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江苏仪六丘陵地区二棱大麦与产量
有关的一些性状的遗传变异分析 ’
朱 宪 皓 钱 湘 阳
仪征 市种子介司 ) (仪征市农业局 )
. ` 撼 要 “ ,
该研究在丘陵地区条件下 , 以引进的 1 6个 品神为材礼 进行二楞大麦与产量有关的一些
弓生犬的遗传分析 , 以便为该地区制订大麦育种 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 结果表 明 : 各产量因素表
砚出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易在选育时要注意协调平衡 , 现有品种较易形成足够的穗数 , 如片
面造求穗数型 , 则因穗数与粒数 、 粒重呈显著的负相关 , 难以提高产量 : 每穗粒数与产量的
遗专相关系数较高 , 通径分析的直接效应较大 , 同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和一定的遗传变异系
数 , 应作为产 最育种的主攻方 向 ; 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 , 不排除在稳定穗数 、 注意
粒数的基础上选择欠粒型 , 创造出高产品种的可能性 。 因此 , 保持现有穗数 , 主攻舟穗粒数
并兼顾千粒重的选择 , 可作为当前丘陵山区二楞大麦育种的一个目标 。
为 了筛选适合江苏丘陵地区种植的二棱大麦品种 。 于 19 81 ~ 1 9 8 4年连续三个大麦生长季
进行了大麦引种试验。 在鉴定出一些优良品种扩大示范种植的同时 , 深感继续选育高产品种
是进一步提高大麦生产水平的根本措施 。 为此 , 19 8 4~ 1 9 8 5年 , 、 以引进的 16 个品种 ( 系 ) 为
材料 , 进行了二棱大麦与产量有关的一些性状的遗传分析 , 以便为该地区制订大麦育种目标
捉供参考依据 。
材 料 和 方 法
试验在仪征市农科所进行 , 供试品种 ( 系 ) 中 15 个来自江苏 、 浙江 、 上 海 、 福 建 等省
市 , 育早熟 3 号 、 7 8一 1 3 2 、 7 9一 3 2 8 、 沪麦 4 号 、 矮 早三 、 浙皮 l 号 、 7 一 1 3 0 ( 沪麦6号 ) ,
鉴 3 5 、 蒲选 1 6 、 径大 : 一号、 7 5一2 1 ( 苏啤 ; 号 ) 、 3 : 一 6 4 5 ( 海安大麦 ) 、 从8 1 5 4 、 小 将 、
. 本义承南京农业大学俞世蓉教授审阅斧正 , 谨此致谢 。 参加工作的还有仪征市农科所秦顺
全 侧 , J _ , 。
一 1 8一
DOI : 10. 14069 /j . cnki . 32 -1769 /s. 1989. 01. 005
胡一 7 2, 另有一个 日本品种 。 随机区组设计 , 4 次重复 , 四行区 , 点 播 , 行 距 2 c6 m , 株距
魂 . sc m , 行长 1 3 o c m , 每行 26 株 。 成熟时 , 收获小区实产 , 并在中间两行每行 取 5 株 ( 于卜10
株 ) 考种 。
对调查考种的各性状及产量进行方 差分析 , 按 固定模型计算遗传方差 ( 各g “ ) 、 环境方
, 、 _ _ ,
_
_
. 、 _ , , ` , 。 _ 。 、
_
、 ,
~ 、 .、 . 、 , ~ 二 , , , 各g 么 、 ~ 、 , 二 。 * 。 . , 。差 ( 各e ’ ) 和表型方差 ( 冬p , ) 再计算广义遗传 力 ( h ’ “ 不月卜` 急 ) 和遗传 变 异 系 数一 “ 一 “ , ~ ~ 一 ~ ~ “ 一“ ` J “ ` ’ ` / 、 一 ’ 、 ~ “ 一 O e . 十 0 9一 ” -一 ’ 、 一 ` ’ 一
( G c v 二 述 毛9 2 、味于— , 多“ 、 凡 F测验达 5 %显著水平者
, 进而进行相关分析 , 求出遗传相 关系数
(
”了 g
( Y e
二了岩磐丽刃 )
万石黔粤里岌歹: )
_ _
. , , , 、 , 一 、 , , C O V P 、 ~ , * J。 华 , `、 次型柑大示 致 戈 丫 p “ 于 `石二百灭了万丽砰 ” 种 “ ” 大 ” “
进行遗传相关系数的通径分析 。
试 验 结 果
一 、 各性状的遗传 .力和遗传变异数
二棱大麦和产量有关的主要数量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和遗传变异系数灼计算结果列 一于友 1
表 1 二棱大麦数 t 性状的遗传参数
性 状 全 距 平均数 F 值 表型变 遗传变 广 义
X 士 S X 异系数 始辫浅) 遗传力C V ( % ) h Z ( % )
抽穗期 ( 天 ) 15 7一 1 6 6 1 6 1。 5 9土 l 。 9 4 了8。 5 5 . 食 1。 2 卜 , _ /毛12 9 4 。 6 1
株高 ( 厘米 ) 6 8一 1 0 1 。 6 8 3 。 7 5 士 8 。 7 4 . 1 9 . 2 , . 1 0 , 4 4 9。 6 4 9李。 7 9
6
.
