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野大豆栽培驯化及其对白茅抑制效果的试验(1987~1989年)



全 文 :学`
宁ō
a
L`
第 1 3卷第 6期
1 9 91年 1 2月

A e ta Ag r i
农 业 大 学 报
t u ra eU n iv e S rI 1 5 J i
a ng x ie ns is
V o l
.
1 3
,
N o
.
6
D e e
. ,
19 9 1
西勺.盈
UC
野大豆栽培驯化及其对白茅抑制效果的试验
( 1
·
98 7~ 1 989年 )
丫清涛树姚邵苏连登
罗远泉
李锦华
摘 , 要
对鄂中丘陵区分布较多的野大豆进行了分期单播 、 混播 、 补播试验 , 证明野大豆 3 月份播种
青草产址和种子产量最高 , 与苏丹草混播 , 混播中的野大豆青草产量比单播高出 30 帕 , 种子产量
高出41 务。 侵入人工草地的白茅群落 , 5 月下旬经烧草耙地补播野大豆 , 白茅青草量比对照减少
了7 4肠 。
关键词 : 野大豆 ; 栽培驯化
野大豆 ( G I , c i n e : O ia s i e b e t z u e e ) 为攀缘缠绕型一年生豆科牧草。 分布范围广 , 适
应能力强 , 饲用价值较高 。 在鄂中丘陵区的钟祥县 , 多生长在田边地埂和撩荒地 , 常常与高
大杂草和小灌木混生 。 为了挖掘 、 利用野生牧草资源 ,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我们于 1 9 8 7年当
地采种 , 进行栽培驯化工作 , 现把初步试验结果作简要介绍 , 仅供参考 。

1 试验内容与方法
1
.
1 野 大豆分期单播 在 3 , 4 , 5 , 一 6 月份分期进行条播 , 行距 25 ~ 30 C m , 播量 按 每
亩 2 . 5公斤计算 , 小区面积 10 m “ , 随机排列 , 重复 3 次 .
1
.
2 野大豆与苏丹草混播 小区面积 10 m Z , 随机排列 , 重复 3 次 . 以单播野大豆作对照 ,
播量以每亩 2 . 5公斤计算 。
以上两项试验均在播前用25 马力拖拉机翻耕 , 人工平地开箱 , 未施肥 , 播深 1 , sc m 。
1
.
3 野大豆分期补播 主要补播 于退化人工草地侵入的白茅群落之中。播前采用火烧措施清
除地表覆盖物 , 然后用铁把人工把松地表 , 其中部分面积为试验组 , 撒播野大豆后再用手耙覆
盖种子 , 另外剩余面积为对照组 , 但不补播野大豆 。 于 3 月和 5 月份分期补播 , 补播小区面
积 1 0 m Z , 重复 3 次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
.
1 野大豆单播分为四 期播种 的结果分析 由于播期的不同 , 其生长发育状 况 有 很 大 差
异 . 根据 9 月初观察 , 3 月 27 日和 4 月 1 7 日播种的野大豆均处于结芙期 , 5 月 17 日播种的处

1 1 0
于结英初期 , 6 月2 日播种的处于开花期 。
不同播期均于 9 月 6 日一次刘割测产进行比较 。 由表 1看出 3 月至 6 月播种的野大豆青
表 1 野大豆分期单播产量 比较 单位 : k g / m u ; %

3 月 2 7日 4 月 1 7 日 5 月 1 7 日 6 月 2 2 日项 目 —— — —青 草 千 草 青 草 干 草 青 草 干 草 青 草 干 草_ _ _ _ _ , 、 _ _ _ _ _ _ _ _ _ __产 量 ’ 6 2 4 . 5 2 1 5 . 9 5 5 4 . 5 2 1 9 . 5 4 5 0 . 5 ` 1 5 0 . 3 ,3 6 3 . 0 1 2 6 . 6百 分 率 1 0 0 1 0 0 8 8 . 8 8 7 . 1 7 0 . 2 7 1 . 6 5 8 . 1 5 0 . 3草和干草产量是明显的呈现出依次下降的规律 。 3 月 27 日播种的青草和干草产量分 别 可 达6 24 . 5公斤 /亩和 2 1 5 . 9公斤 /亩 ; 6 月 2 日播种的单产较低 , 青草和干草比 3 月 2 7 日播种的减
产42 % 和 50 % 。 这一试验结果证明野大豆以 3 月下旬播种较好 .
2
.
2 野大豆与苏丹草混播
野大豆和苏丹草于 3 月 10 日播种 , 分别于 4 月 1 日和 4 月 10 日出苗 , 野大豆 8 月中旬开
花 , 为 了达到野大豆种子和青草兼收的 目的 , 于 10 月 6 日一次刘割测产比较 。 混播总产青草比单
播高 1 . 8 倍 . 混播中的野大豆青草产量为 6 97 公斤 /亩比单播野大豆 5 36 公斤 /亩高出了30 % 。
混 潇巾野大豆收种子 38 公斤 /亩 , 比单播野大豆种子产量 27 公斤 /亩高出了41 % 。 这是 由于野
大豆在混播 中能攀缠苏丹草 的茎杆而上 , 获得足够的阳光 , 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 同时避免下
部叶片郁闭脱落 , 所以混播中野大豆产量高于单播 。
表 2 白茅 、 野 大豆产量比较表 单位 : k g / m u
一丫 \瓜拦介、 i 白茅群落中补播野大豆 白茅群落中不补播野大豆白茅青草 野大豆青草 总产量 白茅青草
3 月 2 9日
5 月 1 7日 1 6 5 . 7
2 6 4
.
1
4 1 8
.
4 58 4
.
1
4 3 8
7 6 6

