叶复方
治疗烧伤和烫伤及伤后的临床护理;吴元通等[45]采用白背
叶根的复方治疗痛风和关节炎,效果良好;黄学祥[46]采用
白背叶叶的酊剂治疗骨折引起的外伤,疗效确切;韦飞燕
等[47]观察白背叶根软胶囊对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结果
表明该软胶囊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4 小结及讨论
白背叶植物主要含有苯并吡喃类化合物,有研究表明
该化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48],但是这一方面的研究
还不够深入,且对于该植物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和安全
性评价几方面几乎为空白,故白背叶植物无论在化学还是
药理方面都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为了将能够更好的应用于
临床,进一步开发利用其价值,需要更深一步的研究其有
效部位及其药理活性,提高中药材的利用率。目前为止,
针对白背叶植物的质量控制方法也没有文献报道,为了确
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质量控制标准,
这就需要摸索出简易有效的实验方法对白背叶的特征成分
进行含量测定,建立该药材的指纹图谱,为临床用药安全
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 44 卷,第
二分册[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39.
[2] 全国中草药编写组.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M]. 北京:人
民卫生出版社,1975:297.
[3] An T Y,Hu L H,Cheng X F,et al. Benzopyran derivatives
from Mallotus apelta[J]. Phytochemistry,2001,57(2) :273.
[4] An T Y,Hu L H,Cheng X F,et al. Two new benzopyran deriv-
atives from Mallotus apelta[J]. Nat Prod Res,2003,17
(5) :325.
[5] Kiem P V,Dang N H,Bao H V,et al. Newcytotoxic benzopyr-
ans from the leaves of Mallotus apelta[J]. Arch Pharm Res,
2005,28(10) :1131.
[6] 亓晓曼,杨益平,叶 阳. 自背叶茎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
药材,2005,28(9) :765.
[7] 吴桂凡,韦 松,兰树彬,等. 白背叶中一个新的异戊烯基
二氢黄酮[J]. 中草药,2006,37(8) :1126.
[8] Wang Juanjuan,Chen Zhiqiang,Wang Shunxi. Malloapeltic
acid,a new benzopyran derivative from Mallotus apelta[J].
Chem Nat Compouds,2010,46(1) :7-9.
[9] 朱 斌,白桂昌,蒋受军,等. 白背叶化学成分和含量测定
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 (10) :932.
[10] 康 飞,吕华冲. 广西白背叶植物叶的化学成分[J]. 广东
药学院学报,2007,23(2) :121.
[11] 徐一新,陈海生,周 靖,等. 白背叶根化学成分研究[J].
解放军药学学报,1999,15(5) :7.
[12] Cheng X F,Chen Z L. Coumarinolignoids of Mallotus apelta
[J]. Fitoterapia,2000,71(3) :341.
206
2013 年 3 月
第 35 卷 第 3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March 2013
Vol. 35 No. 3
[13] Van-Kiem P,Van-Minb C,Huong H T,et al. Pentacyclic triter-
penoids from Mallotus apelta[J]. Arch Pharm Res,2004,27
(1) :1109.
[14] 程晓芳. 白果内酯的结构修饰和化学性质的探索白背叶化学
成分的研究[D]. 上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1999.
[15] Cheng X F,Chen Z,Zeng-Mu M. Two new diterpenoids from
Mallotus apelta Muell. Arg[J]. J Asian Nat Prod Res,1999,1
(3) :163.
[16] Cheng X F,Chen Z L. Three new diterpenoids from Mallotus
apelta Muell. Arg[J]. J Asian Nat Prod Res,1999,1
(4) :319.
[17] 谢金鲜,林启云,黄启武,等. 复方白背叶的药理研究[J].
广西中医药,1994,17(2) :45-47.
[18] Cheng X P,Meng Z M,Chen Z L. Apyridine-type alkaloid from
Mallotus apelta[J]. Phytochemistry,1998,49(7) :2193.
[19] 刘世彪,彭小烈,易春华,等. 白背叶种仁油的提取及成分
分析[J]. 广西植物,2009,29(3) :420.
[20] 李吉来,陈飞龙,吕志平,等. 白背叶根挥发性成分的研究
[J]. 中药材,2003,26(10) :723-724.