3 8土 0 。 5 6 7。 9 2二 ; 懊。 83 、 7 。 14 8 7 。 3 7
3
。
9一 8 。 8 6 。 0 6士 1。 0 7 2 。 12二 1 8。 3 3 5 2 。 8 57。 7
睡穗粒数 邵· 8 , 一 3 .29 1 2 8。 3 9士 ! 。 8 2 9。寸6一 6 。 4 1 5。 3 7 8 9。 4 3
单穗粒重 (克 ) 0。 b 8 7一 1 。 4 6 7 1。 1_ 3士 0。 14 7。 8 9二 1 2。 1 2 9 。 7 8 8 7。 3 2
千粒重 (克 ) 3 4 。 2一 4 7。 0 4 1。 3 4士 3。 2 6 7。 2 1二 1。 8 9 6。 2 4 8 6。 14
0
。
8 5一 2 。 0 2 1 。 4士 0。 2 6 1百4 8 1 8。 5 3 6 。 0 8
广义遗传力是世代选择的依据之一 。 遗传 力 较 高。 在 8 6 . 1 4% 一 9理 . 7 9%之 间的几个性
状 , 按其遗传力大 小顺序排列如下 : 株 高> 抽穗期 > 每穗粒数> 穗长 > 单穗粒重 > 千粒重 。
有效穗 一数 .为 5 2 . 8 5 % , 小区产 量的遗传力最低 ( 3六 58 % ) 。 这一结果 表明株高和熟期这类
性状牵环境的影响较小 , 从这些参试品种 中选择这些性状易于取得一定效果 。 在与产量直接
相关的经济性状中 , 每穗粒数和千粒重都有较高的遗传力 。 产量的遗传力很低 , 易受环境影
一 1 9一
响 , 直接选择的效果可能不大 。
选择改进的程度还取决于遗传变异的大小 。 总的说来各性状的遗传变异 系数不很大 , 说
明在现有材料中继续选育有一定难度 , 有必要广泛地引进更丰富的种质资源 , 扩大遗传变异
度 。 其中遗传力较高 、 遗传变异系数较大的性状是单穗粒重 ( 五“ 二 8 7 . 32 % , G C V 二 9 . 78 % 夕,
株高 ( h “ = 9 4 . 7 9% , G C V = 9 . 64 % ) 。 说明从这些种质资源中对这两个性状选择还有一定
潜力可挖。 穗长 、 千粒重和每穗粒数 一也具有一定的遗传变异度。
二 、 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计算了各性状与产量及各性状间的表型相关系数 、 遗传相关系数 和环 境 相 关 系
数 , 结果列于表 2 。
表 2 二棱大麦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一一 2 0一
直接对遗传力较低的产是进行选择 。 效果较低 , 而遗传相关的研究 . 有助于根据与之戈
系密切而遗传力较高的性状的选择 , 提高产量的选择效果。
表 2 中部分成对性状遗传相关系玫的绝对值小于表型相关系数 。 说明易受环境杀件的千
扰 , 极少数正负方向不一致 , 则表明环境相关的影响佼为强烈 。
穗 一长与产量的表型相关系数和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0 . 8 3 9 3告 密和 1 . 0 。 , 均居各性状之首 ,
每穗粒数 与产量的表型相关系数和遗传相关系数分别为`。 . 56 1。带帝和。 . 7 6 7 8 , 均居 第二位 , 而
穗长和每穗粒数的相关极为显著 , 说明以这些参试材料为基础 , 从中选择大穗 , 增加每穗检
数对于提高产量 , 可取得一定效果 。
单穗粒重与产量呈微弱的正相关 , 千粒重与产量的表型相关为负值 , 而遗传 相一 关 为 正
值 , 但绝对数不大 , 均不致构成对产量的重要影响 。
表 2 还反映出各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制约关系 , 称 、 粒 、重三者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均为
负向 , 其中穗数与粒数 、 千粒重的表塑侣关负位达极显著 , 遗传相关的负值更大 , · 表明穗数
的增加将导致粒数和千粒重年、显著 下降 , 过就对德数丝然与产量表型相关正自 ( 0 . 1 4 4 8 乏。
而遗传相关却为负值 ( 一 。 . : c 7。 ) 炸出了解释 . 当然这也反映了穗数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
环境的左右 。
三 、 主要性状的通径分析
对构成二棱大麦产量的有效穗数 、 每穗粒数 、 粒重三因素与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建立通
径分析线性方程组 , 进一步将遗传相关系数分解为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和通过其它性状
对产量的间接效应 ( 表 3 ) , 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各部分的贡献大小和相对重要性 。
表 3 产通构成因素对产盆的遗传通径分析
穗数与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