.2 3 野大豆补播 于白茅群落 .
由表 2 看出 , 3 月 29 日和 5 月 1 7 日白茅群落中补播野大豆 , 其中野大 、草分别占总产量的
39 %和 71 % , _且总产量有增加的趋势 。 补播野大豆不仅 能改善植被成分 , 提高了植被 的营养
价值 , .而且更重要的是对 白茅草具有抑制作用 . 两期补播 , 试验组 ( 白茅群落中补 播 野 大
豆 ) 与对照组 ( 白茅群落 中未补播 ) 相比 , 白茅青草产量分别减少了 8 %和 74 % , 即 5 月 17
日烧草后补播野大豆似乎较好 。 可能是此期遇到了较好 的水热条件 , 有利于野大豆迅速萌发
生长 , 茎叶郁闭对白茅起到了物理覆盖的作用 , 使其光合作用减弱 , 降低生活力有关 .
2
.
4 野大豆的饲用价值
野大豆生长后期 , 产量高 , 粗蛋白含量可达 16 %以上 犷 成熟期 , 收获打籽后的茎叶粗蛋
白含量亦可达 1 2 . 9 % , 粗纤维为 36 . 16 % 。 可见野大豆营养价值颇高 , 为牛羊喜食 .
3 讨论与小结
1
, 野大豆是当地野生优良豆科牧草之一 , 以 3 月下句播种适宜 , 产量高 , 根 系发达 , 结
1 1 1
瘤多 , 有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
2
. 野大豆补播于白茅群落 , 可增加产量和提高白茅群落的饲用价值 , 而 白茅又是侵占人
工草地的主要杂草 , 5 月下旬在水热较好条件下烧草耙地补播野大豆 , 其生长迅速 , 叶 量
大 , 覆盖能力强 , 是一种以 “草治草 万 ’ , 保护人工草地 , 抑制白茅生长漫延 的好办法 。
3
. 野大豆与高杆苏丹草混播 , 可使野大豆 的青草产量提高 30 % .
4
. 我们对野大豆初次进行了栽培观察 , 工作做的不十分细致 , 有待进一步扩大试验 , 深
人研究 。
T HE D OM E ST IC A T 10 N O F G L Y C IN E SO I A A N D IT S
E F F E C T ON C O N T R O L L j N G C O G O N G R A SS
( 1 987~ 19 89 )
S u L i a n d e n g L i J i n h u a e t a l
A b s t r a C t
T h e s i n g le s o w i n g
,
m i x e d s o w i n g a n d r e s o w i n g o f G I夕c i n e 5 0扭 w e r e e x p e -
r im e n t e d i n t h e e e n t r e o f H u b e i p r o v i n ce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f r e s h
f o r a g e y i e ld a n d s e e d
.
y ie ld o f G I鲜乙i n 。 , o ia w e r e h i g h e s t w h e n i t w a s s o w e d i n
M a r e h
.
W h
e n s o w e d w i t h S o d a n g r a s s
,
t h e f o r a即 y ie ld a n d s e e d y ie ld o f G I夕c玄n e
s o
i
a i n m i x t u r e w e r e 5 0 % a n d 4 0 % m o r
e t h a n t h a t o f i t i n s i n g l e s o w i n g P a s -
t u r e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T h e y ie l d o f e o g o n g r a s s w h让h in v a d e d i n t h e a r t i f ie i a l g r a s s -
l a n d d e c r e a s e d 7 4 % w h e n r e s o w i n g G I夕c f n 。 s o i a a f t e r b u r n i n g a n d r a k i n g i n M a y .
K e y w o r d s
:
C I夕c i n e 5 0夕a ; d o m e s t ic a t i o n .
1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