[21] Ono K,Nakane H,Meng Z M,et al. Differential inhibitory
effects of various herb extracts on the activities of reverse tran-
scriptase and various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polymerases
[J]. Chem Pharm Bull (Tokyo) ,1989,37(7) :1810-1812.
[22] 徐 舒,吕志平,蔡红兵,等. 白背叶根抗鸭乙型肝炎病毒
的实验研究[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3) :285.
[23] 张晓刚,吕志平,谭秦湘,等. 白背叶根抗乙型肝炎病毒的
体外实验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 :1437.
[24] 夏 星,郑作文,谭 为. 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抗鸭乙型肝
炎病毒活性研究[J]. 中国药房,2010,21(7) :590.
[25] 夏 星,郑作文,谭 为. 白背叶提取物WF对 2215 细胞分
泌 HBsAg 和 HBeAg 的影响[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
(3) :631.
[26] 赵进军,吕志平,张绪富. 白背叶根对肝纤维化大鼠的实验
研究[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02,13(5) :257.
[27] 赵进军,吕志平,张绪富. 白背叶根对过氧化氢所致大鼠肝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 华西药学杂志,2003,18
(4) :257.
[28] 单雪琴,冯廉彬,吴成顺,等. 白背叶化学成分的分析[J].
植物学报,1985,27(2) :192.
[29] 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 中草药学(中册) [M]. 南
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591.
[30] 张芳红,郭红云,谢明仁. 白背叶楤木皂苷对 Hep 和 S180荷
瘤小鼠抑制作用的实验[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
(6) :162.
[31] 黄丽贞,郑作文,唐云丽,等. 白背叶黄酮类化合物 QB3 对
人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
11(22) :5394.
[32] 伦玉宁,郑作文,郭 静. 白背叶提取物 A的体外抗肿瘤活
性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 :33.
[33] Xu Jianfu,Feng Ziming,Liu Jian,et al. New hepatoprotective
coumarinolignoids from Mallotus apelta[J]. Chem Biodivers,
2008,5(4) :591.
[34] 伦玉宁,郑作文,夏 星. 白背叶提取物 A的体外抗肿瘤机
制的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2) :3052.
[35] 郑作文,伦玉宁,毛 健. 白背叶提取物 A 对人肿瘤细胞增
殖的 抑 制 作 用 研 究[J]. 时 珍 国 医 国 药,2009, 20
(12) :3029.
[36] Do T T,Do P T,Phan K V,et al. Studying the anticancer
mechanism of the promising compound 2B2D by using microarray
techniques[J]. Planta Medica,2012,78:143.
[37] 方显明,程世和,卢 玲,等. 白背叶合剂治疗急性胃、十二
指肠出血的临床报道[J]. 中国医药学报,1991,6(4) :
32-34.
[38] 李 英. 治疗慢性肝炎的中药:中国,CN101152540 A[P].
2008-04-02.
[39] 方显明,蒙定水,王 勤,等. 白背叶合剂治疗急性上消化道
出血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J]. 广西中医学院,1988,18
(5) :1.
[40] 肖子精. 白背叶、防风草治疗流行性腮腺炎[J]. 新中医,
1976,(5) :25.
[41] 福建中医药研究所. 福建药物志[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1979:273.
[42] 涂 鑫. 白背叶滴剂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3) :180.
[43] 黄廷芬. 一种临床护理烧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中
国,CN102357164 A[P]. 2012-02-22.
[44] 韩树华,葛朋广. 一种治疗烧烫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
法:中国,CN102327478 A[P]. 2012-01-25.
[45] 吴元通,李运曼,朱艺林,等.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及
其用途:中国,CN102293955 A[P]. 2011-12-28.
[46] 黄学祥. 一种治疗跌打损伤的药:中国,CN1293057 A[P].
2001-05-02.
[47] 韦飞燕,聂 进,何伟龙. 一种花红软胶囊及制备工艺方法:
中国,CN101209301 A[P]. 2008-07-02.
[48] 董环文,刘钰莹,等. 3-取代苯基苯并吡喃酮类化合物的设计
合成及抗肿瘤活性[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10,20
(4) :252.
306
2013 年 3 月
第 35 卷 第 3 期
中 成 药
Chinese Traditional Patent Medicine
March 2013
Vol. 35 No.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