直 接 效 应
通过粒数的间接效应
通过粒重 的间接效应
一 0 。 4 0 7 0
4
。
3 4 0 0
一 3 。 4 0 5 3
一 1 。 3 4 1 7
每穗粒数与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
直 接 效 应
通过穗数的间接效应
通过粒重 的间接效应
0
。
7 6 9 8
4
。
2 7 6 4
一 3 。 凌5 5 9
一 0 。 C 5 0 7
千粒重与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
直 接 效 应
通过穗数的间接效应
通过粒重 的间接效应
0
。
2 2 4 0
2
。
5 7 2 2
一 2 。 2 6 3 9
一 0 。 0 84 2
每穗粒数与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为 0 . 7 698 , 通径分析的直接效应达 4 . 27 6才, 表明每穗粒
数对产量的提高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 虽扩每贫粗数的增加将导致其它产量因素的下降 , 但其
一2 1一
综合效应是十分明显的、 , _ _ .
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为 2 . 5 7 2 . 但随之带来穗数和粒数降低 , 所以对产量的净作用·
为。。 2 2 4。 。 在稳定穗数 、 粒数的前提下 , 提高粒重的效果是不容忽视的 。
有效穗数虽然直接效应最大 ( 4 . 3 4 0 ) , 但因穗数通过粒数 、 粒重对产量的负向效应较
大 , 分别为 “ 3 . 40` 3和 , 1 . 3 4 17 , 抵消了穗数的增产效应 , 其净作用为负值 . 所以企望选育
更多穗数的品种 以提高大麦产量是较为困难的 。
讨 论
1 、 现有二棱大麦的产量 巳达较高水平 , 选育更高产的品种是育种工作的重要使命 。 收
集的 16 个品种产地大都在江 、 浙 、 沪一带 , 要取得二棱大麦育种的新突破 , 局限于这些品种
的改 良是不够的 , 有必要引进更多具有不同特点的种质资源 。
2
、 各产量因素表现出一定的相互制约关系 , 因此在选育时要尽可能协调平衡 。 现有品
种较易形成足够的穗数 , 如片面追求穗数型 , 则因穗数与粒数、 粒重呈显著的负相关 , 难以
一提高二棱大麦的产量 。
3
、 每穗粒数与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较高 ( 。 . 76 98 ) , 通径分析的直接效较应大 (4 . 2 7 6 4) ,
洞时具有较高的遗传力 ( 8 9 . 4 3% )和一定的遗传变异系数 ( 5 . 37 % ) , 应作为当前二棱大麦产量
育种的主攻方向。 `
一 4 , 、 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较大 , 不排除在稳定穗数 , 注意粒数的基础上 选 择 大 粒
型 , 创造出高产品种的可能性 。
5 、 综上所述 , 保持现有穗数 , 主攻每穗粒数并兼顾千粒重的选择 , 可作为当前丘陵山
坏二棱大麦育种的一个目标 。
6
、 用于酿造业和饲养业的大麦对蛋白质含量有不同的要求 , 大麦育种中 , 在提高产量
水平的同时 , 还要注意蛋 白质含量的分析 , 以便使不同的品种发挥其最佳为使用价值。
G e n e t i e S t u d y o n t h e Y i e l d C
o m p o n e n 无5 o f
T w o
一 r o w e d B a r l e y 二n Y i z h e n g H i l l y L a n d o f J i a n g s u
z h u x i a n h a o Q i a n X i a n g了a n g
Y i z h e n g S e e d C o m p a n y Y 录z il e n g A g r i e u l t u r a l B u r e a u
A B S T R A C T
T h e g e n e t i e s t u d y o f s o m e y i e ld e
「
o m p o n ℃妞 t s
、
w a s
】zy z a n d w i t h 1 6 t w o 一 r o w e d b a r l e y v a r i e t i e s ,
5 0 a s t o
e o n d u e t e d
p r o v i d e
i n Y i z h e n g h i
-
s e i e n t i f i e b a s i s
f o r t h e b a r l e y b r e e d i n g i n t il
e a r e a 。 T h e r e s姐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a l l t h e y i e l d e o -
m p o n e n t s w e r e e o n d i t i o n a l e a e h o t h e r
。
I t 15
b a r l e y b r e 。 d i n g , b。 。 a 。 , e n e g a f i o n 。 。 r r 。 za t i。 n s
n e e e s s a r y t o e o o d i n a t e t h e m
b e t w e e n h e
1 n
a d s
a n d g r a i n s P e r h e a d g r a
、
i n
一
w e i g h t
。
I t
声 5 u n e a s y
赶 n d e r e m p h a s i s o 吐 h e a d s , w 五i e h w a s e a s i ly
w e t e s l g n l ]
t o i m P r o v e
C a n t
t五e y i e ld b y p u t t i n g
a d j u s t e J i n t h e n e w l y e u l t i v a r s
一 2 2一
江苏省皮大麦地方品种资源的初步研究
郑文 茂 龚 其声 ` ’ 陈 和 林国裕
江苏沿海地 区农科所
摘 要
江苏省皮大麦地方品种资源 , 是个丰富的基 因库 。 通过 试验 , 鉴定出 : 有高 抗 黄 花 ’ 叶
病 、 高耐湿性 、 耐盐力强 、 抗寒力较强 、 早熟性明显及优质的材 料 。
江苏省大麦地方品种资源的搜集工作是在五十年代前期进行的 。 当时限于条 件 , 未能对
已征集的地方品种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推理 。 所 以这批材 料没有得到很好 勺利用 。 直到一
九七九年九月召开的全国第一次大麦品种资源会议 , 提出了加强对大麦 品资 的研究 , 并组织协
作 , 要求在近期 内完成编写 《 全国大麦种质资源 目录 》 及 《 中国大麦品种志 》 , 我们围绕编
《 目》 写 《 志 》 开展了研究工作 。
参试品种由江苏 、 青海两省农科院提供 , 计 2 91 份 。 田间设计 : 按照地方资源的产地 , 由
南 向北顺序排列 。 增设 10 个对照区 , 选用当地推广的尺八大麦为对照种 , 共计有 3 01 个 观 察
区 。 试验 自1 9 7 9年秋播开始至 1 9 8 2年夏收结束 。 试验区为粘质壤土 , P H值 8 , 肥力中等。 前
茬第一年为夏山芋 , 于 10 月底播种 , 属迟播 , 后两年为绿肥留种及夏大豆 , 于 10 月2 日前后
播种 , 属 适播 , 每种品种种 2 行 , 行长 7。 5尺 , 平均行距 0 . 75 尺 , 株距 1 . 5寸 , 出苗 1 0 株左右 。
田 间管理系模拟小农经济时的栽培措施 , 以有助于农家品种的典型性得到充分的表现 。 在连
续三年试验中 , 以较为接近常年气候条件的 1 9 8 1年鉴定的资料为主 , 同时参照另两年的试验
资料 , 并结合对部份品种的调查研究 , 作为对全省皮大麦地方品资归纳 、 整理的依据 。 经汇
总有 27 9个本省地方品种编入全 国 《 目录 》 。 近年来 , 又作了一些补充试验 , 兹将研 究结果概
要分析如下 :
一 、 变种类型 二 、 生态区划 ( 已另文发表 )
三 、 主要特征特性的鉴定
( 一 ) 熟期类型
G r a i n 3 p e r h e a d w a s u s e d t o t h e m a i n s e l e e t i n g e r i t e r i o n i n y i e l d b r e e d i n g b e
-
e a u s e i t h a d t h e h i g h e r g e n e t i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e o e f f i e i e n t a n d d i r e e t p a r t e f f e e t t 。
〕· i e ld , 5 0 t h e l a r g e r h e r i t a l工t y a n d G 。 C 。 V , I t s e e m s P r o b a b l e t h a t t h e h i g h e y i e l d
v a r 二e t i e s w e r e P r o d u e e d b y s e l e e t i n g h i g h g r a i n w e i g h t 。 T h e r e f o r e t o i m p r o v e
g r a i n s p e r h e a d e a n b e u s e d a s t h e y i e l d b r e e d i n g
,
w h i e h s t a b i l i z i n 二 h e a d s a n l
9 I v i n g e o n s i d e r a t i n g t o 1 0 0 0
一
g r a i n w e i g h t
, i n Y i z h e n g il i l l y ! a n d
。
一 2 3一